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25课
2016年10月11日
(念诵藏文传承)
我们继续讲《法华经》: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当时,世尊以偈颂方式重新宣说这些意义:“佛陀是破除三有的法王,断除一切无明、业和烦恼,不会转生于三界。他出现于世间,随应众生不同意乐、根基,宣说了种种妙法。”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宗教。其中,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有九乘次第,传承也分南传、北传、藏传……这都是因为众生意乐和根基千差万别。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
“如来是世间中最尊贵的,他的智慧甚深、广大,长时间以来,他将所证悟的境界默默藏在心中,没打算立即为众生宣讲。”
佛陀说法观待因缘,需众生根基成熟,时机到了才会宣说。但有些人,学会一句马上到处去说。《格言宝藏论》里讲:愚者的学问挂在口头上,智者的学问常常埋在心底,就像宝珠沉在海底,麦秸却漂浮于水面上。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把所懂的道理随便在人前夸夸其谈。
有智若闻,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对佛陀所了悟的甚深境界,有智慧的人听闻之后,能产生信解;无智之人如果听闻,会产生怀疑、后悔甚至诽谤,这样会永远失去解脱的机会。”
对于佛陀的教言,智者不一定马上接受,但他经过观察、了解后,觉得妙不可言、回味无穷,因此不易退失;愚者经常随声附和,但内心没有定解,退失得也快。
有些人变化特别快,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做人也没有忠诚度,今天对某人特别好,没过多久,就像吃甘蔗一样,觉得没味了就扔掉,又去寻找另一个人。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
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佛陀继续说:“以这样的缘故,迦叶你要知道,如来随顺众生的能力、根基,以种种因缘为其说法,让他们获得正见。”
一句话、一个比喻,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众生根基、业力和爱好不同,佛陀才宣说种种譬喻,以不同方法进行引导。
密法中直指心性时,有水晶、虚空、水月、幻喻等不同表示方法,这都是因为众生根基、因缘不同。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遍覆一切,
慧云含润,电光晃曜,
雷声远震,令众悦豫。
佛陀继续说:“迦叶,你应当知道,譬如空中出现一朵大云,笼罩整个世界。这朵象征佛陀智慧的大云,蕴含着润泽万有的力量,闪电光芒晃耀,雷声轰鸣传向很远的地方,令有缘众生获得愉悦。”
不同注疏中,对闪电的比喻有不同解释。大体可以这么说:乌云密布,闪电大作,比喻佛陀显现各种神通,令众生见到殊胜的光芒;雷声轰鸣,比喻佛陀说法声宏大,如狮子吼,其他音声自然被压制、覆盖。
佛陀的威力,世间的一切都无法匹敌。
日光掩蔽,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阳光也被遮蔽,大地一片清凉,乌云从空中垂下,好像用手就抓得到。”
昨天、今天的下午都是这样:乌云低垂,好像用手就抓得到,白天变得像黑夜一样。在高原上,更容易见到这种景象。
有注疏中说:日光掩蔽,比喻映蔽九十五种邪说之光,息灭九十八种炽热烦恼,获得了清凉境界。有些大德对这里的每个事物都做了对应,但也可以整体理解吧,对整个自然界的降雨现象进行描述。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
流澍无量,率土充洽。
“东南西北四方,普遍降下大雨,水流充盈无量,整个大地都被滋润。”
原来我读中学时,有一次跟同伴朝山,路程遥远,走了一整天。其间一直下雨,大家穿得很薄,都有点害怕,也担心随身的火柴被淋湿,一直藏在腋下。天黑时,终于来到山脚下。为了烧茶,我们到处寻找干燥的柴火,好不容易找到之后,又赶紧看火柴淋湿了没有。还好没湿,大家都很庆幸,因为穿得薄,没有雨伞、雨衣,一路下来,全身只有腋窝下没被淋湿。如今,我看到那座神山,仍会忆起三四十年前的那些火柴。
雨下得大了,整个环境都会被淋湿。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甘蔗蒲萄,
雨之所润,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药木并茂。
“高高的山川,低低的险谷,幽闭处生长的花木药草,大大小小的树木,还有百谷、庄稼、甘蔗、葡萄等,大雨所润泽的植物,全部获得了丰足。一些干旱地区,也都得到滋润。”
非洲有些地方,常年不雨。到了那边,感觉到处是热气蒸腾,不同于湿润的雾气。因为干旱,庄稼没法生长,只有少数玉米,也长得很差。
干旱地区的草木,一直处于干枯状态,很难生长;就像边地众生,很难得到佛法滋润。
其云所出,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随分受润。
“这里的药草、树木,经过雨水滋润,生长茂盛。这朵云降下的雨水,是平等一味的,草木丛林随自身不同因缘,得到不同程度的滋润。”
但凡佛出世说法,众生都会获益,最终得到解脱。同样,任何一位高僧大德、上师、老师,降下慈悲智慧的法雨,不同众生也都会获得相应的饶益。所以我们经常讲,要恭敬说法者,即使在世间,这也很重要;而且,自己接受法雨时,要有欢喜心。
我回顾人生,自己刚来学院时,确实很勤奋。好像原来也说过,有十年左右,为了便于起床,我晚上睡觉时腰带也没有松过,夜不倒单,一直想办法控制睡眠时间。白天甚至去卫生间时,也要背个偈颂,或者思维法义。
那十年期间,对于闻思修行,我投入了较多精力和时间。当时每天都感觉:“哇,佛法真难得!”对于其他一切,包括饮食、住处等,都觉得不重要,只想听受佛法。只要有闻法的机缘,就觉得这个机会难得。每当想起法王讲过一些法而自己没得到,内心就有种刺痛,然后想尽办法到处去求。后来在其他法师面前,得到了这些法,就深感宽慰:“我终于也有这个传承了!”
我刚来的时候,学院已创立五年左右了,五部大论的第一轮,还有其他很多法,都已经讲完。每次听法师、道友们说“前几年法王讲过什么法、去年讲过什么”,我心里就很失落,后悔自己来得太晚,甚至不想听到这样的消息。那时的求法心特别强。
这里说,各类植物会不同程度地接受雨水。
一切诸树,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各得生长。
根茎枝叶,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一切树木,上中下等,根据大小不同,各自都得以生长。包括它们的根、茎、枝、叶、花、果、光泽、颜色等,凡是接触到雨水的,都不同程度获得了鲜亮和光泽。虽然这些草木的体相有大有小,但所滋润的雨水是一味的,各自都得到了润泽而茂盛生长。”
从植物学角度讲,有些植物能长得很大,有些则不能,它们的粗细、大小、长短各不同。但无论怎样,雨水是平等地降下。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同样,佛陀也是如此,出现于世间,就像大云覆盖整个世界。”
《华严经》中讲:“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譬如一片大地,其上生长着各种植物,大地无有“这个跟我关系好,多给它一些成长机会;那个和我关系不好,不让它生长”的亲怨之分;佛福田也是如此,对众生无有亲疏之别,犹如大云普降甘霖,平等滋润万物。
真正的善知识,对所有弟子都一视同仁,不会以私心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虽然有些上师,对某个弟子可能有特别关照和加持,那也是为了弘法利生的特殊缘起。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提到,托嘎如意宝在所有弟子中,对他特别疼爱。因为获得了上师的不共加持,后来他一生的弘法事业,与其他很多弟子截然不同。
当然,上师加持弟子的方式有多种,有时比较温和,有时比较严厉,并不会千篇一律。如果发现弟子有不良行为,有些上师也会特意指出来,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诸法之实。
大圣世尊,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而宣是言,
我为如来,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犹如大云。
“佛陀出世之后,为了度化众生,为他们分别宣说了诸法实相。大圣者世尊,在天界、人间等处为一切众生宣说:‘我是如来正等觉,是两足之尊,出现于世间,就像大云一样。’”
“大云”,有多方面的比喻。比如,佛转法轮的时间是有限的,就像一朵云不可能永远停在空中降雨。每一位善知识也是如此。
我常常想: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我虽然每天听课,但并没有觉得很珍贵。法王有时也说:“我不在的时候,你们也许对我更有信心。”我就心想:“不会吧?上师现在还很年轻,有些授记说他会住世九十多岁、一百多岁。那还早着呢!上师这样说,应该是善巧方便之语。”
有时,我们不懂上师的密意,对真正的善巧方便并不了解——本来没有密意,让大家要珍惜时间,我们却认为这是善巧方便,不会那么快圆寂。后来上师突然示现圆寂,顿时,整个世界变了颜色,那种感觉难以形容……
其实,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在求法过程中还是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无常,就像刚才讲的大云一样。
充润一切,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及涅槃乐。
“‘这朵大云滋润一切,让枯槁的众生脱离痛苦,获得安稳和快乐——包括世间的安乐,以及涅槃大乐。’”
《大集会正法经》中说:“一切众生类,无始轮回苦,佛善巧方便,普令得解脱。”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中受苦,佛陀依靠善巧方便,让众生普遍获得解脱。在轮回感受干渴的各种难调化者,佛陀通过善巧方便降下法雨,让他们都获得真实利益。具体的方法很多,佛在世时也有很多公案。
汉地的《经律异相》记载:有五百个盲人住在一起,生活异常艰难。有一次,听说有佛陀出世,无论谁见到他、祈祷他,都能遣除眼盲之苦,他们就一起商量:“如果能找到佛陀,也许我们的眼睛会好起来。”于是他们每人拿出一枚钱,用五百枚钱雇了个向导。这个向导很坏,中途把钱卷走跑掉了。因为他们都是盲人,追也追不上,大家都特别无助,多亏当时田野上有个好心人,带他们一起寻找佛陀。
他们到了某地,听说佛陀刚刚离开;赶到另一个地方,又听说佛陀离开了……这样辗转七次,有些人快要失去信心,觉得没什么希望了。这时,佛陀知道他们得度的因缘成熟,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在佛前顶礼、祈祷后,依靠福德因缘,以及佛的加持,他们的眼根当下恢复。后来他们皈依三宝,精进修行,五百人都获得阿罗汉果。
所以,佛陀在世时,也曾放光加持,让许多众生暂时见到光明,究竟脱离轮回苦海。这是汉传的律仪资料中记载的。我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痛苦、烦恼炽盛,或者不开心的事,也要以虔诚心祈祷,这是很重要的。尤其现在魔众猖狂、违缘纷飞,人们的心态、情绪也很浮躁,这时更应该经常祈祷,多念一些佛菩萨的名号、咒语。
尤其我觉得,念一些忿怒咒语很有必要。比如“嗡 格热阿泽呢泽 那摩巴嘎瓦得 吽吽啪的”,这是忿怒莲师心咒,以后方便时给大家讲一讲。就像天冷时,要添加衣服一样,有时感觉现在整个世界,许多人都违缘重重,修行止步,被各种烦恼困扰,这时就需要依靠佛菩萨的特殊加持,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多年来,我们也一直祈祷诸佛菩萨,是靠这些加持挺过来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胜过其他。作为修行人,以信心来依止它很重要。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
皆应到此,觐无上尊。
“‘诸位天人、人类,以及各类众生,请一心专注,好好听闻,都应到这里来,觐见无上至尊。’”
佛陀直接宣布传法讯息,就像现在的法讯:“今晚十点,在某地,有法事活动。”有些是自己发的,有些是让别人发的:“你帮我写一下,今天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上师要到这里。一定要写‘很了不起’哦!”普通人说自己了不起,未必是真的,但佛陀可以这么说。
有时,佛陀还会用“善来”等方式度化众生,或者直接宣说自己的真实境界。包括以前法王有时也会讲自己前世的故事、自己的境界等。其实这也有必要,如果你一直特别谦虚,众生不一定生信心。关键看这个人自己,有没有世间八法的心,如果有,那确实也没必要在末法时代这样炫耀自己。
我为世尊,无能及者,
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佛陀说:“我是世间的主尊,天上天下无与伦比,为了安稳一切众生,所以出现于世间。”
《大般若经》中说:“若智若说法,无能及佛者,三千大千界,唯佛独为尊。”无论智慧还是说法,没有谁能比得上佛,三千大千世界中,佛是至尊。又说:“能以微妙慧,及方便善巧,化导诸有情,皆令得利乐。”佛陀以微妙智慧和善巧方便引导众生,不只是让他们暂时有吃、有穿、过上小康生活,还能让他们从烦恼苦海中解脱,即所谓的“增上生”和“决定胜”。
为大众说,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演畅斯义,
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
无有彼此,爱憎之心。
“佛为大众宣说甘露般的清净妙法,这些法是一味的,都带有慈悲和智慧的味道,最终能让众生获得解脱涅槃。佛陀以一种美妙的音声,演说佛法的甚深义,尤其是为令众生通达大乘究竟奥义,经常运用各种因缘、譬喻,以及善巧方便。我观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彼此分别,也没有爱憎之心。”
佛陀具足大平等心。经中提到,有一次佛足被刺出血,医生治疗无效。后来十力迦叶说:“佛陀对于罗睺罗和提婆达多一视同仁,倘若果真如此,以此谛实语之力,愿流血当下停止。”结果血立刻止住了。
还有一次,提婆达多肚子痛,特别难受。佛把手放在他头上,说:“如果我对你没有任何损害之心,对你和对其他众生一模一样,愿你的疾病马上痊愈。”当下提婆达多就康复了,但他后来还是恩将仇报。
总之,佛陀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展现了平等心的境界。
我无贪著,亦无限碍,
佛说:“我没有任何贪著,也没有任何阻碍。”
我们有各种贪著,所以经常遇到阻碍。其实无论任何事,自己随缘比较好,如果非要强求,可能有许多违缘。我经常想:“做什么事情我都尽力而为,如果实在不行,也就随缘了。”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恒为一切,平等说法。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常演说法,曾无他事,
“恒时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无论为一人还是多人说法,都没有差别,常常演说佛法,没有其他事情。”
佛无论对亲人还是其他人,都没有差别。
有些法师,对某人特别好;而对另外一些人,不知为什么,始终看不惯,无论课堂上还是平时,有各种不满意,即便他做得好也不认可,下面的人也很委屈:“无论我做什么,他都不认可,这次考试也是。我都准备换班了。”
有些是法师有分别心;有些是弟子的分别心所致,法师并没有问题,但弟子总觉得不受重视:“我这么优秀,他却不知道。那我要到别处去,别的上师肯定会要我!”有些人也跟我这样说过,我说:“去就去吧。真去的话,就不要回来了。”不然到那边待不住,不开心又随便离开;再去其他地方,过段时间又待不住,又请求回来,我们这边也不可能天天随他转,我们有我们的原则。
去来坐立,终不疲厌,
“佛陀无论来、去、坐、立,永远不会疲厌。”
佛陀平等度化众生,无论如何不会疲厌。那有些众生闹情绪的话,如果不管他,会不会和这里所讲的有点相违?不会,因为并不是不给他传法,而是众生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因缘。
我是这么认为的:闻思修时,还是长期安住比较好。否则你今天在这儿观一下过失,明天又在那儿观察过失,自己也不好好修,这样不太好。你这辈子如果主修藏传佛教,也可以同时学习其他教派的法,但自己内心主要的方向不能变。这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佛陀以正法满足世间一切众生,就像雨水平等普润万物。”
佛陀自始至终,尽心尽力地饶益众生、满足众生,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有疲厌心。我们作为佛弟子,生活中遇到痛苦、困难,包括遭受别人的误解、诽谤时,也应该勇敢面对,不能退缩。
明朝的憨山大师就是这样。起初,皇太后对大师很恭敬,也帮他修过一些寺庙。后来大师受到宫廷政变的牵连,被流放广东,其间遇到很多违缘。然而,他不但没倒下,还在那期间写了很多著作,包括《观楞伽经记》《楞伽补遗》等。以前藏地的很多大德遇到违缘时,都会借此机会更加精进地修行,努力地造论、讲经说法,最后获得的成就非比寻常。
明朝早期,皇帝尊崇佛教,大量建设寺院等。如明太祖朱元璋曾出过家,明成祖朱棣也信佛。但到了后期,有一些皇帝排斥佛教,如明世宗(嘉靖皇帝)。当时他觉得,佛教应该待在深山老林中,于是要求很多寺院搬迁,与世隔绝……其实,从佛法在汉地弘扬的历史来看,长期以来,佛教跟皇室的关系、跟社会的结合,是很不错的,一直有“佛法不离世间”的理念。
但某些时期,寺院数量比较大,出家人很多,也有良莠不齐的现象,个别僧人的行为、戒律、见解出了问题,皇帝也因此对佛教产生邪见,进而采取行动。可以说,明朝后期以来,虽然在宫廷中也有学佛修行的情况,但似乎不像唐朝、明朝初期那样兴盛。
我们作为出家人,需要懂得一些历史知识、社会背景。如果这些都不懂,你一直在深山修行,倒也可以,现在汉地、藏地有许多修行人,数十年未出山门,这类人不需要了解世界的变化;但如果你要跟世间人接触,尤其在当今时代,就需要了解世间的知识。
年轻法师们,将来如果有机缘弘法,那弘扬佛法的关键,就是要懂人心。如果不了解人们内心所想,你讲的虽是正法,但对方未必接受。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
威仪具足,及不具足,
正见邪见,利根钝根,
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无论是高贵、低贱,上层、底层,持戒、破戒,威仪具足、威仪不具足,具有正见、具有邪见,利根、钝根,等等,佛陀都平等为他们降下法雨,无有任何懈怠和疲倦。所有众生,听闻我说法,根据各自不同的根基和能力,接受以后,都会住于各自的境界之中。”
无论凡夫,还是声闻、缘觉、菩萨,听到佛的法音,都会获益。
这是肯定的。在座的道友们,哪怕只听一节课,内心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转变。
或处人天,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是中药草。
求世尊处,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如果安住于人、天,只求获得转轮王、帝释天、梵天等果报,这些可以说是小药草。能了知无漏法,获得暂时的涅槃,以及六通、三明(了知过去、现在、未来),独自安住于深山森林之中,经常行持禅定,获得缘觉的证悟,则属于中药草。希求佛果、发菩提心,愿成佛度众生,行持精进和禅定波罗蜜多,这是上药草。”
转轮王、国王跟菩萨相比,只是小药草,没什么了不起,其下的众生就更不必说了。
下面继续宣说菩萨的分类: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自知作佛,
决定无疑,是名小树。
“有的佛子,专心希求佛道,常修慈悲心,自己也知道将来一定会成佛,内心坚定,无有怀疑,这就像小树。”
初发心菩萨,还不算“大树”,我们很多人都属于这种,刚发了愿菩提心。我的小木屋,窗边有一棵小柏树,不算特别高,但还可以。
安住神通,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名为大树。
“能安住于神通,转不退转法轮,度化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生,这样的菩萨可称为大树。”
一地以上菩萨,具有出世间神通,长期转法轮,每次传法都能度脱无量众生,这些菩萨被称为“大树”。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
随众生性,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佛陀平等宣说妙法,如无别一味的雨水;众生随各自根性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如草木的吸收能力各有差异。”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
种种言辞,演说一法,
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佛陀以这些比喻方便开示,以种种言辞演说究竟一乘,这在佛的智慧中如沧海一滴。”
世尊转的三次法轮,在他所通达的一切法之中,只占很小一部分。《阿含经》中记载,有一次,佛陀拿了一把树叶,问比丘们:“我手里的树叶多不多?”回答:“多。”“这和整个森林中的树叶相比,哪个多?”比丘们说:“当然是森林里的树叶多,您手里的不算多。”佛陀说:“我所通达之法,如同森林里的树叶;而我所宣说之法,就像手里的树叶。”可见,佛陀所宣说的法,包括现存的《大藏经》,与佛所通达的法比起来,也不算多。
《华严经》中说:“一一语言中,能出无量音,众生各各解,无碍慧所行。”佛陀的每一句法语,都有深邃的意义,能显现无量音声,让不同众生各自得到解悟,这是如来无碍智慧的行境。用一种语言,就让各种众生得到解悟,包括天人、阿修罗、夜叉等,都获益,一般人没这个能力。我们有些法师,说法也非常善巧,通过一次演讲、一次沟通,就能让很多众生得利,这也是佛法的一种威力。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
一味之法,随力修行,
如彼丛林,药草诸树,
随其大小,渐增茂好。
诸佛之法,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普得具足,
渐次修行,皆得道果。
佛陀说:“我降下法雨遍满世间,对这样的一味之法,众生可以随力修行,就像丛林、药草、树木等植物,随各自大小不同,都能逐渐生长茂盛。诸佛常以一味的妙法利益众生,让世间众生都获得满足,通过渐次修行,证得道果。”
《四百论》云:“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意思是,佛所说之法,归纳而言只有两类:一类,是通过不害众生、守持戒律等方式,获得人天安乐;另一类,是通过观修空性,证得出世间的涅槃。此教证我曾多次引用,佛法归纳而言,就是大悲和空性,依此能获得世出世间的安乐。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
住最后身,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各得增长。
若诸菩萨,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得神通力,
闻诸法空,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声闻和缘觉,经常在山林中修行,他们以最后有身,闻法后证得圣果,可称之为药草,各自都得到增长。有的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希求最上的佛乘,可称之为小树,功德得以增长。还有一些大菩萨住于禅定中,获得广大的神通力,他们听闻诸法空性的法门后,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放出无量光明,度化无量众生,这些可称之为大树,功德得以增长。”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
譬如大云,以一味雨,
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诸佛亦然。
“就是这样,迦叶你要知道,佛陀所说的法,犹如大云降下的一味雨水,滋润像花朵一样的众生,让他们各自得以成熟。迦叶你也要知道,以不同因缘、譬喻开示佛道,这是我的方便方法,也是诸佛的方便方法”。
《华严经》中说:“随诸众生病不同,悉以法药而对治,随诸众生心所乐,悉以方便而满足。”根据众生患病不同,以不同的药物来治疗;根据众生意乐不同,以不同的方便令其满足,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不仅释迦牟尼佛如此,诸佛也是如此。
今为汝等,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佛陀告诉众声闻弟子:“我今天为你们宣说了最真实、最究竟的法。你们这些声闻所得到的,其实并非真正的灭度。你们的行持,究竟来说也属于菩萨道,渐渐修学以后,最终都会成就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