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32课
2017年3月27日
(念诵藏文传承)
之前提到,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有许多梵天王前来供养、请法。除了上方以外都已经到了,接下来是上方世界的梵天王前来拜见。
在此之前,讲一个《法华传记》里的故事,是受持《法华经》延寿的公案:隋朝时有个沙弥,从小出家,大概十五岁时,遇到一个看相的人,说他今生寿命很短——以前有不少懂得看相的人,现在也有,有些看得很准,还有些是通过卦象观察、看风水等,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
当时,他住在一个老和尚身边。老和尚了解情况后,觉得他没多少时日了,就让他回家探望父母。小和尚准备回去时,在某座寺院里,听到了《法华经·方便品》中的一个偈颂:“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他就反反复复地念诵。五年之后,他又回来了。老和尚很惊讶,看相的人也觉得稀有,问他:“你做了什么大功德,让寿命增加到了八十岁?”他说自己只是念了那个偈颂。
所以说,受持《法华经》能延寿。现在很多人,都希望长寿。如果寿命确实尽了,有时可能也没办法;除此之外,各种外缘导致的寿障、违缘,都能依靠此经不可思议的加持来遣除。所以,大家每天学习、念诵、供养《法华经》,包括随身携带法本,也是一种长寿修法。
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等,有很多想法和希求。但某些方法,只是商家的宣传,不一定真有那么大作用。但如果闻思、受持《法华经》,许多护法神,包括四大天王等白法天神,都会经常护持,一定有很大的利益。人们追求的长寿、健康、美貌等,也可以依靠信仰的力量来获得,这并非不可能。总之,即便是追求世间的利益,受持这部《法华经》也很有帮助。
|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
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这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的大梵王们,也发现宫殿中出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大家欢喜踊跃,觉得非常稀有,在一起议论纷纷:‘这是什么因缘,我们的宫殿有如此美妙的光明?’这时,有一位梵天王名叫尸弃,对众梵天说:‘今天以什么因缘,我等梵天的宫殿有这样前所未有、美妙庄严的光芒照耀?这样殊胜美妙的瑞相,以前从来都没有见到过,也许有圣者大德降生?或者有佛出现于世?’”
他很有智慧,通过光芒就能推出要么是大德降生,要么是佛陀出世。
这些光芒,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大宝积经》中说:“佛光无有边,量等虚空性,随所化众生,见光有差别。”佛光如虚空般无边无际,随所化众生不同,见到的光也不同。比如,有些见到白色,有些见到蓝色,有些见到五颜六色的光,有些甚至在光中见到佛菩萨……我们有时看到彩虹出现,“啊,佛菩萨来了!”有些是真正的瑞相,特别殊胜;有些则不一定。所以,我们不能堕入极端,不要随便轻信,但也不能否认一切,应该以智慧来抉择。
当时,这位梵天王说:出现这样前所未有的光芒,或是大德降生,或是佛出世,应该是这两种情况之一。
|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这时,五百万亿梵天王们,带着各自的宫殿,以衣裓盛着天界五颜六色的鲜花,前往下方寻找光的来源。最后见到大通智胜王佛住于道场的菩提树下、狮子座上,有许多天、龙、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许多众生恭敬围绕,同时也见到十六位王子请佛转法轮。”
十六位王子,是这尊佛出家前的儿子。其中第十六位,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不知道今天能不能讲到这部分。
其实,如果父母修行成就,子女都应该恭敬,反过来也一样。我们学院里的有些法师当上堪布或堪姆后,父母也来学院。有些父母对子女比较恭敬,有些则说:“你是我的孩子,虽然是堪布了,但还是要好好给我做饭,不要傲慢!”我们这里有好几个人的孩子是堪布、堪姆,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听法,所以堪布、堪姆既是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法师,双重身份。有时他们很想打骂孩子,但又在他面前听过很多法,不敢打自己的上师……从佛法层面讲,肯定不能打上师;从世间层面讲,打自己的孩子似乎理所应当。(众笑)
|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
“这时,梵天王们在大通智胜佛前,以头顶礼,转绕百千匝,用天人的鲜花散在佛身上做供养,所供养的花堆积起来有须弥山那么高,并且还供养菩提树。之后,他们还把各自带来的宫殿,一一向佛奉上,请求道:‘唯愿佛陀您慈悲饶益我等,请您一定要接纳我们奉献的这些宫殿。’”
这些梵天王,也是代表我们这些众生祈请。佛经的许多内容都可以这样理解。
不仅仅是佛经,世间惯例也是如此。比如,来一位领导,有人请示他事情,虽然只是一个人请示,但也跟很多人有关。再比如说,一个国王或领导人,在某个场合讲话,他所讲的话,也不仅仅针对现场,而是涉及所有相关的人。
所以,当时梵天王跟佛陀之间,有这样一种对话,虽然时间上早已过去,地点上我们也不在现场,但实际上,我们也是这尊佛的所化对象。梵天王们的这些请求,也可以代表我们。
| 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
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
“当时这些梵天王,在佛前一心同声地以偈颂方式说:‘善哉,我们见到了佛陀,您是救护世间的大圣尊,能劝勉三界轮回牢狱中的众生,令众生出离轮回,获得解脱。’”
藏文稍有不同,大概意思是,能于三界救度众生的圣者佛陀,见到您真是非常稀有、欢喜。
佛陀的特点,就是能让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有这样的能力。世间的明星也好、富翁也好,还有人们特别崇拜的偶像,都没这个能力。这方面我们可以深入观察。
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
“‘佛陀拥有了知一切的智慧,是人天之尊,悲悯一切群萌(众生)。’”
原来有些人爱说:“你好萌啊。”现在又喜欢说什么“宝宝”——“宝宝饿了”“宝宝累了”“吓死宝宝了”,实际上是“我饿了”“我累了”“我害怕”。时代变化很快,有时我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众笑)
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
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
世尊未出时,十方常闇瞑,
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
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
“‘佛能开启甘露法门,广度世间一切众生。在往昔的无量劫中,没有佛出世。佛没有出世时,十方一片黑暗,三恶趣众生越来越多,阿修罗众也越来越盛,天界众生减少,死后大都堕于恶趣。’”
因为众生造恶业多,往三恶道“移民”的情况也多。
就像《四百论》中讲的:“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前不久我念《四百论》传承时也说过,很多人行持不善业,造恶业方面很擅长、有能力、有计划,有各方面的顺缘,而做善事就特别难。
那天有人问:“我是当好人好,还是当坏人好?”我开玩笑说:“当坏人。”“那太好了,我很开心,当坏人太容易了。”当坏人的话,在这个世间,路很宽,没什么障碍违缘;如果要当好人,可能很多人看不惯,自己也痛苦,路比较窄。
当时世间有很多恶人。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
“‘由于没有依止佛陀闻法,经常行持不善业,身体气色、能力、智慧等,都明显衰退、减少。’”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
如果不闻思佛法,长期行不善业,身体、能力和智慧会越来越弱。就像外面有些人,以前学佛还可以,后来退了下去,现在已经业际颠倒了。包括学院里,有些闻思不错的人,后来出现一些违缘离开了,我也慢慢打听一些消息,“这个人到底在做什么?以前成绩还不错,现在在哪里?”“啊,他在造恶业,很可怕的,连因果正见都没有了。”他们的前途可想而知,真的很可怜。
外面还有些人,虽然智慧不是很高,但十年、二十年来,闻思修从不间断。虽然在此期间遇到过许多麻烦,但自己一直坚持下来,后来智慧、能力都变得很不错。以前是特别差的一个人,经过不断努力,后来变得很优秀。时间会证明一切,时间长了,就会看到结果。
有些人,以前非常好,智慧、悲心、能力都有,但后来因为不重视修行,尤其是没有坚持闻法,慢慢变成了另一种人。所以,我是不敢长期待在大城市里,不敢让自己离佛法太远,不然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很多方面,变化会特别大。
我也希望在座各位,好好记住这句话!
现在,依靠三宝加持,大家有听闻佛法的机会。如果我们长期不闻佛法,行持散乱的不善业,自己的智慧、悲心都会越来越弱。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讲:缘轮回的心念中,悲心是最好的;缘涅槃的心念中,信心是最好的。信心和悲心,在所有心念中最为殊胜。而没有长期闻思的话,这些一定会越来越弱。如果信心、悲心减弱,要变成一个好修行人就完全是空想。
在座各位,能遇到佛法很不容易,而且还能皈依,有些还能出家;有些虽然没出家,但也有机会闻思修行,但这些也需要长期护持。就像世间人经营家庭,要不断地充电、努力,否则这种信心并非永远不变。许多人都有喜新厌旧的习惯,对三宝的信仰也是:刚开始,特别有信心,过了五六年、十年二十年,慢慢就像枯萎的花朵一样,最后什么都没了,有这个危险性。
所以,这句话特别重要。之所以再三强调,就是希望大家,以后要长期在佛法教育中熏陶,这样信心和悲心才不会退。反过来说,如果信心不退,对大乘法的闻思修也不会断;如果悲心没退,菩提心也容易护持,在菩提心的摄持下,能自然而然利益众生,不断地行持善法。
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
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
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
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
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
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
他们接着说:“‘这些众生以罪业因缘,失去了安乐及安乐之想,住于邪见和邪法之中,不了解善法的仪则,得不到佛度化,经常堕于三恶道中。佛陀是世间眼目,很久才出现一次,因为悲悯所有的众生,才显现在世间。您超越世间一切,获得了无上正等觉,我们真是非常欢喜。不仅是我们,其余一切众生,都前所未有地欢喜、赞叹。’”
他们的心情,难以言表。这种欢喜,世间人无法想象。有些人见到真理,见到佛陀、善知识,不一定那么欢喜;如果获得世间奖品,“现在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得奖时,有些人都哭得不行。前段时间,中国队跟韩国队踢球,中国队获胜了,好多球迷哭得特别厉害,据说有人当场昏厥。因为韩国跟中国,一段时间以来关系不太好,人们的贪心和嗔心交织在一起。
听说,当时那座城市,有全国各地的人去助威,维持秩序的警察就有一万多人。因为很久以来,中国队没有这样赢过,许多人特别激动。我想:一方特别开心,另一方可能特别痛苦。有时候,到底什么才值得欢喜?也很难说。《十住毗婆沙论》里讲:“如贪小钱利,而舍大宝藏。”许多人,该高兴时不高兴,不该高兴时高兴得不得了,这也是世间常有的情况。
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
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梵天王们继续说:“‘我等这些宫殿蒙受佛光照耀,非常庄严,今天献给世尊,希望您慈悲垂念,予以接纳。愿以这些功德,普及于所有一切,愿我等一切众生,都共同成就佛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这个偈颂,汉地早晚课、佛事时都在念,就是出自《法华经》。它就像藏地“此福已得一切智”的偈颂那样流行。这个回向偈,虽然不是佛亲口宣说,但也是佛加持过的。有些佛经,比如《心经》的主要内容,虽然不是佛亲口所说,但也是佛加持过的。这些都是金刚语。
平时念金刚语回向很重要。有些道友说:“我要造一个回向文。”“我要造一个长久住世文,你们多念。”但不知有没有人念;即使有,能起多大作用也不清楚,因为我们没有成就谛实语。
|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
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
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这时,五百万亿梵天王以偈颂赞佛之后,各自在佛前请求道:‘唯愿世尊为我们转法轮,让我等众生得到真正的安稳,获得究竟的解脱。’这时梵天王们以偈颂说道:‘请世尊您广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化苦恼众生,开示涅槃之道。愿您接受我们的请求,以广大微妙的声音,悲悯我等众生,演说您无量劫以来所修习的妙法。’”
在任何上师面前请法,都可以这样说。佛陀和善知识的声音,无比微妙。为什么呢?世间一般的声音,只不过能表达一些意思,但佛陀、善知识微妙的音声中,还带有智慧、慈悲和加持力。
就像我们以前讲的:母亲对孩子有种慈爱心,她流下的眼泪里,不只有水的成分,还有一种爱。这种泪水,通过科学仪器能知道它的化学成分,但其中的母爱,仪器根本发现不了。同样,佛陀所宣讲的妙法,不仅仅是声音和文字,其中还有无量加持和智慧,是一般世间人没有的。
《中观庄严论释》中讲过,如梦如幻的显现叫世俗谛;这些显示实际上不成立,不成立的这部分叫胜义谛,一切所知中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所有知识之中,最需要知道、对我们最有利的是什么?就是二谛的道理。讲述二谛之理的佛陀法音,表面上只是一个声音,包括我们听到的上师、法师的声音,听上去似乎是一般的声音,但如果我们自己有缘分、有信心、有智慧,它会赐予我们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开悟、觉悟。对于这一点,可能只有佛教才真正能解释。
一部佛经,看起来是一本书,世间小说也是一本书,两者用眼睛都能看得到,但对你带来的影响,则完全不同。世间没有信仰的人,不一定承认,但如果你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会知道,佛菩萨的这种语言和文字,能让你觉悟、开悟,世间书籍根本做不到。
开悟和不开悟差别很大:开悟者哪怕是自己父母去世,也可以从容面对,世间人所认为的巨大的痛苦,对他来讲,是非常容易面对的事情;而没有开悟的人,虽然他通过看书、学习,有一定智慧,在道理上讲得滔滔不绝,但真正遇到一些事情时,也许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所以,我们要深入思考,思考以后,会明白佛经中的这些道理。
|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这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梵天王以及十六位王子的祈请,随即三转十二行的法轮,这是世间的沙门、婆罗门、天、魔及其他众生都没办法转的法轮。所谓,这是‘苦’,这是‘集’,这是苦的‘灭’尽,这是灭苦的‘道’。”
佛陀宣说了苦、集、灭、道。
第一转也叫“示转”:这是苦,这是集,这是灭,这是道。完整地对四谛进行解释。
第二转,叫“劝转”:苦是什么样的?怎样让你痛苦?这是苦谛。苦的根源是什么?集谛。如果你继续在轮回流转,还会受苦,让你意识到这一点。明白苦的来源之后,想断除集谛就需要修道,这是道谛。修道之后最终能现前灭谛。这是让你真正相应于四谛。
第三转,佛陀告诉大家:“我已经了知苦谛;也知道苦的根源是集谛,需要断除;而且我了知通过修道可以断除集谛,现前灭谛;我已经证得了灭谛。”最后这一转,是佛陀结合自身来宣说的。
“四谛”看似简单,但仔细思维一转到三转的这些内容,还是很深的。世间的许多知识,作者给你写完、讲完之后,他自己不一定现前这些境界;而佛陀是先跟你讲,苦集灭道是怎样的,相关内容在你相续中如何生起和灭尽,然后说:“以前我也是这样,但是通过修行道谛,断除集谛,灭尽苦谛,现前了灭谛。”整个四谛,他会以自身为例来说明,这叫“证转”。
此处的“三转法轮”可以这样理解。
|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并且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出现行,以行的因缘出现识,之后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和忧悲苦恼。”
这是众生流转的过程。然后反过来,以逆行的方式还灭:
|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无明灭后行灭,行灭后识灭,识灭后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后受灭,受灭后爱灭,爱灭后取灭,取灭后有灭,有灭后生灭,生灭之后老死、忧悲苦恼灭。”
这是十二因缘的顺行和逆行。四谛和十二因缘相辅相成,《中观根本慧论》中讲:“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如果能见到诸法因缘而生,则能见到苦、集、灭、道四谛,那时也能见到佛,见到诸法的本性。和这里讲的一样。
十二因缘和四谛,在声闻乘教法中,是最核心的精华。
|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
“当时,佛陀在人天大众中,宣说这样的法以后,有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的缘故,于诸漏心中获得解脱。”
“不受一切法”,是证得空性的境界,不再取受任何轮回法,不再受生,不再流转,脱离原来有漏的心,获得无漏境界,也就是获得证悟。
| 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他们都获得了深妙的禅定,以及三明、六通、八解脱等功德。之后,佛陀第二、第三、第四次说法时,有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众生,也以不受一切法的缘故,于有漏心获得解脱。这样之后,佛陀座下的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计数。”
有些众生,在佛第一次说法时,就获得解脱。《法华要解》里讲过:“利根一闻千悟,中下多闻少悟。”利根者只要听一次就开悟了;中根者听很多次才有一点点开悟;下根者,听了好多年、好多次,还是不悟。“啊,我听了很多次。”“你现在菩提心有没有?”“没有。”“出离心有没有?”“没有。”“那你懂得这些没有?”“没有,反正我在这里听了很多年,还可以,反正吃得饱。”(众笑)这是比较钝根的,多闻也不一定悟。
这里说,有些众生在佛陀初次说法时就开悟了,有些是第二、第三四次才开悟。众生根基确实不同。有信心、有智慧的人,虽然听得少,但悟性很高,短时间内很有进步,一般人需要六年走完的路,有些人两年就完成;一般人需要十年完成的,有些人五六年就完成。不仅是智慧,信心也跟得上;如果没有信心,光有智慧的话,所了解的道理有时也用不上。
这位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很多证悟者。
|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
“当时,十六位王子都以童子身份出家,成为沙弥。”
他们听课一段时间后,很想出家。现在有些寺院,好几个人一起出家,后来又集体还俗。这些王子不是这样。
| 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
“他们诸根通利,智慧明了,曾供养过千百万亿佛陀,以前也曾出家修持梵行,为了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他们一起在佛前祈请:‘世尊,您现在的教法下,有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都已经成就了。世尊,您也应当对我等(十六位王子)为主的众生,宣说大乘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们听闻之后,会好好地修持。’”
前面听了好多声闻乘教法,现在还想听大乘法。
| 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世尊,我等很想获得如来的知见。我们内心的意念,如来您完全明白。’”
佛不用依靠任何仪器,就能明白所有人的想法。所谓“喇嘛钦”,即上师知,也就是上师遍知一切,并加以垂念。
这里也是这么说的:“我们想获得如来知见,佛陀您是知道的,喇嘛钦!您知道我等的起心动念,我们不但想出家,还想获得大乘佛法,度化众生。”
|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这时,那位转轮圣王(十六王子的爷爷),他所携眷属中的八万亿人,见到十六位王子都出家了,他们也想出家,国王也应允了。这时,佛陀受沙弥们(就是刚才的十六王子)祈请,过了二万劫以后,才在四众中宣讲这部大乘经,名为《妙法莲华经》,这是教化菩萨的法门,深受诸佛垂念护持。宣说此经后,这十六位沙弥为了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共同受持、读诵通利。”
这尊佛过了二万劫才传法。在《般若经》中,法胜菩萨先给常啼菩萨讲了“诸佛无来无去品”,之后就入定七年,再出定继续转法轮。在这期间,常啼菩萨他们也都等着,一直等了七年。
不像现在有些人:“您马上给我传个法,灌个顶!我要走了,车就在那边,刚才已经发动了。”不是这样。
|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
“佛陀宣说这部经时,十六位菩萨沙弥都能信受。”
他们原来是沙弥,立刻就变成菩萨了。他们根基很好,对佛讲的《法华经》完全能信受。
| 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声闻众中也有能信受的,但其余有千万亿众生产生了疑惑。”
这尊佛讲《法华经》时,十六童子是大乘根基,完全能接受;而声闻中,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其余众生中,有千万亿数、非常多的众生非但不接受,还产生许多怀疑。
去年我也想过:“这部法我从前得过,到底讲还是不讲?如果讲的话,部分人能得大利益,这是肯定的;还有一部分人,获得部分利益;会不会也有一部分人产生怀疑,甚至堕落,有这个可能。”这里的有些内容,确实难以思议。
龙猛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痴人不欲闻,无上正真道,闻已不能信,又不能诵持。”愚痴者不愿听闻无上道法;即使听闻以后,既不相信,也不愿读诵受持。有些众生听闻之后,会产生怀疑、厌烦,不接受,这是正常现象。
在座的听众,可以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如果有信心,虽然对有些内容不太明白,但从此以后,真正把《法华经》当作终生依止的法宝,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妙法,我终身要把它作为供养、顶礼的对境”,有一部分人会这样;也有一部分人,“还可以吧,反正学一学也行,我有时间就听听,没时间就算了”;还有一部分人,会产生怀疑甚至堕落。当时这位佛陀讲法之后,也有类似情况。
|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佛陀宣说这部经,在八千劫中未曾休息(释迦牟尼佛则讲了八年)。讲完这部经后,佛陀进入净室,安住于禅定中,长达八万四千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