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4课
癸二、所破不成:
不空瓶子之外法,所成实有为何法?
汝等了知所破相,实为荒唐可笑处。
汝宗在不空的瓶子之外所成立的实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法?你们了知的这个所破相,实在荒唐可笑。
中观应成派以胜义理分析时,将眼等色法直至一切智智之间轮涅所摄的一切有法,全部抉择为空性。既然如此,汝宗所认为的“瓶以瓶不空,而以瓶上的成实法空”当中的“成实法”到底是怎样的法?其形状、颜色等究竟是什么样?请不吝赐教。
对方的所破相实在荒唐
“汝等了知所破相,实为荒唐可笑处”,你们认识的这个所破相,实在是一个荒唐可笑之处。颂词中的“所破相”以前直译为“所破境”。虽然意义没有太大差别,但直译的颂词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后来意译的比较好懂,也契合本意。
对方宗派很多论典都讲:作为中观学人,首先必须找到所破相,不管是教证的所破相,还是理证的所破相。如果认识了所破相继而遮破,就可以很快证悟空性。然而,对方现今所认识的所破相——瓶上的所谓实有法,却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法,如同石女的儿子一般。
大智者麦彭仁波切觉得很可笑,说道:你们现在确实已经找到了所破相,它就如同石女儿子的好朋友一样,这样的所破相你们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实在荒唐可笑。
既不合教理,也不合常情
这种所破相,不仅麦彭仁波切认为不合理,格鲁派的章嘉若必多吉、第五世尊者等诸多高僧大德也认为不合理。章嘉国师在一首道歌中说:现今,有些年轻智者所寻找的所破相,就如同牛角一般,如此下去,法界母亲也会舍弃汝等,独自远去的。尊者之所以用牛角比喻,是因为牛的两只角是分开的,并非一体,同样,瓶上的成实法与瓶子已经分开了,所谓的所破,已成了瓶子以外的一个实有法。
认识这样一个所破相实在荒唐可笑,有什么用呢?凡夫人一般都执著瓶子本身为实有,因此,只说瓶子为空性就可以了,没必要说瓶子以外的实法为空。比如,让某人拿一个瓶子过来,他肯定不会问:“是拿瓶子,还是拿瓶上的实法?”他只会把瓶子执为实有。
凡夫人需要断的只是对瓶子本身的实执,并不是将瓶子放在一边,去遮破瓶子以外的实有法。这样做没有任何必要,因为既不符合凡夫人的执著,也不相合教证和理证。
《定解宝灯论》对了解宁玛巴的教法,尤其中观观点方面极为重要。通达此论之后,对于藏传佛教最主要的观点基本都能通达。益西彭措堪布在其《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中引用了很多格鲁派、宁玛巴的观点,对麦彭仁波切所立自宗也讲得十分清楚,希望大家能仔细研读。
自续派论许所破,加成实等之鉴别,
然就观察胜义言,加此鉴别有何用?
中观自续派论典普遍承许,观察所破万法时应加上成实等鉴别,然而,就观察胜义而言,加上此等鉴别有什么用呢?
概述中观二派
中观宗分为应成派和自续派两大派别。应成派由月称论师开创,代表人物有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菩萨等中观论师;自续派由清辨论师开创,代表人物有清辨论师、静命论师、智藏论师等诸论师。此颂是分析自续派的观点。
自续派是将胜义、世俗二谛分开抉择,抉择过程中,会加上成实、胜义等鉴别,比如,诸法在胜义中不成立,在名言中可以成立。清辨论师在《般若灯论》中云:“第一义中一物生等自体不成故。”
月称论师为解释《中观根本慧论》造了两部论典,一是释义的《入中论》,一是释词的《显句论》。他在《显句论》第一品中对分开二谛、加胜义鉴别等观点做了详细破析,认为:因果所摄的一切法,在二谛当中皆无生……
虽然自续派在观察万法时如是鉴别,这种现象自古就有,但中观应成派认为,不应加这些鉴别,因为若将二谛分开,承认胜义中没有成实法,则已经间接承认了世俗中有产生,但这并不合理,因为以胜义量抉择时,诸法在名言中也不能成立。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以石女儿子的比喻说明了诸法不要说在胜义当中,在名言当中也无有产生,显现的一切法没有真正的产生,只是假立的缘起生而已。仁达瓦在《入中论讲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中论略释》中也对此做了分析,认为假立的缘起生不包括在四生当中,所谓的四生,在名言当中也不能成立。
加鉴别,已违背了应成派观点
格鲁派个别大德自称秉持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既然如此,为何在观察诸法的时候,却如中观自续派那样,加上“柱子本体不空……”这样的鉴别呢?如此一来,已违背了中观应成派的观点。
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在麦彭仁波切之前,宁玛巴自宗相关的资料并不是很丰富。虽然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等论典中也做过一些说明,但都没有像麦彭仁波切的两大著作——《澄清宝珠论》和《中论概要》,以及其他很多论典那样细致入微地分析和抉择。
我们作为后学者,尤其是宁玛巴教法的学修者,一定要认真分析麦彭仁波切所讲的教义。慢慢思维之后,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就会逐渐融入自相续,这时内心会获得一种不共的加持和力量。
癸三、文字纠缠无有实义:
思若空性仅世俗,亦似无有柱子后,
担忧咬文嚼字也,如此更成纠缠字。
如果是因为思维柱子若以柱子的本体空,那世俗当中柱子也不存在了,有此担忧而咬文嚼字,实际上,这样纠缠文字的过失更严重。
纠缠文字的原因
对方之所以承许“柱不以柱的本体空,而以柱上的实法空”,是担心如果柱子的本体空,那名言中的柱子也不复存在了。没学过中观的道友可能也会有这种想法,觉得如果瓶子的自性为空,那名言当中瓶子也不存在了,这样怎么用瓶子提水啊?如果世俗中柱子的本性为空,那怎么建经堂呢?
因为担忧柱、瓶等一切法在名言当中不存在,对方便开始斟酌字眼,咬文嚼字地说:“柱不以柱空,而以柱上的实有空”或者“瓶不以瓶空,而以瓶上的成实法空”……
纠缠文字过失更重
然而,这样纠缠文字的过失更严重。麦彭仁波切在后面会以很多教理详加说明,比如,如果瓶以瓶不空,会有两个瓶子的过失。我在这里不做详述,否则就会有藏族俗语“牛头没煮熟时,吃牛舌不合理”这样的过失。此颂主要是强调,如果对方这样做文字上的纠缠,过失会愈发严重。
除了麦彭仁波切以外,萨迦派等其他宗派的一些高僧大德也对此发过太过,对方很难做圆满的解释。
了知密意,勿造口业
不过,从引导不同众生的角度讲,执持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必要。也许有人会想:“谁会有这种实执啊,像我这样的人也不会有。”我们不应该这样想,因为承许这种观点的人并非一般凡夫人,一定有其密意。高僧大德们显现上在辩论,其真实的用意凡夫人根本揣测不出。
希望大家在学习、辩论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造口业,说“他们的宗派不好”等等,我讲的时候真的有点担心。法王如意宝晚年时经常说:“我特别害怕自己会造舍法罪,因为年轻时很喜欢辩论,过程中可能造了不少恶业。”
在座四众弟子当中有些也喜欢辩论,但如果不懂得方法,辩论到最后很容易变成吵架,这样没有太大意义。辩论之前,首先要懂得道理,以中观和因明的教理打开自己的智慧,同时,也要了知一些辩论的方法。这样自己以后无论与道友还是世间人辩论都会比较容易。
总之,大家一定要观清净心,千万不要认为格鲁派最究竟的观点即是如此,要知道,这只是他们为了度化部分根基众生而做的暂时承许。
世俗说柱有即可,为何言彼彼不空?
你们说“世俗中柱子有,胜义中柱子空”就可以了,为何一定要说“柱以柱不空”呢?
如果对方担心有世俗中柱子不存在的过失,那直截了当说“世俗中柱子存在,胜义中柱子为空性”就可以了,为何一定要说“柱以柱不空”呢?
这里并不是单单针对柱子、瓶子进行辩论,而是以此为例,对万法如理进行抉择的一种辩论,大家应该了知这一点。
若说此二是一义,其实并非一意义,
如果对方辩驳说:“世俗中柱子有”与“柱不以柱空”这两种说法是同一义。其实,两种说法并非同一个意义。
对方认为这两种说法完全一致,毫无差别,实际上,二者截然不同,只是他们自己浑然不知而已。
有何不同呢?
所谓柱子已存在,与柱有柱不相同,
后者实际已承认,存在能依及所依。
所谓“世俗中柱子存在”与“柱上有柱”(即“柱以柱不空”)的说法完全不同,后面的说法实际已经承认了它们之间能依所依的关系,即一个柱子是能依,另一个柱子是所依。
两种说法的差别
麦彭仁波切解释说:“世俗中柱子存在”和“柱上有柱”两种说法完全不同。世俗中有柱子,人们以眼睛即可现见,没必要将其遮破,释迦牟尼佛也说:万法在名言当中皆存在。所以这种说法很合理。
但是,如果承许“柱上有柱”或“柱以柱不空”,则说不过去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说法已经承认有两个柱子,并且它们之间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虽然对方口头上不会承认这一点,但事实已然如此。具体而言,如果说世俗中有柱子,那么以一个“柱子”表示即可,如果说“柱上有柱”、“柱以柱有”或者“柱以柱不空”,就会出现两个柱子,其中一者是能依,另一者为所依。
说柱上有柱,实无必要
在柱子上面加一个柱子,即说“柱以柱不空”,有何必要呢?实在多此一举。
学院很多女众提水的时候,都不拿大瓶子,而是用几个小瓶子装。昨天我转坛城的时候,看到有位女众用四个很小的瓶子提水。其实用一个大瓶子就可以装下,不知道她为什么用那么多小瓶子?可能也有必要吧。
提水时拿很多小瓶子也许有必要,但这里出现两个瓶子则毫无必要。只要说世俗当中瓶子、柱子等一切法都存在,胜义当中万法皆为空性,就非常清楚明了,根本没有必要说瓶以瓶不空、柱以柱不空……这样不仅解释起来特别麻烦,意义也完全不通。
胜义柱子不存在,何言柱以柱不空?
世俗言说柱柱子,两次重复文法误。
若承许胜义当中柱子不存在,为何说“柱以柱不空”呢?若承许世俗当中柱子存在,说“柱以柱不空”也不合理,不仅有两次重复说柱子的文法错误,意义上也与之相违。可见,此说法在二谛当中都不合理。
此颂前两句是从胜义谛的角度观察,后两句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观察。
明晰二谛概念
胜义,是指一切诸法的本来实相;世俗,是指万法如梦如幻的显现。
二谛的范围比较广,也可以说,观待而言,真的叫做胜义,假的叫做世俗。比如,白天我们所做的一切是真实的,晚上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假的,观待而言,白天所做之事为胜义,晚上所做之梦为世俗;若进一步,凡夫人面前所显现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假象,此为世俗;精进修行之后,证悟了万法本体为空,此为胜义。
什么是胜义量和世俗量呢?衡量胜义谛的智慧称为胜义量,也叫胜义智;衡量世俗假法的智慧是世俗量。二量也可以观待成立,比如,我们使用验钞机可以识别出真钞票,这可称作胜义量;也可以用它把假钞一一识别出来,这可称为世俗量。
希望大家首先分清什么是胜义,什么是世俗,什么是胜义量,什么是世俗量。
“柱以柱不空”在胜义中不成立
从胜义角度观察,直接说胜义当中柱子不存在即可,就如中观自续派那样加鉴别。中观应成派在抉择圣者入根本慧定时,不会加任何鉴别,虽然他们有时辨别后得也会加鉴别,但这并非应成派自宗究竟观点,麦彭仁波切在后面也会宣讲。
虽然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在辨别入定境界时,有是否加鉴别的差别,但他们一致认为,以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大缘起因等做胜义观察时,诸法一点一滴都不存在、本体为空性、远离一切戏论。既然如此,为何要说“柱以柱不空”呢?实无任何必要。
“柱以柱不空”在世俗中不成立
“世俗言说柱柱子,两次重复文法误。”如果认为世俗当中柱子不能空,故说“柱以柱不空”,也不合理。昨天讲过,说世俗当中有柱子,没有必要“柱子、柱子”这样重复两次。这既不符合简单的语法,也不相合世间人的语言习惯,即使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不会这样说。
通过麦彭仁波切的分析,我们就会觉得说“柱以柱不空”没有任何必要,只需说“胜义中柱子不存在,名言中柱子存在”就可以了,没必要做文字游戏,这样过失反而更大。
在藏传佛教的辩论场中,不论格鲁派还是宁玛巴的修行人,对于“柱以柱不空的究竟密意何在”这一问题都辩论得比较多。一般来讲,对于其他宗派的说法,普通人很难真正了达,但经过麦彭仁波切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就比较容易把握关键点。
能否观察?怎样观察?
有人可能想:麦彭仁波切虽然口头上说不破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但实际上,却以大师所说的教义作为观察对境,这难道不是在破宗大师的密意吗?
关于这个问题,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阐述过,他说:从宗喀巴大师的一些教言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密意,比如,整个格鲁派都承认,宗大师通过文殊菩萨的加持,真正证悟了中观究竟义后,著了《三主要道论》,而这部论最后抉择见解时,根本没有承许“柱以柱不空”。
由此可见,宗大师暂时承许“柱以柱不空”必定具有密意。既然如此,我们能否观察呢?当然可以观察,即使观察佛陀及其教言也是开许的。我们可以说“某部佛经属于不了义经,其中内容应如何解释,否则有什么过失”等等。但在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知道,佛陀这些不了义、不究竟的说法,只是为了接引根基暂未成熟的某些众生,我们对此作观察,并非要遮破释迦牟尼佛的观点,而是为了解析佛经的密意。
同样,此处并非遮破宗喀巴大师的观点,而是将其解释为不了义。虽然格鲁派个别大德认为,宗大师所抉择的“柱以柱不空”是最究竟的见解,不承认《金鬘论》与宁玛巴所抉择的见解为了义,但实际上,若以《般若经》及龙猛菩萨的究竟观点来衡量,所谓“柱以柱不空”完全解释不通。
宗大师的确讲过这种观点,但这只是针对个别众生的暂时承许,其究竟密意绝非如此,故应将其解释为不了义,这样不会有任何过失。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都说过,宗喀巴大师对藏地雪域的恩德非常大,有些后学者由于未了达他的真正密意而将不了义执为了义,究竟来说是站不住脚的。
长期精进是通达之关要
以上所讲的道理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思维。有些道友对于数学或电脑方面的问题很容易通达,但对中观却比较迟钝,我讲了一百天中观,他们仍然不解其意,不为所动。这一方面与前世因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自己是否潜心研究息息相关。宗喀巴大师显现上也是经过数十年精进努力,才真正通达了中观。大师的传记中说:他从16岁开始学习和研究中观,40余岁时自相续才真正生起中观的境界,之后撰著了《缘起赞》。
我们作为凡夫人,千万不要认为在某位大活佛面前接受灌顶,经过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证悟。一般来讲,通过长期闻思修行之后,相续当中才有可能生起殊胜的境界,这并非一天两天,或者一年两年的事情,《扎嘎山法》中再三讲长期精进乃关要,几十年不断下功夫非常重要!
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和修行人的闻思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从来没有“我要马上得到什么境界”的想法,而是始终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努力闻思修。希望大家不要放弃中观方面的闻思修行,应该经常翻阅中观论典,反复观想、思维,这样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才容易生起。
下面继续以理证遮破对方观点。
壬三、自许相违:
若自不以自身空,自存在时以他空,
所破他法若无有,则违所许自不空。
如果诸法不以自本体空,自本体存在却以他法来空,而所破的他法如果并不存在,就与你们所承许的诸法不以自本体空相违。
对方认为:柱子的自本体不空,以柱上的成实法来空。这种说法完全不合理。为什么呢?
诸法本体即为空性
释迦牟尼佛说过,轮涅所摄的一切法自性皆为空性,很多经论对此都做过详细阐述。
对方的这一观点,不要说中观应成派,即使自续派也不会承认。自续派虽然认为名言中诸法自相成实,但他们所谓的自相成实,是指柱子等诸法本身,并不承认在诸法显现以外还有一个成实法。而在胜义中,自续派与应成派观点一致,是遮破柱子本身的成实,将柱子的本体抉择为离戏空性。
观察柱子、声音等一切法时,直接说它们本身不是实法,将其遮破即可,没必要转弯抹角,在它们上面找个成实法来破,这样做既无必要,也不会成功。
“成实法”本身不成立
此外,对方所许的“成实法”根本不能成立。
所谓成实法,即真实独一的实法。它没有任何功能和作用,这样的法即使在名言中也不存在。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所谓的一个瓶子,只是对现出大腹行相的物体以遣除其余非瓶的心而立名为瓶子的,对诸多微尘聚合的自相法假立谓‘一’的,而并不是实有的‘一’。如果是实有的‘一’,那么不可能用众多人的不同心识来缘,因为以此(离一多)理证有妨害……”
也就是说,如果瓶子是空性的,那么每个人缘它产生不同的眼识、不同的感觉,是非常合理的,但如果瓶子是成实法,那么世间所有众生都必须生起同一眼识、同一感觉。以理推证时,所谓的实法必须这样才能成立,但这种实法即使在名言中也根本不存在。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对此分析说:“如果存在一个真实独一的法,则十方三时的无量诸识只能唯一缘它,除此之外一法也不可能再缘。并且,除了唯独它以外十方三时的其他法一个也不该存在。到最后,认知这个所谓的‘唯一’、与其本身异体的有境也需化为乌有……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无人对这样的实法生执
一切众生最初产生我和我所的执著,都是依靠万法本身,并不是说,产生我执和我所执的因不是柱子,而是柱子以外的成实法。谁也不会对这种成实法产生执著。
如果我们问牧童:“瓶子是什么样的?”牧童只会说:瓶子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根本不会想瓶子之外还有一个实有的物质,对它产生执著。
不要说人,即使猪、牦牛这样的动物,也只会对食物和水本身产生执著,见到食物就想吃、见到水就想喝,除此以外,根本不会想在这些食物和水以外,还存在另外一些实法。
既然如此,破这样的实法有什么必要呢?我们破斥的目的,是要遣除众生相续中实有的执著,让他们了达空性。如果众生没有这样的实执,即不认为瓶子、食物等诸法之外还有另一个实体,也从未对其产生过执著,就根本没必要遮破。
由此可见,对方所谓“柱子以成实法空”的观点,完全不合理。
有自许相违之过
假如对方承认“诸法的本体为空性”,那么就与他们最初所许的“柱子自本体不空,以其他成实法空”的说法相违。虽然“诸法本体空”的观点与佛经密意及诸高僧大德们的观点完全相合,但却与对方自宗观点相违,实在无法过关。
以前,有些人想偷渡去印度,从冈底斯雪山那边无法过去,被警察堵住之后,又转从别的地方过。对方也是这样,“柱子以柱不空”的观点说不过去,又转而说柱子的本体空,但此说法已与他们最初的承许相违。
对方观点属于词句之他空
由此也能看出,格鲁派的有些观点属于他空。前面麦彭仁波切说过:格鲁派“柱不以柱空”的观点是词句上的他空。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虽然对方非常重视第二转法轮的意义,心里并不承认他空,但在词句上确实出现了他空的说法。
什么是他空呢?所谓他空,是指自本体不空,以其他一法来空。承认这种观点的宗派称为他空派。因此从词句来看,对方的观点俨然成了他空派。后来有些高僧大德也说:“瓶不以瓶空”这种说法,实际就是他空。
对方这种观点确实值得观察,因为这并不是小问题,不是一些小僧人在辩论场合说错话,而是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论释·理证海》中都明显地宣讲过的。若是小问题,麦彭仁波切也不会在多部论典中予以破斥。
除了法尊法师翻译的《入中论·善解密意疏》和一部汉文版的《六十正理论略说》以外,格鲁派的教法,尤其中观方面的论典,被译成汉文的并不多。不过,益西彭措堪布的《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中列举了很多格鲁派的观点。希望大家能够详细分析。
我们并不是以贪嗔之心向其他宗派发太过,而是以非常公正、平和的心态进行分析。辨析清楚之后,就会知道从哪方面断除实执,才会对自己有利益。
庚二(遮破他宗所许他空)分三:一、他空非真实空性;二、以比喻阐明此理;三、对此赞叹应成非理。
辛一、他空非真实空性:
自宗承认了义之他空
此处主要讲,不了义的他空并非真实空性的道理。实际上,对于真正了义的他空,不仅觉囊派承许,宁玛巴也承认。比如,麦彭仁波切的《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他空承许狮吼论》和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如意宝藏论》《胜乘宝藏论》等论典中,都宣讲过他空观点。但是,无论是麦彭仁波切、荣索班智达,还是无垢光尊者,在语句上都没有承认过自己是他空派。
虽然宁玛巴有个别大德,比如,明朗罗扎瓦、格色班智达、喜庆嘉措等,不仅承许他空观点,语句上也很明显说了,但他们所许的他空与此处所破之他空完全不同。明朗罗扎瓦等大德认为,如来藏的本体是以如幻如梦的方式存在,亦为离戏空性,并非相似空。如果与这种了义观点相结合,《涅槃经》《楞严经》的许多观点都很容易解释。
自空、他空争议大
关于自空、他空方面的辩论非常多。法王如意宝以前说过,他在石渠求学的时候,有时候会和道友针对这一问题从晚上一直辩到天亮。不过,堪布根华不太喜欢辩论,所以他只在《定解宝灯论浅释》这一品的后面说“自空他空互相争议大,若堕现空之边则有过,现空不违双运宗派胜,持此岂非已胜一切宗?”
自空、他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辩论,虽然我们现在想一下子辨析清楚非常困难,但通过教证、理证进行观察、思维还是很有必要的。
通常依他之空性,决定不是真空性,
通常而言,自本体不空,而依其他法成立之空性,决定不是真正的空性。
无论是“柱子本体不空,以其上成实法空”的空性,还是“圆成实本体不空,以遍计法或其他法来空”的空性,真正以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第二转空性理来衡量,都不能称为真正的空性。
辛二(以比喻阐明此理)分二:一、如马牛喻不成双运;二、如水月般无二双运人皆得证。
壬一、如马牛喻不成双运:
为什么它们不是真正的空性呢?
马上虽不成立牛,岂能确定彼马空?
虽然能现量见到马的上面没有牛,但怎能确定这匹马是空性的呢?当然无法确定。
以喻说明他空非真正空性
又如,无论瓶子上面有还是没有一个实体的柱子,都与瓶子的本体没有任何关系,即不能证明瓶子的本体为空。“马上没有牛”只能算一种相似的空性,并非真正的空性。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引用教证说明过,如云:“经说:‘大慧!于一法无一法之空性,是一切空性之最下者。’由牛非马故说牛非有,不应道理,自体有故。”意思是,一法上面不存在另一法的空性,是所有空性中最低劣的,就像说牛不是马,故说牛不存在一样不合理。颂词中马和牛的比喻,出自月称菩萨这部《入中论自释》。
现在汉地有个别人破斥月称论师和寂天菩萨的观点,但却没有任何教证和理证的依据。藏传佛教修行人一般都特别重视月称论师的中观观点,并将他视为密宗的一位上师,从来没有谁会破月称论师和龙猛菩萨的观点。只要是他们的观点,大家都会承认。
承认他空的过患
以第二转法轮的教言衡量,他空不算真正的空性。在觉囊派中,比如觉囊全知朵洛瓦在其造的《中观了义海自释》中就提到,从二转空性的角度讲,如来藏本体自空,若执著其堪忍不空,则与外道执著不可思议的神我无有差别。
我们不能承许如来藏是一个不可思议、常恒实有的法,否则,它就与外道所说的遍于一切世界、常有自在、任何人都不能观察的“常我”没有什么差别了。关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都做过论述。
诸大德的显现皆有密意
对于自空、他空的观点,我们一方面要观察,另一方面也不要生邪见,因为,一些大德持此观点有非常重要的目的,尤其觉囊全知尊者所承许的他空观点,释迦牟尼佛在很多佛经中都做过授记,说他将来会弘扬他空教法。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布顿佛教史》的作者布顿大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自空派智者。有一次,觉囊全知朵洛瓦欲与他辩论。布顿大师想观察一下缘起,看看自己能否辩赢,于是他随手从《大藏经》里拿出一本佛经,打开一看是《大鼓经》,翻开之后正好看到释迦牟尼佛对觉囊全知授记的文字。布顿大师心想:自己这次肯定辩不赢,还是避一避吧。
第二天清晨他对侍者说:“今天如果有人找我,你就说我不在,到其他寺院讲经了。”说完,尊者便躲在旁边一间屋里。觉囊全知来了之后没见到布顿大师,便围着他所待的房屋右绕了三匝,并以辩论的姿势用右手拍左手,这样做了三次之后,此房屋顿时裂开。显示完神变之后,觉囊全知便离开了。
自此以后,布顿大师对他空观点生起了很大信心,不过,他依然秉持自己的见解。后来布顿大师圆寂的时候,有位弟子在光明境界中见到上师对他说:“不要放弃自空见,此见解十分殊胜。”
当时,觉囊全知尊者认为他空见非常殊胜,并专门写了他空派最著名的一部论典——《了义海》。宗喀巴大师为了破斥《了义海》专门造了一部《辨了不了义论》。此论已被法尊法师译成了汉文。
有格鲁派大德指出:虽然《辨了不了义论》的许多内容是破觉囊全知的观点,但宗喀巴大师并没有指名道姓,讲对方的种种过失,在该论中,大师从未提及觉囊全知尊者的名字。格鲁巴非常重视这部《辨了不了义论》,将其称为“劈空铁剑”,即如锋利无比的铁剑一般击破对方的观点。后来很多人认为,宗喀巴大师来到人间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度化克主杰和甲曹杰;二是为了写《辨了不了义论》。
不管高僧大德们怎样辩论,都有其密意。我们作为后学者,不应该用自己的分别念妄加揣测,不能把自己分别念小小虚空中现出的一点光明境界,当作广阔如虚空般的大光明。实际上,我们自身的智慧,就像牛蹄迹中的水一样微少,而这些高僧大德们的智慧,却如大海一般广阔无垠。
各位道友都具有一定的智慧,不应该仅满足于得一点加持、修一点仪轨。若止步于此,则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前辈很多高僧大德都是经过长期、精进地苦修,最后才获得了证悟。当然,过程中通达中观法理极为重要!
见彼马匹于牦牛,有何利益有何害?
现量见到马,对于证悟牦牛为空性有何利益?未见到马,对于证悟牦牛为空性有何害处?无有任何利害。
同样,瓶上的成实法有或者没有,对于证悟瓶子为空性,没有任何利益或损害。比如,牧童或老乡虽然从未见过柱子上的成实法,但对柱子同样执著,遮不遮破其上的成实法,对于他们的执著而言,无利亦无害。
因此,要想证悟空性,必须对事物本身进行抉择。若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破除实法后有一个空性,诸法本身有一个显现,这二者为现空双运,则根本不合理。佛经中从未这样讲过,这与黑白绳子搓在一起没有任何差别。
真正的现空双运是指柱子的本体即为空性,虽是空性却可以在六根前显现。虽于凡夫而言,空和现无法同一时间在心里生起,但应该如此抉择,因为这样才最合理。如此分析时,自空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
是故不空轮涅法,不成有法与法性,
现空双运与有寂,等性于此悉无有。
如此一来,自本体不空的涅槃法和轮回法,将不能成立法性和有法的关系,并且现空双运、轮涅等性的观点于此宗派中皆不能成立。
有法与法性关系不成立之过
如果承许“马上没有牛”的空性,则空的轮回法与不空的涅槃法、所空的实有法与不空的柱子瓶子等等,都不能成立为有法和法性的关系。
究竟而言,有法与法性是同一个,即涅槃没有离开世间,世间的本性就是涅槃。《中论》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即为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不懂,认为不空之法和空法是两个法,那么有法和法性无二的关系就无法成立。
现空双运、有寂等性不成立之过
再者,如果认为“柱子本体不空,以其上的实法空”,以这样的方式来抉择,那所谓的现空双运以及有寂等性等概念,都将不复存在。因为显现和空性无二无别是其成立的前提。
一、现空双运不成立
现空双运分为入定、出定两种。入定的现空双运远离了一切有实和无实的概念,任何执著都没有,它是真正的现空双运,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龙树菩萨云:“离有实无实,双运乃佛陀。”
出定的现空双运,可以理解为了知柱子等一切诸法的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如同水月一般。对于此理,首先应以中观推理进行抉择,然后在心里不断串习:所见的一切法本体都不存在,皆如幻如梦。
如果以“柱以柱不空”的观点来抉择,那将无法懂得现空双运的真实义,只有将诸法的本体抉择为空性,才能真正实现现空双运。
二、有寂等性不成立
“有寂等性”中的“有”指轮回,“寂”指涅槃,意即,轮回和涅槃是“等性”。实际上,这也是有法和法性的关系。也就是说,有法和法性的关系,即是轮回和涅槃的关系,轮回即涅槃,涅槃即轮回。
《辨法法性论》中云:“其中法所立,即是说生死,法性所安立,即三乘涅槃。”其中的“法”是指有法,即生死轮回法;“法性”是指三乘涅槃,即三解脱——声闻的解脱、菩萨的解脱和佛陀的解脱。
总而言之,就如《中论》所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以前我们讲《心性休息》和《缘起赞》的时候,都引用过这个教证。意思是,如果诸法为空性,那么现空双运、涅槃无二、有寂等性等道理都可以成立;如果诸法本体不空,那无论是名言中的因果轮回等,还是胜义中远离诸戏论的境界,一切都无法合理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