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46课
2017年5月22日
(念诵藏文传承)
本品主要讲四种安乐行,包括身、语、意的规范,以及发愿。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如是安住,就一定能弘扬《法华经》。
其中的身安乐行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行处,另一个是亲近处。“行处”主要是安忍,在世俗谛层面,不畏惧任何困难;在胜义谛层面,通达一切了不可得、无有取舍。所谓的“亲近处”,在世俗谛层面,是远离不清净之人、歌舞等散乱因素、嘈杂的环境等;在胜义谛层面,讲了十八种空性。
上节课主要讲了这些道理。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菩萨行处。
“不行于上中下法、有为无为法、有实无实法,也不分别是男是女,一切法了不可得,没什么可知的,也没什么可见的,这就叫菩萨行处。”
《定解宝灯论》中说:一无所见,是最殊胜的见。《维摩诘经》有一品专门讲“不二法门”,三十二位菩萨宣说各自的见解,其中最后一位是文殊菩萨,所说的意义与此相似。总之,有无、是非、男女等二元对立,在究竟的法性中,根本不成立。
《长阿含经》里讲:“若学决定法,知诸法无我,此为法中上,智慧转法轮。”所谓的以智慧转法轮,即通达诸法无我、空性、无实,也就是《入行论·智慧品》中的无相境界,这也是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诸法是空性的,一无所有,不会长住,也没有生灭,这就叫智者的亲近处。”
智者的亲近处,是空无所得。如《中观根本慧论》中云:“如梦亦如幻,如乾达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这个颂词的意义很深。现实生活中,一切法到底有没有?有。有什么?虚幻的显现。有真实的存在吗?没有。
任何一个事物,在世俗中看似存在,但若以中观智慧剖析,确实了不可得。无论是男相女相、红色白色,或任何一个名称和概念,在真实义中统统找不到。所以,我们应以十二大幻化等譬喻,通达万法如梦如幻,这是证悟空性的方便法。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执著于诸法有或没有、真实或非真实、生或非生,这些都是颠倒分别。应安住于清净的寂静处,修摄自心,如如不动,犹如须弥山王。观一切法的本性了不可得,如同虚空,并不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恒常住于一相,这叫菩萨的近处。”
这是远离四边八戏、等净无二的境界。
麦彭仁波切讲过,如同直视面前的虚空时,虚空了不可得,同样,起心动念时反观自心,心的本体也不可得。在这种境界中,一切诸法都得不到,但凡夫被幻觉所迷,不知道这些并不真实。
我们要想修行,就应尽量安住在寂静地,远离各种扰乱。当然,修行好的人,境界比较稳固,即使有干扰也无妨,嘈杂的环境并不会障碍他。
我的境界虽不高,但外出住旅店时,晚上经常有各种车辆声,也不影响睡觉,不管到哪里都一样。这并不是什么修行,也许比较累吧。他们说:“这个宾馆好吵,睡不着,很痛苦。”“楼下有舞厅,吵得很。”有些修行人觉得很烦,但我好像可以接受,听着那些妙音,也挺好,把它当作背景音乐。有些宾馆的房间,隔音效果差,周围跳的、唱的全都听得到,但对睡觉也没什么影响——对修行是否有影响我还没有专门测试,应该影响不大。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里讲:“于得失无著,忧喜不能动,安住如须弥,是名真智者。”不执著得失、喜忧,不为其所动,像须弥山一样安住,就是真正的智者。修到这种境界,应该非常快乐。
我前几天发了条微博:“修行好的人,一切都是顺缘;修行不好的人,一切都是违缘。”我们身边的人、事、物,所发生的一切,对修行不好的人来讲,都是痛苦的因缘;而修行好的人,把所有境遇都当成顺缘。人间最苦的是监狱,但修行人即使身陷囹圄,也觉得“在这里可以修忏悔,可以观空性,可以观慈悲心,可以净除前世的罪业,可以禅修和安住”,把它当作闭关房。反之,如果修行不好,即使住五星级宾馆、七星级宾馆,也会心烦意乱。我看到西方一些条件优越的人,似乎一刹那的快乐都没有。
所谓的幸福和痛苦,并非全部依赖于对境,大多观待自心。在修行好的人眼里,外境没有多大影响。《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说:“一切法如幻,皆从分别起,此非决定有。”一切事物皆如梦幻,从分别念所起。由于我们的分别念作怪,以至于各种苦乐不断地显现。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佛陀说:“我灭度之后,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入于这样的行处和亲近处,宣说这部经时,就不会怯懦、软弱。”
有了空性见,住于这些行处、亲近处,无论到哪里讲《法华经》,或者传讲其他经论,都不会畏惧。
否则,有些人特别紧张:“我明天准备出去讲课,您要加持我,我心里没有安全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成功?万一不成功怎么办?昨晚我都没睡好,今天也睡不着,特别担心。”如果你达到了一定境界,尤其是具有这些行处和亲近处的空性见解,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有恐惧、怯懦之心。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随义观法。
“菩萨有时入于寂静的房舍,以正知正念忆念佛陀,随顺佛所讲的法义进行观修。”
我们独自修行也好,讲经说法也好,无论做什么事,首先祈祷很重要。如果祈祷根本上师,祈祷诸佛菩萨和护法神,心就能安住下来。
现在西方有些企业家,在上班、开会之前,都会先静坐一会儿。乔布斯就是这样,上班前会打坐,让心安住,他们称为“息心瑜伽”。同样,我们弘法利生时,包括平时念诵时,之前也应好好祈祷、观修。
从禅定起,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婆罗门等,
“从这样的禅定中起定后,为诸位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
无论是面对商人、领导、公安、消防等,都可以给他说法,只要对方有信心。
这里还提到了“婆罗门”。有些人说:“我只给佛教徒讲法,不给其他宗教的人讲。”其实,给外道讲法也没什么,要尽量让每个众生都结上善缘。
开化演畅,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为他们开演、宣说《法华经》,内心安稳,没有怯懦恐惧。”
讲法之前,先祈祷、安住,发心要清净——不是为了求财,也不是为了名声,这样说法时,就不会恐惧。如果夹杂私心,发心不清净,那就很难说了。如果以清净的方式,对任何众生都可以讲法。
现在网络确实方便,有了这样的机缘,大家哪怕听一节课也很好。以前汉地有一种“无遮法会”,没有任何遮止,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参与。有些无遮法会是布施八宝粥、菜汤等,这可能不是很重要,喝一碗汤、一碗粥,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最关键的是,我们来到这世上,如果能听到摧毁我执的大乘空性法门,这才是最难得的。
尤其是现在,通过网络听受佛法,也算是一种“无遮法会”。前人求法,要克服各种困难,跋山涉水,才有机会听闻,而现在的人,无论是哪堂课的内容,通过网络都可以听闻,真是一种福报。
具足这种机缘时,大家不要轻易放弃。有些人福报不够,人格不稳重,动不动就想退,其实这很可惜。你最初心态是什么样,中间是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不用别人说,自己可以观察。也许你有一些相似的理由,但无论怎样,自己决定要做的事,还是应该坚持下去。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佛陀说:“文殊师利,这叫菩萨所应安住的初法。这样行持,就能在未来世中宣说《法华经》。”
以上是四安乐行中的第一个。
每个安乐行都有长行文,再加一段偈颂。最后一个稍长些。这些讲完,本品就结束了。
|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佛陀接着说:“还有,文殊师利,如来灭度后,在末法时代如果想宣讲这部经,应当住于安乐行中。无论是口中宣说,还是读诵经典,都不要乐于讲说他人和经典的过失。”
这是语安乐行。
讲《法华经》,或讲其他法时,尽量不要说是非。
|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
“也不应轻慢其他法师。”
有些人讲课时,该讲的法不讲,天天讲这个法师不行、那个法师不好。
|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
“也不应说他人的好坏长短。”
其实“长”的方面,偶尔赞叹一下也可以。但爱说是非的人,总爱说别人的“短”。
| 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对声闻行者,既不点名说他们的过失,也不特意点名赞美他们,对他们不生抱怨、嫌弃之心。”
前段时间说过,任何一个群体,特别是佛教团体,整体素质很重要。有些人经常抱怨:“我们这里很乱,特别麻烦。”其实,这往往是自己的分别心作怪。无论环境如何,修行好的人,不会有那么多麻烦。尤其我们现在的学佛团体,我认为比较单纯,不涉及任何政治、经济等,只是非常简单的学习平台——希望大家通过学习佛法真理,解决人生的各种问题。如果有人经常在团体中说别人的过失,确实不太好。
《贤愚经》中讲:“世间恶人,闻善人名,心生憎嫉,闻恶欢喜。”世间的恶人,听到好人的名字,就产生嫉妒和憎恨;听到恶人的名字,就特别欢喜雀跃。确实,现在也有个别人,该修的法不好好修,不该讲的是非整天讲。如果爱讲是非,说明自己修行差。
《六祖坛经》中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观察世间的过患,在他眼里,众生都像佛菩萨一样。如果爱观察他人的过失,那是自己有问题。
当然,有时是为了管理,也不得不说某些人的问题。否则,只是旁敲侧击,不直接指出,他不一定明白;直接说的话,也许他会有所改进。但从自身修行来讲,毕竟菩萨的示现多种多样,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观察过失。如果心里全是各种是非,说明自己有问题。
现在学会中,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闻思修特别好,也不会搞很多是非。但有个别人,一直制造各种麻烦,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就有。有些人告诉我:“我们这个地方很乱,很复杂。”那说明包括他自己在内也很复杂——爱说这种话的人,自己也在其中。有些人修行特别差,再加上有私心杂念,就看不惯别人的一切,这没什么说的。还有些人的人格不好,最初似乎有点希望,但越到后面,越暴露本性,就像吃甘蔗一样。
希望这些人能学的话,就好好学;实在不能学,也不要给道友添麻烦,自己默默退出就好。
|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佛陀说:“因为菩萨能善加修持这样的安乐心,因此,所有听者不会违背他的心意。如果有人提出疑问,菩萨不会以小乘方式作答,唯一以大乘见解为他解说,让他获得一切种智。”
这方面,我可能做得不太好。以前觉得某些人根基不够,只跟他讲一些生活佛教,不敢讲大乘,更不敢讲密法,就用小乘或世间的观念来回应:“可以可以,你暂时这样,慢慢会好吧。”
但此处的观点是,如果别人提问,应该以大乘的理念来回应,虽然有些人可能不接受,但有些人通过这种方式能获益。
因此,我们遇到别人提问,不要一味地迎合他,不管他接不接受,作为大乘行者,还是要尽量用大乘理念为他解答。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
这时,世尊为了重宣此义,以偈颂的方式说道:“菩萨经常喜欢说法。”
说法,对菩萨来说是享受,是非常欢喜的一件事,而不是痛苦的、勉强的、很有压力的事情。
于清净地,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澡浴尘秽,
著新净衣,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菩萨应在清净的地方,安置法座,在身上涂抹油,沐浴洗净所有尘垢,穿着崭新干净的妙衣,内外都很洁净。之后,安然地坐在法座上,随众生所问,宣说妙法。”
作为说法者,宣讲大乘佛法时,内外都要清净:首先要清理场地,打扫灰尘;然后自己要沐浴更衣。有些人身上洗得挺干净,但衣服袖子上有许多污垢。
前两天,我给藏族人讲了怎样刷牙。表面上大家都会每天刷牙,但其中还是有讲究的。有些人刷牙时,我在旁边看着,感觉不太科学。
昨天我还讲了怎样洗澡。这些本来不用我这个出家人讲,但很多人确实不太懂。以前藏地的卫生理念比较差,现在条件好了,有些观念也需要改变。本来,藏族是个特别可爱的民族,但因为条件所限,包括高原气候等,有些习惯不是很理想,有必要跟大家讲一讲。
包括洗手,不仅是藏族人,许多汉族人似乎也不太清楚。昨天我讲了,科学家发现,如果一两天没洗手,手上会有八十多万个细菌,指甲不干净的话,其中也有四五万个细菌,总计一百五十多种。如果吃饭时,不洗手就直接拿食物,很多病菌会直接进入体内,特别可怕。像印度人,他们喝水时,有个类似茶壶的工具,远远地喷到嘴里;虽然吃饭时用手抓,但他们有个好习惯——经常洗手。
我们藏族人吃糌粑时,也是直接用手,包括吃汉族的食物,经常用手抓,但如果没有洗手,还是不健康。欧美的某些地方,以前人均寿命三四十岁,现在因为医学发达,人们的卫生观念也强,平均年龄都在七八十岁以上。这跟卫生习惯还是有关系。
其实,无论是显宗戒律,还是密宗修法,对清洁卫生都讲过很多。这里也说,内外都要干净。尤其是来藏地求学的一些法师,希望经常洗洗澡,衣服也要穿干净点,这方面女众还不错,男众有待加强。当年我们去五台山,卫生条件比较差,在坐公交车时,很多乘客都捂着鼻子,实在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来藏地求学的居士、出家人,也要经常洗澡、洗衣服。以前不洗是条件所限,但现在,应该没有这方面的困难了。
尤其是天气热的地方,像我们去印度,很多地方没有空调,每天要洗三次澡,包括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所以,天气热的时候,大家更应该注意卫生。
这里讲的虽然是传法者,但对每个修行人都很重要。这方面不用多说吧,反正你们都懂。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和颜为说。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国王、王子、群臣、平民百姓来听法,菩萨应将微妙的法义,通过和悦的态度,为他们讲说。”
讲法的内容要有深度。如果只讲些笑话,博大家一乐,却没有结合佛教甚深微妙的法义,讲完也就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讲法的表情、态度也很重要。如果你态度特别不好,一直板着脸,听众也会不舒服。有时我下课之后,有人会问:“你怎么今天板着脸?”包括微信、微博上也有人说:“今天他怎么了?好痛苦的样子,发生了什么事?”所以现在,我有时虽然不开心,但也装着开心(众笑)。是不是有点假?有时,你们也看不出我到底开不开心。今天的话,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有点累而已。
若有难问,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入于佛道。
“如果有人提出问题,菩萨要随顺法义作答,通过各种因缘、譬喻进行开演解释,让他们发起无上菩提心,并逐渐增上,趋入佛道。”
如果法师讲得好,也善于答疑,听众会觉得:“这个人还可以,我也要发菩提心,也要出家。”尤其是去学校等场合,让大家随便提问,法师若能真正解除他们的疑惑,很多人就会对佛法感兴趣,学佛的意乐逐渐增上,最终入于解脱道。
《大智度论》中也讲,众生得度有两种因缘:“一者,内有正见。二者,外有善说法者。”一是自己有正确的见解;还有一个是外缘,要遇到能善说佛法的人。
所以,解答别人的疑惑很重要。当然,如果自己实在答不上来,也没办法,毕竟有些人是故意刁难。比如,你明年要去某个国家,法讯提前几个月发布,有些人知道之后,就准备了六个月,一直寻找各种难题,他提问时也特别激动。我去一些地方时就碰到过。“听说佛学院有堪布要来,这次一定要让他难堪!”但实际上,他提的问题也没什么难度,我们毕竟学过因明辩论,很容易应付种种刁难。
不过,个别人虽然动机不纯,但大多数提问者确实是有疑惑的。所以,法师在下课之后,有必要安排问答环节,为大家答疑解惑。这里也说,如果遇到有人提问,菩萨要以各种因缘、比喻、案例为他解答,让他接受,他会因此而发起菩提心,逐渐趋入佛道。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菩萨要断除懒惰、懈怠的想法,远离一切忧恼,以慈心来说法。”
断除懒惰和懈怠,在藏文中的意思是,断除懒惰、断除疲厌心,有两个意思。在汉文的一些解释中,懒惰和懈怠是一个意思。
法师引导众生时,首先不要懒惰,“我太累了,算了吧,不去了”;也不要厌倦,“这些人挺麻烦的”。这两种想法都不对。
还有些法师经常心情不好,动不动就不开心,这也不太好。应该以慈悲心宣讲佛法,有了慈悲心,再苦、再累、再难都不要紧,因为对你来说,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事。就像前两天学的《大乘经庄严论》中,讲过一棵树的比喻,其中树根是利益众生的悲心,有了它,才会有茎、枝、花、果。因此,以慈悲心讲法非常重要。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咸令欢喜。
“菩萨要不分昼夜,经常宣说无上道法,以各种因缘、无量比喻为众生开示,让他们生起欢喜心。”
众生的根基虽然不同,但菩萨要尽量让他们欢喜。讲法时,如果听者没有欢喜心,可能会听得很累。
《华严经》中说:“随心根所好,说法令欢喜。”意思是,法师应随顺众生的意乐、根基、喜好,宣说令他们欢喜之法。如果他们欢喜,就容易接受。尤其是,如果依靠所听之法改变了人生,他会更愿意听。
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他就不一定有意乐。虽然我也不求他们来听,“今晚我要讲法,求你了,可不可以来听?”“如果你听一堂课,我给你333块钱,好不好?”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能解决他生活中的一些困惑,让他每次都有收获,他就会欢喜,就乐于接受。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无所希望。
“在讲法过程中,菩萨对衣服、卧具、饮食、医药等,应该没有希求。”
现在有些法师看似在传法,实则在化缘、募捐等,这种行为不是很好,相当于把佛法当成买卖,过失特别大。
但一心念,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菩萨应该只是一心忆念,通过说法的因缘,愿自己成就佛道,愿众生也成就佛道。这才是真正的大利益,是让自他都获得安乐的一种法供养。”
讲法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让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
《维摩诘经》中说,在所有供养之中,法供养是最上、最妙、最好的。所以,不应在讲法时夹杂不清净的念头,要以真正想利益众生的发心,为他人说法。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如我上说。
佛陀说:“我灭度之后,如果有比丘能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心中就不会有嫉妒等各种烦恼障碍,也没有忧愁,不会遭到别人谩骂,也不会有恐惧,乃至不会遇到有人用兵器、刀杖等损害他,也不会被摈出。为什么呢?说法者住于安忍的缘故。有智慧的人如是善修自心,就能住于安乐中,如我之前所说的一样。”
如果能安忍,在说法期间,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违缘。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此人的功德非常大,千百万劫以算数譬喻说不尽、道不完。”
这是第二个安乐行。接下来讲第三个。
|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佛陀说:“此外,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在未来的末法时代、法将要灭尽时,如果受持、读诵这部经典,不要怀有嫉妒、谄曲、欺诳之心,也不应轻毁谩骂其他修学佛道者,说他们的长短。”
这是讲意安乐行,某些内容与语安乐行有点类似。比如,语安乐行中也有对意识的约束,意安乐行中也有对语言的规范。
当然,身、语、意三种安乐行的侧重点不同。
|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
“无论是对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是求声闻道者、求辟支佛道者、求菩萨道者,都不应该触恼他们,让他们心生疑悔。”
无论他们求什么道,都应该顺其自然,不要令其后悔。否则,这在菩萨戒中,属于四黑法之一:让余乘行者心生后悔,犯根本戒。
| 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不应该对他们说:‘你们距离解脱道还很远,最终不能获得一切种智。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是放逸者,对修道比较懈怠。”
我们见别人修学小乘,要随喜;见别人学藏传佛教,要赞叹,“你学藏传佛教啊!恭喜恭喜,非常好”;见别人学净土宗,“净土法门真棒!我也经常念阿弥陀佛”;见别人学禅宗,“哇,禅宗非常了不起,你将来肯定会开悟!我也看过《楞严经》,讲得特别好”。应该要这样,而不要对他说:“你怎么学这个?这样不行的,离成佛很远。”
其实,一个人的佛教水平如何,作为闻思过的人,听他说话就听得出来。有些人根本不懂佛法,但在别人面前装腔作势,似乎特别精通的样子:“你不要学了,这个不行。”如此诋毁正法,很不好。
|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真正的修行人,最重视的应该是修行。我们藏传佛教中,不仅出家人会辩经,现在许多居士、老乡也喜欢辩论,“啪——啪”。但我觉得,有时不如念100遍金刚萨埵心咒。表面上看,他们探讨法义很精彩,但以这种方式整天争论,对修行不一定有利。
包括我们学院的个别人,一直陷在学术执著里出不来,偏堕于此,以前有些人确实在戏论方面着魔了。有时候,着魔也是很容易的,包括学院的个别法师、得过学士证的人,一直耽著戏论,偏离正见,慢慢就着魔了,离解脱道越来越远,最后谁也救不了。
我们大经堂门口贴着“不要进去看辩论”,不然,有些在家人看后太著相,也很麻烦。我们安排了一个老乡,天天在经堂门口守着:“阿勒(喂),不要进去。”当然,偶尔看看也可以,可以了解一下藏传佛教。但很多人也看不懂,不知道在辩什么,光拍个照片也没什么用。
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修行。那些增上分别念、贪嗔痴的戏论,没有多大用处。当然,合理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价值的,但过分执著也不好。有些人戏论习气很重,分别念特别强,让他念《普贤行愿品》,基本都不念,或者念到中间就产生邪分别,特别可怜——真的,可怜得要命!
|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
“应该对一切有情生起大悲心,对一切如来生起慈父想,对一切菩萨生起大师想,对十方诸大菩萨深心恭敬礼拜,对一切众生平等说法,随顺法的意义,不增不减、不多不少。”
对于该说的法,要好好宣说,不要夹杂太多分别念。所说的语言要符合经意,符合佛菩萨的密意,这些不能少;而多余的分别念,没必要乱加。
| 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乃至对于特别希求法的人,也不要对他多说。”
在汉传大德的注释中,对此句有不同解释。我个人的理解是,即使对特别爱法者,也不要说得太多。
有些人对法师说:“我很喜欢听你讲,一个偈颂能不能给我讲三天?”“没问题,没问题。”以前有些法师,为了展示口才,拼命地讲很多。其实,只要做一点准备,谁都可以说东说西,我们藏传佛教中也有这样的人,但这并不值得赞叹。
说法的时候,要相应听众的根基和意乐,要看听众能接收多少。如果你讲得太广,只为了表现自己广闻博学,发心就不太清净了,而且听众也很难消化。
|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佛陀接着说:“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在后来的末法时代、法将要灭尽时,如果成就这第三种安乐行,宣说这部《法华经》时,不会被扰乱,会遇到许多善道友共同读诵此经,也能得到大众欢喜听受。他们听受以后,能受持;受持以后,能讽诵;讽诵以后,能为别人宣讲;此外还能自己书写,并让别人书写,供奉经卷,恭敬、尊重、赞叹这部经。”
下面用偈颂再讲一遍。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这时,世尊为了重宣此义,以偈颂方式说道:“如果想宣说这部经,应当舍弃嫉妒、嗔恨、傲慢、谄曲、欺诳、虚伪等邪心,经常修持正直的心行。”
讲法者的心要正直,行为要如法,不要谄曲,不要整天处于烦恼、痛苦、邪行中。听法者也是一样。听闻这部法之后,能不能让傲慢、邪见、嫉妒等烦恼少一些?比如,你有一百斤烦恼,能不能减至二三十斤?就像很多人减肥一样,慢慢让自己瘦下来。
我们这次讲闻《法华经》,应该会有六十多堂课。如果你原来的烦恼有八十斤,看能不能减少二十斤?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
“不轻蔑他人,也不耽著诸法的戏论。”
有些人不爱修行,整天讲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尤其是学历高的人,有时候分别念特别重。
我们学院有个别法师,以前稍微学过一些知识,邪见非常多。刚开始,他稍微随顺一下大家,但后来,各种习气暴露得特别快。
所以说,不要整天沉浸在戏论中。
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不应该让别人产生疑惑和后悔,对他们说‘你不能成佛’等。这些菩萨在说法时,言语要柔和,要具有安忍心,慈悲一切众生,不生懈怠心。”
菩萨要言语柔和,能安忍,这个很重要。不要遇到一点点事,就马上改变主意、放弃传法,不应该这样。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十方大菩萨以悲悯众生的缘故,行持大乘佛道,对他们应产生极大的恭敬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导师。”
在各地讲经说法的法师、菩萨,我们都要恭敬,不要有分别。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对诸佛世尊生起无上慈父想,破除自己的傲慢,如是说法就没有障碍。”
如果你以恭敬心经常祈祷莲花生大士,修持空性、大悲心,在修行过程中,就不容易出违缘。
反之,若没有经常观修、祈祷,每天只有一种形象,内心根本没有融入正法,就算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实际上一定会有障碍:有时戒律不清净,有时做事违缘重重……其实,很多违缘跟自己的心是否坚定、虔诚有关。如果你经常以坚定的心真诚祈祷,许多违缘自然会烟消云散。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第三种安乐行就是这些,有智慧的人应当守护。若能一心住于安乐行,无量众生都会恭敬他。”
日常生活中也看得出来,如果是一个好人,身边的朋友、同事、领导等,都会经常帮助他。同样,一心行持安乐行的人,也会有无量众生特别恭敬他——不仅是人,甚至天人、阿修罗也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