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第11课
2020年12月14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这次讲解,因为要对照藏译本和隋译本,每节课用的时间比平时长一些。但我想,机会非常难得,希望大家听一遍,就能理解大部分内容。有了隋译本和藏译本之间的对比,有助于加深理解。
在上节课,佛陀讲了耽著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众务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这时,弥勒菩萨又问:“世尊,什么是众务之过?通过观察,怎样让初学菩萨不做琐事,精进修持佛道?”
“众务”,是指没有实在意义、乱七八糟、没完没了的世间琐事。隋译本中,是指“下劣低贱之事”。所谓低贱之事,是指与修行相比,世间琐事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是低贱的、下等的。
当然,无论小乘还是大乘,为众生和僧众做事都是应该的。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度众生很难。你自己在一边闭关,让众生自己去证悟,有一定困难。你得到城市里去,随顺他们,慢慢度化他们。需要这样的过程。
但一般而言,初学者应该远离世间琐事。全知无垢光尊者说:世间上的琐事,如果希求,永远没有完结之时;心中何时放下,何时才会了结。世间的琐事日复一日,没完没了。我们的祖辈父辈,从早忙到晚,一直忙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忙出什么结果,很多事情做到一半就撒手离世了。
既然世间琐事没什么可追求的,那该怎样让菩萨不做琐事,而修道圆满呢?
|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佛告诉弥勒菩萨:“初业菩萨应该观察,喜欢做世间琐事的二十种过失。”
当然,做世间琐事的过失不计其数,但这里大致分为二十种。
|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如果经过观察,知道世间琐事的二十种过失,初发心菩萨就不会每天做这些没有意义的琐事,而会精修地修学佛道。”
“佛道”,藏译本是“求法”,勤修佛道和勤修佛法,意思差不多。
| 弥勒,云何名为二十种过?一者、耽著世间下劣之业,
“弥勒,这二十种过失,具体有哪些呢?第一,耽著世间下劣的事情,比如装饰身体、装修家宅等。”
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做饭、洗衣之类的事,必须得做,但忙于其他的琐事,就不值得了。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说:“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我刚来的时候,想把自己的草坯房子装修一下。后来背诵了《三十忠告论》,觉得天天装饰屋子,确实不值得。当时最好的装饰材料是报纸,用面浆涂抹一下,就贴到墙上。在街上看见不同花纹的报纸,觉得都可以贴到屋里,好舒服、好漂亮。如今应该没人用报纸装饰屋子了。不过,现在看起来庄严、时尚的装饰材料,再过一段时间也不算什么。
住在寂静的山林,却寻求世间的名闻利养和圆满福德,是虚耗人生的因,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无垢光尊者给我们的忠告是:断尽诸事。作为真正的求学者,刚开始要断尽一切琐事,一心一意求学,一心一意闻思修行。
| 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
“第二,如果整天做琐事,会被那些喜欢闻思、读诵和修行的比丘看不起。”
到了寂静的地方,却不好好求法,每天为琐事忙碌。其他修行好的人,肯定看不惯:“这个人整天忙自己的琐事,浪费时间。”米拉日巴尊者修行了很长时间,上师告诉他:“你现在可以下山,但一定要断除世间琐事,断除闲言碎语。如果待在家乡,最多7天,否则世俗的事情会对你有影响。”尊者依教奉行。
上师如意宝去美国时,在科罗拉多州的道场,讲了玛尔巴罗扎、米拉日巴等噶举派大德的诸多修行事迹。比如玛尔巴罗扎直接修显密双运,米拉日巴则像初学者那样次第修行。在藏传佛教史上,米拉日巴尊者是取舍因果和次第修行方面的典范。
到了香巴拉道场,法王讲的则是,时轮金刚的军队将来如何摧伏边地野蛮人的状况。不管到哪里,法王都能入乡随俗。先赞叹那个道场的高僧大德,然后称赞当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再赞叹他们宗派的优点。这是很重要的传法方式。
法王的北美之行,历时三个月。我想,今年如果可以,会把法王当年在各个道场的演讲立成文字。法王当年的开示,都没有备课,全部是智慧的自然流露。这样的智慧法音如果在人间消失,我觉得很可惜。去年依靠一本破旧的藏历,我把法王去印度朝圣的过程整理出来了。今年和明年,我想把法王当年去美国的行程以及演讲内容整理一下。因为我是跟法王一起出去的,对情况比较清楚。
当年去美国之前,有一个非常神秘的电话。可能会耽误一点时间,但我还是想讲一下。其实,法王1990年去印度时,就在秘密计划去美国的行程,只是一直没有公开。
1993年,法王如意宝在洛若开第一次极乐法会,规模很大,来了很多人。那时不像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当时学院有没有电话?我不记得。洛若乡政府倒是有一部座机。法会第一天,法王如意宝刚讲完课,还没念《普贤行愿品》,接到消息说,洛若乡政府有个外面打来的电话,需要法王亲自去接。法王如意宝便在喇叭里喊我,说带我一起去。法王对大众交代了一句,“你们念《普贤行愿品》,我这边有件事”,就从法座上下来,直接赶往洛若乡政府。
当时洛若乡政府比现在远,我们准备了一辆吉普车。乡政府办公室很破,电话也很破,声音很小很小。法王大声说:“我是晋彭!我是晋彭!”晋彭,是法王全名晋美彭措的缩写。对方一直听不到法王的声音。后来换我接听,勉强听出是堪布南卓打来的。
堪布南卓在电话里问我:“您能不能把出去的四个人的身份证和护照全部拿下来?我们需要去办签证,出行的日程已经安排好了。”这个时候,我们都听到了。法王说:“我现在开法会,没办法出去。”于是让我去成都。
第二天,我拿着法王如意宝、阿里美珠空行母、门措上师和我的身份证及护照,到色达找车。中间顺利地换了几趟车,两天之后,我到了成都。这时,堪布南卓也到了成都。于是我们一起去美国领事馆——就是去年关闭的那个领事馆,办理签证。它建于1985年,印象中院子不是很大,房屋也不是很大。
办签证时,有个女大学生被拒签了,她当场晕倒。我有点忐忑,心想:“我应该不会晕倒吧?”那个时候,去美国就像往生极乐世界,大家都很向往。排在我们前面的那个人,也被拒签了,而且在材料上盖了一个章。堪布南卓很担心,因为盖了那个章,就证明这人有问题,不仅这次不能签,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法再申请。现在好像没有那种盖章了,当时签证官给他盖的是另一个章。
轮到我们时,我把证件递给一个洋人签证官。他看到我穿这种衣服,说:“Very good!”又问:“你们去几个人?”我说:“四个。”他听后,很快就签了。
签证办好了,我们开心地回到堪布南卓住的宾馆。现在看,那个宾馆不是很高级,但当时在四川还是比较好的,里面还有地毯。我俩聊天时,他问:“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电话?”我说:“不是你打过来的吗?”他说:“没有啊,是你们打给我的嘛。”我说:“不可能。怎么回事?”
堪布南卓说,他刚到四川,只知道色达的两个电话,一个水利局局长的,一个工商局局长的——现在已经去世了,他俩都是法王很好的朋友。第二天,他给这两个办公室打电话,但没有人接。后来他才知道,当天所有人都在开极乐法会。他想:今天要是打不通电话,这一天可就浪费了。中午吃了一点东西,有点困,他打了个盹。这时,房间的电话响了。他一接起来,就听到里面在说:“我是晋彭!我是晋彭!”
当时,堪布南卓心里很着急,因为时间特别紧,根本没有时间赶上来。刚好这时接到了我们的电话,把事情说清楚了。他很奇怪,自己昨晚刚入住宾馆,房间电话谁都没有告诉,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这边呢,以为是他想办法打过来的。可他说,他根本不知道洛若乡有个电话。
据我们后来打听,堪布知道的两个办公室,都没有往外打过电话。而且,那时电话费很贵,这次通话,堪布没有给电话费,洛若乡政府也没有给,非常稀有。堪布认为是护法神的加持。我们后来跟法王讲,法王也觉得稀有,也认为是护法神的加持。
当时时间很紧,我办完签证回来,极乐法会已接近圆满。法王当场宣布此事,并说:“法会结束后,我们马上就走。”
这件事过去快30年了,到现在还是个谜。去年丹增活佛写法王的广传时,堪布南卓提供了这个素材,不知道有没有写进去。这件事确实很神秘。办好签证后,我在堪布的房间里,他一直说:“好奇怪啊,好奇怪!”
这是我给大家献上的故事:《一个神秘的电话》。
| 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
“第三,勤修禅定的出家人,也会呵斥耽著琐事的人。”
我们这里,个别道友给邻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们说:“我隔壁如果是降魔洲的人,会好一点,他们很精进。如果不是降魔洲的,有点吵。”可见,耽著琐事、喜欢散乱的人,周围的邻居也不太看得惯。
| 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
“第四,心里经常生起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的世间恶业。”
“发起”,藏译本中是“造作”。
流转生死的业是什么?肯定是杀盗淫妄等恶业或世间琐事。《杂阿含经》中说:“若不舍诸物,常处于生死。”如果不舍弃世间琐事,就会常常处于轮回当中,不能获得解脱。
| 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
“第五,白白浪费居士和婆罗门以清净心做的供养、布施。”
经常做琐事,肯定没有时间观修、念经、念咒语,也没有时间给施主回向。那他们给你的供养,你是很难消化的,所谓“滴水难消”。汉地有种说法:“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今生欠的账,来世必定是要还的。
作为居士或出家人,如果别人对你做供养,你一定要经常为他们念经回向,这很重要。在学院,只要有戒律、有闻思,就可以接受念经钱。但接受之后,一定要念经回向,不能光坐着。信众不是因为你在这里坐着,就给你供养的,而是因为你会为他们念经回向。亡人有亡人的要求,活人有活人的要求,“我要念度母”“我要念皈依”,等等。如果该念的经没有念,光拿了钱,坐在那里干琐事,比较可怕。除了为僧众发心有开许外,其他人,只拿钱不念经,是不允许的。
有些人害怕消化不了,什么都不接受。作为一个修行人,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一律不接受,也有一定的困难。你可以接受,然后该念的念,该回向的回向。
| 六者、于诸财物心怀取著,
“第六,对所有的财物,比如钱、房屋或其他东西,心里执著不舍。”
龙猛菩萨在《菩提行经》中说:“世间虚幻财,愚人忙忙贪。轮回往来苦,解脱于何时?”对世间虚幻不实的财物,迷茫愚笨的人一直忙忙碌碌,贪执追求。生死往来的轮回之苦,何时才能得解脱?
如果真正懂得万法无常的本相,就会明白,名声、财物没有什么可贪的,拥有名声、财产也没有什么可傲慢的。短暂的几十年人生,再多的名声、财产,也只是暂时借用一下,谁都不可能成为它真正的主人。世间琐事丝毫也不值得贪著,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否则很难得到解脱。
| 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
“第七,经常忙忙碌碌,特别喜欢做各种各样的世间事务。”
对有些人来讲,完全放弃世间琐事,确实有点困难。但困难也好,不困难也好,《醒世歌》讲得很清楚:“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尽管用智慧观察,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每个人最终都是死路一条,但还是能找出很多理由,万万千千不肯修,还是要贪执毫无意义的诸多事务。
| 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
“第八,贪执自己的家业,常常怀着忧愁、感叹。”
只要不放弃世间琐事,就免不了患得患失,忧愁慨叹。生活在今天的人,压力的确越来越大。特别是今年,一个可怕的大灾难,把人类的生活秩序全部打乱了。这样一个殃及全世界的灾难,历史上好像从来没有过吧?
以前,很多在家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房贷、车贷几年之内还清,孩子的教育如何完成等,都有相应的规划。但疫情一来,平稳生活就被打破了,很多人甚至走投无路。一些特别成功的人,转眼之间,人没了,钱也没了。
疫情为人类揭示了无常的道理。家庭和所有的一切,说变就变,不管你来不来得及应对。疫情之下,很多人不得不贪执家业,但不管怎么贪,其本性也是虚幻不实的。
这次疫情对全球来讲,也是一个警钟。
| 九者、其性佷戾发言粗犷,
“第九,贪执世间琐事的人,性格凶狠、暴戾,说话不文明,经常恶语谩骂别人,非常粗犷。”
有些人,一开口就暴露出内心的粗糙。另一些人,虽然也有烦恼和痛苦,但自己控制得住,说话比较文明。
和什么样的打交道,自己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和喜欢琐事的人交往,自己最后也会变成那样。修行人如果在自己的圈子里,心会比较清净。如果接触世间人,例如接触所谓的警察,他们经常惩罚别人,内心还是有差别。昨天有个堪布跟我说,他当管家很多年,现在经常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但别人不好的地方,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可见当了管家以后,很难产生清净心。
我这衣服,领子有点高。(下面有人说:好看)好看啊?以前曲恰堪布说,他的上师哦巴活佛个子很小,骑马很难看,但有些弟子故意跟他说:“您骑马很好看!”所以我不会上当的。(众笑)
明天不穿这件衣服,领子太高了。我们寺院以前有个维那师,开法会的时候穿得特别好看,念经的时候具足威仪,但我没时间学他。
| 十者、心常忆念勤修家业,
“第十,心里经常忆念世间家业的事情。”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经常耽著家业,修行是不会成功的。这部经里的道理,听众以出家人为主。但对在家的修行人,也同样适用。
真正的修行人,如果长期勤修家业,肯定不合理。不过,世间人需要安家立业,不得不经常思考这些问题,也没办法。
| 十一者、爱著诸味增长贪欲,
“第十一,耽著世间各种食物或五种妙欲的美味,增长贪心。”
从广义上讲,色声香味触都有不同的味道。
| 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
“第十二,得到利养就很欢喜,没有利养就不开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利养而来往。作为修行人,有了利养,要适当地处理;而没有利养的时候,不应该不欢喜。
佛学院有个要求:当上堪布后,要出去弘法三年。去年安排了一些堪布出去。我认识的一个堪布说:“哪个地方偏僻,没有利养,大家不都想去的,可以给我安排。”后来,确实安排他去了比较偏僻的地方。
去没有利养的地方弘法很好,比如非洲。我去了两次非洲,今年本来想再去,与他们联系,他们说那边的总理刚刚因为疫情离开,担心有一些事情。其实,到了非洲之类的地方,心非常清净。从个人角度来讲,可能有一些安全风险,但发了菩提心的人,不为利养而去,还是很有意义的。
| 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
“第十三,经常生起伤害自他、障碍自他的业。”
因为爱做琐事,很容易引发障碍、苦恼或伤害,修行的事业不会成功。
| 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
“第十四,喜欢亲近男居士和女居士。”
这是针对出家人说的。出家人为了弘法利生,经常找居士,也可以。但如果为了获得供养,就不太合理了。与同行道友的关系不太好,却经常跟居士联系,这也是耽著琐事的过失。有时候居士烦了,都不敢接出家人的电话。如果清净修行,就不会这样。
| 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
“第十五,经常想着吃的、穿的、住的,白天晚上都不休息,要么惦记着赚钱,要么惦记着买房、买车。”
听说在个别藏传佛教的寺院里,修行人之间会比车、比房子。以前比衣食,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开始比车、比房或比其他东西。这样不是太好。在这一点上,学院的道友做得比较好。住大房子的人,大家不会觉得怎么样;开好车的人,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好评价,甚至可能有负面的看法。
昼夜六时,一直耽著财物,不思修行,这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大宝积经》中讲:“常念利养不休息,谄曲诈现精进相。”心里经常挂念名闻利养,无休无止,会变得谄曲,甚至诈现威仪,不精进装着精进,不清净装着清净,不如法装着如法。
其实,修行人没有钱,平平淡淡是最好的。有了钱以后,大多数人都会心生傲慢,做很多琐事,最后不得不放弃闻思修行。贫穷的时候,容易做一个好的修行人。富裕以后,心不自在,行为也不自在,傲慢心和嫉妒心都会增上。
当然,如今这个时代,如果想利益众生,有钱确实比较方便。但如果不能利益众生,只是自己修行,那应该按照佛陀的教言,不堕两边:不堕于富裕的边,也不堕于贫穷的边。
佛学院金刚降魔洲这边,生活费最开始是每个月50元,后来一直是80元,维持了好多年。真正的修行人,生活应该平淡一点,清贫一点。
| 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
“第十六,经常打听世间的各种事情,如新闻、股票等。”
世间的各种事情,大多是邪见、恐怖或贪嗔痴的因,会让我们相续中的信心、悲心日益下降,对修行没有一点好处。所以,最好不要打听这些琐事。但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人一个手机或iPad,里面什么信息都有,根本不用向别人打听,自己就把自己扰乱了。
现在依靠网络弘法利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在网上无义散乱的,却多得数不清。这样的时代,确实不是一个好的时代。
| 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
“第十七,心耽执于世间,喜欢说非法的语言,有关三宝的语言却很少。”
现在,喇嘛和觉姆的手机一个月下发一两次,平时上网的机会比较少。但那天我们开会,有些喇嘛、觉姆说话,会夹杂一些电影台词,尤其是韩国电影的词语——韩国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听不懂,他们又翻译成藏语、汉语。这说明,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在这方面熏习得比较多。修行人说这些世间语言,还是很可怕的。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弊人乐事务,乐多诵外经。痴人乐睡眠,乐共聚众语。”智慧浅薄的人喜欢世间琐事,喜欢诵读佛教以外的经典;愚痴的人喜欢睡眠,喜欢聚在一起说琐碎的、没有意义的世间语言。大家可以观察自己,平时说话都有怎样的动机和发心。
| 十八者、恃营众务而起憍慢,
“第十八,自恃所做的各种世间琐事,而产生傲慢心。”
有些道友,因为以前在世间学过一些专业,便在僧众、道友面前起傲慢。这不是太好。我还听到很多反馈,有些服务人员对僧众很凶,态度很不好。其实,你只是一个发心人员,没必要那么不恭敬。为僧众发心,做得好功德很大。但如果因为琐事起傲慢心,果报很可怕。
佛经中有个公案:一个人在母胎住了60年,出生时头发都白了,驼也背了,特别可怜。佛陀告诉僧众,在迦叶佛时期,他是一个维那师,为僧众发心,做了很多事情。结夏安居结束后,自恣的羯磨仪式,只有得果和修证好的人可以参加,其他人都不可以。维那师听后,特别不高兴,心想:“我为僧众发心,做了那么多事。你们的修行成果,也该有我的一份,可是你们却不知道!希望你们以后都在黑暗中度过!”他回到家,闭门发了恶愿,然后自杀了。以此因缘,堕入地狱感受无量痛苦。后来再得人身,还要感受住胎60年的果报。
我们的维那师应该不会这样。我以前问他,要不要两个人一起念?因为一个人念,容易被咳嗽或别的事情打断。如果没有护持,有点困难。他不开心的时候,念诵没有声音,只管敲木鱼,我们就念得很累。他如果兴致好,大家念得还不错。不过一个人念也可以吧。
发心为僧众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生傲慢心。比如为僧众炒菜,为僧众修水电,为僧众扫地或操作电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发心不对,觉得别人都不会,只有你会,就可能造恶业。
为僧众发心,功德非常大。《杂阿含经》中说:“虽处众缘务,亦能获得法。”只依靠发心的因缘,也能获得殊胜的果位。《阿育王传》里,有一位出家人,很擅长做事,为僧众做了很多事。不管哪个道场,都特别喜欢他。后来,他有点厌倦了,心想:“与其继续做事,不如去求个法。”于是到大成就者优婆鞠多尊者那里求法,想得开悟。优婆鞠多尊者经过观察,认为他还需要积累一些资粮,就对他说:“你还需要劝化信众,为僧众做一些供养。”他说:“我不认识信众,自己也没什么供养,怎么办呢?”优婆鞠多回答说:“应该有机会,你好好发心。”
于是他到城市去化缘。遇到一个优婆塞,要供养他。他说:“优婆鞠多尊者让我劝化施主,为僧众做供养,但我不知道谁有信心,谁无信心。”优婆塞说:“你放心,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我。”他说:“明天我想为僧众供斋。”优婆塞说:“没问题。”供养了他很多财物。第二天,他向僧众作了供养。以此因缘,马上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可见,为僧众做事是积累资粮的殊胜因缘。那位出家人本来想在优婆鞠多尊者那里听个窍诀,早点开悟,但优婆鞠多观察后,觉得他继续积累资粮更好。他依教奉行,很快便得了圣果。
汉地的《摩诃僧祇律》中也有类似的公案:佛陀在世时,有人看到佛陀身边有侍者,施主的供养都能及时得到安排,而目犍连舍利子的供养却没人处理,好多食物都臭了,于是发愿:“如果我得到无学果位,一定为僧众好好服务。”发愿以后,他精进用功,得到了阿罗汉果。
这时,他却不想为僧众做事了,打算到寂静的地方去修寂灭法——小乘行者都比较喜欢寂灭的行为和果位。佛陀问他:“你刚开始怎么发愿的?”他说:“为僧众做事。”佛陀说:“既然如此,你即便得了圣果,也要继续为僧众做事。”他答应说:“依教奉行!”
为僧众发心是很重要的。如果都认为是琐事,都不愿意做,我们这么大的摊子,根本没办法运转。对发了菩提心的人而言,表面做的是琐事,实际上却不是琐事。如果不发菩提心,也不为僧众服务,天天忙自己的事,这才是真正的琐事。
| 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
“第十九,对别人吹毛求疵,却不观察自己的过失。”
| 二十者、于说法者心怀轻贱。
“第二十,对讲经说法的法师起轻慢心,进而诽谤。”
| 弥勒,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弥勒,这是菩萨贪著世间琐事的二十种过失。”
|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时,佛陀以偈颂的方式,重新宣说以上道理。”
| “安住下劣业,远离殊胜行,退失大利益,是名众务过。
“安住于吃喝玩乐等下劣之事,远离利益众生、精进修行等殊胜行为,退失今生来世的大利益。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乐读诵比丘,及修禅定者,一切皆呵责,是名众务过。
“喜欢读诵的比丘和喜欢禅定的瑜伽士,都会呵斥爱做世间琐事的人。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常行生死业,舍离解脱因,虚受于信施,是名众务过。
“常造流转生死的恶业,行持轮回的因,舍离解脱的因,并虚受信众的布施和供养。这是耽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乐受诸财宝,不得生忧恼,住于下劣行,是名众务过。
“喜欢接受金银财宝,如果得不到,会产生极大的痛苦,经常住于下等的行为。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是人多爱染,往来淫女家,如鸟入樊笼,是名众务过。
“这种人贪著世间的各种染污,经常往来于淫女家,就像飞禽进入樊笼。这是贪著世间的过失。”
| 常忧叹家业,恒怀热恼心,出言人不信,是名众务过。
“常常担忧世间的家业,恒时心怀热恼,过得不快乐;无论说什么,都没有分量,别人都不相信。这也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不受尊者教,违拒而轻贱,毁犯清净戒,是名众务过。
“不接受尊者或上师的言教,受到他人的轻贱,违背清净的戒律。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这里的“尊者”,藏译本中是“上师”。
爱琐事的人,到一定的时候,会不听上师的话,也不听道友的劝,谁说都无所谓,最后必定违犯戒律,造各种恶业。
| 其心多忆想,勤营于世业,不能修智断,是名众务过。
“经常胡思乱想,忙于世间法,没有时间闻思修行。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智断”,隋译本是“智慧和寂静”,寂静是修行的意思。藏译本是“不能禅修,也不能闻思”。“断”,藏译本用的是——(堪布用藏语说了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
喜欢世间俗务的人,整天幻想各种各样的非法之事。在善法方面,却没有什么可想的。
| 贪心恒炽盛,乐著于诸味,曾无知足心,是名众务过。
“贪心恒常炽燃,乐著于各种妙味,无有知足心,贪得无厌。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得利生欢喜,无利便忧恼,贪吝无仁心,是名众务过。
“得到利养就无比欢喜,没有得到则非常忧恼,贪心和悭吝心很重,没有仁慈心。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隋译本中,有“爱乐猥浊犹如驴”一句。藏译本也有像驴子那样贪著的比喻。
| 恼害无慈愍,增长诸恶业,爱蔓相缠缚,是名众务过。
“有损害别人的心,没有慈悲心,增长各种恶业,爱乐的执着像藤蔓一样缠扰,把自己捆得紧紧的。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远离于师长,亲近恶知识,摈斥持戒人,是名众务过。
“远离可敬的师长,亲近恶知识,诽谤嫉妒持戒者。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昼夜无余想,唯念求衣食,不乐诸功德,是名众务过。
“日日夜夜,没有别的想法,唯一忆念的就是衣食,只想赚钱,只想吃好的、穿好的——有些人做梦都在吃火锅,对闻思修行、讲考背考等增上智慧的善法没有兴趣,也不想参与。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常问世间智,不乐出世言,耽爱于邪说,是名众务过。
“常常寻求世间贪嗔痴的智慧,不喜欢出世间佛菩萨或上师的教言,贪爱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自恃知众务,轻慢诸比丘,犹如狂醉人,是名众务过。
“仗着自己了解世间各种事务,而轻慢诸位比丘,就像喝醉的疯狂之人。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常伺求他短,不自见其过,轻毁有德人,是名众务过。
“常常寻求他人的短处,却不观察自己的过失,并且轻毁有功德的人。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 如是愚痴者,无有善方便,轻慢说法者,是名众务过。
“这样的愚痴人,无论自己修行,还是利益他人,都没有善巧方便,并经常轻慢说法者。这是贪著世间琐事的过失。”
对说法者,无论他讲得好不好,都千万不要轻慢。每位上师、每位法师以及每位道友,都有自己的方法,没有必要吹毛求疵,故意寻找短处。这个讲得不好,那个也讲得不好,换了你来讲,也不一定讲得好。
说法者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能轻易诽谤。我自己在这方面非常注意。大家学了这部经以后,无论别人讲得怎么样,都要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诽谤和轻慢说法者。
| 如是下劣业,具足诸过失,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
“如此下劣的业,具足各种各样的过失,有智慧的人谁会喜欢修习呢?智者应当修习断除琐事的清净之业。”
| 清净殊胜业,具足诸功德,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远离琐事,精进地闻思修行,这样的行为清净而殊胜,具足很多功德,有智慧的人应该不断努力。”
在这样的末法时代,从各方面来讲,学院行持的都算是清净的事业。从早到晚,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地闻思修行。一边发心一边看书,一边发心一边念咒语,一边发心一边观清净心——没有发心的人很少。努力的结果,有些很好,有些没那么明显。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在行持清净的善法。相比很多地方,我都觉得很难得。
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许多事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琐事。一开会,谈论的全是水的事情、电的事情、路的事情、宾馆的事情、厕所的事情,等等。而且接触的多是世间人,要么是管委会,要么是大老板。作为一个穿袈裟的人,经常跟这些人打交道,确实有不同的感受。
我们这样的僧团,包括有情世界和器世界,都不像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的发愿力自然现前。包括上课的地方、辅导的地方、吃饭的地方、住宿的地方,都是依靠大家的创造和努力才有的。我们毕竟是欲界众生,没有这些外在条件也不行。
刚建立的时候,学院真的很难,没有法本,没有经堂,什么都没有。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在座的每个人也不容易,从什么都不知道、对佛法没一点感觉,到逐渐产生牢不可破的定解,大家付出了很多。
这个冬天,还有明年,自己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修行也不要放弃,要有综合性的考虑。学者可以只关心自己的研究领域,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考虑。而在座的各位,需要以不同的方式生存。有些事情看起来是琐事,但我希望大家不要生厌烦心。大家共同努力,到某个时候,一定会有成果的。
| 若乐下劣业,智者当呵责,如人舍多财,贪求于少分。
“如果喜欢下劣的事业,如同舍弃自己的很多财产,却贪求别人的极少财产一样,智者一定会呵斥的。”
这一偈,三个译本有三个不同的比喻。隋译本是“舍于千钱取一钱”,舍一千块钱,只拿回一块钱。藏译本中说,别人说了一千句,自己只记住了一句。比喻稍微有一点差别。除了这些差别,今天所讲的内容,三个译本都比较接近。
| 是故明智人,当舍下劣业,应求胜上法,诸佛常称叹。”
“所以,明智的人应该舍弃下劣的事业,力求闻思修行、清净戒律、团结和合、利益众生等殊胜上法,诸佛会经常称扬和赞叹。”
|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而乃发起下劣之事,当知是人,甚为少智觉慧微浅。”
这时,弥勒菩萨白佛言:“稀有世尊!那些菩萨如果舍弃了殊胜的事业,去做下劣的琐事,肯定是智慧浅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