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8课
前述内容回顾
整部《定解宝灯论》围绕“阿绕巴匝纳德”六字展开。“阿”字是讲见解,究竟见解既不是无遮,也不是非遮,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无论修大圆满,还是修其他密法,这一见解都不可缺少。
现在正在讲“绕”字——远离一切垢染的道理。“绕”字也是抉择见解,因为抉择见解时需要遣除其违品。垢染是什么呢?即烦恼障和所知障,它们是修行的障碍。
讲障碍时一般从两方面分析:一是遣除自私自利心,声闻缘觉只求自己获得解脱,这种自私心需要摒除;二是需要遣除对人我和法我的执著,通过修行现前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本论首先以“阿”字无生门将正见开显出来,随后用“绕”字离垢门遣除其违品。
关于声闻缘觉是否证悟空性的问题,藏传佛教主要有三种说法:有些大德说他们丝毫未证悟法无我,有些说圆满证悟了法无我;有些说他们证悟了自相续中包括无分微尘和无分刹在内所有法的空性,但未证悟自相续以外的他法。麦彭仁波切以教理一一予以了破斥。
人生苦短,及时闻思
我刚来学院就听闻了一些中观法,那时对于很多问题特别执著,每天都和几位金刚道友辩来辩去,由此在相续中种下了一点点善根。现在想来,这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再过十几年,我在不在世间也不知道,人生真的一晃就过了。一个人若能在佛法氛围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是非常幸运的。在座很多人身披袈裟,心天天专注于善法,以这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觉得是三界茫茫众生各种生存方式当中最有意义的。
如果从小就遇到佛法,当然是最好的,即使没有,晚年遇到也非常幸运。李娜出家时说:“我把尘世中的烦恼和过去名利场上的经历、成绩、荣誉、教训全都抛诸脑后……我没有出家,我只是回家了,在这里我的内心得到了真正的安宁。”在座很多人以前也享受过世间的名声、财富等,这些以佛法的究竟义来衡量其实没有任何实义,因为解决不了我们的生死大事,而以坚定的信心不断学修佛法,才能摧毁轮回的种子,帮助我们出离三界苦海。
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定解宝灯论》,之后我们会安排一次考试。考试虽然让人感到有压力,但这种压力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只是听一听,印象不一定很深,智慧也很难增上。像以前学《扎嘎山法》的时候,我们也安排了一次考试,每位道友不管最后成绩怎么样,这部法都在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智慧的道友最好能互相探讨一下,这能增上自己的辩才和智慧。以这种互动的方式提升自己很有必要,如果完全依靠自身,有时很难长久坚持。现在很多班级早晨上课比较早,如果没有外在因缘的推动,可能90%的人这时还沉浸在梦乡里。早起不仅有助于闻思修,对身体也非常有利。在昏睡中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没有任何实义。
我们应像萨迦班智达所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去年,觉囊法王身患癌症在北京一家医院治疗,我们学院的道友前去看望时发现,法王住院期间一直没有间断学习,他在临终前的一两天,还在翻看一本长长的德格经书。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修行人,在生活方面能基本维持就可以了,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闻思修上,闻思时应该学得深一点。以前我们闻思的时候,把《入中论》等中观论典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虽然会辛苦一点,但这是非常值得的。有些道友以前在世间比较贪著享受,现在来到这里,稍微累一点就想放松休息。我们的人生很短暂,这样执著肉身没有很大意义。
以自宗为根,可明辨百法
这次我翻译、传讲《定解宝灯论》下了很大功夫,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知道麦彭仁波切所建立的自宗非常殊胜,由此而对自宗生起定解。打下一个稳固基础之后,不管以后修显宗还是密宗,都会非常容易,否则很多问题都搞不清楚,要解释《入中论》也比较困难。
学佛并非简单易行之事,应该有自己的宗派。如果没有一个自宗,天天换来换去,今天学这个教派的教法,明天学那个教派的教法,实际无有任何必要。现今我们已经值遇这么殊胜的金刚上师和教法,很有必要打好闻思的基础。在自宗见解稳固之后,再闻思一些其他教派的法则是可以的。
希望大家在闻思《定解宝灯论》的过程中,自相续能逐渐对佛法、对宁玛巴自宗生起稳固的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就拥有了取舍能力,不再轻易随他人而转。
戊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
己一、真实宣说:
如是龙钦绕降言:前代诸位阿阇黎,
说证未证相争论,然而本人之观点,
前之声缘有多种,然欲获得阿罗汉,
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
全知无垢光尊者说:前代诸位阿阇黎在声闻缘觉是否证悟法无我的问题上争论颇多,但我本人认为,以前的声闻、缘觉虽然有利根、钝根等多种类别,但要想获得阿罗汉果位,一定要证悟执著蕴聚所生之“人我”为空性,否则不能获得解脱果位。
颂词中的“龙钦绕降”,即宁玛巴大法王全知无垢光尊者;“前代”是指无垢光尊者之前印藏等地的许多高僧大德。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一的《如意宝藏论释·白莲花》中说:“前代的诸位高僧大德,在声闻缘觉是否证悟法无我的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我个人认为,以前的声闻虽然有利根、钝根、增上慢、随有部、随经部等种种类别,但他们(广义来讲,缘觉也包括在内)若想真正获得阿罗汉果位,一定要把依五蕴而假立的俱生我执之对境——人我证悟为空性,否则,不能获得解脱果位。”
《浅释》具有不共加持力
希望大家能认真阅读堪布根华的《定解宝灯论浅释》。虽然这部论较略,但堪布根华是麦彭仁波切的亲传弟子,具有一种不共的近传加持,宁玛巴很多修行人都非常崇敬他。
记得以前我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说:“堪布根华的《入行论》讲义比较浅略,根桑曲扎讲得非常殊胜。”德巴堪布听后显现上有点不高兴,对我说:“你不要这么讲,堪布根华是华智仁波切的亲传弟子,也是麦彭仁波切的亲传弟子,还是我的上师班玛堪布的上师,近传加持非常大,他对宁玛巴的贡献非一般人可比。”
听了上师的话,我生起了极大的惭愧心,为了忏悔,我发愿翻译这部《定解宝灯论浅释》。此讲义虽然文字较略,但内容极为甚深,如果没有堪布根华的解释,颂词的有些词句很难懂。后来很多高僧大德也是依靠这部浅释才开发出自己不共的智慧。堪布根华对于宁玛巴后学者来讲可谓恩重如山。也许是当时上师的加持,后来,我愈发觉得堪布根华的金刚语极具加持力。
纽西堪布的《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中有一个堪布根华的略传。里面讲了堪布根华的很多功德,比如他求学时非常精进,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就跑到山顶背书……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也想翻译他的《入菩萨行论》注释。
己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分二: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
庚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
是故此点虽已证,然未圆满证无我,
经说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
故于微加否定词,说未证悟法无我。
声缘虽已证悟了依蕴假立的人我为空性,然而并未圆满证悟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等诸法的无我空性,经云:声闻、缘觉所证悟的无我空性微乎其微,如同芥子被昆虫蚀食后里面形成的小小空间一样,由于微小,故加上否定词而说未证悟法无我空性。
也许有道友会想,自宗承许声缘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但为什么有些佛经直接说他们没有证悟法无我呢?
以微小而否定
《二谛经》云:“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意思是,声闻缘觉所证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如同芥子被小虫蚀食后剩下的芥子壳内的空间一样,相比菩萨所证空性十分渺小,以微小之故,加上否定词而说未证空性。实际上,声缘不仅证悟了人无我,也证悟了法无我的一分。
这样承许是否与佛经所说的“没有证悟”相违呢?不相违。世间当中常有对微小事物加否定词的现象,比如,对于胆子很小的人,人们会说他们没有胆量;家里食物很少时,人们会说家里没有吃的。同样,声闻缘觉由于证悟的法无我空性非常微小,以微小加否定之故,也可以说没有证悟。
虽然声缘是否证悟法无我的问题有很多辩论,但若以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这一观点来解释,就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庚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
此乃稀有之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
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
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
无垢光尊者的这一观点可谓极为稀有的善说,其他任何观点都无法与之相比。就像一个人虽然只喝了一口大海水,但却不能说他没有饮过大海水,同样,声缘既然证悟了法之别相——俱生我执的耽著对境人我为空性,就应当承许他们已经证悟了空性。
麦彭仁波切认为,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释》里的这一善妙之说极为稀有。无论印度还是藏地的高僧大德从未这样讲过,其他任何说法都无法与之相比。实际上,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的教言也极其殊胜,同样无人可与之相比。
麦彭仁波切在此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大海水漫无边际,一个人如果饮了一口海水,就不能说他未曾喝过海水。以前我陪法王去印度的时候去过海边,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特别激动,心想:人们都说海水很咸,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于是喝了一口,确实特别咸。虽然那次我只喝了一口海水,但却不能说我没有喝过大海水。同样,声缘已经见到了别相的人无我空性,就不能说他们未证悟空性。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法无我是总相,人无我是别相,就像树与紫梗树一样。见到了别相的人无我,就可以说证悟了空性。当然,他们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只是证悟了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如此,说他们证悟了空性是否有过失呢?没有过失,就像虽然只饮了一口海水,但也可以说饮用了海水,这样讲无有任何矛盾之处。
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海水未进腹,
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证悟为空性,
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
就像只饮了一口海水,并未将所有海水饮入腹中一样,声缘尚未证悟一切法的自性皆为空性,故应承许他们尚未圆满证悟二无我空性。
声闻、缘觉虽然没有圆满证悟万法皆为空性,但已证悟了人无我和与之有关的法为空性,这些均属于法无我的一部分,所以,最后应该得出“他们未圆满证悟法无我”的结论。如此宣说无有任何教理的妨害,而且解释《涅槃经》《楞伽经》等经论的教义也非常容易,否则会比较困难。
麦彭仁波切已为后学者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如意宝,我们能否接受和使用,还要观待自己的信心。
以上是破他宗和建自宗,下面以辩论的方式宣讲有关空性的问题。
丁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分二:一、提出问难;二、对此答辩。
对于自宗所许的“声闻缘觉证悟了法无我的一部分,并未全部证悟”的观点,他宗仍然心存疑惑,由此而引发了诸多辩论。
己一、提出问难:
若问一法见空性,为何诸法不证悟?
如果有人问:既然见到一法之空性,为何不证悟万法之空性?
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提出:三乘见道相同的缘故,已见一法之空性,何故不见万法之空性?意思是,声缘既已证悟了人无我,为何他们不以此类推,证悟万法之空性?理当证悟,因为诸法的空性皆相同之故。
宗大师如此宣说有一些依据,如《楞伽经》云:“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即以一法为空性,推断万法皆为空性。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云:“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月称论师的《四百论注释》中亦云:“见到一根芦苇内空,则所有芦苇均可了知为内空。”
将法融入自相续
法王如意宝以前讲《定解宝灯论》的时候,经常引用月称论师《四百论注释》的教言。1990年法王去印度弘法的时候,南卓林佛学院祈请上师宣讲麦彭仁波切的《七句祈祷文释·白莲花》和《定解宝灯论》。南卓林佛学院当时有一千人左右,是印度宁玛派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
那时法王眼睛不太好,看不清文字,他让我念诵《定解宝灯论》的颂词并用录音机录下来,这样他可以边听颂词边讲。我念的时候特别紧张,声音不清楚而且颤抖,上师虽然不太满意,但后来在灌顶、讲课的时候,还是一直让我录音。
法王那次讲《定解宝灯论》的时候,除了听我录的颂词外,没有参考任何经论。我还有点担心,因为这次有一千多位僧人听法,很多都是格西、堪布。那时我们学院没有辩论,而这些僧人多年以来一直参加辩论。我问上师:“您用不用备一下课,我可以为您读一遍讲义。”上师摸着我的头说:“好孩子,我讲了一辈子的佛法,你想现在再驯服老马,有必要吗?不用了吧。你录音就可以,其他的不必担心。”
结果我的担心毫无必要,上师讲得十分精彩,他跟着录音读一遍颂词之后,就开始引用大量教证和理证,把各宗派的观点分析得非常透彻。本来南卓林佛学院请求上师每次讲一个小时,但上师一广讲,就能讲一个半小时。
法王老人家从小闻思已达究竟,所以内心的善根习气根深蒂固。我想在座有些道友可能到了七八十岁也能这样直接讲法,而有些人也许字面都解释不清楚。差别主要在于闻思是否究竟。希望大家都能够深入闻思。
己二、对此答辩:
若依教理与窍诀,详细分析作观察,
虽然应当证空性,暂时声闻种性者,
因唯耽著人无我,是故难以证他法。
若以教证、理证及窍诀详细分析和观察,虽然见一法空应见一切法空,但暂时而言,声闻种性者由于唯一耽著证悟人无我,故很难证悟一切法为空性。
麦彭仁波切答曰:以《般若经》、中观论典所讲的教证和理证,或者依靠前辈高僧大德的窍诀详加观察之后,确实可以建立“证悟一法空,即可证万法空”的观点。
教证有刚才所说的“一根芦苇内空,所有芦苇均可了知为内空”等等;理证方面,可以运用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等将一法抉择为空,以此类推,便可抉择出万法皆空,或者运用七相推理,将粗大的法抉择为空性,这样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也应抉择为空性;也可以用前辈高僧大德以智慧凝结成的窍诀加以抉择。
实际上,除了大乘的教证、理证和善知识的窍诀外,其他将万法抉择为空的方法也是没有的。既然这些都已具足,那么声闻缘觉理当证悟万法为空性。
然而,声闻缘觉只证悟了人无我,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这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未圆满证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声闻种性者具有自私自利心,只希求自己从三界中获得解脱,故特别耽著证悟人无我,因为只要将自相续的五蕴观为空性,即可出离轮回,由于对证悟法无我没有希求心,故暂时难以证悟一切法为空;二、佛陀应机说法,在许多声闻根基者面前,没有宣讲大乘法无我空性。
所以,虽然从道理上讲,声闻缘觉应该证悟万法为空,但因为众生根基存在差别,对于利根者而言,完全可以因证得一分空性而类推万法空性,但对于声闻缘觉钝根者而言,却暂时难以证悟。
下面,麦彭仁波切结合小乘自宗观点,进一步分析这个道理。
戊二(广说)分三: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三、以教理阐明此理。
己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
如虽许瓶为假立,然许微尘为实法,
设若证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观察,
微尘本应亦证悟,然而暂时未证悟。
譬如,虽然声闻承认瓶子是假立,但却认为微尘是实有之法。实际上,声闻若以证悟瓶子为假立的智慧详加观察,理应证悟微尘也是假立,然而他们却暂时未能证悟。
小乘自宗观点
小乘《俱舍论》中讲:瓶子、柱子等粗大之法为世俗谛;心识最细微的刹那(无分刹那)和最细微的微尘(无分微尘)是胜义谛,二者实有存在。
为何叫世俗谛和胜义谛呢?将瓶子等粗大法摧毁后,瓶子的相以及对它们的执著也会同时灭尽,故称为世俗谛;而二微的本体皆无法遮破,故为胜义谛。这是声闻乘自宗所许的观点。
依小乘观点理应证悟
麦彭仁波切将其与中观理对比后说到:如果声缘以证悟瓶子为假立的智慧进一步观察,也应将无分微尘抉择为空性。
在大乘中,可以运用离一多因的方式将万法抉择为空性。比如,将瓶子的瓶口、瓶腹、瓶底等一一分开后,就会知道瓶子是假立,真正的瓶子根本得不到,或者以观察六微尘的方式——东面的一侧不是瓶子,西面的一侧不是瓶子,而中间也不存在瓶子……或者用铁锤将瓶子打碎后,瓶子的碎片都不是瓶子。这些也是《入中论》所说的七相车理的观察方法。当然,也可以运用金刚屑因等方式观察。
小乘宗虽然没说离一多因,但实际上,他们也是运用类似的方式观察,即知道瓶子被铁锤摧毁后便消失不见,故是假立之法;知道“我”也是假立,因为“我”是由手、脚、头发等组成,在其上面根本找不到“我”。
按理来讲,小乘宗以观察瓶子的智慧继续观察,就可以将最细微的微尘抉择为空性,由此证悟法无我,因为无分微尘与瓶子等粗法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本质上无有任何差别。然而他们却暂时未证悟。为什么呢?
未证悟原因
因为佛陀在小乘圣教中未对声闻缘觉宣讲此种空性法,小乘行者也没有大乘上师的教言和窍诀,并且声缘因为具有自私自利心,耽著自身解脱而唯一希求证悟人无我,不希求将最细微的微尘抉择为空性,故难以通达这一推理方法,认为二微实有,因此未能证悟圆满的空性。
各派所持观点
麦彭仁波切在给单秋的辩论书中说:名言中应该承许无分微尘存在。俄巴活佛在《中观四百论》讲义中也说:以名言量抉择时,应该承认无法再分的微尘存在,否则难以建立名言;胜义中若承认无分微尘,则有诸多教理的违害。夏瓦秋桑等大德也如是承许。不过,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否定此观点,他说:在名言中,不必承认无分微尘存在,但应承许无分刹那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此处未作剖析,我也不详加说明了。
粗大实法无分尘,表面似乎成相违,
暂无教证窍诀故,建立不违之宗派。
小乘宗将粗大之法抉择为假立,将无分微尘抉择为实有,表面看似乎相违,但他们因为暂时没有教理和窍诀的缘故,建立了不相违的宗派。
小乘宗把瓶子、柱子等粗大的五蕴抉择为空性,却把心识最细微的刹那和外境最细微的微尘抉择为实有,表面看来非常相违,但因为在《俱舍论》等小乘经典中只有把粗法抉择为空性的教理,而没有抉择无分微尘为空性的教理,并且没有大乘善知识的窍诀,所以,他们建立了不相违的宗派,承许粗法在名言中存在,在胜义中不存在,而二微在胜义中也存在,获得阿罗汉果位只需证悟粗法为空性即可。
此颂表面是讲小乘,实际是驳斥格鲁派个别大德“一法证悟空性,则万法皆证空性”的观点,说明这不一定,就像声缘虽然证悟了粗大之法为空性,却未证悟最细微之法,如果依照“知一法空则知万法空”的说法,小乘为何会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呢?
从大乘角度看,小乘宗的这种观点非常矛盾,但由于众生根基不同,他们只需证悟粗法为空性,即使未证悟细法,也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
刚开始,大家可能不太理解《定解宝灯论》的有些道理,但详细分析之以后,就会觉得麦彭仁波切建立的自宗观点与经论的意义非常相合,完全能解释通。
己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
佛教从见解上讲主要有四大宗派:小乘宗、唯识宗、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如果认为证悟一法空,就必须证悟万法空,那么这四大宗派就都变成中观应成派了,但藏传佛教任何一个宗派也不敢如此承许。
首先,以唯识宗的观点来说明。
如是一切唯识宗,倘若无有所取境,
为何不证能取心?
如果按照汝宗观点“证悟一法空,即证悟诸法皆空”,那么唯识宗已经证悟了所取境无有自性的空性,为何不证悟能取心无自性的空性呢?
“以一法空,可知万法皆空”的观点,麦彭仁波切也承认,但认为,能否证悟还要观待众生的积资净障、根基、大悲菩提心等内缘,以及善知识、经论等外缘。若按他宗所许“通达一法空,就必须通达万法空”,则会有很多过失。有什么过失呢?
唯识宗最究竟的观点是“万法唯心造”,即将所取境抉择为空性,认为眼等六根识所执取的对境——山河大地等一切法并不存在,最后证悟时现前自明自知之心识。《释量论》中说:此宗承许圆成实之心识为胜义谛,证悟时外境不存在,即使形象也不可得。
既然唯识宗已将所取的一切法证悟为空性,那么也应当将能取的心识证为空性,然而“唯识宗证悟能取为空性”这一点,在藏传佛教任何教派及著作中均未提及。
下面分析中观自续派。
自续派以胜义谛,无有之理于名言,
为何不证无自相?
中观自续派通达了胜义中诸法为空性,依照此无有之理,他们为何不通达名言中诸法无自相之空性呢?理应了悟。
暂时而言,中观自续派承许诸法在名言中自相存在,在胜义中为空性,最后趋入应成派观点时,才将一切诸法抉择为离戏空性。
如果根据“胜义中一切法皆为空性”的教言来抉择,名言中为何要承许自相存在?不应该承许,因为一法空即万法空,既已了悟万法在胜义中为空性,那名言中也理应了悟,应像中观应成派那样承许万法如幻如梦。但中观自续派的论典从未提及这种观点,只说诸法在胜义中为空性,在名言中自相实有。
是故依照汝观点,一切均成应成派。
所以,如果按照汝宗观点抉择,那么小乘、唯识、中观自续派等一切宗派,都应变成中观应成派了。
总之,如果按照对方所许,那么小乘宗已将粗法证为空性,也应将细法证为空性;唯识宗已通达了所取为空性,也应该通达能取为空性;中观自续派已了知诸法在胜义中为空性,以此推理,也应该了知诸法在名言中为空性。如此一来,这三个宗派就都变成中观应成派了,但这显然不能成立。
实际上,将佛教分成四大派别,并非藏传佛教的一种说法,《二谛经》等很多经典都将佛教分成小乘和大乘,诸多论典都将大乘分为唯识宗和中观宗,将中观宗分为应成派和自续派。如果四大宗派全部变成中观应成派,显然说不通。
声缘诋毁谤大乘,此类现象岂能有?
假如所有宗派都变成了中观应成派,那为何会有声闻、缘觉诽谤大乘《般若经》等,说它们并非佛经的现象?不应该有。
如果一切宗派皆成了中观应成派,那有些具有增上慢的声闻诋毁大乘法门,说龙树菩萨为魔的化身、佛于灵鹫山所转的第二转法轮是子虚乌有、般若法门实为断空等各种诽谤佛法的现象就不应有,因为他们已经成了中观应成派,怎会诋毁自宗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佛教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有增上慢声闻诋毁大乘的现象,至今仍然层出不穷。
虽然应该承认以一法空可知一切法空,因为一法与万法在本性上没有任何差别,但由于众生的根基、意乐不同等内外很多因缘,阿罗汉仅证悟粗大之法为空性,对细微之法并未证悟。
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辩论书中说:阿罗汉必须证悟五蕴粗相和人我为空性,否则无法获得圣果,然而不能由此而认为他们连最细微的微尘和刹那也证悟了空性,因为任何一部小乘经典都没这样宣讲过,并且,如果他们真的圆满证悟了,就会把龙树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以及释迦牟尼佛第二、三转法轮等所有的教言,如糖与蜂蜜一般圆融一味,而不会长久以来一直诽谤或者从反方面解释。
信心得加持
我并非因为麦彭仁波切是自宗传承上师而特意赞叹,以智慧真正观察,麦彭仁波切诠释经论的方式确实具有不共的特点。不仅我们,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在学院闻思的道友,学了尊者的教言之后,都对自宗生起了极大信心。
希望大家都能对自宗传承上师生起坚固不退转的信心,至少也要觉得传承上师们很了不起,所讲的教言非常殊胜。如果没有这种心念,想获得加持而产生定解可能有一定困难。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经常有人讲各种相似的佛法,如果自己不具足定解,很难辨别清楚何为真实佛法、何为相似佛法,很容易随外境而转;如果具足定解,就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和宗派。
修才能得到
现在很多人认为,密法就像特效药一样,学了之后马上就能断烦恼、得解脱。其实未必那么容易。大家首先一定要通过闻思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当自相续生起稳固定解之后,还要精进实修,否则,不一定能品尝到密法真正的妙味。
人身极为难得,我们有幸得到之后,一定要将其用在闻思修行方面。修密法之前必须圆满加行,修加行不是仅仅完成数量,而是要在自相续中逐步生起加行的境界。人生转瞬即逝,我们此生若没有依靠宁玛巴教法获得成就,继续漂泊在轮回当中,那何时能再遇到这样的正法很难说。
言行须如法
此外,希望大家在守护密法方面也要倍加谨慎。密法不像《极乐愿文》等显宗法,对任何根基都可以宣讲。密宗当中有很多甚深的教言,如《上师心滴》等,若对不具信解者宣讲,对方可能不仅得不到利益,反而还会诋毁诽谤。虽然密法很殊胜,但大家也需注意观察对方是否具有听闻的资格。
现今,某些上师的行为有点不尽如人意,本来依照经教,未得灌顶、未修加行的人不能听闻密法,然而他们不考量这些,就直接传授《系解脱》《七宝藏》等密法。我有时开玩笑说,可能宁玛巴的许多传承祖师都不敢这样做。
还有些人说自己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金刚手和文殊菩萨的双重化身,或者观音菩萨和除盖障菩萨的双重化身,等等。很多人觉得他们是两三位佛菩萨的化身,肯定很了不起。其实从实相角度讲,诸佛菩萨在我们的如来藏中全部具足。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而如来藏具足了十方三世诸佛的所有功德,因此可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是十方诸佛菩萨的化身。但从现相角度讲,不要说几个菩萨的化身,连一个菩萨千万分之一的功德,凡夫人也不具足,这样自诩只是造业罢了,没有任何意义。
有些人听别人说某上师很了不起,就马上与之结缘,觉得这样就能直接往生净土。实际上,往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就像办了正规手续才能去美国,并非你认识美国的某官员,就可以不用办手续直接去一样。我觉得很多人在依止善知识方面还需提升智慧,否则,很容易盲目听信,最后后悔莫及。
当然,也有许多大德非常了不起,他们通过在汉地弘扬佛法,把很多人引入了佛门,我在《藏密问答录》中也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