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6课
闻法应以三殊胜摄持
大家闻法的时候,最好以三殊胜摄持自己的相续。所谓三殊胜,即最初发心殊胜,中间无缘殊胜,最后回向殊胜。
法师们在讲法之前一般都会提醒大家发心,这时,自己应该马上调整好自相续,生起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听闻佛法的心念。这只需要几秒钟时间,每个人应该都能做到。长期串习之后,每次闻法时自然而然会发起菩提心。如果没有发心,虽然每天闻法也有一些功德,但与以菩提心摄持相比却有天壤之别。闻法过程中,应该聚精会神地听受,最后,应把这次闻法的功德全部回向给天边一切有情。
若能以三殊胜摄持,即使只听闻一次佛法,功德也无法衡量。如果未以这种正知正念摄持,即使修行了一辈子,最后也无法成就。
我想诸位道友并不是做不到,主要是有点散乱、放逸而忘记了,或者比较懒惰,觉得无所谓。实际上,我们不管通过收音机听课、在经堂听课,还是做任何善法之前,都应该发起菩提心,乃至每时每刻都不离菩提心。发心只需要一刹那的观想,如果连几秒钟的观想都做不到,那说自己每天禅修肯定说不通。
以前法王如意宝曾说:去经堂闻法时,上根者从家里出发时心中就会想:我今天要为一切众生而听法;中根者在听到击法鼓或吹海螺的声音时,能发起菩提心;下根者在法师劝发菩提心的时候,才发起菩提心。如果法师劝发菩提心后,自己依然没有发心,那就属于下根中的最下根了。
今天讲流浪者的第二个问题——声闻缘觉是否证悟了空性。
藏传佛教对于这个问题辩论的较多,但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一般鲜有辩论。南传佛教普遍认为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了空性,有些则不太关心,觉得反正对自己的修行不会造成什么障碍。
了知的必要性
以前,有位道友离开学院后去了美国,有一次我们见面时他告诉我:他讲《定解宝灯论》的时候没讲第二个问题,因为觉得它似乎与西方人没有什么关系。我说:“这样做可能不太合理,麦彭仁波切既然把它写进《定解宝灯论》,说明有必要让人了知。众生根基不同,除了佛菩萨和大成就者以外,真正能观察众生根基的人少之又少。”
表面看来,第二个问题是有关声闻缘觉是否证悟空性的一个辩论,但实际上,里面讲了人们对我和我所有怎样的执著、以何种方式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差别、人无我和法无我之间的差别等很多殊胜的教言。
这样深入剖析人无我、法无我非常有必要,因为,烦恼等所有过患全部依“我”而产生,故通过无我的方式才能将其断除。如《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意思是,烦恼、生死轮回等一切过患,都是由萨迦耶见(我见)所生,而萨迦耶见的对境是我,因此,瑜伽师首先破“我”。
因此,大家不要认为“这个问题是讲声闻缘觉的,与自己无关”,如果这样理解佛法,对于自相续不会有任何利益。表面上看,有些经论中讲了一些其他教言,实际上它们对于调伏自相续也非常有帮助。
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分四:一、破他宗;二、建立合理之自宗;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
丁一(破他宗)分三:一、破许声缘未证法无我之观点;二、破许声缘圆满证悟二无我之观点;三、破许声缘圆满证悟自相续五蕴之观点。
印藏大德的三种观点
关于声闻缘觉是否证悟了法无我,印藏高僧大德持不同观点,主要分为三种。(在证悟人无我方面一般没有辩论,大家一致承许证悟了,因为若未证悟,不可能获得解脱。)
第一种是清辨论师、夏瓦秋桑,以及萨迦派全知荣敦巴等大德所持的观点。他们认为,声闻缘觉丝毫未证悟法无我。清辨论师在解释《中论》的时候,也这样立宗。对于这种观点,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和《显句论》中以各种教证和理证着重进行了破斥。
第二种是以格鲁派为主的一些高僧大德的观点,他们认为,声闻缘觉已经圆满证悟了法无我。
第三种是萨迦派全知果仁巴等大德的观点,他们认为,声闻缘觉对于自相续中粗大和细微的法已全部证悟空性,但自相续以外的法并未证悟。
自宗观点
麦彭仁波切认为这三种观点——丝毫未证法无我、圆满证悟法无我、仅证悟自相续的法无我,都不合理,因为它们既不符合教证,也相违于理证。在这一品中,尊者把这三种说法作为破斥对境,一一加以抉择。
那自宗如何承许呢?自宗认为,不论自相续还是他相续,声闻缘觉不但圆满证悟了人无我,而且证悟了法无我的一部分。这样承许无论于教证还是理证都非常相合,无有任何过失。
这是关于第二个问题的概述,下面具体分析。
破第一种观点
首先破第一种观点——承许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
戊一(破许声缘未证法无我之观点)分二:一、说他宗观点;二、进行驳斥。
己一、说他宗观点:
有说声缘阿罗汉,未曾证悟法无我,
有些宗派的人说声闻、缘觉和阿罗汉并未证悟法无我。
何谓人无我、法无我
首先需要知道法无我和人无我之间的差别。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依照麦彭仁波切《抉择二无我》中所说,对自相续的我和我所的执著是人我执,对其他一切法的执著是法我执。如果证悟了自相续的我和我所皆为空性,即证悟了人无我;证悟了其他一切法为空性,即证悟了法无我。
麦彭仁波切的解释非常符合荣索班智达的观点。荣索班智达认为,人我是指相续,法我是指所执著的法相。他在《七十空性论》等很多论典的讲义中都说过,所谓相续是指五蕴的相续。所以,我们应该依据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来理解人我和法我。
何者承许声缘未证法无我
在印度,中观自续派清辨论师在《般若灯论》中讲,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有实宗具有增上慢的部分声闻也认为声闻缘觉只要证悟四谛十六行相即可,无需证悟法无我,这在《入菩萨行·智慧品》中有讲述。
在藏地,萨迦派果仁巴的上师荣敦班智达,在其论著中说过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后弘时期的夏瓦秋桑也认为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也持这种观点。
佛经当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涅槃经》《狮吼经》等经中也说,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涅槃经》中说,四种低劣根基的众生——凡夫、声闻、缘觉、持邪见者无法了知法无我。当然,佛陀是为了教化某种根性的众生才这样讲,我们不能将此说法执为究竟。
己二(进行驳斥)分三:一、如此则有未断烦恼之过;二、阿罗汉亦未脱离轮回之过;三、与教理相违。
对于“声闻缘觉只证悟了人无我,并未证悟法无我”的说法,麦彭仁波切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会有三种过失:一、未断烦恼之过;二、阿罗汉未脱离轮回之过;三、与教理相违之过。
庚一、如此则有未断烦恼之过:
未破蕴执之我前,以彼之力不断惑。
声闻缘觉在没有破除依诸蕴而假立的我之前,俱生我执也无法断除,那么由于其力量非常强大,将无法断除烦恼。
不能断之因
如果声缘没有证悟法无我,那连烦恼都无法断除。为何不能断烦恼呢?因为所谓的我执,是自相续对依蕴而假立之我的执著。如果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即没有破除对蕴的执著,那么由于我执的力量非常强烈,他们的烦恼也断不了。
《释量论》云:“一切诸过失,萨迦耶见生。”意思是,世间各种烦恼和过患都是从萨迦耶见中产生。所谓萨迦耶见,即我执和我所执。
如果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对蕴的执著必定存在。既然存在蕴执,以此萨迦耶见的强大力量,一切烦恼过患会不断地涌现,根本无法断除。因此,对方这种说法并不合理。
对自宗生起智信
《定解宝灯论》表面看在做问答或者辩论,实际上,麦彭仁波切通过大量教证和理证,深刻阐述了宁玛巴自宗不共的观点,尤其讲了如何断除烦恼、如何获得无二智慧等很多方便方法,这方面的教言十分丰富。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双方的诸位辩论对手都是具有超凡妙慧的智者,对于他们之间理证技艺较量的精彩表演,我们当以不偏不倚的雅兴来尽情欣赏。”虽然尊者让我们只需做旁观者欣赏智者们的辩论即可,但在本论中,他似乎并未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是积极地参与了辩论。
也许是我自己对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有很大信心所致,确实感觉二位尊者的字字句句都隐含了非常深奥的密意。到底是不是这样,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世间人如果对某人很有信心,有时即使他做了不如法的事,也会偏袒维护,但我们对麦彭仁波切的信心并非如此,这种信心是通过对照佛经论典,经过各种理证分析之后产生的智信。
希望大家在闻思过程中,一方面要了知辩论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要以此衡量自心,努力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
下面讲第二个过失,若未证悟法无我,那人无我也无法圆满证悟,这样阿罗汉果也不能得到。
庚二、阿罗汉亦未脱离轮回之过:
所谓我亦依诸蕴,假立俱生我执境,
彼与瓶等除空基,空理无有何差别,
法我人我各自分,自性均是空性故。
所谓的我,是依靠诸蕴假立成立的,并成为俱生我执的耽著对境,事实上,我与依靠瓶腹、瓶底等而形成的瓶子,除了所空的有法类别不同以外,在空性道理方面没有任何差别,因为若用理证详加分析人我和法我,它们都是自性不成立的空性。
他宗认为,声闻缘觉已圆满证悟了蕴聚假合的人我为空性,但对于法无我,则丝毫没有证悟。
空理相同,只是空基不同
我们反问:既然阿罗汉已经证悟了人我为空性,那为何没有证悟法我为空性呢?实际上,瓶等一切法与人我一样,都是聚合的假立法,因此你们的观点并不合理。
如果以中观理和圣教来观察,所谓的人我,是由色蕴、受蕴等五蕴聚合而成的假立法,并不真实存在,不论在整体的五蕴还是支分的五蕴上,于何处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瓶子是由瓶口、瓶尾、瓶腹等或者各种微尘聚合而成的假法,不论观察瓶子的整体还是支分,何处都寻不到“瓶子”的踪迹。
所以,瓶子的空性与人我空只不过空基有所不同,即一者以瓶子作为空基,另一者以人我作为空基,在空的道理方面没有任何差别。声缘如果真正证悟了人无我,自然会懂得聚合假立之法皆为空性的道理。
法我是总相,人我是别相
如果用智慧真正以教理来观察,就会知道,如果证悟了人无我,那必然证悟了部分法无我。因为,法无我与人无我只是区分的方式稍有不同而已。证悟法无我,是指证悟一切法皆为空性,是总相;证悟人无我,是指证悟我与我所为空性,比如,证悟了“我的身体、我的房子”为空性,断除了对它们的执著,是别相。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是故证法无我之智是总体,证人无我之智乃是分体,也是相似智也。执法我是总无明,执人我是分无明,犹如总树与紫梗树也。”意思是,法无我是总相,人无我是别相,此二者的关系就如同树是总称,紫梗树是别称一样。
既然声闻缘觉圆满证悟了人无我,那因为所证悟的人无我属于法无我的一分,说他们丝毫没有证悟法无我,就毫无道理可言。
要知道,人我包括在法我当中,或者说我的五蕴等都属于法的一种。想把人我从法我中分离出去,就如同说牛奶不是奶一样,完全不应理,莫说学过宗派的人,就连小孩也不会这样承认。
阿罗汉未脱离轮回之过
人们将假立的我作为执著对境,产生了俱生我执。我执分为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中观论师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些辩论,但一般认为,俱生我执是指众生与生俱来的一种执著,比如,执著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房子等等;遍计我执,是指由宗派遍计观点所引发的执著,比如,胜论外道承许有一个常有自在的我,它不可思议、以眼睛无法现见,但每个众生都本自具足。
要想出离轮回,必须断俱生我执。而俱生我执的对境是人我这一蕴聚假合以及我所的各种法。如果声缘丝毫没有证悟总相的法我为空性,那也不应该证悟别相的人我等为空性了。如果没有证悟人我等为空性,就无法断除俱生我执,由此而无法出离轮回。
再者,凡夫人执著的对境经常变化,虽然现在对某个东西没有产生我执,但不久后可能就会对它产生强烈的我执。比如,很多道友以前没把喇荣执为“我的居住地”,但在这里学修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对喇荣产生“我的”执著。如果丝毫未证悟法无我,将很难断除我执而出离轮回。
麦彭仁波切的辩论十分精彩。很多人见到自己喜欢的明星时,都会异常兴奋。我每次讲到智者们辩论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好像进到辩论场一样,累啊、饿啊等感觉都消失无踪了,讲到精彩处时,好像气都喘不过气来了。
接下来讲第三种过失。
庚三、与教理相违:
如是汝等已违越,现量成立教理证,
声缘未证法无我,说法仅是立宗已。
你们所承许的观点,已经违越了现量成立的教证以及诸多理证,所以,“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的说法,仅是你们自己的立宗而已。
对方这样承许已明显违越了释迦牟尼佛的佛经、龙猛菩萨的论典等众多现量成立的教证,以及诸多可靠的理证。如果你们将所有教证、理证弃之不顾,置之不理,固执己见地认为:声闻缘觉根本没有证悟法无我,那你们的说法只是口头上的立宗罢了,毫无实义。
与教理相违
首先,对方的说法与很多教证明显相违。如《现观庄严论》开篇首先对般若佛母进行顶礼,云:“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为何如此顶礼呢?因为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四圣者之因,即是般若佛母,因此对其恭敬顶礼。
《般若二万五千颂》云:“欲求声闻地,须修般若波罗蜜多,独觉与大乘菩萨亦复如是。”众多经典和论典当中,都明确宣说了般若智慧对于四圣者的重要性,而汝宗所许已与上述教证明显相违。
其次,阿罗汉丝毫未证悟法无我的观点,也有很多理证妨害。如果他们已经证悟了人我为空性,却未以中观理将柱子、瓶子等外界的一切法抉择为空性,那么遇到外境时还会生起贪心等烦恼。
《入中论》里引用了七个教证和三种理证来劝导众人一定要证悟法无我。无论龙猛菩萨的论典还是佛经当中,都对此都做了明确宣说。
由此可见,阿罗汉仅证悟人无我、未证悟法无我的观点并不合理。麦彭仁波切说,如果一点教证理证的依据都没有,那只能算你们自己的立宗而已。
戊二(破许声缘圆满证悟二无我之观点)分二:一、说彼观点;二、于此遮破。
己一、说彼观点:
有者观点太过分,承许三乘见道同,
证悟无有高与低,对于显宗及密宗,
一切经续诸论典,均解释为不了义。
有些人的观点又太过分了,承许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见道功德完全相同,证悟境界无有高低之别,而且,对于与他们观点相违的显密一切经续论典,一概解释为不了义。
有者认为三乘见道同
此处讲第二种观点——有些人承许声闻缘觉已经圆满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认为三乘在证悟空性方面没有高低之别,但如此承许又有些过分了。
“有者”主要指宗喀巴大师的上师仁达瓦等大德。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及相关的中观著作里也做了明显宣说。后学者克主杰以及蒋扬夏巴等均如是承许。在彼等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注释》等著作中都讲得非常清楚。
此种说法相违教义
麦彭仁波切驳斥说:承许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在见道方面没有任何差别,这种说法太过分了,这明显相违于显密一切经续论典的意义。
《宣说二谛经》云:“声闻所证空性如牛蹄印迹中之水,菩萨所证空性如大海之水广大。”《现观庄严论》讲基智的时候中说:“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意思是,声闻缘觉以缘相的方式修持,只证悟了自相续的能取空,所取方面证悟尚未究竟,不具足善巧方便,因此距离真实般若或果般若还相当遥远。显宗论典中有很多类似的教言。
密宗续部当中也有如是说法,像新译派的很多典籍中都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前译教法当中,如《大幻化网》、宁玛巴的伏藏品《善逝密集续》,以及莲花生大士的《窍诀见鬘论》等很多典籍里,也有声缘证悟不究竟、佛陀证悟究竟的说法。
对方把相违教义解释为不了义
尽管如此,这些论师仍然固执己见,将这些经典和续部全部解释为不了义。像克主杰的《中观总义·善缘者睁眼论》、蒋阳夏巴的一些中观论疏当中,都做了这样宣说。是怎么说的呢?
克主杰认为,本来声闻缘觉在证悟方面与菩萨、佛陀无有差别,但有些众生不敢修学菩萨乘,故佛陀对他们说:声闻缘觉与你们一样没有证悟空性,所以你们有能力学声闻缘觉的法。这样引导之后,很多人就会进入声闻缘觉乘。他们认为,仅仅是为了适应部分众生的根基,佛陀才在经典中说声缘未证法无我,实际他们已经圆满证悟了二无我。
在座很多人都有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你们可以翻看一下,里面也讲了这方面的内容。我十几年前在桑耶塔里讲过这部法,当时听法的道友现在有些往生了,有些去到城市弘法利生了……不知在座当中还有没有。《入中论·善解密意疏》讲六地的时候,就以《入中论》的颂词“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来说明佛陀是为了让众生获得解脱而宣说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说声缘未证悟法无我是不了义的说法。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里还进一步解释了什么叫所知障,什么叫烦恼障,认为人无我是烦恼障的对治,法无我是所知障的对治。
解释为不了义不合理
对方这种观点真正解释起来确实有一定困难。如果认为《现观庄严论》所讲的相关内容并非了义,那么是整部论均为不了义,还是仅在这个问题上不了义?
对方肯定不敢承认整部《现观庄严论》皆为不了义,这一点从他们的相关论著中可以明显看出;如果只把与他们观点不相合的部分称之为不了义,解释不通就随便说一句应付过去,那实在不应理。
自宗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麦彭仁波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虽然有些经论说声缘证悟了一切法无我,但所谓的“一切”,并非指他们圆满证悟了全部法无我,需要根据情况而定。就像我们说“人全部到齐了”,并不是说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到了,而是指该到的都已经到了。同样,说声缘证悟了一切法无我,“一切”并非指所有的一切,而是指与其相对应的法无我都已证悟。
这样解释没有任何过患。麦彭仁波切认为,不论是自相续,还是之外的其他法,声闻缘觉已将五蕴等粗大的法抉择为空性。这样抉择对断除烦恼会起到很大作用。如果未证悟粗大法为空性,看见柱子、瓶子的时候,很可能会对它们生起贪心等烦恼,但如果证悟了万法的粗大部分为空性,了知它们皆如幻如梦,就不会因执著而生起烦恼。至于细微的无我,声缘是否必须证悟呢?麦彭仁波切认为不一定。
自宗如此承许之理由
为何这样讲呢?因为《俱舍论》中并未将最细微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抉择为空性,但是依靠该论,很多声闻缘觉都获得了成就。《俱舍论》是小乘最重要的论典之一,应该承认有人依靠此论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对于这一点,大家千万不要诽谤。
不过,萨迦派果仁巴大师在其中观著作里说:修持《俱舍论》不一定能获得成就,因其未将无分微尘抉择为空性。格鲁派有些观点认为,不要说《俱舍论》,依靠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观点,都无法解脱,唯有依靠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才能成就。
后来,宁玛巴的单秋仁波切也追随他们的观点如此承许。麦彭仁波切撰写完《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之后,单秋仁波切根据格鲁派的观点向麦彭仁波切提了一些问题,其中就讲了“《俱舍论》自宗道无有解脱”的观点。麦彭仁波切听后显得十分不悦,因为宁玛巴自宗的中观见如此殊胜,而他没有潜心研究,却随着他宗的观点妄加评说。麦彭仁波切在给单秋仁波切的辩论书中说:说学修《俱舍论》自宗道无法获得解脱,是一种诽谤,这样毁犯誓言的见解,是谁教给你的?
麦彭仁波切在给扎嘎仁波切的辩论书《辩答日光论》中明确指出:如果承许“未将细微之法抉择为空性,声缘就无法获得解脱”的观点,会有很大过失。因为《俱舍论》自宗并未把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抉择为空性,但依此仍然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从轮回中解脱。
此外,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以七相车理(前五相是龙猛菩萨的观点,后两相是月称论师的观点)抉择人无我时,只把车全部拆分成零件,便破除了人们对“一辆车”的执著,并没有抉择细微的法无我——把零件碾碎成微尘,再将微尘抉择为空性。
同样的道理,人们将五蕴聚合称为我,只要将五蕴分开,了知每个粗大的蕴上都没有“我”,即可破除对“我”的执著,无需再细微地分解、抉择。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在抉择人无我时,也未以微尘进行细微地抉择。
因此,应该承认麦彭仁波切的说法,即承许声闻缘觉证悟了法无我的一部分,即证得自他相续中的粗大之法为空性。
自宗观点不违七教三理
对于此种解释,有些人还会产生疑惑:格鲁派和很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说声闻缘觉圆证了二无我,是根据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所讲的七种教证和三种理证。如果宁玛巴对此不承认,是否与这些教理相违呢?
实际无有任何违害,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不违七教证
第一个教证,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意思是,什么时候对五蕴有执著,此时就会有对于“我”的执著,有我执就会起惑造业,继而流转生死轮回。
这个教证并未说圆满证悟了法无我,才能获得解脱。对于里面“蕴执”,喇拉曲智仁波切将其解释为“五蕴粗大的总和”,认为这个教证对自宗没有任何妨害,只是说明了声缘需要证悟粗大的五蕴聚合为空性,否则必会起惑造业、生死轮回。
第二个教证,《宝鬘论》云:“犹如眼错乱,能执旋火轮,如是依诸根,能取彼对境。诸根及诸境,许是大种性,大种各无境,此等实无境。大种若各异,无薪应有火,和合成无相,其余定如是。大种二相中,无境聚无境,聚合无境故,色法实无境。识受想及行,一切皆如是,各体无境故,胜义中境无。”此教证是用火轮的比喻说明,色蕴等一切粗大法皆为空性。这一点对自宗也无任何违害,因为自宗承认声闻需要证悟粗大五蕴为空性。
第三个教证,龙树菩萨的《宝鬘论》云:“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智无生智,实同故当受。”大乘宣说了无生空性,同样,欲获得阿罗汉果位也必须证悟空性,但其中并未说声缘需要彻底证悟所有的无我空性。对于此教证,诸大德的解释方法稍有不同。以前我针对这七种教证专门写了一篇十几页的分析稿,但现在找不到了,可能它已经飞越了这个刹土吧。
第四个教证,《增一阿含经》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以此说明色等粗大的五蕴就像浮泡、幻化等一样不实有。这里虽然讲应证悟法无我,但也未强调必须圆满证悟。
第五个教证,佛在《化迦旃延经》中说:“世尊由证知,有事无事法,迦旃延那经,双破于有无。”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此处所谓的“有无”,并不是说一切有边和无边,而是指对于善恶因果等的实有执著,以及否定善恶因果等的断见,若不破除这两者,将会不断流转生死轮回,因为它们是生老死病之因。所以,这里的破有无也只是破部分法无我,是从生老病死之因的角度破的。
第六个教证,《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意思是,凡希求声闻、缘觉、菩萨和佛果的,必须依靠般若波罗蜜,即一定要获得法忍,否则不合理。这是从证悟部分法无我的角度来说的。
第七个教证,《般若二万五千颂》云:“欲求声闻地,须修般若波罗蜜多,独觉与大乘菩萨亦复如是。”意即,要想修习声闻道,一定要学习中观般若波罗蜜多,修习缘觉道和菩萨道也是如此。对于这两个教证,以麦彭仁波切的方法解释,于自宗也无有任何违害,都是在强调声缘要证悟部分法无我。
总而言之,上述七个教证均说明声缘需要证悟部分法无我,但并没有像格鲁派所说的那样必须圆满证悟法无我,因此,这些教证对自宗所许没有丝毫危害。
二、不违三理证
三个理证主要依据《十地经》。
第一个理证:“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三界一切随眠,如诸外道。”意即,声闻缘觉需要证悟法无我,若非如此,就如同外道仙人一样,不能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
这里也没有讲必须圆满证悟法无我。就像前面自宗所说,尽管有些细微的法尚未证悟空性,但仍能脱离三界轮回。
第二个理证:“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又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他宗认为,声闻缘觉一定要圆满证悟法无我,否则一地菩萨的智慧已经胜过了阿罗汉,而不应如《入中论》中所讲:“彼至远行慧亦胜”,菩萨必须达到七地远行地的时候,智慧才能超胜于阿罗汉。
对此,麦彭仁波切解释说:这里并非从证悟法无我的智慧高低做比较,而是从入定方面来比较,阿罗汉入灭尽定的力量非常强大,因此菩萨达到七地的时候方能超胜于他,七地菩萨不需功用加行,可以刹那入灭定,就这一点而言智慧力超胜声缘阿罗汉。所以,于自宗也无有违害。
第三个理证:“倘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声闻缘觉如果没有证悟法无我,就不能断除烦恼障,这样会缘五蕴继续在三界轮回中流转,始终不能解脱。此理证与自宗亦无害,因为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即可断烦恼。
总而言之,以上三个理证不能说明声闻缘觉已经圆满证悟了法无我。若用因明的辩答方式回答,则是“不一定”。比如对方说:“声闻缘觉一定要圆满证悟法无我,否则无法从三界中获得解脱。”我们回答:“不一定”,只要证悟了人无我和粗大的法无我,即可从三界中获得解脱,因为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将粗大之法证悟为空性,即可获得阿罗汉果而解脱生死。如果认为声闻缘觉圆满证悟了二无我,与佛陀的智慧无二无别,那么诸高僧大德对此发的太过,汝宗根本无法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