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3课
本论是文殊菩萨的金刚语
在前面缘起部分,麦彭仁波切现为一个凡夫人的形象,在遇到特别甚深的问题时显得无可奈何,后来通过祈祷文殊菩萨获得加持,才明白了这些道理。
事实上,麦彭仁波切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本论乃是文殊菩萨从大悲和智慧中流露出的金刚语,我们应该对此生起诚信。如果经常祈祷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全知麦彭仁波切,相续当中自然而然会生起定解。这种定解于初学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不具足定解,不但容易生起邪执分别,修持佛法也不一定成功。作为修行人,尤其宁玛巴后学者,遇到这样殊胜的经典可谓非常幸运。
全知麦彭仁波切7岁时边玩耍边撰写了这部论。尊者在57岁时对本论作了后跋,其中说道:“这部《定解宝灯论》虽是自己童年刚刚求学时随心中所现而在一座间撰写的。但意义上无有相违之处并具有深奥要诀,因此未作更改。”后来诸位高僧大德解释的时候,都异口同声地说麦彭仁波切所谓的童年,是指七岁的时候。敦珠法王、堪布根华仁波切、法王如意宝各写过一部尊者的略传,里面也都这样说。
前面麦彭仁波切说自己俱生智慧微弱,这当然只是谦虚之语。一个七岁的孩童,今生肯定没经历过苦行,也未曾听人讲授佛法,我们七岁时可能连拼音都没有学过,如果尊者没有俱生智慧,怎能开显出含摄显密一切教法的教藏呢?
甲二(中善论义)分三:一、依教理广说;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分七: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三、入定有无执著相;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五、二谛何者为主要;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他宗观点;二、建立自宗无垢正见。
戊一、宣说他宗观点:
嘎单见解说无遮,其余诸宗谓非遮。
嘎单派的见解为无遮,其他诸宗派的见解是非遮。
何谓无遮和非遮
首先,应该了知无遮和非遮的差别:所谓无遮,是指破除一法时,不会间接引出其他任何法。比如,说“柱子不存在”时,并不会引生“瓶子等其他法存在”的说法;说“万法为空性”时,已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并未间接引出一个不空之法。因此,如“诸法无生”“诸法无有”“诸法不存在”等均许为无遮。
所谓非遮,是指破除一法时,会间接引出另一法。比如宣讲如来藏的时候,说“能取所取不成实”,会间接引出“如来藏成实”的说法。也就是说,当我们说“能取所取空”的时候,已把“如来藏不空”的说法间接引出了。
所破为暂时的无遮和非遮
颂词表面看是破嘎单派(即格鲁派)的无遮见和其他一些宗派的非遮见,实际上,还要进一步做分析。所谓无遮和非遮,各有暂时与究竟两种。麦彭仁波切破的只是暂时不究竟的无遮和非遮见,并非把他们所有的见解全部遮破。后学者解释的时候务必要注意。
对于究竟的无遮和非遮见,麦彭仁波切是承认的,因为尊者下面宣讲自宗时,从空性的角度思维,也承认自宗见解为无遮。当然,要详细宣讲此理,需要引用很多高僧大德的观点,运用诸多教证和理证,因为会牵涉一些非常甚深、复杂的问题。此处我只是粗略提及一下。
分析嘎单派的无遮观点
首先讲嘎单派的观点。“嘎单派”与“噶当派”不同。“嘎单”在藏语中是“幸福汇集之地”或“兜率天”的意思。“嘎单寺”是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的一座寺庙,是格鲁派的祖寺,后来其所属的教派都被称为嘎单派。“嘎单派”即现在的格鲁派。
噶当派,“噶当”意思是,以佛教教言和窍诀的方式修持佛教之义。此派由仲敦巴尊者创立,其教法来自后弘期的阿底峡尊者,后来由普穹瓦和博朵瓦格西继承并弘扬。此处所指为嘎单派,并非噶当派。
嘎单派的见解是无遮,这在他们的很多论典中都讲得非常清楚。但如前所述,无遮有两种——究竟的无遮和不究竟的无遮。不究竟的无遮是单空见,就像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的见解。宗喀巴大师为了度化有些根基暂未成熟的众生,在《入中论释·善解密意疏》《中论释·理证海》《辨了不了义论》等论典中,暂时将不究竟的无遮作为自宗观点。后来很多高僧大德,如甲曹杰、克主杰等,在所著的论典中也暂时抉择了此种观点,之后一些高僧大德也做了如是抉择。
实际上,暂时的无遮并非宗大师最究竟的观点,他在一些论典中,已把自己最究竟的观点阐述得非常清楚,比如,他在《现观庄严论释·金鬘论》中,对现观方面的道理做了详解;在给仁达瓦的书信中,把中观方面的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有关密宗方面的见解,在与莲师教言无别的《甘露妙药》中做了详述。他之所以暂时抉择无遮单空,只是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
宗大师的传承弟子,如章嘉国师、贡唐丹贝卓美等,着重抉择了宗大师最究竟的观点。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抉择了暂时的观点。
此处,麦彭仁波切所破斥的对象,是格鲁派中尚未通达宗喀巴大师究竟密意的一部分人的见解。所以,我们不能认为格鲁派所有教法都不究竟,只抉择了单空,自此将格鲁派视为无遮派,这样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克主杰也曾做过类似的辨别,他说:“大圆满法是非常究竟、十分殊胜的精华法要,个别未究竟证悟大圆满的学徒行为稍显错乱,这只是个人的过失,不能加在法的头上。”
分析其余诸宗的非遮观点
“其余诸宗谓非遮”,其中“诸”是很多之意,并非指所有宗派。所谓“非遮”,其实就是他空见,即在具真实体性不空的法之上,以各种虚妄分别法为空。
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尊者在其著作中,以及全知朵洛瓦在其《中观大疏》讲义中,都将如来藏抉择为不空,而将其上的能取所取客尘抉择为空。但后来一些大德并未理解他们的究竟密意。其实,前辈高僧大德所说的“如来藏不空”,其真实义是,如来藏并非在分别念前不空,而是在无二智慧面前不空。
不久前我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也给大家阐述过,觉囊派所抉择的他空并非分别念的境界。若是分别念的境界,这些高僧大德也不会建立此种观点。
不仅觉囊派建立了此种观点,后来的一些高僧大德,如萨迦派的香秋巴大师、噶举派的噶玛巴自生金刚直至第七世噶玛巴之前,也都承许他空。宁玛派当中,无垢光尊者和明朗罗扎瓦也秉持他空观点。
他空也分暂时的他空和究竟的他空。小乘有部、经部,以及大乘随理唯识所承许的他空,都是暂时不究竟的他空。外道所谓常有自在的我永远不空,即使在分别念面前也不空,这是最低劣的一种他空。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所抉择的如来藏,最后远离了一切戏论,此为最究竟的他空。而宁玛巴自宗承许的是究竟之他空。
在本论中,麦彭仁波切所破的是不究竟的他空非遮见,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没有理解这一点,下面辩论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在跟所有宗派作对。实际上,不管与谁辩论,我们遮破的只是不究竟的观点,绝不会遮破究竟的观点。大家首先一定要有这个概念。堪布根华在《定解宝灯论浅释》中也说:“无偏双运一切皆合理……”凡堕入边者均非合理,未堕任何边者皆为合理。
戊二(建立自宗无垢正见)分二:一、真实安立;二、分开宣说。
己一、真实安立:
既然格鲁派所许的无遮见、其他诸宗派所许的非遮见都不合理,那宁玛巴自宗持何种见解呢?
前译自宗何观点?无二双运大智前,
遣诸所破之无遮,引他非遮皆不许。
前译宁玛巴自宗承许何种观点呢?在最后现空无二双运的入定智慧前,既不承许破除所破成实法后的单空之无遮,也不承许遮破所破后引出他法的非遮。
“前译”是指宁玛巴,从藏文的创始者囤弥桑布扎,到荣索班智达之间翻译出来的所有经论,被称为前译,执持这些观点的宗派称作前译派,也即宁玛派。“后译”是指荣索班智达以后翻译出来的经论,执持这些观点的宗派叫做后译派。除宁玛巴以外,藏传佛教的其他宗派都属于后译派。
前译宁玛巴自宗的观点是什么呢?
自宗在抉择远离戏论的入定智慧时,并不像嘎单派有些大德那样,承许遣除所破成实法的单空无遮。也就是说,自宗不承认遮破柱子等法的实有之后,将无遮单空立为最究竟的见解。此外,也不承许引生他法的非遮。
但如果从出定位的角度来说,对于究竟的大无遮见,自宗是承认的,下面马上会涉及这个问题。对于暂时和究竟、有实执和无实执等问题,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样分析中观方面的问题就会非常容易。
己二(分开宣说)分二:一、无二智前无有承认;二、后得时分开抉择。
庚一、无二智前无有承认:
自宗为何不承认无遮和非遮,或者说自空和他空呢?
此二仅是心假立,实际二者均不许,
无遮、非遮二者仅是心假立,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均不能承认。
为何说无遮和非遮是心假立的呢?因为“一切诸法皆不存在”等无遮单空,是分别念前显现的;“如来藏本体不空,其上的能取所取或依他起空”等非遮,也是在分别念前显现的,而分别念前显现的法,必定是假立之法。
对于心假立的无遮和非遮,我们在抉择中观无二慧时,当然不能承认。
远离遮破与建立,离意本来之法性。
究竟的实相,远离了遮破一切的无遮,也远离了有所建立的非遮,是远离一切思索的本来法性。
宁玛巴自宗最究竟的见解,也即承许的实相是什么呢?真正的法性,既远离了遮破一切的无遮分别念,又远离了有所建立的非遮分别念,因为二者皆为心假立的缘故,它是圣者入根本慧定时无法以言辞诠释,也无法以分别念触及的本来法性。
我们很有必要抉择这样的本来法性,因为,如果在修行的最后境界中仍有一些执著,那肯定没有证悟最究竟的实相。所以,无论修持还是抉择见解,都不能将暂时的单空视为究竟的见解。
麦彭仁波切从其究竟智慧中流露出的金刚语,具有非常不共的特点。这个问题虽在藏传佛教中经常辩论,但很多人只是耽著词句的意义,并未证得本来实相的法性密意。
我们应该经常祈祷传承上师,加持让自己的见解一定要符合远离无遮、非遮的中观究竟本义,同时,也要经常以中观或密法的窍诀内观自心。这样才能深切体悟到最究竟的法性既非单空,也非实有之法,此二者皆是分别念的境界,不能依此获得究竟的解脱。
庚二(后得时分开抉择)分二:一、真实承许;二、说彼理由。
辛一、真实承许:
若问仅思空性言,则当承认无遮见。
若有人问:仅从暂时抉择诸法本体空性的角度,应承许无遮见还是非遮见呢?答:此时应当承认无遮见解。
对方反驳说:你们宁玛巴前面说格鲁派的无遮见不合理,此处为何又承许自宗的见解为无遮呢?
答曰:这二种承许有很大差别。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也承许为无遮,因为在这样的大空性中,无有一法可以建立。虽然离四边的大空性与破一边的单空都称为无遮,但宁玛巴自宗从空性角度而言,承许远离一切戏论的大无遮见。
有些时候,词句很难表达出其真实的含义。比如,对于所谓的空性,有人认为是指“碗里没水”这样的单空,而实际上,单空并非真正的空性,真正的空性是指远离有无是非等一切执著的离戏大空性。无遮也应该这样理解,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混淆。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真实胜义完全是远离承认与戏论的,必须要以此来辨别清楚含义的要点,而单单依靠无自性的片面词句,则无法认清。”
下面宣讲自宗如此承认的理由。
辛二、说彼理由:
印度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
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
印度具德月称论师、藏地宁玛派荣索班智达尊者,两位大德密意一致,异口同声地建立诸法本来清净大空性的观点。
印度具德月称论师是中观应成派的鼻祖、创始人。尊者所持的是究竟的无遮见,因为他在《入中论》《入中论自释》《显句论》三部论典中,都将一切诸法抉择为离戏空性。比如,在《入中论自释》中,他引用“佛说万法皆无生”等教言,说明“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如果一法不是自生,岂会由他法产生?也不可能自他共生,更不可能无因而生,是故万法皆无生。
在藏传佛教当中,尤其于宁玛巴而言,荣索班智达是宣讲大圆满无与伦比的一位大师。他在《入大乘论》和《黑蛇总义》等论典中都宣讲了究竟的无遮见,他说:以大圆满见宣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本来清净、究竟无生。
印度月称论师和藏地荣索班智达虽然说法不尽相同,月称论师按中观应成派观点,将万法抉择为离戏大空性;荣索班智达按大圆满的观点,将万法抉择为本来清净,然而,两位大德的究竟密意却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宁玛巴承许究竟的无遮见非常合理。
以上通过引用教证的方式,宣说了自宗承许无遮的合理性,下面以理证的方式建立自宗无遮见。
此法本来即清净,或本无有自性故,
二谛之中皆无生,于说无遮有何疑?
一切法本来即是清净的,或者从大空性角度讲,万法皆无自性,在世俗和胜义二谛中均无产生,既然如此,承许无遮见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按密宗教理,诸法本自清净
“此法本来即清净”,按照荣索班智达大圆满的观点,万法本自清净。事实上,诸法不仅在胜义中本自清净、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也是清净的,关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后面第五和第六个问题里面具体讲了,一切法的本性本来即清净,如果不清净,那么修习本尊,或者将不清净的身体观为坛城,对自他都没有什么作用。
总之,按照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的教理,或者说按照藏传佛教密宗的观点,应将诸法抉择为本来清净。
按中观教理,诸法本无自性
“或本无有自性故”,或者按照月称论师大中观的教理,将万法抉择为无有自性。
怎样抉择呢?“二谛之中皆无生”,无论在世俗谛还是胜义谛当中,无论从本来清净还是大空性的角度,诸法皆不会产生,即本来无生。
二谛中皆无生的道理在《入中论》中讲得非常清楚。如云:“于真性时以何理,观自他生皆非理,彼观名言亦非理,汝所计生由何成?”意思是,以胜义理抉择诸法本性时,自生和他生皆非理,不能成立;观察名言亦无有产生,既然如此,产生是由何而来的?以理证即可推出万法无有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
《入中论》又云:“如石女儿自性生,真实世间俱非有,如是诸法自性生,世间真实皆悉无。”意思是,就像石女儿子的自性生,无论在真实胜义当中,还是在世间名言当中都不存在一样,色等一切诸法的自性产生,无论在世间名言,还是真实胜义中都绝对不会有。
除了观察“生”以外,还可以从其他各个方面进行观察。最后,就会知道诸法无有自性,本即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通过这两种方式加以抉择,宁玛巴自宗承许无遮见又何须需怀疑呢?当然毋庸置疑。
自宗所许为究竟之无遮
有人可能产生疑问,既然如此,格鲁派承许无遮有何不妥呢?
事实上,格鲁派有些论师并未抉择到究竟的空性,正如麦彭仁波切在后文中所说:“善妙说法良母后,实修童子未跟上。”如果他们承许的是究竟大空性之无遮,而不是耽著一无所有的单空,那就没有任何错误,宁玛巴自宗也会承认。
勿生邪见
大家在学习《定解宝灯论》的时候务必要注意,千万不能认为被自宗所破斥的其他宗派不殊胜。如果相续中生起这种邪见,会给自己带来极大危害。
事实上,麦彭仁波切破斥他宗是有密意的,因为不论宁玛巴还是其他教派,都有一些具有实执、把暂时观点执为究竟的修行人,对于他们的这种观点,一定要予以破斥。
丁二(广说)分二:一、说明他宗观点不合理;二、宣说自宗观点无二双运。
戊一(说明他宗观点不合理)分二:一、总破他宗观点;二、别破。
己一(总破他宗观点)分二:一、所破不应理;二、此等现空非双运。
庚一、所破不应理:
柱子本来即清净,所剩不空毫无有,
若未遮破柱子无,说柱非实有何用?
柱子的自性本就是清净的,除此之外,所剩下的不空之法丝毫也无有;如果没有遮破柱子的本体,说“柱子非实有”又有何用呢?
所破应为诸法之本体
不论从哪个方面观察,柱子的自性本即清净,除清净以外,不空之法一点一滴也不存在。此处麦彭仁波切以柱子为例来说明,实际上,一切法皆如此。宁玛巴和格鲁派很多高僧大德在辩论的时候,都喜欢用柱子或瓶子来举例。
“清净”与“空性”在某些场合是同一义,都是指离一切戏论。以正量衡量时,可称为本来清净。
“若未遮破柱子无,说柱非实有何用?”如果未遮破柱子的无,也即没有说柱子的本体是空性,只说“柱子非实有”,此种说法有什么用呢?
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释·善解密意疏》中说:“中观应成派建立不共的所破法,并非臆造的宝瓶等现法。若许此等是应破境,那么会引出世俗中根本无有宝瓶等现法的太过……故尔应成派建立的所破法,应该是宝瓶等现法上的实有。”意思是,柱子等诸法的本体不能空,如若空了,名言诸法也不会存在,真正空的应是诸法之上实有的那部分,故认清所破非常重要,所破应指现法上的实有法。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柱子的本体即为空性,不应该保留下来,若将柱子的本体保留下来,说它不空,将柱上另一个实有法抉择为空,那有什么用呢?
当然,宗喀巴大师是为了利益部分实执较重的众生,才暂时抉择了此种不究竟的观点。
庚二、此等现空非双运:
破除柱子之空性,与余显现此二者,
空与不空非双运,如黑白绳搓一起。
破除柱子实有后的“空性”,与所剩柱子本体之“显现”,这样的空与不空就如黑白绳搓在一起一样,并非真正的现空双运。
现空双运的正解和错解
所谓现空双运,是指显现诸法的本体即是空性,而此空性也即眼前所显现的诸法,如同镜中显现影像一般。
如果认为“柱子的本体不空,其上的实法空”,那么柱子上面的实有空性,与柱子本体不空的显现这二者是如何成立无二双运的呢?此二者相结合就像黑绳与白绳搓在一起,黑绳的本体不是白绳,白绳的本体不是黑绳一样,这样根本不叫现空双运。
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理解现空双运,比如,有些人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解释为:将色法立于一处,从其上再寻找一个实有的空性。翻开有些《心经》讲义就能看出,作者所持的观点与格鲁派个别大德的单空见基本相同。
关于这种观点,月称论师的《入中论自释》中分析说:一法在另一法上不存在的空性,并非真正的空性,仅是一种相似空性。个别外道也持这种见解,佛教不承认这是真正的空性。
应了知宗大师的密意
宗喀巴大师暂时确实宣说过这种见解,这一点在他的《中论释·理证海》《入中论释·善解密意疏》等论典中讲得十分明显。但这并非宗大师最究竟的观点,因为他在给仁达瓦的信中说:“在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中,没有任何有、无等戏论执著……”考虑到部分后学者接受起来较困难,宗大师于信函后面再三请求保密。在《甘露妙药》的结尾处,他也有类似要求保密的语句。虽然大师为了利益部分根基的众生而暂时抉择了单空观点,但是,后来有些大德却认为宗喀巴大师的究竟观点就是单空。
麦彭仁波切在给札嘎仁波切的《辩答日光论》和给绕萨活佛的《辩答论》中一再重申:我所遮破的对象,并非是对藏地雪域及佛教做出巨大贡献的宗喀巴大师,而是未通达大师究竟密意之个别人的见解!
己二(别破)分二:一、遮破他宗所许自空;二、遮破他宗所许他空。
庚一(遮破他宗所许自空)分二:一、所许自空亦成他空;二、广说彼理。
辛一、所许自空亦成他空:
说柱不以柱子空,法性反以柱子空,
空基保留以他空,句与义之二他空。
认为柱子不以柱子的本体空,而以上面的实法来空,以及认为法性不空,而以柱子等世俗显现法来空,皆将空基保留下来以其他法来空,这两种说法已成了词句上的他空和意义上的他空。
两种说法皆成他空
无遮派有些人认为:柱子并不以本体来空,而以其上的实法来空。非遮派有些人在抉择第二转法轮空性时承许:法性不空,而以柱子等世俗显现法来空。前者是无遮单空见,后者是非遮他空见。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将本该空的空基保留下来,而以其他法来空。究其实质,前者无遮派已成了词句之他空,后者非遮派已成了意义之他空。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前者所谓的无遮仅是一种说辞,“柱子不以柱子空”,真正需要空的法——柱子的本体,已经保留了下来,故其为词句之他空;非遮派承许法性或圆成实本体不空,上面的世俗显现法或不净依他起空,这实际是意义上的他空。
两种说法皆相违教理
这两种说法与教证、理证皆有妨害。佛经云:眼以眼空、色以色空。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以十六空对佛经所讲的空性义做了详细抉择,说明任何一法都是以其自本体来空,根本没有说诸法的本体不空而以其他法来空,或者如来藏本体不空而以其他法来空。
那佛经中有没有“如来藏本体不空”的说法呢?有,但佛经所说的“不空”,并非现在所讲的非遮之不空,它不是分别念的境界,而是于圣者实相智慧面前以远离一切戏论的方式存在。
“意义他空”之说法,在佛经中确有记载,但“词句他空”之说法,在佛经中却找不到任何出处,故格鲁派这一观点很难以教证成立。因此,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以“呜呼”“奇哉”等口气说:汝等所许的他空,不但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相违,与理证亦相违。
藏传佛教各派究竟观点无别
虽然格鲁派个别高僧大德的承许与宁玛巴有所不同,但二派的究竟观点实际无有任何差别,这一点希望大家务必要明白!
在座的道友当中,有些也学格鲁派、觉囊派或其他教派的教法。希望你们学习《定解宝灯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产生“宁玛巴教法非常殊胜,其他宗派教法不太殊胜”的想法。实际上,高僧大德们建立无垢自宗时,一般都会以辩论的方式遮破他宗的某些观点法。
作为佛教徒一定要知道,佛教各派的究竟观点皆不相违。高僧大德们为了调化某类根基的众生,有时显现上会赞叹自己的宗派,这种现象自古就有,实属正常现象。
以前,藏族个别佛教徒在学习本论的过程中,因为没有了知这一点而产生了“他宗教法不殊胜”的想法,这是非常不好的。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破他宗立自宗,本意并非要大家舍弃格鲁派和觉囊派的教法,只是将个别不太究竟的观点指出来,通过辩论的方式抉择出究竟的正见。藏传佛教特别提倡辩论,因为这是使自相续真正生起智慧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应以清净心来看待各教派不同的观点,首先要知道哪些见解该破,哪些不该破,然后在修行中身体力行。
总之,希望大家对他宗不要产生邪见,对自宗观点不要产生怀疑,对佛陀及传承祖师的教言、窍诀能一字不漏地精进修持。正如前文所说的“噶当”之意——不漏掉释迦牟尼佛教法的一字一句,将其全部作为调服自相续的窍诀教言,精勤地加以修持。
辛二(广说彼理)分三:一、总说相违;二、别说与理证相违;三、自许相违。
壬一、总说相违:
呜呼彼不以彼空,空基不空已留剩,
与色以色空教义,以及理证皆相违。
呜呼,所谓“诸法不以自本体空,而以其上的成实法空”,那么该空的空基已经保留下来,但这并不合理,与“色以色空”的教义和理证皆相违。
在麦彭仁波切的论著中,“呜呼”有时是奇哉之意,表示非常稀有,此处是表达一种悲悯之情。为何悲悯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已经说了万法皆空,但有人仍然认为不空,真的非常可怜,尊者以悲悯之心发出叹息。
三种相违:
如果按照对方所许“柱子不以自本体空,以其上的实法空”,那么该空的空基已经保留下来,也即柱子等一切法的本体已经保留下来,成了不空之法。如果这样承许,会有三种相违:一、与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违;二、与理证相违;三、与自宗所许相违。
一、与圣教相违
首先,会与圣教相违。楚西降央多吉在其《定解宝灯论注疏》中引用教证说:非以他法空,色法以色法空。《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释迦牟尼佛在《般若经》中也宣说了“色以色空,眼以眼空……”等教义。月称菩萨于《入中论自释》中对此理亦作了详细阐述。像这样宣说诸法本体空的教证多不胜数。
如果承许“柱以柱不空”,就与“色以色空”等教义完全相违。德巴堪布在其《定解宝灯论讲义》中说:中观他空派的说法,在很多佛经中可以寻到出处,但自空派所谓“瓶以瓶不空”的说法,在任何了义、不了义的佛经中都难觅其踪。
作为佛教徒,对这样明显相违释迦牟尼佛教言的观点,为何要承许呢?
二、与理证相违
抉择万法的时候,还要通过胜义理来观察。关于胜义理或胜义量,在《入中论》等中观论典中讲了很多,比如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大缘起因等。以这些胜义理一一抉择后,从眼等色法直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无有一法本体不空。
以柱为例,以破有无生因观察之后,就会知道柱子从未产生过;以离一多因观察,就会知道柱子本无自性。又如,通过理证“一切法(有法),皆为空性(立宗),远离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之故(因),犹如梦境(比喻)”抉择之后,即可了知世出世间没有一个不空之法。由此可知,对方的观点与理证相违。
三、与自宗所许相违
这一点颂词说的不是很明显,但间接可以推出与其自宗承许相违。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方面承认万法皆空,一方面又说“柱以柱的本体不空”,这两种说法明显相违。
因为存在这三种相违之过失,如果执持诸法本体不空的观点,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很多经典都难以解释清楚。
立此说法,只为接引众生
当然,对方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为引导部分根基的众生,对他们应该会有一定利益。释迦牟尼佛也暂时宣说过不了义法,乃至以某些方便方法,使很多外道徒趋入了佛教。
同样,虽然佛经中没有“瓶以瓶不空”的说法,但嘎单派个别高僧大德立此观点,对接引部分后学者,尤其当今时代对现法特别执著的人,应该也有帮助。很多人如果看到佛教也承认“外界形形色色的法不以自本体空”,就不会担心学佛之后什么都没有了,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学佛的。
虽然对方暂时可以这样承许,但最终无论如何都不得不承认“万法皆空”,否则,在事实面前根本无法立足,因为与教证、理证,以及自宗承许皆相违。
壬二(别说与理证相违)分三:一、观察一体异体;二、所破不成;三、文字纠缠无有实义。
癸一、观察一体异体:
柱与成实柱二者,一体一遮另亦破,
他体虽破非柱实,柱体不空堪观察。
柱子与柱子的成实二者,本体是一体还是异体呢?若是一体,那么柱子之成实被遮破后,柱子也应被遮破;若是他体,那么虽然遮破了非柱的成实法,但柱子的本体却仍然不空,已成了经得起胜义量观察的堪忍法。
此处,麦彭仁波切运用一体、异体的观察方法遮破他宗观点,指出对方观点与理证相违。
对方既然承许“柱不以柱空,而以上面的实有空”,那么“柱子”与“柱上的实有”这二者,究竟是一体还是异体呢?
二者一体不合理
如果两者是无二无别的一体,如同水和水的湿性或火和火的热性一样,那么必然导致“遮破一者,则另一者也随之被遮破”的结局,因为承认二者一体之故。因此,如果对方遮破“柱上的实有”,那么“柱子”也应被同时遮破。
所谓“遮破”,也叫做抉择空性。人们执著柱子等诸法存在,为了破除此种执著,将柱子抉择为空性,即是遮破柱子。有些道友以前没有学过中观,看到中观里有时说“破”,有时说“无生”,不知道怎样融合这些名词。实际上,它们都是抉择空性之意。
一般来讲,格鲁派不会承认柱子与柱子之成实是一体。如果承认,就没必要说“柱以柱不空,而以柱之成实空”,因为遮破了一者,另一者自然就被遮破了。
麦彭仁波切在《中论概要》中针对这一点给对方发了一个太过:若承许瓶以瓶空,则与汝自宗观点相违;若承许瓶以瓶不空,而以瓶之成实空,则不应承许瓶与瓶之成实一体;若为一体,则瓶以瓶不空的缘故,瓶之成实也已经不空了;或者瓶之成实空的缘故,瓶子也已经空了。
二者他体不合理
如果承许二者为他体,也会有过失。虽然遮破了非柱的成实法,但柱子的本体仍然不空,如此一来,柱之本体已成了经得起胜义量观察的堪忍法,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堪忍法,连圣者也遍寻不得。如果你们认为存在,那么就请指点出来,但这必定无法实现。
再者,如果承许经得起胜义观察的法存在,那么中观应成派给中观自续派发的三大太过也将无法避免。《入中论》中讲了这三大太过:一、名言经得起胜义量的观察;二、胜义量观察时不能遮破诸法的产生;三、圣者的入根本慧定成为毁坏有法之因。
实际上,现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一切轮涅所摄之法,无有一法能经得起胜义量的观察。无论任何法,不管通过教证还是理证——中观共同五因或不共四因进行观察,都会被抉择为空性,因此诸法为遍空,即无有一法不空。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中说:“从胜义量的侧面来衡量,则如光明前的黑暗一般,在胜义中永远也不会成立,因此无有丝毫所建立之法。”
所以,千万不要承认柱子经得起胜义量的观察,永远不空,这根本不能成立,与教证、理证皆相违。
若谓成实未有故,不必分析一异体,
虽无实法凡夫前,瓶子执为实有故。
如果对方说:成实法是名言中也未曾有的法,故而不必对其作一体异体的分析,则可以回答:虽然没有成实之法,但因为凡夫仍有将瓶子执为实有的执著,故必须详细观察。
对方认为:分析一体异体没有任何必要,因为“瓶子”虽被承许在名言当中存在,但“瓶子的成实法”却是一个在名言中也不存在的法。既然不存在,就没必要对二者进行一体、异体的分析。
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克主杰和有些大德,都在各自的论著中做过类似的辩解,他们引用《释量论》等因明论典的教证说:成实法不存在,故无需观察一体异体。
因有实执,故需观察
对此,麦彭仁波切回答说:虽然遍寻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无处寻觅实有之法,但在凡夫面前却可以辩论、分析。因为凡夫人对万法有实有的执著,比如,认为柱子、大米、牛羊等都真实存在;看到别人吃肉,自己也很想吃……
虽然万法本非实有,但因为凡夫人执为实有,故这样观察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比如,观察人我时,无论在身体的上上下下,还是心的里里外外寻找,或者运用《入中论》所讲的七相推理观察,最后,所谓的我都了不可得。尽管“我”不存在,但月称论师仍然对我与五蕴作了一体异体的详细观察。因此,说不能观察一体异体并不合理。
同样,尽管所谓的实法并不存在,但对其观察却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如果认为实法不能观察,那人我和法我也不能观察了,但历代高僧大德都在很多中观论典中对其做过详详细细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