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48课
2017年7月3日
(念诵藏文传承)
今天讲《法华经》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
先讲一下功德。修持《法华经》有许多感应,持诵此经者,不惧邪魔扰乱。
隋朝智者大师有一位弟子,叫智璪法师,常诵《法华经》。有天晚上,他看见从地里出现一条九头龙,飞腾到空中。他很惊讶,就去询问智者大师。大师说:“这是调伏九道众生的象征,众生听闻《法华经》,将会破除无明;入于虚空,表示证悟空性。”后来,智璪法师不断修行,其间常有魔众干扰,甚至晚上在他睡觉时敲门,但他始终如如不动。后来,这些魔众转而赞叹他“善哉”。
修《般若》《法华》的人,不惧魔众和违缘。很多人经常处于恐惧、疑虑的状态中,如果还没证悟空性,多念一些《法华经》的话,也不会患得患失。
还有个公案:唐朝有一位僧隆法师,他游学印度时,得到一部《法华经》梵文本,自己经常读诵,并到各地宣讲(他懂梵语)。后来他在印度去世了,死后到了阴间,阎王问他:“你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功德?”他说:“其他功德倒不多,就是经常读《法华经》,还常为人宣讲。”阎王说:“你念诵《法华经》还是不错,但如果用分别念宣讲,这能有多大功德呢?”法师说:“我诵《法华经》能获得自利,此外还以智慧布施他人,利他是大乘行者的本分,怎么能说没有功德呢?”阎王很欢喜,从宝座上下来,要求他坐上去讲《法华经》。
法师就登上宝座宣讲,讲着讲着,恶趣众生身上的枷锁自然解开,纷纷解脱。阎王赶紧让他停止,并说:“你的寿命还没尽,可以回人间了。”法师就醒过来了。他讲述这段经历时,许多弟子都生起信心,后来一直学修《法华经》。
确实,在汉传佛教中,受持此经而获益的公案特别多。汉地历史上,对于《法华经》的弘扬非常成功。
下面接着讲:
|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这时,从他方国土前来的菩萨摩诃萨,超过八个恒河沙数,他们在大众中起身,合掌作礼,对佛陀说:“世尊,请听我们说,佛灭度后,我们愿意在此娑婆世界中,不断精进修行,护持、读诵、书写、供养这部经典,在这个刹土中广说此经。”
这些外来的菩萨,在佛前说:“您灭度之后,我们会好好弘扬此经。”
|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
这时,佛告诉这些菩萨摩诃萨:“不用了,善男子,不用你们护持此经。”
有些人经常问:“佛教徒怎么还分自他呢?”其实佛在世时也分。还有人说:“一切上师都是一样的,都是佛菩萨的化现,对我来讲没什么分别。”安住的实相境界中,确实无有分别,但在度化众生时,佛陀都会区分自方、他方。
当时,八万恒河沙数从他方来的菩萨,发愿在娑婆世界弘扬此经,佛陀制止道:“不用你们护持。”
|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佛陀说:“为什么呢?我的娑婆世界中,自有六万恒河沙数菩萨摩诃萨,每位菩萨各自有六万恒河沙数眷属,这些菩萨会在我灭度之后,护持、读诵、广说这部经。”
当时,佛并没有说:“好啊,你们也是菩萨,大家都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弘扬。”没有这么讲。显现上,那些菩萨可能也比较尴尬,因为他们都来了,还专门在佛面前转绕、顶礼,然后发了这个愿。
其实护持教法非常重要。《大般若经》中讲:佛所赞叹、功德不可思议的有三种法,哪三种呢?第一是发菩提心;第二是护持正法;第三是依教修行。此三法是十方诸佛菩萨所赞叹的,功德至高无上。
我们也应该先发愿,中间不退转,最后真正护持正法。《华手经》里讲:“三时守护法,初中及最后,常为佛所赞,能大利众生。”初、中、后三时都要护持正法,这样的话,诸佛常常赞叹,众生也会得到大利益。
有些人刚出家、刚发菩提心时,“我要弘扬佛法!”两三天都不睡觉,听光盘等特别认真;到了中间,新鲜劲儿就过了;最后,不反对佛教就算不错了——有些人不要说护持佛法,甚至会摧毁佛教,个别人的心态特别可怕。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像这些菩萨那样发愿:有生之年,如果自己有能力,一定好好护持、弘扬正法。所有功德中,发菩提心、如理修行、护持正法,这三者功德无上,大家要尽量行持。
刚才佛陀说:“不用你们,我自己有菩萨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这方面,希望各教派的佛教徒们,都能了解。虽然从广义上讲,所有众生都有如来藏,一切佛法都是本师教法,不分别也可以,但从缘起上讲,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传统。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各有许多教派,就个人来说,如果修持某个教派、某个道场、某个上师的法脉,令自心转变乃至证悟,这是一种特殊的因缘。
有些人在学佛时,只是笼统地随便学学,没有宗派归属,就像西方的无宗派主义一样。这样虽然比较自由,但最终可能学不到精华。每个教派在修行时,观本尊、修上师瑜伽、念诵仪轨的方式不太一样,如果你选定了一个教派,一生中没必要变来变去,否则,最后可能什么都抓不到。
表面上看,什么“自由”“随缘”等口号很好听,但这只会让自身缺乏约束,修行也没有侧重点,这是个大问题。包括发心人员,也应该着重在某个专业领域发心,否则,这里也做、那里也做,最后两边都没做好,什么事也没做成。
|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佛讲这些话的时候,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的大地震动、裂开,从中同时涌现出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
以现代宇宙观来讲,地球就在空中,所以,大地下方能容纳无数个世界。当时大地就裂开了,无数菩萨从地里涌现。
|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这些菩萨,身体是金色,具足三十二相,有无量光明。他们先前都在此娑婆世界下方的虚空中安住。当听到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语,就从下方前来。
当时,佛说:“我这里有很多菩萨。”他们就都过来了。
|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
这些菩萨都是大众的引导者,各自带领六万恒河沙数眷属,或是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数眷属,或是一个、半个、四分之一乃至千万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数眷属,或是千万亿那由他眷属,或是亿万、千万、百万乃至一万眷属,或是一千、一百乃至一十眷属,或是五、四、三、二、一个眷属,或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喜欢独行。
有些出家道友,不太合群;居士中也有独来独往的。其实,独行者有两种:一种修行特别好,喜欢独自观修、念诵、参禅等;另一种是性格不好,看不惯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他,最后只好独行,没办法。
| 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如是这么多菩萨,无量无边,用算数和譬喻没法描述。他们从地涌出后,前往虚空中的七宝塔,来到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前,以头顶礼两位世尊的双足。当时还有很多化身佛,坐在各自的宝座上,菩萨们也来到宝树下狮子座上的诸佛前,一一顶礼,右绕三匝,他们合掌、恭敬,以种种菩萨的赞法进行赞叹,然后住在一边,以非常欢喜的神情看着两位世尊。
他们赞叹佛陀时,右绕三匝——右绕(顺时针)很重要,有些人不太懂。比如,在某地遇到佛塔时,至少要右绕三圈。遇到寺院、经堂、佛像时也是一样。
有一次,我遇到一些领导,他们很想转坛城,但碍于身份,不方便明说。某人先绕了一圈,然后说:“为了把学院看得更清楚些,我们再转过去看看!”这种说法还是很善巧,因为只转一圈,看不太仔细,为了看得更清楚,就再多转几圈。
我们见到一座佛塔时,实在没时间,那没办法;如果有时间,至少要右绕三圈,这个很重要。包括遇到佛像、佛塔时,有时间就至少顶礼三次,这是佛教徒常见的习惯。如果没时间转一百零八圈、一千圈,那就尽量转绕三圈以上。但我看很多人好像不太重视,也可以说不懂。
佛经明明说右绕三匝。其他人不懂情有可原,但作为佛教徒,有些人也闻思过,到了圣地遇到佛塔,要么不转绕,要么只绕一圈就走——明明你已经绕了一圈,多绕两圈应该没问题,但有些人对这方面不太重视。
遇到佛塔、佛像、寺院时,除了转绕,赞叹也很重要。《大智度论》中说:“赞佛实功德,令一切欢喜,以此功德故,世世常端正。”赞叹佛的功德,令一切众生欢喜,以此功德,自己生生世世相貌端严。
现在许多人都希求相貌庄严,但这也并非无因无缘。如果你希望长得好看,就不要说他人的过失。如果天天用蔑视的眼光侮辱人,经常发脾气,今生就会有许多皱纹,来世也会变得难看。如果想相貌端严,要经常赞叹佛、供养佛,并且随喜他人的功德。
《大智度论》中还提到,经常赞佛者,众人喜欢他,他生生世世具足财富,还具有辩才无碍等功德,有很多这方面的偈颂,我刚才只引用了一个。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胜出天神赞》,还有《如意藤树》等,如果以这些内容经常赞佛,自己生生世世会相貌庄严。
如果不信因果,就不说了;如果信因果,那今生造的许多恶业要尽量对治,各种善法要尽量行持。为什么?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最终一定会感果。这辈子获得人身,如果没有断恶行善,确实很愚痴。这方面大家要记住。
|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这些菩萨摩诃萨,刚刚从地涌出,就以种种赞法赞叹佛陀,这样经过了五十小劫。当时,释迦牟尼佛默然安坐,在这五十小劫期间,四众弟子也都默然不语,以佛陀神力加持的缘故,大众感觉才过了半天。
五十小劫本来很长,以佛的神力,大家感觉只过了半天。藏文中说是五十中劫,那就更长了。小劫、中劫、大劫分别是多少,对这些佛教术语,大家要清楚,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
时间和空间,在幻化的世界中,可以有不同的显现。比如《维摩诘经》中说,维摩诘居士的住处特别小,长宽只有一丈。文殊菩萨带很多眷属前去,在这小小的屋子里,安放了三万二千个座位,屋子没变大,座位也没缩小,都能容纳。常人很难理解,但实际上,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时间和空间只是人们的错觉。”
所以,半天的时间,可以变成五十小劫或中劫;五十小劫也可以缩短为半天。在实相中,时间本无长短。对这些道理,学过空性的人应该明白。
|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这时,四众弟子依靠佛的神力,见到这些菩萨遍满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中。这些菩萨众中有四位导师,第一位叫上行,第二位叫无边行,第三位叫净行,第四位叫安乐行。这四位菩萨是他们中最权威、最主要的引导者,他们在大众中合掌,望着释迦牟尼佛,问讯道:“世尊,您好。您最近身体怎么样,没有生病吧?心情怎么样,没有烦恼吧?最近快不快乐?所化众生听不听话?度化他们容易吗,他们没有让世尊您劳累吧?”
这种礼貌很重要。菩萨对佛的问候,都带有一种关怀、恭敬。本来,佛已断除一切烦恼,远离一切过患,按理来讲没必要问:您有没有烦恼?有没有生病?有没有劳累?但显现上,菩萨们还是会这样问。所以,我们许多道友在沟通方面,也要注意,不然现在人与人之间,好像越来越冷漠了。
那天我走在楼梯上,遇到某人,他明明认识我,但气呼呼地转身就走。我看了半天,心想:“他怎么了?”我还对他点点头,他却不理我。可能你们也遇到过吧。有些人以前对你特别好,突然就不理人了,变化特别快。也许是他烦恼重,想太多,再加上各种原因,连招呼都不打。
一般来讲,如果过于热情,见面就抱着不放,也很麻烦,但如果彼此熟悉,至少应该打个招呼。现在,居士中此类现象很多,放生、开法会、去见上师时,以前明明认识某人,这次遇到了,他根本不理你。这种人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更别说修行了。
如果他真是眼花,没看清楚,因明里叫“现而不定识”——虽然看到了,但没有引生决定的心识,没认出来。但有些人不是这样,明明已经看到,却扭头就走,走一段路之后,还往回看,到很远的地方再回头看一下……(众笑)
佛菩萨之间都是亲切、温馨地相互问候。律藏里也提到,佛陀遇到病人、比丘时,会打招呼;比丘即使遇到素不相识的人,也会打招呼。但我们有些佛教徒,可能是心理问题,患有抑郁症之类的,明明认识别人,中间也没发生什么,何必视而不见呢?还有些人,看到别人打来电话,就故意不接。其中,也许有什么恩恩怨怨,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不应该舍弃众生。《菩提资粮论》里讲:“菩萨于众生,无缘能教化,当起大慈悲,不应便弃舍。”即便你跟他暂时没缘分,也应该生慈悲心,不要舍弃他,不要置之不理。如果看到对方时,瞪一眼反身就走,还学什么大乘佛法?
我经常去其他宗教团体,或没有信仰的社会群体,感觉他们还是很和睦,互相之间没这么多烦恼。当然,烦恼肯定多少都有,那些群体中也有是是非非,但有时看上去,确实我们佛教徒比较难度化——很多人不会协调人际关系,不会跟上下级相处,跟周围人的关系也不好,最后自己特别孤立。有些人,上面的领导不理你,下属和同事也不喜欢你,你认为整个世界都不好,其实是自身的问题。
佛菩萨相互都这样亲切问候,很难想象我们这些凡夫,没有那些功德,为什么不跟人打招呼?为什么不跟人说话?
|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这时,这四位大菩萨以偈颂方式说道:“世尊,您安乐吗?法体没什么疾病吧?没有烦恼吧?教化众生没有疲劳吧?这些众生度化起来容易吗?不会让世尊您劳累、疲倦吧?”
度化众生的话,其实有很多方式。《菩萨地持经》讲,在调伏众生时,有佛的调化、菩萨的调化、声闻缘觉的调化;有软语的调化,有呵斥的调化;还有近调化、远调化,比如在近处讲经说法,或在远处通过不同方式教化,多种多样。
|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
这时,世尊在菩萨众中,这样说道:“是的是的,诸位善男子,如来很安乐,没有疾病也没有烦恼,这些众生易于度化,没有疲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生生世世以来,经常接受我的教化,而且在过去诸佛面前,也曾恭敬、承侍、尊重,种下过许多善根。”
这些眷属都容易调化。佛陀说:没事,你们不用担心,因为他们许多世都与我有缘。
| 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这些众生,一见到我的身相、听到我的法语,就会立即产生信心,融入如来的智慧中。”
那些众生一见到佛陀、听到法语,此后就从未退转。有些人依止上师也是如此,从最早皈依以来,一直学上师的法,长期追随。
|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除了先前一直学小乘法的个别人。这样的人,我今天也让他们听闻此经,入于佛的智慧。”
《大智度论》里有个比喻,说一座宝山有许多珍宝,但要去那里却非常困难。一位有智慧的国王做了个梯子,让七岁孩童都能顺着梯子,爬到上面,获得珍宝。同样,如来的实相法宝,就像珍宝山,一般人很难攀登,但如来以八万四千法门作为梯子,连七岁沙弥都能通过梯子入于宝山,获取相应的实相法宝。
佛陀的恩德非常深重,如《大般若经》中所说,即使我们用血肉供养,也没法报答。在座的许多人,暂且不说什么证悟,如果没有遇到佛法,自己现在或许依旧很苦恼,还要继续沉溺在轮回中,感受更多痛苦。如今学了佛以后,虽然不敢说有什么境界,但人生已有巨大的转变。这就是佛陀智慧的威力。
|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
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甚深智慧,
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这时,这些大菩萨以偈颂说道:“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这些众生很容易度化。他们能问诸佛的甚深智慧,听闻以后,能产生信心,并实际修持,我们都非常随喜。”
此处的“问”可能是“闻”。藏文中是“闻”。在汉文的古文中,“问”也可以是“闻”的通假字。
这些菩萨说:众生听闻佛的甚深智慧后,生起信心而修行,我们对此很随喜。
|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这时,世尊赞叹上首诸位大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们能对如来这样随喜。”
《杂阿含经》里说:有了随喜心,就会欢喜;心情欢悦,身体能得到休息;身体好了,会有乐的觉受,如此善根自然增上。所以,我们要有随喜心,这样功德不可思议。
|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这时,弥勒菩萨和八千恒河沙数菩萨都这样想:“我们从往昔以来,从未见过、从未听说过这些菩萨摩诃萨,他们从地里涌出,在世尊面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他们想:“这么多菩萨今天突然就来了,以前都没见过。”
|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这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道八千恒河沙数菩萨内心的想法,同时也想遣除自己的疑惑,于是在佛前合掌,以偈颂方式提问。
“今天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菩萨,我们都不认识。他们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是什么情况?”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
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
他说:“无量千万亿菩萨众,我们从未见过,愿两足尊佛陀为我们解说。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以什么因缘集聚在这里?他们的身体如此高大,具有广大神通,智慧不可思议,他们的心力、正念都很坚固,有大安忍力,众生见后很欢喜,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唱起来了。(众笑)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
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
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
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
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
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
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
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
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
“这些菩萨携带的眷属无量无边,如恒河沙数。有些大菩萨有六万恒河沙数眷属,他们一心一意寻求佛道,这些大菩萨和六万恒河沙数的眷属,一起来供养佛陀,护持这部经。还有一些菩萨,有五万恒河沙数眷属,数量超过上述。有些有四万、三万、二万、一万,还有一千、一百恒河沙数,乃至一个恒河沙数眷属,及半个恒河沙数或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乃至亿万分之一恒河沙数眷属。还有一些菩萨,有千万那由他、万亿眷属,乃至有半亿眷属,这些数目超过了前面。还有些菩萨有百万、一万、一千、一百、五十、十,乃至三、二、一个眷属。有些菩萨没有眷属,乐于独处。他们一起来到佛所安住的地方,这些数目超过上述。”
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
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
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
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振裂,皆从中涌出。
“这些大众的数量,如果有人在超过恒河沙数劫中计算,都没法了知。这些具有大威德、大精进的菩萨众,是谁为他们宣说佛法的?是谁教化他们获得成就的?他们最初是在哪里发菩提心?他们弘扬的佛法是什么?受持什么样的经典?修行什么样的佛道?这些菩萨具有大神通和大智慧,四方大地裂开后,他们就从中涌现出来。”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
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弥勒菩萨说:“世尊,我从往昔以来,从未见过这样的情形。希望佛陀宣说这些菩萨所在国土的名称。我经常周游各个国土,但从未见过他们。这些菩萨众中,我一个都不认识。”
这些菩萨也不是一般的。我们有些道友天天出国,弥勒菩萨也经常出入各个刹土,但对这些菩萨一个都不认识。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
“今天忽然从地下出现这么多菩萨,愿世尊为我们宣说其中因缘。如今大会中,有无量百千亿菩萨,都想了解这些情况。”
弥勒菩萨代表大家提问,很多菩萨都想了解这些。他们经常在恒河沙数世界中周游,但都不认识这些菩萨。大家都想知道,这些菩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
“这些菩萨众,他们过去到现在的种种因缘,大家都想了解。具足无量功德的世尊,请您遣除我们这些大众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