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8课
2016年7月2日
这次讲《法华经》,有些法师和学者比较关注,我非常高兴。《法华经》在一段时间里,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传讲、学习、研究的虽然有,但的确不太多。这次依靠这种因缘,大家开始关注这部经,激发兴趣去闻思修行,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近日网上的各种信息,我也有所耳闻,有些是很有智慧的讨论,有些以嗔恨心争执不息,也有些是人云亦云。当然,个别人若有其他目的,这另当别论,但若是真正想弘扬佛法、修行佛法,不管是什么传承的弟子,都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要为了自己的上师、自己的传承,说一些连不学佛的人都不会说的语言,这样没完没了地争论,可能不太好。
我这次讲的是藏文版《法华经》,所以就依照藏文,对鸠摩罗什版《法华经》的个别品序作了调整,依《添品》补充了一段汉文版缺少的内容。有人认为:“佛经不能动,一个字也不能改!改了就不能署名鸠摩罗什!”严格来讲,佛经确实不能随便改,但有时候出于一些必要,也不是一个字都不能动。比如,汉地流通的鸠摩罗什版《法华经》,有些内容也并非鸠摩罗什所译,像《普门品》偈颂,是后人添加的,译者署名依然是鸠摩罗什。
还有人说这是会集本。但所谓的会集本,是指不依照某一个具体的经文版本,依分别念将多个版本的经文糅合在一起的做法,对此我也不赞叹。但是,如果有某个原始的经文版本(如藏文版),以此为依据,对某些缺漏部分进行校订,这应该不违背佛法本意。包括我们藏传佛教中,很多佛经的前译本和后译本也有所不同:如果前译本翻译得比较古,后代译师会在前译本的基础上,将文字加以完善,便于读者理解。甚至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会增加一些咒语等。
这种现象,在汉传佛教中也有。比如,汉地流通的唐玄奘版《药师经》,就是依据不同佛经的出处,添加了原经文没有的八大菩萨名号、药师佛心咒。对此,印光大师也非常赞叹,他说:“(此举)令文义周足。而药师如来救度众生之心,亦无遗憾。亦如法华之普门品重颂,华严之普贤行愿品。合之则称悦佛心,离之则有阙化导。况此经此咒,举世受持。若不添入,则诵经者不蒙密咒利益,持咒者不知出自何经。前人此举,可谓契理契机。”
此外,汉传的《大般涅槃经》也有类似情况。昙无谶译过“大本”以后,鸠摩罗什的两位弟子慧严、慧观,觉得他的版本难懂,不利于初学者研习,于是和谢灵运一起,以昙无谶译本为主,依法显翻译的《大般泥洹经》为参考,进行调整,改13品40卷为25品36卷,定本后也叫《大般涅槃经》,世称“南本涅槃”。这一版本,天台宗的历代大德都非常认可。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大师,以此撰著了《涅槃经疏》33卷,后由天台九祖湛然大师再治,流传至今。近代天台宗大德谛闲法师也曾倡印此经。
如果佛经一个字都不能动,历代大德推崇这些版本,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
我对汉地大德一直非常尊敬,如果有些法师的建议合理,我也很愿意接受。这次传讲《法华经》,我是按照自己所得的藏文传承来讲,为了方便内部学习,资料需要与之相符。讲完之后,如果有些大德仍觉得这个版本欠妥,我们以后不流通也可以。
最近有人说“汉地天台宗的传承早已经断了”,这种说法不合理。虽然汉传佛教不像藏传佛教一样,历来传法必须有口耳相传的传承,但各教派的法脉也以自己的方式在传承着,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所以,藏传佛教的有些弟子不能过分武断,认为唯有自己的教派有传承,其他的都不成立。
对于汉传佛教的大德,不管是什么宗派,我都发自内心地尊敬。当然,如果真的需要我去辩论,我本人学过多年因明,在辩论中也没有畏惧之心。只是佛教徒不应以这种方式,让各种争执像空谷声一样传来传去,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产生一些贪心、嗔心,的确不是佛子的行为。在这个世界上,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信徒人数本就不算特别多,如果一些事情被人在中间挑拨是非,这也没有什么必要。
我的行为如果不合理,在居士面前也好,在大德面前也好,都可以承认,但如果有可取之处,我们可以互相沟通。否则,被一些过激言论引导,致使双方有所争执,这对佛教可能不是好事。希望大家以正知正念摄持,以智慧取舍因果。
现如今,不承认因果轮回、前世后世的观点,已经驾驭了整个世界,此时,佛教各派具有大慈大悲心的法师们,应该一起站出来,弘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这次传讲《法华经》,我本人感到非常欢喜,以此功德愿佛教各派法脉兴盛,一切众生究竟解脱。
(念诵藏文传承)
前面已经讲了,舍利子再三祈求佛陀宣讲最深的法,佛陀答应之后,当场有五千人离开。
讲法的时候,对于想挑毛病的人,不给他传可能好一点。记得《别译杂阿含经》中有一个人叫返戾,他特别爱挑毛病。有一次他想去挑释迦牟尼佛的毛病,当时佛陀正在讲经,看到他来了,就突然停了,不讲了。他问:“你怎么不讲了,我想听!”佛陀说:“如果心不清净,有嗔恨、嫉妒等烦恼,听了法也没有什么利益……”返戾发现佛陀知道自己的心思,于是就在佛前忏悔,佛陀也以怜悯心接受了。
所以,我们无论在哪里听法,发心都要清净,否则因果比较可怕。就像往一个碗里倒水,如果里面很脏,倒什么都会被染污,同样,如果自己有些心念不如法,应该及时忏悔,这样才能成为法器。因此,在听法之前,再三观察动机很有必要。
|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佛陀告诉舍利子:“这样的妙法,诸佛如来很少宣说,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听到的,它像优昙钵花很久才出现一次一样,稀有难得。”
舍利子依止佛陀四十多年,从来没听过这个法,可见《法华经》确实难得。由于这个法相当殊胜,不但佛陀讲的时候有些众生难以接受,后代大德弘扬时也是如此。昔日蕅益大师造了一部《法华会义》,招来不少人质疑,说智者大师的“法华三部”已经很殊胜了,他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蕅益大师回答说:不同的时代,众生的意乐不同,自己所造的论虽比不上前辈大德,但对这个时代的众生可能会有一些利益。他还说,因为这部《法华会义》,或许有人会赞他;也因为这部《法华会义》,或许有人会骂他——但不管怎样,他都要将自己的智慧与众生分享。记得在《法华会义》的序言里,他讲了很多。
|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舍利子,你们应该相信,佛陀所说的语言是没有虚妄的。”
凡夫肯定会说一些妄语,说些杂有自私心的语言。而佛陀,诚如《释量论》所言,早已断除了妄语之因——烦恼,所以他具足广长舌相,舌头可以覆盖整个面部。因此,佛所说的语言,是金刚语,是真实语,是无欺之语。
|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舍利子,佛陀随顺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不同的法(比如,有时候会把本不存在的‘我’说成存在),这些法的意趣和密意不是那么容易明白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佛)一直以种种方便、因缘、譬喻、言辞来演说妙法,这样的法并非以寻伺分别所能了知,唯有诸佛才明白其中的奥秘。”
《心地观经》中说:“大智方便不可量。”佛陀的大智慧、大方便难以揣测,不要说凡夫人,连声闻、缘觉等小乘圣者也无法通晓,如《宝性论》云:“此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所以,凭分别念去猜测佛陀的密意,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是佛陀所讲的法,具有四种秘密、四种意趣,表面上看来,有些地方似乎矛盾,但实际上,佛陀之所以这样讲,会对很多众生有帮助。古往今来很多大德也是如此,由于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也会示现种种方便来利益他们。
|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陀不直接宣说实相,而要宣说种种法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佛都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就是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诸佛就是因此而出现于世的。”
很多人常说:“请某某大德开示。”其实“开示”这个词,就出自《法华经》。
那什么是开、示、悟、入呢?
“开”,是开启。众生本具佛性,但被无明封闭起来了,整天为了生活而迷惘,现在需要佛来说法,为他开启智慧之眼。
“示”,是指示。让众生明白自己的佛性本就具足,不是从外边获得的,这一点要给他指出来。就好比他的箱子里本来有金子,现在要打开箱子,让他看到。
“悟”,是了悟。知道了还不行,还要让众生去证悟它,真正有所领受。
“入”,是趋入。只证悟了一地、二地也不够,还要入于究竟佛果。
所以,佛陀以方便宣说种种法门,全都是为了众生。
以前临济宗有一个禅师,经常给弟子们开示,要求大家好好修行,不能整天吃闲饭、睡懒觉。有一天,他让弟子楚泉参究《法华经》的“开示悟入”,规定他不可重复前人的语言,要从内心流露出自己的证悟。
楚泉当时什么也说不出来,禅师就罚他一直跪着参。一炷香后问他,他还是答不上来,就让他接着跪。两炷香后又问,还是不行,禅师呵斥:“今天若参不出来,就叫你跪死在这里。”楚泉心急如焚,眼看第三炷香快烧完了,忽然有所领悟,高声道:“有了有了!”
禅师问:“怎么开?”
“开出本有。”
“示呢?”
“示出本无。”
“悟什么?”
“悟无有无。”
“怎么入?”
“入出无碍。”
这是禅宗一种特殊的直指方法。“开示悟入”也可以这样解释。
总之,《法华经》的宗旨,就是让众生悟入心性,如此才能与佛陀本怀相应。否则,只是口诵经文,却没有见性,那离真正的法华境界还是比较远。我讲《坛经》时也讲过,法达诵了三千部《法华经》,却只停留在文字上,六祖提醒他“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法达听后,明了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最终发出了“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的感叹。
所以,学习这部经时,以禅宗或密宗的教言来解释也很好。这方面的窍诀,尤其在密宗的《杰珍大圆满》里讲得非常细致。贡智·云登加措、伏藏大师列绕朗巴都撰著过《杰珍大圆满》的窍诀书,有些教言我在二十多年前也传过,其中直指心性的一些窍诀,与《法华经》的道理非常相似。此外,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的见解部分抉择“等净无二”时,也引用过本经的教证,大家应该比较清楚。
|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佛告诉舍利子:“实际上,诸佛只教化菩萨,所作所为也只为一件事,就是让众生开悟成佛。”
佛陀利益众生,不是让他得个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就可以了。佛的究竟目的,就像有些家长让孩子上学一样,暂时上的是小学、中学,最终希望他考上大学,拿到最高的学位——佛果。
|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舍利子,如来仅以唯一的佛乘来为众生说法,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的二乘、三乘。”
《入楞伽经》说:“无有乘差别,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佛陀为了引导不同众生,才分别说了不同的乘。究竟来说,并没有大乘、小乘的二乘,也没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三乘。
藏传佛教的密法中,佛法还可分为九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也有些续部说,由于众生的根基有无数,乘也有无数。
但不管怎么样,佛陀实际上唯说究竟一乘,只因众生没办法一下子接受,才安立了很多乘。后面也会以羊车、鹿车、牛车等比喻不同乘。
|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子,不但释迦牟尼佛只讲一乘,十方一切诸佛也是如此。”
|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
“舍利子,过去诸佛以无量方便、因缘、譬喻、言辞来为众生说法,这些法无论以何形式出现,都是为了将众生引入究竟一乘,这些众生从佛那里听闻后,最终都会获得一切种智——佛智。舍利子,未来诸佛出现于世后,照样也会以无量方便、因缘、譬喻、言辞演说佛法,其目的也是将众生引入究竟一乘,令其听闻修习后,最终获得一切种智。舍利子,现在十方无数佛土中,也有很多佛陀正在住世转法轮,饶益无量众生。”
其实,成佛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利乐有情,这个一定要知道。现在很多人发愿“我要往生极乐”“我要成佛”,事实上这些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利益众生。我们平时念阿弥陀佛、用转经轮,甚至给别人讲法、和别人辩论,不管做什么,前提都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恨众生、害众生。作为佛教徒,心地一定要善良,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众生、扰乱众生的心,这是佛教徒的基本原则。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欺负你、侮辱你,这时候要当作修安忍的最好机会。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对谁修安忍呢?就像布施,若没有乞丐,就找不到布施的对境;持戒的话,若没有他人的破坏,你也不一定有护戒的决心。同样,安忍的话,若没有一些众生的加害,平白无故怎么忍呢?
不管我们在哪里、在做什么,都会遇到众生,纵然有些人对我们不满,也不能舍弃饶益他们的心。当然,作为凡夫人,刚开始可能有点难,比如别人打你、抢你的财物,你心里可能不舒服。但事后静下来想想:佛陀当年是怎么做的?历代高僧大德是怎么布施身体的?慢慢就会明白,东西被抢了也没什么,不要说这些身外之物,就算自己被人谩骂、殴打,那又如何?“文革”期间,藏地很多大德是怎么修心的,他们表现出来的这种功夫,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否则,就像一个当兵的人,平时从来没有训练过,到了战场上就会手足无措。
有时候我看一些佛教徒,心特别急、特别冲动,发起嗔心来也非常严重。当然,如果是为了调化众生而这样示现,就另当别论,但你若生起了真正的烦恼,这不太好,还是要用一些方法,让自己的心“如树而安住”。
言归正传,为了饶益众生,过去佛、未来佛都讲一乘法。那么,现在佛呢?
| 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现在诸佛也是以无量方便、因缘、譬喻、言辞来为众生说法,这些法无论以何形式出现,都是为了将众生引入究竟一乘,众生听闻修习后,最终都会获得一切种智。舍利子,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究竟只是教化菩萨,以佛的知见为众生开、示,让他们悟、入佛的境界。”
我们发菩提心后,要经常想着帮助别人,哪怕在路上遇到一个可怜众生,给他少许安慰、安乐,也是一种菩萨行为。当然,这样做也还不究竟,最究竟的是要让这些众生入于佛道,彻底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修学大乘佛法时,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我修行,为众生做事,是不是为了让众生成佛?”暂时来讲,你给他们讲心灵鸡汤也好,讲什么紫菜汤、白菜汤、豆腐汤都可以,但究竟而言,应该是让众生获得佛果。
我们在人生中,遇到这样的一乘法,确实难得,需要很大的福报。所以,大家应该按照“开示悟入”的道理,不但自己要发愿成佛,同时,在教化他人时,也应该让众生趋入佛道。
|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舍利子,我释迦牟尼佛也和三世诸佛一样,知道众生有各种欲望,贪嗔痴根深蒂固,难以拔除,破不了固有的实执、烦恼、习气等,于是就随顺他们的喜好,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来说法。舍利子,其实,这都是为了引导众生成佛,获得一切种智。舍利子,十方世界中尚且没有二乘之分,更何况是三乘了。”
|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舍利子,诸佛对上根利智者会讲一乘,但佛陀出世于五浊恶世,也就是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舍利子,劫浊的乱世,整个时代很恶劣,战争、饥荒等灾难不断,众生的贪嗔痴嫉妒等烦恼很强盛,造下种种恶业,而且持有错误的见解,对空性见、慈悲见等很难接受,寿命也比较短,所以,诸佛以方便力,将唯一的佛乘分别宣说为三乘。”
从种种方面来看,五浊恶世的众生很难调化,烦恼垢染非常严重,悭吝心和嫉妒心也很可怕。就像现在有些人,如果嫉妒一个人,只要把语言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颠倒黑白。藏族有句俗话:“语言犹如画家手中的笔,想怎么画就可以怎么画。”画家如果对一个人不满,就算那人长得很好看,也可以画得很难看,同样,有嫉妒心的人,即便别人做了一件好事,他也可以挑出坏的一面。反过来说,人若有清净心、恭敬心,就算遇到比较严重的坏事,也可以当成自己修行的庄严。
总之,众生造了很多不善业。佛陀为救度他们,就针对不同的根基,以方便把一乘说成三乘,不然他们一下子接受不了。
|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舍利子,如果我的弟子自认为是阿罗汉、辟支佛,却不想听、也不了知佛陀只教化菩萨的道理,不了知究竟一乘的道理,那他便不是佛的弟子,不是阿罗汉,不是辟支佛。如果有比丘、比丘尼自认为已证得阿罗汉果,是轮回的最后有者,已经获得了究竟涅槃,就不再发心求取无上佛果,应当知道这些都是增上慢人。”
增上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明明没有得果,却自认为得果了;还有一种是,已经得到了小乘圣果,但却以此满足,不愿再求大乘佛果,这也叫增上慢。
|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有比丘真正证得阿罗汉果,却不信受这个法,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佛陀灭度后,在无佛住世的时代,这种现象情有可原。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灭度之后,对《法华经》受持、读诵、精通的人,很难找得到。若能遇到其他的佛,阿罗汉就能了解、接受这个道理。”
|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舍利子,你们要全心全意相信、理解、受持佛陀的语言。诸佛从不说妄语欺骗众生。所以,究竟意义上,根本没有其他乘,只有唯一的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