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16课
2016年9月6日
(念诵藏文传承)
《法华经》正在讲第三品“譬喻品”,通过各种譬喻说明佛陀的善巧方便。下面继续:
|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
佛陀说:“舍利子,如来也是如此,是世间一切众生的父亲。所有的怖畏衰恼、忧患痛苦、无明黑暗,他都已断除。”
前面提到:老父亲起初想把孩子们抱出火宅,后来觉得有困难,就用玩具诱导,最终将他们救了出来。就像从前我在微博里说的:轮回众生都是贪玩的小孩。所以,佛陀、善知识们宣说三乘法门,引导众生脱离蒙昧状态,了解世间万物和心的实相。
慈父般的如来,远离了五种怖畏,没有忧患烦恼,消除了一切无明黑暗,这些是“断德”,是断除过患方面的能力。
| 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如来成就了无量知见、十力、四无畏、大神通力,以及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具足五种智慧力,方便、智慧波罗蜜多皆已圆满;以大慈大悲心恒时行善,饶益一切众生,毫无厌倦。”
佛和世间人不同。世间人往往被情绪左右:心情愉快时,愿意帮助他人;一旦心情不好,不说度众生,连正常生活都困难,烦恼起来时好像发疯了一样,整个人完全失控。有些人平时看上去很正常,可一旦遇到外缘触发烦恼习气,也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令旁人难以置信:“好端端的人,怎么变成这样?”过后他自己也懊悔不已,心想:“我刚刚怎么这样?真是太羞愧了!”这都是烦恼习气没有根除的缘故,佛陀不是这样。
证德方面,佛陀具足智、悲、力,利益众生没有厌倦。就像《大集经》所说:如来为度化众生“无有休息”,不放弃哪怕一个众生。虽然表面上看,如来也有休息的时候,但这只是示现,实际上利生事业恒时无有间断,不会像有些人那样,做一点点事情就喊累:“我要休息!我要睡觉!”哪怕是在恒河沙劫中只能利益一个众生,也愿意舍弃一切,这就是如来的精神、大乘佛法的精神。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虽然没有佛菩萨那样的境界,但毕竟是如来的追随者,是如来的“铁杆粉丝”,尽量要对众生怀有一种无条件的爱——无论众生对我好不好,我都爱他们。有了这样的爱,即使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被冤枉,受到攻击和陷害,都能忍耐,因为早就有心理准备。
当今时代,其他宗教徒通过各种方法弘扬他们的教义,在社会的不同角落开展工作,不但没有厌倦心,而且怀着一种强大的使命感。相比之下,许多佛教徒做得还不够。按理说,大乘佛教的宗旨就是利益众生,精神理念与其他宗教相比毫不逊色,但具体到个人,有些佛教徒还是比较自私,经常为了人际关系而纠结、烦恼。
其实,只要有真诚的利他心,人际关系会变得简单,也不会有什么困扰,因为很多冲突、矛盾都是自私自利导致的。如果能消除自私,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弘法利生,私心引起的争端和烦恼自然会平息,也自然能利益他众。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其他宗教的传教精神,与此同时,要反思自己为什么没能生起这种真诚的利他心。
|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示现降生在如火宅般腐朽的三界轮回中,就是为了度化众生,让众生断除生老病死、忧患悲伤的苦恼,消除愚痴、黑暗,熄灭贪嗔痴三毒烈火,教化他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关注一切众生,唯一就是希望度化他们脱离痛苦。
|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
“如来见到众生被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烈火所烧,并因贪著色声香味触五欲、财富利益而感受种种痛苦,又因为贪著追求世间而在今生受种种苦。”
世人的痛苦多因不满足,欲望越大,贪求越多,痛苦越不断。有些人觉得:“怎么就只有我这么倒霉?”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痛苦。
| 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又因为造作种种恶业,来世感受地狱、畜生、饿鬼的痛苦。即使转生到天界或人间,也有种种痛苦,包括天人的死堕苦,人间的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被种种苦痛所折磨。”
《中观四百论》说:“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世间地位比较高的人,往往有很多心灵的痛苦,就像许多高官、知识分子,心理不平衡,有很多纠结;而身份卑微的人,身体痛苦比较多,例如一些工人,在特别酷热、干燥的环境下劳作,在狂风暴雨、冰天雪地里干活,都非常辛苦。
众生日夜被身心痛苦逼迫,非常可怜。有些人身体不好,头痛、脚痛、腰酸背痛;有些是心情不好,得了抑郁症、焦虑症,有各种烦恼,虽吃穿不愁,心情却一直不好。但不管怎样,人类的这些痛苦,和地狱、旁生、饿鬼相较起来,还是轻微得多,很多人至少是自由自在的。就像监狱里的人,觉得外面的人即使没吃没喝,也至少有自由,但外面的人不一定有这种感受。
以上说到了轮回的种种痛苦。
|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众生沉溺在轮回中,却欢喜游戏。他们既不觉知也不害怕,没有厌离心,不追求解脱,在这样可怕的三界火宅中东奔西走,虽然遭受巨大痛苦,却不以为意。”
正如《当日教言》所说:“林中猴群贪快乐,林边火困当日瓦。”林中的猴子沉迷于玩乐,却不知道森林已被大火包围。在轮回里贪玩的孩子们也是如此。之前提到轮回众生就像贪玩的孩子,此经所说的十个、二十个、三十个孩子,分别可以对应声闻、缘觉、菩萨乘行者。
《中观四百论》也说:“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愚笨众生沉溺在茫茫无际的苦海中,为什么不心生畏惧呢?世间人每天追名逐利,根本意识不到轮回很痛苦,甚至有些著名的法师天天给别人讲“要出离”,自己却耽著各种快乐,不求解脱。轮回众生真的非常可怜。
|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舍利子,佛陀见到这些情况后,心想:‘我是一切众生的父亲,应该将众生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给予他们无量无边佛陀智慧的大乐,让他们在如来的智慧大海中自在游戏。’”
在火宅里游戏很危险,不小心则性命不保。真正有意义的游戏,是远离轮回的火宅,获得声闻、缘觉、佛菩萨的果位,在圣者智慧海中畅游。如果没有这种出世间智慧,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众生所谓的快乐,只是某种感官的刺激或痛苦的暂时减轻,这些都不可靠。通过学习佛法真理,获得出世间智慧,才会有究竟的安乐。
《增一阿含经》中说,曾有一位富裕的婆罗门,因为遇到了伤心事,来到一位尊者面前。他见尊者在寂静处享受法乐,便说:“汝今于乐之中,最为快乐。”意思是说,您所拥有的法乐,是所有快乐之最。尊者说:“为什么?”婆罗门说:“我真的很痛苦。”尊者问:“你因为什么痛苦?”他说:“很不幸,七天之内,我的七个儿子都死了。”随后他又说,他的妻子、亲朋好友最近几天都死了,仓库里的财产也没有了,所以他觉得,尊者这样的出家人真是很快乐。
也许有人不理解,就像一些游客,来到学院会发出疑问:“这些人为什么出家?为什么修行?”修行的快乐,普通人很难了解。虽然修行人里也有各种各样的,有些人修得不算太好,但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快乐是世间各种快乐无法相比的。世间的感官之乐不稳固,暂时可能感到很满足,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修行的喜乐不是这样,修行人的内心体验稳定而深刻。而真正究竟的快乐,是佛陀无我的智慧境界,那才是最有意义的。
这里说,佛陀像老父亲关爱孩子一样,希望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得到佛的智慧财富,享受佛法甘露。这方面,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有人享受到佛教智慧、慈悲的甘露之后,由衷地感叹:“哎,从前没有学佛、没有闻思修的时候,我的人生多么糟糕。”觉得那时候虽然年轻,也很有钱,似乎各方面都不错,可每天都处于患得患失、忐忑不安的状态,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经过一段时间闻思修,即使还达不到一地菩萨那样超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世间万物的规律,以及轮回中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痛苦的本性,了解到人生的真相。若没有这些佛法的智慧,很难面对人生的痛苦,这是许多学佛人的感叹。
|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佛陀说:“舍利子,如来又想:‘如果我舍弃方便方法,唯以神通、智慧的力量,直接对众生赞叹如来的知见、十力、四无畏等,众生无法因此得度。’”
度化众生时,要观察其根基和场合。有些人中观和因明学得不错,但不相应众生的话,也很难让他们得益。以前学院一位法师到四川某地,好不容易找到一群信众,都是七八十岁的老菩萨。这位法师也许刚刚学过《中论》,就给他们宣讲中观应成派中最深细的见解。这些老菩萨倒是很恭敬,一直听着,态度还不错。可是整节课听完后,他们说:“法师啊,您讲得很卖力,可是我们一点也没听懂。”这就是法不相应于众生的表现。
当然,讲法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现在,学院经常来很多游客,有些有信心,有些不但没有,甚至可能有邪见、成见。我们考虑今后给他们免费结缘一些法本,这样至少不会有什么负面作用,除此之外,也考虑安排法师讲课。
以前我去汉地一些寺院时,经常想:“这么多的游客,如果有法师给他们每天讲课该多好!”旅游胜地的广告里经常说:下午几点在哪里有一场舞蹈,晚上几点在哪里有什么活动,很多景点都有各种安排。同样,我们也可以安排讲法活动,通知那些游客,比如下午四点,某法师在某处讲半小时的课。
到时候,法师们不要动不动就讲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观点,或甚深的修行境界等,不然他们听不懂。听说个别法师,跟领导交往时,经常说:“我们修行人要始终安住在寂静处,一定要生起出离心。”对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出离心”。在佛教圈子里,出离心和菩提心固然重要,但对于从来没听过这些术语的人来讲,说了等于没说。所以,讲法要看对象。
此外,讲法的人很重要。现在学院人和事这么多,我自己没时间跟很多人交流,如果安排别人,也要考虑很多,毕竟法师们的课都排得很满,再安排做其他事也有困难。现在有个“智悲沙龙”,听的人很多,起到了很大作用,希望参与的相关法师都认真对待。有些法师,开始我们一直向外推荐,但他们出名之后就不太理人了——这倒不要紧,但有时管理上也可能失控。有些新法师,如果做得好,倒没事;如果做不好,也让人担忧他到一定时候可能会迷失。但不管怎样,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担忧而放弃弘法。许多其他宗教徒都在以各种方式推广自己的教义,而如来这么好的甘露妙法,我们不应该只是自己享用,要努力推广出去。大家在这方面要做好打算。
上面提到了佛陀的善巧方便。这次学《法华经》,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在闻思修的过程中,要知道佛陀哪些法是方便法门。将来给别人传法时,也能够像《涅槃经》中梯阶的比喻一样,渐次引导,这一点很重要。
|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佛如果直接宣说最深的知见,众生无法得度。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还没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直在三界火宅中被焚烧、受折磨,怎么能直接了解佛陀的甚深密意和智慧呢?’”
众生贪执妙欲,被三界之火焚烧,很难理解佛的密意,这时需要善巧方便才能度化。就像文殊菩萨度化外道一样,最初他进入外道团体,和他们一起学习,自己完全扮演外道角色,甚至显现上说佛的“过失”,这时许多外道都欢喜雀跃:“哇,我们遇到了一个好徒弟!”于是倍加信任他,一直培养他。终于有一天,获得了对方的信任后,文殊菩萨说:“我们也许可以观察一下佛的智慧,他到底是怎样的?”那时大家都认可他,乐于接受:“那我们观察看看。”在观察的过程中,外道才发现佛的智慧深邃无比,这时文殊菩萨对他们宣说佛理,度化了他们。佛陀对此也深表赞许。
善巧方便真的很重要。《中观四百论》说:“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意思是,佛陀有时化现为众生的弟子,有时做他的师长,有时做婆罗门等,通过种种方便,让众生通达万法的真相。有些法师度众生也很善巧,有时作为法师,在法座上宣讲佛法;有时放下身段,和弟子们打成一片。所以,用各种方式度众生真的很重要。
我之前好像也说过,作为佛教徒,不管出家还是在家,在守护好内心的基础上,为了度化众生,有时需要一种外在的“表演”。比如,一些弘法非常成功的高僧大德,他们跟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都很团结,甚至到这些宗教的团体中,参加他们的仪式,包括唱诵等。相比之下,有些保守的佛教徒稍微有点死板,对外道徒连看都不敢看,“不要去,这是外道,他们的东西不能碰触!”虽然戒律中是有一些要求,但实际上,从慈悲度化众生的大乘理念来说,世界上任何众生都可以接触。当然,接触的方式也需要尺度,要有智慧。
总之,我们无论闻思修,还是度化众生,都需要善巧方便。
|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
佛陀接着说:“舍利子,就像这位长者虽然身手有力,但他并没有直接使用。”
长者身手有力,本想把孩子们抱出去,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效果不一定好,所以他选择比较温和的方式,以劝诱、疏导为主。
其实,有时人与人的关系也是这样。把堵塞的地方疏通很重要,否则堵得越厉害,关系越僵,再以强硬的方式处理,结果可能更糟。
| 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他只是以方便方法,救孩子们出离火宅的危难,然后给予每个孩子珍宝大车。”
| 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如来也是如此,虽拥有十力、四无所畏,以及十八不共法等力量,但暂时并不使用,而是以智慧、方便,在三界火宅中解救众生,为众生宣说三乘——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并且说:‘你们不要喜欢住在三界轮回的火宅中,不要贪著那些色声香味触的粗弊欲妙,若生贪爱,则一定会被痛苦之火所烧。你们要尽快出离三界,这样就会获得三乘——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的果位。”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中说:有些众生的声闻乘善根成熟,听闻四谛法后修行,获得声闻四果,就是声闻乘;有些众生的辟支佛乘善根成熟,听闻十二缘起法后独自修行,获得辟支佛果,就是辟支佛乘;还有一些众生,听闻佛陀演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心无怯懦,欢喜奉行,最终获得无上佛果,这就是佛乘。
三乘有不同的修行方式,可以满足不同众生。这些在藏传佛教中都有,其中不仅有声闻乘、缘觉乘法门,大乘显宗、密宗的各种法门也都有弘传。不同根基的众生,有些学修四谛法,有些学修十二缘起法,乃至三十七道品等很多法门,在藏地都有人学修,是非常包容的。
|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
“‘我今天为你们担保此事,终究没有半点虚妄。你们尽管精勤修学。如来以此善巧方便引导众生,并说:‘你们应当知道,这三乘法都是三世诸佛等圣者所赞叹的,能够让众生到达身心自在、没有束缚、无所依、无所求的境界。’”
我们听到这些教言,也要好好精进。如果不精进,世间诸事尚不能成就,何况成就佛道?
精进到究竟,可以达到无所求的境界。就像世人所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达到最高境界时自然无所求。但这不同于懒惰,懒惰不是无所求。
| 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乘坐这三乘妙车,以无漏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四禅、四无色定、八解脱三昧等功德而娱乐,就能获得无量的安稳和快乐。’”
佛菩萨的安乐,并不像世间有漏快乐那样不稳定。世间很多快乐,暂时具足因缘时似乎有种乐受,但最后也会变成痛苦。
隋朝王通的《中说》里讲:“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如果仅凭势力交往,势力穷尽了,交往就会断绝;如果仅以利益交往,利益穷尽后,人也就散了。王通是隋朝的一位教育家、文学家,这段文字很有道理。世间一些有地位的人,在位时大家都恭敬、赞叹,一旦下台或不再被人需要时,大家都不理睬他。这种以权势、金钱而得到的暂时快乐并不可靠。
我常常想,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因为互相有所求,表面上尊重并交往,一旦需求没了,感情也就没有了;而如果老师和学生从内心深处建立起一种智慧纽带,那就牢不可破。比如佛教中,通过一位金刚上师加持,让你真正认识心的本来面目,以后无论上师在与不在,你和他的心永远不离。
为什么很多佛教徒对根本上师无比感激,即使上师已离开人间,内心一直念念不忘,乃至上师从前的一言一行都记得非常清楚?因为这不是世间那种有条件的爱。世间人是:你对我好时,我也对你好;一旦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甚至想吃其肉、饮其血。这些都是基于利益关系的有条件的爱。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就会互相舍弃甚至伤害。真正的师徒关系并非如此。
当善知识用方便方法让弟子通达心性时,弟子会获得一种永恒的快乐、无求的智慧。也就是这里佛陀所说的,是无漏的财富,是永恒、无量的安稳快乐。这方面很多修行人都感受得到,但对世间人很难宣讲,无论再怎么讲,他会说:“不可能,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人不骂我,我不骂人;人若骂我,我要狠狠骂他。”当然,这也算某种世间层面的规则,但除了这种世间规律、观念以外,还有一种修行的自在和智慧,每个人通过修持的确可以获得。
这种无求的智慧,不同于世间价值观,与世人从小在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育、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都不同,甚至有一点相悖。它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奥的部分,希望每位道友,在求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认识它!在这样的智慧面前,所有怨亲的分别念都已消失无余,同时,依靠智慧会清楚觉了这世上究竟谁是亲友、谁是敌人。这种怨亲平等、无有分别,却又明了觉知的境界,也许世人不太理解,但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佛说:“舍利子,若有众生,具有内在智慧,在佛世尊那里听闻佛法并产生信心,接受且精进修行,自己想快速脱离三界轮回、获得涅槃,这就是声闻乘。如长者的某些孩子因希求羊车而离开火宅。”
声闻行者主要修持四谛法,通过精进修行,从三界中获得解脱。
|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在佛世尊前听受佛法,例如十二缘起法,精进修行以求自然智慧,乐于在寂静地独处,深刻地了知诸法生灭的因缘,这就是辟支佛乘。就像长者的孩子中,有些因希求鹿车而离开火宅。”
独觉中,有独自修行的麟角喻独觉,也有住在群体中的部行独觉。
藏文中鹿车比喻声闻,羊车比喻缘觉。也许汉文版好懂一些,因为声闻更多是住在群体中,而鹿,虽然也有群居,但大多数是独行的。以前我放牛期间,偶尔会看到鹿群,但见到的大多数鹿都是在山林中独行,所以汉文版的比喻可能更好理解。
|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在佛世尊前听闻佛法,信受之后精进修持,希求获得一切智、佛智、自然智和无师智,希求获得如来的知见、十力、四无畏,悲悯无量众生,希望他们获得安乐,利益人天,度脱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希求此乘的菩萨叫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萨大菩萨),就像长者的孩子中,有的因希求牛车而出离火宅。”
我们经常念的藏语地藏菩萨圣号“香秋森华森华钦波、萨耶宁波拉、香擦洛巧多加森切哦”,其中“香秋森华森华钦波”,就是“菩萨摩诃萨”。汉地也有,比如“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等。有些早晚课时,维那师念得很长,“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香云盖菩萨在《金光明经》中有提及,依靠这位菩萨的加持,让供养的香变成云盖一样广大无边,以此供养诸佛菩萨。一般汉地做早课时,这句往往念得特别长“摩——诃——萨——”,慢慢地念。藏地有些仪轨的念诵方式和汉地一样,也是念得特别长,就像我们学院开持明法会时,前面的皈依和发心也念得很长。总之,“菩萨摩诃萨”“香秋森华森华钦波”就是“大菩萨”的意思。
唐朝有一部《诸经要集》,是智严大师翻译的,也有说是他汇集的。其中说,声闻、缘觉、菩萨乘行人都发菩提心,虽说都发菩提心,但声闻乘和缘觉乘的行人,不宣扬大乘法,也不着重劝导众生获得解脱,不恭敬供养大乘佛子,见到有人来时不迎接,也不欢喜。而菩萨与此相反,要度化、利乐一切有情,见有人来则欢喜迎接。
我们有些法师和接待人员,一见到新人,不管是佛教居士,还是非佛教徒,就很反感:“不能过来,不许听课,请你离开!”这就像刚刚提到的“若见来者,不迎不喜”。但菩萨乘行人不是这样,他无论见到什么众生,都欢喜迎接,希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种下善根。有些游客临时来听法,对他来说既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就这么一次机会,更应该给人留个好印象。
我有时课后都在想:虽然有些人中间起身走了;有些看上去很难受,不断地看手表,表情似乎也很不满,但一节课还是勉强听下来了,这些都值得欢迎。以后如果一些游客想听法,我也装作菩萨乘的修行人,欢迎他们来听,凡是不需要灌顶的公开课都可以听。
当然,也不需要强迫他们。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如果非要强行将他们拉到经堂,这样也不太好。如果有人自愿来看一看、听一听,听到我们念诵的声音之后,他本有的如来藏功德被激发出来,后面会慢慢地看一些书、懂得一些道理、拜见善知识等,这些因缘会逐渐成熟,起码也能种下善根。
我们作为大乘佛子,与众生结缘时,应该有欢喜心。包括在学会中,也有很多旁听者——有些小组对旁听生很欢迎,不但允许他们听课,还提供各种好吃的东西,比如水果等;有些就特别不乐意,甚至把门“啪”地关上,“我们是学佛的人,你们不能来!”这样真的不行。既然学大乘法,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有欢喜心:“欢迎欢迎,欢迎光临!”
刚说菩萨乘对应大牛车的比喻。下面会讲长者对每个孩子都赐予大白牛车。
|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佛陀说:“舍利子,这位长者看到孩子们都安然离开了火宅,到达无畏的处所,他心想:‘我的财富无量,要给每个孩子平等赐予大白牛车。’如来也是一样,是一切众生的父亲,当他见到无量千万亿众生,通过佛教的解脱门,出离三界痛苦,脱离怖畏险路,获得涅槃安乐之后,心想:‘我拥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力量、无畏等诸佛无漏法藏,这些众生都是我的孩子,我应该平等给予大乘妙法,不应该让部分人独自安住于暂时的灭度,应该让他们通过大乘不二法门获得如来的灭度。对这些已脱离三界轮回的众生,应该给他们诸佛的禅定、智慧、解脱等娱乐资具,这些全部是一相一种,为十方圣者所赞叹,能出生无与伦比、最清净、最微妙的智慧大乐。’”
这里的“一相一种”,藏文意思是:佛陀赐予的这些娱乐资具,都是同一种颜色,是十方圣者所赞叹的,能生起最清净、最微妙的智慧。汉地有些法师解释说,“一相”指的是胜义实相,“一种”是一切种智、一切智智。
|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佛接着说:“舍利子,就像这位长者,最初用三车诱导这些孩子,最终唯一给予他们大车,这辆大车用七宝庄严,无比舒适、安稳,所以这位长者并没有说妄语的过失。如来也是如此,没有任何虚妄,最初宣说三乘法引导众生,最终唯以大乘法进行度脱。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虽有无量智慧、无畏、十力等功德法藏,可以给予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并非所有众生都能立刻接受。舍利子,你应当了解:正是由于这样的因缘,诸佛才以善巧方便的力量,在不同众生面前,将唯一的佛乘分别宣说为三乘。”
《大智度论》对“度化一切众生”这句话做过解释。意思是:如果用声闻乘、缘觉乘、佛乘能度化,就用这些方式;如果不能以三乘度化,就用人天乘;如果对方连人天乘也不能接受,那给予各种饮食、衣服来满足他们;如果这个条件也不具足,那就尽量慈悲相待。这就叫“度化一切众生”。
所以,大乘佛法经常讲“度一切众生”,并不是说每个众生都能马上得到度脱,要观待不同众生的根基和因缘。如果能把对方安置于声闻、缘觉、佛果,当然很好;如果不能,就试着让他获得人天福报;如果这个也不能,可以给他一点吃的——棒棒糖、巧克力,请他喝咖啡等,这些都是利益众生;假如这些都没有条件,比如自己没有钱,那就尽量以慈悲心相待,这也叫“度一切众生”。
我们要发愿度一切众生。虽然暂时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但至少可以在内心观修慈悲心,善待众生,这一点应该能做到。按照《大智度论》的观点,“度一切众生”有很多层次,既有当下真正度化,也有内心中修慈悲菩提心的情况——在内心中观修慈悲心,功德和力量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