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53课
2017年7月18日
今天继续讲《法华经》。这节课讲完之后,先告一段落,然后到8月中旬再继续讲。如果后面速度比较快,争取今年10月份之前讲完。
这次讲《法华经》,学院大多数堪布、堪姆、法师,都亲自来现场听课,这种闻法态度、恭敬心还是很好。各地佛教徒也比较不错,在闻法威仪方面,大家都可以,希望后面部分的学习,大家也能如理如法地完成。你们有了这部经的传承和教授,以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弘扬。
(念诵藏文传承)
现在学的“分别功德品”,主要宣说对“如来寿量无边”生信及受持此经的功德。
先讲一个公案。《法华经持验记》里说:晋朝时期,长沙附近的一个地方,长出了两朵稀有的青莲花,瑞相纷呈。众人觉得很稀奇,就顺着莲花往下挖,结果发现莲根生在一口瓦制棺材里,其中有一具遗体,莲花是从遗体口中长出的。当地老人说,过去有一位僧人,生前持诵《法华经》万余部,后来无疾而终,圆寂后葬在瓦棺里。后来,大家就在那里建了一座寺院,名为瓦官(棺)寺。
前面也讲过多次,许多人持诵《法华经》离世后,口中会长出莲花。也许与“妙法莲华(花)”这个名字有关。莲花是非常清净的,出淤泥而不染,有许多象征意义。其实,这方面的公案特别多,只不过现在许多人不重视而已。
继续讲正文:
|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
佛告诉弥勒菩萨:“此外,阿逸多,如果有人听闻佛陀的寿命如此长远后,生起坚定的信解——不是人云亦云的迷信,是真正理解并产生信心。此人所获得的功德无有限量,能生起如来的无上智慧,更何况是广泛听闻这部经了。”
| 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苏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如果教别人听闻;自己受持,并让别人受持;自己书写,并让别人书写;用各种花、香、璎珞、幢幡、伞盖、香油、酥油灯等供养经卷,此人所获得的功德无量无边,能生出一切种智。”
不仅是《法华经》,其他大乘经典,自己读诵、让别人读诵,或常行法布施,宣讲其中的偈颂、公案、道理,这样的功德也很大。《法苑珠林》中引用佛经说:“三界诸乐具,尽持施一人,不如一偈施,功德为最胜。”把三界所有资具布施给某个人,不如把大乘经典中的一个偈颂,给他讲解作为法布施,功德更为超胜。另一方面讲,将三界资具送人,不容易做到;把一个偈颂讲给别人听,并不是很难。
有些人对于讲课、辅导不那么重视,可能是对因果没有生信。如果深信因果,应该知道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正如此处所说,自己听闻,也让别人听闻;自己书写,也让别人书写;自己修持,也让别人修持。这些功德都非常大。
《不退转法轮经》中说:“佛法中智人,自信劝他信,如是展转教,增长诸功德。”有智慧的佛教徒,在自己信仰的同时,让别人也信仰,这样辗转教授,功德不可思议。而有些人不愿意分享,这不是很好,你自己看书、听课、修行的同时,对身边人也应该有一种帮助。
比如,作为父母,可以教导孩子,让他多看《法华经》,或让他抄写;作为老板、经理,对自己的员工,不仅要给予薪资,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心灵方面有所提升。哪怕你自己身份卑微,但肯定也有和你同等,或比你更弱势的人,甚至对于上者,也可以真诚地推荐:“这本书我看过,特别好,您有空要不要看看?”请一些经书送给他人,这些都是法布施。
《大圆满前行》里讲过:行善方面,随口、随心就能积累善根;作恶方面,随时随地也可以造下恶业。所以,我们在行善方面,不一定非要限定时间,“我明天才能行持善法”,应该随时随地行善、帮助他人,要有这种习惯。此处提到的劝人听闻、书写等,许多人都做得到,而且一定要做。
《法华传记》里说,鸠摩罗什大师译完此经后,皇帝问他:“供养经卷有怎样的功德?”大师就讲了很多公案,其中一个是:有个婆罗门造了三个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后来他很后悔,用香花供养《法华经》,以此消除了大部分罪业。当他以余业堕入地狱时,不但没有因猛火而感受痛苦,反而像泡温泉一样舒适,身上还发出奇特的香味,闻到的众生都脱离地狱,转生善趣。
可见,即使是造了多个无间罪的人,通过供养《法华经》,也能解脱。所以,将来听完这部《法华经》,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对于它要经常供养、受持,由此让别人也结上善缘,这很重要。
|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佛陀说:“阿逸多,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我宣说如来寿命长远,深深地生起信解。那此人已见到佛常住于灵鹫山,为许多大菩萨、声闻众围绕着,一直在说法。”
就像智者大师一样,见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在凡夫面前,如来已涅槃,佛法也接近隐没。但此处反复强调:如果有人对“如来寿命长远”,生起不可动摇的信心,那他始终会见到法华法会的庄严场景。
| 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瑠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而且能见到此娑婆世界以琉璃为地,非常平坦方正,以阎浮檀金作为八条大道的分界,宝树一行行整齐排列,各种楼阁由珍宝组成,菩萨们安住其中。如果能这样观见,应当知道,这是获得甚深信解的相。”
在凡夫的境界中,娑婆世界很不清净。但实际上,心净则国土净,如果对这个道理生起信心,就会见到清净相,不会见到特别不清净,或者烦恼深重的现象,就像《维摩诘经》第一品所讲的那样。
|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
佛陀说:“如来灭度后,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不作毁谤,并产生随喜心,应当知道,这也是获得甚深信解的相。”
大家都听到了这部经,要对“如来寿命长久”,不但不毁谤,而且很欢喜,觉得佛并没有入灭——我们还是有希望的,这也是对《法华经》生起信心的功德。
|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如果对《法华经》不但生起信心,而且读诵、受持、弘扬、为人讲说、印制法本等,此人很有福报,诸佛会恒时加持、垂念,安住在他头顶,与他形影不离。对有信心的人来说,这部经就是“系解脱”。
《法华传记》中说,众生遇到《法华经》,若能经常受持、读诵、书写等,在弥勒佛出世转法轮时,会成为他第二会的弟子,并出家修行,证得圣果。
以前讲过,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如果受持别解脱戒,最迟在弥勒佛出世时,会得到解脱。《法华传记》里也说,如果对《法华经》生信、受持,最晚在弥勒佛转法轮时,会获得解脱,远离轮回的痛苦。
|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
佛告诉弥勒菩萨:“阿逸多,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不需要另外为我造佛塔、造僧坊,以四事供养僧众。”
如果读诵、受持《法华经》,就不用为了造佛塔、造经堂而到处募款。建到一半没钱了,又到处化缘;在化缘的过程中,还遇到各种违缘。这没有必要。因为你读诵《法华经》,实际上和建造塔寺是一样的。
有些人,一年建一层楼,五年才把经堂的宝顶装上,的确非常辛苦,付出了许多代价,其间还有各种风言风语。而有些人每天读一遍《法华经》,什么建筑都不用管,不用天天顶着大太阳监工,也不用跟工程队、设计员吵架,明天你们发心人员都回去,念《法华经》就好了——开玩笑啊,这是不了义的说法。(众笑)
|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佛陀说:“为什么呢?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实际上已造了佛塔、经堂和僧坊,供养了僧众。他们相当于用佛舍利建起七宝塔,塔身高广,往上逐渐变小,直抵梵天界。其上悬挂着各种幡盖、宝铃,供养花香、璎珞、末香、烧香、涂香,还有各种天鼓、箫、笛、箜篌及种种伎乐、舞戏,以种种妙音进行赞颂。这样的人,相当于已在无量千万亿劫中,做了这些供养。”
如果有人以七宝建造佛舍利塔,极其高大,还以各种珍宝和妙音供养赞叹,在百千万劫中这样行持,功德非常非常大。而如果读诵、受持《法华经》,就等于已经这样做了,没有任何差别。
上世纪80年代,法王如意宝通过各种方式修建佛塔。道孚、色达的一些大塔,都是上师去那些地方时,如果有人供养,上师就让他们造塔。青海班玛县的那座佛塔,也是这么建起来的。色达这边以前要建一座大佛塔,法王也参与了,但到了最后,名义上就变成是别人建的了,就像现在有些建筑一样。
当时,法王发愿造两万多座佛塔——具体数目记不清了,后来在各地都建了很多,并专门做了装藏。我刚来佛学院时,藏地的佛塔非常少,几乎没有。但法王等大德发起之后,白色的佛塔越来越多。现在,每隔几十公里,就能看到一座佛塔。当然,没有像缅甸、泰国、柬埔寨那么多。
我经常想:在末法时代,能见到这些佛塔、佛经、僧人,确实是很大的福报。这方面如果广讲,可以说很多。总之,大家应该欢喜。佛教完全隐没时,众生非常可怜,在自相续中,连一点一滴佛缘都无法种下。但现在,只要我们不是特别差劲,外在还有很多因缘,受持大乘经典的功德也那么大。
|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
佛陀说:“阿逸多,我灭度后,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能受持它,自己书写,或教别人书写,那此人已经建立了僧坊,用红色旃檀造了三十二间的殿堂,高八多罗树。这些殿堂高且宽,非常庄严,百千位比丘住在里面,还有各种园林、浴池、禅修的地方,以及僧众受用的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让人欢喜的资具,充满其中。”
如果读诵、受持《法华经》,就是为僧众建造了经堂、宿舍。现在,许多人在各地建佛塔、建经堂、供僧,这些都很好,但即使这方面因缘不足,你读诵《法华经》的功德也是一样。
现在造塔的人比较多。按照目前的新政策,造露天佛像不容易获得批准,造塔也是一样。曾有一段时间,许多地方造佛塔是比较容易的。建塔时,所有尺寸、高度等都要如理如法。在藏传佛教中,造佛像、造佛塔、造寺院都是这样。即使是汉传和南传的佛塔,也有相关尺寸标准。
现在,许多稍微有能力的人,都用各自的资财建造佛堂。有些虽然没有条件造大寺院,但也为各地佛友提供了一些临时佛堂,其实这些功德也一样。佛堂主要起什么作用?就是闻思修。居士团体中,无论个人提供,还是大家集体租房,在里面闻思修行,功德确实很大。
我有时想,有些人在香港、深圳、上海都有空房子,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有,今天住这里,明天住那里,可能也没有必要。不如把个别空房借给当地佛教徒,做共修道场,哪怕共修一个月,这个房子也是有价值的。
此处主要是讲《法华经》的功德,但同时我们也要强调:有条件时,还是要尽量供养三宝。现在还是挺好,我们去汉地城市,见到一些有福报的人,公司里都有佛堂,其中供着庄严的佛像,而且供品、供养方式都比较如法。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去香港和台湾,包括美国等地的道场,见到他们的佛堂,感觉很羡慕。当时在内地,佛堂比较少。但现在完全不同了,很随喜大家。
即使你没有闻思修的条件,把家里空一间屋子出来作为佛堂,也是很好的;如果这个条件也没有,那就在卧室或别的地方,供一些佛像,中间用帘子稍微隔开,这样也可以。这些功德大家一定要了解。
| 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
“这样建造的僧房、经堂有百千万亿,无量无边,以此现前供养给我和比丘众。”
读诵《法华经》,完全能获得如是功德。
|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
“所以我说,如来灭度后,若有人读诵、受持这部《法华经》,对别人宣说,自己书写或让别人书写,及供养经卷,那就不需要另外建造佛塔、寺院,包括造僧坊、供养僧众。更何况有人能在读诵、受持此经的同时,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和智慧,这样的功德最为殊胜,无量无边。”
受持《法华经》的同时,也要尽量修持六波罗蜜,这样一起行持的功德,更不可思议。下面讲一个比喻。
|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嗔,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譬如,虚空的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是无量无边、没有边际的,此人功德也一样无量无边,会迅速获得佛陀的一切种智。如果有人读诵、受持这部经,给别人宣讲,自己书写,让别人书写,并且建造佛塔、僧坊,供养、赞叹声闻僧众,还以百千万种方法赞叹菩萨的功德,以各种因缘、譬喻解说这部《法华经》(布施);同时能守持清净戒律(持戒);和柔和者一起共住,内心安忍,没有嗔恨心(安忍);意志极其坚固,长期处于坐禅的状态,获得甚深的禅定(禅定);精进勇猛地摄持一切善法(精进);以敏锐的智慧,善能回答别人的提问(智慧)。”
六度很重要。若与《法华经》同时修持,功德更大。
|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佛告诉弥勒菩萨:“阿逸多,如果我灭度之后,诸位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此经,且具足上述这些善法的功德,应当知道,此人已经趣入菩提道场,接近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已坐在菩提树下了。”
如果读诵、受持《法华经》,并且行持六度,就离成佛不远了。
|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阿逸多,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坐着、站着、行走的地方,都应该建起宝塔,一切天、人都应当供养,就像对待佛陀的宝塔一样。”
以后,如果有人着重弘扬《法华经》,他所在之处可以建一座佛塔,让无量众生结善缘,可以叫“法华塔”。
我们讲《法华经》的地方,可以叫“法华讲堂”。上世纪90年代,大经堂最上面有一间小屋,法王在那里讲《句义宝藏论》时,因为此论又叫《光明宝藏论》,法王就把那间小屋子称为“光明宫”。后来,法王在他老人家的住处,也就是三楼上面的一间小玻璃房,讲了《法界宝藏论》,法王称这间玻璃房为“法界宫”。
总之,各位将来弘法利生时,如果在某地讲《法华经》,就可以在那里建一座“法华塔”——表面看来是菩提塔,但也可以这样称呼。
我刚出家时,德巴堪布给我们讲过《大圆满前行》。我后来经常想,那个地方很有纪念意义。因为大德讲过课的地方,不要说人类,连鬼神非人也经常顶戴、恭敬、顶礼。
此处提到,宣说《法华经》的人,无论男女,他坐过的地方、站立的地方、行走的地方、躺卧的地方——藏文有提到这四种威仪,都值得供养。
下面是偈颂: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苏灯,周匝常照明。
这时,世尊为了重宣此义,以偈颂方式说道:“如果我灭度之后,能供奉、受持这部经典,此人获得的福德无量无边,如前所说,已经具足了一切供养,相当于建造舍利塔,以七宝而成,非常庄严,表刹十分高广,越往上越小,直达梵天界。佛塔上有千万亿宝铃,风吹动时发出悦耳的妙音。并在无量劫中,供养这座佛塔,用花、香、璎珞、天衣、各种乐舞,还有香油、酥油灯等供养,照亮周围的环境。”
佛学院的坛城、经堂,晚上都有照明灯,非常庄严壮观。
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
“在末法恶世时,如果有人能受持这部经,那已具足了上述所有供养的功德。如果能受持此经,就像在佛住世时,以牛头旃檀建造僧坊进行供养一样。”
印度有几种特殊的檀香木,非常名贵。其中一种是牛头檀香,还有蛇头旃檀等。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
“这座僧坊有三十二间殿堂,高八多罗树,里面有各种上妙的美味佳肴,具足善妙的衣服、床榻、卧具等,住处能容纳百千众人,周围还有园林、浴池。”
世间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在佛经里也有。如经堂的建筑、周围的附属工程,包括池塘、绿化、道路排列、各种围栏等,最上等、最庄严的这些设施,在佛经里都有描述。
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薰油常燃之,
“包括行走、禅修的地方,都非常庄严。如果有人以信解心受持、读诵、书写此经,还教别人书写,及供养经卷,散各种花香、末香,常常以须曼花、薝蔔花(薝蔔花是黄颜色)、阿提目多伽(又名詹巴嘎,是天界的花,类似青莲花)这些花的精油做香薰供养。”
藏文说是用这三种花供养经书。你们可以查一下这几种不同的花,应该能查得到。这三种花都很香,可以提炼精油,用其做香薰供养非常好。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不嗔不恶口,
“这样供养的人,能得到无量无边功德,就像虚空没有边际一样,他的福德也没有边际。更何况在持诵此经的同时,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禅定,不嗔恨、不恶口骂人。”
我们作为佛教徒,这方面一定要注意。素质较低的人,开口就骂人,平时也常说各种难听的语言,这些都要遮止。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嗔,
“并且恭敬佛塔、寺庙,恭敬所有比丘等出家人,内心远离贡高我慢,经常以智慧如理思维,遇到有人提问,不生嗔恨心。”
遇到别人提问,很真诚地回答,这就是转法轮。
许多经论中,谈及智慧度时,指的就是答疑。因为人们确实有各种疑惑,用智慧宝剑将它解开,是非常重要的。对听众来讲,有时在大众中听法,不如答疑的作用大,甚至有人会因此步入正道。所以,遇到别人提问时,不能生嗔心。
以前一些大德,对所有问题都耐心解答,提问者也很重视,马上记下来。但有时候,某人向我提问,我很认真地回答,但讲着讲着,他都睡着了(众笑)。其他人不重视我们也能理解,但提问的人,他有责任专注,不管对回答满不满意,都应该认真听。有些人不知道是别人让他问的,还是什么原因,到中间他的心就散了。我们自己很专注,尽量想办法解答,但一边回答一边看他表情,他好像并不重视。
有时,虽然是一个人提问,但也许代表着很多人的疑惑。比如,一个80后提出疑问,许多同龄人都有这个疑团;或者他是一个年长的人,很多年长者也都有类似疑问。所以,我们在讲课或演讲时,留出一个提问环节,是很好的。
学院的有些堪布、堪姆,对这方面很重视,也给大家时间提问。有些却说:“我只讲课,不想答疑。”这样也可以,我们不可能强迫你,随缘吧。但一般来讲,尤其是法师,确实需要遣除他人的疑惑。
回答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讲课的话,自己可以决定讲什么,但回答问题,不知道对方会问什么,也不可能提前指定某人“你来提问”。而且,有些人是真诚发问,有些则是怀有各种目的,甚至看到法讯后,提前准备难题想刁难说法者。
这里是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提问,都不能生嗔恨心。
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然后随顺他们,很耐心地解说。如果能行持这些,功德不可估量。如果见到这样的法师,成就这些功德,应当以天界的花朵散在他身上,用天界的衣服覆盖他的身体。”
在藏地,如果一个歌手唱歌,许多人会给他献哈达,最后他变成一大堆哈达,看不出样子了。(众笑)
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并且在他脚下,以头恭敬顶礼,心里产生‘如佛一般’的想法。”
“视师如佛”的观念,不仅是密宗才有。
密宗讲“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人说:“你们怎么还要皈依师?视师如佛不合理。”但这里也说,受持、读诵、弘扬《法华经》,并且行持六度的人,用天人的衣服供养他,是值得的;还应该在他面前顶礼,把他当作真正的佛。
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
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
“还应当这样想:这个人不久会前往菩提树下,获得无漏无为的智慧,广泛利益天人等众生。”
对于弘扬《法华经》者,我们都要以恭敬心赞叹、随喜,不能诽谤,否则,自己会感受恶果,带来许多痛苦。无论在任何地方,对受持此经的法师,应当如佛那样来对待。
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
“他所住的地方,行走、躺卧的地方,乃至宣说《法华经》中一个偈颂的地方,都应该建立宝塔。”
为了表示纪念,建这些塔都有必要。
现在,学院可能没办法建塔。在山门口,我们以前也建了一些塔。你们以后在各地,比如在某座寺院,讲过《法华经》的话,可以在那里建一座法华塔,这很有必要。这是佛经讲的,哪怕是讲一个偈颂的地方,都应当建塔。如果讲一个偈颂的地方建塔有困难,那讲了整部法的地方,还是应该造一座纪念塔。
以前一些大德也是这样。比如,法王如意宝的一位上师,叫“玛尼喇嘛”班玛思德,他在各地弘扬观音心咒。后来,藏地凡是他讲过法的地方,大多都建起佛塔,包括我们紫青山沟下面,路边就有一座佛塔。法王说他很小的时候,在那里听玛尼上师讲过一堂课,所以那里应该建纪念塔,法王在世时也专门去过。还有一些大德,他降生、圆寂和转法轮的地方,都可以建塔,尤其是讲《法华经》的地方。
以后,如果一些法师在别的寺院,真正能弘扬《法华经》,那是值得纪念的。我们学院因为所传的法比较多,一个个纪念可能没办法。但大家应该了解这方面的重要性。
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这座塔要尽可能庄严、妙好,以各种供品供养。这位佛子安住的地方,佛陀也在受用,常常在其中行走、坐卧。”
如果有一位佛子讲《法华经》,他住的地方、休息的地方,所有行住坐卧之处,佛都在加持、受用,也常在那里行住坐卧。这是需要建塔的原因之一。
这一品讲了《法华经》的很多功德。我希望,大家对于如来寿命无量,一定要生起定解。在以后的日子里,看能不能在自己的佛堂里,准备两本《法华经》:一本用来阅读、念诵;另一本供在佛堂,作为顶礼、供养的对境。就像我们供曼扎,一个是所修曼扎,一个是所供曼扎。
《法华传记》里说,有一个人经常书写、读诵此经,但没有供养。后来他死后,到了中阴界,阎罗王对他说:“你虽然手写《法华经》,但还没有供养,你还是回到人间,多行持供养吧。”后来他回到人间,不断地供养《法华经》。所以,我们要把法本供在佛堂里,经常用花、香等供养。
通过这次学习,也希望很多人对这部《法华经》产生信心。包括我自己,以前虽然看过,但印象不深,这次每天一段段地学,对其中每个道理有所认识,所以我也很欢喜。
确实,这次学《法华经》,就我自己而言,收获很大。我相信,除了个别断善根者以外,大多数人都对这部大乘法产生了极大信心。有了信心之后,在实际行动中,也应该经常读诵、供养,对这部《法华经》要经常做各方面的承侍。
更重要的是,你们每个人身边还有许多人,有些有信仰,有些没有信仰,也需要你慢慢感化,通过你自身的感受和收获,度化他们。刚才我在楼道上,听到一个人打电话:“你一定要念观音心咒!你听到没有?一定要念!”感觉他的煽动力比较强。(众笑)
有时,我们对亲友要软硬结合,看通过什么方式能度化。有些人,可能嘴巴会说,能力比较强,方法也多,心也善良,这样一来,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别人讲:“你读一读《法华经》吧。现在你可能不知道,以后就会了解的。如果你看一遍,我给你一盒很好的巧克力!”用各种方法,慢慢让他们受持。
以上这一品已经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