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54课
2017年8月21日
(念诵藏文传承)
今天紧接着讲第十八品“随喜功德品”。这一品也很重要,在历史上,有不少与此相关的公案。
《法华灵验传》记载:有一位法师,幼龄出家时就发愿念《法华经》,三个月内“通贯”,每天能念诵七遍。二十岁时,他到京城准备受戒。当时,唐肃宗(唐朝第七位皇帝)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个出家人以吴音念《法华经》,口中发出五色光。第二天早晨,他下令召集京城能诵《法华经》的僧人,共来了两百多位出家人,皇帝一一察看,都不是梦中的僧人。
当时,那位法师刚进城,门卫询问他情况,他说:“我常念《法华经》,来此准备受戒。”众人上报后,皇帝开许召见,一眼就认出了他,“朕昨晚梦到的就是你!”随后,请他坐在妙高法座上,诵《法华经》。当他念到“随喜功德品”时,口中放出五色光,出现各种瑞相。
见此,皇帝和眷属生起极大的信心,安排他住在千福寺,还专门另设戒坛,供他受戒,赐名为大光法师。后来,这位法师回到家乡,当地某官员不信佛,但有一次见到法师念经时面门放光,此后便对他恭敬有加。
还有,《法华传记》里说,有个人无恶不作,他死后到了阎罗王那里,狱卒统计他一生所行,发现恶业极多,装满三车。当时,阎罗王要求再仔细看看他有没有善法,那些狱卒说:“没有其他什么善法,只是曾在某地、某法师那里,短暂听过一点《法华经》,除此之外,什么善法都没有。”阎罗王告诉那人:“虽然你的恶业很多,但抵不过这一善。这个善根能摧毁你以前所造的恶业。”本来他是一个特别坏的人,一辈子造恶业,但因为短暂听闻过《法华经》,阎罗王也让他返回人间。这个人后来深信因果,念了很多遍《法华经》。
持诵《法华经》者,在度众生方面,无论在国王、领导还是其他人面前,都有一种特殊的威力。要想调伏众生,自身应该有一种加持力,这个很重要。如果身口意没有获得上师三宝的加持,即使嘴巴很会说,长得也好看,做事也勤快,但调伏众生的事业不一定广大。
如果经常读诵、受持《法华经》,经常祈祷根本上师、护法神,因缘具足时,看上去你是个普通人,但实际能力不一般。佛教中常讲,除了我们肉眼所见之外,还存在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依靠自身努力可以获取。
这个“随喜功德品”,主要讲随喜他人听闻、学习、宣讲《法华经》的功德非常大。我们对佛陀金刚语要有一种虔诚、不变的信心,其中有些道理很深,个别人智慧狭隘,除了自己的分别念,对这些不可思议的深广境界很难信受。所以,我们应该笃信佛语,以虔诚的信心,结合自己的智慧来接受。
|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这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部《法华经》,产生随喜的心,那他所得的福德、功德有多少?”接着又用偈颂的方式说:“世尊您灭度后,有人听闻这部经,如果能随喜,会获得多少福德?”
要是对世间人说“你死后如何如何”,对方可能会生气,但佛陀不会。
其实佛教徒,对于世间人关注的话题,比如死后财产怎么处理等,不会很在意,但对于法宝的流传,大家都很重视。包括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在课堂上经常讲:“一旦我离开世间,你们对喇荣道场应该怎样护持。如果有知恩报恩者,还会继续待在这里,会想起我这个老父亲的教言……”经常这样说。所以,佛教徒在这方面,跟世间人不同。
|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
这时,佛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度后,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其他智者,其中有年长的、年幼的,他们听闻这部《法华经》,心中产生随喜之后,离开法会现场,到其他地方,无论去经堂、寺院的僧坊,还是空闲的地方,或城市、街头巷陌、村落、田野里。”
许多道友,以后会到各个地方。有些出国,有些去大城市,有些去小村落,有些去寺院,有些去空旷的地方——像若尔盖草原、甘孜草原、金马草原等,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就这样一个人打坐。
| 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
“无论去哪里,把自己所听闻的《法华经》,为父母、亲人、善友、善知识随力宣说。”
“随力”的意思是,随自身的能力,不一定要完全通达所有甚深意义。
大家回到各地,可以在父母、亲朋好友前宣说:“我在某个地方,得到了《法华经》。这部经很好,要不要我给你们讲一下?不用供养,可以免费听。”不过,现在免费的课程,很多人都不来,认为“可能没什么价值,否则哪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收门票,比如一堂课几百美金、几百人民币,他们才会踊跃报名。
| 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这些人听到后,内心随喜,转告其他人。其他人听到之后也随喜,又转告另外的人……就这样一直辗转到第五十个人。”
比如,一个藏族人转告汉族人,汉族人转告蒙古人,蒙古人又转告其他人……这样一直到第五十个人,每个人都随喜。
其实,如果因缘具足,在短短的时间中,就能影响很多人,尤其在这个信息时代。我昨晚发了几张照片,五分钟内阅读量已经上万。现在,无论好的、不好的信息,哪怕是简单的吃喝、没什么意义的东西,众人也能很快看到。
传播佛法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大家不要认为:“我不是法师,又没有堪布、堪姆的证书,怎么能讲课呢?”但有时,得到证书也未必可靠,有些人得到后马上跑了,目的不是很纯正,这个证书以后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有些人虽然没有证书,但心很虔诚,有信心和悲心,自然能利益众生。
无论是谁,只要通达佛法,众人都应该恭敬他。这一点,藏传佛教确实很好,不管是谁,只要具足讲法能力、戒律清净等,大家都很恭敬,其实这很重要。《大般涅槃经》中讲:“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真正了知佛法奥义的人,无论年老、年轻,长得好看、不好看,为了尊重佛法,都应该恭敬、供养、顶礼他。
我以前提过多次,如果发心清净,居士也可以弘扬佛法。民国时期,在汉地城市里,有许多著名的居士。但如今居士群体之中,非常出名、精通佛法、具有影响力的人比较少。其实,在家和出家从戒律等方面来说,出家人是有一些特殊的权利,而如果从其他层面来讲,只要是佛教徒,许多方面都同样开许。
此处提到“随力演说”,这一点很重要。有人觉得:“自己没有证悟,相续中还有烦恼,怎么能讲经说法呢?”其实也可以。《成实论》里说:“若人但能为他说法,是名利他;是人虽不自随法行,为他说故,自亦得利。”如果能为他人说法,这就叫利他;自己虽然没有随顺、安住于法性,没有完全依那些境界行持,但为他人说法的缘故,自己也能获益。
好心好意为人说法,没有害处,不但自己获益,对别人也有利。所以,得法之后,可以回到家乡,对父母、亲友、善知识等,随力说法。“随力演说”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为别人说法,就是自利利他;以佛法饶益自他,是最为重要的,能真正断除自他的无明烦恼。
刚才讲,那个人听到《法华经》后,到其他地方告诉别人,一直传到第五十人。这第五十人,有些注疏中说,跟前面四十九人相比,他的功德不是很大,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再传给别人。
前面的四十九人,既听法又随喜,还传给他人,所以有多重功德;而第五十个人,他听到后很欢喜,但还没有传给别人,所以功德相对少一些,因为只是单向的。但虽说如此,他的功德也很大。这个公案叫“佛赞五十随喜”,是个经典的案例。
|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佛说:“阿逸多,这第五十个善男子、善女人,随喜的功德,我今天告诉你们,你们好好听一听。”
相对而言,他的功德不如前面四十九人,但也不可思议、难以思量。
|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如果有四百万亿阿僧祇劫数的世界,其中有六道、四生的众生,包括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欲界中,四生都有;在色界,一般是化生。像地狱中,全部是化生;饿鬼、旁生中,四生都有。
| 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这些众生,有些是有形的(欲界和色界),有些是无形的(无色界);有些有想,有些无想(无色界中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还有些是非想非无想;有无足的(如蚯蚓)、两足的(如人类、鸟类)、四足的(如许多旁生)、多足的(如昆虫),像这样的各种众生,如果有人希望获得福德,随这些众生的所欲,给予各种娱乐用具。”
这么多众生,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比如说蚯蚓,它喜欢土壤,天天给它吃黑土。但蚯蚓有种吝啬心,总担心把大地都吃完了,所以舍不得吃,所以它还是很节约的。
| 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瑠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对每个众生,都已经给予了遍满整个阎浮提的物品,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还有各种珍宝、象车、马车,以及七宝所成的宫殿、楼阁等。这位大施主对所有这些众生,这样布施了八十年,此时他心想:‘我对这些众生,随他们的心意,已经布施了各种娱乐资具,但这些众生也已衰老,白发苍苍、满面皱纹,离死亡不远了,我应该用佛法来训导他们。’然后他召集这些众生宣说佛法,示教利喜,这些众生次第获得了须陀洹果、斯陀含果(一来果)、阿那含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断除了一切有漏烦恼,于甚深禅定获得自在,具足八种解脱的功德。”佛陀问弥勒菩萨:“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大施主,他所得的功德多不多?”
八十年间,对以人类为主的所有众生,先布施各种财物,最后以佛法饶益,让他们都获得阿罗汉果。一般来讲,这不太可能,可以说是一种假设。这样的功德,你说多不多?
|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弥勒菩萨对佛陀说:“世尊,此人的功德非常多,无量无边。就算这位施主仅仅对众生给予一切娱乐资具,功德都是无量,更何况让他们获得阿罗汉果?”
有些人两三年做一点慈善,搞个什么活动,“哇,我做了很大功德!”参加一次放生,“我很了不起,我要跟鱼儿合影。”现在很多人都这样,喜欢炫耀。
八十年中不断地布施,功德无量无边,更何况让这么多众生断除人我执、获得阿罗汉果,那功德更不可思议。
|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今天明白地告诉你,这个人以一切乐具,布施给四百万亿阿僧祇数世界的六道众生,并让他们获得阿罗汉果,此人所获得的功德,不如前面的第五十个人,仅仅听闻《法华经》一个偈颂后,内心随喜的功德,连这个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都不能比,甚至用算数和比喻也没法了知。”
我们这次听《法华经》,功德真是很大。如果你不信佛语,那没办法;如果前世具有大乘善根,就不容易生疑;如果前世待在邪见群体中,今生也容易生邪见。如果没有邪见,以正信接受,并且在因缘具足时传给他人,无论他听没听懂,只要有一种随喜心、欢喜心,他又告诉其他人,这样辗转到第五十个人。相对而言,最后这个人功德最小,但让无数刹土的众生都获得阿罗汉果的功德,也没法与之相比。这真是不可思议。
此次讲课期间,我经常想,如果当年请法王如意宝来宣讲《法华经》,应该更加感人。因为,法王以前讲过《释迦牟尼佛广传》,还有《百业经》《贤愚经》《八大菩萨传》等,哪怕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公案,因为他老人家是大菩萨,跟凡夫不同,对很多内容都有真实体验和境界,讲到相关公案和场景时,也有一些自己的回忆、不同的感触,以至于听课的人在很长时间中,那种感觉不易散去,对内心的影响非常大。
平时我们自己翻翻书,大概知道那些公案的意思,而真正具有加持的善知识讲法,效果完全不同。如果是我自己看书,稍微感动一会儿,就很快消失了,但听上师讲过之后,对自己的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有巨大影响。这方面差别很大。
|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佛告诉弥勒菩萨:“阿逸多,这第五十个人,他辗转听闻《法华经》而随喜的功德,尚且是无量无边阿僧祇,更何况是最初在法会中听闻而随喜的人了,他的功德更是超过无量无边阿僧祇,是不可比拟的。”
大乘佛法确实不可思议。《憨山老人梦游集》里说:“见闻瞻礼者,赞叹及称扬,一念随喜心,顿成无上种。”凡是见到、听到、礼赞、称扬,甚至一念随喜,都将成为无上菩提的种子。
佛教中一些看似简单的行持,蕴含着甚深的意义和功德,但许多人并不了解。比如,顶礼有多少功德,赞佛有多少功德,包括我们念《普贤行愿品》时供花、供水等,看似简单,实际功德巨大。有人觉得,听一堂《法华经》的课、看一看法本,“这个有什么嘛?我听不听都一样,看不看也一样。”实则完全不同。其中一些微妙的因缘,凡夫不一定清楚,尤其是没有信心、没有皈依、没有闻思过的人,对心灵方面的功德和因缘,很难了解。
有些甚深法义,唯有依靠善知识才能通达。宗喀巴大师《缘起赞》的后面有一句话:“无上导师之圣教,有幸值遇源师恩,此善回向无余众,承蒙正师摄受因。”意思是,我们遇到佛法,并懂得其中含义,是上师的恩德,以此善根回向众生,愿他们都得到善知识摄受。有了善知识摄受,修行就有方向,否则,即使遇到佛法,他们也不一定懂。这是《缘起赞》的结语,我刚来佛学院时,觉得这个颂词很重要。
我非常感恩德巴堪布,因为他让我遇到了法王如意宝。我来到佛学院后,法王每天开示佛法,我觉得:“在茫茫世间,如果我像我的同学那样,成为老师,就不会遇到这些。”当时的信心,还是比较不错,也经常念那个教证。
这个偈颂你们好好看看,就在《缘起赞》里,以前也给大家引用过。平时要经常这样发愿,包括我们今天听法、讲法的功德,愿那些还没有遇到善知识、漂泊在轮回大海里的可怜众生,真正得到善知识摄受。
|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
“还有,阿逸多,如果有人为了这部经,到一些寺院、经堂里,无论站着也好、坐着也好,在须臾间听受。”
新来的游客,坐一会儿脚就特别痛,实在坐不住,这边撑一下、那边撑一下,好像很痛苦……刚才就有好几个人,应该是临时过来旅游的。
| 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以此功德,将来转生之后,会获得上妙的象马车乘,以及珍宝辇舆,还能乘坐美妙的天宫。”
现在马车、象车很少,也许他们以后会拥有豪车,如奔驰、宝马、莱斯劳斯,还有人工智能汽车、直升机、豪华游轮等。
听说比尔·盖茨在上世纪90年代,就享受着类似人工智能的各种设施。
|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
“如果有人坐在宣讲《法华经》的地方,见到另外有人前来,劝别人也坐在那里听闻,或让出自己一半的座位给他。”
有些人很执著座位,“这是我的地方,起来!”这样不行。应该把座位分给别人,遇到一个新来的,“来来,坐坐!”
| 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以此功德,这个人将来转生之后,会获得帝释天的坐处、梵天坐处、转轮王的坐处。”
不仅是帝释天、梵天的坐处,还包括国家总统、主席,或局长、科长等,总之会获得领导的位置。反过来,如果听课时,把别人的位置抢了,自己也容易下台。(众笑)
有人想升官发财,但始终不如意;有些人因缘奇妙,虽然能力一般,但就是有福报。我有时遇到一些高管、领导,心里总是想:“这些人以前肯定做过什么功德。就像阿育王,也是因为前世供养佛陀,才成为大国王。”
因缘真的不可思议。今生抢别人的位置、害别人,那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会遭遇各种违缘。有些人一直不顺,处处碰壁;而有些人一直很顺,只要稍微动念,并没有特意争取,也能自然获得,这是一种福报。但许多众生不了解这些因果,因此,我们劝别人行持善法的功德很大。
前面也引用过《不退转法轮经》的教证:“佛法中智人,自信劝他心,如是展转教,增长诸功德。”佛法中有智慧的人,自己信佛,劝别人也信,如此辗转教导他人,能增长各种功德。因此,我们所懂得的教言,要经常分享给别人,劝人行善的功德很大。
这是一层意思,下面还有一层。
|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
佛告诉弥勒菩萨:“阿逸多,如果有人对其他人说:‘有一部经,名为《法华经》,我们可以一起去听。’”
刚才是见有人来,给他让座;此处应该是指,还没到讲堂时,劝人听闻,“我们一起去听《法华经》”。
| 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
“这个人也接受他的建议,一起去听经,哪怕只是须臾之间听闻。”
短短几分钟,也有作用。我那天说,上师如意宝讲一些经典时开许,哪怕只听一个公案、听几堂课也可以。
此次所学的《法华经》,功德太大了,你们哪怕只听一节课也可以。如果实在做不到,比如中间拉肚子,或有其他事情,也允许离开——当然,不允许也没办法。(众笑)
| 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
“这个人以这样的功德,转世之后,会和陀罗尼菩萨共同生活在一起。”
有些人经常跟善知识在一起,从小就是这样。我原来也说过,觉得自己很有福报:读小学、中学时,很多善知识都在身边出现;在不同阶段,包括放牦牛时,也遇到很好的出家人。所以,我一生之中,一直在遇到善知识。
有些人前世确实积累过福报,也许曾经带人到经堂听《法华经》,这样一路走来,身边都是善知识。
| 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痖,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
“而且根性很利,智慧敏锐,在百千万世中,不会变成瘖痖;口中不会有臭气,舌头没有疾病,也没有口腔病;牙齿不黑、不黄、不疏,也不残缺、脱落,不会有不整齐的情况;嘴唇不下垂、不褰缩、不粗涩,也没有其他问题。”
有些地区的人觉得,嘴唇粗一点好看,对美丑有不同标准。有些人嘴唇经常破,个别居士刚到藏地,高原反应时,嘴唇一直裂口,回去就好了。
如果劝别人一起去听《法华经》,以此因缘,他的嘴唇、牙齿、舌头会非常健康和庄严。
| 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嘴唇不会缺坏(兔唇),嘴也不会歪斜,不厚不大,不黧黑,没有各种可恶的相。”
前面是不厚不粗,这里是不厚不大。现在有些人感觉嘴唇太厚,就涂点口红遮掩,很多男人也是这样。
|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
“鼻子不塌,也不歪曲。面色不黑、不狭长、不窊曲,没有任何令人不喜之相。嘴唇、舌头、牙齿都非常庄严;鼻尖高挺、端直;面貌圆满,眉毛高而长;额头广阔平正,人相具足。”
总而言之,这种人面相庄严。
所以,还是要多劝人听课。有些人这辈子想变好看,可能有点难,但为了下辈子好看,还是多劝劝别人,路上看到一个人:“过来过来,我们一起去听课。”你们要赶紧劝,不然《法华经》都快讲完了。
也许以后在经堂门口见到一个人,很多人都抢着劝!(众笑)
|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生生世世所生的地方,能见到佛,听闻佛法,并以信心接受教诲。”
因为前世与《法华经》结上善缘,生生世世都能见佛、闻法,自己也不生邪见,具足信心。
闻法的功德很大。《正法念处经》中说:“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闻法功德,在所有功德中是最胜、最上的。所以,如果劝人听法,这个功德也是最胜、最上的。
|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阿逸多,你看看,劝一个人前去听法的功德都这么大,何况一心一意听闻、读诵,在大众中为人分别宣说,以及如理如法地修持?”
《诸经要集》里说,有一位沙门,日夜读诵大乘经典。他住处有只小狗,天天听他诵经。小狗死后,转生为舍卫城的一个女人。她长大之后,以前世的因缘,又遇到那位法师。后来她也出家,获得圣果。现在我们有些出家人,天天抱着一只小狗,可能也想给它转法轮吧。总之,听受正法,确实有很大功德。
下面是重宣此义: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
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
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
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
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
这时,世尊为了重宣此义,以偈颂方式说:“如果有人,在法会中听闻了这部经,乃至一个偈颂,随喜并为他人宣说,这样辗转传授到第五十个人,最后这个人所获得的功德,我现在告诉你们:譬如一位大施主,他供给无量众生,在八十年中一直满足众生的意愿。后来他见到这些众生老了,白发苍苍、满面皱纹,牙齿也已脱落,容颜枯槁,他心想:‘这些众生不久会离开世间,我应该用佛法来教化,让他们获得道果。’就以善巧方便宣说涅槃的真实法。”
有些企业家,也要有一种责任感:“我现在帮助员工就业,将来还要在精神层面,给他们种下善根。”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
“他说:‘世间的一切都不牢固,就像水泡和阳焰,你们应当快快对世间生起厌离心。’”
这个偈颂,大家一定要记住。
世间的名声、地位、才华、感情,就像镜中花、水中月,暂时有所显现,但并不稳固。无论你遇到多美的对境,都会无常;遇到多丑的对境,也是一样。因此,没必要特别在意、执著,为此痛苦。作为佛教徒,要了解世间的本质。
这个比喻中,老尊者宣说此理之后,众生都获得了阿罗汉果。现在想得阿罗汉果,也许有点难,但我们至少要对佛法有所认识。《正法念处经》说:“以闻正法故,能知真法相,是故有智者,当勤听正法。”由于听闻正法,会了解万法的真相。三界轮回的众生,都因不解真相而迷惑,如果通达真相,就不会有痛苦。这个教证真的特别好!
通过听闻正法,就会了解真相;以能了解真相的缘故,智者会欢喜听法,不会听着听着就跑了,也不会听一节课就再也不想听了——这种人想从轮回中苏醒过来,还有很长的距离。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
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
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
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
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
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
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黄黑,
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
舌不干黑短,
“这些人听闻此法后,都获得了阿罗汉果,具足六通、三明、八解脱。最后的第五十个人,听闻此经一个偈颂而随喜的功德,就超过了这些,不可思议,没法用比喻来形容。这样辗转而来,听闻随喜,福德尚且无量,更何况在法会最初听闻而随喜的人,功德更不用说了。如果有人劝另一个人听受《法华经》,告诉他:‘这部《法华经》非常难得,在百千万劫中也难以遇到,你好好去听。’此人接受教诲,到经堂里乃至须臾间听闻这部法,这样劝人听闻的功德,我今天也告诉你们:生生世世中,口中没有疾病,牙齿不疏、不黄、不黑,嘴唇不厚、不缺、不褰,没有可恶相。”
人的嘴还是很重要的。鼻子、眼睛、舌头也很重要——如果舌头太短,话都说不清楚。
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
面目悉端严,为人所喜见,
“鼻子高、修长、端直,额头广阔、平正,面貌端严,令人欢喜。”
这也是前世的福报。一些相貌庄严的人,还要再接再厉,如果经常生嗔恨心,谩骂他人,下辈子就很危险了。
所以,今生好看的人,如果不注意,来世也许很难看;今生不太好看的人,只要好好修行,下辈子也许特别庄严。
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
常从其口出。若故诣僧坊,
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
今当说其福。后生天人中,
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
及乘天宫殿。
“口气没有臭秽,常有莲华的芳香从中出现。如果特意前往僧坊、经堂,为了听《法华经》,在须臾间听闻这部经,内心产生欢喜,这个福德也在这里告诉你们:他以后会转生在人、天中,获得美妙的象车、马车、珍宝辇舆,还可以乘着殊胜的天宫。”
一些修行人有福报,拥有各种上好资具,住处也是无勤获得。有些人可能是福报不够,不断地搬家再搬家,一会儿在牛粪棚住几天,一会儿在别人家住几天,这都跟自己前世有关。
不过,有些人的房子像宫殿,但“宫殿”被拆时,就很伤心;有些人住牛粪棚,牛粪棚被拆时,没什么痛苦。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
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
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如果在讲法的地方,劝别人坐下来听经,以此福德因缘,会获得梵天、帝释天、转轮王的坐处。更何况一心听闻,为人解说其中的法义,如理如法地修行,这样的福德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