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4课
2016年6月16日
这次传讲的过程中,大家都很有信心,我相信汉地以后在弘扬《法华经》方面,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希望很多出家师父和在家居士,在得到传承之后,有机会把《法华经》传授给别人,自己也好好受持、修行。否则,你对这部经都不太了解,没怎么修学,给别人讲也是很困难的事。
今年,我们佛学院的各个班,由于课程安排得比较满,没有要求大家必须辅导《法华经》。但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私下找一些法师辅导。有些人在我讲的时候,好像是听懂了,但有没有真的听懂,找法师再辅导一次,也许就明白了。
经论的内容,我们要反复串习,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熟悉到受持,从受持到了然于心,这个很重要。
敢踩国王头发的比丘
《法华经》的功德不可思议,若能好好修学,很多白法天神、甚至是普贤菩萨也会护佑你,对即生中断除烦恼有非常大的作用。
《大智度论》中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一位比丘,经常在寂静的地方读诵大乘经典。当地国王对他特别敬重,每次看到他,都把自己的头发散开,铺在地上,让比丘从上面踩过去。很多人对此大惑不解,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个比丘也没什么特殊功德,只不过是爱读经典而已。
有人就去问国王为何要对他如此恭敬,国王讲述了其中原委:
原来,有一次国王半夜很想这位比丘,临时决定要去见他。来到比丘住的山洞,看到他在读《法华经》,旁边有一个发出金光的人骑着白象,在那里恭敬合掌。国王走到近前时,金人就不见了。国王问比丘是怎么回事,比丘说:“这是普贤菩萨。因为普贤菩萨曾在佛前发愿:谁读诵受持《法华经》,他就会亲自护持。所以,我刚才在读这部经,普贤菩萨就来了。”
听说我们佛学院也有些道友,多年来一直在读《法华经》,这非常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重视这部经,不管到哪里去,都尽量随身带着,把它当成如意宝,若能如此,它会赐给你很多悉地。反之,如果把它当成一般的书,认为只有区区六七万字,那它带给你的利益也是一般的。所以,信心很关键。近期我们学的《大乘经庄严论》,也讲了信心方面的教言,所以我就不多说了。为了能生起信心,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多看一下受持《法华经》的相关公案。
其实,我们的邪见、傲慢,有时候就像一座山,用简单的方法不一定能铲平,可能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手段。为什么佛经中有种种比喻、种种宣说,原因也在于此。所以,学习佛法应该不断串习,越多越好,这样才能让心得以净化。
(念诵藏文传承)
昨天讲到,弥勒菩萨用偈颂的方式,给文殊菩萨提问。今天继续讲这个内容。
2)持戒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弥勒菩萨说:“文殊师利菩萨,我还看见许多国王到佛陀那里,询问无上圣道。经佛教化之后,他们纷纷舍弃享乐的国土,以及宫殿、大臣、妻妾,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一心修行去了。”
这些国王还是很有善根的,去见佛陀时,不会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您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身体怎么样?”一般人交往时,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些。我今年都不想接很多电话,因为每通电话都会给我上一节养生课,告诉我应该怎么吃、怎么睡。有时候都觉得:“啊,吃饭和睡觉还要教啊!”现在很多人交流时,聊的都是吃喝拉撒,跟解脱没有关系,而这些国王到佛陀面前,问的却是无上妙道。
所以,我们遇到一些善知识时,也应该问一些甚深的问题。尤其是有些人刚学佛时,经常会有不同的问题,最好等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再去修行,乃至出家。
我以前想出家时,就是到处找人问,今天问这个,明天问那个,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行”,有人说“非常好”,有人说“出家很危险”……总之有各种各样的答复。后来,我还是舍弃一切,披上了如来的袈裟。
这里是讲持戒度。表面上看,似乎内容与此无关,但实际上,在家持戒难,出家持戒易,也算是间接提到了持戒。
3)安忍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还看见有些菩萨以比丘的形象,独自在寂静的地方,乐于读诵经典。”
这一段为什么是讲安忍度呢?
我们都知道,安忍有三种:作为比丘,要忍耐他人的一切邪行,如果没有安忍,不要说当比丘,连沙弥也当不了,这叫耐怨害忍;独自在静处修行,是忍耐求法的苦行,这叫安受苦忍;乐于读诵经典,是不畏甚深法义的安忍,又叫思择法忍。
所以,此处具足了三种安忍。
4)精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还看见有些菩萨勇猛精进,对善法乐于行持,入于寂静的深山,思维佛陀所讲的大乘甚深法义。”
其实,修任何一个法都需要精进,否则,即使你的智慧很不错,善根也相当好,但不精进的话,可能会离解脱越来越远。
最近佛学院很多道友在参加讲考、笔考、背考,有时候我能亲自到场,有时候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总的来讲,我很欢喜,大家确实很精进,甚至有些人在发心繁忙的同时,不放弃闻思修行,这次也参加了考试。
尤其是有些人刚来佛学院时,什么佛理都不懂,后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现在对很多道理都比较明白,看到大家的这种成长,我感觉特别特别快乐。要知道,我们佛学院存在的价值,就是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们为什么修经堂?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听经闻法的场所,让很多人通过不同方式来提升闻思修行的智慧。这样的智慧若能不断地沉淀、积累、成熟,到了一定时候,它可以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利益众生。
所以,这次可以看出大家的精进,而且,很多人是有明显进步的。当然,也有个别人以前各方面很不错,现在不知是什么原因,进步不明显,甚至有倒退的迹象,不过这是极少数。
其实,闻思修行是一个挑战,需要长期的奋斗。如果没有这样,凡夫的习气一旦占上风,所有善根很快就被它吞没,这是很容易的。毕竟我们现在还不是菩萨,菩萨在无数劫中积累的智慧和福德资粮非常丰厚,外境一般不会对他有很大影响;而我们凡夫人,虽然学了佛,出了家,遇到了善知识,听闻了大乘佛法,但因为自己的烦恼根深蒂固、极其深厚,一旦遇到外境的诱惑,恐怕很难进行对治,最后不得不同流合污,一切成就逐渐消失殆尽。
因此,大家始终要提醒自己:“我不能倒退!即使没有进步,也要尽量保持平稳。”想想看,你们来佛学院出家是很不容易的,把自己的地位、财富、家人都放弃了,就像此处经文里的国王,把自己的宫殿、乐土都放弃了。如果在修行上没有成功,那可能什么都没有,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都消失了。所以说精进很重要。
5)禅定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又见到有些菩萨远离各种欲望,经常在空旷寂静的地方,修持甚深禅定,以此获得了五种神通。”
这是讲世间的禅定。
佛教中有六种神通,前五种依靠世间禅定而获得;最后一种漏尽通,则是出世间的神通,指断尽了一切业惑烦恼。
《大圆满前行》也将禅定分为三种:凡夫行禅定、义分别禅定、缘真如禅定。第一种是耽著明、乐、无念的禅定;第二种是用空性对治明、乐、无念,却又耽著空性的禅定;第三种是连空的执著都没有,安住于无分别的境界中,这是最高的禅定。
希望大家也要修禅定。现在全世界有很多人,不管有没有信仰,因为生活特别忙、压力非常大,都在通过禅定缓解压力。我出去讲课时,到西方国家也好,东方国家也好,很多人,包括一些教授、官员,都在说:“您可不可以讲一下禅定呢?我们太累了,都不想活了!”我给他们讲禅定,一般不打宗教的标签,只要能给众生带来快乐就可以。虽然他们暂时理解不了具有寂止和胜观的出世间禅定,但哪怕在短短时间中能缓解压力,让心平静下来,在单位跟同事不吵架,在家里跟亲人不摔碗筷,这也是听法和修行的一种功德。所以他们不管提出什么,我都很听话。
有些人很喜欢禅修,稍微有一点境界时,好像觉得自己不错,就到处去找徒弟。我听说一个老师喜欢坐禅,经常给学生讲禅修,后来差点儿被校长开除了。所以,讲禅修也要观待环境,不然,让所有的学生不做作业,就这样一直坐着,他们当然很喜欢,正好借机睡一会儿。(众笑)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还见到有些菩萨安住于禅定中,恭敬合掌,以千万偈颂赞叹诸位佛陀。”
这是出世间的禅定。显现上,这是在禅定中合掌以偈颂赞佛,但实际上,只有达到无缘无念的境界,才能有感而发,真正赞叹如来的功德。
所谓的禅定,《六祖坛经》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就是,对外不执著各种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内令心不乱,没有贪嗔痴。现在有些人,身乱,语乱,心也乱,每天都是乱乱的。佛经中讲,一些贪嗔痴重的人,包括他的住处都很乱。所以,我们需要让心平静,若能如此,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很快乐。
这一点,从修行人身上就看得出来。有些人不管遇到什么,磨难也好,恭敬也罢,内心都很淡定,外在的一切对自己无利无害。
6)智慧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闻悉受持。
“又见到有些菩萨,具有甚深的智慧、广大的发心,经常向诸佛请教法义。听闻佛陀的答复后,便依教奉行,受持不怠。”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提出很深的问题,而且对别人的答复非常重视。我有时候去学校演讲,有些人随便想什么就问什么,并没有思考,我即使给他回答了,他也不记下来,这可能对自己利益不大。
其实,提问的时候,问题应该尖锐一点,否则不叫什么问题。最好是把你人生或修行中最难解开的疑惑,问出来。不然,就像寒暄一样,“你吃饭了没有啊?”“你觉得天气怎么样?”“心情怎么样啊?”“今天舒不舒服?”这些没什么可问的。真有事情要问的话,最好是问些有价值的。从历史上看,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很多上师身边的弟子,经常提出问题、请求造论,通过这种因缘,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法宝。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又见到有些佛子,具足禅定和智慧,以无量的比喻为众生宣说正法。他们乐于从事这种讲法的善举,以此教化诸位菩萨,破除各种魔军,为众生击大法鼓、转大法轮。”
不像我们有些法师,“我不想带班啊,今年还是下山吧,这样明年就能把我换了。我现在老了、累了、身体不好,心脏不好、肺不好、肝不好……”有很多很多理由,不太喜欢传法。而菩萨讲法,不是被人勉强的,而是由衷欢喜,就像法王如意宝一样,终生都非常乐意说法。这是智慧度。
讲到智慧,按照天台宗的观点,观察万法的本性,一般会用“空”“假”“中”三观。空,指一切万法无实有,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空性;假,虽然无实,但显现上却以因缘而生,有一种假名;中,是胜义谛的“空”和世俗谛的“假”,这两者无二无别。
“空”“假”“中”三观的教义,源于龙猛菩萨《中论》里的一个偈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也就是说,众多因缘所生的法,全都是空性,也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些观点,大家还是应该记下来,学习天台宗的时候,要了解一些专用术语。其实,这跟藏传佛教当中“世俗谛与胜义谛无别”“光明与空性无别”的意思一样,只不过用词不同而已。
在修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多积累、多苦行。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都不要当名相上的修行人——只办个皈依证,或者穿个袈裟,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就像商店橱窗里的假人。我们一定要有内在的禅定、智慧、利他心。当然,要想获得这些,除了要有前世的善根,还要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只有聚合了这些因缘,才能慢慢开发,慢慢成熟。
以上六度是按照次第来讲的。下面的六度,则不按传统次第,是以随机的方式出现。
1)禅定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又看到有些菩萨寂静安然地打坐入定,如如不动,天人、龙王等前来恭敬、赞叹、供养,自己也不以为喜。”
有禅定境界的人,对于别人的赞美、造谣、冤枉,都不在乎。而没有这种境界的人,别人赞叹一句,就非常快乐,吃饭的胃口都不错;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心情就不好、脸色也不好,走路都晃晃悠悠的,好像整个世界都黯淡无色。这也是我们内证太差的缘故。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还见到有些菩萨在山林入定时,身上发光直照地狱,使地狱中的苦难众生得到救度,令其趋入佛道。”
此偈也是讲禅定度,是大乘菩萨的禅修方法。
我们要经常发愿,希望早日度化一切众生。其实,经常这样想、口里这样说,很重要,大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或许有人认为:“口里说,没什么用的,我又没有这种境界!”其实也不是,凡夫人的言行对内心会直接起作用。像藏地很多老年人,经常一边用转经轮,一边说:“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早日往生极乐世界,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这样的话,他的心会随着语言而转,这也是一种修行。
此外,我们平时禅修时,可以观想自己身体发光,令地狱众生的痛苦消失,获得快乐。若能如此,依靠禅修的力量、佛陀的加持、众生的善根,很多因缘聚合时,可以让这些众生得到真实利益。现在有些贫穷苦难的地方,突然就有一种很好的机缘出现,这跟佛菩萨加持也是分不开的。
2)精进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又见到有些佛子,一直不睡觉,在林中经行,精进求取佛道。”
有时候,这种修行也叫“般舟三昧”。汉地很多大德都修过这个法门,九十天中不坐不卧,一直边走边念佛,以此可对治睡眠。
现在很多人学佛,刚开始时很精进,但这种热情不长久。刚才我在走路时,回顾佛教的一些历史,对有些高僧大德很羡慕,因为他们一辈子都很精进,在闭眼之前,这种精进从来没有放下。不像我们有些人,年轻时比较精进,年纪大了,慢慢就被世间法所摄,很多行为也有了改变。所以,希望大家经常提醒自己:“我既然选择了修学大乘佛法这条路,还是要精进努力!”
关于睡眠,凡夫人一般做不到彻夜不睡,《亲友书》等经论中说,那应该上夜、下夜不睡,中夜睡觉。但有些人的生活比较颠倒,常常是上夜、中夜不睡,下夜才睡下去。当然,如果是工作原因熬夜,也没办法,但最好还是稍微休息一下。
3)持戒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又见到有些菩萨具足净戒,不但威仪完满无缺,而且护戒如宝珠般清净,以此求取无上佛道。”
小乘的有些戒律,对威仪很重视,包括如何走路、说话,都有很多规定。有些出家人,知道一些在家人看重威仪,言行举止就带有一点假装的成分,在人前非常有威仪,在人后就比较随便了。那天我听一个人说,他到汉地去化缘,在成都很放松,离开成都之后就开始注意了,因为他的很多施主在其他城市里。
现在这个社会比较复杂,观清净心虽然很重要,但也要有智慧。像我们藏传佛教,有时候看,在全世界兴盛得比较快,信众非常多,很让人随喜;但有时候看,也有不少人打着这种旗号,为自己谋利而欺骗信众,这在汉地比比皆是。当然,我并不是说藏传佛教有问题,而是行持藏传佛教的人良莠不齐,有些现象比较乱,这一点希望大家注意。
比如,有些人找一个大德拍照合影,就以此为依据,声称自己是具德上师;还有些人想办法办个“活佛证”,然后拿着这个到处骗人。其实,“活佛证”也有很多类别,有时候搞些关系就可以拿到。以前如果我想办活佛证,应该也没问题。所以,现在有些现象比较复杂。
“假活佛”的问题,给藏传佛教带来了很多非议、争论。甚至现在宁玛派的一些假活佛,有钱、有名声、有地位,在东西方有很大影响力。他们声称自己是某某寺院的某某上师转世,转世虽然是转世,但是什么转世就不一定了。有些人,我们完全知道他的底细,本来连个世间的好人都算不上,但依靠一些特殊方式,很快变成了“活佛”。以前格鲁派还算好一点,但现在,青海、甘孜还有个别地方的一些格鲁派上师、老格西,也拿着长长的哈达,恭迎一些“大施主”,帮他们举办所谓的“活佛坐床仪式”等。
当然,活佛之中确实也有相当了不起的,古代有,现代也有,这是我们承认的。但现在这个比例不一定很多,现在有些不一定是真正的活佛。你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很多人并没有在弘扬正法,也没有真实的戒律、禅定和智慧,他们做出来的一些事,对佛教非常不利。清净戒律,无论在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中,都非常重要,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诫。但现在很多人,尤其汉地很多迷糊的居士,只看一封介绍信、一张照片,马上就被吸引住了,然后帮这些人到处宣传,最后可能会毁坏自己和他人。所以,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
其实,所谓的“上师”,意思就是老师。当老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格,难道只有个教师证就可以吗?现在驾驶证都可以造假,教师证就没有假的吗?当然,如果这个人具足一定的修行、戒律,能给众生传讲佛法,带来一定的利益,也许还可以。除此之外,大家没有注意的话,把自己的青春、时间、财富付出之后,到最后,不但没有得到解脱,反而只留下邪见、后悔和遗憾,这是比较可惜的。
去年的“白玛奥色事件”,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但这只是千千万万案例中的一个典型而已。我们如果不谨慎,藏传佛教就会在各种人的手里,被以各种方式来利用,以后它的本来面目被遮蔽,变成另一种形象,这会给我们带来利益还是危害,也说不清。
所以,我为什么再三要求大家系统地学习佛法,就是希望你先基本了解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修行、什么是皈依、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大乘佛教……对这些道理,先懂、再去修,之后可以随自己的因缘依止一些上师,对他恭敬、礼拜、承侍、供养,这样就不容易出错。
4)安忍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又见到有些佛子,安住于忍辱的力量,面对一些傲气凌人的增上慢之辈的谩骂,甚至殴打,都能一一忍受,毫无怨言,以此求取佛道。”
5)禅定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又见到有些菩萨远离戏笑,以及愚痴不化的眷属,一心断除散乱,于山林之中收摄心念,亲近有智慧的善知识,在无量时日中禅修,以此求取佛道。”
6)布施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还看见有些菩萨,用美味佳肴、百种汤药、价值千万甚至无价的华丽衣服、千万亿种檀香木打造的宝舍、各种舒适的卧具,以及清净的园林、丰茂的花果、清澈的流泉浴池等无上供物,供养佛陀及僧众。诸如此类的微妙之物,菩萨都拿来供养,欢喜而无有疲厌,以求证得无上佛道。”
这里讲了“四事供养”,按照佛经的观点,一般指的是饮食、衣物、卧具、汤药。当然,有时候也可泛指一切供养。
菩萨在供养时,会用最好的东西,比如价值千万的衣服。听说有几个藏地老乡到成都时,非要买很好的衣服,有人就带他们去了伊藤洋华堂、家乐福等大商场。结果他们看到价钱之后,不相信有那么贵的衣服,认为那人是个坏人,“一件衣服几百万?不可能的!”(众笑)
而且,菩萨在做供养时,非常欢喜,没有厌倦心。不像我们很多人,做一点善法就累,没有欢喜心。其实,不管是讲经说法,还是闻思修行,没有欢喜心是最大的障碍。我们佛学院的有些法师还是很不错,讲经说法一二十年,都没有厌倦心。也有些出家人,虽然每次考试都考得不好,但求法的精神很可嘉,在班里很爱闻思,一直都喜欢考试。其实这样非常好,虽然分数不一定非常高,长期爱闻思很重要,无有厌倦很重要。
7)智慧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还见到有些菩萨在传讲寂灭的空性法,用种种推理和比喻引导无量众生。还见到有些菩萨在观诸法实相,明了万法本性没有其他,唯一如同虚空。又见到有些菩萨观心无有所著,以此妙慧求取无上佛道。”
5.佛涅槃;6.他土供养舍利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严饰国界,
弥勒菩萨接着说:“文殊师利菩萨,我见到那些国土中,有些菩萨在佛灭度后,供养佛的舍利。还见到有些菩萨,建造了无数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塔庙,以庄严整个国界(就像当年的阿育王一样)。”
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城市里面到处是佛塔。每逢一些佛教节日,每一座道场、僧舍、寺院、佛塔都装饰得非常庄严。
在我们藏地,佛塔也特别多。去年有一个记者感慨:“你们藏地是什么样的地方啊!不到五公里就看到一个白塔,不到五公里就看到一个金顶寺院……”我说:“如果你去泰国,也许更有感觉。”因为泰国的城市比较密集,那里的佛塔和佛寺显得更多。
对整个国土来讲,有无数恒河沙数的塔庙,非常庄严,这也是众生的福报所感。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这些宝塔高五千由旬,四面各宽两千由旬。在每座宝塔和寺庙上,都有上千幅宝幢和宝幡,还有以宝珠装饰的宝幔,并悬挂了很多宝铃,被风吹动时发出和雅之声。诸天、龙、神,人和非人,时常会以各种香、花、伎乐进行供养。”
希望大家学《法华经》时,至少字面意思要能过得去。其实,跟因明、中观、俱舍比起来,有些文字比较简单,佛学院五论班的人应该问题不大。不知道居士怎么样?
学习这部《法华经》,课后有个讲考比较好。一说有讲考,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有一次我讲《大乘经庄严论》时,课前跟讲考班说“明天要讲考这节课”,结果我在讲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看我的脸,都在埋头不停地记笔记。不讲考的那一天,大家就比较轻松了。所以,讲考还是很起作用。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文殊师利菩萨,诸佛子等为供养舍利,建造并装饰这些塔庙,一处一处遍布四方,让整个国土的环境非常美妙殊胜,犹如三十三天树王开花时的情景一样。”
三、祈请解惑
1.提出问题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
放一净光,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佛的白毫放出一道光,使我及法会中的大众,见到了一万八千国土的种种殊妙之相。诸佛神通不可思议,智慧非常稀有,放出一道清净之光,即可照见无数国土。我们从未见过这种景象,不知是什么原因所致。佛子文殊菩萨,请您为我们解除疑惑吧。”
正如前面所说,修行人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应尽量谈一些跟修行、智慧、悲心、弘法事业、利益众生有关的话题,偶尔聊一点吃喝玩乐也可以,但不能经常说这些,否则不太有意义。
2.巧避推辞
按照天台宗的观点,为了防止文殊菩萨谦虚婉拒,弥勒菩萨比较聪明,提前堵住了文殊菩萨可能会有的四个推辞。
1)担心文殊菩萨说:您说大众都很疑惑,但他们并没有问这些,所以我没必要说吧。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弥勒菩萨就提前说:“现在四众弟子欣然地望着您和我,说明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我该说的已经全说了,接下来就轮到您回答了:世尊以什么因缘,放出这样的光明?”
2)担心文殊菩萨说:佛陀放光的原因,等佛出定,自然会说吧。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演斯光明?
弥勒菩萨就提前说:“请您一定要现在就给我们答复,以解除怀疑,让大众欢喜。佛有怎样利益众生的必要,示现这样的光明?”
3)担心文殊菩萨说:我只是十地菩萨,对佛陀的甚深境界,可能难以揣测。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弥勒菩萨就提前说:“我的问题其实不难。佛这样示现,是为了宣说在道场中所得的妙法呢,还是为了授记呢?”
当然,我们都知道,《法华经》中有一部分是授记,有一部分是说法。弥勒菩萨说自己问得这么简单,没有涉及甚深境界,文殊菩萨也不好拒绝。
4)担心文殊菩萨说:既然是遣除疑惑,谁回答都可以,不必非要我来吧。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此非小缘。
弥勒菩萨就提前说:“今天佛陀的示现——放光让我们见到他方国土清净庄严,又见到他方诸佛,这可不是小因缘,肯定要有大事发生。”
这也间接说明了一般人对此回答不了,只有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了知。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文殊师利菩萨,您应该知道,四众弟子和龙、神、夜叉等,现在都眼巴巴地看着您呢,您就为大家讲讲是怎么回事吧。”
弥勒菩萨都说到这份上了,文殊菩萨怎么答复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