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15课
2016年9月5日
(念诵藏文传承)
“拉索,拉索”,善哉,善哉。
现在正是“大工程”打基础的阶段,还有好多内容没讲。不管怎样,希望大家听法时,包括藏文传承、汉文讲解都要圆满,我也尽量在一个多小时内讲完——最多一个半小时。你们有些人工作特别忙,前后念诵实在参加不了,也可以从念传承开始听;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最好还是跟大家一起念诵。晚上这两个小时,说空的话,多少都挤得出时间;说不空的话,谁都有各种事情。
此次听《法华经》,对每个人来讲,是人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需要重视起来。而且现在也方便,能依靠网络听受。如果要我们都聚在某个地方,恐怕不现实,有这种方便因缘的时候,大家应该珍惜。
这次听课,从开头到现在来看,还比较不错——课堂纪律,包括网上听课的人数几乎没变。只不过那天讲到五千人退席时,不知道什么缘起,也发生了一点点风波,有部分人退了,这也是挺好的一个因缘。其他时候,都比较稳定。
学这么大的一部法,肯定要下功夫。我为了讲这部法,也下了很大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事,除非不在人间了,否则我一定要讲完!”人活在世间,能做多少事情很难说。有的人一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有些人可能做了几件事,有的则连一件大的事情也没做成。这次学习《法华经》,我把它视作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工程”,希望各位听者也一样。
将来,大家还要弘扬这部法。因此,除了听传承外,相关的解释方法,也需要记录并掌握,这方面很重要。我年轻时,在上师那里听过许多法。有些自己很重视,做了记录;有时候没有记,后来回想——“好像这里法王说过什么?”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所以,学法时认真记录很重要。
好,下面继续讲《法华经》。
|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这时,舍利子向佛陀呈白:“世尊,我亲自在您面前得到了菩提授记,说我将来会成为华光佛,包括刹土和眷属的情况都描述了,如今我不再有任何怀疑。而这次法会中一千二百位心自在者,他们都是见道以上的圣者,心不被烦恼所转,获得了自在。他们往昔住于有学地时,佛陀您常教化说:‘我的声闻教法能远离轮回的一切生老病死,达到究竟涅槃。’所以在座的这些有学、无学圣者,都因远离我见、有见和无见等,自认为已经获得了最究竟的涅槃。但是今天听您说,声闻果位并不究竟,还有更高的佛果需要证悟,这些圣者都陷入了疑惑。佛陀啊,希望您为四众弟子宣说其中因缘,令他们断除怀疑和懊悔。”
“我见”,也叫萨迦耶见,即我执与我所执;“有无见”,分别指常见、断见。声闻经典中说,只要通达人无我、断除我见,即可证得究竟涅槃,所以他们都认为阿罗汉果是最高境界。但现在又说不是,还要入大乘而圆满佛道才能得到究竟涅槃,大家都有点疑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南传佛教的有些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然后,舍利子说“善哉,世尊”。“善哉”是一种语气词,表示呼唤,类似“佛陀啊”“世尊啊”,藏文中没有,只有对佛陀的一个称呼,翻译风格不同。
舍利子希望佛陀为四众弟子宣说其中因缘,令他们断除怀疑和懊悔。大家在闻思修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疑惑,这时善于提问很重要。善知识如果懂得,就尽力回答;如果不懂,也可以说:“这个问题,我还不太清楚,等回去翻翻资料,我们再慢慢探讨。”作为法师应该这样。
当时舍利子自己没有怀疑,他是替他人问的;之后佛陀回复,也是为众人解答。因此,我们遇见某人提问题时,要观察自己:“我有没有这个疑惑?”如果有,无论什么人回答,都应该认真聆听,如果他答得好,应该记下来。但很多人不是这样,见到他人发问,只会想“这是他的问题,与我无关”。也许你自己也有同样的疑惑,只不过没意识到,自认为不需要。
前辈大德们经常互问互答,多是代众生提问。智慧敏锐的利根者,自己的疑问自己解决;中根者,依靠别人解答;钝根者,即使别人回答了,他还不一定接受,甚至更加迷惑。无论怎样,问答是很重要的。
|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这时,佛告诉舍利子:“我前面不是说了嘛,诸佛根据不同众生的意乐和根基,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方法,让他们通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说的这些,最终都是为了教化菩萨。好吧,舍利子,我就再次用比喻说明。有智慧的人,依靠譬喻能了解意义。”
佛陀说,前面该讲的,我都已经讲了,你们是不是没有好好听?如果还是不懂,那我只能再用譬喻来说明了。
下面会讲三界如火宅,还有三车的譬喻。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以案例说明,这个很重要。有些法义看似简单,但有的众生难以直接通达,因此需要依靠比喻。
《那先比丘经》中记载,当时国王问那先比丘:“您不是说佛陀是遍知,通达一切众生的根基吗?那佛为什么不把所有法一次性地宣说出来?”那先比丘问:“您国家中有医生吗?”国王说:“有。”“这些医生是否知晓各类药物?”国王说:“知晓。”那先比丘问:“那医生治病时,是一次性把所有的药都给病人吗?”国王说:“不是的,针对不同病症配不同的药。”那先比丘说:“同样,虽然佛陀是遍知,但也不会一次性宣说所有的法,因为众生根基不同,佛陀会对症下药。”
如果只讲一个法,就能让所有众生解脱,固然很好,但实际上没办法。佛陀、善知识们,为什么传不同的法?因为众生根基不同。包括在座各位,每个人听法之后的收益也不同。
我的印象中,有些人学了《大乘经庄严论》,觉得其中的比喻、内容跟自己很相应,特别高兴;有些人,给他讲《法华经》,他很欢喜;有些人,给他讲因明,“哇!我最喜欢这个”;有些人说“我爱学《大圆满前行》”;有些说“我只学《入行论》就可以了”……众人的意乐都不同,包括现在传的有些法,由于每个人兴趣、意乐不同,感受也不同。
前辈高僧大德们,为什么给后人留下各种各样的教言?因为有些教言适合这个众生,有些适合那个众生;有些譬喻和声闻乘行人相应,有些跟菩萨乘行人相应。众生根基不同。所以,我们在学法的过程中,稍微感觉不相应时,没必要以嗔恨心诽谤,因为这个法也许跟其他人有缘。
弘法要接地气
我跟堪布堪姆、法师们也经常讲:各位大多是在传统佛教的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在将来弘法时,要主动了解各地众生的心态,包括他们的生活状况。我去一些地方时,总会先了解当地的情况,不然有些做法直接搬到那边,也许根本不被认可,反而可能激怒对方。
一方面,我们要与时俱进,同时也不能低俗化——天天讲一些世间的心灵鸡汤,包括新闻讲什么,小说电影讲什么……把甚深法义都丢失了,这是不行的。在不离正法的前提下,我们用一些易懂的比喻、话语与人沟通,这是最好的。关于这一点,有志于弘法利生的法师、居士都需要留意。
以往,佛教徒大多是法师弘法,其实我觉得居士也可以,尤其是讲显宗的初级法门。现在世间学校里,老师都是在家人,其实我们也可以按这种方式弘扬佛法。其他宗教对于传教的方式、理念,吸引人心的方法,都很有研究;但我们很多佛教徒,只是专注自己,这样最多只在小圈子里出名,不一定能摄受广大众生。
学院有一位很著名的堪布,平时讲五部大论很厉害。去年他跟一些高官在一起时,谈及学院未来的管理:“我们金刚弟子破誓言的过失……”结果对方根本听不懂——“什么叫破誓言?”所以我们说话之前,要先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二规教言论》说:“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大的方面,比如国家政治动态、经济走势、舆论导向、人心的变化、世界的动荡以及人们关注的焦点,甚至娱乐等方方面面,见多识广很重要。如果你完全不懂,只说“我是中观宗的”,一提到中观应成派的名词,就抬起头来;然后,“除了中观,什么都不要和我说……世间的新闻更不行,我不愿意听这些!”那出去弘法可能有点困难。
如果你独自住山修行,倒也可以。但如果要接触人群,包括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若不了解对方的语言和习惯,就很难相应。世间一些成功人士,要见某个人之前,会先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这个人的专业是什么?生活经历是怎样的?他的需求是什么?提前做好功课,对话时甚至都能预先知道对方会说什么。否则,你面对一个物理学家,上来就给他讲《前行》中的“暇满难得”,那可能没法沟通。
人与人沟通主要通过语言,语言的关键在于运用,同时还需要见多识广。这一点,出家人、在家人都得重视。我们有些法师,要他讲《大圆满前行》和《入菩萨行论》都没问题,但如果忽然问他:“如今社会上的某个热点话题,您怎么看待?”“嗯,这个怎么说呢?我今天头有点痛……”(众笑)《量理宝藏论》说这是一种不当的应辩方式。这样真的不行。
诸如政治、经济、科学等世间知识,对修行来讲不一定重要,但如果要弘法利生,不可能离开人群,那你肯定要在人前展现出一种形象——个人形象倒是次要,但你代表佛教,别人会认为佛教徒就是这样。我原来认识一个人,他什么都懂一点,虽然也只有这么一点,但在别人面前讲起来时很有自信,当他把个别专业术语摆出来,别人就觉得:“哇,这个佛教徒很厉害!他会讲《四部医典》,西医、中医的名词也知道不少。”其实这样也挺好。
总之,大家还是要多思考如何弘法利生。尤其现在,其他宗教通过各种方法,逐渐扩大势力,将来也许一些国家都被他们所主导。但有些佛教徒,除了对佛教内部的团体进行攻击以外,从来没想过如何弘扬佛法,真是令人遗憾!
言谈举止相合佛法
此外,佛教内部的言论,也应该符合佛法。最近我听到,藏传佛教个别所谓的“格西”,说放生如何如何不好……这样说多了,肯定对众生不利。对于这些言论,希望各位以智慧鉴别。
生命如此宝贵。放生过程中,有时可能不是太科学,对当地环境有些影响,这些我们也承认。但放生这件事,整体来说,给众生带来的利益,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否定的。无论任何水生动物、牛羊,哪怕只是短暂地将它们从屠刀下解救出来,功德都不可思议。
如今,还有个别穿着僧衣的人说:“一定要吃肉,吃肉如何如何好……”其实,我们并不要求所有人吃素,条件实在不允许,也不强求。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赞叹吃众生血肉。这些问题,佛教徒如果没有智慧,我担心个别人因为比较能说会道,其言论会误导很多人。
现在藏地还有人说:“不能放生牛马,这是给屠夫送钱。”“放生越多,杀生越多。”其实这些都站不住脚。不管我们放不放生,他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杀生。你买也好,不买也好,肯定有很多众生被杀。放生需不需要科学的方法?需要。但若以此为借口,否定所有的放生,也不合理。现在个别人,自己不喜欢放生,凡是放生方面负面的新闻、素材,全部收集起来宣扬,却从不讲功德。没有智慧的人一听,也许会说:“哇,真的很有道理。我以后再也不放生了!”
所以,佛教徒很需要闻思,这样到一定时候才能自立。闻思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的修行生活自立。
不知道讲这些是从什么地方引出来的,本想多说一点,但还是先“刹车”吧。(众笑)
|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佛陀说:“舍利子,比如某国的村落中,有一位长者。他年老体迈,财富非常多,还有很多田宅、书僮、仆人等。”
《法华义疏》里讲,所谓长者,有德高望重的;有比较年长的;还有财富丰裕的,比如给孤独长者。“长”,如所谓科长、局长、家长、队长、团长等,即居于上位者之义。有些注疏中,对每个譬喻都有相应解释,比如:年迈长者指佛陀;财富指无漏圣财;包括僮仆等,每个都有对应。但我这次只从字面解释,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参考其他注释。
这里说,有个老翁特别富有——像美国、英国,一些老年人很有钱,有好多房屋、珠宝、仆人,但没有子女,死时财产都不知给谁。我有时去一些富人家里,就心想:“哎呀,他死了以后,这些给谁呢?”他自己倒不担忧。有些富翁总想着:“我在这个国家有多少房产,在那个国家有多少土地……”我就感叹:“一切都是无常的。他皱纹那么多,肯定很快会离开,到时谁来享用这些?”
|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老翁的家宅广大无比,却只有一个大门。里面有很多人,有一百、两百、三百、四百乃至五百人居住。”
有些注释说,这些数字对应六趣众生:一百指人道;二百是天人和阿修罗,属天道;三百是旁生;四百是饿鬼;五百是地狱众生。家宅指整个三界轮回。一门代表解脱之门。
|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房子很不结实,墙壁随时要倒塌,柱子根部也腐烂了,梁和栋都是倾斜的。这座危楼周围忽然起火,燃烧整个舍宅。”
“堂阁朽故”:房屋很不结实,上下层都已腐朽不堪。上层代表色界和无色界,下层代表欲界,很多大德都这样解释。
“墙壁隤落”:墙是外墙,代表外器世界;壁是内蕴,代表有情世界,这些随时都要倒塌。
“柱根腐败”:柱子根部腐烂,比喻众生的生命脆弱、无常。
“梁栋倾危”:梁和栋都是倾斜的,非常危险,比喻众生心识。
|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长者有很多孩子,十个、二十乃至三十个,都在房子里。”
他应该有很多妻子,就像周文王一样。民间传说周文王有二十四个妃子,九十九个孩子,路上又捡了一个,总共有一百个。但正史说他只有二十多个孩子。不管怎样,以前的一些国王、长者,孩子都比较多。我去非洲时也目睹过此类现象。
|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长者看到四面燃起大火,特别紧张、害怕。他心想:‘虽然我自己可以从大门安全逃脱,但孩子们却都在房宅中,贪恋戏耍。他们没有察觉到危险,也不害怕,即使火已经烧到身上,非常疼痛,但心里仍然没有任何担忧、厌离,不愿意出去。’”
此处的“不觉不知”等,有些法师认为另有喻意,但我们直接这样理解就行。
|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
佛说:“舍利子,长者当时这样想:‘我自己身手有力,依靠衣裓或几案就能离开。’”
此处的“身手”,有说对应智慧和神通。“当以衣裓”,有些解释为用衣服蒙头、包住身体跑出去;“几案”类似凳子、桌子。总之,他觉得依靠衣服和家具遮挡,自己就能冲出去。
藏文中的意思是,老人心想:“我身手有力,如果把孩子集中起来,全部抱在怀里,然后一起冲出去,或许也可以。”他当时产生了这种想法。藏文没有提到“衣裓”。
| 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
按照藏文解释是:“他转念又想:‘房子只有一个门,门也很狭小,这么多孩子全部抱出去很困难。而且他们年幼,没什么见识,贪玩不愿意出去。’”
按照汉文来解释:“‘如果依靠衣服、家具等,我自己可以冲出去。’但他转念又想:‘房屋只有一个门,而且很狭窄。这些孩子们年幼,没有什么见识,又特别贪玩。’”
也许藏文更好懂一些。你们可以凭智慧观察,或对照其他讲义。
| 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
“‘这样下去,孩子们肯定堕入火中,会被烧坏。所以我应该向他们说明其中的恐怖和危险:现在整座房屋已经燃烧,要赶紧出去,不要被火烧到。’”
他先是想:可以把孩子们抱在一起冲出去。但后来又想:有点困难,他们调皮爱玩,这样不一定能出去,不如还是劝导他们:“这里很危险,你们要赶快出去!”
| 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
“这样思维过后,他按照所想,告诉孩子们:‘你们赶快出去!’虽然父亲怜悯地好言相劝,但这些孩子都特别贪玩,根本听不进去。”
凡夫就是这样,贪恋轮回,根本不知道危险。老父亲再怎么说:“这里很危险,快走快走!”他们根本没反应——“不惊不畏”,一点都不想走,特别幼稚、愚笨,实在没办法。
以前我去非洲时发现,上过学的孩子很聪明,但有些没文化的孩子,特别幼稚和愚笨,交往起来很费劲。有些孤儿院的老师也说,与他们交往和与中国孩子交往,有很大差别。
| 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这些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火、什么是房子、什么是损失。父亲不断地说:‘你们快点离开!起火了,很危险!’但他们就是贪著玩具,只是东跑西跑,远远地望着父亲。”
此处的“东西”,有说对应四谛:东、南、西、北,分别对应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众生中,有些愿意解脱,有些始终不愿意。
|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
“这时长者心想:‘现在房屋已被大火所烧。如果我和孩子们不赶快出来,一定会被火焰吞噬。应该想个办法,让他们避免火灾危害。’父亲知道孩子们各自有不同喜好,对种种奇特的珍宝、玩具等特别执著,就说:‘外面有你们最喜欢的玩具,特别稀有难得,你们不要的话会后悔的。’”
父亲在特别危急的情况下说:“孩子们,我给你们找了许多特别好玩的东西,你们要不要?”
| 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他说:‘有种种羊车、鹿车、牛车等等,都在门外,你们可以随意去玩。赶快从火宅里出来吧!到了外面,想要什么我都给你们。’”
孩子们正在玩耍,父亲说:“外面有好东西给你们!”可能他当时拿了些东西,边说边给他们看。
|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这时,孩子们听父亲这样说,特别喜欢那些玩具,心里很高兴,个个欢喜踊跃,特别激动,互相推搡着,争先恐后地从火宅跑出来。”
我们下课时,很多人找鞋子:“不要碰我!我的鞋(hai)子在哪儿?我的拖鞋(hai)找不到了!”
以前上课时,我经常担心:“门这么小,人这么多,怎么办?”有一次开金刚萨埵法会,有人一两个小时都出不来。现在好一点。
|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这时,长者见到孩子们平安出来,他们都在四通八达的街头席地而坐。”
四衢,类似十字路口,代表四谛。
| 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再也没有任何危险和障碍,他内心坦然,欢喜踊跃,非常快乐。这时,孩子们说:‘父亲,您刚才不是说有很好的玩具给我们吗,羊车、鹿车、牛车,现在赶快给我们啊,我们都已经出来了。’”
正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是《维摩诘经》讲的。
佛陀先慈悲地给予众生“玩具”,再给他指一条路。比如,先给他讲:“证悟人无我,就是最究竟的。”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讲更深的法。就像对有些不愿上学的孩子,父母说:“你幼儿园毕业后就不用读书了。”幼儿园上完后,说“小学六年级读完,你就不用读书了”,然后他就一直读。小学毕业后,又说“不行,还要读中学、大学……”就这样逐渐引导。就像这样,佛陀对声闻根基的众生,暂时讲声闻法,让他们先离开火宅般痛苦的轮回。
|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佛陀说:“舍利子,当时,长者赐给孩子们每人一辆一模一样的大车。此车又高又宽,其中由各种宝珠庄严,车厢周围有金银七宝的栏杆,四面悬挂着宝铃。上方还设有幰盖,由各种珍奇宝物装饰,不同珍宝做成的绳子交错其间,并垂有各种颜色的鲜花璎珞。车里铺着柔软的上好坐垫,安置着红色的枕头。车子由白牛牵引,牛的肤色洁白,身体健壮庄严,气力充足,行走平稳,快疾如风,还有很多仆人、侍卫保护着它。”
现在有些破旧的车,开在很烂的路上,简直是“全身按摩”。到达目的地之后,所有内脏好像都移位了——前两天我坐了一整天车,赶回来后立即开会,紧接着又上课,整个人都晕晕的。大白牛车不是这样,它非常平稳,而且特别快,像风一样。
|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
“为什么呢?因为这位长者财富无量无边,种种宝藏充满仓库。他想:‘我有这么多财富,不应该给孩子们下等车子。这些全是我的孩子,我没有偏袒心。’”
现在一些富人,把钱全都留给孩子。身边有病人、可怜人,都不闻不问,只给“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亲人”……只想着自己。佛陀不是这样,对一切众生如独子般平等爱护。
| 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长者这样想:‘我拥有的七宝大车,无量无边,应该以平等心分给他们,不应区别对待。为什么呢?我的财富供给一个国家的人都不会匮乏,更何况是给自己的孩子?’这时候,孩子们各自得到了大车,这是他们根本没预料到的,没想到父亲会给他们这么好的东西。”
|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佛陀问:“舍利子,你是怎么想的?这位长者平等给予这些孩子珍宝大车,有没有虚妄的成分?”
|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
舍利子说:“没有,世尊。这位长者只是为让孩子免于火灾,保全他们的身体和性命,这不是妄语。”
这里如果发挥的话,可以讲很多。
佛陀宣说不了义法,并不是妄语,而是救度众生的一种善巧。更何况,众生依此行持,当下获益匪浅,所以这更不叫妄语。
|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为什么呢?如果保全了身体和性命,这就是获得了上好的玩具,更何况是以方便法将他们从火宅中解救出来。”
此处有两层意思:
第一,这些孩子如果还待在房里,肯定会被烧,但他们已经出来了,保全了生命,这实际上就是给了他们最好的玩具。否则,身体、生命都没了,还玩什么?
第二,让他们不但保全性命,而且从火坑般的轮回中获得解脱,这个更厉害。
所以,一方面保全生命是个很好的玩具;更重要的是,他们解脱了痛苦,获得了智慧,这是更好的玩具。
| 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世尊,如果这位长者,哪怕连最小的一辆车都不给孩子,也不算妄语。为什么?因为长者最初就这样想:‘我应该用方便方法把这些孩子解救出来。’以此因缘,他并不是说妄语。更何况长者知道自己有无量财富,为了饶益这些孩子,平等地给予他们大车。”
佛陀宣说不了义之法,并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没有任何必要,而是为了让众生不要在轮回中继续受苦。而且佛陀刚开始就发心:“我要救度这些众生!”所以,佛语始终无有任何欺惑。
|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佛告诉舍利子:“善哉,善哉,你说得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