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第2课
2020年11月27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前面讲到,六十位菩萨在弥勒菩萨的引导下,来到了佛的跟前。他们很伤心,请求佛陀告知,自己前世造了什么业,以致今生懈怠、懒惰、放逸无度。接下来,佛会告诉六十位菩萨前世所造之业,他们听后伤心痛悔,在佛前忏悔,发誓永不再造,并立下十三大誓愿。
我认为,这里所讲到的业,对这六十位菩萨来说,显现上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我们这些凡夫人,的确是在不断地犯——以前犯了很多,现在仍然在犯,以后也不敢下定决心彻底断除。
这六十位大菩萨,下面会请佛陀作证,发下坚定的誓愿:“如果做不到,我们就是欺诳如来!”我们不敢在如来面前这样发誓。凡夫人业力深重,习气深重,今天发了誓,明天还会再犯。
这几天讲的道理,会让我们比较难受。因果不虚,造罪肯定会感受痛苦。对自他而言,感受痛苦都不是件好事。所以,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调伏自心,少造罪业。
《正法念处经》中说:“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如果离开闻法,凡夫的心根本没办法调伏。我们每天产生各种烦恼,感受各种痛苦。现在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有了闻法的机会,可以不断地挑战刚强难化的心,不断地搏斗。一旦离开闻思,这颗心能否继续调伏,继续堪能,每个人恐怕都没有把握。
听闻佛法,调伏自心,这是摆脱痛苦最好的良药。世间人在心不堪能的时候,会四处咨询,寻求解决之道。其普遍做法是,通过调整身体来调伏内心。具体方法林林总总,多之又多,管不管用却很难说。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闻思修行,调伏自心。在取舍因果方面,即使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也应该做到一部分。这一点很重要。
|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曾往昔,于俱留孙如来法中出家为道,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常怀憍慢傲逸之心;
这时,佛告诉六十位菩萨:“善男子,往昔,你们在俱留孙如来的教法下,出家为僧。自恃广闻博学、持戒清净,心里常怀骄慢、傲逸。”
据《长阿含经》卷一记载,俱留孙佛在人寿四万岁出世,是贤劫的第一尊佛。在他的教法当中,这六十位业力深重的菩萨都出过家。
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有些广闻博学,自认为了不起;有些戒律清净,自认为了不起;有些相貌端严,自认为了不起;有些财富圆满,也自认为了不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傲慢,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 又行头陀少欲知足,于是功德复生执著。
“你们行持十二头陀行,少欲知足,却对这些功德产生执著,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六十位菩萨在俱留孙佛教法下出家的时候,非常傲慢,认为自己功德非凡。
| 尔时,有二说法比丘,多诸亲友名闻利养,汝于是人以悭嫉心,妄言诽谤行淫欲事。
“那时,有两位讲经说法的比丘,弘法利生事业非常成功,眷属众多,财富圆满,声名远扬。你们对两位比丘产生了悭吝心和嫉妒心,毫无依据进行诽谤。不是诽谤他们偷盗、打架、杀人等,而是以淫欲和不净行为名,诽谤他们行为不清净。”
戒律里,要断除杀、盗、淫、妄。自古以来,诽谤修行人虽然有拿“杀”“盗”说事的,但更多的是以“淫”为由头。无论有无,都以男女关系、行为不清净加以诽谤。其后果非常严重,让很多清净的修行人不得不离开,甚至放弃所有弘法利生的行为。
《杂宝藏经》里有一个公案:有一位比丘,行为非常清净。通过精进修行,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并发心为僧众做事。另一个福报浅薄的弥多比丘,对他产生嫉妒心。弥多的姐姐也在寺院当比丘尼,两人便联合起来,以行淫对阿罗汉进行诽谤。阿罗汉生起极大的厌离心,当众示现神变,然后趋入涅槃。
诽谤这种事,在凡夫群体很容易发生。结果是什么呢?诽谤者自己会造下极大的罪业。诽谤的对境如果是成就者,也许会自取涅槃,或放弃利益众生的行为,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公案。在上师们的传记中,所谓“弟子的邪行”,也大多数与诽谤有关。
这六十位比丘,当时严重地诽谤了两位说法师。尤为严重的是,他们怀着强烈的悭吝心和嫉妒心。为什么吝啬呢?施主们的供养全部给了两位说法师,他们有点接受不了。为什么嫉妒呢?两位法师跟自己本来平起平坐,却拥有这样超胜的功德,心里极度不平衡。
| 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由于你们的离间诽谤,两位法师的亲眷对他们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纷纷离开。”
尽管两位比丘是说法师,可受到这样的诽谤,也有口难辩。所有的信众,由刚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不信任,再到生起极大的邪见:“两位法师原来是这样的人!这六十位比丘,都很有智慧,行为也清净,既然他们这样说,应该是真的。”以前,眷属们对两位比丘有信心,虔诚地供养,恭敬地听法,现在因为诽谤,全部都放弃了。
| 彼诸众生于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
“从此之后,那些众生不再跟随和依止两位法师,他们的慧命全部因为离开而中断。”
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也有。一个人受到嘉奖和尊重时,所有的人都蜂拥而至,对他恭敬、追捧、赞叹。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又纷纷离开。下面会讲,六十位比丘因为这样的恶业,在地狱里受了很长时间的苦。从地狱出来后,又在人间继续受苦,长达无数万年。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真正堕地狱的重罪,在世间人来看,并没有多严重。生活中,我们很可能道听途说,随意评价某个法师:“他已经破戒了。”“他的行为不清净,见解不正当。”然后讲他行淫、偷盗或者杀生的事情。这些有心无心的诽谤,可能让法师周围的人疑惑、不信,放弃、离开,彻底中断善根。
这种事情,表面上不那么严重,但实际上很严重。
| 是故汝等由斯恶业,已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
“你们因为这样的恶业,在六十百千岁中堕入阿鼻地狱。”
二十多年前,我在上师座下听这部经的时候,可能只停留在文字上。现在对照相续,发现自己很糟糕——假装成堪布给大家讲经说法,实际却造了很多罪。晚年如果没有忏净,肯定会堕落。大家也应该好好反思自己,以前造过这样的业没有?
隋译本也是“六十百千岁”,藏译本则是“六万岁”。“百”可能是虚词,意思是在阿鼻地狱感受痛苦长达六万年。
| 余业未尽,复于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余业未尽,复于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余业未尽,复于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
“剩下的业未尽,又在四万年中生于复活地狱,两万年中生于黑绳地狱,六万年中转生烧热地狱。”
藏文中是“八千年生烧热地狱”,略有不同。
这里转生的四个地狱,与《大圆满前行》《六趣轮回经》的次第不同。这里是先转生阿鼻地狱,再转生复活地狱、黑绳地狱、烧热地狱,而在《大圆满前行》和《六趣轮回经》中,阿鼻地狱是最后才介绍的。可能因为业力不同,转生地狱的次第也不同,有轻的,有重的。
| 从彼殁已还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诽谤轻贱戏弄欺嫌,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
“从地狱出来以后,获得人身,五百世中转生为没有双目的天盲。由于残余业力的缘故,多生累世愚昧迟钝,丧失正念。善根被业力遮障,福报浅薄,容貌丑陋,一看就不欢喜,经常受到诽谤、轻贱、戏弄和嫌弃。常常转生边地,连佛法的名字也听不到。贫穷下劣,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丧失财宝,资具匮乏,生活艰难,得不到众人的尊重和爱戴。”
生活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可怜之人:有些忘性极大,毫无正知正念,虽然不是精神癫狂,但也不正常、不自在;有些愚钝野蛮,心不调伏;有些福报浅薄,生活困难;有些贫穷;有些丑陋,等等。这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以前肯定造过谤法之类的重罪。
| 从此殁已,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还于边地下劣家生,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设欲修行多诸留难,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
“天盲之身结束后,在未来末法五百岁,佛法接近隐没时,你们还继续转生在边地,生于贫穷下劣之家。资具极为匮乏,常常饥寒交迫,为人诽谤。而且忘失正念,不修善法。即使想修善法,也经常遇到障碍,违缘重重,无法坚持。虽然暂时能生起智慧、慈悲和某些修行境界,但因为业障的缘故,这类光明很快就会消失隐没。”
佛陀告诉六十位菩萨,以这些恶业的缘故,他们最初在地狱怎样受苦,中间得到人身也唯一受苦,佛法最后五百年时,还要转为低劣人身,继续感受各种痛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修行不好,有时候记性不好,有时候因为各种因缘,所做善根很快就遭到毁坏。这都跟自己前世造的重罪有关。
| 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再过五百岁,你们过去造的各种业障会逐渐消灭、清净,最后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到时,阿弥陀佛会为你们授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些菩萨,由于曾在俱留孙佛教法下出过家,修过行,中间虽因诽谤罪遭受了无量痛苦,业障清净之后,还是会往生极乐世界,得佛授记。
信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对相信因果的人来讲,诽谤法师的果报确实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认真思考善恶因果的道理。当然,如果你不相信,则另当别论。
对没有信心的人,佛教的道理根本无从谈起,更不可能听法、学法、修法,一辈子只有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过。对此,我们也无话可说,毕竟信不信是个人的事情。但对因果道理蒙昧不知,是不是就不受果报呢?当然不是。
以上讲了六十位菩萨今生愚笨、散乱,修不上法,以及过去世的一些因缘。
| 尔时,诸菩萨等闻佛所说,举身毛竖,深生忧悔,便自抆泪,前白佛言:“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轻慢嫉恚及余业障,今于佛前如罪忏悔。我等今日于世尊前发弘誓愿:
六十位菩萨听了佛说的往昔因缘,全身汗毛竖立,生起极大的后悔。他们擦干眼泪,上前白佛:“世尊,我等今天发露忏悔过去所造的一切罪业。无始以来,我等对菩萨乘人轻慢、嫉妒、嗔恚的所有罪业和其他障碍,今天在佛前如理如实地彻底忏悔。并且,我等今天还要在世尊前发如下宏愿。”
这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忏悔。在佛教内部,这样的忏悔和发誓非常重要。我们如果犯过同样的错误,也应该如是忏悔。虽然面前没有佛陀的应化身,但佛的法身无处不在,可以观想在三世诸佛面前发誓,或请僧众为我们作证。
《大般涅槃经》有云:智者有两种,一种不造恶,一种虽然造恶,但知道忏悔;愚者也有两种,一种造罪,一种是覆藏,对所造的罪加以隐瞒。《地藏十轮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对很多人来讲,虽然没有福报完全不造恶,但造罪以后,可以在诸佛菩萨、上师善知识或清净僧众面前,通过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或其他方式,真诚地忏悔,令之清净。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再三地反思、自省: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自己有没有谤过法师?如果谤过,那就和谤佛、谤僧一样,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一方面,我们希望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要做到胸有成竹;另一方面,却造了这么严重的罪业,死后不要说往生极乐世界,恐怕得人身都难。阿鼻地狱、复活地狱、黑绳地狱、烧热地狱早就在前面等着了,到时一定会堕落。
我们的身口意有没有造罪,别人不一定知道,但自己是最清楚的。尽管凡夫人只知道即生之事,想不起过去世造的业,可是通过推理,也能知道自己过去造过可怕的业。对所有这些罪业,都要好好地忏悔。
下面将一一介绍六十位菩萨发下的“十三大宏愿”。这些菩萨当时如何发愿,我们如果有同类过失,也要尽量在佛菩萨面前如是忏悔,如是发誓。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一宏愿:世尊,从今日开始,直至未来际,我如果见到大乘行人的行为不如法,或犯戒,或破戒,便加以揭露,把他们的过失告诉别人,则为欺诳如来。”
这里的“菩萨乘人”,不是特指一地菩萨、二地菩萨。凡发过大乘菩提心的,都算是菩萨乘人。在座的都发过大乘菩提心,都可以叫做菩萨乘人。
这是一种毒誓,佛教徒和世间人都会发。“我如果做了某件事情,就是欺诳如来、欺诳释迦牟尼佛、欺诳法王如意宝……”这是佛教徒的毒誓。大多数无神论者不相信这种誓言,其实它的果报非常严重。世间人的毒誓类似这样:“如果我做了某件事情,就让我被车撞死!”在佛教徒看来,被车撞死并不是什么严重后果,真正严重的是欺诳如来。在三千大千世界,再没有比欺诳如来更大的罪业了。
《大智度论》里说:我观一切众生尚且是佛,何况法师?对一切众生,包括三恶趣的众生在内,都要观为佛,何况是精通佛理、讲经说法的法师呢?更应该作佛想。这句话非常重要,能提醒自己观清净心。
《亲友书》有云:“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智者若对供奉的泥塑或木雕佛像,作真佛想,能获得无量的功德。泥土和木头做的佛像,本来只是无情物——我手中这尊释迦牟尼佛铜像,只是铜的一种特殊形状,但我对它作真佛想,依靠不可思议的缘起力,便能获得极大的福德和功德。无情物尚且如此,将具有生命的法师视为真佛,怎么可能得不到功德呢?一定会得到的。
见到大乘行人任何一种破戒行为,都不要说过失,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不是管理人员,也不是这方面的相关人员,即使见到别人有严重的破戒行为,也应该尽量不说。首先,这些跟你没关系;其次,你看到的不一定正确。如果不管不顾地说出去,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对“十三大宏愿”的每个道理,我们都要认真思维。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二宏愿:世尊,从今日起,直至未来际,我如果对菩萨乘行人戏弄、嬉笑,或者讥嫌、恐吓,或者轻贱、蔑视,则为欺诳如来。”
隋译本中,第二个宏愿还有一条:“世尊,我等从今日已,若于行菩萨乘富伽罗所,而起我慢说彼恶事若实若虚,我等则为欺诳如来。”意思是,如果对大乘行人起我慢心,言说他们的罪恶,不管所说是真是假,都是欺诳如来。内容和前面类似,主要是以傲慢心说别人的过失。藏文和菩提流志的版本没有这句话。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对方如果有能力反抗,一般不敢欺负;一旦对方无力反抗,就肆无忌惮地欺负。这样做,果报很可怕。
《米拉日巴尊者传》中有类似的公案。米拉日巴在山洞里修行时,一群猎人打不到猎物,进入山洞,故意欺负他。他们问尊者:“你是人还是鬼?”米拉日巴说:“我是修行人。”猎人说:“你不太像个修行人。让我们看看你的安忍修得怎么样。”米拉日巴尊者非常瘦,他们故意把他抛向空中。看他掉到地上,又讥笑、谩骂,污辱、殴打。面对猎人的非理行为,尊者如如不动,没有一点反抗。
其中一个猎人很不忍,劝告同伴说:“他是个修行人,你们这样不恭敬。虽然他没有反抗,但你们这样做,对今生来世都不好。”但他们听不进去,玩儿了很长时间,才丢下米拉日巴尊者,下山去了。
后来,欺负米拉日巴的那些人,有的因为违法被判死刑,有的感受了各种悲惨遭遇。而维护尊者的那个人,一直生活得很快乐。
恐吓法师、大乘行人乃至旁生,今生来世都会感受痛苦。《华严经》云:“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心,不应变改。”见到善知识有随顺烦恼的行为,不要生嫌怪之心;对善知识生起的深深信心,不应有所改变。今天跟随、依止,明天轻毁、嫌弃,扰乱善知识的心,让其心生恐惧,非常不好。
这六十位菩萨发誓:“从现在开始,我们对大乘行人,既不会戏弄,也不会轻毁,更不会让他们产生恐怖。如果违背誓言,我们就是欺诳了如来。”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以五欲乐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常生信敬起教师想。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三宏愿:世尊,从今日起,直至未来际,我即使见到修大乘法的在家或出家行人,享受色声香味等五欲妙乐,耽著财色名食睡,以及游戏、娱乐、种种受用,也不会寻找他们的过失,常对他们生信心和恭敬心,作亲教师想、导师想、佛陀想。如果不能这样,我等则是欺诳如来。”
一般来说,我们对出家人的言行,不容易产生邪见,会尽量控制自己。而这些菩萨发誓,以后看到在家人享受各种妙欲,也要观清净心:“是我自己的眼睛不清净。他们应该是佛的幻化、菩萨的幻化,种种示现都有密意。”而不会说:“这些人每天享受五欲,没完没了,行为不清净!”
《大庄严论经》说:“虽复具众物,心无所染着,修行乐圣道,是乃名少欲。”修行好的人,即使享受各种欲乐,心也不会染着。就像有些大成就者,表面上看,世间的妙欲、乘骑、家室、歌舞等,什么都有,而实际上,他们的心一直安住于清净的境界。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中云:“菩萨常清净,方便利众生,实无诸欲垢,示现行染行。”菩萨的心清净,行为也清净,示现的种种染行,都是利益众生的方便。就像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本来没有垢染,没有欲望,但为了利益众生,经常示现贪嗔痴,示现某些染行。如果我们清净心观得好,无论对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他们即使没有行持清净行,没有断除欲望,我们也会生起恭敬心。
六十位菩萨发誓说,如果没有对出家在家的大乘行人作佛陀想、上师想,就是欺诳如来。这些发愿很深。我今天一边思考,一边问自己能否做到,确实很难。以前为了维护学院、维护道场,讲课时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这种下场肯定不妙。当了一辈子的说法者,最后却堕入恶道,非常可悲。就像有些人,一辈子做公安、做纪委,执了一辈子的法,最后的归宿却是监狱。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悭亲友家及诸利养,恼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四宏愿:世尊,从今日起,直至未来际,我如果对大乘行人,因为亲友和亲友家的缘故,生起悭吝心,或者因为利养,损害他们的身体,扰乱他们的内心,对他们作各种逼迫,则是欺诳如来。”
藏译本中还有“对施主和功德主生悭吝心”,隋译本则是“于亲友家、乞丐家”。所谓的“乞丐”,应该是指施主,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乞丐。沙门化缘乞讨时,施主会给他们一些饮食,所以施主也可以称为“乞丐之家”。
这段比较难懂,大致意思是,以亲友和施主的缘故,对大乘菩萨生起嫉妒心或悭吝心。比如,大乘行人的施主是这个人,我的亲朋好友也是这个人,我为了和大乘行人竞争,便对他们进行诽谤、损害、逼迫。菩萨们发誓说,如果这样做,就是欺诳如来。
《佛子行》中也说:“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一般来讲,人与人之间发生争论,要么为名声,要么为财产,要么为其他利益。作为菩萨,为了这些而与人争执,非常不应该。
“如果我因为施主、亲朋好友,损坏大乘行人,那我就是欺诳如来。”这是第四个宏愿。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五宏愿:世尊,从今日起,直至未来际,我如果对大乘行人,说一句粗语,令他们心生不悦,则是欺诳如来。”
这一点,我们也很难做到。对大乘行人,我们可能经常诽谤,或恶口谩骂,不是一句,而是好多句,滔滔不绝,骂很多次。《华手经》中云:“若人坏乱菩萨心者,则为毁灭无量法宝。”用恶语坏乱菩萨的心,就是毁坏无量的法宝、无量的佛宝。有些人很擅长骂人,这方面的“智慧”很不错,口才也不错,所以造起罪来特别可怕。
我觉得,造恶业最好不要有太高的智慧。有些人比较笨拙,嘴巴不会说,让他诽谤,他也讲不清楚,说不明白。有些人特别聪明,口齿伶俐,想象丰富,稍有一点动静,就捕风捉影,捏造各种事情,进行各种谩骂和诽谤。
从辨析经论的角度讲,有智慧当然很好。但是,有智慧的人往往口才也好,煽动力也强,讲起某个菩萨或法师的过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跟随。这时候,所谓的智慧已经变成了邪慧。
一个人到底是聪明好,还是愚笨好?愚笨的人,虽然做不了大的功德,但也不会造大的罪业。如果具有正见,行持善法,可以聪明一点,否则还不如当个旁生。你看牦牛,每天除了吃草喝水之外,既不会偷东西,也不会诽谤三宝,更不会故意杀生。人类虽然聪明,但却掌握了杀害众生的很多技术,造下很多的恶业。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六宏愿:世尊,从今日起,直至未来际,我如果对菩萨行人,没有昼夜六时精勤顶礼,则是欺诳如来。”
“昼夜六时”,具体来讲,是指白天三时、晚上三时;通常来说,则是时时刻刻、恒常不断的意思。这些菩萨发誓,把所有大乘行人当作佛、当作菩萨、当作善知识,无论去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对他们都像对佛陀一样恭敬顶礼。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见面会相互问候。世间的高等服务员,也懂得对客人嘘寒问暖。问候表示一种尊重,世间人尚且如此,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为什么不能礼敬所有的大乘行人?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七宏愿:世尊,从今日起,乃至未来际,为了维护此等宏愿,我将不惜身体和生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则是欺诳如来。”
隋译本和这里的说法比较接近。藏文中,在“身命”前面还有“财富”和“国政”,意思是宁可舍弃财富、舍弃王位、舍弃身体和寿命,也不愿舍弃这些誓言。
维护自己的宏愿很重要。前辈大德有教言说:“宁可舍弃生命,不可舍弃誓言。”但我们有些人,今天发这个愿,明天发那个愿,愿心却极不稳定、不稳重。这样不太好,应该做一个誓言坚定者。这一点,《二规教言论》中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发了尽量饶益众生的宏愿之后,一生都不能忘记。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于彼等不胜于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八宏愿:世尊,从今日起,乃至未来际,我如果对声闻缘觉行人生轻慢心,说他们比自己下等、下劣,无法超胜自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辟支佛,即缘觉。声闻缘觉行人,统称小乘行人。我们经常会说:“我们是大乘人,利益众生的心非常强。他们小乘人有什么了不起?肯定没有利益众生的心!”对此,菩萨们立誓说:如果歧视小乘行人,就是欺诳如来。
做人不能有傲慢。《成实论》说:不能因为自己种姓高贵、相貌端严,或禅定、戒律、技能等过人,就心生傲慢。但人又是很容易傲慢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我今天的课讲得好”“我长得好看”“我财富很多”,甚至“我的车很好”“我的考试成绩不错”“我的记性还可以”,等等。
其实,所有这些都没什么可傲慢的。为什么?万法皆是无常,万法都不可信。你今天记性很好,明天可能变成植物人;你今天很富裕,明天会不会变成乞丐也很难说。人生就像《红楼梦》,最后肯定以无常的方式收场,没什么可傲慢的。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于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九宏愿:世尊,从今日起,乃至未来际,我如果不善于摧毁相续中的傲慢,不把自己当作最低劣之人,不把自己当作狗猪之类的下等众生,我等则是欺诳如来。”
“旃陀罗”,是印度最低劣的种姓。这些菩萨发愿断除傲慢和自高的心态,把自己看作最卑劣、最低贱的人。
《修心八颂》也有这样的教言:“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于他毁呰,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十宏愿:世尊,从今日起,乃至未来际,我如果赞叹自己,毁谤他人,则是欺诳如来。”
说话的时候,不能自赞毁他,尽量少讲自己的功德。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自己于己作赞叹,纵是帝释亦不佳,应当深沉如大海,不为碎语所动摇。”自己对自己作赞叹,纵然是帝释天,也不合理。内心应该像大海一样深沉,不为闲言碎语所动摇。
大海深不可测,无增无减,而我们的情绪却总是变化多端。一会儿赞叹自己,一会儿诽谤他人,这样不太好。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十一宏愿:世尊,从今日起,乃至未来际,我如果不畏惧争论之处,不像被大风吹动,迅速离开一百由旬,就是欺诳如来。”
有些道场,内部不团结,总是争执不息。对这种地方,修行人应该感到畏惧。戒律规定,如果看到某个地方有争论,应该尽快离开,到一百由旬外的地方去——我以前在微博上发过这个教证。
道场也好,寺院也好,团体也好,如果关系复杂,充满争执,你可以选择离开,不必参与。否则,自己不仅没办法修行,还会缠缚在里面,造很多恶业。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十二宏愿:世尊,从今日起,乃至未来际,我如果因为自己具足戒律清净、广闻多学、行头陀行、少欲知足等功德,而自我炫耀、自我陶醉,则是欺诳如来。”
在这个世界上,比自己功德多的人,数都数不过来。自己哪怕稍微有一些功德,比如知足少欲、清净戒律、广闻博学,也不算什么,没什么可炫耀的,不要执著,更不要炫耀。
|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业惭愧发露。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十三宏愿:世尊,从今日起,乃至未来际,我对自己所修的善根,不自吹自擂,对所造的罪业,要发露忏悔。如果我等宣扬自己的功德、隐藏自己的过失,则是欺诳如来。”
按理来讲,对自己的功德要尽量隐藏,对自己的罪业要尽量发露。如果反过来,吹嘘夸耀自己的善根功德,隐匿覆藏自己的罪业过失,则极为不合理。《长阿含经》说:“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也有类似的教证。我去年翻译了《杂阿含经》的一部分,因为内容比较多,没有全部翻译。
| 尔时,世尊赞诸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说如是觉悟之法,善发如是广大誓愿!能以如是决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业障皆悉消灭,无量善根亦当增长。”
诸位菩萨发完十三大宏愿以后,世尊赞叹道:“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们宣说了如此的觉悟之法,发起了如此广大的誓愿!若能以坚定的决心安住在誓愿中,一切业障都将彻底消灭,无量善根都将得以增长。”
佛在这里说,对自己的发愿要有决定之心,还要安住在誓愿当中。我想,这些菩萨们应该能安住誓愿,不会变动。凡夫人则很难安住誓愿,今天热情上来,发很多誓愿,过两天热情消退,就“全军覆没”。
以前,有个道友发愿修某个法,说一天要修3座。大家都很赞叹,都向他学习。过了一段时间,我听别人说“他早就退心了”,后来,他又给我写了一封信忏悔。
| 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为欲清净诸业障者,当发如是广大誓愿。”
“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如果有菩萨想清净各种业障,也应当发这样的广大誓愿。’”
“十三大宏愿”,大家要记住;最后这句话,大家也要记住。要做到“十三大宏愿”,很不容易。即使不能全部做到,也要把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经常提醒自己,并力求生生世世都如此发愿。
佛告诉弥勒菩萨,菩萨要清净业障,应该这样发誓。我们都想清净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因此要尽量发“十三大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