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26课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显宗与密宗的见解虽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重要差异,不应一概而论。密宗见解的殊胜之处在于阐明了净见量,相合于诸法实相。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否则单说密宗“殊胜”而不讲明理由,恐怕他人难以认同。
己二(诸续见解无别则有过失)分二:一、下续部不应区分贤劣;二、上续部之行为应当呵责。
如果按照对方所说,密宗内部各续部之间在见解上无有差异,显然是不合理的。下面从两方面宣说。
庚一、下续部不应区分贤劣:
事行瑜伽之续部,若无见解之高低,
则证现有净等见,已达究竟之同时,
未见高低亦区分,自尊他尊有贤劣,
清净以及不清净,则为自害自己也。
若认为事、行、瑜伽和无上瑜伽四续部或六续部现见实相的见解无有高低差别,那么证悟现有大净等的见解,并达到究竟的瑜伽士,未见到诸法有高低,却仍然区分自尊(誓言尊者)与他尊(智慧尊者)有好坏贤劣、清净与不清净,这样分别只会损害自己罢了。
密宗续部的见修行果有显著差异
密宗续部有外续和内续,外续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内续部又细分为三种无上瑜伽: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和阿底约嘎。
这六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三戒论》中对包括密续在内的九乘次第之见、修、行、果阐述得非常清楚。对于汉地的唐密,有学者认为,里面的不同内容可以分别对应事续、行续和瑜伽续,这方面也有很多探讨。
若下续见解等同上续,则不应有贤劣之别
假如各续部见解真的无高低之别,那么下续的见解就应当等同于上续,这样一来,当修行者证悟现有器情万法等净无二、无有高低贤劣之别的见解并达到究竟时,在行为上却仍然进行取舍,区分自尊与他尊的贤劣,就显得极不合理了。
大家都知道,在事部中,修行者常将自身誓言尊者观想为仆人一般,而将智慧尊者观想为国王一般,如此在圣尊面前祈求悉地;到了行部,修行者将誓言尊者与智慧尊者视作同伴、朋友,以此方式求悉地;在瑜伽部中,则以誓言尊者与智慧尊者融为一体的方式修行,但其见解相对于无上瑜伽仍有一定差距。
然而,如果事部、行部,乃至无上瑜伽部等各续部见解实无差别,那为何外续部在观修时仍需区分誓言尊者与智慧尊者的贤劣、清净与不清净呢?这显然没有必要。此外,在外续部的戒律中,禁止用狗肉、马肉等五肉供佛,因为五肉与五甘露都被视为不净物,他们规定必须以清净的供品供佛,修行者通常需以沐浴的方式,用鲜花、水果、净水等供品供养佛陀。
如果密宗诸续部的见解确无高低之别,均承认万法等净无二,而下续部在行为上却仍然区分自尊与他尊的贤劣、清净与不清净,或对供品有所忌讳,这无疑是徒劳无益的,无有任何必要。
麦彭仁波切在此详细阐明了,显宗与密宗的见解并非等同,密宗内部各续部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如果未能理解这些见解之间的差别,常常会误以为它们都是同一见解,因此必须进行深入分析。
说显密见解无差异亦不合理
尊者在其他著作中指出,见解可分为有法见、法性见和自证见。有法见是指能通达诸法清净的见解;法性见是通达平等、空性和离一切戏论的见解;而自证见则是通达等净无二,即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的见解。若某人仅承认显宗的空性见解,说明他只拥有法性见,尚不具备有法见和自证见。
在法性见方面,显宗与密宗的见解并无差别,但在有法见上,二者之间则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续讲义》中说:密宗见解最主要的特点,在于通达二谛双运。显宗虽然在胜义方面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但对于世俗有法方面,却未能深入抉择如密宗般等净无二的见解。因此,密宗最殊胜的见解,在于在世俗中能抉择诸法大清净、大平等,而显宗并没有这样圆满地开显。
智悲光尊者等诸位祖师也强调,唯有依靠密宗的见解,才能通达名言中的清净分。从光明分而言,密宗事续的见解已然超过了中观应成派,虽然中观应成派提到了“现空双运”,但对于光明的抉择并不明确,相应于“现分”的修持上也未作详细阐述,而密宗事续不仅对光明有所阐释,还具体讲了如何修持。尽管事续被视为密宗的初阶,但在有法见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中观应成派。
在汉地,一些人认为随理唯识的见解最高,但这只是基于宗派的观点,缺乏深入的辨析。实际上,无论从哪一方面进行观察,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均高于随理唯识宗。而密宗最低的事续见解在法性见方面与中观宗平等,但在有法见方面则已远远超越。
显宗常说“现空无二”,对于其中的“空”,《般若经》已作了详尽阐述,且抉择得非常究竟,这与密续《大幻化网》和《时轮金刚》中阐释的空性完全一致,然而,对于“法界明分”,显宗哪一部经典有密宗这般清晰深入的阐述并提供对应的修法呢?可能很多人都无法明确回答。
说密宗殊胜,并不是说其空性见解超越了显宗,而是说在抉择法界明分方面,密宗具有独特之处。了知万法本自清净之后,在世俗中可将一切显现转为道用,对如来藏的本体亦可直接修持,这正是密宗的不共特点。
庚二、上续部之行为应当呵责:
或者如同下续部,贪执取舍之同时,
行持等性取舍行,双运降伏酒肉等。
未证疯狂之行为,岂非成为呵责处?
或者,见解如同事续等下续部那样,贪执贤劣、净秽等取舍的同时,行为上却行持等性无取舍的行为,如双运、降伏、享用五肉五甘露等,如此疯狂的行为,难道不是佛陀所呵责的对境吗?
若上续见解等同下续,上续行为则成疯狂
如果认为密宗各续部的见解没有高低之别,那么无上瑜伽行者的见解就应该与下续部行者的见解等同,即尚未彻底通达万法究竟无违、一味一体的平等性,常常陷于贪执取舍之中,执著好与坏、清净与不清净等。倘若如此,那他们在行为上行持等性无取舍的上乘修法,如双运、咒术降伏怨敌,享用五肉、五甘露或饮酒等,这些岂不成了一种颠倒的疯狂行为吗?
一般来说,在萨迦派、格鲁派等宗派当中,修行者在达到一定境界后,确实可以修持双运法和降伏法,享用五肉会供品等,这在《时轮金刚》和《密集金刚》中都有明确开示。宁玛巴教法中也有类似的内容。
但是,这些修法的前提是,修行者必须通达无上的见解,明白一切万法皆为平等无二。如果他们只具有事部或行部的见解——严格区分清净与不清净,清净之物可以供奉佛陀,而不清净之物绝不能供养,即见解上仍执著于五肉、五甘露是不洁之物,而在行为上却无取舍,将这些供奉于佛堂,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过失。
事实上,只有具有了一切平等无违的智慧,才能将五肉和五甘露供养佛陀,乃至自己享用,因为此时已经知道它们与鲜花、净水一样清净。这种见地上的通达,使得即便是供养所谓“不清净”之物,也具有无量的功德。然而,如果见解尚未达至平等一味的境界,就盲目模仿上乘修法,行持双运、降伏、饮酒或享用五肉五甘露,就成了一种颠倒和疯狂的行为。
见行不统一,会受到严厉呵责
密宗始终强调见解与行为必须一致。如果见解尚未达到一味平等,却强行修持双运、降伏等上乘法门,是极不合理的。修行者只有真正通达了无二平等的见解后,才被允许行持这些特殊修法。那些尚未通达万法平等、仅凭贪欲而行持双运法、饮酒或其他禁行的人,必定会遭到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严厉呵责。
很多人不明白此理,认为只要是密宗修行人,都可以修双运和降伏法,也可以随意饮酒、抽烟,享用五肉和五甘露。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修行者尚未达到无上瑜伽续的见解,仅具有事部和行部的见解,甚至还未通达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见,就不能行持无取舍的法门,这样很容易造下严重的罪业。
比如降伏法,只有那些在见解上已达无上瑜伽境界、具有自他平等的大悲心,并具备超度他人灵魂能力的人才能修持;而双运法,更是要求自身的明点完全堪能,相续中对世间男女的自相贪欲完全消失之后,方可行持。若见解与世间人无异,仅以密宗为借口,由内心的贪嗔烦恼引发而修持这些法,则已然玷污了密宗的殊胜性。这样的行为在密宗任何续部中都不被允许。
密宗确实具有超胜之处,但不少人见解未跟上,行为却已然疯狂。无论在藏地还是汉地,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人仅在获得灌顶之后,道听途说地听了一些密宗的不共教义,便开始修持双运与降伏法。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身上有附体或者有人加害自己,心中生起了极大的嗔恨,通过修降伏法来应对;有的人对某人产生了强烈的贪恋,却以密宗为借口修持双运。这些行为只是加重自身的烦恼而已,密宗始终未开许过这样的修持。
密宗特殊行为,旨在断除执著
根登群培曾说,密宗中享用五肉、五甘露等行为,目的是为了断除凡夫对净与垢的执著。比如,许多人将狗肉视为不清净,将鲜花视为清净,这种执著心非常严重。然而,诸佛菩萨对待这些无有丝毫差别,为了帮助凡夫断除对净秽相的执著,密宗才特殊宣说了享用五肉五甘露的修法。
有些人在会供时,误以为本尊特别喜欢喝酒吃肉,觉得没有供养酒肉肯定不行。其实,这只是自己执念而已,佛菩萨并不像世间凡夫那样在乎酒肉的丰盛与否。供酒肉等行为,只是为了帮助修行者断除对净与秽的执著。
夏嘎措珠让卓曾说,在会供时,若能将供品都观想为清净无漏,就无需执著是否有肉类。诸佛菩萨并非偏爱肉食,供养的重点在于断除我们的烦恼与执著。
因此,通达诸法的平等性至关重要。若见解上未达平等,行为上便肆意妄行,这是一种疯狂之举,必会受到诸佛菩萨及高僧大德的严厉谴责。
己三(说自宗无垢观点)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他宗怀疑。
庚一、真实宣说:
如实现见实相义,彼之定解称见解,
见解如何而断定,如是以修行护持。
如实现见现空无二之实相义的定解,称之为见解,以见解如理如实地抉择、断定之后,还需要如是修行来护持。
见修次第:见为先,行随之
对于实相的意义,如理如实见到时生起的定解,称之为“见解”。《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云:“所谓的‘见’是认定所抉择之义的一种行相,因此主要安立为后得的定解。诸如,见道入定,尽管立名为‘妙慧、智慧’,但并没有通称为见解,但从现见真实义的侧面而言取名为见解也不相违。”
真正的见解如同双目,指引我们见到前行的方向,而行为则如同双足,帮助我们趋近目标。《大智度论》里也有类似的教言,如云:“智为行本,因于智目,起于行足”。这也阐明了见解和修行的内在次第:见解为先,修行随之,即首先要将见解决定下来,行为则应护持并跟随见解。
比如,修持胜义空性,或者认识万法本自清净的时候,首先要依靠上师的教言和自己的理性分析,通过对法义的深入抉择而生起坚固的定解,在此定解智慧的基础上,行为必须如理如实地行持,始终跟随并护持见解。
修持“因果不虚”等世间法亦应如此,首先要依靠教证和理证生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正见。见解决定之后,行为应始终跟随此等见解而行持。
见解若未明确,修行必定偏离
现今,许多人尚未具足见解的“眼目”,就盲目尝试禁行。比如,有些人根本没有等净无二的见解,甚至没有中观空性见,就在嗔恨心的驱使下,妄想通过修降伏法来损害自己的怨敌。实际上,这样修持只是外道或民间的做法,密宗当中根本不存在以烦恼心驱动的降伏法。
如果见解未明而妄自修持,只会导致修行偏离正道,渐行渐远。这种修行脱离见解的行为,无疑是十分荒谬且危险的。
总之,麦彭仁波切在此强调:见解是修行的基础,它犹如引路的明灯,指引行者认清万法的实相,而修行和行为必须与见解相随,这是一种真正的道次第。
庚二(遣除他宗怀疑)分二:一、他宗示疑;二、释彼疑难。
辛一、他宗示疑:
若谓乘以见高低,区分九乘不一定,
有人说:你们宁玛巴以见解的高低将乘分为九种次第,这样根本不合理。
宁玛巴自宗以见解的高低将乘分为九种——声闻、缘觉、菩萨、事续、行续、瑜伽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和阿底约嘎。对于这种分法,有些人提出了异议,认为不合理。
实际上,这样划分是极其应理的,下面,麦彭仁波切将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辛二、释彼疑难:
内道宗派从最低,直至究竟金刚顶,
此九种乘之数量,具有安立理由故,
如高低乘有多种,然需安立三乘等。
内道所有宗派,从最低的声闻乘到究竟的金刚顶乘阿底约嘎之间分为九乘,此数量具有合理的安立理由。就像乘的高低、分摄虽有多种,但归纳而言可分为上、中、下三乘,此三者又各自可分为上、中、下三种,如此形成了九种乘的划分。
宁玛巴自宗将乘分为九种是具有一定理论依据的。佛陀在《楞伽经》中云:心性无边故,乘数亦无边。众生的分别心无量无边,故乘的分类也多种多样。虽然乘的数量是无边的,但归纳而言可分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此被所有宗派所共许。其实,这样分类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因为众生有上、中、下三种根基,故将修行之道划分为三种乘。
宁玛巴依据同样的逻辑进行划分:修行人可分为下根、中根和上根,中根和上根属于密宗行者,中根又可分为中上、中中、中下;上根则可分为上上、上中、上下。这种分法总共形成了九种乘次第,其逻辑顺理成章,毫无不妥。
虽然以前的瓦蒙格西等对宁玛巴的九乘分法表示不满,认为其不合理,但实际上,他们也承认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分法,也承认菩萨乘可以分为显宗和密宗两种。宁玛巴只是依据类似的逻辑,将密宗进一步划分为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六乘而已。
索多瓦论师在其辩论书中也说:本来乘的分类是无量无边的,但根据众生的根基和修法次第,可以合理地分出九乘。你们(格鲁派的某些人)在分析时,依据众生根基不同将佛法分为三乘,而菩萨乘当中包含了显宗乘和密宗乘。宁玛巴九乘若归纳的话,也可归为此三乘。
由此可见,宁玛巴的九乘划分绝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对众生根基的深刻理解与观察。
戊四、摄义:
故依内在之智力,愈来愈增之程度,
分别现见诸器情,清净以及不清净。
因此,依靠内在智慧的增长程度,可以分别现见器情诸法清净与不清净,即智慧力越高,所见越清净;智慧力越浅,所见器情越不清净。
修行者智慧的高低,会影响他们对器情世界清净与不清净的感知。众生根据所见的清净与不清净而安立了各自的宗派。随着内在智慧的提升,证悟程度越高,所见的器情世界会愈加清净。
二种智慧愈增,双运见解愈明
总的来说,关于胜义谛与世俗谛何者为主要的问题,他宗主要有两种观点:有些人强调胜义谛至关重要;有些则认为世俗谛最为重要。麦彭仁波切认为,这些片面的理解并不可取,必须认识到二谛是双运的,应该同等重要,如果彼此脱离,根本无法合理安立基道果。
那如何获得双运智慧呢?事实上,随着修行者内在智慧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对空性大平等和显现清净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二谛无二双运的证悟也会愈加深刻。反之,若对平等和清净的道理缺乏深入的认知,便会出现试图将二谛分割开来的现象,以致无法了达万法的实相。
自宗所说的“清净与平等双运”,实际就是显宗所说的现空双运,或大悲空性双运。对于名言的抉择,显宗最高的见解是万法如梦如幻,而世俗中显现的万法为何是清净的,只有密宗以窍诀的方式做了详细阐述,显宗并未广泛涉及。
因此,我们在闻思的时候,可以运用密宗的窍诀来抉择显现清净,以显宗的中观理来抉择本体空性,随着闻思的不断深入,智慧会愈加提升,逐渐就会生起清净与平等双运的定解,进而现见万法的实相。
总之,万法的本性即显现与空性一味一体。若想真正认识万法本性,必须同等重视二谛,不能偏向其中任何一者。如果只关注胜义谛,虽能获得一定的空性见解,但在清净见方面却会有所欠缺;反之,若只重视世俗谛,虽然知道修无上瑜伽时要观一切清净,却难以体悟其空性本质,容易将其执为实有。因此,必须同等重视二谛。
学习过程中,大家首先一定要通达颂词的字面意思。堪布根华《浅释》里的解释非常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分析,这样就能真正掌握法义。
故以二谛无别式,证悟现空无二基,
如实而修彼道中,获得二身双运智。
因此,现空本来无离无合、无别双运而存在即是基;以二谛无别的方式如实证悟此基,即是道;如实修习彼道达到究竟,获得法身色身双运智慧,即是正果。
我们通过闻思修行,可以深入理解胜义谛(空性)与世俗谛(显现)双运之理,知道二者如同火与火的热性一般无二无别、不可分割。这种深入理解将引导我们逐渐证悟现空无二的本基;在理论上明了之后,还需在实际修行中践行,即如理如实地修持二谛无别之“道”,最终证得色身与法身双运之“果”。
因此,首先通过闻思了达二谛无别双运的道理至关重要。如果将世俗谛与胜义谛隔断,即把显现与空性分割开来,那么最后色身和法身将无法实现双运。
有些未深入学习显宗和密宗教理的人,常常误解双运的意义,以为它是指男女双运,实际并非如此。所谓双运,究竟而言是指色身与法身双运,即色身不离法身,法身亦不离色身,二者就如天月与水月般形影相依。
应知道,在修行过程中,我们的清净分别念是色身之因,而对空性的观照是法身之因。因果之间密切相连,故而需要同步修行二身之因,最终才能圆满二身;如果有所偏重,将无法得到期盼的结果。也就是说,若只偏重胜义空性而忽视了世俗显现,最终将无法获得色身;反之,若仅注重世俗显现而轻视了胜义空性,最终将无法证得法身。由此可见,二谛不可分离。
总之,修行者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必须以二谛双运的方式认识现空无二的本基,修行二谛无别之道,最终才能获得色身与法身双运、具足五种智慧的圆满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