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24课
2016年10月10日
(念诵藏文传承)
今天讲《法华经》的“药草喻品”。佛陀普降大法雨,但众生根基不同,有些成熟得快,有些成熟得慢;就像天上降雨,地上的草木、药物有些熟得快,有些则比较慢。有这么一个比喻。
先讲一下这部经的功德。《法华传记》中说:有一位慧明法师,从小对《法华经》很有信心,经常宣讲此经。后来他前往一寂静处,因为那里没人听法,他就自言自语地讲经,有许多猕猴、鸟、老虎等来听闻。三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他发现自己所住山洞门口,出现美妙的光芒,光中一位天人现身说:“我是从天界来听《法华经》的。不知道您认不认识我?我是从前在您面前听经的一只盲猴,因为听您传讲《法华经》的功德力,我死后转生到忉利天。我今天特意前来,一方面感谢您,一方面还想再继续听完整部经,您能否用八节课讲给我听?”
慧明法师说:“《法华经》共有七卷,讲七节课刚刚好,为什么你说是八节?”他回答:“因为佛讲此经,用了八年时间。以这个缘起,祈请您用八节课讲给我听。”法师就答应了。
天人听完整部法之后,说了一些偈颂,大意是:世尊虽已离开世间,但留下了难遇的妙法,听闻这部法乃至一句一偈,能不诽谤的话,三世业障都能消除,自然成就佛道。之后,天人将天界的八颗宝珠赠与法师。
你看,听闻《法华经》之后,哪怕仅仅是没有诽谤,三世的罪业都可以消除。所以,今天我也想告诉大家,如果有些众生,无论人还是动物,即使听不懂这些法语,但哪怕是听一节课,也有殊胜功德。这些不可思议的利益,今后还会陆续跟大家分享。
下面开始讲第五品。
|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这时,世尊告诉摩诃迦叶及诸位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你能善说如来的真实功德。正如你所讲的那样,如来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数的功德,假使你们在无量亿劫中宣说也说不尽。”
《华严经》中说:“一切诸如来,功德无有量,诸余众生类,无能思议者。”意思是,一切如来的功德无有边际,众生根本没办法衡量。
《毗奈耶经》中讲,如来的功德还包括:能相合众生根基,用美妙的语言说法,如蜂蜜般令众生易于接受。普通人说话,可能一部分人接受,另一部分人不接受,或因刺耳伤到他人,哪怕不是故意的。我有时讲着讲着,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好心好意,也没有别的想法,但第二天发现,已经得罪了很多人。有时我有针对性地批评某人,可他自己根本没发觉,甚至认为是赞叹;另一群人却被得罪了:“我以后再也不发心了,您昨天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批评我!虽然没点名,但身边人都知道是说我。”
藏族有句谚语:“哪怕说一句话,也要看所有人的脸色。”意思是,说话要考虑众人的感受,不要得罪人。有时我们虽然好心好意,但也会让人无法接受。但如来不会这样,他的语言能令众生都欢喜接受。
如来有很多很多功德,不可思议,说不能尽。这是第一段。
|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佛陀说:“迦叶你要知道,如来是诸法之王,但凡有所宣说,都是真实不虚的。”
《月灯三昧经》里说:“虚空无为性变异,如来终无不实语。”即使虚空无为法的本性有变异,如来也终究无有不实之语。
佛语没有任何欺惑,原因是什么呢?《释量论》等论典中说过,因为他已断除一切贪嗔及无明。凡夫相续中有贪嗔及无明的缘故,才会说出带有自私、偏见、邪见的语言。
|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
“如来对于一切法,都能以智慧方便进行宣说。”
不像我们,没有善巧方便,言语经常很直接。有些人说:“你很不错,性格很直,我要向你学习,以后有什么事直接说。”结果一说出口,得罪一大批人,自己也很后悔:“哎,以后不说话了,我要禁语。”但也禁不住,过段时间又信口开河……
所以,我们既要有智慧,也要有方便,二者缺一不可。《涅槃经》等经典的教证,大家应该也记得。
| 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
“如来所说之法,能引导众生达到一切智地。如来了知一切诸法究竟的归趣,也能无碍了达一切众生深层的内心世界。”
我们很难了解众生的心。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虽然很熟悉某人,但实际上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有些人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行为做另外一套,让人很难真正了解。
| 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而且,如来对一切法的究竟实相完全明了,能对不同众生开示种种不同的智慧。”
并不是我们自赞毁他,非佛教徒可以观察一下佛经。昨天我跟另一位堪布,与某些不信佛的人交流。过程中,有个人说他因工作的原因,去过印度的佛教圣地,还讲了这方面的故事。然后,我跟那位堪布都认为:从世间来讲,他算是很有智慧的,既然去过那些圣地,希望他对佛经也有所了解——有智慧的人了解之后,一定会被佛法吸引。
人类历史上,无论是各个宗教的修行人,还是各个领域的思想家,都留下了许许多多著作。这些具有价值的宝藏,尤其是佛陀的甚深理念,世界上任何一个公正、具智慧的人,如果去探究,很多困惑都会迎刃而解。
那天也说过,我跟朱清时教授有过一次座谈,当时我提了一些问题。并不是我作为佛教徒对佛法有怀疑,非要找一位科学家来解答,而是因为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半信半疑,但对科学非常信任。这种情况下,我很想让大家了解:科学家是怎么信佛的?是怎么研究佛教的?他们眼里的佛教是什么样?如此也会引发人们思考:我相信科学,而他是科学工作者,他对佛教是这样认识的,那我是怎样的呢?
所以,我有时会特意跟一些科学家进行交流,在此期间,也特别希望特定的人群,尤其是对科学半信半疑、对佛教也半信半疑、不知方向的迷茫者,及个别增上慢者,都能尽快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
佛陀讲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很多山川、溪谷、土地,其中生长着许多花卉、丛林和药草,它们的名称、颜色、形状、种类各不相同。后来,天空中乌云密布,云层遍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同一时间平等地降下雨水,这些雨水平等地普润万物。”
现在天气预报经常说南方下雨、北方干燥,此处不是这样,是所有地方普遍降下大雨。
| 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
“那些卉木、丛林和药草,有些是小根、小茎、小枝和小叶,有些是中根、中茎、中枝和中叶,还有些是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这些大小不等的树木、花草、植物,跟随各自上、中、下的差异,吸收到不同的雨水量。”
| 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同一朵云所降下的雨水,种种植物根据各自的特性,得以生长、开花、结果。”
佛陀宣讲八万四千法门,一部分众生很快成熟;一部分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成熟。包括某位上师在经堂传法,成百上千人共同听受,其中有一部分人,真实接收到法语的力量,“开花结果”;而另一部分人,可能根本没什么感觉。
今天有雨,下午我在院子里观察,因为雨下得比较大,有些小花小草都被打蔫了;有些得到滋润,花开得更艳了。有人觉得:“为什么我也听了课,但还没成就?”这跟前世的缘分有关,和今生的行为也有关,包括跟上师是否相应也有关系。
有时,我看到某人对一位上师很有信心,其实这样很好。藏传佛教历史上,比如说法王如意宝,他对麦彭仁波切及无垢光尊者有特别大的信心;智悲光尊者对无垢光尊者也特别有信心。一个人对某位上师有着特别的信心,无论上师说什么,他都当作佛语对待,这样自己会很有收获。如果一点信心都没有,即使上师好心好意给他传最高的密法,他可能觉得:“这个人在吹牛,讲的是什么啊?早点传完算了,我要走了!”
若对上师有信心,通过祈祷,加持会融入自心。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对上师如意宝确实有特别的信心。虽然我也见过世界上许多了不起的大德,但对上师如意宝的信心是不共的,这可能是一种缘分。也正因为如此,自己感觉上,好像得到的加持也不一样。
所以,如来虽然普降法雨,但众生的所获各有不同。世间老师也是这样,一个老师给全班上课,有的学生感觉很有收获;另一些学生,听同样的课,但成绩就是上不去。从世间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缘分。
|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虽然是同一大地所生,同一雨水所滋润,但这些草木、植物各有差别。”
《法华玄赞》里说,有三类病人:一类人即使不看病、不吃药,病也会自然痊愈;第二类人,如果求医并服药,病就会好,否则不会好;第三类人,无论怎样就诊、吃药,病都好不了。其中的第二类人,很有必要就医。
《坛经》中,六祖说:“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众生的心地中有很多种子,通过降下雨水,可以让它们成熟发芽。我们的心里其实也有各种各样的种子,虽然都得到了法雨滋润,但具体会怎样成熟,与种子的因缘有关。有些法师虽然天天浇灌“雨水”,但听众的相续却越来越刚强,没法软化,也有这种情况。
|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
佛陀说:“迦叶,你要知道,如来也是一样,出现于世间时,就像大云起现于空中,发出广大的声音(比喻转法轮),遍及世间的天界、人界和阿修罗界。”
佛转法轮时,恶趣众生听法是比较少见的,因为有很多业障:比如旁生太过愚昧,没法听闻;饿鬼过于饥饿,也没办法;地狱众生时时刻刻感受剧苦,也不行——有些太笨,有些太饿,有些太苦了。因此,我们听法时不能太饿,不然听不进去;也不能太累、太苦了,否则会心不在焉;也不能太笨,一直傻傻地坐着,下课后连一个偈颂的内容都记不住。
所以,这里只是提到了善趣众生,包括天界、人间、阿修罗界。
| 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就像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佛陀于众生界中普遍宣说:‘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陀对于未被度化者令得度,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稳者令其获得安稳,未得涅槃者令其获得涅槃。’”
佛有四无畏,“我就是如来、应供、正等觉……”在大众中直接这样宣说。
有的道友,不敢说自己是堪布、法师、辅导员,害怕说出来会有人提问。别人问:“你在佛学院是什么身份?”“就是一般的出家人,普通的小沙弥、小僧人。”“你是不是法师?”“算不上,只不过学了一点点,末学很惭愧!”(众笑)佛陀就可以直接说“我是正等觉”,因为他证悟了一切,不怕外道、邪见者挑战。
其实,在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自己也不能太谦虚。如果在世人面前,头低得太厉害,别人就觉得你不行;当然也不能太张扬,那就显得太傲慢了。
和人沟通的时候,身体可以稍微前倾,否则畏畏缩缩,不敢看对方的脸,也不太好。有些法师,上了法座就一直低着头,根本不看听众,一副特别胆小的样子,这样被人拍下来也不太好;有些又特别傲慢,一直鼻孔朝天,还有一串大大的念珠挂在这里——开玩笑,以前接触过一些和尚,现在刚好想起来。
| 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
“‘对于今生和后世的一切全部如实了知,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
这段话在很多注释中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知者”和“见者”有区别,一个对应佛的智慧,另一个对应佛的神通;还有“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分别对应佛的意、身、语。总之,佛陀是一切众生真正的引导者。
| 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你们天人、人类、阿修罗等众生,都应该到这里,为了听闻佛法的缘故。’这时,有无数千万亿众生来到佛前听法。”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我们讲经说法之前经常这样念,意思是:无论是天、龙、夜叉、鸠槃荼、人、非人等众生,只要你们愿意,都可以来这里,希望我能用各种语言为你们宣讲佛法。这是《普贤行愿品》的偈颂,也是一种愿文。有时为了表达某种缘起,藏传佛教许多大德在讲法之前,会专门念这个颂词,并且弹一下响指,表示召请众生过来。
这里说,佛陀成道后,尤其是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让一切有缘众生都来这里听法。
|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这时,如来观察、了知这些众生根基,知道哪些是利根,哪些是钝根;也知道哪些是精进者,哪些是懈怠者。然后随顺这些众生的因缘,根据他们的根基和承受能力宣说佛法。所说的法类无量无边,让众生都获得欢喜和利益。”
|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
“这些众生听法后,今世获得安稳、快乐,来世转生到人间、天界等善处,以从前修道的缘故,感受不同的快乐,也有机会继续闻法。听闻佛法以后,他们远离各种障碍,根据自身能力,与佛法获得不同程度的相应,渐渐能够入道。就像这朵大云,对一切卉木、丛林、药草,普遍降下雨水,让它们随自身的根性得到滋润,茁壮成长。同样,如来所宣说的法,从最究竟来讲,都是远离戏论、一相一味的,具有解脱相、离相、灭相。”
很多注疏解释为:解脱烦恼叫“解脱相”,离开三界叫“离相”,灭除痛苦叫“灭相”。从不同层面可以这么讲。
| 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究竟都能让众生达到一切种智的境界。”
《华严经》中讲:“大智无有量,妙法无伦匹,究竟能度彼,生死大海岸。”佛陀的大智慧无有限量,所说妙法不可思议、无与伦比,能令众生越过生死大海,到达彼岸。佛陀慧海中自然流露的法语,世间任何一种知识都无法相提并论。这里说“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它最终能让众生远离生死大海,达到究竟解脱的宝洲。
我经常想,大家有空最好多翻阅《大藏经》,如此就会知道,如来的智慧如此广大。将《大藏经》中的教义,和现在的天文地理、宏观微观等学说进行对比,才知道佛的智慧确实无与伦比。这并不是我们在这里声嘶力竭地吹捧,自吹自擂。大家很有必要阅读《大藏经》。
|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其中有众生听闻如来说法后,无论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到的功德,也许他自己都不一定觉知。”
我们读一遍《法华经》的功德,自己都不一定知道。佛陀的不可思议,许多人也看不出来。如果问:“你要看《法华经》,还是《红楼梦》《水浒传》?”一般人也许说:“我要想一想。”今天我看到一个世间人,正在看《围城》,他喜欢读各种小说。表面上这些都是书,实际上有很大差别。
《法华传记》里提到过一个公案:在并州这个地方,那里的人们习惯在孩子小时候就教他们念佛。当地有一位僧衍法师,喜欢念《法华经》,三年念了一千多部,并发愿往生极乐。有一天他做梦,梦中自己长出了具有羽毛的翅膀,翅膀上有《法华经》的很多文字,他就随心所欲地飞了起来。当时他想:“我要去极乐世界。”于是就到了极乐净土,见到了那里的诸多庄严景象。
此时他的翅膀变成许多莲花台,翅膀上《法华经》的每个字都变成了阿弥陀佛,并且宣说偈颂,意思是《法华经》的每个字其实都是“三身圆满佛”。他一一前去礼拜。礼拜时,阿弥陀佛告诉他:“你暂且回娑婆世界,把这些告诉众人,并要宣说《法华经》的功德。”于是他返回了娑婆世界。
所以,我们对于经文,一定要有足够的恭敬心,因其蕴含巨大功德和甚深意义。从很多传记来看,古人对这方面非常重视。但现代人,包括有些修行人,好像不太在乎,对法本无所谓,甚至随意跨越,行为上特别不恭敬,这样不太好。当然,我也见到有的人对《法华经》非常恭敬,也非常重视这次学习,包括每天课前,讲考班的许多道友都提前预习。很随喜各位。
上面说,众生获得功德而不自觉。
|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为什么呢?唯有如来知道这些众生的种性、体相、根基,他们忆念什么?思维什么?修什么法?为什么忆念?为什么思维?为什么修行?以什么方法忆念?以什么方法思维?以什么方法修行?以什么法能获得什么法?众生住于种种不同的境界,唯有如来能如实知见,明了无碍。”
众生应以何种方式得度,要用什么方式教化,佛陀完全清楚,其他人无法彻底了达。
|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就像这些卉木、丛林、药草等,它们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到底是上中下哪一种。而如来了知一相一味之法,包括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陀了知这一切之后,观察众生的心态、意乐,为了保护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对所有众生宣说一切种智之法。”
如果刚开始就直接宣讲,他们没法接受。
所以,我们也要学会保护众生。有些法师讲法,不要太着急——别人刚皈依,就让他听中观、听最深的法。本来他认为三宝是存在的,听了中观以后,可能就懵了:“啊?万法一观察就都没了,那我到底要信什么?”法师应该有次第地引导,最后他会明白,“哦,原来是这样。”就像佛陀通过一转、二转、三转法轮,以阶梯式的次第引导众生,这个很重要,是为了保护众生。
这次学《法华经》,我感觉很好,经常想:如果早一点讲该多好!如果我在二十年前讲这部法,应该会保护很多人。我有时也不太会保护,直接给一些人讲大圆满、大中观,结果有些人根基没成熟,接受不了,就失坏了善根,也没办法。你们以后应该有机会的。
|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佛陀说:“迦叶,你们这些人真是非常稀有,能了知如来随宜说法,并信受这一切。为什么呢?因为如来随宜说法的这些道理,世间人很难了解。”
之前大迦叶代表四大比丘,汇报他们的心得,讲了很多大小乘之间的差别。然后佛陀说:“你非常不错,很稀有!你知道如来是应机说法,还能真正信受。”
佛的密意,法的奥义,许多人都不了解。“为什么佛这么说?如果蕴界处存在,为什么不直接说存在?存在就是永远存在。”他们不懂现相和实相,也不知道众生根基不同。该在哪些人面前说“有”?在哪些人面前说“没有”?哪些是究竟意趣?哪些是暂时引导众生的方便说?许多人都不清楚。“密意”这个词的含义,具智慧者方能知晓。
世间学校里,老师批评人时,聪明的学生都知道“老师的这些话,意思是这样”,完全理解其用意;比较愚笨的学生就不行。同样,我们也要了知佛菩萨和上师的密意。否则,想如理如实地通达甚深教言,是很困难的。
佛陀赞叹大迦叶:“你还是很不错的。”为什么呢?因为能真正通达如来密意的人,世间并不多。后来佛陀接近涅槃时,将教法交付大迦叶,也是有原因的。后来迦叶又传给阿难,早期有七代传承。就声闻乘来讲,大迦叶就是佛陀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