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26课
2016年10月18日
(念诵藏文传承)
下面继续讲《法华经》。
| 复次迦叶,如来于诸众生调伏平等。
佛陀继续说:“还有,迦叶,如来对所有众生,都是平等调伏的。”
无论什么众生,无论东南西北的何处,不管是对亲友还是陌生人,如来都平等地调伏、度化,他不会执著“这是我的亲人”“这是我的怨敌”“这是我家乡的人”“这是陌生人”。佛陀也没有敌人。
作为真正的大乘佛教徒,对每个众生,都应该有一视同仁的智慧和大悲。
| 迦叶,譬如日月光明照于世间。若作善若作不善,若高处住,若下处住,若香若臭,诸处平等,光照无偏。
“迦叶,譬如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有些众生行善,有些作恶;有些住于高处,有些住于低处;有些具有香气、有些具有臭气,无论怎样,日月的光芒都平等照耀,没有任何偏袒。”
| 如是迦叶,如来应正遍知一切智智心之光明,于诸五趣众生受生之中,如其信解大乘、缘觉乘、声闻乘中,为说正法,平等而转,
“就是这样,迦叶,如来应供、正遍知,一切智智心中的光明,对所有众生都没有偏袒。在五趣受生的众生,有些对大乘有信解,有些对缘觉乘、声闻乘有信解。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因缘,佛陀平等为他们宣说正法。”
像刚才提到的,无论高处低处,阳光都平等照耀。但不同众生接收到的阳光,有所差别。
| 如来智慧亦无增减,如其福智聚集而生。
“如来的智慧无增无减,随众生的福德和智慧聚集而生。”
众生所获境界不同,是因为根基不同。而佛陀赐予的加持和悉地,却无有差别。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说:“佛日千光恒照世,利益群生度有缘,无缘不睹佛慈光,犹如盲者无所见。”佛陀的光芒犹如上千个太阳,恒时照耀世间,利益群生。有缘者能见到;无缘则见不到,就像盲人见不到万物一样。佛陀的加持是平等的,只不过我们因为信心、智慧、福德、因缘有差别,获得的加持不一定相同。
慈悲的上师们也是一样,平等赐予众生加持。我们通过上师们的传记也可以看到,他们每次灌顶、传法时,都有很多弟子一起听闻。后来这些弟子中,有些获得了大成就,有些成就不一定那么高。
最近,我们朵芒寺的扬唐活佛示现圆寂。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成就者。我之前很想请他给金刚降魔洲的道友灌个顶、结个缘,但因为他主要在国外,偶尔回国的话,时间也比较短,一直没能安排,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圆寂了。不过他住世年龄88岁,应该是比较高的,和德巴堪布好像差一岁。
如今,老一辈的大成就者、具有修证的上师们,纷纷示现圆寂。尤其这几年,每年都有。新涌现的高僧大德好像也没有那么多,似乎让人觉得“有减无增”。
其实,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藏传佛教有许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出世,像敦珠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等,有些我们有缘依止;有些只是短暂拜见,得到一些传承和加持;有些则无缘得见。所以,每一位上师出现于世,无论是讲法,还是赐予灌顶、加持,都是有一定期限的。就像世间人上班,到一定时间也要退休。
无常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师徒之间也是一样。所以,当上师降下法雨时,大家应该有一种渴求心,积极认真地听受。否则,有一天上师离开了人间,在世界上连一片他的指甲都找不到时,你可能会遗憾的。到了那时,如果你相续中存有一些教言和窍诀,可能会有生存的勇气,否则,如果像世间凡俗一样,也有点可惜。
这里说,佛陀现于世间,平等降下法雨,只不过众生的根基不同,所得也不同。包括我们在僧团中培养人才,有些人收获特别大,有些则得到一半,有些不但得不到多少,反而造了很多恶业,各种现象有目共睹。
| 迦叶,无有三乘,唯彼众生别异行故,施设三乘。”
佛陀说:“迦叶,本来没有三乘,只是以众生根基、行为、因缘不同的缘故,才施设了三乘。”
| 慧命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无三乘,何故现世施设声闻缘觉菩萨?”
慧命摩诃迦叶向佛陀呈白:“世尊,如果本来没有三乘,为什么如今安立了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呢?”
刚才佛说没有三乘,可明明在经典、论典中都有三乘的安立,这是为什么呢?
| 佛告慧命摩诃迦叶:“譬如作瓦器者,等和土泥而用作器,彼中或有盛沙糖器,或盛酥器,或盛乳酪器,或盛恶粪秽器,泥亦无有种种别异,而物著中,随所受量,器则种种别异施设。
佛告诉慧命摩诃迦叶:“譬如有个瓦匠,用同样的泥土混合在一起制作容器。其中,有些成了装砂糖的容器,有些成了装酥油的容器,有些成了盛牛奶、奶酪的容器,有些成了装不净粪的容器。这些容器都是用同样的泥土做成的,没有什么差别,但根据所装物品的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施设和安立。”
佛陀给予众生的慈悲和加持是一样的,就像制作容器的泥土是相同的一样,但由于所装物品不同,这些容器就有了不同的作用。如同在佛教徒中,因为因缘和意乐不同,有些学藏传,有些学南传,有些学汉传。但不管你学哪一种传承,只要以信心祈祷、持诵经咒,获得的加持都一样。佛陀没有偏袒,“这是藏族人,这是蒙古族人,这是汉族人”,佛不执著这些,无论是什么民族、国家的人,只要有信心,就会得加持。
《华严经》中说:“若能须臾念如来,乃至一念功德力,永得远离众恶趣,智慧日光灭痴闇。”哪怕在须臾之间忆念佛陀,甚至只在一念之间忆念佛陀,以此功德力,也能永离三恶趣,并通过佛陀的智慧光芒,灭尽一切无明黑暗。所以,我们要以信心念佛、观佛,这样获得人身才有意义。反过来讲,如果没有信心,就跟世间人没什么区别了,恭敬心也没有、平时也不念诵,真的特别可怜。
我们的上师如意宝,是真正的得地大菩萨,在众生面前示现为善知识形象,无论谁祈祷,都会得到加持和力量。你们有的见过上师,有的没见过,无论怎样,祈祷时都可以观想:“请加持我摧毁对世间八法的贪执,愿我的所知与修行相结合。”藏传佛教中,修行人经常这样发愿:“愿我灭尽世间八法,愿我修行顺利,长期乃至有生之年、生生世世成为一个好修行人,利益无边众生。”我们平时要经常这样观想和发愿,只要信心等因缘一样,所得的加持也无有差别。
这里说,为什么宣讲三乘呢?佛给予的加持没有差别,但因容器所装的东西不同,才安立了三乘。
| 如是迦叶,此唯一乘所谓大乘,无有二乘及以三乘。”
“就是这样,迦叶,这唯一的乘就是所谓大乘,没有二乘和三乘。”
究竟而言,唯有一乘。
| 慧命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彼诸众生种种信解,若出三界,彼等为一涅槃,为当二三?”
慧命迦叶再次呈白佛陀:“世尊啊,众生有种种根基和信解,如果他们从三界中出离,所得到的涅槃是一个?还是两个或三个?”
比如,声闻、缘觉、菩萨,三人都获得解脱,出离三界,这种情况下,他们所证得的涅槃,到底是一个还是多个?就像我们经常探讨的: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这里问的是,他们得的涅槃是一体还是他体?
| 佛告慧命摩诃迦叶:“若觉诸法体等涅槃,彼亦唯一,无有二三。
佛陀告诉慧命迦叶:“如果证悟诸法本体与涅槃平等,涅槃也是唯一的,没有两个三个。”
答得很妙。就所证悟的本性而言,轮涅万法一味一体,没有两个、三个。所以说,涅槃也是唯一,没有二、三之分。
| 迦叶,以彼义故,我当为汝作喻,以此喻故,有智丈夫则当解我所说之义。
“迦叶,根据这些意义,我可以用比喻来给你说明。通过这个比喻,有智慧的人会理解我所说的意义。”
下面佛陀宣说比喻,也可以说是个故事。
| 迦叶,譬如生盲丈夫,作如是言:‘无有好恶等色,亦无好恶等色可见。无有日月星宿等,亦无星宿等可见。’
“迦叶,譬如有一个天生的盲人,他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好看或不好看的色法,也没有能看见这些的情况;没有太阳、月亮、星宿等,也没有能看到这些的情况。”
他认为,所见的色法不存在,能见的眼识也没有。
现在许多世间人,就像这样,见不到前后世、业因果,就不承认,受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没能了解万法的真相。
| 有异丈夫,于彼生盲者前,说如是言:‘有好恶等色,亦有好恶等色可见。有日月星宿等,亦有星宿等可见。’生盲丈夫虽闻其说,而不信受。
“有另外一个人,在盲人面前说:‘在这个世界上,好看和不好看的色法是存在的,也可以被见到;太阳和月亮、星宿等也是存在的,也可以被见到。’盲人虽然听到这些,但并不相信。”
他耳根挺好,许多盲人的听力很敏锐。我曾接受过盲人推拿,感觉他们比我们正常人走路、做事还要快。当时我心想:“为什么那么多眼睛正常的人却不快乐、不肯做事?”有很多感触。
| 时有良医能知诸病,见彼生盲丈夫,如是念言:‘其彼丈夫先有恶业,今有病生。若其病生,则有四种,所谓风黄与癃及以等分。’
“这时候,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知晓各种疾病的相关情况。他见到这个盲人时,心想:‘此人因为从前造恶业,今生才有这样的疾病。疾病的产生,有四种情况,分别是风、黄、癃,及其等分。’”
风、黄、癃,也就是所谓的风、胆、涎。藏医中讲,人体的四百零四种病,根源就是贪嗔痴所引起的风胆涎紊乱。“等分”指的是三者均等。有些人胆病比较严重,有些人风病较重,有些人涎病比较重,有些人是这三者平均,所以叫等分,加起来共有四种。
| 时彼良医,为欲灭其病故,又复方便如是思惟:‘所有药物,世所行者,彼等不能疗治此病。
“当时,这位良医想治好他的病,心里又想:‘世间所有的普通药物,都治不了这个病。’”
现在一些俱生的眼盲,也有能治的。听说美国某大学试验成功了,好像是用小狗的眼睛做实验。他们认为,生盲是基因方面出了问题,专家们通过研究,最后也能将其治愈。按理来讲,他们有些技术需要用人体做实验,但法律上不允许,所以之前这方面的研究一直不是很成功,但后来有所突破。
现在还有一种干眼症。据说慈济的证严法师,她的眼睛不能流泪还是什么的。我们学院有些堪布,多年来也是这样,眼睛水分已经干了,就像人们说的“欲哭无泪”,确实非常痛苦。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十多年间,眼睛也有一些疾病,可能不是干眼症,能看大的色法,但小的文字根本看不清。所以有时候,不管是高僧大德还是一般众生,眼睛都会有一些不太好治的病症。
刚才说,这个盲人的眼病,所有世间的药物都治不好。
| 唯雪山王,有四种药,何等为四?所谓初名顺入诸色味处,二名解脱诸病,三名破坏诸毒,四名随所住处施与安乐,是为四种。’
“医生想:有一座雪山之王,山中有四种药,如果找得到,就一定能治好他的眼病。哪四种药呢?第一种药叫‘顺入诸色味处’;第二种叫‘解脱诸病’;第三种叫‘破坏诸毒’;第四种叫‘随所住处施与安乐’。”
安眠药是不是这样?无论是谁,在哪里,都能让他安乐地入睡。
安眠药是有管制的,有些人一次吃大量安眠药,最后就往生了。有些安眠药的名字很好听,痛苦、失眠的人喜欢买,一包包地保存着,随时随地服用。其实这不一定很好。
大家应该有一种活力,特别是年轻人。有时我们所失去的,并不是人生的根本——即使你的地位没了、工作没了、感情出问题了,只要你还活在世上,应该没什么过不去的。我总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内心都应该坚强,这样一来,即使你年纪轻轻就要离世,也可以想:“有些人不到十岁就离开了,我已经活了三四十岁,还行。”有了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什么逆境都能面对,许多事情都能成办。
有些西方人很喜欢安眠药,经常随身带着,因为晚上实在睡不着。睡不着有两类情况:一种是心理原因,担心这个、焦虑那个,让自己痛苦烦躁;另一种是身体原因,这方面想通过修行来对治,可能有一定困难。尤其凡夫人,身体出现四大不调时,通常要以地水火风的相关药物来治疗。在治疗方法上,中医和藏医类似。
总之,我们感觉身体不好,眼睛不好、心脏不好,或者其他地方不舒服时,一方面要想到,这可能跟前世业力有关;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治疗,不能让疾病影响生活、工作和修行。尤其修行人更需要注意。
| 时彼良医,于生盲所,发生悲愍,兴起如是方便思惟。以彼方便诣雪山王,
“这时,那位良医对盲人生起极大的悲悯心,经过这样的方便思维之后,就以方便方法前往那座雪山。”
后文提到,他带盲人一起去雪山,这也比较麻烦。但可能需要现场配药等,还是要一起去,因为有些药的配法、窍诀比较特殊。我们觉得医生自己去就行,盲人不用去,不一定是这样。
现在很多城市,路边都有盲道,色达县城、洛若镇也有。洛若的那个盲道,通往很远的地方,连草地上都是,还是不错的。不过那座雪山应该没有这些,他带着盲人走路,确实有点困难,可能是需要配药的缘故吧。
| 到已上顶,或下入或傍行,周遍观察,既观察已,得四种药。于中或以齿等咀嚼,作已与之,或以石磨,或复和别药物煮熟与之,或复和生药物作已与之。或针刺身与作孔穴,
“他们一会儿到山顶采药,一会儿到山下,一会儿从山腰横穿过去。周遍观察之后,最终得到了四种药。随后,医生把有些药用牙齿咀嚼,给盲人服用;有些用石头磨成粉之后给他服用;有些和别的药物放一起煮熟给他服用;有些与其他生药和在一起给他服用;还为他针灸,在身上扎刺孔穴进行治疗。”
中医也有类似的治疗方法。我去看中医、西医时,经常半信半疑,心里一边怀疑,一边怀着希望,心想:“这个医生好像很慈悲。”一会儿又觉得他有点凶,但对他不得不信任,因为生命要托付于他。我是既生信心,又生邪见,就在这种状态下治疗。(众笑)
| 或有与火炙烧,或以别异药物相和,乃至饮食和而与之。
“还用火炙进行治疗(类似艾灸);或者和其他药混在一起;乃至用饮食搭配在一起给他服用。”
此处治疗方法很多,修行也是如此。比如修五加行,要皈依、要发心、要供曼扎罗、要忏悔,还要修上师瑜伽。其他时候包括磕头、转绕、用转经轮、放生等,有很多事可以做。
我们相续中各种慢性病——业力、习气,都需要对治。有些人可能吃一种药就可以了,但另有些人,像这个盲人,就需要多种方式结合。
昨天我去朵芒寺,中午坐车回来感觉很累,有几个工程方面的汉族发心人员,说要给我治疗。治疗的时候,有些人按摩脚,有些人按摩手,有些人按摩头,好像古时候的“五马分尸”。他们每人手里拿一个东西,不知道是精油还是什么,各种各样,我也不知道是脚痛,还是手痛,还是头痛、腰痛。几个人同时开始按摩,最后效果还比较不错。当时我说:“你们随便吧,反正我感觉不舒服,你们怎么样都行。”他们有些人技术比较不错,按的时候感觉还可以;有些人好像一点都不会,但是会拼命使劲。(众笑)
医生给他配了很多药,用多种方式进行治疗。
| 时彼生盲,以方便相应故,即时得眼。彼得眼已,内外远近,日月光明,星宿诸色,皆悉得见。
“这时,那位盲人,与善巧方便相应的缘故,眼睛当下就能见到色法了。包括内外远近的一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全都能看得见。”
《无量义经》中讲:“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意思是,佛陀了知众生所患疾病的性状,知晓病根,也知道什么药能对治,所以随众生不同的病症,授予相应的法药,令其乐于服用。这个很重要。
《杂阿含经》里提到“四谛”——对于轮回中患病的众生,佛陀先分析病情,再探究病源,然后给出治疗方法,“苦集灭道”就是这样的次第。佛陀真是大医王。
这里说,经过治疗,那位盲人已经能够看见色法了。去年我们学院的有些老年人,原来看不清东西,做了白内障手术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啊,真的好神奇!原来你还没有老!”当时大家都很欢喜。
| 说如是言:‘呜呼,我甚愚痴。我闻先说,本不信受,我今此时皆悉得见。我盲已脱,亦已得眼,无胜我者。’
“这时,盲人说道:‘呜呼,我真是太愚痴了!以前听人说起日月星辰等色法存在,我一点都不信。但这一切,现在我都能看到了。我已经摆脱了眼盲,获得了视力,如今世上没有胜过我的了!’”
正常人本来都有双眼,能看到东西,这其实没什么。但他生起了傲慢心,觉得:“我有了双眼,世界上没有胜过我的了。”也许是他比较愚笨,也许是当时太开心、太激动了。
| 彼时复有五通仙人,天眼天耳了知他心,忆念宿住,善证智通,语丈夫言:‘丈夫,汝唯得眼,余无一知。汝今何故已生憍慢?汝亦未有智慧善巧。’
“当时,有一位五通仙人,拥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仙人对那个人说:‘先生,你只不过有了正常的眼睛,能够看到色法而已,对其他很多事物都一无所知,如今为什么这么傲慢呢?你连真正的智慧和善巧方便都还没有呢。’”
他很有福报,先是遇到良医,后又遇到五通仙人。有些福报不够的人,经常遇到各种坏人,让他学坏,尔后遇到更坏的人,一辈子就毁了。
人的福报有很大差别。
| 彼复作如是言:‘丈夫,汝入室坐,外有别色不见不知。
“仙人继续说:‘先生,你坐在屋子里时,连外面的色法都见不到、不知道(没有天眼通)。’”
如果有天眼通,就能看得到屋外。如果按这位仙人的标准衡量,我们也是比较差的,还是有点可怜。
| 汝亦不知,众生善心恶心。五逾阇那边住,所有言说鼓贝等声,汝亦不闻不知。
“他又说:‘你也不知道众生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善心、恶心(没有他心通);五逾阇那以外的地方(如色达县城),所有人的说话声、打鼓声、吹海螺声,你也听不到(没有天耳通)。’”
不过,现在依靠网络科技,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听到我的声音,也能看到我的样子,只不过我看不到他们。以后有条件的话,还是相互看得到好一点。
现场听众的威仪还可以。外面个别人,我感觉可能会到处走动,不是很如法。有些人可能边做别的事,甚至边抽烟边听课,有没有?不会吧。
| 拘卢舍边,不举两足不能往到。及生长已,母胎作业,汝亦不念。云何汝有巧智?云何作如是言,我悉得见?又汝丈夫,闇作明知,明作闇知。’
“‘拘卢舍以外的地方,脚不接触地面飞过去,这个你也做不到(没有神足通);你出生长大以来,包括在母胎中的状态,以及前世的情况,这些你都一无所知(没有宿命通)。所以说,你根本没有善巧的智慧,怎么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呢?又怎么能说自己见到了一切呢?你把黑暗当作光明、光明当作黑暗,真是非常愚笨啊。’”
| 时彼丈夫语仙人言:‘以何方便,又作何等清净业已,当得是智?及于汝等,净信力故,我亦当得如此功德。’
“这时,那个人对仙人说:‘以什么样的方法,行持什么样的清净业,才能获得这些智慧和能力呢?依靠对您的清净信心力,我也想获得这些功德。’”
我很想获得您老人家的智慧、神通,包括他心通、宿命通,还有神境通我也很喜欢,走路时轻飘飘,太快活了!
| 时彼仙人语丈夫言:‘若欲如是,汝应当住空闲山窟,坐思念法,及断烦恼,当得神通,具足功德。’
“这时,仙人对他说:‘如果想获得这些,你就应当住在寂静的山洞里,打坐、修法,断除各种烦恼,这样就能获得神通,具足功德。’”
仙人宣说了窍诀。
| 时彼丈夫,受其义已,即行出家,住空闲处,专守一心,断世渴爱,得五神通。既得五神通已,思惟‘我先作于别业,以彼因故,无一功德,可以证知。我今此时,随所思念,即能得去,我于昔时少智少慧,有盲而住。’
“这时,这位男子接受仙人的教诲,立即出家,住在清净的地方,专心致志地修行,断除世间的各种贪欲,最终获得了五种神通。得到五通之后,他心里想:‘我过去由于造过其他业,因而没有丝毫功德,这一点完全可以确定。但如今,我随着心中所想,以神通立刻就能前往。我往昔真是没有智慧,和盲人没有什么差别。’”
许多人刚开始时并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水平。尤其个别学者,修行时间长了,才意识到:“哦,我虽然懂得一些世间知识,但其实我是个很愚笨的人。”就像那个盲人,才刚刚能见色法,就产生傲慢心,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 迦叶,作此譬喻,欲令知义。于此义中复应当见,迦叶,其生盲者,即是六趣流转中住,所有众生。若于正法未有知觉,烦恼盲闇则当增长,及彼无明闇冥。以无明闇冥故,行业聚集。以行业为缘故,名色乃至唯有大苦之聚积集,
佛陀说:“迦叶,用这个比喻,是想让你们明白其中意义。要知道,其中的盲人,指的就是六趣中流转的一切众生。因为他们对正法没有觉悟,烦恼、无明黑暗不断增长,以无明黑暗不断地积聚行业,以行业等作为因缘,产生名色乃至老、病、死苦,种种大苦积聚。”
这是讲十二缘起。
| 当生如是无明闇冥,众生流转中住。唯有如来,超出三界,发生悲愍,亦如慈父,爱念一子,发悲愍已,下入三界。见彼众生,于流转轮中行,不如实知出离流转,
“由于生起这种无明黑暗,众生不断在轮回中流转。唯有如来,已经超越了三界,却对轮回众生发起极大的悲悯心,就像一位慈父怜爱独子一样,发慈悲心重入世间,度化众生。佛见这些众生流转在轮回中,没有如实了知出离轮回的方法。”
| 佛以佛眼而观见之。见已了知此等众生,先世作善,少嗔厚欲,少欲厚嗔,或有少智,或有巧慧,或有成熟清净,或有邪见。
“佛以佛眼观见这一切,了知众生因前世所造的善恶业不同,有些嗔心少,但贪心重;有些贪心少,但嗔心重;有些有少许智慧;有些有善巧和智慧;有些容易成熟清净;有些具有种种邪见。”
像禅宗和大圆满的利根者,就像瓜熟蒂落,稍微直指一下就明白了:“是这样!我悟到了,无需多讲。”这类是成熟、清净的众生。
有些是具邪见者,给他讲了很多年,甚至越讲他越生邪见。最后他离开时,有一大堆邪见,没有任何证悟。
| 彼等众生,佛为方便巧说三乘。
“对于这些众生,佛陀以善巧方便宣说了三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