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第4课
2020年12月1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末法五百世时,讲经说法的法师,应该怎样清净地说法?众生应该怎样清净地接受佛法?这是接下来要讲的内容,非常重要。前面已经讲了两个“四种法”,两个“二十种法”,一共四十八种法,基本上是从正面讲的。下面有一部分,是从说法者或听法者杂有名闻利养心的角度来宣说,算是反面的。当然,其中也有正面的部分,这里不一一分析。
| 佛告弥勒:“汝观未来后五百岁,有诸菩萨甚为无智,行法施时,若有利养生欢喜心,若无利养不生欢喜。
佛告诉弥勒菩萨:“你观未来后五百世,有菩萨没有取舍的智慧,讲经说法、为众生做法布施时,有利养就产生欢喜心,无利养则心不欢喜。”
“利养”,指供养、财富、名声,即世间八法中的名闻利养。
未来五百世,一些做法布施的菩萨,有利养就欢喜,没有利养就不欢喜。遇到有福报的大施主,既有信心,又有钱财,他们就愿意摄受。如果长得不好看,也没有钱,从中得不到利养,他们就不欢喜,觉得摄受起来没有意义。这些菩萨的目标,不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而是得到财富。
这种人,佛陀时代有,现在也有。因为人都很现实,无论居士,还是出家人,有时也在所难免。他们做法布施,不是为了解除众生的痛苦和困惑,而是为了利养,所以得不到利养就不欢喜。
| 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云何常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于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
“那些菩萨为人说法时,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这些亲友、施主不属于我?我一定要想办法,让所有的大施主、具财信士都归我。’又进一步想:‘怎样才能让出家在家的所有菩萨,都对我生清净的信心,恭敬地供养我衣服、饭食、卧具、汤药呢?’”
这就是他们的想法。一方面,“所有的具财信士都归我,不要跑到别的道场去”,否则就嫉妒懊悔,闷闷不乐。另一方面,“无论出家还是在家的菩萨,都应该对我产生清净心,给我供养衣食、卧具、汤药”。现在的人不缺吃穿,目标可能是“供养我房屋、车辆、高档电器”,等等。
| 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若无利养心生疲厌。
“这样的菩萨,以利养的缘故为人说法,如果没有利养,就产生疲倦之心。”
这些菩萨觉得,说法太累了,没什么意思,如果有一些盼头、有一些供养,会很好。
现在国内比较有福报的城市,云集了很多善知识。曾经有种说法:北京朝阳区有“30万仁波切”。朝阳区并不是很大,如果真的有“30万仁波切”,不知道当地人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出现这样的说法,也许是为了整顿藏传佛教的个别僧人,也许另有原因。
在这些城市里,有福报的信士往往能认识很多大法师。也有一些人,信心虽然没有问题,但福报不够,所以很难遇到善知识。
在外面弘法的,不管是在追求利养名声,还是在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只要自己看不惯,全部定为假上师,这样也不合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大法师,为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讲经说法;也有很多大翻译家,不辞辛劳,到各个地方弘扬佛法——这部经的译者菩提流志,就来自异乡。他们刚到中国时,无论语言还是风俗,都面临很多困难。当然,也有一些人做功德主,支持他们。
如果没有历代译师的翻译和弘扬,我们这些后人,今天怎么能品尝到佛法的美味佳肴?历史上,有些上师能利益很多人,有些影响并不大,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都为弘扬佛法努力过,奉献过。
在座的各位,最初对佛法都一窍不通。如果没有上师们的种种显现和摄受方便,不一定有今天这样的闻思修行的机会。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说“30万仁波切全部是假的”,应该站在不堕两边的立场,客观地进行分析。
自古以来,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施主和善知识之间的因缘和关系都比较微妙。不得不承认,依靠上师们的无私奉献、无私利众、无私法施,也依靠信士们的无私奉献、慷慨布施、欢喜供养,种种因缘具足,有些地方的寺院修得很好,佛学院办得很好,僧团的建立也很好,僧人们资具充足,闻思修行具足顺缘,佛法兴盛,如日中天。这一点,我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但同时也要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对为利养而说法的行为,是严厉呵斥的。
| “弥勒,譬如有人志乐清净,或为死蛇、死狗、死人等尸,脓血烂坏系著其颈,是人忧恼深生厌患,以违逆故迷闷不安。
佛告诉弥勒菩萨:“譬如有人喜欢清净,却被死蛇、死狗、死人等脓血染污的尸体挂在脖子上,所以特别忧恼,生起深深的厌烦,为这样的违逆而迷闷不乐,郁郁寡欢。”
“志乐清净”,藏译本的意思是“意乐喜欢清净”。“死狗”,藏译本是“死猴”。两个汉文版本都一样。
自己本来喜欢干净,却被死蛇、死狗的尸体挂在脖子上,肯定不欢喜。
| 弥勒,当知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于诸一切无利养处,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你应该知道,在后末世五百岁当中,说法者也跟这些人一样,如果讲经说法的地方没有供养、利养,不顺他的心,便觉得没有滋味,生起厌烦心,舍弃而去。”
这些说法者,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为了利养。一旦得不到利养,就不开心,觉得没有滋味,就像脖子上挂着脓血染污的尸体,深感厌恶。这样的法师,可以说很不成功。
以前有个人,跑到一座城市里。他现在比较出名,当时却给我打电话,让我介绍一个施主。我说:“没有什么可介绍的。施主的电话,我一般都没有特意保留。”他不信:“这不可能。给我介绍一个施主,对你没有什么害处,对我的帮助却很大。”我说:“你应该有施主吧?不然,为什么会到那里去?”他回答:“我身边只有一个老太太,没有什么能力,很烦的!”我说:“你自己再看看吧,我确实没什么可介绍的。”
《大宝积正法经》云:“虽复具多闻,坠堕于不净,名闻利养中,诸天及人民,而不生爱敬。”即便具足广闻博学的功德,如果堕入不清净的名闻利养,人们不会长期供养他,诸天也不会保护他、支持他。可见,以利养心给别人讲经说法,确实很不好。
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一件事。有一次,他去一个地方灌顶,中途想起了供养的事情,产生了一个不好的分别念。为了惩罚自己,他当即发愿:“以后无论灌顶,还是传法,我都不收任何供养。”从此,法王讲经说法和灌顶,都要求我们不做供养,甚至连一条哈达也不接受。
法王说:“本来,为别人讲经说法和灌顶,是可以收供养的。以前的大班智达求法时,会以黄金做供养。这并非说法者贪执财物,而是为了表明法的尊贵和重要。但对我来讲,为了自始至终保持传法的清净,所以不受供养。”受法王的影响,学院出去弘法的人,基本上不收供养;即便收了供养,也都用在弘法利生上。
纯粹为了利养而讲经说法,肯定不会得到认同。时间久了,大家都会知道:这个人不管在哪里讲法,目标都是得到财富,而不是利益众生。在座的很多人,以后肯定有讲经说法的机会。那个时候,一定要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为了得到供养、名气和别人的尊重,我希望你放弃。
就我自己而言,现在对财富供养没什么贪执,因为有财富也没用处,但有时会为了名声,觉得去这个学校,名声会好听一点。如果观察到自己的心不清净,我会选择放弃。出家人出去讲法,自始至终保持清净的意乐和戒行,非常重要。
| 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
“那些希求名闻利养的法师心里会想:‘我在这里传法,真的没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呢?这些听法的人,对我所需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点不关心,根本不为我考虑。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给他们传法?这不是徒劳无益吗?’”
真正的大乘行人,只要对众生有利,就要传法。但这些人的心,却很不清净:“如果不给我解决问题,给他们传法有什么意义?”
《优婆塞戒经》讲了五种清净的说法和五种不清净的说法。五种不清净的说法是:“一者为利故说”,为了利养而说法;“二者为报而说”,为了来世的果报而说法;“三者为胜他说”,为了胜过别人,比如为了在辩论中取胜而说法;“四者为世报说”,为了世间的财富、名声而说法;“五者疑说”,对法没有定解,没有信心,疑惑重重,以怀疑的心态给别人说法。这五种说法都是不清净的。
这五种不清净的心,我自己确实没有。因为最初的时候,上师如意宝已经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所以不管到哪里说法,我们都觉得,只要对别人有利,自己再怎么累,都可以。
我分析过这五种不清净的说法。无论是为了果报,为了利益,还是为了胜过他人、为了名声等说法,都没什么意义。唯一有意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别人有所获益。
| 弥勒,是诸法师,自求供养给侍尊重,摄受同住及于近住,不为于法及利益事而摄受之。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些法师,为了得到别人的供养、恭敬、承侍和尊重,摄受与自己同类、共住,或与自己相关的亲朋好友等人。他们摄受众生,只是为了利养,而不是为法,也不是为了利益众生。”
现在的人很擅长做这些事。为了打造自己,建立各种各样的团队。我以前出过一本书,叫《苦才是人生》,销量不错。后来,有个上师的弟子和出版社联系,要给这位上师出书,并且说:“一定要超过索达吉堪布的《苦才是人生》,这是我唯一的目标!”后来,出版社的人直接告诉我们:“他们的目的就是超过你。”我说:“真的吗?超过我干嘛?”
实际上,上师们不一定有这样的意乐,但下面的某些弟子,对世间法也不懂,出世间法也不懂,闻思基础又比较差,唯一对上师有一颗特别温暖的心,一心一意帮上师弘法利生。但是,由于出发点不是很好,不一定真对上师的事业有利。有时候,因为自己的愚痴行为,众人对上师产生的,不知道是信心,还是邪见。
有智慧的人,言行举止都能显示自己的清净传承。有人在远远的地方看到米拉日巴磕头,就知道他是马尔巴上师的传承。如果弟子的举止如理如法,说法如理如法,大家自然会对寺院、对道场、对上师产生信心。
有些人自求利养,只摄受同住者、近住者,却不为法、不为利益众生而摄受与自己无关的人。这一点,凡夫人很容易犯。而且,从弟子的角度,有时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根本不考虑这个上师能不能弘扬佛法、能不能利益众生,就充满热情,“无私”供养。这样的无私,到最后很难说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
| 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异相,入于王城国邑聚落,而实不为利益成熟于诸众生。
“这些法师为了追求自己的饮食、衣服、卧具、钱财、车辆等,假装有功德,诈现威仪。他们入于王城、国邑、聚落,并不是为了利益众生、成熟众生。”
这里与藏译本稍微有点差别,隋译本和藏译本的意思比较接近。其中说到:这些法师诈现威仪,到城市、聚落去,四处宣说:“我是为了利益众生、成熟众生,不是为了钱财。”虽然口口声声说利益众生,实际上却没有半点利益众生的心。他们只有一个目的:为自己谋取利养。
就像现在有些人,入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者中等的二线城市,或者地级城市,或者小县城,目的就是化缘。以前,寺院的很多人出去化缘,是为了回来好好修行。现在的要求比较高,回来一定要建造一座寺院——这还算好的。有些人,根本不是修行人,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利养,跑到大的王城、中的城市、小的村落去,装成修行人的样子,到处化缘。初学者看不出来,往往会把他们当成真正的修行人。
听说有个地方的人,经常到城市去,去年整座寺院的人全部跑出去了。他们各显神通,有些打卦,有些装藏,有些装活佛,有些说自己是大成就者,还有些说自己是空行母、瑜伽士。作为佛教徒,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信心也跟着退失。
一般来说,初学者很容易产生信心,也很容易退失信心,产生邪见。如果学佛的时间长一点,则不容易产生信心,但也不容易退失信心。即使看见一两个不如法的行为,也不一定动摇。他可能会想:“这也许是示现吧?”
虽然我们再再地告诫外界,“一定要注意某些人,他们进入城市,自称利益众生、成熟众生,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但反过来说,我们自己会不会做这样的事?比如放假的时候,下去讲经说法,会不会有这样的心思?此时,应该像《山法宝鬘论》所说的那样,好好观察自己:“我是为了得到名声,还是为了得到供养?”如果有这样的心,最好不要下去。
奔公甲在施主家,想偷点茶叶。但他刚把手伸进茶叶袋,就提起了正念,马上大声呼喊:“有个坏人在这里偷东西,你们快来,把他的手砍断!”施主不知道他的情况,可能觉得他精神有问题。但奔公甲就是这样,任何时候都不忘失正知正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惩罚自己。
很难说,我们自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凡夫人的心里,什么样的杂念都会产生。但是,我们有没有正知正念和勇气来惩罚自己呢?
一般而言,听法者很少为了名闻利养。但也有一些人,依止上师不是为了法,而是以听法为名,搞各种各样的事情,以达到另外的目的。以前有些人加入某些佛教团体,只是为了寻找资源。他们打着学佛的招牌,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学佛。这些都是意乐不清净的行为。
下面列举了一些不清净的行为。藏译本中,每一句前面都有“我不说”。汉译本的前面有一些,后面都省略了,所以有的地方比较难懂。
| “弥勒,我不说言,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不会说,希求名闻利养的人弘扬佛法叫法布施。为什么?只要有所希求,有得到名闻利养的心,就不可能把法平等地传给所有众生。”
如果是为了利养去城市弘法,不太可能平等地传法。遇到富贵的人,很开心,给他传最好的法、最妙的法、最无上的法,大圆满、大手印都可以给。但如果来了一个穷人,马上不开心:“不行,你的因缘和根基还不成熟。”谁知道因缘和根基呢?只有他老人家知道。什么时候成熟呢?他说了算。(众笑)
| 我不说言,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我不会说,有贪污心的人能成熟众生。为什么呢?自己尚未成熟,却要成熟他人,无有是处。”
“贪污心”,是指贪执自己、贪执人、贪执财、贪执名声等心念。
如果有非常肮脏、自私自利的贪执心,是很难成熟众生、度化众生的。为什么呢?他连自己粗大的烦恼和自私自利的贪执心都没办法压制,怎么可能成熟众生呢?这样的人能成熟众生,无有是处。
我们常说:自己如果没有超越轮回,便不能度化别人。这是从最高标准来讲的。并不是说,必须到能取所取、贪嗔痴烦恼全部消于法界的时候,才可以传法。但不管怎么样,想成熟众生、利益众生,至少自相续比较清净,不能只为自己;至少把自己放低一点,不能为了自己而假装利益众生。
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为了承办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从来没有爱惜过自己的身体和寿命。”我们虽然没有如此无私、如此广大的心胸,但至少不要以利益众生为工具,为自己搞名闻利养。“心里想着一件事,口上说着另一套”,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无有是处。
这些地方比较难懂,希望大家稍微认真一点。
| 弥勒,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贪著摄受不净物者,为利益事。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不会说,通过尊重、供养使自身获得快乐,以及贪著获取不清净的财物及名声等,是利益众生的事。”
为了让自己得到快乐,为了摄取不清净的东西,口头上说得再好听,佛也不承认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是利益众生。与其这样,不如像有些人那样,直接表明:“为了得到一点利养,我今天想出去传传法。”这样明说,虽然有可能无人听法,但至少你比较直。如果嘴上说为了利益众生,心里却想得到不清净的供养或快乐,那不叫利益众生,而叫损害众生。
| 何以故?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为什么呢?为求自身安稳丰乐,而去摄受众生,不能令众生产生信心,得到教化。”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心是什么样的,结果也会是什么样的。如果讲经说法的心很清净,无论讲得好不好,对众生多多少少都有利。如果一心为自己,表面上讲得再好,下面的人也得不到什么利益。这是一种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每次讲这句话,我都会想起以前的历史老师——“辩证唯物主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哦,不能学老师。
|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
佛又告诉弥勒菩萨:“我不说矫诈的人住于阿兰若。”
有些狡诈者,可以在寂静的地方闭关九年十年,内心却并没有安住寂静。这种人,仅有外在的行为,是假装寂静。《成实论》说:佛陀看到比丘在城市里坐禅,并不赞叹;看到比丘在寂静的地方睡觉,却心生欢喜。为什么呢?因为在城市里,即便你会打坐,下坐之后也会被环境所扰,修行不一定成功。而有些人假装闭关,假装在寂静的地方修行,则是一种狡诈的行为。这样的人,不叫寂静者。
有时候,内心是否寂静,真的看不出来。听说,现在有些住山洞的修行人,非常富裕,因为每个人都给他供养。我这样说,会不会让很多人产生邪见?如果是这样,那我也有过失。但现在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朝拜的人来了,就一直打坐。平时没人来,就散乱放逸。一看到有人来了,又开始打坐。一边坐着,还一边偷看——那些人走了没有?这就叫狡诈者。
| 薄福德者而为少欲,
“我不说福报浅薄的人是少欲者。”
我们刚到学院的时候,条件很差,不得不知足少欲。有些人也是这样,因为前世没有积累福报,所以今生资具鲜少,吃穿低劣。这并不是真正的知足少欲,而是没有福报,不得不这样。
《大庄严论经》云:“形虽作苦行,而心怀贪著,希求无厌足,不名为少欲。”外表行持苦行,内心却怀着贪欲,没有厌足,这不叫知足少欲。真正的少欲者是什么样的?自己有福报,有钱财,却不耽著,吃住简单,朴实无华。
我们这里有些修行人,拥有很多钱财,家里也有福报,自己却着非常简单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知足少欲。
没有福报的人不叫知足少欲者,这一点我们要反观自心。
| 贪胜味者名易满足,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贪著胜味的人不叫容易满足者,希求美食的人也不叫乞食者。”
隋译本和的藏译本内容基本相同,把这两句连在一起:“弥勒,我不说追求好饮食者为行乞食。”意思是,“我不说希求美食的人为乞食者”。
真正的化缘乞食,要一家一家挨着去,随缘行乞,遇到什么吃什么。不会贪著食物,不会因为哪家食物好而专门去。如果贪著美味,这家吃一下,那家吃一下,不叫化缘者、乞食者。
以前,须菩提尊者担心富人过于吝啬,培不了福,所以经常去富裕家庭化缘。迦叶尊者担心穷人过于贫穷,培不了福,所以常去贫穷家庭化缘。佛陀得知后,都遮止了:“须菩提天天跑到大施主家去,别人看见不好。迦叶经常去贫穷人家,也不行。应该随缘,遇到哪家就是哪家。”
以前比丘化缘,不管化到什么,都直接吃,不会因为某个饭店做得好,特意跑去。而我们有些道友不是这样的,“听说这里来了个新师傅,我来尝一尝——嗯,好吃!”现在很多道友,特别舍得花钱,不管在哪里,只要有钱,马上花。尤其是分念经钱那几天,好几个餐厅生意都比较火爆。你有这个能力,也可以,但天天耽著美食不是很好。
住在山里的修行人,偶尔关心一下饮食,也没什么。但如果特别在意味道,众口难调,会给发心做饭的人带来困难。所以,大家要求不要太高,有健康卫生的食物吃,就应该满足了。
希求胜味的人不叫容易满足者,希求美食的人不叫乞食者。虽然看起来很像,也在一家一家地走,但因为特别贪著美味,所以不是真正的化缘者。
|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我不说乞求种种上妙衣服的人,是受持粪扫衣者。”
本来,佛陀要求出家人尽量穿粪扫衣,但有些人没有断除贪欲,仍然希求特别好的衣服。如果有这样的心,不管行为如何,都不叫穿粪扫衣的人。主要的差别,还是在心里。
《大宝积经》里有个公案:有一个沙弥,叫周那。一次,他在粪坑里找到了一件衣服,拿到池子里洗了洗,自己就穿上了。为此,天人对他恭敬顶礼,并用他清洗衣服的水进行沐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清净,不贪执,懂得惜福,粪坑里的衣服,洗一洗自己就穿。天人本来很爱干净,但因为沙弥的心很清净,所以对他踩过的路面进行顶礼,用他洗过衣服的不清净的水作沐浴。而那些心不清净的人,尽管穿着好的衣服,天人也会远远离开,不愿意接近。
有些人表面上穿着清净的衣服,心里却希求上妙衣服,这种行为其实是不干净的。
出家人得到的供养和财富,大多数是信财,里面含藏着信众的泪水和汗水。如果不知道惜福,天人也不会恭敬。现在我们这里,觉姆可能稍微好一点,喇嘛们经常把好的衣服扔在垃圾桶里,很浪费。
汉地的印光大师、弘一大师,都特别惜福。藏地的高僧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宝在内,也经常教导弟子惜福。藏族老乡也有这样的说法:吃完饭以后,碗也要舔干净,不要白白浪费,消耗福报。戒律里也讲,衣服要尽量穿圆满。最后实在不能穿了,也要和泥土混在一起,修补佛塔的裂缝,这样能使供养布匹的施主资粮圆满。
现在一些年轻的喇嘛觉姆,特别喜欢穿新衣服。今天来了新布料的衣服,这个人买来穿上,那个人就会问:“你在哪里买的?”然后自己也去买一件。穿了几天,觉得不好看,又扔掉。
这方面,我们这边稍微好一点,但又有另一种极端。有些人故意穿得特别破旧、特别肮脏,自认为是济公的弟子,很有成就感。以前有位道友,衣服穿了很长时间,一直不洗。我用指甲在他的衣服上写了两个字:“很脏。”他自己还不知道。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应该没有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也不要特意穿破旧的衣服。
人的心态真的不同。有些人非要穿旧衣服,觉得有成就感;有些人呢,每天都要换一件。在西方,稍微有点条件的人,一天要换三四次衣服,一会儿绿色,一会儿红色,一会儿白色,这是他们的打扮方式。
|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在家人不认识他,出家人也不认识他,我不说这种人叫离愦闹者。”
看破红尘和生活没有着落,二者不能混淆。有些人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功德,一辈子默默无闻,谁都不认识。这样的人,是不是远离愦闹的修行人呢?不是。
霍西的曲恰堪布在一次讲经的时候说:“有一天,来了个色尔坝的老喇嘛,非常老,牙齿都没有了,可能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否则,如果他修行好,僧众听说他来了,会在早上排队迎接的。他活这么老,我们却不认识,肯定很无能。”这段话说得比较尖锐。
有些人,在家人不认识,出家人也不认识,那他是不是远离红尘的成就者?不一定,很可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如果不是特意远离愦闹,而是独自躲在角落里,修行不一定好。
|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
佛告诉弥勒菩萨:“有些狡诈谄曲之人,伪装得很好,我不会说他是佛陀出世。”
有些人,遇到的明明是假上师,却开心得不得了:“啊,我遇到了佛陀!我的佛陀!我好幸运啊!”如果你的“上师”是狡诈者、谄曲者,虽然装得很像,但却不是真正的佛陀。
| 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
“我不会说,经常讲别人是非的人是如理修行者。”
| 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
“我不会说,经常损害别人的是戒蕴清净者。”
隋译本是“我不说多嗔怒者为戒聚清净”。
《大般涅槃经》云:“皈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真正皈依佛法的人,一定会断除损害众生的行为。损害众生的人,戒律不可能清净。说这种人戒蕴清净,无有是处。
| 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有些人自认为了不起,却只是增上慢而已,我不会说他是广闻博学的人。”
| 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不会说,拉帮结派的偏执者住于清净的律仪,不会说这种人是持戒大师。”
有些人特别偏执,经常走极端,拉帮结派。有这种执著的人,佛陀不会说他是戒律清净的戒师。
| 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
“贡高我慢的人,我不会说他是说法的大上师。”
藏译本是,不会说贡高者是说法师。
真正说法的人,心是很调柔的。如果贡高我慢,佛不会说他是值得众人尊敬的说法师。如果法师比较傲慢,你可以当面说他:“佛陀说了,贡高者不名法师。你肯定不是大法师,心贡高之故。”
| 绮语轻弄,为善说法;
“有些人特别喜欢摆弄绮语,谈东论西,尤其喜欢讲别人的过失。我不说这种人是善说佛法的人。”
有些人很擅长演讲,讲起世间的天文、地理,头头是道,津津有味。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善巧说法者吗?不一定,也许只是爱说绮语而已。
| 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我不会说,特别爱和世俗人交往的,能于僧众中远离过失。”
戒律里讲,如果亲近在家人,常与俗人交往,自己会遇到各种障碍。这样的人,在僧众中很难清净地生活,很难远离过失。
|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
佛告诉弥勒菩萨:“有些人喜欢选择殊胜的福田,我不会说这种人行布施是不求果报的。”
这里的“简”,是选择的意思。
做布施时,喜欢选择,只对大施主、好施主说法,不愿意对其他人说法,说明心不清净。清净的法布施,会为一切所化众生而宣说。有选择的法布施,叫做“市易”,即市场的交易,不是真正的法布施。
| 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
“求果报者,我不会说他是善于摄受者。”
只要有求果报的心,四摄就不会圆满。而善于摄受者,必定是不希求果报的,会以不求任何回报的心,为大众讲经说法。
| 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
“我不会说求恭敬利养的人,志乐是清净的。”
特别喜欢利养,一看到金钱,整个状态都变了。这种人,心肯定不清净。
| 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我不会说,没有正信的人是真正的出家人。”
“妄计”,指分别念特别重,没有正信。这种人,佛陀不会说他是真正的出家人。隋译本是“我不说无信多分别者以为出家”。
一般来讲,从烦恼的“家”出来,叫出家人;从世俗的“家”出来,也叫出家人。但如果对三宝没有一点信心,分别念特别重,即使出了世俗的“家”,没有从烦恼的“家”出来,不叫真正的出家人。
| 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对你我之间的区分非常贪著,总是分别‘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样的人,我不说他是喜欢清净戒律的持戒者。”
有人相、有我相,戒律不可能彻底清净。严格来讲,这就叫破戒者。把“你”和“我”分得那么清楚,肯定有很大的执著,不能叫真正的持戒者。
| 不尊敬者,名为听法;
“不懂得尊敬的人,我不会说他是听法者。”
对法师、对法,如果没有恭敬心,听法有什么用?一点用也没有。这种人不是真正的听法者,我们不要为他说法。
| 乐著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我不会说,乐于世间的经典、论典、咒语和言论的人是爱法者。”
特别执著世间的各种邪论、邪分别,整天看世间的论典、技术,这样的人不可能爱法,因为真正的法是出世间的。
|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多执著者,为离诸行。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我不会说,对空性法无胜解、无精进、无兴趣、一知半解的人,能出离生死。也不会说,特别执著的人行为很清净。”
“离诸行”,意思是行为清净。
光在口头上大谈空性,是不能出离生死的。《大智度论》说:“邪见人虽口说一切空,然于爱处生爱,嗔处生嗔,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有邪见的人,即使口口声声说空性,实际上也空不了。在爱的地方,还是会爱;在嗔的地方,还是会嗔;在傲慢的地方,还是会产生傲慢;在愚痴的地方,还是会产生愚痴。这种人其实是自己欺骗自己。
真正对空性有胜解,有认识,行为一定会有所控制。否则,口口声声说空性,实际上对空性一知半解,佛陀不会说这种人能出离生死,能证悟空性。
|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不会说,对菩提分有执著相的人已经证得智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对三十七道品有执著,就不会证悟真正的智慧。
|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
佛告诉弥勒菩萨:“有些人软弱无力,别人怎么骂他,他也无力反抗,我不说这种人忍辱修得好,他只是懦弱而已。”
有些人遇到事情,不敢面对,嘴巴上却说:“我今天忍了!”这其实不叫安忍,只不过自己没有胆量、没有势力罢了。
| 无娆触者,被忍辱甲;
“我不会说,没有遇到冒犯、触恼的人,忍辱盔甲修得好。”
华智仁波切遇到一个人,说自己在山洞里住了二十年,忍辱修得很好。于是,华智仁波切故意说话触恼他,结果他大发雷霆。华智仁波切平静地说道:“你二十年的忍辱,修得真好。但你现在的忍辱波罗蜜去哪里了?”所以,没有遇到对境的时候,不能说自己的安忍修得好。
| 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
“我不会说,本身烦恼就比较少的人,叫戒律清净的修行者。”
“烦恼者”,藏译本中是“贪欲者”。
有些人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贪欲很少,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但这不叫戒律清净。
|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具有邪方便的人,看起来聪明伶俐,修行很好,但我不会说他是如法修行者。”
|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不会说,喜欢言说者,为一心安住。”
有些人特别爱说,也特别会说,“我晚上做的梦很好”“我白天安住特别好”。但他是否像自己所说的那样,能一心安住呢?不一定。他只是习惯性地讲讲讲,所讲的内容完全够写一部小说或电影剧本。实际上,他也就知道一两个修法而已。这种人到处宣扬,自己却从来不修,修行怎么会好呢?
我以前认识一个人,知道怎么修不净观,到处给人讲。其实他只会说,并不会修。但他这样给别人讲,别人会觉得他的不净观修得很好。
| 好营世务,于法无损;
“我不会说,喜欢世俗的琐事对法没有损害。”
兵器经常放在泥土里捣,最后会失去锋芒。修行人整天缘世俗法,忙来忙去,比如天天都开会,肯定会损害出世间的修行。具体有什么样的损害,与周围的环境和工作性质有一定关系。
虽然有些人为了僧众,不得不发心,但我们毕竟不是圣者,经常跟世间人打交道,忙碌世间琐事——不能这么说,到时发心人员都退了,各部门的负责人会来跟我算账:“因为你的一句话,我们找不到发心人员了。你说怎么办?”我只好说:“我错了。我在课堂上,再讲讲发心的功德。”确实是这样,有些人为了僧众,不得不发心。
|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
“我不会说,志乐清净的人会堕入恶道。”
| 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我不会说,闻思修行、增加智慧、弘法利生的行为是愦闹行。”
听课的时候,也是很多人在一起。有人可能会想:“不行,这是散乱。班里五十多个人,每天面对这些面孔,像热闹的城市,我好烦哦。”这样说是不对的,修习智慧和聚众愦闹还是有差别。
|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不会说,为了利益众生,以方便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叫谄曲。”
南北朝时候,有个叫求那跋摩的大法师,与宋文帝关系很好。宋文帝很想受斋戒,可是身在皇宫,不具备条件。求那跋摩说:“你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劝大家行善、斋戒,其实是最好的持斋。”这样的语言,是相应国王的一种方便方法,不会成为谎言,也不会成为谄曲之语。
| 不求利养,而为妄语;
“我不会说,一个人不求利养,是在说妄语。”
真正的妄语,佛陀是遮止的。但一个人如果真的不求利养,佛说这不是妄语。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他说自己不求利养,肯定是假的,这是不可能的事!”
| 无执著者,诽谤正法;
“我不会说,没有执著者是诽谤正法。”
成就者处于空性的境界,什么都没有,就像呵佛骂祖、丹霞烧佛的公案一样。这些大德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执著。对此,你不能说:“这样做不行!因果是不虚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正到了这样的境界,怎么做都可以。
| 护正法者,而惜身命;
“我不会说,护持正法者是爱惜自己的身命。”
有些大德经常去医院,经常看病、吃药,有人不理解:“这些大德,为什么这么执著自己的身体?”其实,真正的大德哪怕住世一天,对众生也有利益。显现上,他们耽著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实际上是为了弘扬正法,利益众生。
| 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我不会说,行为下劣的人是无有傲慢者。”
藏文中是“胆子小、怯懦的人,不叫无有傲慢者”。
有些胆小鬼说:“我现在的安忍修得很好!”你修得不好,也是谁都不敢惹。胆子比较小,行为低劣,心态怯懦,不敢招惹别人,这不是安忍修得好,也不是修出了无有傲慢的心。
有些教言,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我们要认真分析。
| 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年当中,有些菩萨钝根、智低、谄曲、虚诳,住在僧团中,行为却像贼一样,不太如法,你一定要保护他们。”
不是所有菩萨都具足智慧和正见。有一些菩萨,行为也不太如法。佛法要保护所有的众生,何况菩萨呢?暂时来看,这些菩萨智慧还没成熟,如果加以保护、饶益,以后慢慢会变好的。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因为前世的业障,今生烦恼深重,行为下劣,看起来特别可怜,特别脆弱。对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维护。真正有菩提心的人,不会放弃这些不如法的低劣之人。他们也有佛性,有成佛的种子,将来种子成熟,也会成佛,所以要尽量饶益他们。
各个部门的法师,都有善巧方便。有些非常慷慨,经常买一些糖,悄悄找这些人谈话:“我给你一颗糖,你要好好表现哦。”他拿了糖,很开心:“好好好!我本来不想理你的,现在跟你达成共识:以后再不违犯规定了!”
对行为不如法的人,法师们如果有时间,最好私下找他谈一谈。可以直奔主题,也可以旁敲侧击:“听说,你上课经常打瞌睡,我非常理解。我刚来的时候,也特别喜欢打瞌睡。记得有一天,我上课睡得很香,还做了一个美梦……”
这个梦嘛,就不说了,因为是我编的。(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