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第10课
2016年8月15日
(念诵藏文传承)
差不多两个月没有讲课了,今天接着讲《法华经》第二品。
我这次讲《法华经》,基本上是按照佛经的字面意思,简单做一些发挥。你们大多数人,从开头一直听到现在,但也有个别人是新加入的,那么听课的方式最好是看着法本听。
这次的法本,后面的顺序会稍作调整。前段时间我也承诺按照汉地《法华经》版本——鸠摩罗什的原版讲,这跟藏文版有一点点出入,念藏文传承的时候,需要做一些调整。但总体上没有矛盾,这样讲也没有什么,都是可以的。
前面讲了佛陀正要讲深法时,有五千人退席。之后佛陀对堪为法器的弟子们揭示了真相:佛陀出现于世,虽然宣说过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只是对不同众生的方便示现,真正的目的是开示悟入一乘道。
下面继续讲,不仅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也是如此。
一、过去佛道同
今天这节课,主要讲“过去佛是怎么讲法的”。下节课会讲“未来佛是怎么讲法的”,再讲“现在佛怎么讲法的”,最后讲“现在佛当中的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法的”。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过去无数劫中,有无量佛陀出世转法轮,之后又相继灭度,他们的数量多达百千万亿,不可计数。这些佛都是依靠种种因缘、种种比喻,以无数善巧方便为众生揭示诸法实相。这么多佛最终所宣说的,都是一乘法,以此度化无量众生入于佛道。”
过去这些佛陀,在无数劫中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当时没有结上善缘,否则早已成就了。
《别译杂阿含经》中讲过一个婆罗门,他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问:“未来会有多少佛出世?”佛陀告诉他:“恒河沙数的佛将出世。”婆罗门心想:“哦,那我不好好修行也可以,以后那么多佛出世,反正有的是机会。”于是他就回去了。
走了一段路,他突然想到:“我怎么不问问过去有多少佛出世呢?”于是又返回去问。佛陀告诉他:“过去有恒河沙数的佛已出世。”
这时候婆罗门恍然大悟:“原来我这么可怜!过去那么多佛出世,我一直都没得到解脱。现在不能再错过了,不然,以后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这些大圣主——佛陀,了知一切世间的天、人等不同众生内心深处的欲念和意乐,借此设立了不同的方便法门,开显佛乘的第一义。”
三千大千世界有这么多众生,为了应机施教地引导他们,佛陀开设了不同的乘。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本来是一乘,佛为什么要说三乘呢?这难道不是妄语吗?”
对此,《涅槃经》中说:这并不叫妄语。因为虚妄之语是罪过,佛陀已断除一切罪过,不可能讲妄语欺骗众生。但由于众生耽执虚妄,佛陀借此说法令其得利。这叫方便语,不叫妄语。
本来是一乘,佛之所以说三乘,是因为众生根基不同。如果一开始就讲一乘,他没办法接受,故而只能先讲声闻乘、缘觉乘,再讲菩萨乘,循序渐进地引导他步入解脱道。因此,这并不是过失。
1.菩萨行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如果有一类众生,过去值遇过很多佛,并在佛前听闻佛法,发了菩萨心,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依此增长福慧资粮——布施、持戒、安忍,属于福德资粮;禅定、智慧,属于智慧资粮;精进,属于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所摄。如是这些众生都已成佛道。”
此处是讲,过去诸佛的教法中,有些是大乘根基者,他们在因地时发了菩提心,之后先闻法,再行持六度,以此圆满资粮,逐渐成佛。
2.声闻缘觉行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之后,若有人内心清净调柔,也就是说,有‘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善心,以及戒律所讲的‘自净其意’的柔软,不生嗔心、贪心,那么,这样的众生通过修行,逐渐也获得了佛果。”
缘觉,一般是在佛陀灭度后,依靠前世的善根,修十二缘起而得成就。声闻,大多在佛陀住世时成就,但也有些是在佛陀灭度之后成就的。
3.人天行
这部分,在修积福德方面讲得多一点,会讲到造塔、造佛像、供佛、礼佛、念佛的功德。
这次讲《法华经》,大家最好先懂得它的字面意思,每个人都要会解释;然后再了解整部佛经的大体框架、甚深内容。
1)造佛塔
上等造塔: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瓈,
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
“诸佛灭度后,有些人供养佛陀舍利,修建万亿座佛塔,并以金、银、玻瓈、砗磲、玛瑙、玫瑰、琉璃珠等清净庄严的珍宝广为装饰。”
像阿育王就是这样。佛陀灭度之后,他为了供养佛的舍利,造了八万四千佛塔,也有说是一千万佛塔,在世界各地安放。
我们造佛塔,最好是有佛的真身舍利;如果没有,那以佛的法身舍利,比如特别殊胜的经典、咒语来装藏,也很好。
值得说明的是,佛塔可以有不同材质:最好是用七宝,这是上等的;中等是用木头、石头,藏地佛塔多是如此;下等是孩童玩耍时堆成的“玩具”,就连这种也有功德。
这段讲的是上等佛塔。
“玫瑰”是一种珍宝吗?
刚才经中提到的七宝,里面有一种“玫瑰”。我以前看到一个人说:“《法华经》是伪经,原因是七宝中不可能有玫瑰,玫瑰是一种植物,不是珍宝,所以这经绝对是假的。”
这种人不懂就敢信口开河,真的很可怜!
一提起“玫瑰”,现代人也大多觉得是玫瑰花,它在西方传统中代表爱情,如今中国人也相信这个,尤其年轻人对此比较执著。但实际上,这里的“玫瑰”,不是玫瑰花,而是玫瑰石。它在藏文中叫做“给给日”,有关资料中说,它是一种猫眼石,属于金绿宝石,而且在藏药配方中,它还是一味药,特别珍贵。
从汉字结构来看,“玫瑰”的部首是王字旁,而不是木字旁、草字头,应该也是一种珍宝。
现在有些人只有分别念,没有什么严谨的智慧,甚至把《楞严经》《楞伽经》《大乘起信论》都说成是伪造的经论。而他们的理由,稍微闻思过经论的人看了,就知道根本站不住脚。可是这个时代的很多人,还是会盲目接受、人云亦云,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七宝到底有哪七种
这里的七宝,还有一种是“琉璃珠”。其实“琉璃”和“珠”如果分开,算两种也可以,不分开也可以。
所谓“七宝”,在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译师翻译的不同经论中,有不同的描述。比如,在这部经中,这些叫七宝,在那部经中又有另一种说法,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是有原因的。众所周知,金和银在哪里都很珍贵,大家都觉得非常值钱,而其他的珍宝,如玛瑙、珊瑚、琥珀,有些地方认为十分稀有,有些地方则不一定,毕竟每个地方的传统不同。所以,不同经典中的七宝,应该是按照当时当地的传统习俗来安立的,并非只有一种是对,其他都错。
以前有些人研究净土五经时,就说:“哎呀,这个经里是这样说的,那个经里是那样说的。这是错的,那是对的!”这种说法很天真。其实,要想了解佛陀在不同经典中的不同教义,必须要经过长期闻思。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肤色的人,也会说不同的话语,所以,对佛经中的有些教义要懂得圆融理解,不能非此即彼。这一点,稍有思辨能力的人,应该都会明白。
见到佛塔是一种福气
刚才讲到,对七宝造的佛塔进行供养非常好。不过,现在的佛塔、佛像很多,某些人没有难得之感,有时候,信心也生不起来。
以前我小的时候,特别特别想找一个佛塔或佛像。我们小孩子玩耍时,经常用石头堆成佛塔的样子,放在供台上顶礼;如果看到一块形似佛像的骨头、石头、木块、泥团,就会非常欢喜,赶紧拿回家给父母看。那时候,佛塔、佛像十分稀有,一方面跟政策、环境有关,另一方面,造佛像的很多材料不那么容易找,最多只能把佛像刻在石头上。
我们家隔壁是一位老喇嘛,他有一些唐卡和佛像。在那个特殊年代,不敢随便拿出来,只有在过年时,比如三十、初一,他才会偷偷供上。我们很多孩子特别想看,眼巴巴地盼着过年,到时候就可以去他家了。而且就算是过年,白天也不敢挂唐卡、供佛像,只有天黑以后才可以。看的时候,还要派人在门外守着,得知有人来了,要马上收起来,藏到别的地方去。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平时根本看不到佛像,好不容易看到了,特别生信心。可是现在,也许因为太方便了,人们反而不珍惜。但不管怎么样,佛像多也好、少也好,供养它的功德是真实不虚的,当我们看到佛塔、佛像等具有加持的三宝所依时,不能把它看成一般的装饰品。
七宝所造的佛塔,泰国那边比较多,有些是金子做的,有些是银子做的,有些是其他珍宝做的,特别特别庄严,其他很多地方都见不到。听说缅甸等其他南传佛教的国家,金塔也特别多。而这种金塔,跟我们藏地涂一点金不同,他们还是花了大量时间修造,包括国王、王妃、大臣,都经常去转绕和礼拜。看到众生这样积累福德,也很值得随喜。
中等造塔:
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
木櫁并余材,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
“有些塔庙,或是用石头造的,或是用旃檀木、沉香木、木櫁,以及砖瓦、泥土等材料造的,或是在旷野之中,积土垒成的。”
这段经文中的“庙”,藏文中是“塔”,不知道庙和塔在古汉语中意思是否相近。在藏文中,这一整段都是在讲佛塔。
去年一个旅行家问我:“你们藏地为什么每隔五公里就有一个白塔?”我说:“不一定是五公里吧,也有十公里的,有时候一百公里也看不到佛塔。”但他坚持说:“我五公里就看到一个白塔,再过五公里又看到一个白塔……”
听说新疆也有一些古代佛塔,阿富汗、中亚地区,有特别多的古塔,多是用泥土垒的,建筑非常结实。我们藏地也有大大小小的佛塔,小佛塔一般是供在佛堂里,而在户外的佛塔,大多数是八大佛塔,基本都是用泥土和石头砌的。
藏地对造塔的要求非常严格,一定要按照度量尺寸来,不能随意设计。我们佛学院大门口的两座佛塔,就是法王如意宝在世时亲自造的,造完之后,法王还亲自进行了开光等。
下等造塔: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乃至小孩在玩耍嬉戏时,用沙子堆积成佛塔,这些人都已逐渐成佛。”
关于“聚沙为佛塔”,《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个牧童在放牛时,遇到看相的说他七天后会死。牧童后来跟一群小孩玩沙,堆了一个佛塔,以此延长了七年寿命。
可见,哪怕在玩耍时造佛塔,也有很大功德,佛经中有许多这方面的道理。因此,如果有人生命垂危,感觉时日不多,又很想活下去,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像我的话,好像活也可以、死也可以,真的有这种感觉。每次生病时,经常想:“这次是不是该死了?死也可以吧,已经活了这么多年,还不错。”
但有些道友可能不是这样,生病的时候特别特别紧张,“我不会死吧!我不会死吧!医生,您好好把个脉,再看看我舌头怎么样?”如果你特别在乎的话,造佛塔是可以延长生命的,除非有些定业难转。这方面有很多教证,你们方便时,可以看看《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我现在没有时间细说,大概有这样的印象。
2)造佛像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若有人为佛陀造像,用各种材料雕刻成众多形相,这些人都已成就佛道。”
在南传佛教中,一般只有释迦牟尼佛的像,还有舍利子、目犍连等阿罗汉的像,除此之外,其他佛像很少见。而在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中,不同佛的像比较多,像药师佛的像、阿弥陀佛的像、释迦牟尼佛的像、不动佛的像,甚至还有贤劫千佛的各种造像。
造佛像用的是什么材料呢?跟造佛塔一样,也有上等、中等、下等之分。
上等、中等造像:
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上等是以七宝造佛像,如金、银、玛瑙、砗磲等;中等是以鍮鉐、赤白铜、白镴(铅与锡的合金)、铅、锡、铁、木头、泥土,或是胶漆布,并加以精心装饰。不管是用什么材料造佛像,这些人都已成就佛道。”
造佛像虽然可以用不同材料,但前提还是要保证质量。现在有些佛像特别便宜,但工艺质量不太好,如果随身携带,很快就会出现问题。我们要造佛像的话,一方面,形相庄严很重要;同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用些昂贵的材料,这样比较好。
当然,佛像既可以塑造,也可以绘画。绘制而成的佛像,就叫唐卡。
藏传佛教的唐卡很出名,现在不管是世界上哪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等,其博物馆里都收藏有藏传佛教的唐卡,甚至有些在藏地难得一见的古老唐卡,在那里也看得到。
我每次出国传法,有时间的话,要么去博物馆,要么去图书馆,其他地方也没什么可去的。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很多藏地的唐卡,我感受比较深。有些旧唐卡,甚至一半都缺损了,他们还是很看重。我回来以后,看到自己的一些旧唐卡,原来不太重视,现在好像更觉珍贵了一样,心想:“这些如果在某个国家的博物馆里,肯定很贵的。”(众笑)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若以各色染料绘制佛像,把佛像画得百福庄严,不管是自己画还是让别人画,这些人都已成就佛道。”
的确,造佛像有极大的功德。
《大乘造像功德经》也讲过:若有人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造佛像,将会于弥勒佛初转法轮时,得到解脱。
还说,如果造佛像时以菩提心摄持,很短的时间中就会获得佛果。
还说,假如以清净的信心造佛像,除了要感受少分定业以外,其他的罪业果报都不会感受。
你们方便时也看一下《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讲了很多造佛像的功德。
甚至,如果你没有机会造佛像,看到唐卡或佛像有残缺的地方,去修补也有很大功德。《法苑珠林》中说:金色比丘尼为什么今生那么好看呢?以前她在毗婆尸佛时代,是一个乞丐,好不容易弄到一点金子,本想自己好好用,但看到一尊佛像面容上的金色有损,于是找到一个金匠,把自己的金子给他,请他修复佛像。以此功德,生生世世她的身体都是金色,非常庄严美丽。
当时,那个金匠和她一起发愿,来世常为夫妻。所以在佛陀时代,二人分别是大迦叶尊者和金色比丘尼。他们的婚姻情况比较复杂,大家也知道这个故事。
下等造像: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乃至小孩玩耍时,用草、树枝、笔或者指甲来画佛像,这些人渐渐积累众多功德,具足大悲心,都已获得佛果,最终也唯以菩萨乘度脱无量众生。”
小孩嬉戏的时候,在地上、墙壁上随意画佛像,功德也不可思议。所以,现在有些学校方便的话,可以让孩子画些佛像,给他们种下善根,这也是很重要的。
3)供佛
敬心供佛: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
“若有人在塔庙中,对佛的庄严宝像或画像,以恭敬心供养花、香、幡、盖等供品;或者请人演奏音乐,如敲鼓,吹海螺、箫、笛,弹琴、箜篌、琵琶,击铙钹等,用这些妙音供养佛陀。”
供佛要用恭敬心,而不能很勉强、以特别不愿意的心态来供养。
《普贤行愿品》前半部分也有七支供,有花供、水供、灯供、乐供等。以前佛学院开法会念《普贤行愿品》时,到了供养的部分,他们会放一些西方摇滚乐。可能也是与时俱进吧,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些,对传统音乐不感兴趣。也不知道佛菩萨喜欢哪一种。
喜心供佛: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或者以欢喜心来唱梵呗,赞颂佛陀的功德,哪怕只唱一小段,这样的人也都已证得佛果。”
有些道友喜欢唱歌,现在出了家,也经常哼几句世间歌,唱完了以后,“嗡班匝儿萨埵吽!”但如果唱歌来赞美佛陀,那不需要忏悔。
《大智度论》说过:“赞佛功德时,令人烦恼薄,以此功德故,结尽诸垢灭。”意思就是,赞佛会让人烦恼减弱,以此可断尽一切烦恼,灭除一切垢染。其中的“结”,就是烦恼及其种子的意思,《入中论》中也讲过三结。
赞叹佛陀的功德、菩萨的功德、上师的功德,会令我们减少乃至根除烦恼。反之,如果经常诽谤佛陀、诽谤菩萨、诽谤僧众、诽谤周围的人,过失相当可怕。现在有些人是“诽谤专家”,说别人过失是他的“专业”,一开口就停不下来,而一讲到功德,他就不吭声了,不想讲。所以,我们凡夫人有很多毛病,这也跟自己的业力、因缘有关。大家要注意,要相信因果。
散心供佛: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若有人以散乱心,乃至以一朵花,供养佛的画像,以此功德,也能渐渐见到无数佛。”
《不退转法轮经》说:“在佛前或佛塔前就算供养一朵花,也能获得不退转果位。”我们如果在路上看到佛塔,采一朵花去供养,表面上是很简单的事,但这个功德无法想象。
《不退转法轮经》还说:“如果在众生、包括动物的耳边,念一些佛号,此众生也会逐渐获得佛果。”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若以佛为所缘境,不要说以恭敬心、欢喜心做极大供养,哪怕用散乱心供一朵花,比如旅游观光的人,顺手放朵花在佛像前,这也有很大功德。此外,如果有人对佛没什么信心,让他信仰佛教或学佛也没办法,那我们可以给他念些佛号。
曾有一个居士说,她的家人根本不信佛,不管怎么劝也无动于衷。但家人特别喜欢听她唱歌,有一次她不小心唱了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家人很爱听,“你再唱一个!再唱一个!”于是她就经常唱佛歌,通过这种方式给家人种下善根。这也是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
4)礼佛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若有人在佛像前顶礼,或只是合掌,乃至单手作揖、微微低头,以此方式供养佛像,也会逐渐见到无量佛陀,自己成就无上解脱道,并度化无数众生入于无余涅槃,就像薪尽火灭一样,令众生的痛苦彻底断除。”
有些领导到寺院时,因为身份等原因,不太方便礼佛,如果身上穿了藏装,就偷偷在长袖子里合掌,这也是很好的。所以,去寺院时,可以穿个袖子长点的衣服。
《观佛三昧海经》里说,以前有个金幢王子,他很傲慢,邪见深重,不信佛法。当时有一位比丘叫定自在,很想度化他,于是给他说:“某某地方有个寺院,那里有许多七宝装饰的佛像,很好看,要不要去看一下?”王子就答应了。
去了之后,王子见到佛像面如满月,相好庄严,生起一种欢喜心。这个比丘也非常善巧,没有要求“你给佛磕头!”不像现在有些居士,别人对佛稍有好感,“你给我磕下去,头不要抬起来!再磕再磕!”结果人家就生邪见了。这个比丘很有善巧方便,说:“王子你不方便顶礼的话,可以合掌称念‘南无佛’,结个善缘。”王子就照做了,没有顶礼,也没被要求供养什么。其实,护别人的心还是很重要,有些人一看到别人有信心,“把钱拿出来!多多拿,全部供养!”如果别人有吝啬心,当众下不来台,也会很不舒服。
王子回去后,脑海里一直浮现佛像的庄严,晚上睡觉时又梦见佛,醒来后十分欢喜,于是舍离邪见,皈依了三宝。他命终后值遇了很多佛陀,经过累世修行,获得了首楞严三昧,他就是财首菩萨。
其实,他刚开始的因缘也很简单——看到庄严的佛像,结下善缘。所以,我们有些人,如果没办法让家人亲友皈依或学佛,也可以说:“要不要去五台山旅游?要不要去某个寺院看看?你不用学佛,跟我一起就可以。你玩你的,我顺便去拜拜佛。”这样的话,有些人看到庄严的佛像、寂静的寺院、威仪清净的僧人,听到动听的佛乐梵呗,慢慢也会苏醒往昔的善根习气。
5)念佛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若有人以散乱心,在佛塔或寺院中念一句‘南无佛’,这些人也已成就佛道。”
念佛时,有恭敬心和清净心是最好的,即使没有,以散乱心也可以。
有人在解释这段时说:“只要供养佛、念一句佛,就能马上成佛,不需要发出离心、菩提心。”这种说法值得观察。因为佛语有外、内、密不同涵义,这里的意思应该是,以此种下解脱因,能逐渐成佛,并不是说只供养一朵花就马上成佛了,否则,仅以这种行为来对治烦恼,力量可能不够。所以,拿一句教言就否定所有修行的必要,是不合理的,应该圆融理解大乘佛教的教义。
当然,佛的加持确实不可思议。表面上看,“南无佛”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实际上,如果经常念,哪怕用散乱心念,也有巨大的功德。
我以前讲过,有个人被老虎追赶时,爬上树念了句“南无佛”,就成为后世解脱之因。
尤其在人接近死亡时,能念“南无佛”的话,不容易堕落,或者别人给他助念的话,也有非常大的利益。《那先比丘经》中也讲过这个道理:好比石头扔到海里会直接下沉,但如果放在船上,依靠浮力,就不会沉入水中。同样,有些人虽然造了很多恶业,本应堕入恶趣,但临死时若能念“南无佛”,依靠佛力的加被,死后也不会堕落。
现在许多人学佛容易走极端,要么觉得自己境界很高,念佛、供佛没必要做,世俗的善根全部弃舍;要么就只做世俗善根,不发菩提心,也不修空性,“佛经说供养一点点也能成佛,那我只要供一朵花,就进保险柜了,没什么可担心的”。这两种想法都有失偏颇。
若想通达佛经的真正密意,一定要学会从胜义、世俗两方面观察。
在世俗善法中,念佛的功德非常大,不能舍弃。《弥勒下生经》中说,未来弥勒佛出世时,会在龙华树下转三次法轮,又名“龙华三会”,第一会能解脱96亿人,第二会解脱94亿人,第三会解脱92亿人。其中,第一会的解脱者,是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受过五戒的人;第二会的解脱者,是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受过三皈依的人;第三会的解脱者,就是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念过一声“南无佛”的人。
这是佛陀的金刚语,所以,我们不要轻视念佛的功德。《万善同归集》说:“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哪怕以散乱心念佛,乃至解脱之间,福德也永远不会穷尽。
总结: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
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过去有那么多佛,在这些佛的教法中,无论佛陀在世或是灭度,凡是听过《法华经》的人,都已成就了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