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戒杀放生
2013年4月22日
发菩提心多救度
⊙ 问:为什么您今天看起来这么快乐呢?
堪布:那么多的有情众生,从死亡恐惧的边缘被解救出来,又在大家共同以佛法加持、回向的帮助下,使它们在潜意识里种下了闻受佛法、向善解脱的种子,在未来机缘成熟的时候,这些众生就都可以承佛法的力量获得究竟解脱了。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高兴的呢。
⊙ 问:《梵网经菩萨戒本》中说道:“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生时,应放生救护,解其苦难。”那么,佛教中的戒杀放生仅仅就是为了救度我们堕在轮回迷障中的父母吗?
堪布:佛教讲因果轮回,推崇放生救度,而救度的不仅仅是累生的父母,更是我们自己。救度他人之前要先明白自己,是否具有实施“救度”的慈悲、智慧和力量,而这三者即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世尊所说八万四千法蕴的精华,也是见性成佛的依托,其本体就是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的心。只有以这样纯净无私的心,如理如法地行持戒杀放生之举,才能真正从轮回里彻底救度众生,才能见到众生心中大乘菩萨的本性,也才能圆满人们所谓的成佛资粮。
听闻佛法勤放生
⊙ 问:上师,戒杀放生所能获得的世间福报,历代先贤大德多有开示,但成佛的资粮又是依何圆满的呢?
堪布:《般若心经》中提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以“三殊胜”摄持的戒杀放生,圆满的就是六度波罗蜜多。
六度蕴含在放生的整个过程。放生是无畏布施,同时还具足财布施与法布施,这是布施度;在放生过程中,即不害众生也利益了众生,这就是持戒度;放生时忍耐严寒酷暑、艰难困苦,以及他人的谣言或攻击,这是忍辱度;不管再怎么辛苦、劳累,每年春夏秋冬不间断放生,这是精进度;放生过程中,没有其他什么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静虑度;通过念咒语、经文,加持所放众生,为其播下解脱种子,这是智慧度。圆满此六度,即得“六波罗蜜多”。而放生前先以完全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发愿,过程中不被干扰放弃,最后能以回向来摄持,则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 问:戒杀放生,体现的是佛教的慈悲情怀吗?在放生中又需要注意哪些呢?
堪布:戒杀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更含有自他相换、因果回馈的辩证智慧。《华严经》云:“诸根法中,命根为首。”当生命遭受危难时,只要能保住性命,无论是执著珍爱的家庭、财产、地位,还是手脚眼耳等肢体器官,统统都可以舍弃。但为了后两者舍弃生命,却是谁都不愿意的。人如此,动物对生命的珍爱亦如是。
放生时不仅要动作轻柔,同时还要注意环保和地点的选择,放生的前提是生命能够救度并存活下来,否则一旦对所放生命或周边原有众生造成损害,非但显现上对自他不利,而且按照《俱舍论释》的观点:若让众生内心产生极大恐慌,来世自己会变成精神疯狂者或疯子。
采访后记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坐落在青藏高原海拔近四千米的喇荣沟中。这个修行谷里,密密麻麻的红色小木棚屋漫山遍野,连绵数公里,住着数以万计的修行者,过着苦行僧式的清修生活。
享誉国际宗教界、被誉为现代玄奘的佛学大师索达吉堪布也住在喇荣沟中。主持完放生仪式刚刚回来的堪布上师,坐在他的小小书桌旁,微笑着,神情和悦。
俯瞰众生业报纠缠的堪布时常感叹:“不明因果的众生实在很可怜。本来发财需有布施的因,他们却为了发财去一味地掠夺;明明长寿需要的是放生之因,他们却为了长寿而不断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