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7课
2016年6月27日
这次讲《法华经》,有些道友也在整理文字,过段时间会陆续发布,到时候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当然,汉地从古至今对这部经有很多注疏,跟那些大德相比,我只是个外行,不敢班门弄斧。不过毕竟自己讲经说法这么多年,同时,这次又跟藏文版本作了比对,也许会有一点参考价值,大家能发现很多新的知识。
我那天也讲了,这次传讲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让大家认识《法华经》,至少了解它的字面意思。如果你们有能力,在理解字面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思考它的意义,但若实在做不到,至少也应该不间断传承。
大家都知道,听闻《法华经》的功德特别大,这方面的公案也非常多。以前有个和尚,他在皇宫里参政,每天从寺庙进宫都骑马,他坐在马上时,就背诵《法华经》第一卷,到了皇宫刚好背完。后来这匹马死了,寺院附近的一家人生了个孩子。孩子的母亲梦到这位和尚的马撞到她怀里,不久孩子就出生了。母亲感到很奇怪,叫人去寺院打听,才知道那匹马刚死,孩子应该是马的转世。后来,家人就把孩子送到寺院,可这孩子特别笨,教他认字、写字都不会,不过教他念《法华经》时,他很快就把第一卷记住了,后面的内容则记不住。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做马时,只听过和尚背第一卷。
还有个故事,晋朝有个人到普陀山拜观音菩萨,正好听到一个和尚念《法华经》,就请他超度自己去世多年的母亲。念完经后,他家的一头牛突然死了,牛给他托梦说,自己就是他的母亲,生前罪业太深才做了牛,希望他请法师继续念经,令其摆脱地狱之苦。于是他又去找和尚超度。这个和尚酒瘾未断,念经时偷喝了几口,结果那人的母亲又托梦说,这样对她的解脱有一定障碍。和尚得知后大惊,从此再也不喝酒了,并重新为亡人念诵《法华经》。
总之,读《法华经》、学《法华经》、听《法华经》,功德都非常大,感应也非常多,大家可以多看一些这样的公案。原来我讲《金刚经》时,也讲过《金刚经》的感应录。若能了知这些,对这部经自然会产生信心。
(念诵藏文传承)
昨天讲了佛陀的智慧甚深难测,连声闻缘觉也难以通达。现场很多弟子就有些疑惑:“为什么佛陀这样赞叹呢?”今天接着讲这个问题。
|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此时,大众中有一些修声闻乘、已断尽有漏烦恼的阿罗汉,如阿若憍陈如等一千二百人,还有些发心求声闻乘、缘觉乘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都在想:“今天世尊为什么特别赞叹佛宣说三乘的善巧方便?为什么要强调说:佛所证悟的法特别甚深、难以了解,佛所讲的法,密意难以了达,连声闻、缘觉都望尘莫及?佛陀昔日所讲的解脱法,我们都已领会,也依此证得了涅槃(阿罗汉果)。可是今天,佛却说这些并不究竟,离真正的解脱还很远,这么一来,我们都糊涂了,不知道佛是什么意思,究竟的解脱到底是什么?”
这里,声闻弟子产生了两个疑惑:
1.怀疑佛陀的智慧:原以为声闻的智慧跟佛陀差不多,今天佛陀却说差很多,那佛陀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样?
2.怀疑自己所得:原以为修三乘都能获得究竟解脱,今天佛陀却说分三乘只是方便,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解脱?
|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这时,舍利子知道四众弟子们心中疑惑,再加上他自己也不明白,于是就去问佛陀:“世尊,您今天为何再三称赞诸佛无上的善巧方便,以及诸佛所说的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随您修行已有四十多年,从未听过这样的教言。今天,不仅是我,很多四众弟子都心存疑惑,请世尊您为我们讲讲,为什么如此赞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这时,舍利子为了重新宣说这些内容,又以偈颂说道:
“世尊啊,您是最尊贵的大圣人,您的智慧就像太阳照耀世界一样,可以遣除众生内心的黑暗,很久以来难得宣说这样的妙法。过去我从未听您提起,说您已证得如是十力、四无畏、种种三昧禅定、八解脱等不可思议之法,而这些法,连声闻、缘觉都难以通达,只有佛才真正明白。您在菩提道场获得的这些境界,我没办法揣测,现场也没人可以发问,您便不问自说,直接赞叹佛陀所得的无上圣道、以及微妙的智慧。如今,不管是已获得无漏功德的声闻阿罗汉,还是希求声闻涅槃的众弟子,都已堕入疑网中,不知道您为什么这样说。还有那些希求缘觉果位的比丘、比丘尼等四众弟子,以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等,也都面面相觑、疑惑重重,大家纷纷望着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请您为我们慈悲解说。
在所有声闻弟子中,您说我是智慧第一,但即使以我的智慧,也不能了解您的密意,不知道何为究竟法门、何为佛陀所行之道。作为从佛陀口中出生之子——声闻,我们恭敬合掌仰望着您,等待您开口说法,愿您用微妙的法音告诉我们真相。
在座的还有恒河沙数的天、龙、鬼神等,以及八万多求佛果的菩萨、万亿国土的转轮圣王,他们也都虔诚合掌,以恭敬心期待您演说这无上之道。”
后面还会讲到舍利子一共祈请了三次,这是第一次。
|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这时,佛陀告诉舍利子:“算了,算了,我已经说得够多了,不需要再说了。不然,如果说出来的话,一切世间的天人和人都会非常惊讶、怀疑。”
最甚深的法,不管显宗还是密宗,大部分众生都难以接受,容易产生恐惧、怀疑。所以,佛陀虽知道是时候该说了,但显现上还是一直推辞,在舍利子第一次请求时,佛陀拒绝了,“如果说的话,一切天、人都会怀疑”。
要知道,在所有众生当中,天、人的根基相当不错,跟善法和大乘非常有缘分,他们都怀疑的话,其他众生就更不用说了。
刚才佛陀拒绝了舍利子,说不能讲这么甚深的法,舍利子又再次请求——
|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舍利子又对佛说:“世尊啊,您一定要讲!一定要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场的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往昔都曾见过诸佛,做过供养,积累过善根,根基非常猛利,智慧也极其敏锐,对佛陀所说的法,都能够有恭敬心和信心。”
您看我们的信心这么好,智慧这么好,根基这么好,这样的群体您不讲的话,还要到哪里去讲啊?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我们这么好的一群听众了。(众笑)
一般来讲,有些事情弟子请求一次,上师不答应的话,弟子又不断去求,这似乎有点不合理。但是,如果这件事特别重要,多求几次也是可以的。
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世时,有一位索顿管家,很多老道友都认识。他就经常说:“在上师面前,一定要狠狠地求。不然,你随便说一两句,上师事情那么多,不一定会放在心上。该说的事情,要不断地说、不断地催,一直到答应为止,这样才行。”后来法王圆寂,他就去了印度,还给我带回来一大堆唐卡、这样那样的加持品。我说:“你好厉害啊,这么多!”“是啊,我有经验的。在任何上师面前,都要拼命地求,不然是得不到的,这算是我多年的体会了!”
他说的也有些道理。像我的话,每天事情比较多,发心人员给我说一句,我转头就忘了,结果他们以为我不同意:“已经跟上师说了,但上师一直没回。”其实,有些重要的事情,你还是应该再三争取,一直到成功为止吧。当然,如果太过分,也不一定有效果,这还需要分寸和智慧。
|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这时,舍利子又以偈颂方式,重新表达自己的意思:“无上的法王世尊,请不要担心,就为我们宣说最深的法吧。这次法会中的无数众生,肯定有能敬信奉持的弟子,我们都是非常好的眷属,对您有特别大的信心。”
“法王”是指佛陀。鸠摩罗什翻译时就有这种称呼了,可见“法王”并不是个别人杜撰的词。后来,有些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也有被称为法王的。
不过,近年来,“法王”似乎比较多,这个也叫法王,那个也叫法王。其实,被称为“王”,至少要具备一些条件,比如眷属、智慧、能力等。如果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称呼,可能也不太合适。
|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佛陀又拒绝舍利子:“如果我宣说这个法,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都会特别吃惊、怀疑,尤其是那些增上慢比丘,更会因此造业而堕入恶趣的大坑中。”
所谓增上慢,就是明明没懂,却自以为懂了;明明没证果,却自认为证果了;明明学识特别浅薄,却自以为学识渊博,在别人面前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其实这是很危险的。
如果遇到这类特别愚痴的人,不能给他讲甚深的法,否则,他因接受不了而诽谤,会在百千劫中感受痛苦。如《净心诫观法》中提到:“若见重愚痴,莫说甚深法,闻者生诽谤,受苦百千劫。”所以,佛陀当时拒绝了,“我还是不讲了,不然一般人很难通达”。
佛陀对众生的根基非常了解,在增上慢比丘没有离开前,这个法不会轻易传。相比之下,阿罗汉的智慧就远远不如佛陀。《注维摩诘经》中记载,曾有个人到舍利子面前求出家,舍利子用神通一看,发现他在八万劫中没种过善根,于是不开许。此人又到五百阿罗汉面前一一求出家,也没有得到同意——可见,一般人若想出家,要看他有没有善根。如果没有,即使具足其他条件,也不一定开许。那个人特别伤心,跑到佛陀那里去哭。佛陀开许他出家,他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舍利子觉得特别意外,很伤心地问佛陀,为什么自己看不出他有善根。佛陀告诉他:“譬如石头中有金子,一般人看不出,但金师能知道。同样,众生的无明石头中有智慧金子,声闻阿罗汉的智慧不深,所以看不出,但如来却清清楚楚。”
因此,佛陀完全知道在场的弟子中,哪些人能听这个法,哪些人不能。之所以不传,是因为有些非法器还没有离开,如果传了,对他们不但没有利益,甚至还会带来损害。
|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这时,佛陀又用偈颂说了一遍:“算了算了,还是不要说吧。我这妙法不可思议,那些增上慢者听后,肯定不会恭敬信受。”
|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这时,舍利子还是不放弃,第三次在佛前请求:“世尊啊,您一定要讲!一定要讲!今天这个法会中,像我这样生生世世被您度化的众生,还有百千万亿,很多很多。他们都跟您前世有缘,多生累劫中受您教化、成熟。这些眷属必定会对您所讲的法产生虔诚的恭敬心和信心,以此在轮回长夜中身心安乐,获得极大的利益。”
他不断地求,所谓“再三”也不过如此吧。大众应该感谢舍利子,自己不敢在佛前求,舍利子就代表他们一直祈请:“世尊啊,法王啊,请快给我们说说吧!说说吧!”
|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这时,舍利子又用偈颂重复了一遍内容:“至高无上、福慧圆满的两足尊佛陀啊,请您讲讲这甚深的妙法吧。我作为您的长子,求您给我们分别解说。今日法会中的无量众生,都能以恭敬心和信心来接受此法,因为他们生生世世曾得过您的教化,如今他们都一心一意地合掌,等您给他们开示。
我等一千二百弟子,还有其他求佛果的菩萨们,愿为在座的大众向您请法,请您务必垂念。我们若能听闻这甚深之法,一定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佛陀,您千万不要拒绝!”
|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这时佛陀告诉舍利子:“你既然三次请求,难道还能不说吗?我再不说也不行了。希望你们今天仔细谛听、好好思维,我会为你们分别宣说。”
再三请求之后,佛陀终于答应了。
按照前辈大德的观点,这里的“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
一般来说,我们在听法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不能胡思乱想,否则,人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心却飞到五千公里以外,这可能不合理。关于闻法轨理,《大圆满前行》也有详细的讲述。(闻慧)
当然,光是听还不行,还要思考,有时候做一点记录。这样的话,过了很多年后一看,“哦,当时这部法我还是思考过,不懂的地方也标出来了”。(思慧)
光是思考也不行,还要将法义融入内心,不断地修,不断地串习。(修慧)
|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佛陀说完这话,法会中有五千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可能也有一部分其他众生,就不想听了,他们从座位上站起,顶礼佛陀之后就离开了。
你看,佛陀一直不讲甚深法,跟舍利子有各种对话,始终在等待时机,就是在给大众思考的机会。如果有人对这法接受不了,就可以提前离开。
我们讲《法华经》的地方,算是“法华大讲堂”。下面听法的居士中,有穿白衣服的、红衣服的、黑衣服的、花衣服的,刚才有好几个也是受不了,走了。包括一些出家人,也走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如果你实在听不懂,觉得特别累,或者不想听,站起来合个掌就离开,也是对说法者的一种恭敬吧。
| 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这五千眷属为什么要走呢?因为他们罪业深重,具有增上慢,没有获得功德却认为获得了,没有证悟却认为证悟了。因为有如此过失,他们就坐不住了。佛陀对于他们的离开,也沉默不语、不加制止,没有说“我马上要讲了,你们还是待着吧”。
不单单讲《法华经》有这种现象,佛菩萨讲其他的大乘经典时,也有一群人会离开。比如《大宝积经》中,弥勒菩萨讲出家后应该怎样如法修行,之后就有五百比丘离开,并打算还俗。他们说:“这样的法甚深难得,我们觉得自己不具足出家的资格。”文殊菩萨对此非常赞叹:“善哉、善哉!你们这样做是对的。如果不具足出家资格,还非要待在出家团体中,是很难消化信财的。”
所以,我们的法师或辅导员讲课时,有人不想听就走了,这也很好。不然,坐在那里不专心听,还产生各种分别念,甚至毁谤,这对大众不利,对他自己也不利。听一堂课虽然有功德,但若一直生邪见,听完之后到处诋毁:“刚才讲的什么呀!”这样过失会很大。所以在听法时,如果认为自己是非法器,好像不适合这种法,自愿退出是可以的。佛陀当时为了保护一些人,也默许他们离开。
我以前讲大圆满时曾再三提醒过:“你们自己要好好考虑:对法有没有信心?对讲者有没有信心?听法的时间能不能安排?如果各方面因缘不具足,最好一开始就不要听。不然,听到一半,就跟法师产生一些矛盾,或是对法退失信心,这样还不如不听。”
有些人刚开始对上师很有信心,听了很多甚深的法,最后又随随便便舍弃,对上师也有不同的态度,其实这很可怕。作为传法的上师,不一定缺你一个人,但如果上师在你身上付出很多时间、心血,到最后,你不但没有感恩之心,还对他特别冷漠,甚至舍弃,这对自他不一定有利。
前段时间,我给一个发心人员打电话,本想交代一些工作上的事,结果发现她有点怪怪的,然后她突然说:“我马上要走了!跟我的上师仁波切一起去印度朝拜。”我心里想:“你一个出家女众,跟一个男众这样出去,合不合理哦?”于是说:“那你去吧,就不要回来了。”然后把电话挂了。以前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平时虽然有一定的信心,但突然好像着了魔一样,对很多事情的态度都变了。
“慈慧”也有这样的发心人员,本来大家共同发愿至少做五年,但别人听说“慈慧”办得不错,就对他说:“到我这边来发心吧。”他便开始动摇了,工作不好好交代就走了。后来听说在那边并不成功。
有时候,人有了一点地位就自以为是,开始傲慢,这也叫做增上慢。
总而言之,对法或法师没有信心的话,一开始最好不要结上法缘,不听深法,不听密法,不依止这个上师——“这法太深了,像我这样的人可能接受不了,还会产生诽谤。算了,我走吧。”这是很明智的。这样的话,上师也能接受。作为真正的上师,不一定需要很多眷属,但对你自己而言,有些事情如果不能善始善终,善根不一定会增上,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作为一个传法者,有些眷属若实在无法度化,其实也没必要强求。《景德传灯录》中讲过,佛陀尚且有三种不能:了知万法皆空,却不能转变定业;智慧通达一切,却不能化导无缘者,《大智度论》的一个公案也讲过,即使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无缘之人也度不了;能度无量有情,却不能穷尽众生界。
所以,传法也要观察缘分,这很重要。有些人可能最初缘分不好,后来慢慢变好了;有些人刚开始和法师缘分很好,接受各种灌顶和大法,最后却把法师当成仇人,百般损害、敌对。我们佛学院以前有过这种情况,包括一些堪布、堪姆也遇到过。所以,对某个法脉来讲,有些人可能是“无缘者”。
讲《妙法莲华经》时,有些无缘者提前离开比较好,佛陀对此也默许。但有一部分人刚开始接受法,最后却到处诽谤,实际上这很危险。希望各位道友既要学佛,就应该明白佛教的一些甚深道理。
|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五千人离开之后,这时佛陀对舍利子说:“我们法会现在留下的,没有心怀增上慢、邪见的枝枝叶叶,而是有信心、恭敬心的真正法器。舍利子,这些具有增上慢的人离开是很好的。下面你们认真听,我要为你们说法了。”
佛说“退亦佳矣”,并没有想:“五千个人啊!这么多都走了,怎么办呢?”他只是觉得:“走了很好,剩下的都是真正的法器。”所以,有时候传法,部分非法器离开是个好事。
|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舍利子说道:“太好了!世尊,我们非常愿意听。”
下一节课,佛陀就要开始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