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9课
虽然佛经说“证一法空,即可证万法空”,但阿罗汉因为根基、意乐、善知识等原因,只证悟了人无我,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唯识宗和中观自续派亦未圆满抉择万法空性。由此可见,能否证悟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观待内外的种种因缘。
当然,于利根者而言,确实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证悟,像宁玛巴很多传承上师,会以自己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为弟子指点心性,很多弟子观心的本性之后,当下开悟,彻底通达了万法的本性。这种现象不仅宁玛巴有,禅宗等其他教派也屡见不鲜,像禅宗的很多公案中都有记载。
下面,麦彭仁波切以理证和教证继续阐明此理。
己三(以教理阐明此理)分二:一、示彼理证;二、以教证宣说。
庚一(示彼理证)分五:一、因缘不全之理;二、以钝根而不决定;三、以理反驳;四、所证同等则不合理;五、若具善巧方便必定证悟之理。
辛一、因缘不全之理:
是故一法之自性,诸法虽皆为等性,
然内外缘未齐全,期间不能证悟也。
一法之自性与诸法之自性,虽然在法界中皆为无二等性,然而,在内外因缘尚未具足的期间,不能圆满证悟。
前面分析了,证悟一法空,不一定能证悟万法皆空,否则会出现诸派皆成中观应成派的过失,而且不应出现增上慢声闻诋毁大乘法的现象。
因此,虽然一法的本性与轮涅所摄一切万法的本性,在法界中一味一体,无丝毫差别,比如,柱子、瓶子等诸法的本性皆是现空无二、离一切戏论,不是现空无二、离一切戏论的法在整个世间根本不存在,但从能取——见者或证悟者的角度讲,并非人人都能通达此理。依据根基不同,有些人仅了知一部分空性;有些人了达总相部分;有些人了达自相部分,存在各种差异。
因缘不具,彼果不起
之所以未证悟,是因为内外因缘未聚全的缘故。外因缘包括善知识、殊胜教言等;内因缘包括出离心、菩提心、不退转的信心等,只有内外因缘都具足了,方能通达万法的本性,否则很难通达。
譬如,阿罗汉从外缘方面讲,值遇的都是小乘善知识,故认为他们所讲的就是终极真理。由于不了知大乘法、不具有大乘上师真实的窍诀,他们最终无法究竟证悟。
如今在国内外,有些修行人仅学小乘,有些只学显宗,他们都认为自己上师所讲的教法是最究竟的,但这些上师可能并未掌握大乘最殊胜的窍诀。像泰国小乘行人普遍认为自己上师所讲的是最高法门。事实上,这些上师只具有小乘法的窍诀,大乘有关菩提心、清净心,尤其抉择法无我的窍诀丝毫不具足,因此所讲并非最究竟。
在内外因缘尚未具足的期间,声缘是无法究竟证悟的,离真正的果智仍然很遥远。《现观庄严论》云:“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意思是,声闻缘觉由于对法有缘相的执著,不具足方便,故离佛的智慧还很遥远。
此外,声缘未究竟证悟也与其自私自利的发心有关,他们只希求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解脱,并不希求获得圆满究竟的佛果。
由于声缘尚未具足内外的种种因缘,故一切法虽然皆为空性,他们却无法圆满证悟。
辛二、以钝根而不决定:
一般而言利根者,依靠自力可证悟,
钝根即证不确定,终有一日必证悟。
经说万劫之末际,罗汉出定入大乘。
一般来讲,利根者依靠自力便可证悟万法离戏空性,钝根者凭自力不一定能立即证悟,但终有一日必定会证悟。《妙法白莲经》云:“声缘阿罗汉入于无余灭尽定中,于一万劫之末,经如来劝请而再次出定,趋入大乘。”
能否证悟,观待根性
修习显宗和密宗的众生都有钝根、利根之别。对于利根者而言,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经善知识稍作指点即可证悟,像释迦牟尼佛就是依靠自力于菩提树下获得了证悟。我们有些同修也是如此,来学院短短一段时间,就已经通达了很多经论的含义。而钝根者与之相反,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证悟,即便依靠善知识的指示等他人的力量,也不一定能马上开悟。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因为利根者具有善巧方便方法,《现观庄严论》云:“由善巧方便,即说为邻近”,意即,大乘菩萨具有善巧方便,故与果智(佛果智慧)很接近;声缘没有善巧方便而执著相,故与果法很遥远。
钝根者终将证悟
虽然声闻缘觉因为根性较钝现在无法证悟,但他们终有一天会证悟。为何这样讲呢?
麦彭仁波切引用了《妙法白莲经》的教言“声缘阿罗汉入于无余灭尽定中,于一万劫之末,经如来劝请而再次出定,趋入大乘。”声缘获得阿罗汉果位、入灭尽定之后,五蕴灭尽,生死轮回之血海尽皆干涸,自身流转之骨肉大山全部坍塌,此后便于漫长的一万劫中入于灭尽定(有些阿罗汉入定一万劫,有些则不一定),后经如来劝请而出定,并趋入大乘道。
从前第一世敦珠法王以神通观察,发现洛若山谷(位于学院下面)一处有异样,他挖开之后发现一个山洞,洞里有一位阿罗汉入于灭尽定,后来敦珠法王让人把洞封闭了。
迦叶尊者将教法交付阿难之后于鸡足山入定,当时未生怨王与阿难非常伤心,曾将山门打开,未生怨王想把尊者的法体火化,阿难尊者劝阻说:“弥勒佛出世时,会将迦叶尊者的法体拿在手上让所有眷属瞻仰,并对弟子们说:‘此为释迦牟尼佛教下首座弟子——迦叶尊者,他现已入于灭尽定,身上所披即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袈裟。’众眷属依此生起了强烈的信心和出离心,自此精进修法出离了轮回。”此公案在敦珠法王的《藏密佛教史》和无垢光尊者的《三休息总说》中都有提及。
1997年,我和有些道友曾随法王如意宝去过鸡足山,朝拜过这个山洞,现在那里有很明显的痕迹。当年未生怨王听了阿难的话之后,便将迦叶尊者遗体所在的山洞封上,后人将其取名为“华首门”。后来,阿难尊者和未生怨王在山顶修了一座佛塔。
法王如意宝在那里给我们传了七天法。当时,法王还依据教理和自己的境界亲自认定,华首门下方的金刚洞即是无著菩萨苦行12年的山洞。这个山洞,善财童子和很多圣者都曾朝拜过,具有十分殊胜的加持力,谁在这里修持,自相续一定会生起菩提心等善妙的功德。
为什么说阿罗汉有朝一日必定会证悟呢?《白莲花经》中说:阿罗汉入定一万劫之后,十方诸佛心间发光融入阿罗汉,以弹指唤其出定,并对他说:“你虽已超越轮回、获得涅槃,但此涅槃并非究竟,故为寻求真实解脱,应入于大乘精进修行。”于是阿罗汉起定入于大乘。
关于阿罗汉怎样入于大乘,宁玛巴自宗认为:阿罗汉灭除烦恼入定一万劫之后出定,从小资粮道始入大乘发菩提心、积累资粮,之后从一地到十地如理如法地修持;有的教派认为,阿罗汉是从大资粮道始入;有的说是从一地入;还有的说从八地开始入于大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以前曾有高僧大德专门做过这方面的辩论,认为直接入于八地的说法不合理,会有阿罗汉的根性比大乘菩萨还利等诸多过失。
辛三、以理反驳:
如理趋入大乘者,尚需无数劫修习,
声闻追求自寂乐,仅于数千劫之中,
所有无我未证悟,暂时为何不可能?
即使是如理如法趋入大乘的修行人,要想证悟诸法离戏空性,也需在无数劫中精进修持,既然如此,说追求自己寂乐的声闻于数千劫中暂时未圆满证悟所有的无我空性,为何不可能呢?极有可能。
此处,麦彭仁波切是以推理来驳斥对方观点:且不说小乘根基,即使决定大乘种性者,在如理趋入大乘之后,首先发菩提心,从小资粮道开始,经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加行道,之后证得一地……尚需无数劫精进修习,方能圆满证悟无我空性。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云:“如是极为钝根的诸位菩萨经过三十三阿僧祇劫后成佛,即资粮道、加行道经过三大劫、十地中的每一地各经过三大劫。中根者经过七大阿僧祇劫后成佛,即资粮道加行道各经过两大劫、见道经过一大劫、修道经过两大劫。利根者经三大阿僧祇劫后成佛。”
虽然后来尊者解释说:“但具有广大心力者每一刹那中便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不需要积累三大劫资粮。密宗就利根钝根而言,心力大者每一刹那便可圆满无量资粮”,但一般而言,纵然是如理趋入大乘的利根者,也需经过漫长时间积累资粮方可圆满证悟。
相较而言,声闻缘觉因为具有自私自利心,首先发心不是很广大,只追求自己寂灭安乐,并且仅于数千劫当中修行无我(有些人说三个三世、有些说三个三十世、有些说一百劫、还有些说一万劫等,有种种说法),并未像大乘菩萨那样在无数劫中积累资粮,既然如此,这些声缘暂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有什么不可能呢?
总之,发心清净的利根菩萨,尚需经过无数劫才能圆满证悟无我空性,既如此,发心不清净的钝根声缘,在百千劫中不能圆证无我空性则是完全可能的。
辛四、所证同等则不合理:
此处是破斥对方“阿罗汉与菩萨、佛陀所证之境界同等”的观点,颂云:
得地菩萨见法界,岂不亦是渐明圆?
就算是大乘得地菩萨,他们见法界的境界不也是渐趋明显、圆满吗?更何况声闻、缘觉阿罗汉。
一地以上的圣者们见法界之境界并非同等,因为菩萨虽然达到一地就见到了万法的本性真谛,但因为积累的资粮不同,随着所积资粮越来越圆满,见法界的境界也渐趋明显、圆满。
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云:“月初光虽有,渐渐而增长,初地证菩提,菩提未圆满。十五月圆满,处处光皎洁,解脱显法身,法身理无缺。”宗喀巴大师的《善解密意疏》和果仁巴大师的《中观论疏》当中都引用过此偈颂。意思是,初一到十五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亮一天比一天明亮、圆满,同理,一地菩萨虽已见到法界本体,但在圆满和明清方面,则随着智慧和资粮的增上,从第一地到十地之间不断增上。
菩萨尚有如是差别,那阿罗汉还有许多所知障没有断,怎会圆满证悟了法无我而再没有任何进步?这既不可能,也不合理。
再者,如果利根大乘菩萨在七地之前需经过两个阿僧祇劫积累资粮,而阿罗汉在三世或百劫当中的所证就与大乘菩萨无有二致,那么不仅无法圆满解释经教之义,而且证悟的时间也无法解释,会有小乘较大乘更殊胜,小乘者成了利根,无需多生累劫修持,只要一段时间精进修持人无我,便已证悟所有无我的现象,但这根本不合理。
萨迦派香穹巴论师对此给宗喀巴大师发出十八大过失,后人将其称为十八大包袱;果仁巴大师在其中观著作中讲了六十四个过失,很多高僧大德都做了十分精彩的辩论。当然这只是一种示现,作为后学者,通过他们的辩论真正通达佛法的甚深奥义,才是至关重要的。
辛五、若具善巧方便必定证悟之理:
倘若具足积资伴,以及无边之理证,
菩萨行为回向缘,必定圆满而证悟,
倘若具足了积累资粮之助伴、通达了无边的教理、具有各种菩萨行和回向等因缘,那么必定能够圆满证悟万法离戏空性。
《释量论》云:因不齐全时,其果无法成熟;何时因具足,彼果亦无法遮止。意思是,因缘具足的时候,果一定会现前。阿罗汉由于不具足证悟的因缘,故暂时未能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他们欠缺什么呢?
欠缺积资之助伴
阿罗汉最欠缺的就是菩提心和大乘福慧资粮。他们如果具足了大乘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积累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磕头、念经等均属福德资粮;印佛经、书写等是智慧资粮),并且以菩提心摄持一切善法,则阿罗汉必定能圆满证悟。但可惜的是,他们不具足这些因缘。
行持善法的时候,以“菩提心”摄持非常重要。现今虽然世界各地有很多大乘修行人,但真正以菩提心摄持相续的却较少。希望大家在修持任何一个善法时,都能以菩提心摄持,这是大乘的不共特点,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大乘菩提心的含义非常深广,简而言之,即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愿他们暂时获得快乐,究竟获得佛果。我们在今生当中,应该努力以菩提心摄持做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即使暂时做不到,也要发愿去做。
现在社会上的好人好事比较多,前不久,山西有个人得知一个小女孩得了重病急需手术,但孩子的父母因为贫困承担不起手术费,他便将自己辛辛苦苦打工赚的两万多元钱捐给了他们,没有留下姓名和地址。人们都被他的行为所感动,觉得他非常了不起。虽然此人的行为非常值得赞叹,但其相续是否被菩提心摄持了呢?如果他是以“愿以这个孩子为主的一切众生暂时远离病苦,究竟获得佛果”的菩提心摄持,所获得的功德将是无量无边的。
我们平时无论做任何事情,如为常住发心、闻思修行,甚至与别人交谈,都要以菩提心摄持,应该经常发愿:从今天开始,自己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要尽量以菩提心摄持,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把众生放在首位。不仅要发愿,也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这一点极为重要!不能想着等以后才开始行持菩提心,每天都不应该离开这种修持,现在哪怕对众生只有一点点利益,都要心甘情愿舍弃自己。这样修持非常重要!
欠缺教理
小乘当中没有大乘那样的殊胜教理,教证方面只有“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或者佛陀教导迦旃延尊者“破有”“破无”等教言,真正如《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抉择离戏空性的圣教根本没有;理证方面,像中观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等如金刚般强有力的推理,也不具足。
欠缺菩萨行
此外,阿罗汉也未行持菩萨行。所谓菩萨行,是指“圆、熟、净”,这是《现观庄严论》里的一个特殊名词。“圆”是圆满资粮;“熟”是成熟众生;“净”是修炼清净刹土。菩萨在未成佛之前,会尽心尽力圆满自己的资粮,同时成熟所有的众生,之后修炼清净刹土,而阿罗汉并不具足这些菩萨行。
欠缺回向
最后,阿罗汉也未将自己所做的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回向也非常重要,因为回向于众生,不仅众生能获得一定利益,自己的菩萨行也能迅速圆满。
总之,阿罗汉没有资粮的助伴、没有无边的教理、未行持菩萨行,也未善加回向。如果他们具备这四个条件,必定能圆满证悟,但由于因缘不齐全的缘故,他们证悟得十分缓慢,与大乘菩萨相差悬殊。
如具善巧方便缘,密宗迅速而证悟。
如同具足了善巧方便之因缘,依靠密宗可以迅速证悟一样。
阿罗汉若能具足以上四种因缘,则能迅速而圆满地证悟,就像具足了善巧方便,依靠密宗速道便可迅速证悟一样。
以密法比喻的原因
此处以密宗比喻是因为对方主要指格鲁派的个别大德,他们也承认依靠密法可以即生成佛。因为其主修的《密集金刚》《时轮金刚》等经续中都讲,只要具足信心、善知识的窍诀等因缘,即生当中就能成佛。如果他们不承认这一点,以此比喻不一定适合。
事实上,依靠密法可即生成佛是藏传佛教公认的事实。《誓言庄严续》云:“由六月不动,信解及恭敬,获金刚持地。”有些外续也说,一生、三世、七世当中即可成佛。这样的说法非常多。密宗修行人依靠善巧方便、上师强有力加持、自己不可思议的信心,短时间内便可证悟。
遣疑
以前,我与济群法师就藏密的一些问题做过交流。后来我将交流的内容收录在《藏密问答录》里。济群法师对密宗非常赞叹,我们在绝大部分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他也对“大圆满见最为殊胜”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
当然,法师不承认也情有可原,以前,萨迦班智达等诸多高僧大德也对此颇有微词。实际上,从法界空性角度讲,大圆满见与显宗般若波罗蜜多无有差别,在《定解宝灯论》最后一个问题里麦彭仁波切也说,就离戏分而言,大圆满和大中观意义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但从了达自证、认识本来清净的角度,大圆满见则有不共的窍诀,依此而说非常殊胜。
密宗行人如果具足了信心、窍诀等因缘,即生就能成佛,同样,阿罗汉虽然根基较钝,但如果具备了上述四个条件,很快即可圆满证悟无我空性。
庚二(以教证宣说)分三:一、依龙树菩萨观点而说;二、释彼教义;三、以喻说明此理。
下面依靠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的观点,进一步阐述无我空性之理。因为在藏传佛教当中,宁玛巴、格鲁派等所有教派都一致认可这两位尊者的观点。
各教派互相辩论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彼此共同认可的裁判,而此处两位尊者的观点自然也成了裁决的标准之一。那他们的究竟密意是什么呢?首先讲龙猛菩萨的观点。
辛一、依龙树菩萨观点而说:
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
论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
虽然断除了常我,但俱生我执是依粗大的五蕴而生,《宝鬘论》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只要对五蕴聚合有执著,就一直存在俱生我执。
小乘个别人之“常我”观点
所谓的“常我”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外道所许的常有自在的我,他是万事万物的创始者,周遍一切而恒常存在;另一种在《入中论自释》中明显讲到,佛教声闻十八部中的“犊子部”认为,如果“我”断灭了,那么生死轮回的所依已不复存在,因此,我的相续一定要常有存在。
总的来说,不仅外道,即使佛教个别人也承许有一个常我。《入中论》中着重破析了这一观点,在此不做赘述。
“常我”非俱生我执对境
我执可分为遍计我执和俱生我执两种。藏传佛教各派对此的认识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所谓遍计我执,即原本并未执著某法,但依靠学习外道的观点而开始执著,包括认为有一个常有自在、周遍一切的我存在等。俱生我执,是指每个有情生来就认为有一个我,并对此产生各种执著,即使没学过任何宗派,也没人教导,也会有这种执著,比如,牦牛有我要吃草、我要喝水等执著;人有想睡觉、想玩乐等念头。
俱生我执的对境是人我,即将自相续的五蕴聚合执著为“我”。关于遍计我执的对境,各宗派的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常有自在的我”,或将整个万事万物视为我。
证人无我,须证五蕴为空
要想证悟人无我,只需将俱生我执的对境——人我(五蕴聚合)证悟为空性即可,没有必要抉择常有自在的我或者细微的我。
在此颂中,麦彭仁波切也如是强调:虽然常有自在的我已经断除,但俱生我执是依执著自相续粗大五蕴聚合为我而产生,不是依靠执著常我,或者执著微细的微尘和刹那而产生。尊者引用了龙树菩萨《宝鬘论》中的教证“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说明,乃至有蕴的执著,一定会有我的执著;有了我的执著,便会造业;造业之后,就会投生而不断轮回。
作为阿罗汉,一定要证悟粗大的五蕴聚合为空性,否则,就如麦彭仁波切给扎嘎仁波切的辩论书中所说:若未证悟蕴聚空性,则声闻无法得解脱。而声闻所证悟的五蕴空性,就属于法无我的一部分。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意即般若为四圣者之母。这说明,声闻缘觉也证悟了空性,具体而言,证悟的是圆满的人无我和部分的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