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28课
在前文中,麦彭仁波切驳斥了他宗的三种观点——水为共同所见、湿性为共同所见,以及无有共同所见。
下面的内容可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一是如堪布根华《浅释》所分析的,是继续驳斥他宗观点;二是从下一颂开始着重建立自宗,分为安立暂时自宗和究竟自宗。
丁三(建立自宗)分二:一、暂时安立;二、究竟无垢之自宗。
戊一(暂时安立)分四:一、许彼为法界明分;二、否则诸法无从安立;三、众生未了认之理由;四、宣说彼义。
所谓暂时自宗,是指在六道众生面前,安立法界光明分为共同所见。
己一、许彼为法界明分:
同见以及不同见,共同所见为明分,
成立现基不能无,犹如观看戏剧等。
众生的共同所见应为法界明分,因为,无论是业感相同的人类共同所见之水,或饿鬼众生共同所见之脓血等“同见”,还是六道众生各自所见的铁水、脓血、甘露等“不同见”,其成立的现基不能不存在,就像一个演员一会儿扮天人,一会儿演人类,虽然观众看到的是不同角色,但实际都是此人扮演的。
“法界明分”为自宗所许之共同所见
前文分析过,无论是将水或湿性视为共同所见,抑或认为无有共同所见,都是不合理的。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个共同所见呢?宁玛巴自宗认为:六道众生确实有一个共同所见,暂时来说,即是“法界明分”。
何为“法界明分”
一切万法的本体应是现空无二或觉空无二之法界(显宗说现空双运,大圆满称为觉空无二),此法界不属语言和思维的范畴,本体远离了一切戏论。
然而,为了方便表达其内涵,自宗暂时以分别念将法界明分与空性分开,称其光明部分为“法界明分”,也即“缘起性空的显现分”。但我们要知道,法界明分与空性始终无二无别、无离无合,就如同水月的显现与其空性无二无别一般。
可以说,法界明分是一切法的真实本体,当通过修证,彻证诸法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时,即获得了究竟的“净见量”。
对于“明分”,大家千万不要理解为如同白天的光亮一般。事实上,无论现象是明亮还是黑暗,六道众生所见之对境都存在这一明分,此法界明分乃至佛果之间始终不会间断,亦不会灭尽。
安立明分为共同所见之理由
颂词中的“同见”,是指业感相同的众生所见之相同现象。比如,人类共同将水见为水、饿鬼共同将水见为脓血。“不同见”是指对于同一事物,地狱、饿鬼等不同业感的众生所见各不相同。
无论是同见还是不同见,它们成立的现基不能不存在,而这个现基就是法界明分。也就是说,无论是水、甘露,还是脓等,实际上都是法界明分的显现,只因众生业感不同,法界明分随之现为不同:水在人面前现为水、在饿鬼面前现为脓、在天人面前现为甘露、在佛陀面前现为清净法界。就像具眼翳者看到的海螺是黄色,而无眼病者看到的海螺是白色。尽管二人所见不同,但他们都共同见到了一个海螺,只不过有眼病者所见的是不清净相,无眼病者所见是清净相而已。
如果深入分析,无论从显宗还是密宗的角度,皆应承认从地狱众生直至佛陀之间,都存在“法界明分”这一共同所见。六道众生因为没有认识,各自偏袒执著为水、脓等。地狱和饿鬼众生由于业障深重,所见的一切既对自身有损害,又肮脏不堪,均为痛苦之因;而有修证的持明者,所见的一切皆清净无染,不仅不会障碍自身,反而成为增进智慧的因缘。
上述分析方法虽是牵涉大圆满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一些甚深修法,但乃至唯识宗以上亦可如此承许。
以喻说明诸法现基——明分,必须存在
“成立现基不能无,犹如观看戏剧等”,所谓的显现之基,并不是我们分别念所认为的实有法,而是不可思议、离一切戏论的现空无二之法界明分。这样的现基必须存在。
就像在一部戏中,一名演员上午扮演魔鬼,下午扮演天人,虽然他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相,但始终是同一人在表演,此人不可或缺。同样,一个人转生为饿鬼时所见到的脓,与他后来转生为天人所见到的甘露,此二法的现基不可缺少。这是从时间角度衡量。
从众生感受角度讲同样如此,譬如,观看戏剧的数百名观众虽然感受各异,有些认为这个演员表演得精彩绝伦,有些觉得平平无奇,有些认为演技拙劣。无论观众具有“同见”还是“不同见”,这一演员演出的事实不可否认。同样,无论地狱、饿鬼众生面对令其痛苦的对境,还是天人面对令其快乐的对境,这些对境的现基都不可能没有。
由此可见,万法的现基——法界明分必须存在,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一切法都应化为虚无,名言中也不应存在外境。这样一来,地狱众生就不应见到铁水、饿鬼也不应见到脓血,六道一切众生的所见都会像虚空一般,如同没有演员表演戏剧一样。因此,应该承认这一万法的现基——法界明分为共同所见。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思考这些道理。当然,如果对此没有兴趣,则另当别论。但若想了解宁玛巴自宗见解,尤其是想真正领会净见量和大圆满的甚深意义,就应重视麦彭仁波切的这些教言。文字虽然简略,但却揭示了极为深奥的道理。
己二、否则诸法无从安立:
除此存在明分外,他处存在不可能,
是故若无此明分,一切不现如虚空。
除了此明分以外,在其他处不可能再有一个共同所见。倘若没有这一明分,那名言中的一切法根本不会显现,全部成了如虚空般一无所有。
除此明分,无其他共同所见
宁玛巴自宗承许法界明分为六道众生的共同所见,因为除此明分之外,在其他处根本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共同所见。
在密宗论典《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麦彭仁波切引述《释量论》的教证“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故前无能力。转依彼本性,而后无能力……”,指出心的自性本来光明,一切垢染是在其本性中可以远离的客尘,乃至佛果之间此明分永恒不灭。这个道理非常深奥。
荣索班智达曾说:形形色色的万法并非没有现基,因为各自显现之故,且有清净和不清净之故。意思是,六道众生见到的是不清净显现,而佛菩萨见到的是清净显现,无论显现清净还是不清净,都有一个法界明分作为显现的本基。而除此明分以外,不可能再找到一个真正的共同所见。
若无明分,万法不现
若无此明分,名言中的一切显现都会变成一无所有的虚空一般,各种因果和众生的业感都将无法安立。正因为有此共同所见,众生才能见到种种显现,只是由于业感不同,有些执为善妙,有些执为下劣。比如,前些天有报道说某位明星受到一些富翁的追捧,这些富豪甚至斥巨资竞相追求,然而,真正的修行人并不会对她生起贪心,那些修不净观的人甚至会觉得她丑陋无比。
而无论显现好与坏、美与丑,皆依赖于法界明分,若不承认存在这一明明朗朗的本基,那世间形形色色的万法便无法成立,变成虚空一般。这一点不要说具有辨别能力的人类,即使饿鬼、牦牛等也会承认,像牦牛见到前方的草和水,也会前去吃喝。因此,一切外境的现基必须存在。
现基与法界无离无合
那么,此现基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呢?众生在尚未证悟之前,所见的都是不清净显现,然而这些显现之基与法界是无离无合的,也可以说,万法的缘起显现与法界无离无合。
这与密宗修法非常契合,密宗行者必须了知,现在所见的不清净显现,实际上与法界唯一明点无二无别,差别在于业力的遮蔽使我们无法见到清净的显现。通过精进忏悔、积累资粮与清净观等修行,便能逐步见到清净的本圆坛城,这是密宗修行的最终目标。
麦彭仁波切的这一善说与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显现立为天尊》等论典的观点一致。此外,尊者在《三本性论》中也曾对此问题做过深入的辨析。除了宁玛派之外,其他一些宗派对此问题是否有如此详尽且具足教理依据的分析,大家可以自行观察。
己三、众生未了认之理由:
内外诸缘所障故,不能如实见真义,
如依魔术之咒语,木块现为马与象,
众生被内外各种迷乱的因缘所障碍,不能如实现见真正的实相义,就如依靠魔术的咒力,见不到木块的本来样子,反而将其看成马、象等显现一样。
凡夫众生由于受到各种内外因缘的障碍,内在被无始以来的无明遮障,外缘缺乏具相善知识摄受,导致未能清净自身的罪障。这些内外遮障掩盖了众生本具的佛性和智慧,因此,凡夫人根本无法见到万法的真正本性,饿鬼等其他众生亦是如此。
事实上,万法真正的本性——现空双运,也即诸法显现与空性无离无合、无二无别的本体,早已现于我们眼前,然而,我们却因内外的各种障碍而无法如理如实的照见,反而见为各种不清净之相。就像在具眼翳者面前明明放着白色的海螺,别人也告诉他海螺是白色,但他仍然将其看成黄色,无法见到真相。又如魔术师依靠念诵咒语等因缘,可以将木块变成骏马、大象等,观众受到迷惑,根本看不到原来的木块,只能看到骏马或大象。现今的电视节目和电影,也是依赖多种因缘制造出各种虚幻的影像,让观众沉浸其中。
众生的阿赖耶中积存着各种习气,当因缘具足时,迷乱之相就会自然现于面前,而一旦彻底摧毁这些因缘,迷乱显现便会随之消失。而在这些因缘当中,最根本的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若能将其彻底断除,外面所有不清净的显现都会转变为清净。
己四、宣说彼义:
是故共同之所见,不能固定而安立。
因此,不能将共同所见固定为水、湿性等某一法而进行安立。
固定安立,无教理依据
六道众生除此法界明分以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的共同所见。如果强行将某类众生所见的水等,固定安立为业感不同的所有众生之共同所见,这样既无教证支持,也缺乏理证推断,根本没有成立的依据。
譬如,地狱众生所见的铁水,只有与其业感相同的众生才能见到,除此之外,其他众生根本看不到。即便以共业所感而转生为人类,不同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态度依然存在显著的差别。比如对于一块金子,贪心重的人特别喜欢,将其视为至宝,而贪心轻的人则不以为然,甚至视为粪土。又如,对三宝有信心的人,见到佛像会生起欢喜心,而前世未积累资粮的人,可能不但不生信心,反而生起很大的嗔恨心。可见,即使同为人类,由于业感不同,也难以形成一种共识。
众生已共见明分,只是未认识本面
自宗所承许的共同所见“法界明分”,其实就是如来藏的本面,它不会偏向于任何一方,因为是现空无二的本性。此明分直至佛果之间皆可显现,也就是说,地狱众生至佛陀之间,实际都已共同见到了这一明分,差别仅在于六道众生被业障遮蔽未能如实认识,而佛陀已经尽除二障、彻证了实相。
尽管众生暂时未能认识,但随着修行的逐步深入,障碍逐渐被去除后,就会认识这一明分的本面。比如,水的显现存在一种明分,凡夫暂时将此执为水,当他真正证得佛果后,就会见到与法界无二无别的光明,获得究竟的净见量。
总的来说,三界六道的一切众生都具有不清净的业感,并由此而见到各种不同的事物。虽然所见截然不同,但每种所见都是一种显现,而显现源自法界明分,若无此明分,一切法都将归于虚无。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法界明分是众生的共同所见,这以教理完全可以成立。
不过,“法界明分”只是自宗暂时的安立。下面宣说自宗究竟的观点。
戊二(究竟无垢之自宗)分三:一、总说现空双运;二、分说等净无二;三、以不可思议之方式结尾。
究竟之共同所见
那什么是究竟的共同所见呢?即现空双运的本基,换言之,万法的真实本性是众生究竟的共同所见。
有人或许感到疑惑,如果六道众生都共同见到了现空无二的本基,那不就意味着所有众生皆已证悟了法性吗?
不会有此过失。因为,六道众生现在所见的仅仅是现相,而非真正证悟了现空双运的实相本体。就像眼疾患者,虽然能够辨认出海螺存在,但却并未见到海螺的白色(白色象征海螺的真实本性)。同样,饿鬼众生并未见到现空双运的实相,却已无碍见到了脓血这一显现分。如果我们深入观察这种显现,最终必定能认识现空双运的实相。
己一(总说现空双运)分二:一、真实建立自宗;二、遣除量非量不合理之争论。
庚一、真实建立自宗:
自宗不堕现与空,本基一切均不成,
任何显现平等故,一法亦可现种种。
究竟无垢自宗的观点是,万法不偏堕于现空的任何一方,现空无别的本基既不是“现”,也不是“空”等,一切戏论在此均不成立。此本性对于任何显现法均是平等的,因此,一法也可以显现为种种法。
暂时自宗与究竟自宗不矛盾
自宗这一究竟观点,与前面所说的明分作为共同所见的观点是否矛盾呢?
并不矛盾,因为六道众生只能看见万法的显现分,而无法见到其空性。对于他们来说,显现与空性无法双运,现的时候不是空,空的时候也不是现。因此,暂时来讲,明分是他们的共同所见。但究竟而言,共同所见既不堕于现,也不堕于空。如果只是单纯的空性,那就无法构成众生的共同所见;若仅仅是显现,其本体不空,也不能成为共同所见,因为本体不空的实法根本无处寻觅。因此,众生所见的水、脓、甘露等一切法的真正本体,既不单是显现,也不只是空性,而是现空双运。
万法现空无二,故一法可现种种法
“任何显现平等故,一法亦可现种种。”这句颂词表明,万法的显现都是平等的,因为一切显现都与空性无二无别,在法界中毫无二致、一味一体。由此之故,一法也可以显现为多种多样。
比如,人们虽然共同见到一杯清水,但对它的认知却各不相同。有些人喜欢喝白水,将其视为最好的饮品,而有些人不喜欢喝白水,觉得它单调无味。有些人认为得肠道疾病时一定要多喝水,水是治病的良药,而有些人认为此时千万不能多喝,会加重病情。事实上,有些人喝水后确实能康复,而有些人反而病情加重,这与众生的业感差异有关。
对于一碗水,人类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认知,那其他众生更是如此,水不仅可以显现为脓、甘露、住处、虚空、心识,还可以现为佛母,法界不可思议的境界,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常说万法如幻如梦。所谓如幻,也是因为一法可以幻化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像凡夫所见的水,饿鬼和天人见之却并非是水,其他众生的感知也各有不同。这也验证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凡夫人的眼耳鼻舌身不是正量”。
事实上,万法如果本体不空而存在,那只会有单一的显现,无法现出其他形象,因为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众生才能依业力而现出种种不同法。正基于此,究竟自宗承许现空无二之本基为共同所见,此本基亦是空性。
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曾说:此等要点必须依大圆满境界抉择方可无碍了达。通过因明等推理方式,想要究竟通达现空双运的甚深意义是非常困难的。
因有业障,故未认识
有人可能产生怀疑:万法现空无二的本性,六道众生根本无法见到,为何将其作为共同所见呢?所谓共同所见,是众生能够共同见到的事物,比如一些人共同见到了水,可将水称为他们的共同所见。然而,若人类所见的水,饿鬼和天人没有见到,反而见为脓、甘露,这时就不能说水是他们的共同所见。同样,现空双运的本性,六道众生根本无法见到,又怎能称其为共同所见呢?
虽然众生在迷乱状态下无法见到“现空无二”的实相,但人类见到的水,其本性实际即是“现空无二”;饿鬼见到的脓,其本性也是“现空无二”。从本质上讲,万法皆是现空无别、一味一体。就像海螺的比喻,虽然有眼疾者看到的海螺是黄色,无眼疾者看见的海螺是白色,但他们都见到了海螺,所见的海螺本体并没有差别。同样,对于一碗水,虽然人类所见是水,饿鬼所见为脓,天人所见是甘露,但这些法的本体都与法界无二无别,只因众生具有如眼翳般的无明,使得他们所见之法的形象各不相同。因此,应该承认众生的共同所见是现空双运的本基。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提到:众生的分别念中蕴含着一种明分。比如,我今天生起了嗔恨心,显现上,嗔心是一种恶分别念,但实际上,其本性却是光明的。就像人具有执持生命的命根一样,一切分别念也具有光明的“命根”。
关于如来藏的分析
关于如来藏,显宗认为每个众生的相续中都具足如来藏,而有些续部中讲:如来藏即是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在具八脉瓣的心间呈现为一个五光明点。对此,麦彭仁波切解释说:这仅仅是为了表达如来藏的精华义,实际上,如来藏不仅遍于一切众生的相续,还遍于整个外器世界。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尊者对此问题也有明确的阐述。
为什么外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可以称为如来藏呢?因为一切器情世界皆具足法界光明这一分,故与如来藏无二无别。只是在名言层面,暂且说有情众生的相续中具足如来藏。
那世间有无数众生,是否意味着如来藏也有无数个呢?并非如此,虽然名言中可以说你的如来藏、我的如来藏、他的如来藏等,但实际上,如来藏与法性无二无别,因此没有什么可分的。这一点在显宗经典中也有十分明确的阐述。
深入闻思,方能解惑
我们尚未真正通达佛法的究竟奥义时,很容易混淆实相与现相、胜义谛与世俗谛,也难以分清密宗所说的最究竟了义之净见量与观现世量,以及胜义量之间的区别。这导致我们在许多问题上容易陷入混乱:如来藏到底是空还是现?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模糊不清。
因此,对于佛教教义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许多世间学者会花费几十年时间钻研自己的领域,我们也应该付出这样的努力来钻研佛法,尤其是有关众生业感方面的问题,十分值得深入探究。
比如,真正观察水的时候,其本体根本不存在,然而,众生却能依靠业感现出各种事物。荣索班智达曾说:所谓的水,人类将其视为解渴的液体,但对一些水生动物而言,水不仅是食物,还是栖息地;同样,人类认为接触火会被烧伤,但有些动物却能在火中生活。现代科学家已经通过仪器发现了这种生物。深入分析业感的问题,会对理解现空双运及证悟无我带来很大帮助。
总之,一法之所以能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是因为其本体为空。如果本体实有,那只能显现为一法,而无法现为其他法。我在《泰国游记》中讲过榴莲的比喻:有些人认为榴莲美味无比,而有些人却觉得气味难闻。正因为榴莲不存在实有的本体,人们才会对它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
何者现空若圆融,则彼一切皆合理,
何者现空不圆融,则彼一切均非理。
不论任何法,如果其现与空圆融无违,那么它的一切都会合理而成立;而若任何法的现与空无法圆融,则它的一切都将成为非理。
现与空圆融,一切皆合理
不论任何法,若其现与空能够圆融一味,互不相违,现时可以空,空时可以现,即达到所谓的现空双运,那么此时一切都显得非常合理。正如《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无垢光尊者常以水月比喻现空双运,此比喻十分殊胜,令尚未领悟此教理的人易于理解。
为何说此时一切都显得非常合理呢?因为,如果承认万法皆为现空双运,即承认现空双运为共同所见,那么由于水的本体为空性,故而它既可以现为水、脓、铁水等,也可以在佛陀面前现出法界的本面,一切都可以成立,并且,包括业因果、三宝加持等世间各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皆可以合理安立。
现空不圆融,一切均非理
反之,若认为现与空并非圆融双运,现时不空,空时不现,那么单一的显现或孤立的空性,将使得名言中诸如共同所见、轮回痛苦、因果不虚,或三宝加持等一切法,皆无法合理成立。
有些人认为万法的本体只是单单的空性,因为释迦牟尼佛的《般若经》主要宣讲了空性,并将其分为四空、十六空、二十空等多种类别。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佛陀只是针对尚未通达现空双运的人,暂时这样宣说而已。就像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了单空,而中观应成派因以究竟胜义量抉择,故直接抉择现空双运,并无此等分类。
具足无二智慧之意义
懂得诸法现空无二之理,对于学习大乘教义非常有帮助。比如,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地狱位于冈底斯雪山下方二万由旬之处,但大乘经典对此并不承认,认为众生无论身在何处,以恶业所感,当下即显现为地狱。若一个人懂得现空双运的道理,大乘这一教义对他而言就会非常容易接受;反之,若未理解现空双运,便会产生种种疑惑。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若不具足无二智慧,清净刹土可以现为恶趣相;若具足无二智慧,三恶趣亦可现为清净刹土。
对于中观所说的现空双运,我们应该借助水月等比喻,在内心当中真正有所认识。唯有如此,方能领悟万法显现之时,宛如阳焰,如幻如梦,毫无实质;其本体虽然为空,却能显现种种不同之法。
若能对这一深奥法理深信不疑,世俗中的贪、嗔、痴等烦恼便很容易断除;修本尊等各种观修也可在如幻如梦的境界中进行,这会对个人的修行将带来极大的帮助。
庚二(遣除量非量不合理之争论)分二:一、真实遣除;二、是故建立正量。
辛一(真实遣除)分三:一、彼宗质难;二、从正面如理建立;三、从反面严厉破斥。
壬一、彼宗质难:
若谓如此量非量,分类亦成不应理。
有人质疑:如果所有显现都是等性的,那么量与非量的分类就成了不应理。
有些人质疑道:如果地狱众生所见之铁水、饿鬼所见之脓血,以及人类所见之水等一切法的本体皆为等性之本基,那么由于所有众生所见皆相同,量与非量的差别就已不复存在了。这里的“量”即正量,指的是真实、正确的认知;而“非量”则是错误、不合理的认知。
自宗是否会有无法安立量与非量的过失呢?下面,麦彭仁波切将作出回答。
壬二(从正面如理建立)分三:一、如理建立;二、观待成立故合理;三、彼者并非无意义。
癸一、如理建立:
任何显现不现他,是故依观现世量,
所量并非不成立,诸法自性住本体,
分类一体与异体,正量可以成立故。
驳曰:任何一法只显现为自身,而不会显现为其他法,所以,依靠观现世量之识,所量对境的自相并非不成立。一切法都住于各自的本体中,从其反体而言,一体、异体等分类的所量自相与衡量它们的正量,都可以无欺成立。
自宗不存在量与非量混淆的过失
麦彭仁波切回答道:自宗并不存在混淆量与非量的过失。虽然从实相角度来看,水、脓血等一切法的本体皆为现空无二,但从现相层面看,名言量有观现世量、净见量等多种分类,各量之间的差别清晰可见,因此不会发生混淆。
在世俗名言中,任何一法在六道众生面前只会显现为与其自身业感相应的法,而不会现为其他法,对于该众生而言,此即为正量。比如,对于人类而言,一碗水显现为水是正量,然而水在饿鬼面前却不会如此显现,只会依其业感显现为脓血。因此,在名言中,六道当中每一道众生面前所现的法,在其他道众生面前是无法显现的。
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依靠观现世量进行分析。所谓观现世量,是指通过世俗的现量或比量所获得的正量,比如,通过眼睛观察、因明推理等方法得出的结论。若依靠观现世量观察,人现量见到水时,水在人眼中只是水,并非脓或甘露,因此,水这一所量对境完全可以成立。
依观现世量进行衡量时,瓶子、柱子、水、火等一切法均各自安住于其自本体中,丝毫不会混淆。比如,火有燃烧的自性,水有湿润的自性……因此,尽管从究竟角度看,万法皆为等性,但在世俗正量前,诸法却并不会混淆,瓶子不是柱子,火也不是水。麦彭仁波切在《总说要诀》和《三本性论》中提到,万法虽为假立,但与正量并不相违。
假立与正量并不相违
有人质疑:既然万法皆为假立,那名言中的正量是否也不存在了呢?
并非如此,以瓶子为例,以中观推理观察时,瓶子并无实体,仅为假立之法,但在名言中,我们可以现量看到白色、红色等各种瓶子;而通过比量推理,瓶子能够盛水,具有实际功能。所以,以观现世量衡量,瓶子完全可以成立。
个别宗派有“诸法均为假立,与名言正量相违”的说法,但宁玛自宗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在名言中,瓶子、柱子等一切法虽然皆为假立,但通过比量和现量依然可以成立。假立与正量并不相违。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根登群培曾说:“在名言中若要成立真实的自相,心中难免感到忐忑不安。”他之所以这样说,并非在质疑名言正量能否成立,而是针对某些宗派的观点——认为“即使以胜义理观察也不能遮破显现”。因为宁玛自宗并不承认存在通过胜义观察也无法遮破的法。
总之,依靠观现世量进行观察,所量对境并非不成立。万法的自性住于各自本体,其中有些法以一体的方式存在,如柱子的无常与红色,而有些法则以他体的方式存在,如柱子与瓶子、人与旁生。这些都可以通过正量来成立。
尽管从胜义角度来看,人类与饿鬼的本体皆为现空无二、无有任何差别,但在名言中,依靠各自的业感,人与饿鬼的显现却并不会错乱,同样,人面前显现的水与饿鬼面前显现的脓,也绝不会混淆。这一切与教理并不相违,故而必然能够成立。
癸二、观待成立故合理:
许多道友现在正在学习因明、中观等五部大论,此时首先需要通达其中的专业术语,如“量”“非量”“业感”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闻思的每个环节都可能遇到障碍。以此处的“量”为例,若不知道它的本义,将其视为数量或程度,将很难真正理解法义。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大家应该互相探讨、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
故以观待量成立,独立自主之诸法,
并非以量可成立,若成则应成实相。
从相互观待而言,所量与能量的正量是成立的,相反,不观待任何法而独立自主的一切法,并不能以正量而成立。假设可以成立,则成了经得起胜义观察的实相。
量之分类
所谓的“量”,分为胜义量与名言量。若以胜义量观察,暂时可以说一切法为空性,究竟则超越一切戏论,远离一切言思。
名言量可分为净见量和观现世量。所谓净见量,是指虽然世俗中万法显现各异,然其本体清净无染,且与法界无二无别。圣者的净见量能照见诸如本尊、坛城等显现,相应于法界的清净实相。
所谓观现世量,包括现量与比量。现量,是指未被暂时迷乱因所染的根识直接感知事物或现象,属于最直接的认知方式;比量,则是借助逻辑推理和分析得出结论,是一种间接的认知方法。这两者在名言认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从有境方面对“量”进行分类。从对境角度讲,地狱、饿鬼等六道众生对万法的感知也存在量与非量的区别。由此可见,“量”既可从能取的主观认知角度分析,也可从所取的对境角度辨析。
“量”观待而成立
然而,“量”并非独立自主地存在,而是观待而成立。总体而言,观待凡夫众生,可以安立现量与比量;观待圣者的境界,可以安立净见量;观待胜义谛,可以建立胜义量。所有的认知与分析,均依赖于观待而得以安立。
举例来说,人们见到水或听到水声,此为现量;通过推测认定某处有水,这是比量。此水通过现量和比量成立后,人们就可以直接享用,但这仅是观待人类而言。
不观待之法,无法以正量成立
那无有观待、不依赖任何条件,独立自主的法,能否以能量所量的正量而成立呢?答案是否定的。以水为例,若水是独立、不观待他法而存在的,那么天人、饿鬼、地狱众生都应无差别地见到同样的水,天人不会见到甘露,饿鬼也不会见到脓血……此水将成了经得起胜义观察的实相。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表明水并非独立自主成立的。
总之,详细观察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这个世间,根本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法。若果真有独立法存在,则其必为实相,不会被胜义量所遮破。然而纵观整个世间,乃至涅槃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法能够堪忍胜义量的观察。对于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