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34课
2017年4月3日
(念诵藏文传承)
先讲一下此经的功德。
读诵、受持《法华经》,会得到天龙等许多护法神的保护。关于这一点,《法华传记》中说:有个出家人叫僧智,持戒清静,但他因为没有牙齿,一直很苦恼。他喜欢《法华经》,每天都念诵。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印度僧人,用杨枝点了点他的牙龈。醒后不久,他就长牙了。
后来有一次,他在佛塔上念经时犯困,就从塔边掉了下去。下坠时,空中有人把他托住,他没有摔伤。他问:“你是谁?”对方说:“我是毗沙门。我不仅护持你,凡是读诵、受持《法华经》的人,我都长期守护。”
可见,念诵、受持《法华经》,会得到护法神保护。如果没有信仰,就另当别论。作为佛教徒也应该清楚,在读诵大乘经典者及这些大乘经典法宝的周围,都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天龙八部等护法。密宗续部等也一样,尤其是《龙钦心滴》《杰珍心滴》等这些心滴法门的法本,有以三大护法神为主的许多护法在守护着,如果有人故意毁坏、诽谤,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大家平时出门也好,住在某地也好,方便的话,最好能带一本《法华经》,这样功德非常大,天龙八部也会跟随并保护。获得护法神的护持,对修行人来讲尤为重要。刚才那位毗沙门天王也说:“凡是受持《法华经》的人,我必定保护。”这方面,具信心者都很有感应。
对于护法神,我的信心很大。平时自己修行也好,成办事业也好,他们带来的灵感、保护,及各种加持,的的确确不可思议。平时佛学院这边,也经常供赞护法神,希望各班都坚持念,这方面的加持力非常强大。以前上师如意宝说,只要祈祷本尊、护法,他们就会以各种方式,帮助我们把违缘转为道用,包括许多人的心,也能依靠白法护法神的神变力得以转变。一旦心得到转变,做什么事都会顺利。
在佛学院,尤其我们金刚降魔洲,三十多年来,凡是上课的时候,集体供护法基本从未间断。包括各个班,平时这方面也比较重视。同时,大家处理供品也要善巧,不然,随便倒在别人的地方,有些人可能有各种诽谤。今年在供护法方面,我也请了一些喇嘛帮助这边的发心人员。在实际行动中,我们一直很重视供护法。
相信依靠这种力量,会获得奇迹般的感应。这些感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这里不多说,很多人都有亲身体会。包括周围的环境也好,其他许多因缘也好,我们一边修行安忍,一边祈祷、念修护法神,最终将很多违缘转为了道用,这方面相信许多人也有感受。
这里提到,修持《法华经》的人,会得到护法的保护。如果能长期念修护法,功德当然不可思议;即使不能,一个月念一遍,甚至一年念一遍,功德也很大。
以前的很多居士、出家人,没什么琐事,要么念经,要么抄经。但现在许多人一直刷手机、看连续剧,被各种散乱的因缘吸引住了,跟古人比起来,心不纯洁,有很多污染。在当今时代,完全避免散乱有点困难,但在某些时候,也要自我警醒:“我毕竟是出家人。”“我毕竟是一个居士,如果只有外在形象,内在脏乱差的话,也不太好。”自己要学会调伏自己,这是最好的自律。
今天的内容,与之前的长行文类似。《法华经》的风格,先是长行文,再以偈颂宣说。有些偈颂比长行文详细,有些则更略,这也是佛经的一种特点。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这时,世尊为了重新宣说这些内容,以偈颂方式说:“这位大通智胜如来,在十小劫中安住道场修行,然而,圆满正等觉之法却没有现前,他还没有真正成佛。”
十小劫之中,他一直禅修。所以,在座的修行人也不能觉得:“我闭关七天了,怎么没感觉?”或者:“我修行多年,怎么还没见到本尊?”不能着急。
那时候,人的寿命比较长。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
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
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这时,诸天神、龙王及阿修罗等众,长期撒下天界的鲜花雨,供养这尊佛。诸天人鸣击天鼓,演奏各种乐器供养。天界的香风吹走枯萎的花朵,随后又降下新鲜的花雨。这样过了十小劫,这位大通智胜如来,才真正现前了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当时诸位天人、人类等众生,内心非常欢喜踊跃。”
佛是一切世间的功德田,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无与伦比、最为殊胜、大彻大悟的觉者。有一部《释迦谱》,是汉地一位僧人写的,其中介绍了释迦佛的家族史,以及成道的经过,包括他的弟子等许多当时的情况。其中说:“一切光明中,日光为其最,于诸福田中,佛福田为最。”在一切光明中,日光最妙、最好,而一切福田中,佛福田最殊胜。
我们虽然无法亲见世尊,但佛像、佛法都还住世,佛福田具足。因此,也希望大家,在佛像、经书、佛塔等前多做供养,如果不信佛教则另当别论。最近我们佛学院,有很多年轻游客拿着相机,看到一些断壁,或者拆完的木头房子,就在那里拍照片——这样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要供佛。
智悲佛网也设有在线供佛平台。有些居士不方便设佛堂,但上网的话,谁都没问题,电脑或手机都可以。页面上陈设有佛像,还可以供水、供香、供灯、供花、供果等。这样功德很大,因为所有福田中,佛福田最胜。
当时,这位如来成道后,龙天皆大欢喜。原因是什么?因为佛陀能为众生打开甘露门,降下妙法雨,让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黑暗得以遣除。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
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
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他的十六位王子,被千万亿眷属所围绕,大家一起来到如来面前。他们一一顶礼佛足,并请佛转法轮:‘圣者师子王,请您降下甘露法雨,滋润、充实我等一切众生。’”
遇到上师、善知识,请法很重要。得到了甘露教法后,应该用这种智慧充实自己,这也很重要。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世尊非常难值遇,很久才出现一次,为了觉悟众生,示现震动一切。’”
佛并不常出世,很久才出现一次。《四十二章经》很多人都看过,其中讲到了五种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意思是,贫穷状况下,布施很困难;富贵状态下,修道很困难;就算精通命理,也没法不死;见闻佛经,是非常难的;生在佛出世的年代并遇到佛,也特别难得。
的确,贫穷者,让他上供下施很困难;富贵者,让他学道、修行也很难;在世间中,什么人都无法避免死亡;而要遇到佛出世、得到佛法,这更加难得。所以,大家要有一种欢喜心,既然遇到佛法,就不要空耗此生。
当然,要让所有人都成为特别好的修行人,我们自他都没有这个把握。包括学佛、出家多年的人,要想成为合格的修行人,在末法时代也有一定困难。然而,与许多没有信仰、对修行不感兴趣的人相比,我们拥有这些机缘,还是非常幸运的。
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我来到这个人间,佛法尚未隐没,正法的光明还在,而且遇到了上师,真的很幸运!否则,虽然佛法住世,但若遇到了邪知识,我什么都不懂,也就随波逐流了。如今,我至少了解因果取舍等道理,今生还是很有福报,希望这种信仰不要改变。
不改变很重要。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不要变来变去。否则,今天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明天却开始谤佛;或者,今天是个修行人,但过段时间就特别堕落,这是非常可怜的。所以,各位要好好把握自心,以欢喜心来抉择、来修学。遇到佛法真的非常难得!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
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
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
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
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
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东方五百亿国土的世界中,梵天的宫殿出现前所未有的光芒。梵天王们见到这些瑞相之后,前来探寻它的真相,最终来到佛前,他们以天界的各种鲜花供养,并且奉上宫殿,祈请佛转法轮。他们以偈颂赞叹佛的功德。佛知道当时因缘还没有成熟,受到祈请后默默地安住。后来,南、西、北三方以及四隅上下的梵天们,也都见到了如前的瑞相,他们也以鲜花和宫殿进行供养,请佛转法轮。他们说:‘世尊非常难以遇到,请您大慈大悲,为我等众生广开甘露之门,开演无上的法轮。’”
《大集经》中说:“世尊如是众妙音,庄严具足无伦匹,若人但能生喜心,彼等终无恶道畏。”世尊的种种妙音,庄严无与伦比,如果有人生起一念欢喜,最终能远离一切恶道的恐怖。这句话很重要。只要对佛心生欢喜,就不会再转生到三恶趣。
此外,《大集经》中还讲:“佛度生死海,慈悲故说法,为烦恼众生,断生死罗网。”佛已越过生死大海,以慈悲心宣说佛法,为烦恼所束缚的众生,斩断生死轮回之网。
他们当时都请佛转法轮。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具足无量智慧的世尊,受众人祈请后,为他们宣说种种妙法。包括四谛、十二缘起法:从无明到老死之间的所有法,皆是因缘而生,如是种种过患,你们应当了知。”
《别译杂阿含经》里讲:“若不数数生,亦不数数死,得不数数忧。”如果没有生的话,就不会有死,也不会有各种忧愁和痛苦。所以,佛在这里给他们讲了十二缘起的相关道理。
《四百论》中也说,以无常之故,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没有真正稳固的安乐。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姟,
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
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
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宣说这些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众生,灭尽一切痛苦,获得了阿罗汉果。第二次说法时,千万恒河沙数众生获得了不受诸法的境界,也得到阿罗汉果。此后,得道的众生无有限量,在万亿劫中计算也难以衡量,无有边际。”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
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
“这时十六位王子,都出家成为沙弥。他们共同在佛前,祈请转大乘法轮,说道:‘我等和侍从,都会成就佛果,愿能获得如世尊一样最清净的慧眼。’佛陀知道这些童子的内心所想,也知道他们宿世的行持,就以无量因缘和种种比喻为他们宣说妙法。”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
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宣讲了六波罗蜜多,和许多神通方面的内容,并为他们分别、辨析大空性等真实之法,还有菩萨所行之道等内容,并宣说了这部《法华经》里如恒河沙数的偈颂。”
当时,大通智胜佛所说的《法华经》,有恒河沙数偈。
这里的“恒河沙数”,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这部《法华经》不只一个版本,有些版本的偈颂非常多;或者,“恒河沙数”表示特别多,有些内容可以用各种方式反复宣讲,也可以这么理解吧。
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佛陀宣说完这部经以后,入于静室,安住在禅定中,一心在一个地方入定,长达八万四千劫之久。”
当时,这些沙弥见到佛陀入定,他们并没有散乱。那天也讲过,比如某位上师闭关,或者已圆寂,弟子要做什么呢?有些弟子会给上师修塔,天天化缘募款,这也可以,但更重要的是,要弘扬上师的教法,这才能真正报答上师的恩德。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这十六位沙弥,知道佛还没有出定,就为无量亿众生宣说佛陀的无上智慧,各自坐在法座上宣讲这部大乘《妙法莲华经》。在佛陀入于寂静的禅定之时,宣扬佛法,教化众生。”
在座各位,无论什么身份,心都要端正、真诚,不要依正法而行非法。听说外面有些群体搞各种传销,名义上讲佛法,实际是卖产品,这样不是很好。希望大家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在宣讲佛法的过程中,在放生、助念的过程中,发心应该单纯,不要夹杂世间利益。
有时,我们佛学院建经堂,包括我修学校,虽然也需要一些钱,但从未在课堂上提及这些,更没有向任何人化缘,这个很重要。希望以后大家在闻思、放生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做各种宣传。现在鱼龙混杂,许多人根本分不清,到最后,有些人会因此上当受骗。如果你非要宣传,在个人平台怎么做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在佛教群体里这样做。学佛的群体,尽量单纯一点,要以清净的发心闻思修,这样比较好。
总之,无论上师入定也好、闭关也好,这时候,弟子应该好好修行,弘扬佛法。汉地有一部《观心论疏》,是智者大师的心子灌顶大师所著,其中引用《大方等大集经》中的教证说:“依教修行,名报佛恩,能助佛宣化,亦名报于圣恩。”依教奉行,可称之为报佛恩;助力宣扬佛法,教化众生,也可称得上报圣恩——报答圣者的恩德。所以,我们应当尽力宣扬佛法,这个功德非常大。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
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这些沙弥菩萨,各自度化了六百万亿恒河沙数的众生。这尊佛灭度后,那些曾听过法的众生,在不同的刹土中,常常和菩萨导师在一起。这十六位沙弥菩萨,具足行持佛道的功德,如今在十方刹土中,都成就了正等觉果位。当时在他们座下的闻法者,也都成为这十六位佛陀的弟子。其中有些安住于声闻乘的,诸佛会渐渐教化他们趋入佛道。”
释迦牟尼佛说:“我就是当时的十六沙弥之一,也曾经为你们说法,以方便力引导你们趋入佛智。以此因缘,如今为你们宣说《法华经》,令你们进入佛道。所以,你们不必惊讶、恐惧。”
现在许多人是什么样的?不信佛法,心怀疑虑。这里也说“慎勿怀惊惧”,有注疏解释为,不要怀疑和恐惧。藏文没有提到怀疑,意思是,你们今生遇到此法,是前世的因缘,没必要恐惧、害怕,应该欢喜,因为佛陀前世就跟你们结过缘。我想,在座各位,有些可能也曾在佛前听过这部《法华经》或其他经典,以此因缘,今生再次值遇佛法。
如果对法产生恐惧、怀疑,或不清净之心,要尽量忏悔。许多人刚遇到某位上师时,有欢喜心、恭敬心,时间久了,有些可能是前世缘分吧,不但不生邪见,信心还一直增上,而有些也有退失的现象。不论怎样,遇到了善知识之后,尽量不要破坏缘起,只要好好护持这种缘分,生生世世都会获益。
下面讲“化城”的比喻,之前先讲个故事。有些人对空性法始终有种恐惧,有些则自然而然生欢喜,众生因缘不同,有些甚至投生为旁生时,也有特殊表现。
从前有一个人,他觉得在红尘修行很难,就到一处寂静地,天天读诵《法华经》。有次他外出化缘回来时,遇到一条蟒蛇。这条毒蛇,以自身的业力,长期被许多众生啃食。它凭借嗅觉,来到修行人面前,想吃掉他。当时,修行人正在读诵《法华经》,蟒蛇听到诵经声,可能是前世因缘,它一方面欢喜,同时很伤心,开始流泪。修行人有点害怕,试图让它离开,但它不走。修行人就说:“如果你不害我的话,就可以待在这里。”蛇听得懂话,不但没害修行人,还对他特别恭敬,经常到山中取野果来供养他。慢慢地,他们成了好朋友。
一段时间后,蟒蛇不见了,修行人到处寻找,终于在某地找到了它的尸体,其口中还含着一颗水果。他很伤心,把尸体安置好,念经做超度。这时,出现天降花雨等瑞相。一位天子在空中对他说:“我就是这条蟒蛇,如今已转生到了天界。”之后,这位天子告诉他:在天界中,有些天子手中发光,与众不同,是因为前世抄写过《法华经》;还有些天人,口中发光,是因为前世读过《法华经》……把许多案例讲给他听。
这个故事,还是比较稀有。哪怕是旁生,前世善根浮现时,听经也会因感动而哭泣,与人和睦相处。我想,此次听课的人,有些也是前世因缘吧,对《法华经》很有欢喜心。甚至个别人,从前不怎么信佛,自从去年开始,跟这部法结缘,如今已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其实,每个人的阿赖耶上都有各种各样的种子,今天能聚在一起学习,也有许多因缘。哪怕是同坐一辆车,共同听一节课,都是缘分。
佛陀告诉他们:我们前世有许多因缘,与这部《法华经》也很有缘。
下面讲“化城”的比喻:
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
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
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譬如,有一条特别凶险的道路,在遥远的路途中,有许多毒蛇、猛兽,路上没有水草,是人们非常畏惧的地方。无数千万人想越过这条险道,而路途特别遥远,有五百由旬。有一位导师广闻博学,智慧明了,意志坚定,在险道中引领大众前行,解济危难。众人走到半途,都非常疲倦,他们对导师说:‘我们现在已经极度困顿疲乏,走不动了,想从原路退回去。’导师心想:‘这些人真的很可怜,为什么要后退呢?那样就得不到珍宝了。’”
修行半途而废的人,得不到宝藏。包括有人修加行,刚开始时会说“磕大头没问题,一天磕三千都没什么”,不久后却边磕边喊:“好累啊,我要休息,喝点水。不行不行,以后不修了!”像这样,有些磕了三千、三万就磕不动了,做事经常半途而废,这样很可惜。而顺缘具足、有心力的人,则会不断坚持。
这些人,到了中间又想回去,导师觉得他们可怜,失去了获得大宝藏的机会。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
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
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
“这时他想了个办法——依靠神通力化现出一座城市。城里的住宅非常庄严,周围有花园、树林、水渠、浴池,及重重大门、楼阁等,男男女女充满其中,非常美妙。这样幻化之后,导师安慰众人说:‘不用害怕,你们进入这座城市,各自随心所欲享受快乐吧。’大家入城后,特别欢喜,都觉得已经度过险地,到达了安稳的地方。导师知道他们已经休息好了,就召集众人对他们说……”
人要有善巧方便,自身也要如法,这样才能引导众生。《大智度论》中说上师有四种:有一种,讲得特别好,但做得很少,行为也不太如法,就像“雷声阵阵,雨声微微”,只打雷不下雨;有一种上师,讲得不是很善巧,但修行很好,就像雷声很小,但有雨水降下;还有一种,讲得不行,行为也不如法,“小雨小雷”——这里的“小”是一种否定词,意思是几乎没有;最后一种,广闻博学,具有智慧、善巧的语言,转变人心的能力极强,而且内心境界和外在所行都非常如法,无有畏惧,就像发出大雷声并降下大雨一样。
所以说,法师需要有修行,不仅仅会说,而且做人、做事要有善巧方便。行为与正法相应,就能转化人心。而且,在处理事情期间,有时也不能因为怕得罪人而不敢说。有些法师,做事还可以,但一听说要出头露面,就特别害怕,“我还是不说吧……”,每次都当好人,无论什么事,稍微有点敏感、风险,就赶紧明哲保身。一方面,不得罪人是很好,但有时候,做事也要有担当,要敢说敢做,否则事情很难成办。
当然,在此期间,还要有善巧方便。比如说,别人刚学佛,就不能对他要求太多。如果你一开始就规定:“你不能喝酒、不能抽烟!”“听法时不能吃东西,不能这样盯着上师!”什么都“不能”,初学者就害怕了。最初可以放宽一些,比如新来的男居士,可以坐在女众区,第一次也没事,不会破坏纪律的,第二次再提醒他们。所以,我们需要善巧,就像这位导师,他化现出一座城市,能引导很多人。度众生的方法很重要。
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你们应当继续往前走。这座城市是我幻化的,我见你们极度疲劳,中途想要退回,就以方便方法,暂且幻化了这座城市。如今你们再努力加把劲,精勤地往前走,会共同到达宝地的。’”
大家休息好了,不觉得累了,再告诉他们:你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要精进努力。这时,他们才容易接受。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
佛陀告诉比丘众:“我也一样。作为众生的导师,见到一些求道者,中途产生懈怠和恐惧,不能越过生死烦恼的险道,所以我才以方便力,宣说可供暂时休息的涅槃(声闻、缘觉二乘),并对他们说:‘你们已证得了涅槃,灭尽了所有痛苦,该做的事都成办了。’”
个别声闻乘宗派,最初也会说“补特伽罗‘我’是存在的”。其实诸法本来无我,但如果最开始就宣说无我,有人会害怕,担心因果的所依都没了。
佛陀就告诉他们,获得阿罗汉果就够了,“所作皆已办”。包括现在南传佛教的许多人,从未听闻大乘法,他们觉得:“我获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了。”我去过一些东南亚国家,那边有部分人了解大乘,还有一部分根本不了解,认为“阿罗汉果就是最寂灭、最究竟的涅槃”。
《定解宝灯论》中也宣说过这方面的内容,跟《法华经》究竟意义一致。我们这次通过学习,会了解大小乘的许多差别。作为大乘行者,一方面要了解佛陀当初为什么宣讲声闻乘;同时还要清楚,其实南传佛教中也不全是小乘见解,有些人的见解跟大乘非常接近。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佛陀知道大家都达到了涅槃境界,获得了阿罗汉果,这时才召集大众,为他们宣说究竟真实的法。诸佛以方便力分别宣说三乘,但最终唯有一佛乘,暂时为让大家休息的缘故,才宣说其余二乘。今天为你们宣说真实法:你们所得到的,并不是究竟寂灭,为了获得佛陀的一切智智,应该发起大精进。”
导师对众人说:“还有一段路,大家要继续往前走。”因为他们都休息好了,就不觉得困难。同样,阿罗汉证悟人无我、获得涅槃之后,再修行佛道,也没问题。
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将来你们如果证得了如来的一切智智,获得了十力等功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那才是究竟、真实的寂灭。诸佛导师为了让大家暂时休息,宣说了二乘的涅槃法,等知道大家休息好了,再引领大家入于佛的智慧。”
这就是化城喻,大家要通达其中的深意。
以上,《法华经》前七品宣讲圆满了。下一堂课开始讲“授记品”,其中有对五百阿罗汉的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