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第12课
2020年12月15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前面讲了利养、愦闹、说世语、睡眠和世间琐事的过患,每个都有二十种法。大家如果能记住,是最好的。
这次讲的时间不算特别长,大家不一定全部记得住,接下来要好好复习。这对每个人,尤其对初学者——初业菩萨来讲,非常重要。当然,如果你是慧行菩萨,可能没那么重要。
我们这里肯定有很多“慧行菩萨”,讲完了基本都不看。我非常随喜你们的功德,只听一下就可以,不用详细地学,也不用思考,很了不起。这样的“菩萨”,在这里示现听课,也不容易。自己明明是慧行菩萨,还要装作初业菩萨来听课。
而且,我在法王如意宝面前亲自得到,再传给大家,应该有读诵的传承和加持。大家要发愿,以后尽量弘扬这部法。可以自己读诵、讽诵、阅读、修行、给别人演说,或者印发给别人,或者做一些音频给大家结缘。这部经只有区区十几堂课,不管用手机,还是用电脑,只要有时间,都可以听。
在这样的信息时代,一个人要堕落,非常快。如果想修行,也很方便。不一定非要去某个地方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集聚多少人。现在有一种像念佛机那样的设备,可以装几千节课。或者一个小小的U盘,也能装好几百堂课。以后,这可能会成为一种弘法的方便方法。
佛法没有人讲,还是很难懂的。比如这部经典,虽然很简单,只是针对初业菩萨而说的,但如果没有人传讲,依靠自己的世间智慧读一遍,要对经文有所了悟,还是有一定困难。当然,非常有智慧的人,肯定没有问题。
好多人都说,学了这部经,自己在守护身语意、警惕恶业方面,有很大的收获。可见这部经真的很重要。
|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实言告汝:若有菩萨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我说是人非出家者。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不好好修行,不断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不修禅定寂止,不念诵有加持的经典,也不去善知识那里求法多闻,那他不是真正的出家人,而是形象上的出家人,不过换了一身衣服而已。”
这部经典的所化以出家人为主。当然,在家人也可以听,因为在家修行人也会造同样的罪,也需要遮止。
作为出家人,自己应该好好想一想:这一辈子,本来有很多路可以走。自己——没有人强迫你,既然选择了出家,是该以闻思修行来度过,还是什么都不做,整天浑浑噩噩混日子?
如何度过下半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很了不起,以利益众生的方式度过,最后获得殊胜的果——这需要一定的境界。还有的人,以中等的方式度过,得到中等的境界。还有的人,得到下等的境界。《本事经》中说:“谓下精进修,还成下品果,中修得中果,上修亦复然。”根据精进程度的不同,所得的果也有上中下之分,利益众生的方式也不同,断除烦恼方面也完全不同。
有些出家人从早到晚,基本上不散乱,不浪费时间,一直精进地修行、念诵、禅修,非常优秀。也有一些人,不但自己不好好修行,还经常去打扰别人、影响别人,这样很没有意义。
作为修行人,要经常自我反省:当初选择这条路,是怎么想的,现在是怎样的状况。如果初发心很清净,后来因为时过境迁,初心的热气慢慢消失,有点可惜。
这一生,如果能实际修持,获得成就,当然很好。如果不能,就好好发愿。在《心地观经》中,菩萨如是发愿:发愿度一切众生,发愿断一切烦恼,发愿学一切法门,发愿证一切佛果。汉地也有相同的念诵。比如,我今生有点愚笨,但我可以发愿生生世世修此正法,做有意义的事情。包括念《普贤行愿品》时,也要用心观察自己的心,不要过得特别无奈、特别无聊——不能这么说,说太多出家人的过失不好。
清净戒律、闻思修行,这是出家人该做的事情,特别重要。在托嘎如意宝的修行道场,最重视的只有两个字:学和受。学,即闻思修行;受,即受持戒律。想在道场居住,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欢迎;如果不符合,托嘎如意宝则不建议留下来。
前辈大德的道场,都有各自不同的重要规则。以后我们弘扬佛法,一定要带有传承上师的味道,带有前辈大德的味道。如果完全是自己的创新,也许是分别念的捏造和加工,不一定成功。
有些法师讲经说法,经常引用佛教经论和上师的教言,说明相续中有前辈尊者的加持和智慧。有些完全是自己的分别念,再混一点外面的“迷乱智慧”,就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很难说有多大的意义。大家在这方面,以后应该多加思考。
下面讲如来真正的教法是怎样的。
| 弥勒,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业营众务者,我说是人,住如来教。
“弥勒,如果有闻思修行的行者,出生智慧的行者,成就智慧的行者,不作世间琐事、不营世俗众务的行者,我说他们住于如来圣教。”
“若有勤修智断行者”,其中“智”指闻思,通过闻思增长智慧;“断”是修行,通过修行断除烦恼。“智断”二字在藏文中是专用名词。
闻思修行的行者,跟世间人不一样,不能整天被烦恼左右、被痛苦缠绕。不能做世间的各种琐事,也不经营前面讲的各种杂务。一定要成就入定的智慧,成就出世间的智慧,成就佛菩萨的智慧。
这样的行者,佛陀说住于如来圣教。有这些人存在,如来圣教也就存在。如果没有闻思修行,也没有出世间的智慧,则很难说佛教住世。光有佛像、佛殿,不一定能代表佛教。
真正的佛教,是一种法,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并不是外在的物质。佛像、佛塔虽然是佛教的象征,但真正的佛教是一种教育、一种智慧,这一点很重要。有人一辈子都在修庙,这里修一个,那里修一个。虽然也有功德,但能不能真正地续佛慧命,却不好说。
净老和星云大师——他俩90岁的时候,我都拜访过,两位前辈在弘扬佛法方面,持不同的观点。净老说星老到处修庙,却不讲经说法,很难生起智慧,“我俩是好朋友。我以前跟他讲过,但他不听。现在只有空庙,没有智慧”。星老则说净老连弟子都不收,也不建道场,现在老了,什么都没有。当然,每位上师都有自己的密意,只是显现成这样。其实,他们二位对佛教的贡献都很大。
真正的佛教,确实要从智慧上建立。建道场也可以,建寺庙也可以,建僧舍也可以,只要有讲经说法,有闻思修行,就住于圣教。如果没有教法和证法,光在山谷里建一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对教法到底有没有利益,可能还需要观察。
| 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于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如果菩萨乐于世间琐事和众务,则是不应该的。我说这些人住于生死,不离轮回,所以菩萨不应亲近这样的人。”
为了自己的利益,整天忙于琐事,或者没有教法,一直忙着修塔、建庙、造圣像,虽然也是功德,但跟生起闻思修行的智慧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有什么样的差距呢?
|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于我。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菩萨做各种发心和世间琐事,用金银琉璃玛瑙等造七宝佛塔,广大宏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也不能让我生欢喜心,也不是在供养和恭敬我。”
在这里,佛陀说得很清楚,造佛像、佛塔虽然有功德,但却没法和闻思修行的功德相提并论。
《四百论》中讲:“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如果有人因为敬仰佛陀,修建了七宝佛塔,高度与色究竟天相等;另有一人,只调伏了一个众生,令他发起菩提心,佛说后者的福德胜于前者。令众生发菩提心,既有教法,也有证法,是大乘佛法真正的核心,功德无与伦比。
| 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另外一种菩萨,于与波罗蜜多、般若空性相应的智慧法门,乃至受持一个四句偈颂,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诸法无我’,自己读诵修行,并为他人演说,则是对我真正的供养、真正的恭敬、真正的承侍,能让我生欢喜心。”
有些道友特别喜欢造佛像,一说到造佛像,就无比兴奋:“我来我来,这件事让我来做。”学院有些老喇嘛也是这样:“这里要造个佛塔,那里要造个佛塔!这个是乔美仁波切的佛塔,那个什么仁波切的佛塔!”经常讲佛塔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佛塔、造佛像、印经书,确实很有功德。但是,真正让如来欢喜的,唯有闻思修行如来的圣教。尤其是串习般若空性,比如学中观、学《般若经》、念《般若摄颂》、读《心经》、给别人宣讲般若法门等,功德远远超过修塔造像等善法。
| 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原因是什么呢?所有的佛菩提都是从闻思修行产生的,而不是从众多事务中产生的。”
鸠摩罗什翻译的《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共有三卷,收录在大藏经中。经中也说,多闻是最殊胜的。当时有一位菩萨,叫净威力士,问佛陀:“布施、持戒和多闻三者,哪一个功德最大、最庄严?”佛陀回答说:“多闻的功德最大、最庄严、最无上、最了不起。”并讲了很多比喻:持戒和布施相当于芥子,多闻则如须弥山;持戒和布施相当于一只鸟飞过的空间,多闻则是辽阔的虚空……讲了多闻的很多功德。
为什么发心、做善事,没有多闻的功德大呢?因为智慧菩提主要通过多闻而产生。无垢光尊者说:“我的无上大圆满是通过闻思而证悟的。”如果没有闻思,光是自然安住,很难证悟大圆满,因为没法遣除怀疑。《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如果没有生起定解,则无法断除恶劣的分别念;没有断除恶劣的分别念,则无法遣除障碍。
所以,多闻非常重要。不要认为,直接安住就可以,不用多闻;也不要认为,只要积福德就可以,不用听课。这几年稍微好一点,大家都比较珍惜闻法的机会。以前经常有人说:“你安住就可以,闭关就可以,发心就可以。不要听课,否则增加分别念。分别念越多,对修行越不利!”
我原来说过:“分别念也有好的和不好的。通过闻思所产生的智慧,可以不叫分别念,因为它是斩断恶劣分别念最好的方法。”对修行人而言,闻思所生的智慧非常重要。
下面进行一些对比。
|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
“弥勒,如果有菩萨经常营造众务,也让读诵、修行、演说正法的诸位菩萨去经营众务,当知此人是在增长业障,没有什么福德和利益。”
做一些普通事务,跟读诵、演说相比较,后者更有功德。世间琐事和表面的善事,既不能成为证悟的因——恰恰是证悟的障碍,也不能成为福德的因。
|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
“为什么呢?因为持戒、布施和有相的修行这三种福业,都是从智慧产生的。”
最重要的,是对般若波罗蜜的读诵、演说和修行,其他的善福都依靠般若智慧而产生。
| 是故,弥勒,营事菩萨,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所以,弥勒,经常发心做事的营事菩萨,对读诵、修行、演说正法的菩萨,不应该作障碍,不能给他们制造违缘。”
简单地说,我们这里的发心班、闻思班和修行班,功德最大的是修行班。
| 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对修习禅定的菩萨不应作障碍。”
修习禅定很重要。闻思、读诵、演说的菩萨,不能对修禅定的菩萨制造障碍,不然过失很大。为什么呢?因为修习禅定是断除烦恼最根本的方法。《地藏十轮经》中讲:“定能断烦恼,非听诵福业,故欲求涅槃,常当修静虑。”断除烦恼,并不是依靠读诵、布施或持戒就能完成的。真正求涅槃和佛果的人,一定要长期修习静虑。
所以,大家不要放弃禅修。修行班没有闻思的压力,所以有些人很闲,既不好好闻思,也无法断烦恼。作为修行者,本来应该更加精进,但如果每个月连读诵都没有,确实是在浪费时间。
我那天讲过,新的一年马上到了。2021年,希望每个人都能发一个愿。不是发空愿,而要有具体的规划。人身很难得。这一年,你大概要做什么事情,准备修什么法、念什么咒、念多少,计划看哪些经论,为僧众发什么心,等等。不敢说对未来的三大阿僧祇劫都有规划,但至少要有一年的规划。
我自己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死,我在年初都会做一个全年的计划。要完成这样的计划,时间很紧。很多人不理解:“你既要讲课,又要做这么多事情,怎么得安排过来?”年初做的计划,到最后会不会有变化呢?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一般来讲,有计划的人,如果按计划安排生活,会过得很有规律。
听说,现在有些人准备买日记本,开始写日记。商家看到了这个商机,计划进一批货,打算卖多少钱。卖钱也可以,但最好是计划每一天怎样度过。希望每个人都写写日记。
有些上师写的日记很简单。上午放生,下午见两三个朋友,这是一天的日记。上午见一个领导、开会,下午讲课,这也是一天的日记。短的是这样,长的还是写得很精彩。
这是一个365天的规划。如果连365天都坚持不了,每天光在口头上说“生生世世不离师”,到底有多少意义呢?你说不离,就能真的不离吗?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最后离不离很难说。对自己的修行,我们一定要有计划。
这里讲,修行人互不干扰很重要,闻思者不要打扰修行者,演说读诵者不要打扰禅修者。我们这里有很多禅修者,大家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如果房子的隔音不好,你的声音又尖,会影响到别人。包括关门、开门的时候,都要注意维护前后左右的道友。同住一个宿舍的道友,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相互体谅。这些细节,还是很重要的。
但我们有些人,自己一个人读诵,还要敲木鱼,而且声音很大。你一个人敲什么敲?没必要。实在需要,就拿根筷子在地板上敲。还有些人——不知道是显现,还是精神有问题,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许是为了让别人修安忍吧。但这样做,自己有很大的过失,没有必要。
发心者不能障碍闻思者,闻思者不能障碍禅修者,原因是什么呢?
|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
“整个南赡部洲的营事菩萨,对一个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都应该亲近、恭敬、供养、承事;整个南赡部洲的闻思菩萨,对一个精进禅修的菩萨,也应该亲近、恭敬、供养、承事。菩萨行持这样的禅修和修行,如来会随喜,如来会悦可。”
“悦可”,藏文是认可、开许的意思,如来开许菩萨行持这样的闻思修行。
| 若于勤修智慧菩萨,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
“如果对经常修空性、学般若的菩萨进行承事和供养,会获得无量的福德聚。”
在菩萨当中,勤修智慧的菩萨有更大的功德和威望。学中观、学密法的,都是与般若相应的菩萨,其他人应该恭敬。“你是中观班的?哇,了不起!我要亲近供养……”这样也可以。
其实,对人恭不恭敬都可以,但对他所学的法,以及他相续中得到的法,一定要恭敬尊重。我们如果尊重法,就会尊重讲经说法的人,也会尊重变成文字的法本。而这一切的来源,是佛陀。所以,尊重法的人,同样会尊重佛陀。
在世间,如果一本书非常出名,吸引了很多人,大家得到利益后,会喜欢作者。一部电影如果特别出名,大家会好奇:“是谁主演的?”对演员很感兴趣。法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这样来理解。
| 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
“为什么呢?因为求出世间智慧的业,是所有事业当中,最上等、最殊胜的,超过三界一切所行。”
修行人闻思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求智慧。世间人上高等院校的目的是什么?求智慧。40多年来,佛学院集聚了这么多人,大家来的目的是什么?求智慧。
对修行人而言,求法、求智慧,是非常值得的。有些道友刚到这里的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慢慢地,通过闻思修行,智慧不断增上,变得跟其他人完全不同。
就我个人而言,现在讲课还有人听——我自己有这个把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在上师如意宝和在其他大德面前,精进地学了一点点智慧。当年,有些同学的智慧和能力远远超过我,但现在我相续中出世间的智慧,和他们还是有一点点差别。
大家应该知道,求取智慧是最重要、最殊胜的行业。
| 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佛告诉弥勒菩萨:“所以,如果有菩萨发起精进心,于智慧当中精勤修习,非常有意义。”
《大智度论》引用过佛经的一个教证:“于诸宝中,智慧宝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为最。”所有的珍宝当中,智慧的珍宝最殊胜;所有的利刃武器当中,智慧的刀刃最锋利。
有些人不理解:“文殊菩萨为什么手持宝剑?菩萨拿武器干嘛?”其实,文殊菩萨的宝剑只是一种象征,即是用智慧的宝剑断除相续中的无明、邪见、邪念等烦恼。同样,很多忿怒本尊手里拿着刀、矛等兵器,并不是生起了大的嗔心,要刺杀敌人,而是表示,依靠这些兵器,能断除众生相续中无明黑暗的迷网。
大家来到这里,一方面应该精进地闻思修行,在自相续生起修行的智慧,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发心,锻炼自己。昨天晚上,已经很晚了,我看到商店的发心道友还在在卸货。车特别大,货也特别多,大家都很辛苦。不过我想,为僧众做事,既是一种忏罪方法,又可以锻炼身体——爱睡眠的人有很多过失,应该多发心。
这里好多道友都在为僧众做事,各方面都在发心,这非常重要。前辈大德们刚进僧团时,都要修持苦行、忏悔罪业。有些在厨房里待了很多年,有些专门劈柴,有些专门提水,有些专搞清洁卫生。汉地是这样,藏地也是这样。
不管怎么样,初业菩萨相续中的罪业比较重,所以要好好忏悔,好好发心。但光是发心也不行,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多多少少求取一点智慧。
学院是求智慧的好地方。法王在世时,有一次告诉大众:“我最多再活七八年,并不希求什么名闻利养。不是我需要弟子,所以希望你们待在这里,而是我这里的堪布堪姆举世无双、特别优秀,他们相续中的智慧和悲心,如果能满瓶倾泻般地传给你们,对你们自身的修证、将来的弘法利生,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现在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这么多年来,法师们一直给大家讲经说法,自相续也非常地调柔寂静。所以,大家既要努力发心,又要认真地闻思修行。
今天我的衣服还可以,是吧?昨天领子太高了,自己都觉得别扭。
|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世尊,云何名为戏论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当得住于寂静,无诸诤论?”
此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您善巧地宣说了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的二十种过失。那么世尊,什么叫戏论的过失?如果观察,菩萨住于寂静、远离争论,又是怎样的?”
不同的论典,对戏论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把世俗中的见闻觉知叫戏论,有些把除了真理实相以外的法叫戏论,有些把分别念叫戏论。这里的戏论,可以理解为《中论》中宣说的戏论概念。
《中论》中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里的戏论,是指常、断、有、无、一、异、来、去等所有的边和所有的执著,包括有、无、是、非的执著等。远离所有的执著,叫做远离戏论。
这个偈颂的意思是,佛陀自己具有远离四边八戏的智慧,所以为众生宣说了远离四边八戏、善灭一切戏论的言说。这样的言说,是各种学说中最殊胜、最了不起的,因此我要向佛陀您恭敬顶礼。这里的“我”,是《中论》作者龙猛菩萨。
从般若和胜义层面来讲,没有戏论就是没有任何执著。从世间的角度,戏论相当于争论。凡是喜欢戏论的人,也喜欢琐事、喜欢争论。菩萨如果耽著戏论,有二十种过失。
这部经典,表面上是对争论等世间执著进行遮止,实际上会把我们引入远离戏论的甚深中观境界,然后往生极乐世界。后面的结尾与此有关。
|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戏论过失无量无边,我今略说有二十种。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于初业菩萨而言,戏论的过失无量无边,我如今简略地说,可以含摄为二十种。具体有哪些呢?”
| 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
“第一,戏论会给今生带来非常大的烦恼和痛苦。”
如果戏论太严重,太执著今生,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会生起非常大的苦恼。不管对有、对无,还是对人、对事,只要有执著、有戏论,肯定就有痛苦。芝麻许的执著,也会产生山王般的痛苦。这是第一种过失。
| 二者、增长嗔恚,退失忍辱;
“第二,戏论会增长嗔恨心,退失忍辱心。”
有了戏论,肯定就有自他的执著。遇到不喜欢的对境,就生嗔恨心,退失安忍。戒律中讲了一个公案:在佛陀时代,有一次,出家人内部发生摩擦,一方说另一方不对,另一方又说这方不对,吵得特别厉害。佛陀亲自出面调解,有些比丘却说:“佛陀,这是我们之间的矛盾,跟您没关系,您最好默然。”佛陀只好独自离开,到森林中去了。出家人因为生嗔恨心,发生争论,连佛陀都没办法平息,可见嗔恚有多可怕。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可以理解。今天上午,我去调解了一个纠纷,是工程队和我们道友之间的。双方都非常厉害,道友说:“不应该给工程队的钱,因为质量不过关。”工程队说:“你如果不给,我就要打官司。”上午,我给两边做了调解。到了下午,基本上平息了。
我想:“佛陀时代都有不听话的比丘,何况对方还不是出家人,这次还可以。”当时佛陀说:“在家人这样互相嗔恨,情有可原。但你们是出家人,不应该这样。你们要好好想想。”但双方的比丘却越吵越厉害。很多经典都有类似的公案。
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末法时代,人与人的矛盾很难调解、愈合,有时连断证圆满的佛陀都没办法。”法王如意宝在世时,有一次分班,法王让一个堪布讲《俱舍论》,那位堪布却怎么都不愿意。法王显现上不高兴:“你不想讲,那我走了。”便起身回他的“宫殿”了。弟子们赶紧上去请求法王,那位堪布也哭了。第二天课堂上,法王显得有点不高兴,但基本上还可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我们不能想:“出家人之间怎么还有矛盾?居士之间怎么也有矛盾?”对任何人之间的矛盾,都不要觉得稀有。有矛盾是正常的。尤其是有执著、有戏论的时候,嗔恨心肯定增上,忍辱肯定退失。
| 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
“第三,执著戏论的人,会被怨恨的敌人损恼、危害。”
你越耽著,对手越有机会。胜负心太强,最后一定会失败。如果能了知“得失从缘生、凡事皆随缘”的道理,可能会好一点。
《大智度论》中说:“胜者堕憍坑,负者堕忧狱,是故有智者,不随此二法。”胜利者堕入骄傲的坑中,觉得“我已经赢了”;失败者堕入忧恼的地狱,觉得自己失败了,没面子。所以,真正的智者对胜负不会特别执著。讲得很有道理。
吵架的时候,不要太在意谁对谁错。如果非要分对错,双方都会受伤害。如果互相谦让,“我听你的,随缘吧”,对方也会柔软起来。关系一般的人,不容易吵架,反倒是关系越好,吵得越激烈,这样不太好。
太执著戏论,一切损恼都会跟着来。
|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
“第四,执著戏论,会让魔和魔的眷属生欢喜心。”
藏译本中,魔欢喜和魔的眷属欢喜是分开的,隋译本里没有这一段。
魔和魔的眷属为什么会欢喜呢?因为他们有机可乘。我们越执著争论,比如吵架、僧众不和合,魔众越欢喜。尤其是上师和弟子之间不合,产生种种违缘,魔众更是高兴得不得了。《现观庄严论》中讲了四十六种魔业,其中大多是师徒之间的不合。
|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第五,如果执著戏论、互相争论,相续中还没有产生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善根,都不会产生。”
|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第六,而已经有的善根,会慢慢退失。”
有些人刚来的时候,信心不错,悲心也不错。后来因为执著戏论,慢慢都退失了。
信心特别重要,包括对佛菩萨的信心、对上师的信心,尤其是对本尊的信心——经常安住在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的定解中祈祷,自相续会不知不觉产生很多境界。
佛教的教义,大多跟信心有关系。一旦对上师和法失去信心,便不可能进入真正的修行。如果不经常祈祷,而和世间的考古学家、哲学家等专门搞研究的人一样,没有信心,唯一依靠推理和记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无法品尝到大悲心、菩提心等佛法的甘露妙味的。
学佛跟学世间的知识,态度要有差别。如果没有信心,很容易生傲慢,甚至生邪见。我以前讲《四百论》时,在经堂三楼上课。有一个女众,很不错,《四百论》考了前一、二名。后来却产生了怀疑和邪见,写了很多文章,说龙猛菩萨如何如何。我对她说:“龙猛菩萨并不是你这样的智慧能驳斥的。”后来考《中论》的时候,她已经不行了,考得很不好,最后不得不离开。
有些人可能是业力现前,突然之间就产生邪见或怀疑,以前的善根很快就退失了。这样的人,已有的善根不会再增长,只会一直退失,最后变成一个非常可怜的人。
| 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
“第七,增加互相争论、竞争和怨恨的心。”
人与人之间,因为特别执著,会产生很多你我之争。佛陀在《涅槃经》中说:“善男子,我终不与世间共诤。何以故?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世间人要与佛争论,但佛不与世间人争。世间人说有,佛也承认有;世间人说无,佛也承认无。虽然他知道,无论世间人说有还是说无,都不正确,但还是会随顺他们。有时候,懂得随顺很重要,而争论并不重要。
《胜军化世百喻伽他经》里面,有一首禅诗一般的偈颂:“天边圆月终须缺,山下花芳不久凋,人世无常何异此,须诤人我拟何为?”意思是,天边圆圆的月亮,终究有亏缺之时;山下芬芳的鲜花,也会有凋谢之际;人世间一切的一切,都不离无常的规律,你我在这里争论不休有什么意义呢?这部经典是天息灾翻译的,以偈颂的方式宣讲了息灭争论的道理。
看了这个偈颂,我确实觉得世间的很多争论都没有必要。今天的争论,再过两天看,会觉得无知;这一世的争论,在下一世或下一代的人看来,非常莫名其妙。一百多年前,国际上发生的那些斗争和战争,在后人看来,特别愚痴。
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稀有。当年,很多日本官员的钱在美国银行被冻结,后来日本发动战争,偷袭夏威夷的珍珠港,之后美国在日本扔原子弹,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只能有自卫队……
如果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能好好享用现有的资源,互相谦让,全人类便可以和睦共处。不仅我们短短的一生能够圆满,下一代也能享用充足的资源。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空性见解,没有菩提心,都以自我为中心,搞得整个世界特别苦恼。
我们经常讲苦苦,一个苦还没有结束,另一个苦又降临,苦上加苦。今年,全世界都发生疫情,死了很多人,国与国之间为了抢夺资源,关系也弄得很不好……从这些事来看,人类真的很可怜。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人懂得大乘佛教的教义,大家都放松一点。但暂时来讲,众生业力现前,这样的愿望不可能实现。
| 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
“第八,会造作地狱恶趣的各种业因。”
| 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
“第九,喜欢戏论的人,相貌不端严,长得很难看。”
修安忍,能感得相貌庄严的善果。但如果经常生嗔恨心、发脾气,再好看的人也会变得丑陋。而且,以这样的恶业,生生世世都长得丑陋。
| 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
“第十,说话不温和,结结巴巴,言词不通畅、不流利。”
|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
“第十一,喜欢戏论的人,一般记性都不好,传承和教法记不住,词句和意义也记不住,听完后马上就忘了。”
| 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
“第十二,对没听过的法,听不入耳,或不想听,上课总打瞌睡,妄想纷飞,没有精神。”
本来,佛法难闻,听课应该像享用甘露一般欢喜,结束了还意犹未尽:“这么快讲完了?”但有些人听一堂课,要看三四十次手表,心里一直盼着:“什么时候讲完?”看一下手表,就念叨一次:“怎么还没有讲完?”整堂课都很痛苦。这说明没有尝到法味。
当然,这和讲者也有关系。如果讲者特别啰唆,再喜欢听课的人,到最后也坚持不下去。
| 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
“第十三,喜欢戏论的人,所有善知识都不想要,都会舍弃他、离开他。”
我们这里有些人,这个班不要,那个班也不要,到处去求救。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特别执著戏论的原因。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好人并不是脸上有莲花,坏人也不是头上长了角,好人坏人是以行为来分的。行为好的就是好人,行为不好的就是坏人。如果谁都不要你,那肯定是自己有问题。
| 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
“第十四,他们会迅速遇到恶知识,经常遇到恶知识。”
| 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
“第十五,在修行的道上,很难生起佛法的境界,很难从轮回中出离。”
喜欢戏论的人,一点修道的感觉都没有,任何境界都生不出来。
| 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
“十六,喜爱戏论的人,经常看到不悦意的事情,听到令自己不开心的语言。”
爱戏论的人,今天听到一个不开心的事,又听到一个不开心的事,又听到一个不开心的事……而心情比较好、境界比较高的人,看到的,听到的,全都是悦意的对境。
不同的人,修行和业力还是有差别。有些人痛苦不需要因,一点点事情,就能痛不欲生。有些人境界比较好,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非常痛苦的事,比如被别人打、被别人杀,他都能坦然面对。也不光是境界的问题,与业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
“第十七,不管转生到什么地方,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对人、对事、对法义,都产生疑惑,甚至对邻居也产生疑惑。”
有些人出门的时候,连穿什么衣服也会产生疑惑,穿这件不行,穿那件也不行。有些明星,可能患了选择困难症、选择焦虑症,一天要花好几个小时换衣服,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总是难以选择。
| 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
“第十八,爱谈戏论的人,经常处于八无暇当中,听不到正法。”
|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
“第十九,修行白法的时候,会经常出现障碍。”
喜欢戏论的人,只要一修行,什么障碍都来了:人的障碍、老鼠的障碍、天气的障碍、身体的障碍、心情的障碍、饮食的障碍、没有胃口的障碍——连饭都不想吃,肯定没办法修行。
有些人只要修白法,就有障碍,甚至没办法完整地听一堂课。华智仁波切说:大法老僧人不会修,小法老僧人不想修,老僧人死的时候,什么法都没修成。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上师面前待了19年。在听课的过程中,没有对法王产生过任何邪见,也没有做过令法王不开心的事情,自己的修行也没有出现障碍。从来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要离开,因为心情不好要离开,因为人际不好要离开。总之,我依止上师比较顺利,白法方面的障碍不多。
当然,目前在传法等方面有一些障碍,但这是正常现象。日轮一般的上师已经圆寂,在黑暗的世界里,我们依靠自力修行、弘法,肯定会有各种障碍。不过依靠祈祷、依靠护法神,也算比较圆满。
希望大家对人和事,都不要太执著。不论发生什么,随缘一点,也许坏事就会变成好事。大乘修行人讲,一切都是佛的加持,一切都是上师的加持。今天你吃到火锅、吃到西餐、吃到藏餐,“啊,上师加持!”但是,今天摔倒了、被狗咬了,“好开心!是上师的加持”,可能谁都不会这么认为。(众笑)
其实真正来讲,好坏都是上师的加持。看起来摔倒了、骨折了,非常痛苦,但实际上,包括生病、出现违缘等,都是上师的加持——要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上师的加持。
| 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
“第二十,在受用、财物方面,会有各种违缘,比如遭到怨敌的嫉妒。”
隋译本和藏译本都没有这一条。但藏译本中具足二十个过失,可能前面的分配方式有所不同。隋译本不足二十个,也许标点符号不对。你们下来再看看。我没有太多时间一一对照,因为被世间的戏论琐事障碍着。
| 弥勒,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是耽著戏论的二十种过失。”
|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时,世尊以偈颂的方式重新宣说:
| “现生常苦恼,离忍多嗔恚,怨仇生害心,是名戏论过。
“今生经常感受痛苦,生起烦恼,经常离开安忍,生嗔恨心,让怨家仇敌产生害心。这是贪著戏论的过失。”
“怨仇生害心”,有些版本是怨敌会对你生欢喜心。
| 魔及魔眷属,皆生欢喜心,丧失诸善法,是名戏论过。
“因为修行不成功,魔和魔的眷属都生欢喜心,自己丧失闻思修行、慈悲菩提心等善法。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 未生善不生,常住于斗诤,造于恶趣业,是名戏论过。
“未生的善法不生,已生的善法慢慢退失,经常处于斗诤当中,造作各种恶趣的业。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隋译本中是,以放逸的缘故,不住善行,趣向恶道。藏译本当中,有个“命终”,意思是命终会趣向恶道。
经典内容稍有出入,是由于版本不同所导致。当时印度各地的班智达,虽然都具有不忘陀罗尼,但在所记的词句和背诵方面也略有差别,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版本。不能说哪个版本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大藏经》里有这种情况。
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世间书籍,由于刻版、记录的原因,也有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的故事情节也有所不同。所以,遇到不同的版本时,不要产生各种分别念。
| 身体多丑陋,生于下劣家,发言常謇涩,是名戏论过。
“身体容貌常常丑陋,眼耳鼻都长得不好看,生于特别下劣的家庭,说话经常结舌,声音模糊,让别人听不清。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有些人说话,自己认为说清楚了(堪布模仿含混不清的发音),但我们根本听不清。
| 闻法不能持,或闻不入耳,常离诸善友,是名戏论过。
“不能受持所闻之法,或有所听闻,却不入耳,常常离开善知识和善道友。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 值遇恶知识,于道难出离,常闻不顺语,是名戏论过。
“遇到恶知识,在此道中难以出离,经常听到不顺耳的语言。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有些人,今天听到不开心的,明天也听到不开心的,甚至上法师的课也闷闷不乐。别人问他怎么了,“法师一直在批评我!天天骂我,凭什么呀?”法师好心好意给大家讲解脱正法,他却认为天天骂他,真是业力现前。
以前有个女众,听第一位法师讲课,认为法师天天骂她,不开心,换了一个班。听第二位法师的课,也觉得天天在骂她,又换了一个班。后来她来找我:“所有的法师都骂我,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我说:“呃,可能有密意吧。”(众笑)
| 随彼所生处,常怀疑惑心,于法不能了,是名戏论过。
“转生到任何地方,都经常生怀疑心,对法一点都不能了悟。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 常生八难中,远离无难处,具足无利益,是名戏论过。
“生于八难当中,远离闲暇,没有修行的机会,无法具足利益。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具足无利益”,藏译本当中是常常受到损害,今天受这样的损害,明天受那样的损害,修行方面违缘不断。
| 于善多障碍,退失正思惟,所受多怨嫉,是名戏论过。
“行持善法经常遇到障碍,退失正思维、正见等;财物和受用经常受到怨敌的损害或者别人的嫉妒。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 如是诸过失,皆因戏论生,是故有智人,速疾当远离。
“这么多过失,都是由戏论产生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迅速远离戏论。”
因为执著戏论,今天开心,过两天又不开心。执著心真的很可怕。如果没有执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天天都乐呵呵的,觉得世界很美好。
但要每个人都做到这样,很难。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远离戏论,就要学中观,认识心的本性。到了那个时候,自己会觉得:“我以前为什么那么愚笨?”
| 如是戏论者,难证大菩提,是故有智人,亦应不亲近。
“喜欢戏论的人,难以证悟大菩提,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亲近耽著戏论者。”
我们一旦意识到自己生了执著心,就立即放下,不要跟随。人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不值得执著。不管是人、是钱,还是房屋,所有的一切,从本质上看,都是空性的;从规律上讲,都是无常的,过段时间肯定不属于我们。哪怕对自己的身体,也不要太执著。我们一直认为,这是“我的身体”,一旦患上癌症或不可救药的疾病,就不再是“我的”了。人世间的一切,连芝麻许的意义都没有。
有些人也许会怀疑:“这样的想法,会不会太悲观了?人间还是很美好的,生活也是很快乐的。”表面是这样,但如果认识了世间万法的真相,就会知道它的本性没什么可靠的。
大家应该有一点悟性。如果对戏论太执著,轮回会特别痛苦。如果不那么执著,即便身处痛苦的轮回,也仍然有活下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