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21课
2016年9月26日
(念诵藏文传承)
前面刚刚讲过“譬喻品”。今天开始讲第四品“信解品”,主要宣讲对大乘的信解,也就是要有信心,并且有一定的通达、理解,不同于一般的迷信。
对这部经典,如果修行,功德很大。首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出自《法华传记》。梁武帝当政时期,他告知全国官员,要求各地所有人都要抄写《法华经》,布置完工作后,还专门派人检查。有个老妇人名叫神母,她有点邪见,特别不愿意,就默默地想:“我先躲着,等这个‘运动’完了以后再出来。”于是她躲在一座庙里。一个月后,她觉得这件事应该已经过去,于是就出来了。路上遇到一些士兵,她以为是来抓她的,特别害怕,就拼命地跑。跑的时候不小心摔倒,昏了过去。境界中,她到了中阴阎罗法王那里,阎罗王呵斥了她,她也后悔自己以前对《法华经》不敬,最后阎罗王对她说:“你的寿命还没有尽,还是回去吧。”她回到人间后,抄写了两部《法华经》,后来还出家为尼。有这样的故事。
所以,对这部《法华经》的法本,包括抄写也好,印刷也好,古人都比较重视,这是很有意义的。当然也有些人为了出名,故意焚烧《法华经》,最近听说也有这样的人,可能是外道,不是佛教徒。
另一个公案出自《法华持验记》。说是有一个女尼叫智通,后来还俗了,生活特别贫穷,以至于她的孩子连衣服都没有。从前她出家时,曾经把《法华经》抄在一些白布上,她就用那些白布给孩子做衣服。过一段时间后,她身上开始生疮,还有很多白色小虫啃食身体,非常痛苦,她在哀号中死去。死时空中发出一个声音:“坏经为衣,得此花报,果在地狱。”意思是,毁坏这部经的法本,暂时有这些果报,真正的果报还在地狱中。
所以,我们有生之年,对《法华经》的法本,包括包裹它的布料,或者抄写它的纸张,都应该恭敬供养。否则,你毁坏不了别人,只能毁坏自己。有些人故意焚烧《法华经》,有些人以各种语言中伤、诽谤,可能即生就会有明显的果报。这一点大家应该注意。
上面这两个公案,一个是关于恭敬的功德,另一个是不恭敬的过失。下面接着讲:
|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揵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这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陀那里听闻了前所未闻过的稀有妙法,并听到世尊亲自授记舍利子,将来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他们听到这些时,内心感觉非常稀有,欢喜踊跃。
他们是声闻众中的长老,当时还没得到授记,但都很高兴、很随喜。不像我们有些人,同一场合中,见别人考高分、得奖品,心里一大堆不满,嫉妒又伤心:“怎么他得到了,我就没得到?”阿罗汉毕竟跟凡夫不一样。
| 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
他们从坐垫上起身,各自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向佛合掌,身体恭敬地鞠躬,以欢喜的眼神注视着世尊的面容。
你看,阿罗汉长老,平时也要整理衣服。
我在这里说一下,我们有些道友,既然是出家身份,僧衣就要随时整理好,尤其是出门、进入城市时。有时僧众一起聚会,有些人穿得非常整洁、优雅,很如法;而有些人,有点颠颠倒倒,看起来不太庄严。希望大家不管在任何场合,都要注意威仪。
汉传佛教中,许多出家人很寂静,但感觉上,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威仪更加清净。比较而言,我们藏传佛教的出家人,有些是可以的,有些就看起来不太如法——最近喇荣饭店开了一个咖啡厅,我要求僧众不要进去,但个别喇嘛的行为,让人不是很舒服。他们倒也没有严重违犯什么,但整个人的走路、说话、行为,不像个寂静的出家人。作为出家人,威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人也一样。我们有些居士,平时既不洗脸,也不洗头,衣服又特别脏。尤其是来藏地的个别汉族居士,稍微靠近他时,都能闻到臭味。当然,这是个别人,不是所有。早期藏地的卫生条件确实有限,但现在,不管哪个寺院都不是那样了,有条件搞好卫生。一部分藏地老乡,从前卫生观念较差,而我们有些人比他们还差。个别居士到藏地学法当然好,但如果本来没有成就却以这种方式装作“成就者”,就不是很好。
尤其是通过某个场合人们的穿着打扮和气质,就可以看出那里的品位。有些人到哪里都大声说话、吵吵闹闹,使得那里一看都不像个有素质的道场。所以,作为出家人,要有出家人的威仪;居士也要有居士的威仪。我到一些西方国家,这方面有非常明显的感觉。某些方面,我们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大家要尽量以正知正念观察身心。无论什么场合,说话都应该文雅,走路也一样。那天我看到两个出家人走路,虽然他们没做什么大的非法行,但威仪上确实不太如法,通过走路的方式,就能看出他们没学过戒律。因此,我们要求出家人学戒,至少威仪上应该规范。居士也是一样。你看,连阿罗汉都要整理衣服,更何况我们凡夫人了?
|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时这四大阿罗汉,代表部分声闻众。他们对佛陀呈白:“我等位居僧众之首,年迈体老,自认为已获得涅槃果位,对于其他很多事都不堪能,也不再进一步希求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他们很诚恳,“我们在这边听法已经很久了,也算是长老了”。
我们这里有些大法师也说:“我现在老了,身体不太好,也不求什么度众生、带班、讲五部大论等,这些都没办法。我就想去附近一些地方,像马尔康、康定,在那边修行就好。”这样也不是很好吧?
长老应该更有觉悟。最后,他们也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
|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他们继续说:“世尊从往昔到现在,已经说法多年,我们也一直在座下听法,时间长了,身体也疲惫了,只是忆念小乘的空性、无相、无作(无愿)三解脱门,对于大乘菩萨的游戏神通、清净国土、成就众生等,内心都没有欢喜、没有意乐。”
他们就直接讲:“我们在佛前听法很久了,内心只是停留在小乘境界,没有广度众生和追求菩提的意乐。”
|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为什么呢?当初世尊让我等出离三界,证得小乘涅槃果。现在我们年龄已高,对于佛陀教化菩萨修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道,生不起一念好乐之心。”
在发菩提心、度众生方面,他们都没什么想法了。我们有些道友也是这样:“我都听课十年、二十年了,已经算可以了。度啥子众生哦?还是好好修行吧。”这样也不太好。听闻大乘佛法越久,越要有度众生的心,而且度众生也不是除了讲法什么都不干,还是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有些法师也认为:“如果我只讲经说法,其他事都不参与,这不一定好。将来真有弘法利生的机缘时,可能我很多事都不会做。”所以,大家要培养讲经说法的能力,同时也要懂得做人、做事。
那天有人问我累不累,我说:“不累。”他说:“为什么?您现在建学校、做慈善、修经堂,还要讲课、翻译,这么多事情。”我说:“这些对我而言都是修行,哪怕跟世间信奉唯物论的领导开会,我都觉得是一种修行。既然是修行,就是善法。对于善法,我都愿意做。”表面上看,我今天去给孩子们讲课,去跟建筑工人谈寺院工程设计,去跟政府领导开会,但实际上,我会把握自心。我觉得这些都是善法,也没有想为自己搞什么,只要是善法,就都是修行。
所以有些道友,思想应该放开些,否则除了闻思,什么都不会,到一定时候,可能会变成“书呆子”。就像现在大学里的个别人,上课时什么都懂,下了课却做人特别差,什么都不会,遇到特别简单的问题,也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其实,接触人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学习。遇到脾气不好、见解不同、行为不一样的人,你能从中学到很多,而且通过自身的言行,可以逐渐感化他们。虽然我做这些,偶尔也有一点烦恼,但总体上,把它当作修行是不会累的。
有些修行人一路磕大头去拉萨,他觉得这是修行。既然是修行,就需要坚强的意志,自然不会觉得累。所以,不要总是认为:“我现在老啦,现在身体也不好了。”如果身体真的不好,可以检查一下,你把检查报告拿来,我看看有没有这么严重。如果我不懂,就请几位专家一起看看,真有这么严重吗?有时候你们是心病,总认为身体不行了,其实不一定。
|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他们继续说:“我们本来没有想过修大乘道,但今天在佛面前,亲自听到了声闻获得菩提授记,真是前所未有的欢喜。万万没想到,今天突然听到这么稀有的妙法,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能获得这样广大的利益,就像天上降下无量珍宝一样,不求自得。”
后文还有“授记品”,许多声闻都会得到授记。
他们本想自己解脱就可以了,不必希求佛果,也不想广度众生、清净佛土。但就在这种心态中,他们忽然意识到自己也会成佛,真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他们紧接着要讲一个故事,今天这堂课就会讲到。
不仅舍利子那样的圣者能得授记,普通人如果修得好,也有得授记的。《法华传记》里说,有个出家人叫僧定,从小特别喜欢《法华经》,基本上每天都夜不倒单。他专心地依止《法华经》忏悔、修行,长期坚持。
某年七月十四日,他身处道场时,在光明境界中见到诸佛一一现身。首先是毗婆尸佛现身说:“你无始以来的罪业已经清净,我前来作证。”还有六尊佛都现身对他这样说。然后九百九十四尊佛出现,最后是释迦牟尼佛,作为这期教法的本师,也亲自现身授记,说他将会成为普明如来。他看上去只是一位普通僧人,但通过修行,得到了佛的授记。
我经常想起,《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说:虽然诸佛都很伟大,但我们应经常祈祷与自己有缘的本师。所以每天课前,我们都会专门念释迦牟尼佛的祈祷文、名号和心咒。
当然,祈祷也需要一种方法。比如我念释迦牟尼佛祈祷文,一边出声念诵一边观想,乃至泪水横流、汗毛竖立,如果有这样的信心,自然会得到很大加持。如果念诵勉勉强强,边打瞌睡边吃东西,只是嘴上念,这样的效果不一定圆满。所以,祈祷的方法很重要。
上述公案也说明,有些修行人,特别是利根者,在他的净现或梦中,也有得授记的情况。
刚才说到,那些声闻很高兴,觉得:“我们本来没有希求大乘道果,今天却能听到这样的授记,不求自得,真的很荣幸!”下面他们讲了一个比喻。
|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世尊,我们今天想通过譬喻来说明这个道理:譬如有个人,年幼时离开父亲,在其他国家住了很久,就这样过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他年龄大了,穷困潦倒,在四方到处流浪,求衣索食,渐渐又回到自己的国家。他父亲先前四处寻找孩子,却始终没有找到。找来找去,后来在一座城市里停下来,安居落户。”
这个譬喻和现在小说、电影的题材类似,只是孩子最后的命运不同。
| 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瑠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
“这位父亲特别富裕,家里有无量财宝,包括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水晶珠)等,仓库里装满了珍宝。”
许多藏族人特别珍爱珊瑚。汉地最重视什么?钻石是吧?
现在的很多富翁,对珍宝不一定重视。而有些人,包括藏族人,这个手指戴金戒指,那个手指戴金戒指,十个手指都戴满了,也有这样的。
| 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他有很多仆人、臣佐、吏民,还有无数大象、骏马、牛、羊等,经济贸易遍及很多国家,与他相关的商人、顾客也特别多。”
就像一些上市企业,在各国都有分公司或连锁店。作为富翁,他和各种人都要打交道。
总之,父亲特别有钱,孩子特别穷。
|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
“这时,贫穷的孩子在各个聚落到处流浪,经过很多国家和城市后,终于来到父亲所在的城市。这位父亲经常思念孩子,与孩子分离五十多年了,但一直也没和别人谈起这件事。”
因为他有自尊心吧,对外什么都没说。
有些人,别人问他:“你们家怎么样?”他回答:“挺好的。”又问:“你们家是哪里的?”答:“我们家比较复杂,东南西北各地都有。”连籍贯都小心翼翼地隐藏。其实这也没什么,如果你家在上海,上海有那么多人,说是上海也不要紧。但有些人就特别在意,喜欢用“很多”“很好”之类的词来搪塞。
| 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他只是自己思念孩子,心中充满了悔恨。他心想:‘我现在这么老了,有这么多财产,金银珠宝堆满仓库,却没有孩子能继承。一旦我命终离开世间,所有家产都会散失,无人能够托付。’因此他更加想念孩子,并且想:‘我如果能找到孩子,把所有家产交给他,那是多么快乐啊,不会再有任何忧虑了。’”
这些话,有很多喻意。《楞严经》里说,佛陀就像母亲,众生就像孩子,佛常常想念众生——众生若没有思念母亲,也很难与之相应;如果众生经常忆念佛陀,当下或将来,佛陀必定会现前。如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彼此忆念是一种重要的缘起,依靠这种无形的力量,就能产生聚合。比如,一位父亲经常想孩子,孩子也经常想父亲,有时以很神奇的方式,两个人就能突然碰到一起,虽然看似是凑巧碰上。连世间都有这种现象,更何况我们一心忆念佛陀,其效果更是不可思议!
如果经常忆念佛,佛的加持自然会显现在我们心中。但如果佛陀恒常垂念众生,众生却没有忆念佛,也很难得到佛的加持,因为因缘不具足。
有人说:“不用念佛,这种执著没有必要。佛是慈悲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最后一句是对的,佛的大悲对众生一视同仁,可如果众生没有祈祷,也很难得到加持。就像一个有钱人,想帮助乞丐,但如果乞丐一直躲着,也不一定帮得到他。
所以,我们要学会祈祷。作为佛教徒,要祈祷上师、本尊,心越虔诚,获得的加持越多。《前行》也是这样讲的:如果有上等恭敬心和信心,就能得到上等加持。同一群人,每天都在同一个道场中,有些人以恭敬心祈祷佛陀,每天都能得到佛的加持;有些人听完课后,把法本扔在远处,每天唱流行歌曲,看明星的各种节目,那自然会得到明星的“加持”。
无论你听哪个歌星的歌,看他演的电影,都会得到他的“加持”,但那又能怎样呢?你也不可能变成明星,烦恼只能越来越多。而如果祈祷出世间的诸佛菩萨,我们的心态就会变得平静,烦恼逐渐消除,这才有意义。所以,修行好不好,与自己日常的忆念有关。
下面继续讲这个故事。刚才说,父亲一直思念孩子,那个孩子已经五十多岁了。按照二十多岁生孩子来算,父亲应该也有七十多岁了。不过我去非洲时,听说有人12岁就生孩子。有一个17岁的女孩已经结婚五年,生了两个孩子。
|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
“世尊,当时这个穷子,到处做雇工维生,一直从事卑微的工作。”
现在很多电影的桥段也是这样。其实,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也可以,但我演不了,当导演应该可以。到时电影拍好了,别人开始指责、批判,最后我不出名也不行了。(众笑)
| 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
“这个穷子辗转各处,机缘巧合来到父亲家。这时,他站在门边,远远地看见了父亲(他没认出来),只见父亲坐在狮子宝座上,宝几承托着双足,有很多婆罗门、刹帝利、居士等恭敬围绕,各种价值千万的珍珠和璎珞装饰在他身上。”
泰国国王身上就有很多装饰,以前藏地也有这样的。但现在汉地有些官员,越有钱越不敢穿。我曾见过一个特别有钱的人,鞋破破烂烂的。这也是一种“修行”吧。
| 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还有很多仆人拿着白色的拂尘站在左右两侧。他头上面有宝帐,垂着美丽的花幡,用香水洒地,铺满各种名花的花瓣,时时准备着各种宝物用于布施,以摄受众生。有如是种种庄严,他的威德非同寻常。”
孩子远远见到如此威严的场面。
|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穷子见到父亲有这么大的势力,开始害怕起来,后悔来到这种地方。他暗自心想:‘这个人也许是国王,或者类似国王的大人物,不是适合我打工赚钱的地方。我不该来这里,不如去一些贫穷的地方打工,衣食还容易得到。如果在这里住久了,也许会遇到危险,他们可能逼迫我做事,成为苦力。’这样想过一番之后,他加快脚步离开了。”
他远远地看到这一切,但没有认出父亲。有些卑贱者,突然进入金碧辉煌的宫殿,就会害怕:“这不是我该来的地方。”然后很快跑掉了。
|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这时,富裕的长者在狮子座上,一见到孩子,马上就认出来了。他非常欢喜,心想:‘我这么多的财富宝藏,终于后继有人了。我常常想念这个孩子,却无法见到,今天他自己忽然送上门来了,真是合我心意啊!我虽已年老,但对于孩子的执著和怜惜,丝毫没有减弱,还是和年轻时一样。’”
现在有些父母,和孩子十几年没见,彼此都认不出来了。这位父亲还不错,智慧很高,虽已分离五十多年,但远远看到孩子时,一眼就认出来了。
|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躃地。
“长者看到孩子逃走,立即派人追赶。这时使者快速跑过去,穷子顿时惊慌错愕,边跑边喊:‘我又没有惹你们,为什么要抓我啊?’但是他越喊,使者追得越厉害,最后已经追上了,准备把他带回去。这时穷子心想:‘我没犯什么罪,却被抓起来,这次肯定必死无疑。’这样一想,他更加惊惶恐惧,以至于昏倒在地。”
有些人身份比较低贱,见别人抓他,还没受到惩罚,就当场吓晕了。这比喻有些小乘修行人,对大乘见解和修行实在没法接受。《前行》里也讲过,阿底峡尊者遇到两个头陀行比丘,给他们讲人无我空性时,他们欢喜得不得了;随后给他们讲法无我,他们开始害怕;后来讲到《心经》的时候,他们捂着耳朵就跑了。
有的人,你让他学佛,他也特别害怕。有些道友的家人,就反应特别激烈,说:“只要不让我学佛,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如果逼我学佛,今后我会反对你的一切!”这应该是没有缘分的表现。还有些只愿意学小乘,不愿学大乘。
当时这个孩子特别可怜,他很害怕,最后竟然昏厥了。
|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
“父亲远远看到这个场面,就对使者说:‘暂时不需要这个人,不必强行带他过来。在他脸上洒一些冷水,想办法让他醒过来,不用跟他再讲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亲知道,这个儿子心智下劣,自己身份尊贵,很难和他沟通。”
这是很好的比喻。表面看是父子俩的关系,其实现实生活中,无论大乘行者和小乘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非佛教徒和佛教徒对如来藏等各方面的认识,都可以对应这个比喻,有很多甚深的意义。
| 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
“父亲通过观察,确定是自己的孩子,同时以善巧方便,不告诉其他人‘这是我的孩子’。孩子醒来后,使者对他说:‘我们今天把你放了,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老父亲很有智慧。人的智慧很重要——如果没有智慧,哪怕小小的一件事,也会搞砸,家庭的问题弄不好,在团体中做事也做不好;如果有智慧,这一切都能妥善处理。
那天我遇到一个领导,他说:“你们很有智慧,我也很有智慧哦!我这个脑子是很厉害的。你们写书各方面是可以的,我也很不错哦!”他对自己有这种信心和认识。我听后觉得:是啊,有时候我们自己各方面还是要清晰一点。无论说话还是做什么,考虑各种问题,都应该要有一种清晰的认识,不要糊里糊涂的,“什么都可以,有一口吃的就可以”,这样不行。
人固然有天性差异,但不管你生来如何,后天努力调整之后,总会有所改变。内心始终应该有一种清醒和淡定,不要天天沉溺在痛苦的情绪里。有时心情不好,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天天都很痛苦,一直是脆弱、畏缩的状态,“好冷!好苦!好累!”这样也不行。有些人无论遇到什么,甚至发生天大的事,他也一直很淡定:“这没有什么,人生会有这些,比这更大的事情都会发生,这有什么呢?”要这样调整心态。
内心调好了,外在很多事就迎刃而解。如果心态没调好,哪怕是下点小雨也会发愁:“下雨好痛苦啊,走路特别累。”“我看不惯周围的人,他们个个都对我不好。”这样也不行,对吧?
刚才这位老父亲说:“把他放了!”他是个很有智慧的老人。
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好好看一看、想一想,其中很有深意,而且有《法华经》的特殊加持。可是,现在有些人,就喜欢世间小说,有个人跟我说他已经看了四遍《红楼梦》了。
| 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值。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穷子听到之后,满心欢喜,前所未有。他从地上起来,前往其他贫穷的地方,做一些苦活以求衣食。这时,长者为了诱导孩子,设计了一个方便法。他秘密派了两个人,这俩的形象也比较特殊,形色憔悴、消瘦,脸色灰扑扑的,一看就没什么威德,对他们说:‘你们两个前去找到他(穷子),慢慢和他交谈,告诉他:这里有一份工作,工钱加倍给你。他如果愿意,就带他过来。如果问是什么工作,就告诉他:是雇你来扫除粪便的,我们俩也和你一起做。’”
可能穷子对除粪比较有经验吧,跟他这样说比较好。
|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
“这时两个使者立即去找穷子,找到之后,按照长者的意思跟他说了。这时,穷子要求先付工钱,两个使者也同意了。穷子拿到工钱后,就跟他们一起来到父亲的住处除粪。这时父亲看到孩子,心中不免有些悲悯,又有些责怪。
后来有一天,他从窗户中,远远看到孩子身体消瘦、憔悴,身上到处都是粪土、灰尘,污秽不堪,父亲就卸下身上的璎珞珠宝等,把高档细软的衣服和饰品都脱下,穿上粗陋、肮脏的衣服,身上也弄得灰扑扑的,右手拿着除粪的工具,装作畏畏缩缩的样子,扮作一个除粪人,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快扫!不要懈怠偷懒!’”
他装成负责这项工作的小领导,其实他是一家之主。
父亲放下身段,方便与孩子沟通。其实,这是度众生的好方法。有时我们如果保持传统法师、出家人的身份,某些众生不一定接受,这时你可以采取一些善巧方便。当然,我不是让你们穿在家人的衣服,而是说在保持原有身份的基础上,有一些善巧的行为。就像这位父亲扮演除粪者、装作他们的领导一样。
|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他以善巧方便得以亲近孩子。后来有一次,他对孩子说:‘喂,小伙子,你可以一直在这里工作,不用去别的地方,我会给你涨工资。还有,你生活所需的盘子器具、米面,以及盐、醋等,凡是你需要的,我都可以帮你解决,没有任何问题。这里还有一些年老的佣人,如果需要帮忙,也可以随时找他们。生活方面不用担心,你好好安下心来吧。你可以把我当作父亲一样,不用疑虑。
为什么呢?因为我年龄这么大了,而你年轻少壮。而且我发现,在所有人中,你对工作没有懈怠,也没有嗔恨、怨言,这类恶习在你身上都看不到,不像其他那些人。(他对孩子表扬一番,我们度化一些众生时,也需要这样。)你在这些人中是最好的,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其他表示,从今以后,我把你当作亲生儿子,你也把我当作父亲吧。’
长者还给他另外起了名字,称呼为儿子。这时穷子非常欢喜,庆幸自己能遇到这么一个好领导。但同时,他仍觉得自己寄人篱下,是一个低贱之人。他就以这样的身份除粪,一直过了二十年。二十年过后,他整个心态、行为方面,都不像从前那样畏缩和自卑了,出入都比较自信、自然了,但是他依然住在原来的地方。”
有些人刚来时,特别胆小,过两三天后,就没有那么害怕了。包括有些发心人员,刚来的时候,什么话都敢不说,打个电话也紧张得喘粗气,后来慢慢就比较自然了。
|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世尊,这时老长者生病了,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就对孩子说:‘我现在有很多金银财宝,满仓库都是,其中有多少、该怎么取用分配、该怎么管,这些你是清楚的。’然后他继续说:‘你要体会我的心意。为什么呢?我跟你今后也没什么分别了,你要用心、认真地保护这些财富,不要让它们流失。’这时,穷子领受长者的吩咐,开始管理财物,他知道所有财产的情况,但并没有想‘这是我的’,连对一顿饭的希求心都没有。
而他自己还是住在原来的地方,先前的心态也没有完全舍弃,仍然认为自己比较低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父亲知道他跟以前有所不同,格局、心态都更加宽广了,也摒弃了从前那种自卑的心态。”
|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老长者接近临终时,要求穷子和所有亲戚、国王、大臣、刹帝利、居士等,全部集中起来,自己宣告大众:‘在座的各位,这位某某人,就是我的亲生儿子。原来在某个城市里,他因为一些变故离开了我,此后在五十年里辛苦度日。实际上,他的姓名是某某,我的姓名是某某。从前我在这座城市里一直找他都找不到,后来却在这里忽然相遇。他就是我的孩子,我就是他的父亲。我所有的家产,今天全部由他继承。先前这些财物的情况,他也是清楚的。’世尊,这时候,穷子听到了父亲所说,产生从未有过的大欢喜,心想:‘我本来没有任何希求之心,今天却自然得到了这些宝藏。’”
这其中有甚深的意义:这些声闻虽然没有希求大乘道,但后来却得到成佛的授记,是不求自得。其实这也是因为他们有如来藏,自己本来有这样的权利。
这个孩子走失这么多年,到了晚年父亲快要去世时才知道:原来自己就是这个家未来的主人。所以这里说,他本来没有希求之心,但今天能得到这些,真是非常欢喜。
|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几位比丘继续说:“世尊,这位大富长者,就像佛陀您,我们就像是佛的孩子。您也常常说,我们就是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