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6课
2016年6月23日
下面先念《法华经》的藏文传承。这些传承很重要,虽然你们不一定听得懂,但如果耳根把这些声音全部听到,会得到不共的加持。
这方面我自己就有体会:翻译一部经论时,有传承的法翻译起来比较容易,好像胸有成竹,但若从来没有得过传承,翻译它就要摸索很长时间。比如月称菩萨对《中论》的注疏——《显句论》,我就没有传承,听说佛学院个别堪布有,以后很想去求,目前还没有得到,我在着手翻译的过程中,总觉得一些内容非常难懂。所以,得过传承的法,将来弘扬就比较有把握;如果传承不圆满或者完全没有得过,即使你口头上会给别人讲,也不一定有万全的把握,而且就算讲了,对别人相续也不一定有特别圆满的利益。
这次我们这么多人听《法华经》,有些在现场听,有些在网上听,如果藏文传承听得不清楚,在讲汉文内容时,更要聚精会神地听受;如果汉文的一些内容没有听清,那前面的藏文传承更不要漏掉。我总看到网上有些道友没按时听课,往往是念完传承才进讲堂,也许是网络的原因进不去;也许是有些人只重视讲课的内容,却对传承的重要性不太明白。当然,怎么做是你的自由,这方面我也没有强制要求。
总的来讲,这次听受《法华经》,里里外外的纪律、大家的发心意乐都非常不错,我一直处于欢喜的心态中。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总有一天,这部法可以传讲圆满。
(念诵藏文传承)
第一品“序品”,在藏文中叫“缘起品”,介绍了这部经最初依靠什么缘起而宣说。今天开始讲第二品“方便品”。
有些大德认为,“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这两品非常重要,宣讲了佛陀最甚深的智慧;也有些大德认为,“方便品”是整部《法华经》的精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重视。
按照天台宗的观点,《法华经》属于圆教,讲了最了义的法;按照藏传佛教的教义,《法华经》所讲的一乘智慧,是最了义、最究竟的实相,但由于众生根基不同,佛陀为了引导他们,以方便力暂时安立了三乘法门,但究竟来讲,只有一乘,没有三乘,这才是佛的真实教法。
对利根者而言,若能懂得其中的究竟意趣,甚至可以直接开悟。所以,表面上看,本品是佛陀与声闻弟子的一些对话,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有信心,有前世的因缘和善根,由此也可以认识心性,这是很重要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人们认为“很重要”,比如爱情、婚姻、车子、房子、银行卡……这些暂时来说,或许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些无常的东西,而应该是认识心性。有了这种境界,你拥有以上那些东西,是自己的福报所致,也很好;即使没有,也无所谓,依然可以心平气和、开开心心。
在修行人眼里,世间的很多变化、迁移、无常,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最近佛学院的天气,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很多道友的身体,也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但他们心态依然特别平稳。我有时候特意进一些人的微信群里,看他们在聊什么。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的心态,确实像个修行人。一个人有没有修行,我认为还是差别很大:真正的修行人,就算遇到世人无法面对的事,自己也很容易接受,那世人很容易面对的,更是不在话下了。
有时候,我们既要讲佛教的甚深道理,也要讲世间的道理。否则,连这些都不懂,连最简单的做人都不会,那可能处处都是矛盾,处处都会碰壁。如果一个人的品格很好,即使修行一般,也会过得很快乐,在哪里都会受欢迎,否则,修行不好,做人也不好,这种人很难有容身之地,换多少个道场也没用。
做人和修行,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也可以说是两种。有些人修行很好,但做人特别差。这种现象,居士中有,出家人中也有。其实,做人需要一种智慧,要看着上上下下的人,来决定怎么做、怎么说话。有些人一开口就很伤人,原来我有一次在课堂上讲:“说话还是直接点好,不要太转弯抹角、太狡猾了。”但有时候看,有些人对这句话理解得有点极端,他们平时说话特别特别直,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动不动就把所有人都得罪了,最后变成大家眼中的“坏人”,不得不离开,也有这种情况。当然,如果明明自己不好,却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这可能也不太对,但如果周围的人都觉得你不好,还是说明自己有缺点。
下面不多说了,今天时间比较紧,我不一定有时间念《普贤行愿品》,讲完了就要出去办事。
|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之前提到,佛陀一直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中。在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对话后,佛陀就出定了。
佛陀出定后,没有直接回应这两位大菩萨,而是对声闻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说:“诸佛的智慧甚深无量,很难了解和趋入,一切声闻、缘觉都没办法通达。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因地时,曾于无量劫中,亲近、依止过无量佛陀,行持诸佛的六度等无量法门,而且非常勇猛精进,名声传遍大千世界。佛陀成就的深法前所未有,并能应机施教,随顺众生根基宣说不同法门,意趣深妙难以衡测。”
相比之下,我们凡夫人,依止的善知识少,时间也很短,多则几十年,少则几天,甚至和上师发生矛盾,互相都舍离了。所以,佛陀的智慧为什么很难以揣测?就是因为他依止过无数佛,修过无数法,而且非常非常精进。
在《毗奈耶经》中,胜光王问释迦牟尼佛:“您从最初发心到最后成佛,共依止了多少佛陀?”释迦牟尼佛说:“第一个阿僧祇劫,依止过七万五千佛;第二个阿僧祇劫,依止过七万六千佛;第三个阿僧祇劫,依止过七万七千佛。”
每一个阿僧祇劫中,释迦牟尼佛依止了那么多,承侍了那么多,供养了那么多,修行了那么多。而我们,有时候看了一两本书,就自认为智慧很不错;依止了一个上师,时间不长,就觉得心满意足了。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经常认为:“我依止善知识很不错的,在法王如意宝座下,接近二十年了。”其实这是一种傲慢。对我们来说,依止的善知识非常有限,学的佛法也非常有限,所以不要觉得“我学佛好多年了”。其实,即使你学佛二十年,但在这二十年里,有多少时间是用在闻思修行上的,自己应该心中有数。
所以,佛陀的智慧远远超越凡夫、声闻缘觉,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有了这样的智慧,在利益不同众生时,佛根据众生的根基因材施教,可以让每个人都欢喜接受。而没有这种智慧的话,因为不善巧,可能一句话就把所有人都得罪了,做什么事情都很难。
|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佛陀继续说:“舍利子,我自成佛以来,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为众生广说佛法,以无数方便引导他们远离一切执著。”
佛以各种因缘、譬喻、公案利益众生,借此阐述深广教理,这在佛经中有很多。其实,佛陀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全是为了引导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让他们不要对那些根本不存在、如梦如幻的东西执迷不悟。
众生真的很可怜,大多数的执著是颠倒的。他们认为存在的东西,往往根本不存在;认为不存在的东西,反而是存在的。就像现在世间很多人,声称“因果不存在”“前世后世不存在”,实际上,这些在名言中确实真实不虚。而他们所追求的、认为实实在在的快乐和美丽的事物,如果真正观察它的本体,其实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只不过是他们的颠倒执著而已。
所以,佛陀依靠不同的方便,引导众生彻底远离这些执著,获得永久的解脱。
|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佛陀的种种方便、知见波罗蜜,都已经圆满具足。”
天台宗把佛陀的智慧分为“权”和“实”。所谓的“权智”,就是用一些权巧方便来教导众生的智慧;“实智”,则是直接揭示最了义、最究竟实相的智慧。当然,这也要观待众生的根基,并不是对所有众生都适合。就像密法里的大圆满,不可能对所有众生都公开传讲,他要具足一定的条件、一定的境界,这时候才可以给他讲。这种情况下讲,才对他是非常有用的。
我看过天台宗的一些教言,可惜没有时间深入研究,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多参考一下古大德的讲义。佛教中不管是哪个教派,对佛陀最深智慧的认识,应该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方式方法上,不同教派有不同的教言和窍诀,不管你想弘扬哪个教派,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方法。
|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子,如来的这种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边,没有障碍,具足十力、四无畏、禅定解脱三昧等功德,深入无边无际的境界,成就了一切未曾有之法。”
我们凡夫人根本想不到的许多功德,佛陀都已经具足了。所以,佛陀引导众生的方便,跟菩萨不同,跟声闻缘觉也不同。
世间也有这种现象,两个人的学问本来差不多,但一个去国外留学十年八年,回来后,水平就会比另一个高很多。包括近代的一些科学家,早年也曾出国深造,学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知识,等他回国后,带给社会的利益跟一般人完全不同。所以,佛陀具足这么多的功德,也是因为往昔的修行与众不同。
|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舍利子,佛陀能以各种不同方式,善巧地宣说佛法,言辞非常柔软,让众生听后悦意、舒畅。”
不像我们有些人,说一句话也让很多人不舒服、不开心。其实,说话的方式非常重要。有时候,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诚如《亲友书》所说,语言分为三种,不好的语言非常肮脏,好的语言则让人如饮甘露,会给人带来利益和快乐。所以,佛陀的语言就具足了这些特点,我们有幸听闻是相当有福报的。
|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子,总而言之,佛陀成就了无量无边、前所未有的功德。”
也许有人不相信:“佛陀怎么会有这么多功德?”如果你有这种怀疑,最好翻开《大藏经》看一看,等你一部一部学完之后,可能会明白佛到底是不是全知,是不是具有一些我们完全不具备的甚深智慧。
|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以上宣讲的佛陀功德已经足够了,不需广说。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成就的法第一稀有、难以解释,唯有佛与佛才能彻底通达诸法实相。”
讲太多的话,哪怕是智慧不错的舍利子,恐怕也听不懂。
《大般涅槃经》中有一个公案,舍利子曾给两个弟子传法,让一个人修白骨观,另一个修数息观。结果他们修了很长时间,一点效果都没有,便对佛法生起了邪见。佛陀知道后告诉舍利子:“你把这两个人的根基搞错了。修白骨观的应该修数息观,因为他是金匠,心容易专注;修数息观的应该修白骨观,因为他是给人洗衣服的,比较清楚身体的不净。”佛陀把这两人的修法调换了一下,他们很快获得了成就。
可见,声闻阿罗汉的智慧,远远不如佛陀。对于佛陀的甚深境界、所通达的诸法实相,唯有佛陀才能彻底明了,其他人是望尘莫及的。
|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佛陀通达了什么实相呢?所谓一切法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对于这‘十如是’,佛陀全部通达无余,一点都不剩下。”
我看了汉地的一些注疏,很多法师对这段的解释有所不同。关于这“十如是”,我是这样理解的:
“如是相”,这个“相”是世俗中的现相。世俗分真世俗和假世俗,所以,相也有真相和妄相。此处是从显现的层面讲的。
“如是性”,每个法都有不同的特性。比如火有热性,水有湿性,心有善性恶性……有了这个“性”,万法随因缘而有种种差别。
“如是体”,有些法师把“体”解释为身体,我的理解是,应该指一切万法的形体。不管是有情法、无情法,每个法都有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如是力”,每个法有不同的力量。无情法有无情法的力量,有情法有有情法的力量,佛有佛的力量,凡夫有凡夫的力量,摄像机有摄像机的力量,茶杯有茶杯的力量……每一个法都有自己不共的力。
“如是作”,“作”和“力”比较相似,但严格一点来分,二者还是有所不同,“作”更侧重于它的功能。比如我是一个法师,就有法师的作用,跟房子、桌子的作用不一样。
“如是因”,这个因是指这个法的近取因,对法的产生起直接作用的主因。不管轮回还是涅槃,无情法还是有情法,成佛还是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什么法都有它的因。
“如是缘”,就是外缘,起到外在辅助作用的因素。比如种庄稼,种子是因,阳光、水土就是缘。
“如是果”,指任何法最后所产生的结果。
“如是报”,是指果报,具体可分为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俱舍论》对此讲得比较清楚。这里涉及的,应该主要是有情法。
“如是本末究竟”,不管是什么法,都有一个本性,从始至终也不会舍离。什么本性呢?一是空性,一是光明。空性和光明在每个法上,以无离无合的方式存在着,这是最究竟的实相。
以上这些,唯有佛陀可以通达,其他人都望尘莫及。即便是最顶尖的科学家,也不可能对诸法这十种相一一了知。
还有些大德对“十如是”有另一种解释。比如,《楞伽经》有个教证:“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当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意思是,一切万法在究竟意义上,没有什么可生的。但在显现中,它是刹那生灭的,产生的当下即灭亡,生与灭是同时的。这种甚深的道理,对愚者不能宣说,不然他接受不了。有些大德就把这句话与“十如是”作了一一对应,这种解释方法也可以。
佛陀所讲的甚深意义,没有一定的智慧很难通达。有些人学了几天中观,看了一部《心经》,就自认为通达了般若空性,其实没有这么简单。我们还是要好好学习,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重新宣说上面的意思,以偈颂的方式说。
下面偈颂长不长啊?还好,也不算很长。
首先赞叹诸佛的智慧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世间无与伦比的英雄——佛陀是不可衡量的,不管是天人还是人类,世间的一切众生,都难以知晓他的深妙境界。佛陀具足的十力、四无畏、八解脱、无量三昧、十八不共法等这一切,没有人能测度。”
此处把佛陀称为“世雄”,寺院里大雄宝殿的“大雄”也是这个意思。《入行论》曾说,在战场上杀敌的不叫英雄,真正的英雄,能降伏内在的烦恼大敌。
如果有人觉得佛陀没什么了不起,可以看看佛的十力是哪些,四无畏是哪些,十八不共法是哪些,相好圆满有哪些功德……这样一一观察下来,有些想法也许会改变。
如果你怀疑佛陀只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那可以到印度去,看看佛陀降生、出家、转法轮、示现涅槃的地方;或者,也可以看看《大藏经》里佛陀留下的大量教言。通过各方面的了解,你再判断这样的佛陀是不是真的在人间出现过,这是很有必要的。
释迦牟尼佛的智慧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释迦牟尼佛说:“我曾追随无数的佛,圆满行持菩萨道,那些甚深微妙之法是难见、难以了解的,我在无量亿劫当中,行持这些道以后,最终于菩提道场获得了究竟佛果,所以,我对这些难见难证的法——‘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已经能全部知晓、照见。像前面所说的‘十如是’,诸法种种果报、性、相之义,只有我和十方诸佛才能了知。”
能入佛智者:菩萨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佛陀所证悟的这些法,无法用语言表达,无法用心识想象,一般众生无法了知、难以趋入,除非是信心坚固的菩萨众。”
佛陀的甚深境界,正如龙猛菩萨在《中论》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禅宗也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对此只有信心坚固的菩萨才能通达。
所谓信心坚固,不像有些人整天变来变去,今天信心大得不得了,明天就变成邪见,后天邪见也没有、信心也没有,只剩麻木了。其实,人心变化是很快的,正如根登群佩所说,有时候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不说别的,就拿我们喜欢的东西而言,从小到大都换了无数次,有时候很喜欢这个,过几天就讨厌了;有时候很想吃这个,第二天又不想吃了。可见,凡夫人的心,如春天的天气一样善变,不像菩萨一样信心坚固,所以很难接受佛的甚深智慧。
这次讲《法华经》,我自己也想学习一遍,至少字面上能解释得清楚。如果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最好能互相讨论一下。学完之后,希望每个人对经义都有点把握。
不能入佛智者:1.声闻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佛陀的诸大声闻弟子,往昔曾供养过很多佛,如今一切有漏烦恼已灭尽,是这世间的最后有者,以后不必再流转轮回,但这样的人也没有能力直接趋入佛的甚深智慧。假使全世界的众生,都像舍利子一样智慧超群,穷尽他们的智力也无法衡量佛陀的智慧。”
众所周知,舍利子的智慧不可思议。他在母胎时,母亲就因怀他而变得非常有智慧,当时印度很多智者与她辩论,都一一败下阵来。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假使十方所有世界的众生,都变成舍利子或其他大阿罗汉一样,像这样的阿罗汉遍满十方世界,把他们的智慧全部加起来,也绝对没办法衡量佛陀的智慧。”
不能入佛智者:2.缘觉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辟支佛(缘觉)的智慧非常锐利,断尽了有漏的烦恼,最后一次投生于轮回。像这样的缘觉,即使密密麻麻遍布十方世界,数量多得像林间的竹子,假使他们都一心一意,在无量劫中,想要测度佛的真实智慧,也不能了知一点点。”
不能入佛智者:3.初发心菩萨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刚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菩萨,往昔曾供养过无数如来,对佛法的意趣通达无碍,还善于讲经说法。像这样的人,纵然多如稻子、芝麻、竹子、芦苇,充满十方世界,把他们微妙的智慧积聚在一起,于恒河沙数劫中,一心一意揣测佛陀的智慧,也没办法了知一丝一毫。”
“新发意菩萨”就是初发心的菩萨。像有些出家道友,刚刚发了菩提心,“哇,我已经是新菩萨啦,好开心!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拍一张照片发给爸爸妈妈!”但你爸爸妈妈看到没有头发的你,不知道会不会特别伤心。
不过,藏地有点不同。孩子出家了,爸爸妈妈特别高兴,但出家后若又还俗,他们就会特别难过。现在汉地个别父母也可以,对子女出家还是很理解。有些虽然刚开始不行,极力反对,但到最后,慢慢自己也想出家了。
言归正传,这里主要讲佛陀的智慧甚深难测。有些人认为佛教很简单,七八年前我讲《弟子规》时,有一个居士不太爱闻思,自己也很固执,他说:“佛陀的智慧跟孔孟思想应该没有差别,孔子和释迦牟尼佛差不多吧?”他特别不爱卫生,平日衣服也不洗,有一次我在路上看他衣服黑黑的,很好奇能不能在上面写字,就用指甲写了“很脏”两个字,结果完全可以写出来。(众笑)
总之,新发意菩萨也无法知道佛陀的智慧,对此我们要好好思考。常听有些人说:“我通达了如来的密意!”“我完全知道佛讲了什么!”这种境界的确非常“奇妙”。
不能入佛智者:4.不退菩萨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不退转菩萨(通常指一地或八地以上),即使多如恒河沙,一心一意地共同思求,也没办法通达佛陀的智慧。”
唯有佛,可知佛智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佛陀又告诉舍利子:“这种清净无漏、不可思议、甚深微妙之法,如今我已全部证得。唯有我和十方诸佛,才能彻知诸法的究竟实相。”
《大乘密严经》中讲:“智慧最无比,唯佛所能知。”佛陀的智慧在这世上无与伦比,只有佛才知道其中密意。就像一个物理学家,只有跟另一个物理学家才有共同语言,而从未学过物理的人,想跟他对话可能也没办法。
释迦牟尼佛将宣讲实智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舍利子,你应该知道,诸佛的语言没什么两样,都是宣说实相、利益众生的,所以,对于佛所说的各种法,都应生起极大信心。我已说法很长时间了,各个时期所说之法皆不相同,如今是时候将最真实了义的终极佛法和盘托出了。”
大家应该对《法华经》生起信心,尽最大可能来接受、修行。此法的加持不可思议,有些道友很多年一直在诵《法华经》,我们佛学院就有,我也认识几个,过段时间我想一一采访,希望你们透露一下自己的“境界”。当然,你们也不用害怕,不需要说太多,讲一下自己读了多少年、学了多少年,类似这样就可以。
《法华经》的功德非常非常大,我讲《入行论》时引用过一个公案,出自《佛祖统纪》,在《峨眉山旧志》中也有记载。东晋时有个法师叫法志,他常年读诵《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台阶下总有一只野鸡在听,一听就是七年。后来野鸡死了,给法师托梦说自己转生在山前一户姓王的人家里。有一次法师去他们家做法事,刚进门,那个小孩就说:“我师父来了!”他的腋下有野鸡毛三根,法师知他是野鸡托生,非常高兴。后来这个孩子七岁出家,因腋下有羽毛,取名为“翼”,即后来的昙翼法师。
昙翼法师早年依止过庐山慧远大师,也拜见过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前往山里隐居,诵《法华经》十二年,感得普贤菩萨化为一女子前来试探。后来此事被人上报朝廷,皇上特意为他修建“法华寺”,也就是现在的“天衣寺”。听说这座寺院在浙江绍兴那边,近年又改名为“法华寺”。我看过一些它的介绍,寺院好像不大,如果以后有人请,可以到那里去讲《法华经》。
刚才讲到,法志法师天天念《法华经》,野鸡只听到声音,就获得了人身。法王传记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还有安慧论师,前世是一只鸽子时,听世亲论师背诵般若九十九万部,来世也获得人身,智慧超群。可见,佛经的加持不可思议,哪怕是动物听到,也能获得善趣人身,我们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希望大家要重视《法华经》,把它当作最重要的法。
之前讲的只是方便法门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佛陀告诉那些希求声闻乘、缘觉乘的弟子:“我过去给你们传的法,其实只是为了让你们远离痛苦的束缚,迅速脱离轮回苦海,获得涅槃。所以才以方便开示了三乘的教法,以顺应不同根基,引导你们从各自的执著中解脱出来。”
这是佛陀最大的善巧方便。
现在有些人看到一些方便的教言,就说这是心灵鸡汤、那是心灵鸡汤,似乎很不屑。其实只要对众生有利,心灵鸡汤也有价值。表面上看来很浅的东西,也许对你没有什么,但对其他众生可能就很重要,可以让他看破、放下,获得自在。
佛经里有一个故事:佛陀住世时,有位婆罗门手托两个花瓶,前来供佛。佛对他说:“放下吧!”他将左手的花瓶放下。佛又说:“放下吧!”他又将右手的花瓶放下。佛还是对他说:“放下吧!”他非常不解:“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您还要我放下什么?”佛说:“我不是让你放下花瓶,而是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只有将这一切统统放下,才能超脱生死。”婆罗门当下证得无生法忍。
所以,一句简单的“放下”,也能让人开悟。真正的放下就是了知诸法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