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5课
自宗承许无遮之合理性
总的来讲,宁玛巴自宗可以承认无遮见,但需要分场合。自宗见分两种:一是后得位时抉择的见解;二是站在入定位的立场时,依圣者入根本慧定而抉择的见解。
“后得位”和“入定位”,是中观非常重要的两个名词。所谓后得位的见解,是指瑜伽士虽已真正证悟了能取所取无二之空性,但在出定时,比如,日常行住坐卧或行持万行时,仍然随顺一切世间规律。此时,中观宗暂时有所承认,可以承认万法在胜义中是无遮空性。
所谓入定位的见解,是指以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作为正见。这才是中观自宗真正抉择的见解,在这样的正见或智慧面前,一切法皆为离戏空性,没有无遮非遮等任何承认。
对于入定位、后得位应该怎样抉择、中观是否有承认等问题,大家一定要详细分析。
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究竟见解,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在其面前,不存在有无是非等任何戏论。如果有,就不能成为究竟的实相。但若站在后得位来抉择,从万法空性的角度讲,暂时承许无遮是合理的。对此不必怀疑,因为,从释迦牟尼佛到后来中观应成派的所有传承上师,都在各自的经论中抉择了无遮空性。以第二转般若法门的教义来衡量,所谓“柱子本体不空,以其上的实有空”或“圆成实本体不空,以二取法来空”都无法成立。
闻思生智慧,智慧坏三有
抉择中观正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以前,藏传佛教很多智慧超胜的高僧大德,从孩童时期直至耄耋之年,一直在通过辩论、研讨的方式进行抉择,然而,有些问题至今仍未得出圆满的结论。但这样抉择对打开自相续的智慧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些人自认为修行境界很高,整日安住,但他们很可能是沉溺在昏沉或无记的状态中,这样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有的人认为学习中观不重要,但实际上就如《中观四百论》所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稍微对中观生起一个合理的怀疑,也是断除轮回的根本。比如,以中观理抉择时,心里若想“万法真是空性的吗?”或者“人我和法我可能不存在,只是众生迷乱的显现而已”……这时,在自己的阿赖耶上已经种下了非常殊胜的善根。以此为因,下一世可能从小就会遇到中观法,成为一位辩论很厉害的小僧人……
希望大家都能对中观生起信心。现在有些佛教徒对甚深的中观和大圆满法提不起兴趣,只是拜拜佛、念念经。虽然这样做也很好,但如果自相续中的烦恼和邪见非常重,没有中观这把宝剑,很难将其斩断。
也希望大家能长期地闻思修行,不要对此生厌烦心。藏传佛教历来重视闻思修,很多高僧大德和出家人都为后人做出了典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座各位以后回到自己的寺院,能否有现在这样的闻思机会很难说。所以,现在一定要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精进闻思。
壬二、如水月般无二双运人皆得证:
如说水月非真月,天月空与水月现,
若是无二之双运,谁皆轻易证双运。
水中所现的月影并非真正的月亮,如果认为,天月于水中不存在的空性与正在显现的水月是无二之双运,那么,谁都能轻易证悟现空双运了。
以水月喻说明此非真双运
此颂以水月的比喻说明了对方所抉择的“现空双运”不合理。如果他们所说的是无二双运,那证悟就会非常容易,但不论是释迦牟尼佛,还是中观应成派历代高僧大德,所抉择的现空双运绝非如此。
水池里显现的月影并非天上的月亮。如果说天月在水池里不存在的空性,与水池里明明朗朗显现的水月,这二者是现空双运,那么稍有辨别能力的人都能证悟现空双运了。因为任何人一看就知道,水池里正在显现的是水月,水中并没有能够遣除黑暗的天月。
同样的道理,如果对方认为,瓶上不存在成实法的空性与瓶子的显现二者是现空双运,那么谁都可以见到。前面讲过,连牛马都知道这是草,那是水,执著的只是草和水本身的显现,知道上面没有其他实法(实法为空),如果这样的现和空是双运,那么连牛马、牧童等都已现证了这样的境界。
“牧童”一般用以比喻非常愚笨的人,因为牧童整日只关心怎样让牛马吃饱喝足,很少接触世间或佛法知识。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像德巴堪布等有些高僧大德小时候也当过牧童。不过,他们当牧童的时候,经常边放牧,边思维中观方面的道理。
对方期待的实空,最后也落空
对方始终把瓶上的实法空作为空性,并期许与瓶子的显现实现双运。但他们一直期待的实空最后也是得不到的,就像藏地一个故事当中,孩子终究没能吃到酥油一样。
以前,有位母亲留了一块酥油想让家人春天再吃,但孩子每天缠着她想要吃这块酥油,母亲告诉孩子:“现在还不能吃,等春天老人来的时候再吃。”一天,有一位老年人经过,孩子便问他:“你是不是春天老人?”老人打妄语说:“我就是春天老人。”孩子高兴地说:“太好了!我母亲有一块酥油,要等你来了我们才能吃。”老人听后说:“那你现在就把那块酥油拿出来吧。”当孩子拿出来之后,老人拿起酥油便匆匆离去。母亲回来时,孩子兴奋地对母亲说:“我们现在可以吃酥油了,今天春天老人已把酥油拿走了。”
对方认为,最后在瓶子上面能得到一个实有空,它与瓶子的显现可以形成现空双运。但这实在不合理,这种实空根本得不到。按照中观宗的观点,应把诸法的本体抉择为空,而不是在法的上面另外抉择一个实有空。如果法的自本体不空,则没有任何意义,无法与显现真正双运。
本体空、影像亦空
有些人虽已通达诸法的实体为空性,却没有证悟影像为空性,这种现象比较多,比如,认为水中虽然不存在真实的月亮,但月亮的影像却真实存在。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就像有些金刚道友,虽然出家很长时间了,但一直保留着自己以前的照片或家人、朋友的照片,仍然舍不得扔。他们虽然知道这些人都是空性的,但仍然贪执他们的影像,一直割舍不下。
当然,想短时间内就断除所有执著可能比较困难,但还是应该逐渐把他们的“影像”也彻底放下。如果一直执著影像不空,也是一种障碍。
我一方面是开玩笑,另一方面也是劝诫大家,欲界众生本来贪心就很强烈,如果经常回忆往事,可能依靠小小的因缘,相续当中就会生起很大烦恼。不管对法的“实体”还是“影像”,都应该尽量看破、放下,断绝引生烦恼的后患,这样做非常有必要。
对方认为,“水月的显现和天月的空性”即是现空双运。若真如此,那谁都能轻而易举地证悟了,因为除了故事里的小猴子,谁都知道水池里虽有月影,却没有真正的月亮。
为何说宗大师的说法具密意
麦彭仁波切以此颂继续破斥嘎单派“瓶子不以自本体空,以上面的实法空”的说法。麦彭仁波切之所以破,是因为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论·理证海》《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确有这种说法。
当然,宗大师这样说必定具有密意,这种观点肯定不是宗大师最究竟的见解。为何这么说呢?从大师的人生经历便可了知。
宗喀巴大师16岁时前往西藏求学佛法,拜佛教各派的高僧大德为师,吸取各家之长。后来,他准备去印度向密多罗等论师求法,想得到最究竟的见解。当时,他有一位上师——大成就者空幢,能随时和本尊金刚手菩萨沟通。空幢仁波切请示本尊之后,不赞同他去印度,大师遵从师训没有去。后来,宗大师通过空幢仁波切,向金刚手菩萨请示法义,之后撰写了《甘露妙药》,将自己的密宗见解和对中观应成派的最终见解确定下来。之后,大师又亲见了文殊菩萨,由此而撰著了《三主要道论》。也可以说,宗大师是在得到金刚手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加持之后,获得了现空双运的究竟见解。
这并非宁玛巴一家之言,以前夏敦格西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胜观部分时也说:“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已经讲了他最究竟的见解,如颂云:‘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显现和空性各自分开执著,说明他还没有证得佛陀的密意;何时不再轮番,则说明他已证得现空双运的究竟见解。格鲁派自宗也如是承许。
也有人说:宗大师年轻时造的论典里有些见解尚未圆满,而晚年造的论典见解都已圆满。对于此种言论,法王如意宝说:“这种说法不太合理。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虽然显现上他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之后,见解才得以圆满,但不能由此而说他年轻时的见解不圆满,应该说,大师在不同根基的众生前开显不同的法门,这样解释才比较合理。”
由此可见,因为众生根基不同,有一部分人修持这种见解才能得到利益,故而宗大师才会如此抉择。就像释迦牟尼佛在三种不同根基众生面前,分别抉择了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一样。
发太过之必要
既然宗大师这样承许有一定必要,那麦彭仁波切为什么要在《中观庄严论释》、两个辩论书等很多论典中对其发太过呢?
所谓发太过,是指通过推理的方式指出对方观点的过失,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自方观点,如果不承认,便会落入自许相违或进退两难等境地。中观应成派经常对有部宗、唯识宗等宗派发太过,但一般不会对世间人发太过,因为世间人对于空性一无所知。
我个人认为,很多修行人并非宗喀巴大师所针对的根基,如果他们不清楚这一点而一直修此法,最终可能得不到什么利益。只有发太过讲明道理之后,他们才会了知宗大师最究竟的密意,进而如理修行。所以,知道“柱以柱不空”的观点并不究竟,只是一种暂时安立,也是有必要的。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麦彭仁波切发太过的对象,并不包括格鲁派中承许宗喀巴大师最究竟观点的修行人,因为他们并不承认“柱以柱不空”是究竟见解。
辛三、对此赞叹应成非理:
牦牛非马人皆知,现量目睹牦牛现,
为何诸大尊者说,证悟此义极稀奇?
牦牛不是马这一点世人皆知,如果现量见到牦牛的显现,就成了证悟现空双运,那为何诸位大尊者一致赞叹证悟现空双运的意义极为稀奇呢?
此“现空双运”不成稀有
麦彭仁波切继续破斥说:牦牛不是马,牦牛的上面也没有马,这一点无论智者还是愚者,稍有辨别能力的人都非常清楚。如果现量见到牦牛的上面没有马等其它动物、柱子上面没有瓶子等他法,就是证悟了空性,这样的空性和显现即是双运,那么稍有辨识能力的人都能证悟了。
既然证悟如此简单,为什么从释迦牟尼佛到所有高僧大德还要异口同声地说,证悟现空双运极为稀奇、稀有呢?不应该这样赞叹。
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中都赞叹证悟现空双运极为稀有;诸高僧大德在各自的论典中也如是赞叹,如龙树菩萨在《五次第论》中云:“知此诸法空性理,一切业果依缘起,稀有又此极稀有,稀奇又此极稀奇!”
何为真正的“现空双运”
真正现空双运的“空”,是指万法的本性为空,如果本性未空,以其他实法来空,则根本不属于现空双运。
《中观四百论》云:“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意思是,如果证悟了外境为空性,则能断尽一切轮回的种子。《释量论》云:“断德失相连,贪及嗔恚等,由不见彼境,非由外道理。”意思是,贪嗔痴是缘外境的功德和过患产生的,所以,只要证悟外境为空性,以此途径就能证悟无我;如果没有证悟外境为空性,以其他任何途径都无法直接证悟,因为无法斩断自相续中的烦恼。希望大家一定要了知万法的本体皆为空性,如此才能逐渐断除相续中的实执。
不管是牦牛还是其他任何法,都应该将其本体抉择为空,虽然本体为空,但显现却不灭。这样显现的同时本性为空的境界,即是稀有的现空双运境界,证悟此理方能获得诸位大德的齐声赞叹。如此赞叹具有甚深的含义,也非常合理。
通达现空双运的方法
如果自己通过修炼有了一些修行体会,也会知道,所见到的一切法都无有实体,皆如幻如梦;万法虽有显现,但其本体无论从哪方面抉择都为空性。
证悟空性有很多方法,有些人依靠上师加持而证悟,有些人通过自己勤修而证悟,分别念较多的人可以通过中观推测来证悟。
认清自己,莫走弯路
现今时代,大多数人都是渐次根基者,并非上师灌顶或加持之后马上能开悟的利根者。所以,我们以中观的途径趋入相对比较保险,通过中观理证全面观察以后,对万法为空性这一点就会生起定解。
在释迦牟尼佛的显宗教法中,没有比以中观理证抉择空性更为殊胜的方法了。而要想以理证抉择空性,一定要依靠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不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很多《中观六论》的注疏,智者可以多方参考。
有些人自认为是顿悟根基,四处拜访名师,期望通过上师的指点能马上开悟。在得到上师灌顶和加持之后,内心特别激动,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然而,这种“证悟”并不可靠,没过几天便消于法界了,最后烦恼依旧不断。这时,内心会产生各种邪见,觉得“佛教是不是真能断烦恼呢?这些上师是不是假冒的啊……”
系统闻思可生定解
有智慧的人最好能系统地闻思修,以中观理详细观察所谓的“我”到底存不存在,万法为何是空性……这样长期串习之后,自相续很容易生起现空双运的定解。这种定解科学家等任何世间人都遮破不了,因为你是把自己的智慧融入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的智慧而做出的抉择。
清辨论师的《般若灯论》中讲过一个比喻:从远处望去,海面上遍满黄花,仔细观察后发现,花根生长依赖于土壤,而大海下面皆为水,并无土壤可依,故而了知,海面漂浮之鲜花只是幻现而已。
同样的道理,表面上看,人我和法我都存在,但以中观理真正观察,“我”也不存在,“法”也不可得。荣索班智达说:若已通达外境皆是等同,了知自心皆为迷乱,此时即已证悟空性。这时会认识到,不论外境好或不好,都与法界无二无别,仅是自心迷乱习气的显现而已,所谓的人和法丝毫不存在。这一点任何智者都无法遮破。
具定解的重要性
如今,外界环境十分复杂,我希望每位道友不是口头上,而是在内心当中真正对佛教生起定解。这种定解对佛教徒而言极为重要,因为修行人很难一辈子都待在寂静处,必定要面对多变的社会、复杂的人群、琐碎的生活。这时如果自相续中没有定解,修行很容易半途而废,这是非常可惜的。
希望大家不要仅限于口头上,而要用心去思维分析。思考之后,才能真正得到法的实义。麦彭仁波切说:现在大多数人都耽著词句,能够真正品尝到佛法甘露妙味的人极为稀少。希望大家闻思修行的时候,不要仅耽著文字,应该细心体会每句教言的含义,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相续。
此外,对显密教法也不要过多地分别寻伺、强加区分。显宗有殊胜的抉择方法,密宗也有自己不共的窍诀,实际上二者大同小异,没有很大差别。在抉择心的本性时,无论自己有缘修习哪种法,自相续一定要生起真正的定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下面讲合理之自宗,也即中观应成派见解。
戊二(宣说自宗观点无二双运)分四:一、以喻说明自宗观点;二、此以瑜伽现量可见;三、如此承许不堕常断之边;四、许此境界极为稀有。
己一、以喻说明自宗观点:
故自宗许观水月,水月本性毫不得,
无而现见水月时,虽是无遮却可现。
自宗承许的观点是:观察水月时,水月的本体丝毫得不到;虽然水月不存在,人们却可以现量见到其显现,因此说,水月虽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无遮,却可以依缘起不灭而显现。
造论的时候,首先遮破他宗不究竟见,然后建立无垢自宗是非常有必要的。《前世今生论》也是依靠这种方式造论。
自宗如何承许无二双运
观察水池中的水月时,了知其本体丝毫得不到。这里并不是说水月上面没有天月,而是说水月虽有圆形或半圆形的显现,但显现的时候,无论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何处观察,其本体都了不可得。
我在厦门的时候,有天晚上在一个水塘里见到一轮特别明亮的水月,于是写了一篇关于“水月”的日记。在南方经常可以看见这一景象。宛如天上真月一般皎洁明亮的水月,其本体丝毫不可得,这个比喻应该很容易理解。
这时会从心坎深处生起这样的定解:水月正在显现时是无遮,里里外外什么都没有,显现的本体即为空性;虽是空性,却可以显现。实际上,万法与水月没有任何差别,这即是万法的特点。
此处,麦彭仁波切用水月的比喻为我们说明了“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一万法究竟的实相。虽然诸位高僧大德本体无二无别,但显现上,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的智慧确实无与伦比。
自宗见解与显密教法皆相合
关于这个道理,《入中论》中也有阐述,如云:“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三摩地王经》亦云:“清净皎洁之明月,现于清澄之水池,虽无自性可显现,一切诸法如是观”,意思是,天空中皎洁的月亮可以现于水池之中,但显现的同时,无有丝毫自性,虽然无有自性却仍然不灭显现,对一切诸法皆应如此观修。
密宗实际也持这种观点,如大圆满“本来清净”是将一切诸法抉择为空性;“任运自成”是说空性之中可以显现身智无量无边的清净相。
龙钦巴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讲中观应成派见解的时候,也专门讲了水月的比喻。我讲解的时候曾说:“这个比喻非常甚深,希望大家能够牢记。”实际上,在藏传佛教当中,凡讲智慧的时候,都会涉及中观应成派的见解。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胜观部分也用过水月的比喻。一般来说,宗大师运用两种方式阐释中观见:一种是与此处相同的方式来解释水月的比喻,另一种是针对渐次根基者而说众生有三种执著——水月般的执著、月亮成实的执著、无有月亮的执著,宗大师认为,三者当中,最后一种执著不能破,而实有的执著一定要破。
总之,无论显宗教法,还是密宗大圆满等教法,都如是抉择了“万法本体皆空,空的同时显现不灭”这一究竟实相。
大家在实修自宗教法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等六根前的一切显现,都不是正量,只是一种显现,而显现的同时本体为空。不过,作为凡夫人,想真正通达现空无二的双运义是极为困难的。因此,通过水月的比喻来说明内外诸法的本性非常有必要。
己二、此以瑜伽现量可见:
空性显现凡夫前,虽似相违于现见,
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
现空双运的境界,虽在凡夫人面前显得好似相违,但对于现量见到法界实相的圣者而言,不但不相违,而且还会自然生起,自古以来,诸传承大德们都齐声赞叹,说这样的现空双运奇妙无比!
双运非凡夫境界
很多人可能想:以中观理抉择时,柱子的确是空性的,而眼前也确有柱子的显现,但自己为什么生不起现空双运的境界呢?
因为我们是烦恼障和所知障尚未清净的凡夫人,受根基局限,如水月般空即是现、现即是空的双运境界,很难在心中生起。就像用高倍望远镜才能清晰见到远方的山河大地,否则即使是较近的色法,也难以看清。
凡夫人因自身具有界限,故会生起现不是空、空不是现的分别念。看到柱子显现时,心里怎样也空不了;若以中观理抉择柱子的本体为空,其显现又现不出来。
实际上,在尚未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前,虽然从道理上能够了知万法皆空,但真正遇到困难违缘时,似乎怎样也空不了。根登群佩曾说:以理观察时,我确实不存在,但当手指被针扎破感到疼痛难忍时,我又好像存在了。大师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初学者讲的。
虽然凡夫人难以生起双运境界,但如果对万法皆空无任何实质这一点有了定解,对于断除自相续的贪嗔痴等烦恼,也会非常有帮助。
见道时自然现前双运境界
若能精进不断地闻思修行、积累资粮、忏悔罪业,当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时,自相续就会自然现前“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境界,这时不会感觉有任何相违之处。
所以,如此殊胜的现空双运境界,虽然在凡夫面前现似相违,实际于圣者面前丝毫不相违。如果现量见到现空双运,即已证悟了中观境界。
圣者齐声赞叹
对于这一境界,自古以来诸传承大德都异口同声地赞叹,说这样的现空双运妙不可言,极其稀有!显宗的很多经论中,都高度赞叹了这种现空无二的双运境界。无垢光尊者也说: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所见之显而无自性,实为稀有。在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虽然万法有显现,但他们却对此毫无执著。这一点非常稀奇,是凡夫人无法想象的。
密宗《二观察续》等很多续部当中,也有这样的赞叹,如《大幻化网》云:“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生之中生一切,正值生时无有生。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灭之中灭一切,正值灭时无有灭。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住之中住一切,正值住时无有住。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缘之中缘一切,正值缘时无有缘。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来去中现来去,正值来去无来去。”作者对“生、灭、住、缘、来去”五个方面观察之后感到极为稀奇,称赞这种境界是一切诸佛之秘密,奇妙无比。密宗真正的证悟境界即是如此,这也是显宗所说的现空双运。
总之,现空双运的境界之所以被众多经论和高僧大德们赞叹,是因为它是一切诸佛最究竟、最甚深的秘密。谁通达了这个秘密,谁就是真正的瑜伽士、真正的高僧大德、真正的成就者。
凡夫可相似生起
在我们尚未得地之前,现空无二的境界很难现前,但与之相似的境界却可以生起,比如,通过闻思中观,可以推出万法了不可得,如同水月、幻影、梦境一般。这种境界也极为稀有。
然而,对外境实执很重的人却无法生起,所以,依靠中观理将万法抉择为空性非常有必要。《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意思是,凡夫人所见、所闻、所触等的一切都不是正量,全部是幻相。如果通达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再对它们产生强烈的贪执,继续修持之后,就会逐渐断除自相续中的一切罪障。
对于这些殊胜的法要,我们如果只满足于见到、听到,而不去实际修持,也是不够的。懂得道理之后一定要实修,实修非常重要!
己三、如此承许不堕常断之边:
若从空性分衡量,无有丝毫不空故,
虽可断定说无有,然而于无之自相,
未曾失去之同时,不灭之中可显现。
未失现之自相时,安住无基大空中。
如果从空性角度衡量,自本体不空的法丝毫也不存在;虽然可以断定诸法皆为空性或无有,然而,诸法在未失去“无”之自体的同时,于自相不灭中却可以显现一切。诸法在未失去“现”之自相的同时,安住于无基的大空性之中。
如果从空性角度衡量,包括如来藏在内,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无有一法不空。虽然可以断定诸法皆为空性,然而,诸法在不失“空性”自体的同时,在此不灭之自体当中却可以显现;在不失“显现”自相的同时,安住于无基的大空性之中。虽然在凡夫地想真正证悟这样的境界非常困难,但万法的实相即是如此。
从空分衡量,无一法不空
关于诸法皆空这一点,不但第二转般若法轮做了抉择,第三转法轮,乃至密宗当中,也做了如是抉择。比如,在解释第三转法轮的《宝性论》中就讲得非常清楚,如颂云:“心性如虚空,无缘亦无因,无聚亦无生,无灭亦无住。”密宗大圆满将万法抉择为本来清净,也包含了诸法皆空之意。《智慧漏解续》中云:“无二取忆念,无佛无众生,无法无法性,一切皆无有。”意思是,从空性实相角度讲,对一切法无有能取所取的忆念、没有佛和众生、没有法和法性,一切都了不可得。
总而言之,从空性角度衡量,轮涅所摄的一切法全部为空。不过,这种空性与外道所说的空无完全不同,两者有很大区别。
不舍空而现,不舍现而空
虽然可以断定诸法皆为空性、无有,但在不舍其空之自体的同时,诸法可以无欺显现;万事万物虽有显现,但在不舍显现自相的同时,安住于大空性之中。
了知这一点很关键,能避免堕于常断边。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意思是,了知诸法不舍显现的同时本体为空,能破除“有”的边见;了知诸法不舍空性的同时无欺显现,能遣除“无”的边见。
堪布根华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浅释》中引用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教证,也说明了万法空的同时,不舍空的体性而现;现的同时,不舍现的自相而安住于大空性。
以水月喻来说明比较容易理解。水月的本体虽为空性,但在不舍其空自体的同时,可以无欺显现;水月虽有显现,但在不舍显的自相同时,安住于无基大空性之中。
这样的境界,凡夫人的意识当中很难显现,但对空性有所证悟的人的确可以现前。全知无垢光尊者说:“现而不成有,空而不成无”,意思是,万法虽然显现,但显现不能成立它们实有;虽然是空性,但不能因为是空的缘故而成立为无有。就像水月虽有显现,但并没有实体;本体虽为空性,却不是无有。尊者说:“诸位当了知,一切法皆住于无二大自性之中。”这与麦彭仁波切的密意非常吻合。
我们也应当这样看待一切万法,努力对“诸法虽有显现,但不成为实有;一切显现虽为空性,但不成为断空;万法皆安住于大自性、大空性当中”这一实相生起定解。
此颂含摄了第二、三转法轮的全部密意
也可以说,“诸法空的同时,未舍弃现的体相;现的同时,未舍弃空的体性”,如此已将释迦牟尼佛第二转和第三转法轮的密意全部含摄其中。
为何这样讲呢?因为,从空性角度讲,印度月称论师、藏地荣索班智达等很多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地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并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从自相或明分角度讲,印度布玛莫扎和莲花生大士将诸法抉择为自相不灭;藏地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论典中也抉择了光明分。究其实质,印藏高僧大德的密意丝毫不相违,全知麦彭仁波切将他们的密意全部结合起来,做了言简意赅的叙述。
密宗无上大圆满能轻而易举地把这些道理直指出来,使宁玛巴后学者很容易就能了达。而显宗行人既要闻思《中观六论》等空性般若方面的经论,又要闻思《宝性论》等诠释第三转法轮密意的宝典,之后将第二转、第三转法轮的密意融合为一,最终才能做出抉择。但在密宗当中,只要具足大圆满的少许境界或觉受,就很容易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万法空时,不舍现的自相;万法现时,不舍空的自性。从修行境界衡量时,证知这一点非常关键。
本论的第一个问题主要抉择见解。不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因为虽然佛教徒常讲万法皆空,但很多人都未真正理解空的含义。麦彭仁波切在本论的开头,便通过教证和理证的方式做了详尽阐述。
己四、许此境界极为稀有:
分类此空以此空,此现此空永不得,
于此彻底了达时,觅义寻者未得义,
非但不生失望心,反得快乐真稀奇!
“此空、以此空”,以及“此现、此空”等分类,于实相境界中永远得不到。当对离一切戏论的现空无偏之境界彻底了达时,对于寻伺者难以了达的实相义,非但不会感到失望,反而会觉得快乐无比,这真是太稀奇了!
实相中,何者皆不得
在究竟的实相境界中,“此空、以此空”“此现、此空”等各种分类,比如,“瓶子为空性,以何者空?以其上的实有空;圆成实本体不空,以其上的遍计法空;瓶子显现,其上的实法为空”,等等,这些概念在真实义中永远得不到。
我们修行的时候,首先应该通达一切万法的本体为空性,过程中一定要知道,所谓的空,并非凡夫人所想的那样,真正的空性根本不会分“自空”“他空”,也不会有“此空”“以此空”等分类,或者“此法不空,以他法来空”等说法,因为法的本性即为离戏大空性。
这并非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一人的观点,而是所有中观论师和大智者们的究竟密意。麦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论》中引用了龙猛菩萨的教言“火之自性热,糖之自性甜,如是一切法,自性皆空性”来说明,意思是,火的自性是暖热,糖之自性是甘甜,如是一切法的自性皆为空性。在此空性上,此空、彼空等分类永远得不到。
麦彭仁波切于此处只讲了所抉择的空性,并未细致宣讲如何抉择这种空性。就像为人指点道路,只说应走哪一条路,并未详细说明应该怎样走。为何不讲呢?因为在相关的中观论典中,已把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等各种抉择方法讲得非常清楚。而《定解宝灯论》并不是专讲中观的论典,所以老人家在这里没有详细宣讲。要想具体了解这方面的道理,一定要参考《中观六论》等中观论典。
未得,即是最殊胜的得
依靠上师的窍诀,或者通过闻思修行,真正获得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时,在这种境界中,有、无等任何戏论丝毫也得不到。
一般人在得不到想找的东西时会很失望,比如,一头牦牛走失了,牧童找了一整天也没找到,最后特别伤心,不知该如何是好。但此处不同,修行者以中观理如实抉择并证达之后,完全知道了不管是自己的心还是外界的一切法,有也得不到,无也得不到,任何执著和戏论都了不可得。虽于何处都遍寻不得,可是他并不会为此伤心难过,反而感觉快乐无比。
真正的瑜伽士,通过中观理或密法抉择并现见自心的究竟实相之后,并非获得了什么,而是连微尘许的法也没得到,这时,他相续中自然而然现出了智悲双运的境界。这种境界无法以语言描述,内心充满了快乐。密宗把这种快乐称为大乐智慧、大快乐,或者大永乐等,用很多词语来形容。
我们若以大圆满的窍诀实修,或者通过上师指点心性,最后也能了达“见无所见,即已现见”的究竟奥义。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中说:未见即是最殊胜的见。若用于表述这里,则可以说:未得,即是最殊胜的得。
很多经续都宣讲过这一奥义,如佛经云:所谓见虚空是如何现见的,对此义应作详细观察。《智慧等空续》云:“于自心法性界,如以无见之方式而寻思,现见无有所见之法身,是故名为智慧界。”意思是,对于自心的本来法身,若以没有任何所见的方式观照,就能现量见到无所见的法身,无所见的法身也叫做智慧界。当然,若以密宗的方式解释,里面有非常殊胜的窍诀。
平时我们观自心时,里里外外到处寻找也遍寻不得,然而,心的自性却从未与光明分离。此明空无二其实就是密宗最究竟的境界。
密宗教言可直达本义
在藏传佛教当中,上师传讲《定解宝灯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求听者在未得到灌顶之前不能听闻这部法;二是没有灌顶的要求,但在宣讲的时候,不会讲里面最殊胜的窍诀修法,只从理论上传授。
我1994年在小经堂讲过一次《定解宝灯论》,当时没有要求灌顶,这次同样不要求。不然,没得过灌顶的人可能会特别着急,因为现在很难找到上师灌顶。但一般来说,对传讲密法特别注意的上师,讲《定解宝灯论》之前会有灌顶的要求,没得灌顶不能听授。
为何这样要求呢?因为上述道理若用大圆满等密宗的方式解释会非常殊胜,无需过多语言就能直达本义。听者只要依此观自己的心,意义便会自然现前。若用显宗理论解释,有时即使说得非常多,也很难阐释出其中的甚深奥义。
就像此处,对于中观现空无二的道理,若以密宗的方式宣讲,如通过上师的窍诀寻找自心或其他任何法,就会知道,最后什么都得不到。虽然什么都没得到,但却获得了最大的欢乐,最大的修行成就。
麦彭仁波切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一心”,而内观自心的时候,始终得不到任何戏论。在这样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安住,就是所谓的智慧大乐。这时虽然什么都得不到,但不仅不会伤心,反而会快乐无比,这真是非常稀有!这种境界以世间语言根本无法宣说。
第一问结语
至此第一个问题已经宣讲完了,它主要讲了中观见。诸位道友不论学大圆满还是中观,都应该具有现空双运的见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有了这一基础,理解其他中观方面的论典也会非常容易。
一定要知道,对于万法的本性,无论我们以怎样的教证和理证去寻找,最后都一无所得,虽然得不到,其显现却不灭,而显现的同时本体为空。就如刚才麦彭仁波切所讲,空的时候,现的自相不舍弃;现的时候,空的自体不舍弃。
我们作为凡夫人,对于这种境界,现在只能虔诚祈祷,一旦获得了少许证悟境界,才能真正了知现空不相违;当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时,现空双运的境界就能自然而然现前。
《浅释》中的珍贵教言
堪布根华著的《定解宝灯论浅释》中有很多甚深的教言,希望大家能认真阅读。他说:对于本论的七个问题应该详细分析,不要以为高僧大德们的见解有所不同或者自相矛盾,他们只是为让后学者了知真正的佛法教义,才显现如此辩论。如果我们也随意辩论,进而诽谤,将会毁坏自己的相续,但如果通达了观察的方法,如理地观察、驳斥他宗,则没有任何过失。
堪布根华引用了很多经论的教义来说明这一点,他说:“我等本师在《解深密经》中着重赞叹了三转法轮中的末转法轮,并呵责了第一、第二转法轮,同时也在三藏中宣说了各种各样的破立观点……如是观察辩论,即使对他宗有害,也无有过失。”
“对于印度藏地诸位成就者为利益众生所显现的任何破立观点,均不能生邪见,而要以公正严谨的态度深究教义,依此使自己的智力尽善尽美,并通过实修了义经续的甚深密意增上功德,从而普度众生、弘扬教法,精通大德们的所作所为。”
以上是堪布根华留给后学者的殊胜教言。我已将这部《浅释》译成了汉文,如果你们不看真的有点可惜。藏传佛教中有很多珍贵的宝典,学了之后会对自己非常有帮助。当然,人生很短暂,不能只耽著在文字上,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现今耽著词句的人非常多,真正品尝到意义美味的人很少。我们应把所学的每一句教言结合自己的相续来对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