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27课
2016年10月24日
(念诵藏文传承)
这次讲课的过程中,前段时间,外面有些不同的看法和说法,我也没有怎么在意,后来就根据鸠摩罗什的版本讲下去了,对我个人倒是没有什么。最近这两堂课,是按照《添品妙法莲华经》的内容来讲的,后期整理文字时这部分可以用不同的字体作区分,其他都是按照鸠摩罗什的版本讲。我们无论弘法利生也好、修行也好,尽量随缘而行,这样比较好。
下面继续讲《法华经》。前面讲到,一个盲人经过医生治疗,眼睛已经能见到色法了,但和具有五通的仙人比起来,境界不算高。这比喻声闻缘觉,他们以获得小乘涅槃而满足;五通仙人比喻佛菩萨,二乘行者的智慧与佛菩萨相比,并不高。
| 如彼仙人五通净眼者,即是菩萨。菩提心生得无生忍,证觉无上正真之觉,如彼大医,即是如来,当如是见。
佛陀继续说:“这位具足清净眼目的五通仙人,指的就是菩萨。发起菩提心,获得无生法忍,圆满证得无上正等觉,就像那位大医王,指的就是如来。应当这样理解。”
《摩诃摩耶经》讲:“众生烦恼患,无始恒炽盛,如来大医王,应病投良药。”众生无始以来,烦恼病患非常炽盛,大医王如来能对症下药。《大般涅槃经》也说:“常施众生病苦药,是故世称大医王。”长期给予众生良药,所以,世间都称佛陀为大医王。
| 如彼生盲,即是痴闇众生,当如是见。如彼风黄癃等,即是欲嗔及痴六十二见,当如是见。如四种药,即是空无相无愿涅槃门,当如是见。随所服药,其病随灭,即是空无相无愿解脱门。
“那位盲人,指的是愚痴黑暗的众生,应该这样理解。风、黄、癃等疾病,指的是贪嗔痴,以及六十二种恶见之病,应当这样理解。四种药物,指的是空、无相、无愿,及涅槃门,应当这样理解。众生服药后,疾病随即消灭,这就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境界。”
| 正修念已,无明当灭,无明灭故行灭,乃至唯有大苦聚灭,如是思惟,不住善中亦不恶中,如盲得眼,即是声闻缘觉乘,当如是见。割断流转烦恼系缚,解脱烦恼,解脱六趣及以三界。以彼义故,声闻乘者如是念言:‘无有别法更须证觉,我今已得到于涅槃。’
“通过修行,能消灭无明;无明灭后行灭……十二缘起全部灭尽,最后灭掉轮回的大苦聚。这样思维时,不安住于善恶之中,就像盲人获得眼睛一样,这就是声闻、缘觉乘,应当这样理解。由于完全断除流转轮回的烦恼束缚,从烦恼中获得解脱,乃至从整个三界、六道中获得解脱,因此,声闻乘行者也这样想:‘没有其他需要证悟的了,我如今已获得了涅槃。’”
他们自认为已得最高境界。
《大乘入楞伽经》中说:“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就像醉酒之人,酒劲消失后会醒来,声闻也是一样,从灭尽定中出来,才发现自己还需要修行,最终还要成佛。
所以,声闻、缘觉的寂灭并不究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醉酒的人一样,最终会醒悟过来。
| 尔时如来为彼说法:‘若于诸法未能悉到,何处彼有究竟涅槃?’彼等佛以菩提教化,发菩提心,不住流转不到涅槃。
“这时如来对他们说法:‘如果对于诸法还没有彻底通达,哪里称得上是究竟的涅槃呢?’这时佛陀以菩提法进行教化,让他们发菩提心,安住于不堕轮涅二边、智悲双运的境界,即以智慧不住轮回边,以悲心不住寂灭边。”
到那时,诸佛会劝请声闻转入大乘。有些大德认为,此时声闻趋入大乘的小资粮道,有些认为是大资粮道,我们讲《定解宝灯论》时也分析过。
学大乘法,不能偏于寂灭。作为修行人,需要通过闭关、禅修、入定等获得一些境界。但如果仅仅为了自己安逸和快乐,这实际上偏于寂灭之边。这对佛教来讲,可能有点不负责任。
正因为如此,《大智度论》中也说:“佛诸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我们作为佛弟子,如果感念佛的恩德,就不要入于寂灭。如果我们终身不出关,不愿跟人打交道,一直闭关当然很好,但若只是以一种自私的心态关起门,实际上也不是很理想。
作为初学者,先安住于寂静处,断除粗大的分别念,这些都有必要。而从大乘的究竟理念来讲,“当报佛恩,莫入涅槃”,不要总想着自己。刚才我说:“极乐法会可能不开,大家可以闭关。”有些人觉得:“这个月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甚至有人还鼓掌。你们是真想好好修行吗?还是只想休息一下?有些人的闭关,扪心自问,是不是所有时间都用于修行?闭关,对具有正知正念的人来讲,能利用这个时间修行;而对有些人来讲,可能是另一种偷懒。
| 彼悟三界十方空寂,皆如化梦及以焰响,观见诸法不生不灭,不缚不解,不闇不明,如是见甚深法。彼见亦无所见,而亦恒见,满诸三界,别异众生,心之信解。”
“通过佛陀的开示,他们证悟了胜义中三界十方一切法都是空性寂灭,世俗中犹如幻化、梦、阳焰、空谷声等,同时见到一切法在本性中不生不灭、不缚不解、不暗不明,如是甚深义都一一彻见。以无所见的方式见到这一切,也恒时见到遍满三界的所有众生内心的不同意乐和信解。”
以无所见的方式,彻见万法本性。如明朝的憨山大师,有许多清净的梦境,有一次他在梦中见到清凉国师,旁边还有一位妙峰大师,他在二位尊者面前得受了许多不可言说的妙法和加持。后来他问:“这种境界是什么?”旁边那位大师说:“这是无境界之境界。”就像《定解宝灯论》中所说的:“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无所见是最殊胜的见,此种见不偏堕任何一边。我们经常处于偏堕的状态,要么执著有,要么执著无,或者执著白色、红色等概念。
以无所见的方式彻见,还能见到什么呢?世间所有众生的根基和差别。我们现在只能以有所见的方式,来了知这个众生在想什么、那个众生在想什么。事实上,胜义中一切众生于法界同体;世俗中每个众生的情况千差万别,互不混杂而显现。以无所见的方式彻见这一切,是诸佛菩萨的不共功德。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日月光,平等照三千,
于善及于恶,而光无增减,
如来智慧光,平等如日月,
教化诸众生,无增亦无减。
这时,世尊为了重新宣说这些意义,以偈颂的方式说:“譬如日月的光芒,平等照耀三千大千世界,它对世间善恶没有分别之心,这些光芒无增无减。同样,如来的智慧光芒如日月一般,平等教化所有众生,这种智慧也无增无减。”
《大乘四法经》中说:“善逝天人师,无量功德聚,其心常平等,具足行众善。”善逝如来是人天导师,具足无边功德,内心始终平等,以各种善行利益众生,没有任何偏堕。佛陀安住平等心,具足恒时行持一切善法的能力,不像我们有时行善、有时造恶。
下面讲一个比喻,前面长行文中也讲过。
如瓦师作器,平等和土泥,
于中器或盛,沙糖乳酥水,
或有盛不净,或有盛于酪。
彼唯取一泥,瓦师用为器,
若物堕其中,因彼知器名。
“就像一位瓦罐师制作各种容器时,是以平等的方式,用同一种泥土搅拌在一起制作的。做好的容器,有些装砂糖、乳汁,有些装酥油和水,有些用来装不净物,还有些装奶酪等。虽然陶师是用同一种泥土制作这些瓦器,但因其所装物品不同,这些器皿也就有了不同名称。”
比如说,这是“酥油罐”“奶罐”,那是“粪桶”“垃圾桶”等,根据各自所盛物品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名称。同样,佛陀平等赐予加持,每个众生也具有如来藏,都拥有美好的未来,但由于因缘不同,有些是大乘根基,有些是小乘根基;有些可以称呼为藏传修行人,有些可以称呼为汉传修行人,根据心相续所装种子的不同,外在称呼也不同。
《法华经》中的这个比喻,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尤其对初学者而言,因为根基、接受能力不同,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管怎样,这样学习之后,大家应该在许多方面有新的长进。
如众生无余,如来随别欲,
虽说乘差别,决定唯佛乘。
无智故轮转,而不知寂灭,
若人能知空,远离于法我,
彼知佛世尊,所得正真觉。
“众生也是一样,在本体上没有什么差别,如来随顺他们的根基和意乐,宣说不同的乘,但究竟决定唯有一佛乘。众生没有智慧,所以在轮回里流转,不知晓寂灭涅槃之道。如果有人能了知空性的意义,远离人我执和法我执,这个人就完全能了解佛陀所觉悟的究竟实相。”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中说:“五蕴性本空,三世皆如是,一念生信解,即见诸佛性。”五蕴自性本空,三世一切法也是如此,如果对此产生一念信解,就能见到诸佛的本性。
如果我们真正见到三世一切法本来空性,哪怕只是一念、一瞬,或须臾间,实际上就是通达了万法本性。诚如《中观根本慧论》所说,此人已经见到诸佛的本性,具有真实的智慧。对于这些道理,轮回中没有智慧的众生很难知晓。
下面讲三乘:
安置处中智,说名缘觉者,
空智教化已,显名为声闻,
若能觉诸法,说名正遍知。
“安住于中等智慧,称之为缘觉;以了知人无我空性的智慧而得到教化的行者,称之为声闻;如果彻悟万法的本性,称之为佛,也就是正遍知。”
《入中论》中称缘觉为“中佛”,具有中等的智慧,比声闻高,比菩萨低,这些修十二缘起的行者就是缘觉。
下面是比喻:
如有生盲者,不见日月星,
彼便如是言,无有诸色类。
“譬如有一个天生的盲人,从未见过太阳、月亮和星辰,他这样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太阳、月亮、星辰等色法。’”
他表现得很自信。就像现在一些人,自己从来没研究过,也没有修行过,就武断地说:“生死轮回不存在,前后世根本没有,业因果只不过是种说法而已。”在真正的智者看来,他是很可怜的。
大医于生盲,为其入慈愍,
往诣雪山已,上下及傍行,
求得于良药,顺入色味处,
如是等四种,和合而疗治。
或有用齿啮,或有以石磨,
“一位医生对他产生慈悲心,设法带他前往雪山。在雪山中,医生有时去山顶,有时去山下,有时从旁边绕行,最终找到了能治疗他眼病的良药,包括‘顺入色味处’等共四种药。他把这些药和合配制,进行治疗:有些用牙齿嚼碎后给他吃,有些用石头磨成细粉给他吃。”
藏药多数是细粉,但各方面要求比较高。以前学院请了一位老藏医,我也听过一些课。当时他说,现在很多藏药都是机器在高温下磨制的,会让药效减弱。所以,现在许多藏医,包括传统的中医,都不太愿意用机器磨药,包括其他一些现代手段,都不太愿意用。
或以针入身,疗治生盲者。
“或者用针刺入病人的身体等,以多种方式对盲人进行治疗。”
不管是什么病人,都很可怜。我今天听说,个别地方的包虫病比较严重。这种病汉地不多,但藏地,尤其我们甘孜州的个别县,非常非常多,蔓延得很厉害。有爱心团队邀请我做志愿者,可能是希望我给这些藏民讲讲话吧。以前我也做过一些研究,包括去国外时,听说那边也有相关的研究项目。
包虫病很可怕,有些是囊型,有些是泡型。不管怎样,只要在人体内存在,前期几乎没法发觉,到了后来真正发现时,几乎都已是晚期了。目前的问题,是健康常识的普及,这在藏地比较欠缺。藏地个别地方的人喜欢吃生肉、喝生水,水源经野狗、兔子、旱獭、牛、羊等接触,就染上了它们的病菌。人喝了这些水,就容易患病。所以在高原地方,包虫病非常普遍。
当然,我可能也做不了很多,但以前参与过预防艾滋病的项目,以后也想在这方面再努力一下。虽然其他方面也没什么办法,但是劝这些老乡了解健康知识,应该能做到。还有就是通过其他平台提供协助。
我这几天也算正式发愿了。看到许多病人的状况,觉得非常可怜。看到一个片子里,病人做了六个多小时的手术,这么长时间还是很痛苦的。我之前也曾做了六个小时手术,早上八点钟进去,好像下午两点钟出来的,当时瞬间感觉到了兜率天一样。
这些医生,真的很伟大。在手术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其实,现在很多人对医生、护士有各种不理解,有些是不太合理的。虽然个别医生确实有不负责任的情况,但大多数医生都很负责、很辛苦,尤其是做手术时。那天我问了一些医生,他们说:有些大手术,十几个小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特别紧张,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
肝包虫最喜欢待在肝脏里,因为其中营养丰富。它们还会慢慢进入大脑、血液、肺部,什么部位都进得去,甚至包括骨髓。有时手术需要切除病人的大部分肝脏,只保留三分之一,因为肝的再生能力较强,留下三分之一也能长回来。其中大大小小的血管,医生都需要挨个处理。切的时候稍微碰到,就可能大出血,有生命危险。
那天给我做手术的医生说,当时我的肾血管也比较多,其中有一根血管很危险。医生当时再三问:“你考虑好了没有?”
一旦生病,该治还是要治,无论通过中医、西医,还是藏医。身体健康很重要,尤其作为修行人,不舒服就及时体检,早发现早治疗。这个有漏身体,本身也没什么可靠的,突然得个病是很容易的,这时我们内心要坚定,没必要特别伤心、害怕。
这位盲人遇到医生带他采药、治疗,真是很有福报。其实病人在医生手里,是一个很脆弱的众生。许多病人心里都这样想:“我一定要活下来!希望我早点康复!”但作为修行人,这方面随缘比较好,心态好就不会有什么。
希望道友们,无论遇到什么事,内心都要坚强。那天也讲了,这个世界本来是有为法,不太可靠。看看我们的身体,其中任何一个器官,“保质期”是多久?最多能运转一百年;有些是七十年;有些二十多年就不行了;有些来到世间时,就带着很多疾病。刚才看到有些道友,上楼梯喘得很厉害,本来比较年轻,但一直“哈——哈——”地喘粗气,这也是不同的业力吧。众生的业力不同,体质、性格、心态也不同。
对于世上发生的任何事,作为修行人,应该都能看得开。一旦发生什么,不怪别人,也不怪自己。看到任何众生拥有不同的心态和性格,知道这是正常的;看到他们有不同的身体状况,知道也是正常的。我自己就是这样。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有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这样应该很快乐。
今年学院的道友们,我觉得心态等方面还不错。今天中午,我跟有些道友见面时,也了解了每个人的心态,大多数都是很好的修行人。修行人什么都能接受。
彼既得眼已,即见日月光,
复作如是念,昔时无智说。
是流转众生,生盲大无智,
缘生转所运,无智受苦道。
“这个人获得眼睛后,见到了日月的光芒,这时他想:‘我往昔真是太愚笨了,没有任何智慧。’在轮回中流转的众生,就像这位盲人一样,非常没有智慧,依靠各种因缘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因为没有智慧而感受各种痛苦。”
《佛所行赞》里讲:“呜呼生死海,轮转无穷已,众生没长流,漂泊无所依。”在生死大海中的众生,无穷无尽地流转,淹没在轮回的水流中,被生死波涛吞没,没有一点自由,始终漂泊不定,无依无靠,非常可怜。
我们观察世间也清楚,所谓的人生,无论你怎么说它是幸福的,实际上都有很多痛苦。像《苦才是人生》,无论领导还是富人,很多人都爱看。为什么?因为他们不快乐,无论表面如何。“哦,这个人肯定不会有痛苦,他应该是世上最快乐的人”,其实这本书他都看了好几遍了。
那天我遇到一个人,看上去特别成功,各方面都很不错,他说自己看了三遍《苦才是人生》。我问:“为什么?”他说:“不管怎样,反正人生特别苦。”我心想:“哎,确实看不出来。外表这么光鲜,但内心还是苦的,都只是包装而已。”
所以说,轮回真是苦海,无边无际。对于这一点,也许没有信仰的年轻人,不一定明白,觉得世上一切都特别美好,充满希望。结果走了几步路,才发觉现实的残酷。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如果修得比较成熟、成功,就会像老人那样:看到孩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他对这些都不会在意,也不会跟随。
当修行有一定把握时,看到身边人有时开心得不得了,笑得很灿烂;有时痛苦得不得了,哭得特别凄惨,他内心都不会动摇。
无智痴世中,如是一切智,
如来大良医,出生悲愍体,
彼以善方便,演说寂正法。
“在这样无有智慧、充斥着无明愚痴的世间,具有一切智智的如来正等觉就像良医,他对众生发起无比广大的慈悲心,以种种善巧方便宣说甘露般的寂灭正法。”
佛陀很慈悲,根据众生根基,善巧无偏地宣讲殊胜正法。善知识们也一样。我经常想,世间那些为我们传授知识的老师,也非常值得感恩。如果没有他们的教导,可能我们很多知识都不懂。
另外,还要特别感恩父母,他们是我们来到世间后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孩子讲“我和父母关系不好”“我对父母看法一般”,但如果没有父母,也许你早就成为泡影了。从出生起,是父母一直在保护你,没有让你死去,没有让你的身体腐烂,仅凭这点也应该感恩。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懂得的点点滴滴都是依靠父母的身教、言教,以及身语意的慈悲爱护和引导而获得的。
从这些角度来观察,应该特别感恩父母、老师和亲朋好友,更要感恩给我们指点出世间之道的善知识,这些是特别难遇的。他们通过自身的修行智慧,为我们指引解脱之路,这是所有世间老师无法指点的一条路。在这个世间,只要你有钱、有能力、有智慧,可以去世界各国的学校,寻求各种世间知识;但真正的出世间智慧,唯一需要依靠佛陀,或者佛陀的追随者——善知识才可以得到。
佛经里有个故事。说有一位婆罗门,年轻时特别聪明,二十出头就通达了许多学问,他心想:“整个世间,我是最聪明、最了不起的智者。”后来他去另一个国家,学射箭技术,很快就掌握了;又去另一个地方,学造船技术,也很快掌握了;又去另一个地方,学建筑学,也马上通达了。一共去过十六个国家,学了各种知识,他真的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
后来,他遇到一位沙门,因从未见过,有点好奇,心想他到底是什么人,看起来好像很快乐。他就和沙门聊了起来。这个人很傲慢,他对沙门说:“世上所有知识我都精通。”沙门问:“你懂不懂调心的方法?”他说:“调心该怎么做?”沙门说:“首先调理身体,然后调自己的心。如果能调伏自心,让心自在,即生中许多问题都能解决。依靠行持十善、六度、四摄等各种善法,来世也会获得快乐。”经过这样一番详细探讨,他的傲慢心被折服,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懂得一些世间技术,对于出世间,尤其是心灵的奥秘,完全不了解。
因此我想,在座的许多人如果寻找世间的老师,在这个世界上,包括各所大学里,能找到很多。但在出世间方面,尤其是通过大悲菩提心让心灵真正得到滋润、获得快乐和坚强,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漫长的来世奠定坚固基础的,这样的善知识不易遇到。遇到以后,即使依止的时间不长,至少也应该获得部分的教言和窍诀。
我们都希望长期依止善知识,终身如影随形一般。想是这样想,但世事无常,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因缘。但哪怕只是获得部分意传的加持、身教的示范、言传的窍诀,也很有意义。
无上佛觉智,演说最胜乘,
广说处中际,中智导师者,
怖畏于流转,为赞异菩提。
出离三界已,声闻自知住,
如是念我得,涅槃无垢安。
当得诸法觉,涅槃甘露处,
大仙于彼故,为其入悲愍,
告言汝愚痴,莫念我是智。
“至高无上的佛陀,具有觉悟的智慧,演说最胜乘;同时也广说中等的智慧(缘觉的智慧),是中智者的导师;对于那些畏惧在轮回中流转的众生,赞叹一种特殊的菩提果位(指声闻菩提)。声闻出离三界以后,知道自己住于涅槃,心想:‘我已经获得了涅槃,具足无有烦恼垢染的安乐。’其实他们还应当继续修行,以获得对于诸法的究竟觉悟,得到究竟的涅槃甘露。
因此,五通仙人对那个人产生悲悯,说道:‘你真是很愚痴,不要觉得自己有智慧。’”
下面仙人以五种神通为例,对他进行呵斥。
若有于仓舍,汝住彼中时,
外有则不知,汝是小智者。
若住彼中时,知外作未作,
彼亦未是知,况汝小智者。
五逾阇那量,若有音声出,
汝不能闻彼,何况别远住。
他人于汝所,若爱若恶心,
汝不能知彼,如何生普慢?
欲向俱卢舍,不步不能往,
汝胎所有事,汝亦忘彼时。
“假设有一间房屋,当你住在里面时,对外面发生的任何事,都没办法知道,所以说你是小智慧者;如果住在屋子里的同时,大概知道外面的事情发生或没有发生,这样都不算真正的知道,更何况你这样的小智慧者了(没有天眼通)。五由旬以外的地方,所发出的声音,你根本听不到,何况更远的地方了(没有天耳通)。他人对你产生贪爱或者憎恶,这些你也根本不知道(没有他心通),为什么产生那么大的傲慢心呢?如果要到一俱卢舍外的地方,你不用步行的方式,就不能前往(没有神足通)。对于你在母胎中,及前世的各种情况,你都已经遗忘了(没有宿命通)。”
没有宿命通,有时也困难。佛经里讲过,以前有一位天人,七十二代中很多天人都死了,他一直没有死,他就认为其他众生都是无常,而自己是常有的。后来佛陀想度化他,就带着目犍连、舍利子、迦旃延,飞到他的头顶上方,呵斥道:“你为什么自认为是常有的呢?”然后他讲了一些理由,但都不成立。后来他问佛陀:“那我这么长寿的原因是什么?”
佛陀告诉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以前你做大臣时,救过一些人。本来某村的人全部要被杀,你挖了一个密道,把他们全部救出去了。另外有一世,海上有一群商人船翻了,你救下了他们。以这些原因,你今生很长寿。佛还说:三十六个劫之后,你也会死亡。所以,如果有宿命通,就知道哪些众生会长寿,哪些众生不会。
声闻、缘觉也有一些宿命通,但跟佛相比,能力很有限——“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闻、缘觉的四种不知因。
“时不知因”,如果时间隔得太久,就没法知道,比如多劫、多世以前的事,佛陀知道,声闻、缘觉不知道;“境不知因”,像目犍连的母亲转生在聚光佛刹土,因为距离太远,他没法知道;“细不知因”,有些因果特别细微,佛陀的遍知智慧可以了达,声闻、缘觉没办法知晓;“多不知因”,因为数量特别多而难以了知,比如世界上所有叶子的数量等等,佛知道,声闻、缘觉不知道。所以说,声闻、缘觉还有很多不了解的,而佛陀完全明白。
若得五神通,乃名一切智,
汝痴无一知,而说是智者。
汝欲一切智,出生于神通,
若住空闲处,神通则可出,
思惟清净法,则当得神通。
受义诣空闲,思惟入静定。
得五神通已,不久具功德。
“仙人继续说:‘如果得到了五种神通,才可以称为一切智。你没有得到这样的智慧,还具有愚痴,对这些一无所知,却说自己是智者。如果你想获得一切智和神通,就应该住在寂静、空闲的地方,在那里思维、修行清净之法,就能够获得神通。’这个人遵从教导,前往空闲的地方,思维、入定修行,最后获得了五通,不久就具足了所有这些功德。”
如是诸声闻,念得涅槃想,
诸佛说彼等,小息非涅槃,
是诸佛方便,为说如此道。
若离一切智,无有发涅槃,
“同样,声闻们自认为已获得涅槃,而诸佛说那只是一种小小的休息,不是真正的涅槃,诸佛以善巧方便才宣说这样暂时的道。如果远离了一切智,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涅槃。”
下面讲修行方法。
三世智无边,六度行清净,
空寂及无相,作愿亦除舍,
及以菩提心,别法向涅槃,
及四种梵行,四摄亦赞说,
为教化众生,胜仙而说此。
“三世的智慧是无边的,六度的行持也无比清净(世俗中可以成立),而在寂灭空性及无相的境界中,内心的所缘、愿求也都除去了,并且要修持菩提心,通过各种方式趋向涅槃,修持诸佛所赞叹的四种梵行、四摄。为了教化众生,殊胜的大仙人世尊宣说了这些甚深窍诀。”
若复知诸法,自性如幻梦,
不实似芭蕉,亦与音响等,
及知彼自性,三界无余残。
不缚亦不解,不知于灭度,
诸法平等空,无有异体者。
此亦无所见,不观于一法,
彼见大智者,法身无余残。
“如果了知诸法自性如幻如梦,虚幻不实如芭蕉一般,像空谷声一样,同时也知道诸法的本性就是如此,三界一无所有。在胜义中,万法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也没有一个真实的灭度可以了知,一切诸法平等、空性、无有他体。对于这些,以无所见的方式彻见,安住于不见一法的境界中,这样的大智慧者,证悟了本来无一物的法身。”
若以无所见、无所观的方式,见到一法的本性,实际上就见到了诸法的本性,这就是法身的境界。
无有于三乘,一乘此中有,
诸法皆平等,平等常等等,
“在这样的境界中,没有三乘,唯有一乘。诸法在胜义中都是平等的,平等本身也是平等的。”
或者说,诸法在胜义中,空性是平等的;在世俗中,显现是平等的;在胜义和世俗二者中,现空无二也是平等的。可以这样解释吧。
知如是智已,涅槃甘露安。”
“如果了知这一切,具有这样的殊胜智慧,那就真正获得了大乘如甘露般的涅槃,获得了究竟的安乐和解脱。”
此涅槃如甘露一般,谁服用之后,贪嗔痴等二障疾病,全部疗愈,最终获得究竟圆满大安乐的境界。
以上本品已经讲完,从字面上简单做了解释。藏文和汉文基本都能对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