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第13课
2020年12月17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今天是《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最后一堂课。上堂课讲到,有戏论的人难证菩提,智者不应该亲近戏论者。
| 戏论诤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
“有戏论争论的地方,经常产生各种烦恼,所以智者应当远离一百由旬。”
这里的戏论,是指世间琐事多,执著严重,经常争论,产生各种烦恼。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以前增长善法的寂静地方,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却不断发生争论,产生烦恼。这个时候,有智慧的人还是应该选择远离。这个教言很重要。
关于由旬的概念,经论中有不同的说法。按照《俱舍论》、《时轮金刚》和麦彭仁波切《智者入门论》的观点,一个中等身高的人,二十四指是一肘,四肘为一弓,大概长一米一,五百弓为一闻距,八闻距是一由旬。如《智者入门论》云:“廿四指一肘,四肘称一弓,五百弓闻距,八闻距由旬。”这种算法比较通用。
《大唐西域记》说,当时印度圣王行军一日的距离为一由旬,即四十里左右。按照《智者入门论》的算法,一百由旬有500多公里。从色达到成都有610多公里,如果喇荣有争论,应该离开这里,到成都以外的地方去。
总之,不管是修行的道场,还是在家群体,如果争论的因缘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重,最好选择离开。
| 亦不近于彼,造立诸舍宅,是故出家人,不应住诤论。
“想获得功德的出家人,不应该亲近有争论和烦恼的地方,也不应该在那里建造舍宅和道场。”
此偈颂在藏译本和隋译本中都没有。
有争论的地方,弘法利生和修行都不会成功。如果弘法利生和修行都不成功,在那儿待着也没什么意义。当然,如果是“三想瑜伽士”,为了吃喝拉撒,也许会继续待下去。
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却无法利益众生,甚至给众生、给佛法带来危害,这是不应理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亲近这样的地方,不应该在此建立道场和住宅,不应该住于争论之地。
出家以后,自己应该好好修行,将来成就自己,利益众生。这是我们出家的两个主要目标。如果两个目标都达不到,自相续的烦恼非但没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对众生也没有任何饶益,披这身袈裟还有什么意义?
出了家以后,是不是就没有烦恼了?也不是。以前,我劝过很多人出家,后来觉得出家没那么简单。对有些人来讲,出家未必真的能好好修行,未必真的对众生有利。有些人虽然身披袈裟,心却一点不堪能,所作所为只为一己私利。这样的话,不如当个在家人。
为什么呢?作为在家人,你的行为再让人看不惯,大家也觉得是正常现象,不会过多关注。但你如果穿着僧衣,却不闻思修行,行为不如法,心也不堪能,经常懈怠懒惰、睡眠放逸,到处制造矛盾是非,影响就非常不好了。以出家的形象给别人带来痛苦,这样活着没什么意义。
现在有些地方的寺院,不仅出家人之间有争论、冲突,出家人跟在家人之间,也经常发生矛盾、争执。不管是心理上、口头上,还是行为上,都存在问题。这种出家人,我觉得最好闭门不出,找个地方闭关。
有些所谓的出家人,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没什么观察不出来的:自己活在人间,对众生有利还是无利?如果对众生没一点利益,披着袈裟毁坏佛法,绝对不可以。在这方面,作为出家人,大家要认真考虑。
| 汝等无田宅,妻子及僮仆,乃至荣位等,何缘兴诤论?
“出家人与在家人不同,出家人没有田地、家宅、妻子、儿女、奴仆,也没有财产、地位、荣华富贵等,有什么缘由兴起各种争论呢?”
这里的“争论”,和戏论的意思相同。藏译本中,还包括“没有亲朋好友”。
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出家人刚开始也是乞食的。自百丈禅师开始,建立了出家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道规。但一般来讲,寺院除了养活自己的田地以外,是没有余田的。不过,现在很多寺院连这些也没有了。
出家人不用维护世间的人情和荣华,所以没有争论的缘由。如果出了家,还一直被世俗所牵挂和缠缚,死的时候肯定很惨。形象是出家人,却死得跟世人一样可怜,不配披如来的僧衣。
作为出家人,要么自己过清净的生活,要么离开争论的地方一百由旬。为什么偏偏要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呢?没有任何实义。以前,一百由旬很远,别人想找也找不到。现在,从甘孜机场坐飞机到成都,只需要一个小时,也不算特别远。《佛子行》中也云:“抛弃故乡佛子行。”如果有争论,修行是没办法成功的。
学院是非常清净的道场,法王如意宝维护了很多年。法王圆寂以后,传承弟子们也一直维护着道场的清净。从来没有发生过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四众弟子都能和睦相处。到现在,已经快十八年了。
任何一个人,不管什么身份,如果在学院制造是非、争论,都没有必要再待下去。我自己如此,堪布、堪姆、管家,以及在座的其他道友,也是如此。
假如一个道场,有十几二十个堪布堪姆,听起来非常好,规模很大,但彼此之间却不能友好相处,那也没什么意义。好在学院没有这样的情况,总体来说,一直比较清净。团结和合,算是学院的一个特点。这是法王给我们留下的好传统。
佛经中云:“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为了得到妙欲,王与王之间、人与人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在贪欲驱使下相互争执、争论。出家人如果也这样,那就太可怜了。
| 出家住寂静,身被于法服,诸仙咸敬事,当修忍辱心。
“出家人应远离喧闹的城市,住在寂静的阿兰若,身披如来袈裟,受到天人、仙人、天龙八部的恭敬,应该好好修安忍,远离各种争论。”
藏译本的意思是,出家人的身口意应该更加调柔寂静。
“诸仙咸敬事”,出家人因为身穿佛陀亲自加持并传承下来的袈裟,所以值得所有天人、仙人和天龙八部恭敬。《地藏十轮经》中说,哪怕是出家人的碎片许僧衣,尸陀林的鬼神也要顶礼和顶戴。出家人的身份,跟在家人还是有所不同。
作为出家人,不应该卷入各种争论,而应该修安忍。如果经常以出家人的身份,挑是非、打官司,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矛盾,那就非常糟糕了。
| 如是戏论者,增长毒害心,当堕于恶趣,是故应修忍。
“喜欢争论、戏论的人,一定会增长毒害他人的恶心,最后堕入恶趣,所以应该修安忍。”
藏译本的译法稍有不同,意思是,心如毒蛇夜叉,一定会堕入地狱、饿鬼。毒蛇和夜叉的嗔恨心非常严重,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嗔恨和痛苦当中。心如毒蛇夜叉的人,死后一定会堕入地狱和饿鬼界。
对别人有戏论,肯定就有毒害心。而有毒害心的人,一定会堕入恶趣。所以,出家人应该好好修安忍。沙门四法讲:“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寻过不还报。”法王如意宝在加拿大开示时也讲过这四法。别人骂你,你不能以牙还牙,谩骂他人;别人对你现忿怒相,你表情上不要还怒;别人动手打你,你不能还手;别人说你的爷爷奶奶、你的父母、你个人的各种缺点,你也不能报复对方。
可是我们有很多人,不要说“他骂不还骂”,别人根本就没有惹他,他自己就生起气来,真的很惭愧。可能前世当过毒蛇,怒气和怒心没办法消除。有些居士也一样,嗔恨心非常可怕。
沙门,即行善者,行持善法的人。所以从广义的角度讲,出家人和居士都可以称为“沙门”。而从狭义的层面,沙门特指出家人,即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和正学女。正学女即“式叉尼”。女众受了式叉尼戒以后,不要天天跟这个说过失,跟那个发脾气,跟那个打架,跟这个谩骂。
大乘的沙门四法,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饶益众生”。别人打我,我不但不还打,还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别人谩骂我,我不但不还骂,还要尽己所能去饶益他。后面的二法以此类推。
以前,有弟子问佛陀:“如果我做了错事,别人直接指出我的过失,我该怎么办?我没有做错,别人无中生有进行诽谤,我又该怎么办?”佛陀回答说:“真正的修行人,哪怕没有做错什么,被别人无缘无故地诽谤,也应该用饶益心去帮助他。”
要做到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的。虽然形象上身披袈裟,或当了居士,经常手拿转经轮或念珠,但实际修行却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自己的行为和内心,别说大乘佛法,连沙门四法都很难做到。
法王如意宝的演讲,被翻译成了好多国家的文字,不知道你们学了没有?当年法王如意宝在西方的演讲,现在看来特别好,一方面没有舍弃佛教的味道,另一方面也随顺西方人的观念,尤其适合现代人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能对治他们相续中的烦恼。听了法王的这些演讲,能让我们对自宗法脉和密法产生极大的信心。如果没有出现大的违缘,我很想把法王30年前在国外的部分演讲立成文字。与之相比,我们所讲的这些,千百万分之一都比不上。
在座的各位,以后对上师如意宝,或对自己有恩德的上师的著作、所讲的法,一定要保存下来,这一点很重要。就像康熙、乾隆等皇帝那样,整理经典,流传后世。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工程。
每一位上师出世弘扬佛法,都只有一段时间,不可能长久住世。在此期间,有些弟子会把上师的言教全部记录下来,有些弟子却不怎么重视。如果没有记录,上师的言教到一定时候就彻底消失了。
这些年,我年岁渐长,越来越感到上师留给我们的教言非常珍贵。老人家哪怕开一个玩笑,也有很多甚深的意义。如果这些教言的声音和文字消失于世,真的很可惜。
去年一整年,我每天都发一段上师如意宝的教言和一张照片,既是为了提醒自己,也是为了帮助大家。以后不一定有那么多资料。但如果自己的生命等各方面都允许,我希望能继续这样做。一方面报答上师的恩德,另一方面,对现在的人来讲,这些教言很有意义。
法王教言的价值,如果我不说,大家不一定知道。有些人的价值观,在邪分别方面比较厉害,真正的智慧不知道有多少。
| 囚禁及系缚,刑害而捶楚,如是等诸苦,皆由诤论生。
“即生被关进监狱,失去自由,被其他的人事束缚,被各种刑具加害,被鞭子抽打,以上种种痛苦,都是由争论执著产生的。”
执著戏论、争论,会导致很多不如法的行为。前段时间,色尔坝的两家人,为了打篮球的五元钱费用,打得很厉害,十几个人专门为这件事去找武警。县上一个领导让他们自己谈,两边都说对方要求太高,没办法谈。于是领导让小伙子们把裤子脱下来,用拖拉机的发动皮带狠狠抽打他们的下身。最后,每个人都说:“让我们自己谈,不需要任何条件!”
人在快乐的时候,要求都很高;给他身体施加一点惩罚,傲慢心和高要求全都没了。可见世间的各种痛苦,都来自争论和戏论。
| 如是戏论者,常遇恶知识,名称不增长,曾无欢喜心。
“执著戏论、争论的人,经常遇到恶知识,美名不会增长,恶名天下皆知,心里经常不欢喜。”
有争论、有执著,遇到的环境都不称意,生活和修行不可能顺利,也不可能快乐。如《正法念处经》中云:“恶者则近恶,或习近懈怠,坚心增恶法,彼行地狱道。”恶劣的人经常遇到恶劣的人,习惯性地懈怠,在恶法方面坚定不移,最终的下场只有堕入地狱。
有些人在行善方面非常脆弱,对恶法却很刚强,很有个性,别人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化解,唯一他自己说了算。这样的恶劣者,经常遇到恶知识,没有欢喜心,名声慢慢变得很臭,再加上懈怠、懒惰、恶心增长,最后只有堕地狱。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戏论、执著。
轮回中的众生,确实很可怜。但众生和众生也有差别,有些人虽然可怜,但恶习稍微薄弱一点,善心稍微浓厚一点。
以上讲了戏论、争论的过失。如果舍离戏论,有什么功德呢?
| 若舍于诤论,无能伺其便,眷属不乖离,当遇于善友。
“如果舍离戏论,不管人也好,非人也好,都无机可乘,眷属不会违背,都很喜欢他,经常遇到善知识和善道友。”
太执著戏论,根本不考虑别人,身边的人都待不住——人都是有感受的。如果身边的人纷纷离去,应该是自己太喜欢争论了。而戏论比较少的人,邪魔外道会远离,自己的修行不会有违缘,身边的人也有安全感。一方面是环境的原因,另一方面跟自己的修行也有关系。
那天有个道友跟我说:“以前在外面,每月工资2万多,心里也不快乐。现在发心费才200块,但却很快乐。”还有一些道友,以前月薪十多万,在这里只拿500多的生活费,过得非常开心。
执著戏论的人,一个月拿100万都不满足,因为要考虑如何投资,如何多赚一点。如果心态好,人际关系也好,即使没那么多财富,也可以过得很开心,很充实,修行和生活都特别有意义。
我家乡居士林的老人,一个月只发一百块钱。他们特别快乐,特别开心,每天拿个转经轮:“我们这一生,真的很有意义,遇到了特别好的善知识,遇到了特别好的善法!”“一辈子造业,晚年能遇到佛法,真的太好了!我现在每天念多少咒语、磕多少头!”他们心里的快乐,大城市那些有地位、有钱财的人,根本不可能拥有。
执著越来越深,烦恼越来越重,内心得不到满足,只能靠外境来填充,这样的人生,真的非常痛苦。我偶尔会跟家乡居士林的老人聊天,感觉自己虽然是出家人,但见解好像不如他们。他们对三宝的加持、因果不虚的道理,具有坚定不移的信解。而我们这些人,虽然学过五部大论,但一会产生怀疑,一会看不惯别人,心中不断生起邪见和烦恼。
其实,许多没有文化、没有钱财、没有名声的人,往往能享受到法乐;而有些分别念重、文凭高、有财富的人,一会儿生傲慢心,一会儿生贪欲心,一会儿生嗔恨心,所以很难享受到真正的法乐。
一个人到底是高贵还是低贱,很不好说。一切都跟烦恼有关。
| 于乘得清净,业障尽无余,
“不管在大乘中,还是小乘中,都能得到清净,业障全都能忏悔清净。”
| 摧伏于魔军,勤修忍辱行。
“更重要的是,能摧伏一切魔军,精勤地修习忍辱。”
远离戏论的人,对什么都不执著,怎样都可以,都随缘,都觉得好,魔军拿他也没办法,所以能精进地修忍辱。如果胜负心很强,不仅人能找到对付你的机会,非人也能。
| 诤论多诸过,无诤具功德,若有修行者,当住于忍辱。”
“如前所述,争论有很多过患,有戏论就有争论;而远离争论,则具足很多功德。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先调整心态,住于忍辱。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修行。如果忍不了,修行很难成功。”
|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如是过失,令诸菩萨生觉悟心。
此时,弥勒菩萨白佛言:“稀有世尊,您讲了那么多戏论的过失,菩萨们听了一定会恍然大悟。”
这一点,大家从理论上也知道。
| 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颇有菩萨闻说如是诤论过失,能生忧悔,离烦恼不?”
“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年,会不会有很多菩萨听闻争论的诸多过失以后,对以前的戏论产生后悔心,由此远离烦恼?”
|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少有菩萨能生忧悔,舍离烦恼;
佛告诉弥勒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年,有些利根者在听闻如是教言之后,对以前的戏论会生后悔心,离开烦恼,但这样的菩萨很少,如同凤毛麟角。”
说可以这么说,但做起来很难,很难。
| 多有菩萨,其心刚强不相尊敬,怀增上慢互相是非,
“很多菩萨,心相续刚强难化,彼此不尊重、不恭敬,怀着各种增上慢,都认为自己是、别人非。”
今天听课的人,包括我在内,理论上也许认为好,但在实际行动中,心还是刚强难化,自以为是。当自己与他人互不尊重,产生争论和矛盾时,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拒绝承认对方的观点。
| 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虽复受持读诵演说,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不复受持为人演说。
“听到佛经的甚深意趣、殊胜功德以后,虽然也受持、读诵、演说,但由于这些初业菩萨业力深重,不能生起殊胜功德,便对此经疑惑不信,不再受持、读诵,不再听闻、修行,也不再给别人演说。”
大多数菩萨,虽然觉得这部经很殊胜,但心里却认为:“这是佛陀说的、经书说的,我自己做不到。”有各种各样的怀疑和不信。既然做不到,那我们是不是就不学了呢?肯定不是。学和不学相比,还是学了更好。至少一段时间内,会认为这些教言是对自己说的,怀有惭愧心。
我自己备课,看此经的时候,会觉得晚上讲不下去,因为每一句都是给自己说的。“做得这么差,还给别人讲,多惭愧呀”,我有这种感觉。
| 时魔波旬见是事已,为诳惑故作比丘像,
“魔王波旬见到这个情况后,为了欺骗这些比丘,会化作比丘、沙门、居士等形象。”
魔王波旬知道众生容易产生邪见,便化作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来迷惑他们,欺骗他们。化为出家形象的多一点,很多经书都说,魔王波旬会化作比丘相。
| 来到其所,说如是言:‘此诸经典,皆是世俗善文词者之所制造,
“魔王来到这些菩萨面前,说:‘这类经典是喜欢文学、诗歌的世俗人所造。’”
汉地有些人说,某部经是伪经,是某宰相所造,或是当时文学水平比较好的人所造。说这种言辞的,实际上就是魔王波旬的化现。魔王专门以这种形象和手段来骗人。
| 非是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此经所说功德利益,汝皆不得。’
“‘并不是如来亲口宣说的。为什么呢?因为经里所说的功德和利益,你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后,都没有得到。’”
有些人看似正常,实际已经走火入魔,被魔王束缚,胡言乱语,说这是伪经,那是伪经。比如:“《地藏经》是假的,里面所讲到的功德利益,你不可能得到。不信你读一遍,看能不能得到这些功德。”用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诽谤圣者和佛经的语言。这些人就是魔王的转世、魔王的“活佛”。
藏地跟汉地完全不同,根本没有伪经的说法。藏传《大藏经》是国王赤松德赞等,以非常严格的方式编译的。印度梵本如果没有某部经,都不准翻译。到目前为止,藏地只有民间对《龙王经》有所存疑。除此之外,很少听说这部经是假的,那部经是假的。
但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有些人文笔稍微好一点,就造“佛经”。道教和儒教也是如此。《论语》到底是孔子的著作,还是他弟子的,好像也来源不明。汉传《大藏经》的部分经典,也被怀疑为伪经。这些说法,对很多人产生了影响。对此,我们要善加辨别。
去年讲《楞严经》的时候,我说过,按照南怀瑾先生的看法和我自己的观点,《楞严经》并非伪经。
有些人,自己文笔稍微好一点,就说这个是伪经、那个是伪经。这种人肯定是魔王波旬的化现,因为如果众生了解甚深经典的教义,魔王特别不高兴。当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自己的见解非常坚定、稳固,不爱戏论,魔王波旬想害也害不了。魔王只会到见解不稳固、没有主见的人面前,去胡说八道。
| 由魔波旬如是诳惑,于此空性义利相应甚深契经,心生疑惑起诸诤论,不复受持读诵演说。
“被魔王欺骗迷惑以后,这些菩萨对甚深经典的空性意义,产生了怀疑、争论,再也不愿意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
这里说的“空性义利”,隋译本是“修多罗”,藏译本是“甚深的契经意义”,没有提到空性,因为这部经讲空性的部分很少。
有些人一听说上师是假的,再也不亲近他了;一听说密法是假的,再也不愿学密法了;一听说某部经是假的,从此再不学了。而真正有定解、有智慧的人,即使成千上万的人到他面前说这些,他也不会有所改变。
所以说,自己的见解如果坚定如山王,别人的风言风语根本吹不动;只有见解不稳固的人,才容易被他人诱惑、欺骗。
| 弥勒,彼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业故,不能护彼殊胜功德;自业消已,决定当得如是功德。”
“那些愚人不知道,因为自己业力深重的缘故,所以不能护持那些殊胜功德;当自己业力清净、心态清净,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违缘慢慢转为道用,修行步入正道的时候,一定会得到这样的功德。”
刚开始,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争论。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自己通过忏悔,清净业障,最后便可以破开云雾,见到日轮,得到真正的开悟。
以上讲了戏论的过患,接下来是经典的结尾——导归极乐的教言。此处讲到十种心,意义浅显易懂,却非常重要,大家要记住。
|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您所说,许多经典都讲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利益和功德:如果有众生发十种心,随此十心的任意一种,专念阿弥陀佛,此人命终当往生极乐世界。世尊,这十种发心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藏译本中,弥勒菩萨没有提到十种心,问得比较简单:佛陀已经讲了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那么发几种心才能往生?按这里的意思,佛好像在其他经典提到过十种心,但我们所看到的净土三经、五经,都没有明显说到十种心。当然,弥勒菩萨肯定知道佛在其他经典里讲过,这样问也没什么不合理。
隋译本的意思是:阿弥陀佛有十种发心,只要发其中的任意一种,就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十种心是怎么样的呢?不同的译本,有不同的文字表达,都很合理。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经典的说法来理解。
下面解释这十种心。
|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如是十心,不是愚笨的凡夫所能发的,也不是不善丈夫——恶劣之人所能发的,也不是具有烦恼的人所能发的。”
这里说了三种人:愚笨的人、恶劣的人和烦恼深重的人。这三种人很难发起往生极乐世界的十种心。反过来说,不愚笨的人、不恶劣的人、烦恼不深重的人,都可以发这些心而往生极乐世界。
这十种发心非常重要。以前学净土法门时,感觉往生极乐世界很难。但学过《观经》和这部经以后,觉得并不是那么难。只要发了菩提心和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应该都有希望。而且这十种心,不需要全部具足,只要发了其中一个,“若不得生无有是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家最后都有希望往生极乐。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
| 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第一,对所有众生的身心,均不损害,发这样的大慈心。”
这里的“大慈心”,即无损害的心,与平时讲的大慈大悲的定义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也可以。这是第一种心,对众生生起大慈心。
|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第二,不逼迫众生,不让他们产生痛苦,这叫大悲心。”
此处,藏译本的意思基本相同,只是略有差别。
什么叫痛苦呢?如《成实论》云:“见苦众生,以现苦故苦。见乐众生,以无常故苦。是故一切众生皆有苦分。”见到苦恼的众生,觉得他很可怜,因为正在感受苦苦;见到快乐的众生,也觉得他很可怜,因为他现在虽然快乐,但这种快乐却是无常的,正在感受行苦。所以,不让众生感受痛苦,这可以叫大悲心。
我对这个颂词的感受很深。比如看到痛苦的众生,觉得他好可怜;看到富裕、快乐的众生,觉得今天他富裕,过两天会不会变成穷人?好像随时都能看到痛苦,因为轮回不离痛苦的本性。观四无量心的时候,也会观快乐和痛苦的众生。快乐的众生其实也很可怜,因为轮回的快乐不长久,所以会感受痛苦。
行苦,一个苦会成为下一个苦的因。《俱舍论》如何定义行苦呢?当下的五蕴是下一个五蕴的苦因。五蕴刹那生灭,故叫行苦。《大圆满前行》里,华智仁波切用糌粑比喻行苦,表面上没罪过,实际上潜藏了许多不明显的苦因。
|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第三,为了佛法,不顾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乐于守护的心。”
这里的守护,不是去参加什么运动,保护什么东西。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佛法可以赐予众生今生来世的快乐;如果佛法失坏了,众生的快乐会逐渐消失。因为跟众生的快乐有关系,所以我们要保护佛法。并不是说,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所以要以宗教的名义保护佛法。
佛法所讲的道理,跟众生的快乐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佛法的指引,众生的今生来世都很痛苦。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修行人,对佛法有深切的感受?一方面,跟自己获得的快乐有关系;另一方面,跟所有众生的快乐有关系。所以,我们要不惜生命保护佛法。一定要发这个心,这也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
这十种发心,希望大家记在日记本上,看自己有没有发这样的心,比如对众生有没有慈心、有没有悲心,有没有守护佛法的心。
|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第四,不管对什么法,都没有执著心,因为一切法的本性是无相,所以对任何法都不要执相,应该视为梦幻泡影。”
这里的“无执著”,不是特别好理解,因为前面的慈心、悲心、守护心,以及后面讲到的清净意乐心,都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的。
藏译本此处没有否定词,讲的是一种希求心、耽著心。意思是,因为相续中的法忍要依靠佛法而产生,所以对大乘法、往生法应有希求的心、耽著的心。
|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第五,不能贪著利养、恭敬和尊重,应该生起清净的意乐心。”
如果贪执世间八法的心非常炽盛,肯定往生不了。没有名闻利养的心,往生极乐世界很容易。
|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第六,要有求佛陀一切智智的心,而且时时刻刻都不忘记。”
要发一切智智的心——《现观庄严论》讲的是希求菩提的心,而且任何时候都不要忘失。不像有些人准备考试,今天晚上背得很好,明天早上全部忘光,考试的时候更记不住。有人抱怨:“我的记性为什么越来越不好?是不是吃多了?”
|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第七,对任何众生都要尊重、恭敬,没有下劣之心。”
想往生极乐世界,应该把众生都看作诸佛菩萨的化现,而不该有贫富贵贱之别。不能认为“这个人比我差、比我下劣、比我愚笨”。哪怕是乞丐、对手、对自己特别不好的人,都具有如来藏。他们只是对我不好而已,实际上也是未来的佛。如果时常这样想,往生极乐世界就有希望。如果对别人的所作所为都看不惯、看不起,作下劣想,肯定不行。
|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第八,对三十七道品要有决定心和信心,不耽著科学等世间言论。”
有个人去年出家,后来认为佛教的道理与科学不符合,还俗了。他是个大学生,做过一些文字的发心工作。我出国的时候,觉得他好像有点问题,但很多人认为他智慧不错,在我们这个团队,将来会是一个人才。我对此不破不立。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日久见人心,最后会露出本来面目的。
科学是以世间法为主、以物质为主,佛教是以出世间法为主、以心为主,所以佛教的道理不一定与科学相符。但他认为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凡是与科学不吻合的,都不行。
有人可能会想:“你怎么不讲讲成就者的公案,却讲这个还俗了、那个还俗了?”这些,我还是应该跟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呢?我们这里不好的公案,我经常能听到;好的公案,比如谁虹身成就了,我听得很少。
对世间的执著不能太重。但每个人前世的习气不同,和佛法的缘分也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慧远大师出家前,对儒教和道教非常精通。学了佛法之后,觉得“九流学派皆如糠皮”。《高僧传》有讲他的事迹,自从学了佛,他看世间所有的论著都跟糠皮一样,没有实质。
以前我讲《弟子规》的时候,有一个科学工作者,本来想出家,听了《弟子规》以后,觉得儒家太殊胜了:“我不用学佛了,没有必要。儒家太殊胜了!”《弟子规》的后面部分还没有学完,他就离开了。那个老头子当时住在阴山,邪见很重的。
有些人虽然住在佛学院,但因为习气、缘分等原因,相续中有很多邪知邪见。刚开始面孔很庄严,最后却以各种方式离开。不过这也很正常,佛陀在世时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应该反观自心,如果对世俗非常贪执,就要先打好佛教的基础。不然,自己本来习气就重,再加上非人的“帮助”,你的分别念很快就产生另一种境界。
|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第九,要种各种各样的善根,发无有杂染的清净心。”
想往生极乐世界,应该远离谤法、五逆等罪业的杂染,所种善根是清净的。藏译本没有说种善根,而是说“要有远离杂染的清净善心”,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等。
|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第十,对如来产生随念想,但这样的随念是远离一切相的,因为实际并不存在真正的相。”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安住在空性当中,虽然随念如来,但不执著实有的如来相。这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和《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讲的道理一样。
这部经典层层推进,最后讲到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连如来的相也没有,到了最高的境界。
|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佛告诉弥勒菩萨:“以上就是菩萨的十种发心。有了这十种发心,当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如果有人发了其中一种心,并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最后却没能往生,无有是处。”
往生极乐世界,除了发十种心,还有一个条件——“乐欲往生”。如果你不愿意,即使把十种心全发了,也不一定能往生。就像你不愿意去拉萨,谁也不会把你捆起来,放到飞机上一样。可见往生极乐世界,意乐很重要。如果同时具足以上两个条件,这个人如果不往生,无有是处。这句话很重要。
这部经最后讲的这十种心,大家一定要记住。以前的个别大德,像净老,也讲过。如果没有其他注释,自己可以用智慧来观察这十种心怎么发。即使不能全发,也至少发其中一种。还要经常祈祷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上师,多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样的话,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有希望。
昨天我们开会的时候,觉姆那边有一个老堪布,叫阿克彭珠,已经78岁了。1987年去五台山时,法王就安排他为觉姆讲课。他说:“自从法王开了第一个极乐法会,我每年都会念一百万藏文的阿弥陀佛名号。”我昨天劝这些老堪布,每天给藏族觉姆上一点课。不然,光是各班堪姆讲课,可能也不行。如果她们有修证,为人处事也不错,当然很好。否则,尼众的道心、行为可能会有点差别。所以我提了这样的建议:法王的老一辈弟子——那些老堪布们,能不能出来讲讲课?那位堪布说:“我现在年事已高。如果你们非要这样要求,我也可以讲。”
1993年,法王讲往生法门的时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每年念一百万藏文阿弥陀佛名号,另一种是一生念一百万。那位堪布比较精进,每年都念一百万。我自己很惭愧,到现在都还没有念完一百万。不知道今年能不能念一点,可能有点困难。往生极乐世界,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希望。这十个发心当中,我也许可以发一两个,算是占一点便宜。
|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开示演说如来真实功德,发起菩萨殊胜志乐。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
这时,阿难尊者出场了,问了佛陀两个问题:“稀有啊,世尊!您能开示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发起菩萨殊胜的志乐心。请问世尊,此经的名字是什么?我等怎样受持?”
| 佛告阿难言:“此经名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亦名《弥勒菩萨所问》,以是名字汝当受持。”
佛告诉阿难尊者:“这部经的名称是《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也可以叫《弥勒菩萨所问经》,应该以这样的名字来受持。”
具体怎么受持呢?佛没有说。
阿难问的这两个问题,隋译本没有。藏译本说的是:佛陀告诉阿难,以后受持《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至于《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经名,藏译本和此处都出现了。但《弥勒所问经》的经名,藏译本没有,隋译本也没有。
关于弥勒菩萨的经典,法护翻译过一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内容不多,《乾隆大藏经》中有。还有一部经典我没有找到,是《弥勒所问经》的另一个版本。这部经又叫《弥勒菩萨所问经》的说法,只在菩提流志的这个译本有提及。
|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及诸声闻,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陀讲完此经以后,弥勒菩萨和诸位声闻,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听到佛说的教言后,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至此,这部经典已经传讲圆满。
我再稍微说两句。第一件事,我今年的课程已经圆满。今年比较特殊,全世界的很多高等院校和佛教寺庙,都通过网络上课,我们这里还算好。虽然没有像往年那样开讲考班,但也讲了一些经典。尽管过程不是很顺利,总体上还算圆满。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护法神的加持,也要感谢发心人员的极力支持。今年堪布堪姆们也很努力,每天的课程都基本上完成了。今天上午,我也对他们表示了感谢。
第二件事情,过一段时间,我可能要写一本书,并处理一些事情。世间的学校,本月底都会放假一两个月,我们喇荣也不例外。明年大概三月份的时候,再学新的课程。
我们现在是放假的状态。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很重要。包括色达县的很多商店、餐厅,现在都全部关门了。炉霍、色达和甘孜的好多宾馆,也基本上没有开。整个县城,开业的很少。
我刚才也讲了,喇荣饭店月底闭店,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应该都知道安排了。其他的事,等明年天气好一点的时候再说。大家也不要有恐惧心、畏惧心。如果你愿意闭关,愿意待在这里,也可以。或是出去散散步,看看疫情怎么样,也可以。
第三件事情,大家对我供养的一些钱财,除开建寺院的费用外,基本上供养僧众了,具体数字我不太愿意说。总之,我希望与我结缘的众生,不管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都能得到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果。今晚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我会回向,也希望在座的跟我一起回向。
今年与我相关的课程暂时告一段落。以后怎么样,根据因缘再看情况。现在,大家应该有一种欢喜心。这样的疫情、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冬天,很多道友遭受了各种各样的违缘、障碍,过得不开心。但不管怎么样,大家以特别坚强和坚定的心,把这部经和前面几部经典学完了。另外,各个班级的堪布堪姆们非常努力,完成了全年的课程;外面疫情那么严重,学院却没有出现疫情方面的任何事情,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欢喜。
所以,这里的天也好,人也好,此时都应该皆大欢喜。
如今,全世界都特别不安全。有些人跟我讲,以前欧洲国家就像天界,现在疫情没法控制,越来越厉害;疫苖能不能打,敢不敢打,也成了一种冒险。过去的“天界”,现在却特别恐慌。
人生确实无常。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今生,做好无常的准备。我个人也随时准备面对死亡的无常,面对现实中任何一种无常。在这方面,依靠上师的恩德、上师的加持,我觉得自己还可以。
我希望每个人,一方面要有无常感,另一方面要深深地认识到,我们获得的任何加持和法力,跟诸佛菩萨的加持、传承上师的恩德以及护法神的保护,都是离不开的。如今这个时代,可以算是“末法五百年”。如果没有这样的因缘,我们要在恶世完成经典的讲闻,以及各自的发心、修行,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在今天这个圆满的日子里,大家应以欢喜心回向所有的善根,愿与我们结上善恶缘的众生都能离苦得乐,愿佛法长久兴盛,愿高僧大德长久住世,也愿世间的刀兵、疾病、饥荒等灾难全部消失,所有众生都获得无比的快乐!
以这样的发心摄持,我们一起念诵《普贤行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