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第5课
2020年12月3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前面讲到,作为菩萨,应该如何安住正行,断除不合理、不如法的行为。接下来讲:
|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为复更有余菩萨耶?”
这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年中,是否只有这六十位菩萨为业障缠绕?其他菩萨会不会也有这样的?”
当时,五百位菩萨里面,只有六十位菩萨到了佛陀那里,所以弥勒菩萨问佛陀,是不是只有这六十位菩萨业障深重,被业力缠覆,其他一些菩萨是否也像这六十位菩萨一样,被业力遮障、缠覆?
|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大多数菩萨会被业力障碍、缠覆。”
在末世,大多数菩萨会被业力所障碍。比如在座的各位,都有自己的业力,或轻,或重。甚至有很多人,被前世的业力遮障得很厉害。
| 是诸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这些业障,有些已经消灭,有些还会有所增长。”
有些菩萨,通过忏悔、修行,不断减轻,乃至灭尽业障。而有些菩萨的业,不但没有消灭,反而不断增长。五百位也好,六十位也好,都有这种情况。
在座各位,离开红尘,住在寂静清净的刹土,每天闻思修行、守持戒律,大多数人阿赖耶上所积的恶业,应该有所减少。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前世的业障,今生遇到各种事情,业障不但没有减少,还在继续增长。
| 弥勒,于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后五百岁还来生此,城邑聚落廛闬山野,
佛又告诉弥勒菩萨:“在这五百个菩萨中,有二十位业障比较少,后五百世还要转生娑婆世界,或生在城邑,或生在小一点的聚落,或生在众人集聚的大集市或商业集聚的地方,或生在偏僻的山野。”
“于此五百诸菩萨中”,隋译本与之相同,藏译本是“六十位菩萨”。
六十位是不是好理解一点?不过说五百位也可以,因为这部经开始就讲了五百位菩萨。这五百或六十位菩萨当中,有二十位业障比较轻。佛陀授记说,他们后五百世还要来此娑婆世界,转生在不同的地方,大多数人种姓高贵,有福报,有威德。
威德和福德非常重要。不管是长相、财富,还是辩才、智慧,有些人全部具足,很有福报。而有些人恰恰相反,什么都不具足。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藏族小孩,无论老师怎么教,他也学不会。我读书的时候,班上也有这样的同学。
1987年,这里来了几个汉族人,其中一个叫九华,法王让我教他们藏文。当时在桑耶塔附近上课,我先念:“嘎——”他们跟着念:“啊——”我念:“嘎卡噶锕——”他们念:“啊啊啊啊——”怎么也教不会,根本没办法。我拿着小小的教鞭,准备打过去,他们还是“啊!啊!啊!啊!”
不管出家,还是在家,人和人之间的差别都很大。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各方面都不可思议。正因为如此,佛陀从天界下生之前,先对南赡部洲进行了五种观察:生处、出生的时间、国土、父母、种姓。如果佛陀转生到低贱种姓,大家很难信受他的教法。人都很现实,即便是佛陀,转生到低贱种姓,也很难饶益有情。
| 种姓尊豪有大威德,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数术工巧皆能善知;
“这二十位菩萨未来转生后,种姓尊贵,威德广大;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悲,行为具有饶益心;相貌端严,辩才妙好,精通各种工巧数术。”
“数术工巧”,指当时印度的知识、技艺、工巧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精通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历史、生物,乃至量子力学等高精尖领域的知识。
这些菩萨,具足各种各样的功德。不像有些人,生来就心不调柔,生性粗暴,很难改变。在座的也一样,不管来自什么地方,因为前世的因缘——装是装不出来的,有些与佛法有缘,有些和恶法有缘。
| 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在在所生舍家为道,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兰若空闲林中,常勤精进不求利养;
“他们经常隐藏自己的功德,安住头陀行,行为特别清净。不管在哪里出生,都会舍弃俗家,出家修道。因为已于无量阿僧祇劫中,积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资粮,所以业障比较轻,能够不惜自己的身命,护持正法,经常住在山洞、森林等阿兰若,精进修行,不求利养。”
这二十位菩萨都具有弟子的法相。一个法师把他们全部摄受了,都没有任何问题。人和人之间,因为前世业力不同,差别确实很大。一个班里,只要一个人业力比较重,就会每天惹麻烦。
| 善入一切众生心行,咒术言论悉能了知,于诸义理少闻多解,辩才智慧皆悉具足。
“他们不求利养,善于随顺众生、饶益众生,所作所为特别清净。精通世间的技术、咒语、论典和造论。于一切道理少闻多解,稍微听一下,就了如指掌。以前世的因缘,他们将来在任何生中,辩才智慧等该有的功德,都会全部具足。”
“少闻多解”,藏译本是“以微知著”。这个成语比较恰当,由微小的事情,而能通晓大的事情。
聪明人会举一反三,只要了知题目,就知道整个论体,或者通过推理,触类旁通,进而知道所有的内容。
| 彼诸菩萨于是法中,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于四众中宣说正法。以佛威德加被力故,于佛所说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阇多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皆得辩才无碍自在。
“这些菩萨于佛法中精勤修习,获得了陀罗尼和无碍辩才,在四众弟子当中宣讲正法,没有任何阻碍。依靠佛的威德力和加被力,精通十二部经。‘修多罗’是十二部经中的契经;‘祇夜’是吟诵;‘受记’是授记经;‘伽陀’是讽诵;‘优陀那’是自说,无人祈请,佛陀自己说的经,如《阿弥陀经》;‘尼陀那’是因缘经,讲各种本师因缘;‘阿波陀那’讲很多的譬喻;‘伊帝越多伽’讲弟子的一些故事,是本事经;‘阇多伽’是本生,讲佛的功德传记;‘毗佛略’是方广,指大乘经方面;‘阿浮陀达摩’是未曾有因缘方面的,未曾有、很稀有的经典;‘优波提舍’主要是论义,以辩答的方式宣讲。这二十位菩萨,将来对陀罗尼、十二部经等,会全部通达无碍。”
这里的“加被力”,藏译本翻译为“加持力”,隋译本翻译为“威神力”。可见在唐朝的时候,加被力和加持力的说法就已经有了。这些菩萨依靠佛的加持力,对十二部经了如指掌。
在座的各位,对佛教宣讲的出世间道理,有些稍微听一下就通达,有些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能通达佛经的意义,或拥有无碍的辩才,能给别人宣讲正法,一方面源于自己前世的善业力,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加被。如果认为自己的智慧和辩才,全是依靠自力而得,佛陀和上师没有加持自己,那不太合理。
西方的学生普遍奉行自我主义。尽管自己的智慧源于老师,却根本不懂得感恩。尤其个别学校的学生,太自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老师对他再好,他也不会感恩,只会认为自己了不起。
这样的想法,跟东方的传统文化和佛教的观点不太相同。其实,我们拥有的一切,都集聚了方方面面的恩德。我如果有健康的身体,一定离不开前世的善业、父母的因缘以及诸佛菩萨和天龙八部的护佑。我如果辩才无碍,也需要具足种种善妙的因缘。所以,不管自己拥有什么,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六十位菩萨当中,有二十位菩萨,佛陀授记他们将来精通陀罗尼、十二部经,非常快乐。不知道佛陀当时点名没有。如果点了名,这二十位菩萨会很开心。颁奖的时候,得奖的人特别开心,没有得奖的,则不太舒畅。
| “弥勒,彼诸二十善巧菩萨,从于和尚阿阇梨所,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说是言:‘我此法门,从某和尚阿阇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二十位善巧菩萨,会从和尚阿阇梨处得闻无量的契经,而且都能受持。他们知道自己的传承上师,比如《大藏经》是从谁那里得的,《百业经》是从谁那里得的。所以他们会说‘我这个法门,是从某某和尚阿阇梨那里亲自听受的,没有任何怀疑。’”
这里讲到了传承。任何一部法,有传承都是很好的。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不太重视没有传承的法。有一个堪布,刚来学院时藏文文法比较弱,后来通过自学,精通了文法。他问法王如意宝:“我要不要给大家讲讲文法?”他讲的文法其实很好,但法王问他:“你的传承从哪里得的?”他说:“我是自学的。”法王“嗯”了一声,没有认可。
有智慧的人通过自学,虽然可以得到知识,但如果没有得过传承,就给别人传授,则不太合理。比如你说:“我要不要给大家讲一下《金刚经》?”他们问:“你的传承从哪里得到的?”你说:“我自己看过几遍。”大家不一定信受。也许你是天才,非常有智慧,但没有得过上师的传承和窍诀,这个法一般不可信。
这二十位菩萨,在很多阿阇梨和祖师面前听过不同的法门,得到过传承,所以没有任何怀疑。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随学。给别人传的法,最好得过传承。如果只是跟大家分享一下,学一学,不算真正的传授。
自己没有传承就传法,很可能以讹传讹,这个习惯不太好。所以我们要求,堪布、堪姆或法师给人传授佛法时,一定要有传承。自己在某个和尚阿阇梨那里得过某个法,然后再传讲,这样对众生最有利。
现在,有些人可能精神不正常,经常胡说八道:“我跟某个堪布一起管这个班,我也在摄受众生。”这样的人,网上有,下面也有。观察之后,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以前,在这边待过的一些人,不是真正来闻思的,而是为了“摄受弟子”。他待在这里的目的,就是要一个头衔:“在某某法师那里听过法,接过这个传承,接过那个传承。”因为别有用心,所以肯定没有好好听课,真正讲法的时候,也肯定不会讲。
像这样,既没有法师资格,也没有传承,以讹传讹地给别人讲法,非常不好。只会影响大家,毁坏很多人的信心。如果发现这种情况,道友们千万不要让他们损害很多人。这方面,值得大家注意。
| 弥勒,于彼时中,当有在家、出家诸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于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却生讥笑轻毁谤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词,随意制造,实非如来之所宣说。我等于中,不能信乐发希有心。’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些菩萨将来会饶益很多众生,弘法非常成功。那时,一些所谓的在家、出家‘菩萨’,没有智慧善巧方便,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后,却产生讥毁、轻慢和诽谤。他们说:‘你们所传的这些法,全是自己花言巧语编撰捏造的,并非如来亲口宣说。我们不会产生信心,不会接受,也不会生稀有心。’”
将来,这些菩萨在弘法过程中,会有个别没有善巧方便的人,对他们生讥毁心,当面进行诽谤:“你们说的法不是如来宣说的。”
佛陀在相关经典中授记:“别的野兽无法杀害狮子,但狮子身上的虱子,却可能杀害狮子;邪魔外道无法摧毁如来教法,但不是如来弟子,却以如来弟子形象示人的这些人,将来会毁坏佛教。”
那些所谓的“菩萨”,根本不懂佛法,却自认为懂,然后以佛教徒的形象,对受持正法的菩萨说:“你所说的法,都是自己捏造的。”
在汉地佛教史上,有一些真正的经典,被人说成伪经。理由非常简单:译者不详,某个字句跟世间语言相同,或与那个时代不符,或“我感觉不合理”等。尤其当这些人有点影响力时,会导致一代又一代的人跟着诽谤。
去年我讲《楞严经》的时候,给大家介绍过这些情况。这些法师所讲、所译的,本来是真正的经论,可一些看似佛教徒、实非佛教徒的人,却以种种理由进行诽谤。
| 弥勒,当尔之时,无量众生于是法师皆生诽谤,舍之而去,互相谓言:‘是诸比丘无有轨范,多诸邪说,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伎戏弄之法。汝等于中,莫生信乐发希有心,非正法也。’
佛告诉弥勒菩萨:“那个时候,因为他们的诽谤,无量众生也跟着诽谤,弃这些法师而去,并互相传言:‘这些比丘没有戒律,没有合理的规则,没有轨范师,也没有亲教师,所说不依经藏和律藏,大多为邪说,就像倡伎玩弄戏法,完全是欺骗别人的。你们不要对他们产生喜乐心和稀有心,因为他们说的不是正法。’”
“犹如倡伎戏弄之法”,藏译本中没有,隋译本中有。“倡伎”一词,和“娼妓”不同,前者是指以唱歌跳舞为业的人,后者带有行为不清净的意思。此处,他们诽谤法师所说的法,是倡伎的戏弄之法,是欺骗别人的一种手段。
个别人因为嫉妒这些法师,恶意诽谤,很多人也跟着诽谤。其实,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观察能力,没有主见,喜欢随声附和。有人说:“这个法师是假的。”“对对对,是假的!”有人说:“这个法师很了不起,他要灌顶传法了。”“太好了,我们一定要去!”有人说:“这个法师讲的全是假法,行为也不清净。”“是是是,我们要舍弃他!”他们就像墙上的芦苇,总是随风摇摆。
这种情况,果报很严重。
善于观察、有智慧的人,哪怕所有人都在谤法,因为自己有定解,也不会人云亦云。我以前引用过仁达瓦大师的偈颂:“十方所住佛菩萨,真实前来纵同声,示说除此有余道,我心亦不起动摇。”哪怕成千上万的诸佛菩萨来到前方的虚空,告诉我:“除了空性之道外,还有别的道。”我的心也不会动摇。
心不动摇,是一种境界。
相反,没有境界的人,不管别人说什么,都马上跟随。如《格言宝藏论》云:“智者自己能观察,愚者总是随声行,如同老狗狂乱吠,群狗亦是随声奔。”智者自己有观察的能力,不会轻易改变。愚者没有观察的能力,只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就像一只老狗狂吠,狗群根本不知道什么情况,就跟着嗷嗷狂叫一样——学院的狗也这样。所以,当一个人说某个法师不合理,进而诽谤时,其他人也盲目地跟着“狂吠”。
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时间观察,没有能力观察,也不愿意观察,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一哄而上,随声附和。这类现象特别“稀有”,也更为可怕。
所以,当我们听到有人说是非,或诽谤别人时,最好亲自观察。否则,即便听到了,也不要告诉别人,到自己这里就打句号。
有些人不能接受正法,却对是是非非特别有“感应”,只要一开口,就是这样的:“过来过来,我给你说个消息!你知道吗,某人如何如何……问题可严重了!你不知道啊?”你就对他说:“这么严重啊?好的,我知道了。你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我走了!”话到你这里,就打住了。这样的控制能力很重要,否则别人传给你,你再传给别人,就很不好了。
藏地有句俗语:“话一出口,就会出国;话一出国,就会传遍全世界。”只要开口说话,周围的人就会传出去,一旦传出了国门,就会传遍整个世界。古人的格言有很深的意义。
现在更是如此。话一旦出口,一旦放到网上,不管好话坏话,很快全世界都知道了。最近,理塘有个藏族男孩,网上很火,得到很多赞叹。什么因缘,很难说。如果仅凭长相和擅长骑马,就能当上网红,那千千万万人都有这样的条件,为什么红的是他而不是别人?不知道他会不会长期出名。有些人只是“一夜网红”,稍微过一段时间,就谁都不认识了。
去年娱乐界有个“小马云”,是一个农村孩子,长得跟马云一模一样,大家特别喜欢他。很多喜欢马云的人都去“拜见”,因为马云不好见,而“小马云”很好见。不过,刚开始“小马云”好见,后来也不好见了。不知道现在的“小马云”怎么样了。
在网络时代,不论好事还是坏事,恶言还是美誉,都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就像大海的波涛,不断地翻滚,不断地消失。今天还是新闻,明天就被新的信息淹没,从此销声匿迹。一个想法、一句话或一张照片,好或是不好,一放到网上,很快就能传遍十方。不过,赞叹的语言不见得有多少人转发,而针对某个法师、某座寺庙的侮辱性言辞,则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跟着转发。
听说理塘那个男孩,现在有十多亿人在看他。有些人特别羡慕,尤其是一些藏族牛童:“我要是变得跟丁真一样,多好啊。”我也在想:“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有不可思议的因缘。”其实,线上也好,线下也好,好话也好,恶语也好,都是世俗法。倘若用智慧以深入观察,都是梦幻泡影。
此处说,诽谤法师的这群人,都在传播二十位菩萨的过失,而且传得比较广。
| 弥勒,彼诸愚人为魔所持,于是法中不能解了,谓非如来之所演说,于是持法诸比丘所,生于诽谤作坏法业,以是因缘,当堕恶道。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这些愚人被魔加持,不能了解正法,本来是佛陀讲的法,他们却说不是如来所讲,诽谤佛法,毁坏佛的事业,以此因缘,将来会堕落恶趣。”
我们应该反观自己,有没有因为嫉妒心、愚痴心或者其他因缘,诽谤自己的法师或其他的法师。以前有些女众,今天在这个班听课,说这个法师如何不好;过段时间又去那个班听课,又说那个法师的过失。跟今天所讲的这些愚人,完全是一样的。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种情况。
男众稍微好一点,女众确实有这样的人。在某个堪姆、法师那里听了一段时间的课,后来却不断地诽谤,捏造各种过失。这些行为非常可怕,应该好好忏悔,否则来世会在地狱里“享受”很长时间。
| 是故,弥勒,若诸智慧善巧菩萨,欲护正法,当隐其德,于多分别诸众生所,应须护念,莫令于汝生不善心。”
佛告诉弥勒菩萨:“有智慧和善巧的菩萨,如果想要护持正法,应当隐藏自己的功德,护念那些分别念比较多的众生,千万不要让他们产生不善的心。”
此处的“不善心”,藏译本中是“嗔怒的心”。
有善巧方便的菩萨,想维护佛教、弘扬佛法,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赞叹自己,并贬低和诽谤别的法师:“我如何了不起,某个法师如何不好!”很多不知道真相的人,会受你的影响,对法师产生恶分别念,乃至邪见。由此产生的果报,非常可怕。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既要护自己的心,也要护别人的心。不要说大乘,连小乘戒律也规定,要护持众生的心。所以,我们说话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想着众生:“我是佛教徒,不能这么说,也不能这么做。不然,别人会生邪见,要么对法师生邪见,要么对我生邪见。这会毁坏他们的善根,特别可怕。”
作为佛教徒,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弘扬佛法,情有可原。但如果以自己的言行毁坏佛教,让别人产生邪知邪见,就特别不好了。
《优婆塞戒经》中说:“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伏一切众生。”作为大菩萨,首要任务就是护持众生的心。这里的“一切众生”,不一定指所有众生,而是指你所接触到的有缘众生。对这些众生,一定要维护他们的心。否则,你是没办法调伏他们的。不能调伏也不要紧,但如果他们不但没被调伏,反而因为我们的行为生邪见,最后堕落,那就太可怜了。
佛陀制定别解脱戒的主要原因,就是害怕众生缘修行人生邪见而堕落。学过律藏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行为如果让众生产生不好的分别念或邪见,罪过是非常大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你在家里没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要紧。但出去的时候,一定要维护众生的心。”在这一点上,居士和出家人是一样的,说话也好,做事也好,一定要杜绝那些容易让人生邪见、兴诽谤的言行。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讲:“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这个教证很重要,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我以前也用过。不管去哪个地方,都要先了解当地人在哪些方面容易生邪见。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也可以询问当地人:“你们对佛法,在哪些方面容易产生信心,哪些方面容易产生邪见?”了解情况之后,他们忌讳的穿着,你就不能穿,他们对佛法易生邪见的话语,你也不能说。
出家人到任何群体,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穿清净的衣服,说清净的话。如果不清楚当地的情况,就要多观察、多询问。如果没有这样,自己可能在无意中毁坏很多人的善根。所以,我在此再三告诫大家,一定要护持众生的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不管是网上,还是城里,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出家人怎么也这样做啊?佛教徒怎么也这样啊?”说明他们不能接受我们的某些行为。其实,戒律所遮止的有些行为,并不是其本身有罪过。那为什么还要制定戒律呢?因为这类行为,容易让别人生邪见,毁坏善根。为了护众生的心,所以佛陀制定了戒律。这一点,学过戒律的人应该都知道。
此处说,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应该护持众生的心,护持他们各种各样的分别念。
|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甚为无智,于大众中诽谤正法及持法者,复于其中,当于辩才及陀罗尼,而于是法不能信受。
这时候,弥勒菩萨白佛言:“稀有啊,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年当中,有些菩萨没有智慧,在大众中诽谤正法,诽谤说法师,又在法师那里求辩才及陀罗尼,又能不信受这个法。”
“希有”一词,藏译本是放在后面的,因为后面讲了一些矛盾的事情,所以感到稀有,意思比较清楚。这里的表达有点模糊,稍微难懂一点。隋译本和这里差不多。
意思是,在末法五百岁时,会出现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有些菩萨没有智慧,一边在法师面前求辩才和陀罗尼,一边在大众中诽谤法和法师。这样的行为,肯定无法信受法,很难求到法。就像我刚才所讲的那样,有些女众一边在法师那里听课,求辩才和陀罗尼,一边诽谤,特别可笑。很稀有,很奇怪。
弥勒菩萨在这里讲了一个比喻,非常好,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我和堪布堪姆开会,要求大家每天写日记——不限于开会的人,最好所有人都写。如果做不到“所有人”,至少堪布堪姆、法师、辅导员应该做到。从2021年1月1号开始,坚持写一年的日记。
可能有人会说:“我不像你,你有会开,有题材,我没什么可写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愿意,总有值得写的东西。比如你可以写“今天学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是什么什么”,凡是你觉得有意思的片段,都可以记录下来,字数不一定很多。如果明年没有出现无常,我会看谁写了日记,也许给他发个奖。
你们才写一年,我从2017年开始写,现在已经坚持4年了。如果生命能延续,我会一直写下去。附近寺管会的领导,每天都要抄800字的内容。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写日记呢?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现在,很多文艺界的人都在写自传。我们坚持写日记,就是在给自己写自传。从公历2021年1月1日开始写,到2021年12月31日结束。即使每天只写一句有意义的教言,也很好。你圆寂后,这就是你一年的自传。你活了100岁,却只有一年的自传,也可以。
所谓的“自传”,不一定写很长,也不一定要别人知道。如果能像《智海浪花》记录的那样,把自己学佛、吃素的经历分享给别人,当然很好。即使没人看,只是自己保存,也很好,很有必要。我是这样认为的。
| “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须水,往诣泉池而欲饮之。是人先来,投诸粪秽于此水中;后不觉知,欲饮其水,便取嗅之,既闻臭已不饮其水。
“譬如有人特别口渴,想喝水,于是前往水池。这个人先前到过那里,把自己的不净粪扔到了池中。因为愚笨,他后来忘了这件事,不知不觉又去那里喝水。取水一闻,发现很臭,就不想喝了。”
这是肯定的,粪便没有一个好闻。即便是自己的,也很臭。
| 彼之自污,更说其过,乃至叹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秽。’是人过失都不觉知,而于是水反生怨咎。
“这个人自己染污了水,却开始说水的过失,感叹道:‘好奇怪!这水实在太臭了!’他对自己的错误毫不知晓,反而对污水产生怨恨,作过失想。”
他肯定到处说:“千万不要喝这里的水,太臭了!我喝了一口,差点吐了。好恶心啊!”他不知道,这水是他自己弄脏的。
| 世尊,如泉池者,当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于此法眼善能解说。又复如彼愚痴之人,若于泉池自投粪秽,后不觉知欲饮水者。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无智诸菩萨等,亦复如是。
弥勒菩萨说:“世尊,当知刚才的水池,就像持法比丘,因为佛的威神力,他们善能解说正法,有弘扬法藏的能力。那些愚痴的人往水池投自己的粪便,后来忘记了,自己又去池边喝水。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年时,有些无智的菩萨,跟这些愚痴之人一模一样。”
我刚才讲了,有些人一边依止法师求法,一边往水池扔不净粪——到处宣扬“这个法师不好,这个法不好”。最后以讹传讹,大家都这么认为。等他自己再听法师讲法时,感觉更不好,就像喝了不净水。
| 于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诽谤已,复于是人听受法味,彼人自失都不觉知,以疑惑过污染意根。
“这些人对正法和持正法者进行诽谤以后,又去那里听受法味。他们对自己的过失毫无察觉,以疑惑心染污自己的意根。”
自己染污了法师,让所有人都讨厌法师,自己却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很清净。这种愚痴的人,在世间有没有呢?确实有。我们应该对照比喻,观察自己是否做过这样的事。
| 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乃至叹言:‘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伺求其短,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
“那些持法者被愚人戏弄、诽谤、讥笑,愚人却感叹地说:‘奇怪!这个法师所传之法,已经被很多过失染污!’这些无智的人,对正法和法师不能听受,故意寻求短处,肆意诽谤污辱,令自他产生厌离心,最后不得不离开。”
在佛教徒中,真的有这种人。我有时会想:“法师如果真的这么差,那你何必去他那里求法?”一边听法,一边诽谤,就像前面的愚人,自己弄脏了水,却告诉别人:“这水很脏,你们不要喝。”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真的很可怜。
希望大家认真思考,认真反省。尤其听了这部经以后,更不能有这样的愚痴行为。自己染污了法与法师,让别人生邪见,自己却一点不记得,真的是既愚痴,又可怕。
或许有人认为,自己往水池扔不净粪,后来忘了,又去喝池里的水,还嫌脏,哪有这么愚痴的人?但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
| 尔时,世尊赞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弥勒,善能演说如是譬喻,无能伺求说其短者。
弥勒菩萨讲完这个比喻后,佛陀赞叹道:“善哉!善哉!弥勒菩萨,你这个比喻讲得太好了,没有人能找出它的过错。”
藏译本的说法大致相同,意思是这个比喻很形象,比喻和意义的对应恰到好处,谁也找不出过错。隋译本的意思不太好懂。
我也觉得这比喻很好。有些人,真的跟比喻中的愚人一模一样。
| 弥勒,以是因缘,汝应当知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佛告诉弥勒菩萨:“以是因缘,你应该知道有四种辩才,是一切佛陀宣说的,还有四种辩才,是一切佛陀都遮止的。”
“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藏译本是放在后面的,隋译本也放在这里。放在后面可能更合适,因为先讲诸佛宣说的四种辩才,再讲诸佛遮止的四种辩才。不过出现在这里也不矛盾。
| 云何名为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所谓利益相应,非不利益相应;与法相应,非不与法相应;烦恼灭尽相应,非与烦恼增长相应;涅槃功德相应,非与生死过漏相应。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宣说四种辩才。
“云何四种辩才,是一切佛所宣说的?应该与利益自他相应,而不是不与利益自他相应;应该与正法相应,而不是不与正法相应;应该与灭尽烦恼相应,而不是不与灭尽烦恼相应;应该与涅槃的功德相应,而不是与生死流转相应。弥勒,以上即是一切诸佛宣说的四种辩才。”
第一,与利益众生、利益修行相应的,才是真正的辩才。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对自己的修行也没有利益,那不叫辩才,只能叫狡辩,没有实际意义。
第二,与法相应的叫辩才,与法不相应的不叫辩才。比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与诸法的实相相应,与万法的规律相应,可以叫辩才。而执著常乐我净等,与诸法实相不相应,不叫辩才。
第三,能令相续中的烦恼灭尽的,可以叫辩才,也叫做法。与烦恼灭尽不相应,反而令烦恼增长的,不叫辩才。在修行当中,神通、神变不重要,梦中见到什么、上师给你授记什么,也不重要。关键要看相续中的烦恼灭尽没有,贪嗔痴减少没有。如果烦恼减少了,就是辩才。
第四,与涅槃功德相应,对修法有真正的意义,将来有希望获得佛果,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辩才。如果跟涅槃没有关系,一直流转轮回,则没有意义,不能叫辩才。
| “弥勒,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说法者,应当安住如是辩才。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顺心,当于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师想,亦于是人听受其法。
佛又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想要说法,应该安住上述四种辩才。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有信心和随顺心,应该对这些人生真佛想,作教师想,在其面前听受佛法。”
对说法者,以信心生佛想,恭敬听受佛法,非常重要。《地藏十轮经》云:“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可见视师如佛的观点,在显宗中也是有的。
| 何以故?是人所说,当知皆是一切如来之所宣说,一切诸佛诚实之语。
“为什么要对法师生佛想呢?因为法师是佛的代言人,法师说的法,都是如来所宣说的,都是一切诸佛的诚实之语。”
| 弥勒,若有诽谤此四辩才,言非佛说,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于彼一切诸佛如来所说辩才,皆生诽谤,诽谤法已作坏法业,作坏法已当堕恶道。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诽谤这四种辩才不是佛说,不生尊重恭敬之心,由于心怀怨恨、憎恶的缘故,此人对一切佛陀所说的辩才都有诽谤的过失,因为诽谤正法,毁坏佛的事业,来世一定会堕入地狱。”
| 是故,弥勒,若有净信诸善男子,为欲解脱诽谤正法业因缘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
“所以,弥勒菩萨,有清净信心的诸善男子,如果想得到解脱,清净谤法的罪业,就不要以憎恨、嫉妒人的缘故,而对法生憎嫉心,不要因为人的过失而于法生过失想,也不要因为对人有怨恨而对法也生怨憎。”
有些人对某个法师不满,根本不了知他讲的法,就开始诽谤,说他讲的法不行。他们因为对人生嫉妒和憎恨,进而对法进行诽谤。实际上,这个法师讲的法可能很好。
我们不应该因为人有过失,就认为法也有过失。事实上,人可能有过失,但他讲的法不一定有过失。麦彭仁波切讲过“老狗吐金”的教言,他说自己就像老狗,而他所说的大圆满法则像纯金,特别珍贵。以前,法王在南山也讲过这个教言。
也不要因为对人有怨恨,对法也生憎恨。法也好,人也好,我们都要有恭敬心,不能有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