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3课
2016年6月13日
听《法华经》,大家应该重视传承。如果你每次直播都听圆满了,一节课也没有断,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以后可能会得一个闻法传承证。
怎样才算得到传承
当然,如果你不是当场听的,而是课后听录音,虽然也可以得到加持,但传承不一定能得到。通过录音来得传承,从长远来看不是很合适,传承应该是“当场”得,错过之后,最好是在有传承的人面前补听。今天有人跟我讲,他以前听《大幻化网》时,缺了好几堂课,现在很想用我的录音来补传承。但用这种方式,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所以,最好是去找一位比较有德行的法师,在他面前听受。
以后,各地学习《法华经》等很多经论时,传承最好也是当场得,或者过后在有传承的人面前得。
所以,我传讲的过程中,尤其是念藏文传承时,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如果有些字没有听清楚,比如藏文哪一段听不清,那我讲汉文那一段时你要听清;如果汉文哪一段听不清,藏文那一段要听清。这样的话,传承应该是圆满的。
母亲的离世
我的生命如果没有出现无常,很希望把这部经讲圆满。你们也一样,没有特殊违缘的话,最好也能把这个传承听圆满。
前段时间,我母亲很想听这部《法华经》。但我要开讲的前一天,她就离开人间了。所以,无常可能会随时到来,谁也没办法。虽然她听不懂汉语,但很想听个藏文传承,而且多年来,她对听我讲法的声音,包括课前课后跟僧众一起念《普贤行愿品》,这方面还是很执著。
她离开之后,我没有因此中断讲课,还是如期开讲了《法华经》。后来慈诚罗珠堪布说他也是这样,以前他母亲圆寂时,也没有为她而停课。当时他接到通知后,从喇荣包车去家乡,将母亲的遗体带到佛学院。那时佛学院还没有公路,车子只能开到洛若,后面的路他就和弟弟轮流背,晚上十一二点钟才上来。第二天照常上课,讲《量理宝藏论》。
当时刚好轮到我当管家,负责佛学院一个月的念经,记得那是1986年春天,还没有去五台山,举行“时轮金刚”灌顶的时候。我要求所有的僧众都来念破瓦。后来,根登洛吾堪布跟我开玩笑说:“你当管家是不是有点偏心啊?让僧众必须全部参加,还说了两三遍。给其他人念破瓦时,都没有这么强调,因为是古毕堪布(慈诚罗珠堪布当时的名字)的母亲,你才特别强调吧?”
希望你们的家人去世时,如果可以的话,也尽量不要断传承——听课的传承不断,讲课的传承也不断,这样可能好一点。
近期网上传我母亲身体缩小,这完全是一种谣言,不符合实际。比较符合实际的是,前阵子我跟她见面时,小侄子偷偷把我们的对话拍了下来。这是我这辈子跟母亲的最后一次对话。她该讲的很多事情都讲了,比如,她觉得身体没什么病,只是比较沉重,好像一直很困,说话的时候经常睡着了。当天,我们所有子女都在身边,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了。这次母亲生病,三个妹妹和弟弟白天晚上一直照顾,大概一个多月。她说自己在佛学院中听的法也多,参加法会的功德也大,再加上,来佛学院近三十年没有扰乱过一个人的心。所以,面对死亡没什么恐惧,有把握肯定往生。
不扰乱别人的心,她好像确实做得不错。不管来佛学院出家以后,还是以前当居士时,母亲性格都比较随和。
其实,不管是老年人、年轻人,离开人间时,最好不要有一种罪恶感,而应该有一种成就感,没什么后悔,对修行胸有成竹,这对往生是有帮助的。再加上,母亲随时都会祈祷三宝,对上师如意宝、莲花生大士有很虔诚的信心,藏地很多老年人都是这样,这也是非常好的修行习惯。
我以前很少提母亲的事。对我来讲,母亲一个字也不认识,但从小就培养我,有很多的付出,包括《普贤行愿品》《极乐愿文》,都是她在我小时候教我的。只不过她不识字,有些教得不太标准,但我从小已经念习惯了。
这次母亲离世,我一方面也没有特别伤心,但有时候还是有些执著,毕竟母子之间的感情很好,经常互相忆念。我一有执著的时候,就念一遍《大圆满愿词》,安住于这个境界中,这样比较好一点。包括前天她天葬时,我在尸陀林看到秃鹫张牙舞爪地出来,有点残忍,好像接受不了,然后也想了各种办法,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
不管怎么样,今天想说什么呢?希望每个人尽量不要扰乱别人的心,不管在任何环境中,这是很重要的。此外,有文化的人,要以有文化的方式来闻思修行,没有文化的人至少也是能念观音心咒。不知道母亲念了多少,那天我问的时候,她没有直接回答。他们说,可能有一个多亿吧。她平时的习惯就是随时在念,嘴唇一直在动,包括跟人说话时,一停下来就念“嗡玛呢巴美吽”,已经变成习惯了。在修行方面,我不愿意讲什么功德赞叹她。一般来说,父母赞叹孩子、子女赞叹父母,这都不是很好,但事实摆在那里的话,也可以说吧,没有什么不可以。
母亲去世时,没有什么病痛,这是很好的。上次我回来陪她说说话,又下去复查身体,再上来时,她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了。当天晚上,慈诚罗珠堪布从海外打来电话,给她念了破瓦,她的神智很清醒。今天,我还跟堪布开玩笑:“你有点厉害啊!每次念‘贺’和‘啪的’,她抖得很厉害,感应很强烈。虽然你是在加拿大,但加拿大的声音已经穿破了她头顶的窟窿,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第二天早上,丹增洛吾堪布和图尼堪布也专门为她念了破瓦。念完刚好八点钟,母亲安详地离世了,没有什么痛苦。
今年她85岁,虽然身体有点虚弱,但头脑很清楚。生命无常,活到七八十岁也算比较高寿了,有些人在年轻时就离开了。不管怎么样,当我们离开时,最好不要有很多负罪感。临终的心态很重要,即使你有很多罪恶,此时也要想“我已经清净了”“我很好”,这种心态有助于往生。否则,本来你修行不错,但临终时觉得自己很坏,造了很多罪,心里很痛苦,甚至产生嗔恨心,这样的话,对你的往生有一定影响。
最近很多人都想知道,母亲去世后我有什么感受,听说有些记者也想来采访我。其实人去世了没什么可采访的,不过也可以吧。我们藏地的传统比较好,会给亡人念49天经,汉地虽然没有这样的传统,但也可以念《生死救度》里的助念仪轨,这个加持确实非常大。
这次,汉学院各个班的堪布、堪姆、法师们,都在给我母亲念经,特别感谢。本来我并没有这个要求,但很多人一再祈请,我不开许好像也不行,后来就随缘了,没有特意去执著。
今天好像耽误了很多时间,刚才想说,大家以后尽量不要为了亲人断传承,结果引出来这么多。也可以吧,下面我们念传承。
(念诵藏文传承)
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妙法莲华经》和译者鸠摩罗什,第二节课讲了五种圆满——本师圆满、法圆满、眷属圆满、时间圆满、环境圆满。那么,这节课正式讲这部经的缘起。
在汉传佛教中,《法华经》的注疏非常多,很多前辈大德都解释过。明朝的无尽传灯法师在《法华新注》中说,自汉至唐,光是《法华经》的注释就有四千多卷。而宋朝开宝年间的整部《大藏经》不过五千多卷。可见,《法华经》以前在汉地流传得非常广。
从汉地历史来看,这部经不仅天台宗非常重视,唯识宗的窥基大师、三论宗的吉藏大师,也都写过它的注解。所以,我们这次应该不偏教派,弘扬佛陀这一甚深经典,每个人也应该以欢喜心来接受。
可能跟我的兴趣有关吧。不管讲什么法,我都很重视它的功德,也很喜欢了解。我讲《俱舍论》时,会说《俱舍论》特别重要,心里也确实认为:“学了《俱舍论》很好,我以后一定要多讲。”然后讲中观、因明、戒律、现观,包括密法时,我对每一部法都非常赞叹。那么这次学《法华经》,不用我来赞叹,佛陀也讲了它的大量功德,有智慧的人学到后面,就知道它有多么殊胜了。
在历史上,无数大德、修行人曾非常重视这部经。而今时过境迁,在这个比较重视金钱、地位、名声的时代,看《法华》、读《法华》、修《法华》、讲《法华》的人不太多了。这次也是一个特殊的缘起,我们可以一起学习《法华经》。我曾说过,“在这特殊的时代,你是一个特殊的人”,希望每个人记在心里,今生乃至生生世世弘扬《法华经》,在三世诸佛和上师三宝面前发这个愿。到时候,我也会要求你们举手。
只要大家传承圆满清净,在离开人间之前,特别希望你们在不同的地方讲《法华经》。我也会根据藏文,给大家讲清楚有些道理,希望你们好好记住。等你以后给别人弘扬时,可以说:“我曾在藏传佛教的一个法师那里得过传承,好像藏文中是这么说的……”这样的话,汉藏译本可以互相对照。因为我在校勘《法华经》时,发现有些法义在汉文中不太明显,在藏文中却一目了然;有些在藏文中比较难懂,在汉文中却一看就明白。
所以,我在讲的时候,希望大家要专注。不然,你听是听了,事后被人问起,“我不知道哪天听的,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反正我是听过,不知道这个怎么解释,你自己祈祷就可以”,这样就比较麻烦,对吧。
下面开始讲正文。
按照天台宗的观点,佛讲《法华经》之前,分别出现了此土六瑞、他土六瑞。
首先是“此土六瑞”。
1.说法瑞
|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时的释迦牟尼佛,被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恭敬围绕。大家纷纷供养、顶礼、尊重、赞叹佛。佛为诸菩萨宣讲了一部大乘经典,名为: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关于《无量义经》,有两种解释:
第一,确实有这么一部佛经,汉文《大藏经》里也有收录,它与《法华经》《观普贤经》合称为“法华三部经”。此经内容多以《法华经》为中心,也是《法华经》的开经。
第二,无量义,只不过是法华的异名。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说:法华有十七种异名,无量义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说法,与藏文比较一致。按照藏文的意思:1)此处不是佛陀“已”讲了一部经,而是佛陀“欲”说一部经,经名叫无量义。2)藏文中没有下文的“佛说此经已”一句。3)“无量义”在藏文中译为大抉择,大抉择即是《法华经》的意趣。按这样理解,无量义不是另外一部经,而是《法华经》的异名。
所以,按照藏文的翻译,此处应该是:佛“想”为诸菩萨宣讲一部大乘经典,名为《无量义经》(即《法华经》),这是教化大乘菩萨的一个法门,深得佛的护持与垂念。
就像六方佛赞叹《阿弥陀经》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样,这部《法华经》也是“佛所护念”。若能学习,诸佛会忆念、加持、垂念我们,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2.入定瑞
|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佛陀宣说这部经之后,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三昧(又叫大抉择三昧),身心如如不动。
要讲经之前,佛陀先要入定,足见此经的殊妙。我们讲经、修行时,也要先让心静下来,断除各种分别念。
3.雨花瑞
|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这时,天上降下了各种花雨,有曼陀罗花(小红莲花)、摩诃曼陀罗花(大红莲花)、曼殊沙花(小白莲花)、摩诃曼殊沙花(大白莲花),花雨散落在佛陀的身上,以及与会大众的身上。
这些花不但色泽美丽,而且令见者心情欢悦,断离恶业,以此清净供物,庄严传法道场。
4.地动瑞
|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这种震动跟地震不同,会让人感觉舒服。智者大师认为,六种震动是六番破无明。
宣化上人说,六种震动可让六根得以清净;而且这六种震动,每一种又分三种(动、遍动、等遍动),共十八种,喻为十八界,也就是说,可以清净十八界,进而断除众生的四十二品无明。
当然,除了表法,这种震动也可以是真实发生的。比如莲花生大士等很多大德传法时,确实会出现天降花雨、大地震动等瑞相。但大多数的解释是,它是内在的一种震动,可让相续得以清净。
5.众喜瑞
|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此时法会当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以及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国王、转轮圣王等,从没有见过这种祥瑞的景象,他们深感惊奇,欢喜不已,纷纷合掌致礼,目不转睛、一心注视着佛陀。
一般来讲,佛菩萨转法轮也好,高僧大德说法也好,会让大众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欢喜心。以前上师如意宝每传一部法,我们都有说不出来的欢喜,非常难以形容。直到今天,每当我翻开那些法本,“法王讲《大乘经庄严论》时,我特别欢喜!”“法王讲《白莲花论》(即《释迦牟尼佛广传》)时,也很欢喜!”“法王讲《戒律根本论》时,也很欢喜!”好像听每一部法时,我们下面的弟子都觉得:“哇,如果这部经能听圆满,我的人生就有意义了!”
所以,佛陀准备要讲法时,在场的人和非人也特别欢喜,以专注的眼神看着佛陀。
6.放光瑞
|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与此同时,佛陀眉间的白毫处放光,照耀于东方一万八千个世界,无不周遍。下至无间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阿迦尼吒天,意为色究竟天,即色界的最高一层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藏文中此处说是“有顶”,即无色界的最高处,非想非非想天。也就是说,佛陀的光明遍照三界,而不是只照到欲界、色界。
据蕅益大师的《法华会义》,佛陀讲不同经典时,放光不同:讲《法华经》是白毫间放光;讲《大般若经》是从足下千辐轮相乃至顶髻,全身放光;讲《大涅槃经》是面部放光;讲《华严经》的有些品是两足轮放光,有些品是毛孔发光……总之,不同的放光方式,代表不同的缘起。
按照天台宗的观点,以上叫此土六瑞,即我们娑婆世界出现的六种瑞相,也可以说是六种缘起。用这种方式解释挺好的,对很多人来讲,也是对天台宗的一种学习。
本来《法华经》可以用很多方式讲,我有时间的话,也想尽量参考各种讲义,但是近期各种事情很多。刚才我在楼梯上遇到一个师父,说要供养我《天台三大部辑注》,马上就能带过来。我说:“没事没事,过两天吧,这几天有点忙。”不过,我还是抽空看吧,方便时请给我带过来,我也多看看天台宗的观点,这次我们要好好学一下。
你们学《法华经》的同时,希望也能看一些其他大德的讲义。比如智者大师的讲义是古文,如果你觉得不是特别好懂,可以参考宣化上人的《妙法莲华经浅释》,里面对智者大师的一些观点有解释,看了之后,基本上能了解智者大师的很多观点。
下面讲他土六瑞。
|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1.在这个世界中,看到了东方那些国土六道众生的各种情况。
|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2.还看见那些世界中的现在诸佛,并能听见佛陀说法,看到四众眷属听经的场面。
|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3.还看见那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得道的状况。
|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4.又看见诸菩萨、大菩萨们,以种种因缘、种种信心、种种相貌而行菩萨道。
用不同的方式行菩萨道,这个很重要。很多上师也是如此:对钝根者讲简单的法,对利根者讲甚深的法。有些上师显示这种行为,有些显示那种行为;有些通过比喻来传法,有些用另一种方式让大家对佛法生信。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就像有些人爱吃月饼,有些人爱吃酸辣粉,有些人爱吃麻婆豆腐,有些人爱吃酸菜……每个人的爱好都不一样,所以菩萨在弘法时,也以种种示现来应机施教。
明白这一点后,当我们看不惯别人的行为时,尽量不要说过失。如果别人真有问题,比如喜欢搞世间八法,你也可以说出来,但一般来讲,正如这里所说,每个菩萨以“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为这个人的相貌我不喜欢,因为这个人信小乘、信其他宗教,而我信大乘,就说他不好。尽量不要去非议、诽谤。
|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
5.又看到那些国土中诸佛趋入涅槃的情景。
| 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6.还看到佛陀涅槃之后,弟子们以佛的舍利建起七宝塔。
这是他土六瑞。当然,在有些大德的讲义中,第四瑞(4.结前开后)不太好对应,所以,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作了调整。虽然藏文中没有这样分,但这样解释应该可以。
以上参考天台宗的教义,介绍了此土六瑞、他土六瑞。
|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佛陀入定以后,放光呈现了东方很多刹土的情景。这时,弥勒菩萨心想:“今天世尊示现这些神变,出现这些瑞相,到底是因为什么?现在佛陀已入于禅定,这些不可思议的稀有之事,我该问谁好呢?谁能回答呢?”他转念又想:“文殊师利菩萨很厉害,是佛的法王子,曾供养、承侍过无量佛陀,肯定见过这种瑞相,我可以去问他。”
在这段文字中,弥勒菩萨产生了三个念头。第一个念头是:“佛为什么示现这些瑞相?”第二个是:“我要问谁?”第三个是:“问文殊菩萨。”
确实,这个问题去问凡夫,他肯定不知道;问一般的菩萨,也很难回答,所以问文殊菩萨好一点,他比别人更有经验,见过很多大世面。
有些刚来佛学院的人,有问题想问的话,最好也找个有经验的人。不然,别人刚出家,自己还有一堆问题没解决,你去问他,他不一定知道怎么回答。要问问题的话,应该看这人在佛学院待过多少年、依止了多少上师、有没有智慧,不然的话,你问他问题,他可能会很害怕:“不知道、不知道,不要问我这些!先跟你说清楚啊,今天这个场合不适合提问,否则我就走了。”听说有人出去讲法时,特别怕别人提一些尖锐的问题,“我可以给你们传法,但唯一的条件就是:不准给我提问!”这是个别人的故事。(众笑)
|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此时,不仅弥勒菩萨有这个困惑,在场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以及天、龙、鬼、神等也在想:“佛陀今天示现这些神通、光明等瑞相,其中的缘由应当问谁?”
一般来说,刚学佛的人会有很多问题。几乎每次我有事出去,走在路上时,都会有人拦我,不让我过去,“你等一等,我有个问题!”或者,在背后大声地喊:“堪布等等啊!我有问题要问你啊!”其实,一大堆问题在路上等着,还是有点麻烦,最好是在经堂里问。弥勒菩萨问文殊菩萨时,也是大家坐在一起,不是随便在路上抓,“你站住、你站住!我要给你问个事儿!”刚开始学佛的人,可能会有很多问题,但慢慢久了以后,好像什么疑惑都没有了。如今在佛学院待了十年以上的人,基本上很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可能天龙鬼神也是这样。新来的会有很多问题,待久了以后,像佛学院西山的木天女护法神,还有龙泉里非常厉害的龙王,都是第一世敦珠法王时代的,他们以前在敦珠法王、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大德面前听过法,肯定不想问问题,可能也没什么问题。(众笑)
总之,佛陀示现稀有的瑞相后,在场的大众都在琢磨:“这是为什么啊?应该问谁好?”弥勒菩萨知道要问文殊菩萨,其他一些众生可能面面相觑,互相问——不过,他们互相问的话,效果也不一定很好。
|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此时,弥勒菩萨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也了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以及诸天、龙、鬼、神等大众的心念,于是代表大家向文殊菩萨请问道:“以什么样的因缘,佛陀今天显现这样的神通瑞相,放出大光明照耀东方一万八千个国土,而且大家都能见到那些国土的庄严景象?”这样问过之后,弥勒菩萨为了重新宣说这些意义,又以偈颂的方式提问,把问题复述了一遍。
《法华经》中有很多这样的偈颂,跟长行文的意思比较相似。不单单是《法华经》,很多佛经都是如此,像《普贤行愿品》《药师七佛经》,都是用长行文讲一次,又用偈颂讲一次。为什么要这样呢?反反复复地讲,难道没有重复的过失吗?
第一,按照印度传统,写文章要有散花、贯花。散花是长行文,贯花是偈颂。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说,这相当于汉地写文章时前面有序、后面有铭一样。所以,这是个传统。
第二,众生的意乐不同。有些喜欢长行文,有些喜欢偈颂。
第三,众生产生定解的途径不同。有些依靠长行文才能懂得其中意义,进而引生定解,有些则需依靠偈颂产生定解。
第四,众生根基利钝不同。利根者一闻即悟,只讲一遍长行文或一遍偈颂就可以,而钝根者需要再再重复,先讲一遍长行文,再讲一遍偈颂,这样才能明白。
所以,佛经中经常又有长行文,又有偈颂,原因就在这里。
一、此土六瑞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文殊师利菩萨,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眉间白毫放光普照世间?天空还降下红色的曼陀罗花、白色的曼殊沙花,散发出旃檀香,令大众心情欢畅,以此因缘,大地一片庄严洁净。这时,大地又产生六种震动。四众弟子看到这种瑞相,身心畅快,前所未有地欢喜。”
二、他土六瑞
1.六趣众生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佛陀眉间的白毫放光,照耀于东方一万八千个国土,每个国土都变成了金色。其间从阿鼻地狱一直到有顶,所有世界的六道众生,生生死死,随善恶业缘在六道中流转,感受各自的苦乐果报,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2.彼佛讲法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无数亿万,
各于世界,讲说正法,
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还看见兽中狮子一般的诸佛,正在演说最微妙、最殊胜的经典,用清净柔软的声音,教化无数菩萨,其法音之甚深广大,令人百听不厌。同时,诸佛还于各自国土中,随众生的不同根基而演说正法,用种种推理、无量比喻,揭示佛法真谛,令其觉悟。”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彼土的佛陀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为众生讲了三乘法:
“如果有人遭受各种苦难,害怕衰老、疾病、死亡,便为他们讲说寂灭痛苦、解脱轮回的涅槃,令其离苦得乐。这是声闻乘。
如果有人行善积德,曾经供养诸佛,一心希求殊胜妙法,便为他们宣讲十二因缘法,使他们观察世间因缘生灭,获得缘觉果位。这是缘觉乘。
如果有佛弟子通过种种修行,希求至高无上的智慧,便为他们宣说清净的大乘道。这是菩萨乘。”
3.他方修菩萨行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文殊师利菩萨,我在这个世界,借助佛的白毫光,见闻到他方世界如此多的情景,现在向您大略地叙说一下。”
略说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我看到在那些国土中,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菩萨,以各种因缘而求佛道。”
广说:
1)布施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愿得是乘,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有些菩萨把金银、珊瑚、珍珠、摩尼、砗磲、玛瑙、金刚等奇珍异宝,以及自家的奴婢、车子、珍宝装饰的豪华步辇,都高高兴兴地布施出去,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这是三界中的第一乘,也是诸佛所赞叹的。有些菩萨把四匹马拉的宝车,以及车上装饰用的栏杆、绸伞、帷幕等贵重之物一起布施。有些菩萨把自己的肉、手、脚,以及妻子、儿女进行布施,以求无上妙道。还有些菩萨为求佛的智慧,欣然用头颅、眼睛乃至整个身体进行布施。”
以上讲了菩萨的布施,其余五度,下一节课继续讲。我这样简单地解释一下,你们可能有一个大概的思路。希望这次学习以后,大家至少要了解《法华经》字面上讲了什么?每段情节是怎么发展的?佛菩萨之间的对话是什么内容?这一点,你们以后弘法时也很需要。希望大家做好将来弘法的准备,以欢喜心圆满接受这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