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第1课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2020年11月26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今天开始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前几天给大家稍微介绍过。主要内容是劝发菩提心,并忏悔无始以来的谤法罪。
传讲缘起
1996年,法王如意宝传了《大乘方广总持经》。1997年初,法王传了《药师经》。之后用四五个月讲了《释尊广传》,我们都发愿念《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到了秋天,《释尊广传》全部讲完,然后讲了《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这部经讲完之后,法王去了汉地,途经峨眉山、成都、桂林、南宁,还去了昆明、鸡足山、广州、深圳、汕头、宁波——特别去了阿育王寺,再去了普陀山,最后回到成都。
1997年,法王去的地方不多,主要是讲《释尊广传》和这部经典。讲《释尊广传》的时候,还没有同步翻译。法王第一天用藏语宣讲,第二天我再把大概内容给道友们复述一遍。1995年我去新加坡回来后,才开始有同步翻译。
当时讲的这部经,叫《发觉净心经》,是隋朝译师阇那崛多翻译的。因为给大家印过汉文译本,基本上算学过,所以现在还有印象。法王讲的时候,这里有几个人听过,到现在二十多年了。今天用的这个版本,是唐朝菩提流志翻译的,叫《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传讲原因
为大家传讲这部经,有两方面的原因:
1.让大家尽量遮止谤法罪。
凡夫人都有嫉妒心,讲别人功德的时候,听者不舒服,说者也不愿多讲。讲别人的过失,说者津津乐道,听者也特别喜欢:“呀,然后呢?是这样啊!”谁也不会想到,以此因缘,自己已造下严重的罪业。
因为刚讲了《大乘方广总持经》,大家说话做事的时候,都比较注意。法师们讲经说法也好,道友们平时聊天也好,即将说别人过失时,马上用正知正念摄持。这当然很好,但不知道能维持多长时间。关键是要长期坚持。
听了《大乘方广总持经》,很多人已经发愿看3遍以上。多看几遍,内容基本能够掌握,不容易诽谤。希望大家多看几遍。
以前,法王也是先讲《大乘方广总持经》,再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凡夫人的境界就像彩虹,偶尔依靠听闻的智慧产生一点,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讲闻次第,可以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境界。
2.让法王的传承绵延不绝。
法王这一生,讲的佛经不是特别多。我想,最好在自己离开人间之前,把这些传承都奉献给大家。希望堪布、堪姆和法师们,将来在不同的地方,把这些佛经传承下去。
在汉地,这部经传得比较少。1996年,净空法师在新加坡传过一次,有没有留下音频视频,不太清楚。除此之外,好像传授得不是特别多。反正我没有听过,也许有吧。
像之前一样,由于各方面的因缘,这次传法的听众不多。外面的听众,很多都不开心,跟我说:“你们一如既往地享受圣法甘露,我们却只有一直等待。”但暂时来讲,只能如此。
这样也许更好。对法有一种难得之心,知道正法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的。要具足闻法的因缘,并不是那么容易。
下面正式开始宣讲。
经名:《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发起”,藏文发音是“格瓦”,劝发的意思,劝发菩萨意乐之心。藏文经名的意思是,令菩萨发起殊胜的志乐。
此经的缘起是这样的:当时有六十个菩萨,特别懈怠、懒惰、放逸,一直生不起信心,道心不断在退。为了救护他们,弥勒菩萨把他们带到了佛陀那里。佛陀为他们宣讲了前世的一些因缘,以及生起信心的二十种教言等。他们听闻后,进行了忏悔,并发愿将来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道理,蕅益大师的《阅藏知津》有说明,大家方便的时候可以参阅。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实际上是《大宝积经》中的一段内容。《大宝积经》共有49会,这部经是第25会,藏译本也是第25会。一些英文资料说,《大宝积经》原本有1万多章,但在无著、世亲菩萨弘扬之前,已被大火焚烧,仅存49会。藏译本的49会,与汉译本大致相同,其中有4会是从汉译本翻译过来的。有这样的历史。
译者:菩提流志
《大宝积经》的译者,是唐朝的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菩提流支的人生经历特别神奇,跟法显大师有点像。法显大师晚年出国求法,然后学习梵语。菩提流志则是晚年学习汉语,然后不远万里,到中国弘法。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发愿非常不可思议。
据《宋高僧传》记载,菩提流志在印度非常有名。他从十几岁开始,遍学外道的工巧明、历算、医学等,对世间学问无所不通,并一直弘扬外道的教法。60岁时,他遇到一位上座部的佛教大师。与大师辩论后,他皈依佛教,开始学习三藏。5年后成为三藏法师,名声传扬于世界各地。
法显大师在65岁出国,菩提流志也差不多在这个年龄,精通了佛教和世间各种学问。当时汉地正值大唐,唐高宗多次派人迎请菩提流志到大唐弘法。10年以后,他应邀来到东都洛阳。此时,唐高宗已离开人世,汉地由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持政,他受到了武则天的隆重招待。
唐朝好几代皇帝,对菩提流志都特别尊敬。他最初在洛阳,翻译了《华严经》《宝云经》等经典。后来,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唐中宗继位,迁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唐中宗把菩提流志迎请到长安后,菩萨流支便开始翻译《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本来是玄奘大师发愿翻译的。据玄奘大师的传记记载,大师六十多岁翻译完《大般若经》后,由于法体欠佳,气力衰竭,《大宝积经》只翻译了一点点,便不得不停止。大师以为,《大宝积经》如同《大般若经》,翻译之事工程浩大,所以只能遗留后世。大师译出的部分内容,菩提流志予以保留,然后继续翻译。
菩提流志译经得到了唐中宗的大力支持。唐中宗把当朝有名的文学家和饱学之士人全部召集起来,又从印度迎请了精通翻译的诸多大德,建立了规模宏大的译场。在开始译经当日,不仅唐中宗亲自出席并笔受经旨,文武百官和后宫嫔妃也一同出席观看。
菩提流志呕心沥血,历经7年,到了唐睿宗时期,才把《大宝积经》翻译完毕。
唐玄宗在位时,菩提流志示现圆寂。《宋高僧传》说他活了156岁,“令侍人散去,右胁安卧奄然而卒,春秋一百五十六”。他的人生非常奇妙,60岁才开始学佛,活了那么久,为佛教做了这么大的贡献。
菩提流志圆寂后,唐玄宗为他所举行的葬礼,是全国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
历史上,有两位唐朝公主入藏,即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其中金城公主是赤松德赞的母亲,据说她是唐中宗的女儿,也有说是养女。这是唐中宗时期藏汉文化的交流情况。
《发觉净心经》是此经的另一个版本,由隋朝译师阇那崛多翻译。阇那崛多是北印度犍陀罗国人,现在归属巴基斯坦。他学了汉语后来到中国,六七十岁示现圆寂,也翻译了一些经典。
这两个译本都很好。我大致对了一下,前面的内容基本一致,出入不大,不知道后面怎么样。整体来看,菩提流志的译本好懂一点。菩提流志能得到唐朝历代皇帝的支持,可见译风与之不同。净空老法师当年用的,也是菩提流志的版本,也特别赞叹他的译风。
这部经有上卷和下卷。
卷 上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我是这样听佛说的:某个时间,佛陀居住在波罗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还有一千名大比丘、五百名菩萨也居住在那里。
波罗奈城,是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地方,也叫瓦拉纳西,现在是印度的一个重要城市。在佛初转法轮的地方,如今还遗留着一些佛塔。波罗奈城的具体情况,以前介绍过,这里不多说。
关于“仙人住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1.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经在这里转法轮。因为佛陀也叫“大仙人”,所以这里被称为仙人住处。
2.佛陀不出世时,有缘觉出世,并在那里修行。缘觉也叫“大仙人”,所以叫做仙人住处。
3.缘觉不出世的时候,具有五通的仙人在那里修行,所以也叫做仙人住处。
4.还有说,此处是五百仙人居住和成就的地方,也是三世诸佛转法轮的地方,所以也叫仙人住处。
5.这里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仙人堕处。曾经有五百仙人示现神通,像老鹰一样在空中飞行。经过这里的时候,因为特殊因缘生起了世间欲念,神通顿时消失,全部落下,所以叫做仙人堕处。藏文中也有“堕”的意思。
鹿野苑,又名施鹿苑。那里曾经是一片森林,国王和大臣经常去打猎。后来,梵达多国王把此处作为鹿的放生之地,并取名为鹿野苑。汉语称为施鹿苑,意思是这个地方已经布施给鹿了。佛陀时代,有很多比丘居住在这里。
鹿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古人看到鹿,会觉得非常喜气。在《释迦牟尼佛广传》里,经常有鹿出现。朵芒寺也有很多野鹿,它们一点也不怕人,到处乱闯。那么多鹿天天过来,有些僧人有点烦恼,一些小僧人还用石头偷偷打它们。我那天跟他们说:“这些鹿在这里,是很好的。它们当中,也许有大菩萨的化现。一般而言,有鹿子、兔子在身边围绕,是修行人具有慈悲心的象征。所以,我们要爱护它们。”
|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
这时,众中有一些菩萨业障深重。
“业障深重”,指是前世的业力特别重,有较强的贪心、嗔心等烦恼,相续特别不堪能,一旦业力现前,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己。藏译本中说:在场的大多数菩萨都具有高深的修行境界,只有个别菩萨业力深重。
汉地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佛教词汇,像“业障深重”“造孽”等词,世间人经常说。以前我去马尔康,那边的人说话时藏汉混杂,有时候用藏语,有时候用汉语。遇到事情的时候,常常说:“阿玛玛,造孽哦!”
| 诸根闇钝,
尤其是意根,特别迟钝,听了无数遍,依然记不住,自己都觉得自己笨。意根愚钝的人,心一般无法专注。
| 善法微少,
行持的善法非常少。
他们对恶法很擅长,做善法的力量却特别弱。不管身语意哪种善法,都做不下去。坐禅,半个小时也无法安住;听课,一个小时也无法坚持;念诵,一天的精进也无法圆满。善根特别微弱。
| 好于愦闹,
喜欢愦闹。
特别喜欢待在愦闹、散乱的地方,做一些无聊的事,比如看连续剧、电影等。即便没什么事,也整天待在那里。
一些县城里的老年人,特别喜欢热闹。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每天都张着嘴巴,在街上或十字路口待着。四方的微尘被风吹到嘴里,也满不在乎,好像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与其这样,不如在家好好念观音心咒。
| 谈说世事,
喜欢谈论世间各种无义之事。
有些菩萨整天谈论世间的事,怎么样打仗,怎么样谈朋友,怎么样灭敌护亲,以及各种时事新闻。
| 耽乐睡眠,
喜欢睡眠。
还有一部分菩萨,特别爱睡觉。白天一直迷迷糊糊,没有精神,晚上就更不用说了,天还没有黑,就睡着了。醒来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
| 多诸戏论,
喜欢没有任何意义、乱七八糟的戏论和执著。
这些菩萨,对心的本性一点不感兴趣;对邪知邪见、有无是非之类的世间戏论,却兴致勃勃。
| 广营众务,种种贪著为所不应,忘失正念修习邪慧,
喜欢营办各种没有实在意义的琐事。贪物、贪色、贪财,对什么都生贪,做各种不应该做的事情。失去正知正念,经常串习常乐我净的颠倒邪慧。
藏译本当中,还有懈怠、懒惰等。
| 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一点都不精进,特别懈怠懒惰。整天行持歌舞、喝酒等迷乱之事,沉迷于迷惑暗钝当中。
这里主要是说菩萨,没有说比丘。鹿野苑的这五百菩萨,有一部分是初发心菩萨,就像我们一样。虽然发了菩提心,但因为前世的业障,修行特别不好。无论是吃喝玩乐,还是贪著世法,修行人的各种障碍,他们基本都有。
我们这些修行不好的凡夫人,从他们的身上,处处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唉,好像说的都是我!爱睡觉的是我,业力深重的是我,智慧暗钝的是我,善根微弱的是我,喜欢愦闹的也是我。这些菩萨的‘功德’,我全部具足!”反过来说,我们具足的这些法,那些菩萨也都具足。
|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作是念言:“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
这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众会中,见到这些菩萨具足如此不善的行为,心里想:“这些菩萨于无上菩提的圆满道分,皆已退转。我今天要想办法劝劝他们,让他们好好醒悟,对善法、对菩提心生起欢喜。”
弥勒菩萨看到的,我们也能看到。比如同在一个寝室、一个班、一个学院,哪些人精进,哪些人懈怠,大家一目了然。弥勒菩萨看到这些菩萨有些懒惰,有些爱睡觉,可能有点着急。藏译本中有“杰玛”一词,是“呜呼”的意思,表示感叹和悲哀:“呜呼,这些菩萨从无上菩提的道分中,都已经退失了!”
这部经叫《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有劝发殊胜意乐——菩提心的意思。弥勒菩萨当时想:我今天要想办法,劝这些菩萨生起欢喜心,让他们重新发菩提心。
| 作是念已,即于晡时从禅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
这样决定之后,弥勒菩萨就在晡时从禅定中起定。因为一直在想这件事,他实在坐不住了,马上赶往那些菩萨的住处,然后用柔和的语言,为他们宣说法要,让他们欢喜。
“晡时”,即下午三四点,一般是坐禅的时间。有时我们也会这样,本来正在坐禅,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立刻坐不住了。简单做个回向,“索南得义坛加热巴涅”,就急急忙忙出去。
“共相慰问”,指弥勒菩萨以好言慰问那些菩萨。“你们这些坏蛋,这几天情况怎么这么不好?你们在干什么呀?”他没有这样呵斥他们。
“复以种种柔软言词”,这是弥勒菩萨的善巧方便。只有温和柔软的语言不起作用时,菩萨才会用粗暴的语言。一见面就呵责,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适得其反,让他们不高兴,以致关系破裂。这样一来,劝发菩提心的大事就没法成办了。
菩萨一直提倡四摄。《大乘义章》说:“爱语摄者,美辞可翫,令他爱乐,名为爱语。”一定要用美妙的语言摄受众生,令他们心生欢喜。有了欢喜心,他们才容易接受教言。所以,爱语被列为四摄之一。善用爱语,是菩萨必须具足的善巧方便。
《旧杂譬喻经》里有一个故事:在一个特别糟糕的国家,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全都喜欢造恶业。人们刚强难化,粗暴野蛮,对恶业习以为常,认为非常合理。
有一次,佛陀带了五百阿罗汉,到其邻国弘扬佛法。这些阿罗汉充满信心,觉得顺道度化这些众生没有任何问题。目犍连首先请求前往,佛陀开许了。目犍连到了以后,直截了当给他们讲法:“一定要行持善法,断除恶业……”结果遭到一顿辱骂,弘法不成功,只好回来。
舍利子说:“你的方法不对,应该用智慧开导他们。我去试试。”佛陀同意了。舍利子去了以后,便给他们宣讲戒律。他们更是听不进去,纷纷唾骂、污辱舍利子——在《维摩诘经》中,佛陀让众弟子去探望生病的维摩诘居士,所有阿罗汉都因为曾被居士教训过,不敢前去。这里也是,包括迦叶尊者在内,五百阿罗汉一一前去度化,都被骂得很惨,束手无策地回来了。
阿难尊者对佛陀说:“这个国家的人太可怜了,造下的罪业,严重到无法想象。不要说平时造罪,仅仅是这次谩骂诸多阿罗汉的恶业,尽虚空都无法容纳。怎么办呢?”佛陀说:“他们的罪业确实严重,但菩萨视之,静为无罪。”意思是,对菩萨来讲,安住于空性境界,罪业本无实体。
之后,佛陀告诉文殊菩萨:“你去一下吧。”文殊菩萨说:“没问题。”文殊菩萨的确与众不同,他去了之后,赞叹上上下下所有的人,大家听了,非常欢喜。文殊菩萨又去见国王,也是一番赞叹。这样一来,国王高兴,老百姓也高兴,觉得文殊菩萨是个好人,纷纷向他供养鲜花和金银财宝。从此,无论文殊菩萨说什么,他们都愿意听。慢慢地,全国的人都被度化了。
有时候对造恶业的人,不能马上制止,要懂得随顺。有些法师去一个寺院,马上指责他们:“你们寺院没有闻思修行,天天烧香拜佛。这是干什么?”他们要是回你一句“这跟你没关系,请离开”,你肯定没有一点办法。所以,一定要先随顺众生,这一点很重要。
有时候,一些领导或不信佛的人在学院抽烟,有些人便跑过去说:“上师在那里,你快把烟掐掉!快快快!”这种做法不太可行。他对上师、出家人什么的本来就不在意,你这样一说,他心里会怎么想?
不如这样说:“你的烟很香啊,我在这边闻到,觉得特别舒服。你真是一个快乐的人啊!”这样的语言,他听了会很开心。然后,你再慢慢度化他,对吧?(众笑)
你看文殊菩萨,多有善巧方便!这一点,大乘菩萨都要学。你出家为僧,住在山里,做什么都很寂静。下山一看,有些人在吃肉,有些人在抽烟,有些人在喝酒。这时,你心里再悲悯,也不能直接跑过去呵斥:“你这是在造业啊!会堕落的!要堕无间地狱、金刚地狱!多可怕呀!”
对方的善根本来就比较薄弱,你一顿呵斥、痛骂,他更不把你放在眼里。他肯定会觉得:“你这个光头沙门,有什么了不起?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哪有资格说我!”最后你的弘法肯定不成功。
依我多年的经验,度化众生时,柔和的语言确实很重要。平时和一些领导接触,在了解他们的背景之前,我从来不制止他们喝酒、抽烟。有时他们会问我:“我可不可以抽烟?”我总是说:“可以可以,没问题。”
在外面坐出租车也一样。那些司机一般都有抽烟的喜好。看到他们抽烟,我会问:“可不可以把车窗摇下来?”有些说可以,有些说不行。如果遇到说不行的,我也只能这样坐着。
无论对什么人,说爱语都是很好的。
| 因告之曰:“诸仁者,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弥勒菩萨问他们:“诸位仁者,你们对无上菩提的圆满道分,有没有增长?有没有退失?”
“诸仁者”,是表示尊重的称呼。弥勒菩萨明知他们退失了,却没有呵责他们——“最近为什么退得那么厉害?”而是用温和、尊重的语言和他们说话。
|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
这些菩萨异口同声地说:“尊者,我等如今特别惭愧,在无上菩提的圆满道分当中,没一点增长,只有退转,而且退得越来越厉害。”
这从他们的行为也看得出来,什么样的恶业都在造,很不对劲。
| 何以故?我心常为疑惑所覆,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被怀疑覆盖,对无上菩提不能了解,一直在想:我等到底是能作佛呢,还是不能作佛呢?”
他们被怀疑障蔽,不仅修行不精进,甚至对成佛产生怀疑——“我等到底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得到佛果?”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 于堕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对堕落法也不能通晓,心里一直怀疑:我等后世是堕入恶趣,还是不会堕入恶趣?以这些因缘,善法几乎没办法产生,常常被疑惑缠覆。”
这些菩萨,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成就,时常怀疑;对后世会不会堕落也不确定,时常疑惑。已经退转成这样了。
藏译本里,此处比较直白,因为这些原因,菩萨们常常生不起善心。我们相续中生不起善心,一般有几种原因:一是业力,二是恶友,三是环境,四是不精进,等等。这些菩萨告诉弥勒菩萨:“我等常为疑惑缠覆,处境很不妙,状况很不好。名为菩萨,却非常惭愧。”
|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
这时,弥勒菩萨安慰他们说:“诸位仁者,我们可以一起去如来、应供、正等觉、正遍知佛陀那里。佛陀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一切万法无所不知。他具有慧眼和佛眼,能见到过去、未来的一切。佛陀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了无有任何障碍的解脱知见,会用智慧开导你们。佛陀具有方便力、善巧力,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行,会根据你们的根基、种姓、欲乐,说种种不同的法,为你们解除种种疑惑。”
《大宝积经》有云:“处在于大众,能尽诸问疑,不谬而和柔,悦可于众心。”赞叹佛陀用正确而柔和的语言,解除大众的一切疑惑,令众中的每个众生都心生欢喜。佛陀讲法的时候,声音悦耳动听,不会刺伤或扰乱大家。每个人听了,都感到舒服、温暖、快乐。此经又云:“佛语慧庄严,如杂妙华鬘。”佛的语言,以智慧庄严,就像用各种鲜花编成的花鬘,特别美妙。
弥勒菩萨准备带他们去见佛陀,并告诉他们,佛陀一定能解除他们的疑惑——后来确实解除了。把一些业力深重的人,带到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那里,听一点开示,得一点加持,学习几堂课,也许真的能让他们得到利益。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个痛苦万分的人,到某个寺院或者道场听了几节课,人生的大事基本解决,人生的迷茫全部瓦解,再也没有痛苦和疑惑。
| 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与弥勒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悲感流泪不能自起。
这时,五百位菩萨中的六十位菩萨(藏译本中没有提五百位),跟随弥勒菩萨前往佛所在的地方。到了佛前,他们五体投地,顶礼佛足,一直流泪哭泣,伤心不能自已。
五百位菩萨中,这六十位懈怠得比较严重。他们来到佛前,一直哭泣。一方面,见到了佛陀的相好庄严,特别感动;另一方面,自己身为菩萨,却业力深重,烦恼炽盛,不能精进修行,特别伤心。
| 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
弥勒菩萨顶礼佛陀、右绕三匝以后(藏译本中有“右绕三匝”),坐在一边,不再管这些菩萨——该哭的时候就哭吧!
当年,我父亲是在喇荣去世的,念了几天经后,进行了土葬。之后我便去了朵芒寺。我有三个妹妹,小妹妹好像在放牛。当时通讯条件不好,她得知消息后,就跑到朵芒寺去了。在寺院对面的树林里,她跑过来,抓着我就大声地哭。我没办法劝她,只好对她说:“父亲去世了,应该哭!你大声地哭!”结果,她停了一下,长叹一声,就不哭了。
直到现在,她还会说我:“你很坏的!那时我本来很伤心,就想大声地哭。可你一让我大声哭,我就哭不出来了。声音大不了,眼泪也没有了。”人就是这样。你劝她“不要哭”,她非要哭。干脆让她哭,她反而哭不出来了。
弥勒菩萨绕佛以后,就坐在一边,不再管这些菩萨了。大概在想:该哭就哭吧。你们平时不精进,现在到了佛前,看你们会怎么样。
|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汝于往昔造作恶业,于诸众生以畅悦心,嗔骂毁辱,障恼损害,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这时,佛告诉这些菩萨:“善男子,你们应该坐起来,不要再哭了,否则会生大烦恼。你们的修行之所以没有进步,是因为往昔造了恶业。在过去世,你们用畅快愉悦的心嗔骂、障恼、损害众生,随自己的分别念不能了知业果差别,所以,如今被业障缠覆,不能修行善法。”
藏译本中也只有“善男子”,没有“善女人”。
从情节上看,这些菩萨并没有讲述自己见佛的缘由,只是坐在那里哭。弥勒菩萨也没有解释,说他们是因为修不起法而哭。但佛陀了知前因后果,直接告诉他们:“由于往昔所造的恶业,所以你们如今无法修行。”
这些菩萨不能修行,是因为曾以欢喜心造恶业。现在一些人恶口骂人,也特别高兴,甚至跳起来:“哈哈,你怎么怎么……”脸上的表情无法言喻。《正法念处经》中云:“如是罪业,作时喜笑,得殃报时,号哭而受。”造罪业时,喜笑着,特别爽快,最后却哭哭啼啼受果报。凡夫人都是笑着造恶业、哭着受果报,非常可怕。
《诸法集要经》云:“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起,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一切都是因缘而生,众生造恶业时,并不知道将来要感受苦报。
《印光大师文钞》中也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人造恶业时,感觉很畅快,无所谓。等感受果报的时候,已经没法挽救了。有些道友,人本来很好,却因为业力现前,修不了法。或者,因为业力现前,身体不好;因为业力现前,心情不好;因为业力现前,一切事都不顺利……可见业力多么可怕。
所以,佛陀告诉这些菩萨:“你们不要哭了,起来吧。你们现在修不了法,是因为过去造过很多恶业。”
看高僧大德的传记,他们每修一个法,都会得到验相。可是我们呢,不管修什么,修本尊也好,修加行也好,修上师瑜伽也好,修了好几天、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却一点感觉都没有。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灰心,更不能退失。我们在前世,肯定也造过恶业,诽谤过正法。这些罪业如果没有忏悔清净,修行不可能那么简单。
佛陀在世,弥勒菩萨在世,这些菩萨尚且因为业力现前,修行上不去,更何况现在是末法时代、五浊恶世?所以,我们修不起法很正常,千万不要退转。如果给自己找个借口,“这个法不殊胜”“那个法与我不相应”,然后退失,特别可惜。
| 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诸位菩萨听了佛陀的话,从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然后对佛说:“善哉!世尊,请为我们开示,过去我们到底造了什么样的罪业。知道以后,我们必定好好忏悔罪业,好好调伏相续,发誓从现在开始,绝不再造。”
《心地观经》中云:“一忏不复造诸罪,三世如来当证明。”意思是,我们忏悔自己的罪业,发愿以后不复再造,三世诸佛当为我们作证。这些菩萨也发了这样的愿。
接下来,佛陀要为诸位菩萨宣说他们往昔所造的罪业。具体内容,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