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第7课
2020年12月7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今天讲的内容不多,先讲二十二种利养的过失(藏译本为三十种),再讲二十种愦闹的过失。
贪求财物利养,会障碍自己的修行,因此佛陀在这里着重讲了利养的种种过失。但世间人,尤其是经济学家,可能不太认可。他们觉得,无论暂时还是究竟来看,利养都是好东西。有了它,事情办起来方便,生活也充满快乐。所以,世上的大多数人,从早晨到晚上,从年轻到垂暮,都一直在追求利养。
两个汉译本都用了“利养”一词。今天下午我对照了很多藏汉词典。在汉语中,“利养”不包含恭敬的意思,无论是“利”还是“养”,都指获得利益。而在藏文《大藏经》中,“利养”有利养和恭敬两层含义,隐含了别人的恭敬、赞叹和喜欢。世间八法也讲名闻利养,或恭敬快乐。下面按照汉文“利养”的意思进行解说。
上一节课讲到,智慧的产生依靠种种因缘,初学菩萨应该舍弃世间法,精进地修行,这样才能产生智慧。
在座各位也是这样。有些人已经在这里待了10年、8年,因为不具足修行的因缘,相续一直没办法调伏,甚至越来越刚强难化。最后离开的时候,还和刚来时一模一样,甚至更加野蛮。
如果具足修行正法的因缘,知足少欲,初夜后夜不睡觉,精进地遣除障碍、积累资粮,肯定能产生智慧。因为智慧是因缘法,谁都可以争取。除非像一阐提,相续被严重的烦恼遮障。否则,大家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真正的智慧。
今天继续讲修行人的障碍。对看破今生、修学大乘法的菩萨而言,利养是很大的障碍。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是如此。
汉传佛教的前辈大德,经常讲看破、放下、自在。很多道场都在醒目的地方,写上这几个大字。藏传佛教也强调舍弃今生,断除名闻利养。前辈的修行人,除了基本的生活资具,都不会积累很多财富。只有这样,修行才能成功。
财富本身虽然没有过失,但凡夫人一旦有了财富和利养,就会执著。有了执著,各种不合理的情绪都会产生,最后障碍修行,一生空过。
|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利养中过?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利养的过失都有哪些?如果加以观察,能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吗?”
佛陀在相关经典中,经常宣说利养和名声的过失,比如“为利养故”,“为名声故”,等等。那利养到底有怎样的过失呢?通过观察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又是怎样的呢?弥勒菩萨代表大家,问了这两个问题。
在汉译本中,利养的过失一共有二十二种。藏译本把某些过失合并在一起,并增加了不同的说法,故有三十种过失。下面,佛陀先讲利养的过失,再讲菩萨通过观察利益的过失,能知足少欲,不生热恼。
|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当观利养,生贪欲故;
佛告诉弥勒菩萨:“初业菩萨应该观利养的过失。首先,利养令相续产生贪欲。”
下面的每一句,前面都有“当观利养”,意思是要观察利养的过失。
利养有什么样的过失呢?首先,会让初业菩萨生起贪欲之心、执著之心。对慧行菩萨而言,有一点财富和利养也没关系,反正不会被它所转,有时还能依靠它,饶益很多众生。在慧行菩萨眼里,利养都是如梦如幻的,所以不会生执著,也不会被束缚。当年,蒋扬钦哲旺波住着那么富丽的华屋,也没什么执著,而华智仁波切只有一个木碗,显现上却特别执著——所以后来被上师教诫了一顿。
但初业菩萨就不是这样了。作为凡夫人,没有财富的时候,贪欲很少;有了利养以后,就会慢慢生起执著。比如没有银行卡时,不会有什么感觉;有了银行卡以后,就会经常摸一摸,看看是不是丢了,要不要和“系解脱”拴在一起(众笑)。
我的“系解脱”是法王在世的时候做的,后来好长时间都找不到,不知道放在哪儿了。好在上师加持,前两天终于找到了。不过我的“系解脱”没有拴银行卡。
| 当观利养,坏失正念生嗔恚故;
“应该观利养的第二个过失,失坏正念,引生嗔恚。”
没有利养时,修行人的心很清净;有了利养以后,就会失坏正知正念。先是生贪心,再是生嗔心,经常为了施主或财富,陷入烦恼的淤泥,越来越不像个修行人。
《入行论》中云:“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有了贪心,嗔恨之火就会不断蔓延。这一点,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贪执少的人,嗔恨心不会太严重。如果嗔恨心强烈,说明他相续中的贪心和执著也很强烈。贪心和嗔心是相辅相成的。
在米拉日巴的传记中,讲到了一位匝普瓦格西。他在当地有比较高的威望,开法会都坐最高的位置。后来,米拉日巴尊者去了那里,大家觉得尊者修行很好,就请尊者坐最高的法座,匝普瓦格西的法座变成了第二位。格西很不开心,觉得受了轻视。为了挽回面子,他先向米拉日巴进行顶礼。他认为,尊者一定会回礼,这样就能赢得众人的恭敬。
但是,米拉日巴尊者习惯上只给上师顶礼,所以没有还他的礼。匝普瓦格西于是怒火冲天,与别人勾结,给米拉日巴尊者的食物下了毒。以米拉日巴尊者的境界,他应该了知这一切。但由于种种原因,尊者显现上还是饮用了毒药。有些历史说,尊者是因此而示现圆寂的。
凡夫人很容易为了利养,被烦恼所转。历史上,有的修行人为了利养和财富,做出的一些事情,有时连世间最恶劣的人,都做不出来。对此,大家应该好好思考。
| 当观利养,念其得失生愚痴故;
“应该观利养的第三个过失,患得患失,引生愚痴。”
修行人有了利养,容易患得患失,整天想的都是:“这些利养会不会失去?会不会不断增长?”慢慢地,会变得越来越愚痴。比如,有些修行人,包括一些法师,以前修行很好,过着清净的生活,也特别精进。后来得到一些利养,就沉溺其中,渐渐失坏修行。
作为一个修行人,稍微有点名气,利养就会随之而来,打破你清贫而清净的生活。这个时候,有些人不当回事,进行上供下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有些人贪心比较重,无法转为道用,本来智慧很好,但因为耽著利养,有了得失心,最后变得越来越愚钝。
| 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四个过失,让自己生起高下、嫉妒之心。”
没有利养时,不会攀比,对谁都好。一旦得到利养,就有高下,有执著,有贪求,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嫉妒的火越来越旺。
|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五个过失,对亲友和施主吝啬、执著,经常欺诳、诱惑他人。”
为了得到供养,对施主的财物产生嫉妒心,会经常欺诳、诱惑他们。有这样的恶心,还是很可怕的。
《入行论》中云:“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本来,施主的财物是在他自己手里,还是在别人手里,都跟你没关系。但因为想得到利养,当施主供养别人时,你心里就不舒服,产生各种痛苦。
经典中说,提婆达多为了欺骗施主,得到供养,到处让人教他神通。目犍连和舍利子知道他的秉性,没有教他。最后他找到了阿难。阿难虽然没有得果,但过目不忘,智慧很好,加上提婆达多是他的哥哥,就教了他禅定的方法。
提婆达多得到四禅后,经常显现各种神通。为了得到供养,他用神通让未生怨王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挑拨他和频婆娑罗王之间的父子关系。历史上,提婆达多和他的五百眷属,曾得过很多利养。
| 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六个过失,为了得到美味,诈现威仪、装模作样,行持各种谄曲之事,制造各种虚假之相。”
现在的佛教群体,很多人不是上师,却装作上师;不是活佛,却装作活佛;不是大成就者,却装作大成就者。他们显现一套,实际一套,唯一的目的就是利养。除此之外,像政治、军事方面的目的,应该没有。
这些人很“善巧”,也很“专业”,懂得如何以谄曲的方式,诱惑别人,牵住人心。他们也会做调研,知道现在的佛教徒喜欢什么,是喜欢念咒语,还是喜欢转经轮,或是喜欢甘露丸。
有些人比较愚笨,好心好意,到处给人推荐,一会儿说造佛塔,一会儿说供僧众。这样做,虽然能给他人种一点善根,但网络时代,假象泛滥,很难分析辨别,行为稍微不如法,就会造下严重的罪业。
以后,大家不管在学院,还是在其他道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尽量过清净的生活。不要到处宣传,把佛法和利养混在一起,这样很不好。
如果你实在想利用佛法的招牌,获得地位,出名发财,请你换一种形象,直接变成网络诈骗者,不要以出家人和居士的身份造业。昨天,我看到一个僧人说:从今天开始,我再也不以出家人的身份骗人了。他的意思,以后是不是会用在家人的身份行骗?不太清楚。
总之,有了利养心,就经常会有谄曲的言行。每个人都应该守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要堕入名闻利养的深渊。即便是为了饶益有情,也应该多方考虑;即使说一句话、做一件事,也要多方观察,尽量周全一些。
| 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
“应当观察利养的第七种过失,舍弃四种圣者种姓,成为无惭无愧之人。”
耽著名闻利养,会远离四种圣者种姓的功德。四种圣者种姓,包括威仪上的简单衣服、简单食物、简单床榻三种,和事业上的闻思修行一种。《俱舍论》认为,知足少欲者,即是圣者种姓。按照声闻乘的观点,真正的圣者应该不贪吃穿、不贪床榻,精进地闻思修行。
有些人不在意吃穿,只重视闻思修行,圣者种姓已经显露,可以叫做“大活佛”。有些人不仅爱吃爱穿,对床榻、住处的要求也很高,对闻思修行却没有一点兴趣,肯定谈不上什么圣者种姓。
不要说一般的修行人,即便是高僧大德,如果每天都吃喝玩乐,也不见得是圣者,可能是“幻化而来”,不是真正的圣者种姓。
《佛遗教经》中云:“若离惭愧,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有了惭愧心,就有了成就一切善法的机会;而无惭无愧者,与禽兽没什么区别,很可怕。
| 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
“应当观察利养的第八种过失,数数积累骄傲、放逸和傲慢的缘故,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时的诸佛,都不开许、不赞叹真正的修行人贪执利养。”
藏译本把“一切诸佛所不许可”单独列为一项,隋译本则把“一切诸佛所不许可”与“无惭愧故”放在一起。
“骄”,在《亲友书》中,是指对自己的种姓、相貌、权势等特别满足,不一定说出来,但心里很高傲。“慢”,在《俱舍论》中有七种不同的分类。
有了利养,确实容易骄傲。在世间,稍微有一点财富,别人都会另眼相看,自然而然就傲慢起来,整天洋洋得意。而在学院,如果有好的房子、车子和衣服,大家也会“另眼相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待遇”完全不相同。
初学菩萨有了利养,确实会受到损害,变得跟过去判若两人。以前学院有个法师,特别贫穷。有一次下山,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带回来一批眷属,手里拿着大老板才用的黑色钱包,特别傲慢。短短的时间,利养就把一个修行人变得面目全非。
真正修行好的人,无论有多少福报,都很谦虚,行为和形象不会有什么变化。而修行不好的,一旦有了利养,马上变成另一种人,眼睛只能看到虚空,连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看不到。
利养让人傲慢,让人变得不知天高地厚。对此,旁边的人一目了然。《杂宝藏经》云:“佛言,利养之害,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云何为破?破持戒之皮、禅定之肉、智慧之骨、微妙善心之髓。”利养能害一切,它能破皮——破坏戒律,破肉——破坏禅定,破骨——破坏智慧,破髓——破坏自己的善行。
不仅是修行人,世间人有了利养,也一样受到损害。比如一个领导,本来廉洁清白,自从有了利养,就彻底变了。破皮、破肉、破骨、破髓的过失,全都会在他身上出现。
| 当观利养,于胜福田起于轻慢为魔党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九个过失,如同着魔一般,于殊胜福田生起轻慢心,变成魔的眷属。”
此处,藏译本是分成两项来说的,“于胜福田起于轻慢”是一种过失,“为魔党故”是另一种过失。“殊胜福田”,隋译本是“尊者”,藏译本是“上师”。有了利养之后,对自己的上师、阿阇黎、辅导员等,都会看不起。
晋美朗巴在《功德藏》中说:修行人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大圆满前行》引用过这个教言。对初学菩萨而言,如果条件太好,是很难超越、很难修行的。凡夫人在利养面前,非常脆弱,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不知不觉就变得特别糟糕。
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以前很努力,很精进,后来有了一些利养,道心退了,行为不如法了,闻思修行也不精进了,自然而然具足很多过患。
因此,修行境界得以稳固之前,少一点利养,对修行人是一件好事。否则,你可能错误地认为:“我现在还可以,有那么多人恭敬供养。看来,我的闻思修行有结果了。”这样的结果,是好是坏很难说。
| 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十个过失,它是众恶的根本,能毁坏一切善法。”
有了利养,散乱、懒惰、懈怠、贪嗔痴等各种恶法,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而所有的善法,比如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慈悲心以及闻思修行等,都会慢慢减弱。和利养斗争的时候,善法往往被打得头破血流,无法站立。
| 当观利养,多所贪著犹霜雹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十一个过失,各种贪著和污染会自然出现,像寒霜或冰雹毁坏所有的福田。”
藏译本中,这两项也是分开的,“多所贪著”为一种过失,“犹霜雹故”为一种过失。
今年学院下过几次冰雹。霜雹对我们没什么影响,但对农民来讲,却是极大的灾难——地里的庄稼被毁坏,甚至颗粒无收,特别可怜。
《大庄严论经》中云:“雹害及一世,利养害多身,雹唯害于财,利养毁修道。”冰雹只会损害今世的财物,利养却能祸及多生累劫;冰雹仅损害庄稼、财富,利养却会毁坏修行人今生来世的一切修行。
凡夫人遇到冰雹或寒霜,有一点害怕:会不会打到我的头?会不会打伤我的花?会不会打坏我的庄稼?但有了利养,却一点儿不怕,还很开心:“今天有人供养了十万块,是不是我的黄财神修得好?是不是单坚护法神的加持?是不是念了地藏菩萨名号的缘故?”兴奋得一晚上睡不着,一直在盘算:“先拿一万元做善法,剩下的买个理财,不然人民币会贬值,一定要买……”根本顾不上第二天的闻思修行。慢慢地,修行就毁了。
|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十二个过失,经常要看亲友、家人、施主的脸色,产生各种各样的忧恼。”
想得到利养,就会刻意讨施主和亲人的欢心。如果他们长时间不给自己打电话,就很担忧:“他们是不是不开心了?我以后该怎么办?”于是主动给人家打电话:“你最近怎么样啊?”这个时候,不会想到自己的修行,只会关心亲友施主的脸色。久而久之,修行必定会减弱、倒退,甚至彻底荒废。
《大庄严论经》中云:“由贪利养故,不乐闲静处,心常缘利养,昼夜不休息。”因为贪著利养的缘故,不喜欢住在清闲寂静的地方;心里常常考虑利养之事,昼夜都没办法休息。
世间人的心里,经常攀着利养,所以一直忙忙碌碌,昼夜都不休息。如果不贪利养,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修行人也一样。
| 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十三个过失,当特别喜欢的财物损坏或丢失时,自己会忧伤心乱,非常痛苦。”
因为贪求利养,会得到一些心爱之物,如贵重的妙瓶、手表等。没有损坏的时候,心态还可以。一旦被偷走或损坏,就会难过伤心。《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到,很多比丘因为临死贪著钵盂、妙衣等,死后转生为旁生,继续守护这些东西。
我以前讲过明朝金碧峰禅师的公案。因为他修行不错,皇帝供养了一个钵。这个钵,有说是金钵,有说是玉钵,可能是玉钵吧。他特别贪著这个钵,每天禅修都会藏起来,生怕被别人偷走。后来他寿命将尽,阎罗王派两个阎罗卒前去捉拿。可是,阎罗卒找了很多天,怎么也找不到,就向当地的土地神求助。土地神说:“禅师比较执著他的钵盂。只要敲一下,他马上就会出来。”两个阎罗卒找到他的钵盂,敲了一下,禅师果然出现了。
阎罗卒立刻拿起绳索,准备捆他。禅师想:“我是因为执著这个钵盂,才要被抓!”于是把钵盂狠狠往地上一摔。钵盂在地上碎了,禅师当下开悟,获得了如虚空般的境界。这时,他念了一个偈颂:“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意思是,想要拿我,除非你们的铁链能锁住虚空,否则绝不可能。
世上的很多东西,都会因为我们的执著,最后成为解脱的障碍。所以临死的时候,最执著的东西一定不能放在心里。我好像没什么可执著的,像钵盂、房子之类的,都没什么感觉。但这串念珠,买的时候才两块钱,现在已经用了很多年。有时候找不到,心里会着急。到时候提前烧了,可能好一点。
执著东西真的不好,心上这种近取因特别可怕。如果没有转为道用,临死时对财物一刹那的忆念,也会成为我们恶趣的坠石。
| 当观利养,于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十四个过失,令我们忘失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四念处,善法和白法的境界会越来越减弱、衰退。”
藏译本中,这两种过失也是分开的。
| 当观利养,于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论胜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十五个过失,会让自己退失四正勤,以致外道或其他世间论典都胜过自己。”
“四正勤”,是指已有的恶消除,没有的恶不积累,已有的善不退失,没有的善要生起。
“能令一切他论胜故”,藏译本是“障碍他人产生信心”,意思是有了利养,会障碍他人对自己产生信心。此处是说,为了利养而荒废修行,以致外道或世间论辩都会胜过自己。
| 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十六种过失,自己得到的神通和智慧,要么全部违背,要么全部退失。”
意思是,因为利养,自己明明没有智慧,却说得了智慧;没有神通,却说得了神通,做出很多违背教义的事情。即使有一点神通和智慧,最后也会因为耽著利养,而全部退失。
| 当观利养,先得后失怨憎生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十七种过失,先得到,后失去,由此产生怨憎之心。”
藏译本中,因为得不到利养而增长怨憎,是单独一项。
佛经里有一个公案:有个施主,先是供养婆罗门。后来遇到一个独觉,看到他神通广大,就改变主意,开始供养独觉。婆罗门没了供养,很生气,于是到处诽谤独觉。这是佛陀前世的故事。
先得到利养,后来又失去,会很不开心,产生很多怨愤、憎恨。如果对利养不关心,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就不会有这些痛苦。
| 当观利养,互相嗔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十八种过失,互相嗔恨、嫌弃、说过失,分别念也越来越多。”
这里的“觉观”,是分别念的意思。
| 当观利养,为于活命营诸世业,计度思惟安乐减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十九种过失,为了邪命养活,造作种种世间琐事,整天谋划如何得到利养,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福盖正行所集经》中说:“多求不遂,发生热恼,无欲无求,心则安隐。”所求过多,难以满足,痛苦就会增多。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有渴求,快乐自然到来。
| 当观利养,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二十种过失,修行人受其诱惑,禅定、解脱三昧、无量心等,会全部退失,犹如被淫女诱惑一般。”
在藏译文中,“三摩钵底”为“无量心”,即四无量心。藏译本的意思是,如同淫女能勾引人、诱惑人,利养也会引诱我们,让我们的智慧和禅定全部退失。
隋译本中,“当观利养犹如淫女,智慧寂静远离故”一句,也不是很好懂。大概意思是,利养就像淫女的心,让智慧、寂静都一一远离。淫女整天想的都是邪行,不会有求解脱的心。可以这样解释吧。
| 当观利养,舍离智断,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阎摩罗界诸恶道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二十一种过失,会让修行人舍离断证功德,堕于三恶道。”
“舍离智断”,藏译本和隋译本中都没有。“阎摩罗”是指阎罗狱卒,饿鬼种姓。
| 当观利养,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于法住堕恶道故。
“应该观察利养的第二十二种过失,就像提婆达多和乌陀洛迦一样,最初有一些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中间因为利养而退失,最后住于恶道。”
提婆达多大家都熟悉。有些经典讲,他行持过十二年的头陀行,苦行方面做得很好;能读诵的经典,多达六万部,一头大象都驮不动。但后来因为利养,所有功德全部失毁。
乌陀洛迦,又叫优陀洛迦,因为贪执利养,最后变成飞狸。有些法师说,乌陀洛迦是饿鬼的一个种类。藏译本中有这个名字,但不是很熟悉,应该与提婆达多是同类。
以上按照汉译本,讲了利养的二十二种过失,希望大家全部记住。我虽然只作了字面解释,但如果有信心,你们可以一一对照、仔细观察,看利养对修行到底有没有利益。
对初学者而言,利养有很大的损害。所以,生活过得去就行了,其他的事,不要太担心。
知道了利养的过失,没福报的人可能很高兴:“看来,我还是个好的修行人,以后修行有把握了。”而福报现前的人却有点不开心:“怎么办呢?这些东西都舍不得。”
马云说:“钱来得很容易,但花钱却很痛苦。”可能,他也感受到了利养带来的痛苦。
| 弥勒,初业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佛告诉弥勒菩萨:“初业菩萨应该如是观察利养的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烦恼。”
不管对人还是对物,都不要有太多贪欲。否则,贪欲越多,随之而来的痛苦也越多,根本提不起修行的心力。修行人需要过清净的生活,如果连基本的清净心都没有,出世间的功德是很难获得的。
| 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一切过皆悉不生,堪为诸佛清净法器,
为什么呢?佛告诉弥勒菩萨:“知足少欲的菩萨,一切过失都不会产生,堪为诸佛真正的清净法器。”
贪欲少,对于善知识讲的法才听得进。如果欲望多,嗔恨心严重,烦恼粗大,就像《如意宝藏论》所讲的那样,会成为十八种无暇以外的另外十六种无暇。
| 而不系属在家、出家,
“因为没有利养,所以不会成为在家人和出家人轻慢和厌恶的对境。”
一般来讲,修行人有太多利养,容易引生别人的邪见。无论在家人、出家人,都会认为他的行为不如法。而对没有利养的菩萨,人们不会有轻慢心,也不会生邪见。
| 住于真实最胜意乐,不为卑下亦不惊怖,
“住于真实的、最殊胜的意乐中,不会自卑,也不会惊恐、怖畏。”
如果不耽著利养,就不会产生“这些东西别人都有,就我没有”的卑下情绪,也不会陷入“财富会不会被偷、被抢”的惊恐畏惧当中。
| 离诸恶道堕落畏故,无能映蔽舍耽味故,众魔境界得解脱故;
“因为远离了堕落恶道的畏惧,没有各种遮蔽、不贪执美味,从众魔境界中得到解脱的缘故。”
有了利养,魔众就有机可乘。没有利养,则没什么可怕的。执著利养,晚上不关门就害怕。不执著利养,住哪里都可以,反正这身肉没人吃,无所谓。
| 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诸天及人亦当爱羡,于诸禅定而不染著,住边际故;
“一切诸佛都会赞叹,所有天、人也会爱慕、恭敬,所有禅定都不被染著。”
“住边际故”,有点难懂。隋译本中是“不染著诸禅定亲近故”,意思是不会对禅定有染污。藏译本中是“修禅定而得以清净”,意思是能修习禅定,而且禅定明清,不会有染污。
没有利养的人,修禅定很清净的。而有利养的人,比如现在的股民,则根本没办法坐禅,过一会儿就要看一下股市,半夜三更还盯着电脑不放,明天会不会涨?会不会跌?要是会跌,心里就不舒服。现在很多老年人也喜欢炒股,不愿意念阿弥陀佛。可见利养能染著禅定,毁坏禅定。
| 其心质直无有谄曲,于五欲中亦不放逸,见其过故;如说修行,能住圣种,同梵行者亦当爱乐。
“心地质直,无有谄曲,即使处于五欲当中,也不会放逸,因为见到了利养过失的缘故。这样的修行,能住于圣者种姓,受到同梵行者的喜爱,因为有共同行为的缘故。”
| 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以胜意乐当舍利养,以胜意乐住于少欲,为断贪爱而发起故。”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菩萨智慧敏锐,知道利养的各种过失,会以殊胜的意乐断除利养,以殊胜的意乐住于少欲中,为断贪爱而发起真正殊胜的意乐心。”
以上是利养的二十二种过失,因为时间关系无法广讲。接下来讲愦闹的二十种过失,比较简单。法王如意宝讲完之后,我们经常引用。
|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愦闹中过?若观察时,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这时,弥勒菩萨又代表大众问佛陀:“世尊,什么叫做愦闹的过失?如果进行观察,菩萨独自处于寂静的地方,是不是就不生热恼?”
“愦闹”,意为热闹、喧闹、混乱,也有散乱的意思。对真正修行人而言,喜欢愦闹是一个很大的过失。
|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愦闹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佛告诉弥勒菩萨:“初业菩萨应该观察愦闹的二十种过失。如果观察了愦闹的过失,菩萨就能安住在寂静的地方,不生热恼。”
和外面的大城市相比,学院算是比较寂静的。除了闻思修行和发心工作以外,大家的身口意不用关注其他的事情。但和寂静的森林山洞比起来,学院也不算特别寂静,仍然有各种人群、各种声音。
|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愦闹二十种过?一者、不护身业,二者、不护语业,三者、不护意业,四者、多饶贪欲,五者、增长愚痴,六者、耽著世话,七者、离出世语,八者、于非法中尊重修习,九者、舍离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习,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怀染著,十三者、多诸觉观,十四者、损减多闻,十五者、不得禅定,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十八者、不爱于佛,十九者、不爱于法,二十者、不爱于僧。
佛告诉弥勒菩萨:喜欢愦闹有二十种过失。具体有哪些过失呢?
第一,不护身业。在愦闹的地方,没办法守护身业,可能天天造恶业。
第二,不护语业。灯红酒绿,嘈杂喧闹,怎么护持语业?没办法护持,只有天天跟着大家说绮语。
第三,不护意业。被贪嗔痴、邪见所转,没办法守护自心。
第四,多饶贪欲。在城市里,生贪心的对境特别多,容易被贪心所转,增长贪心。藏译本中,还有增长嗔恨心的意思。
下面的过失,藏译本也有把两个合在一起的,其他的则和隋译本基本一致。
第五,增长愚痴。在寂静处待过的修行人,一旦进入城市,很难增上闻思修行的出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可能还有,否则无法生存。
第六,耽著世话。有关战争、爱情等世间的语言,在愦闹的地方肯定很多。
第七,离出世语。在愦闹的地方,基本上不会出生解脱、菩提等出世间语言,大家讨论的都是如何赚钱、如何竞争、如何享乐等。
第八,于非法中尊重修习。对世间的各种非法之事比较感兴趣,经常造恶业。
第九,舍离正法。没有机会闻思修行正法。
第十,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处于愦闹的群体,不念咒语,没有护轮,只愿意看电视、上酒吧,整天浑浑噩噩,魔王什么时候找你都很方便,很容易。
第十一,于不放逸未曾修习。
第十二,于放逸行常怀染著。这两项在藏译本中只有一项。意思是,经常处于放逸的状态,不用正知正念守护身口意,不能好好地修行。
第十三,多诸觉观。分别念很重,隋译本中是“多有分别”,也是分别念重的意思。
第十四,损减多闻。以前广闻博学,什么中观、因明,全都学过。但到了散乱的地方,全部忘失殆尽。
第十五,不得禅定。不得寂止或禅定的因。
第十六,无有智慧。没有胜观。
第十七,速疾而得非诸梵行。以前是出家人,在愦闹的地方待了一段时间,梵净行很快就退失了。
第十八,不爱于佛。在散乱的群体中,因受环境影响,对佛和佛像会慢慢变得没有信心。
第十九,不爱于法。由于对佛没有信心,对佛讲的法也渐渐失去信心。
第二十,不爱于僧。对僧众也没有信心。以上三项,是讲对三宝失去信心。
| 弥勒,是为菩萨观于愦闹二十种过。”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就是菩萨观察愦闹所具有的二十种过失。”
这二十种过失,内容比较好懂。大家应该经常反观自己。修行人如果经常处于散乱愦闹的环境,道心很容易退失。所以要依止清净的地方,远离愦闹,远离利养。
今天的日记,可以写二十二种利养和二十种愦闹的过失,总共有四十二种法。藏译本中,利养的过失有三十种,加上二十种愦闹的过失,一共是五十种。这几十条过失,即使不能全部记住,也要观察大多数,这对自己的修行很有帮助。
作为修行人,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增加福德、智慧、善心。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