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25课
现在正在讲《定解宝灯论》的第五个问题——二谛何者为主要。有人认为胜义谛重要,有人认为世俗谛为主要,有人则抛开胜义谛后认为世俗谛更重要。然而,我们自宗承许胜义谛与世俗谛必须双运。
这一观点可用显宗和密宗教义分别阐述。显宗二谛双运的道理已讲解完毕,现在正在宣讲密宗二谛双运的道理。
庚三、无他轮回故不应分别:
除此二取迷现外,无他所谓之轮回,
断此非从胜义立,胜义本是一体故。
除了二取的迷乱显现之外,再无其他所谓的轮回。能够断除轮回的所有高低道之分类,并不能仅从胜义空性方面来安立,因为胜义空性法界本是一体之性,无法通过分析来划分层次。
除二取外,无其他轮回
除了众生当下的二取分别执著之外,并不存在其他所谓的真实轮回。这不仅是密宗的观点,大乘显宗经论亦如是宣说,如《入行论》云:“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因明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三界即是心和心所。因此,所谓的轮回,不过是分别念的迷乱显现,除此种迷现之外,根本不存在另外的轮回。
安立高低道,需基于二谛
颂词“断此非从胜义立”中的“断此”,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堪布根华在《浅释》中所解释的——能断除轮回的各种高低道的分类;另一种解释是,倘若断掉了此种二谛双运的见解,所谓的“乘”并不能仅从胜义角度安立。因为胜义空性法界本即一味一体,无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区分。
事实上,无论是高低道、乘的分类,还是种姓、宗派的安立,都不能单纯基于胜义。因为胜义即法界,而法界空性中无有体相,无可分析,就如《现观庄严论》所言“法界无分别”。既然无分别,那种种安立就无法从法界本身得出。
那么,这些是如何分类的呢?是根据众生对胜义与世俗的认知程度,以及修行次第进行安立的,安立时必须结合胜义与世俗二谛,如此才是合理的。我们通过自身的修行体验也能认识到,单从世俗角度讨论“乘”并不全面,因为忽视了胜义空性;仅从胜义角度安立同样行不通,因为胜义本身是一味一体的离戏大空性,无法加以区分。
庚四、以有境不同承许诸续高低有别:
依见修习诸有法,世俗现分胜义性,
智力宣说事行续,瑜伽续及无上续。
续部是如何安立的呢?依据现见、修习一切有法世俗的显现光明分融入胜义法界的现空双运智慧力增上不同、境界的清净次第,而宣说了事、行、瑜伽以及无上瑜伽续。
续部有“四续”和“六续”两种分法。四续,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此三者为外续)和无上瑜伽续(内续);六续则是在此基础上,将无上瑜伽(内续)细分为三种——父续、母续、无二续。如在某些后译派中,父续为《喜金刚》,母续为《胜乐金刚》,无二续则是《时轮金刚》,这三部被称为三大金刚。
有人问:续部这些分类究竟是依据什么而安立的呢?
修行者因照见诸法的本相与感知的境界不同,其修行方法也会随之不同,故而安立了乘或续部的高低。也就是说,世俗现分与胜义空性本来无二无别,一个人在修道过程中越了知显现分的胜义本性,其双运智慧也会愈加提升,最终究竟证得显现与空性无二双运时,修行便达圆满。
比如,对于一根柱子,小乘根器者认为组成它的无分微尘是实有的,这时其空性智慧非常有限;当他学习大乘显宗教义后,便能理解柱子虽有显现,但其本体为空,这意味着他的胜义智慧正在逐渐加深;随着智慧进一步提升,心中对于显现和空性愈发圆融,他已逐渐相合于事续、行续的境界;最终,当他对二谛无二生起究竟的定解之后,就会获得大圆满的境界。
因此,乘和续部高低的安立,并非单纯依于胜义,或者仅仅依于世俗,而是基于有境对胜义与世俗二者结合的认知程度。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宣说不同法,正是因为众生的根基和智慧各异,对智慧法界无二的理解深度不同。
麦彭仁波切在此强调,二谛无别之理在显密教法中都极为重要。因为所有乘和续部的安立,都是基于修行者对于二谛无二的认知程度。
故以二谛各自分,不能区分续高低,
然于二谛双运义,如何诚信修跟随。
所以,以现空二谛单独一者,无法区分续部的高低,然而,根据修行者对二谛双运实相义诚信的程度不同,修习也会随之不同。由此,可以合理地区分续部的高低。
对二谛证悟不同,境界亦会不同
我们必须明白,胜义谛和世俗谛不可分割。试图单独以胜义谛来安立各续部的层次和高低,或仅依世俗谛如此操作,都是不合理的。这一点通过前面的教证和理证都可以抉择。
对于二谛双运,修行者的诚信程度和现见能力各有不同。虽然胜义谛与世俗谛本来无二,但修行者对于二谛无别的认识和证悟程度却存在显著差异。以菩萨为例,从第一地到第十地,随着证悟不断增上,他的双运智慧会愈加深广,所见境界也会越来越提升。
作为凡夫人,首先应对二谛无二的道理有所认识,之后通过修行逐步生起诚信,最终方能现见实相。比如,最初我们只是知道柱子现而不实,尚未真正通达其本性,这时只是具有一般的见解。当闻思到一定程度,真正明白了柱子的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时,修行也应随着见解而渐次增上。
见、修、行须一致
宁玛巴强调“见、修、行”必须一致,见解与行为不可脱节。如果见解仅停留在粗浅的实有或单空层面,而行为却超越了此见解,行持一些禁行法,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由此会造下恶业。
而密宗行者之所以有不同于显宗修行人的行为,是因为其对光明的认知更加深入、透彻,对此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若密宗行者没有更高的见解,那密宗中的享用五肉、五甘露等行为便显得不合理,将被视为疯狂。
总之,修行必须紧随见解。如果已经通达了现空无二的见解,行为也可以如是行持。如果见解仅为初阶,而修行却落在超越的层面,则显然不合理。确保见解与修行的一致性至关重要。
珍惜自宗殊胜教法
希望大家对自宗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的论典一定要反复阅读、细心思维。这些教言具有非常殊胜的特点、蕴藏了极其珍贵的窍诀。在上师如意宝的加持下,我们有幸地遇到了如此善妙的教法,它将第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如糖和蜜一样融为一体,令我们可以无碍地直接享用,这种机缘在汉藏两地都极为难得。
当然,如来的幻化不可思议,众生的智慧各有不同,我不能说其他宗派没有这样的殊胜教言。但根据我自己的观察,现今有些法师讲法时,自己尚且心存疑惑,这样在为他人宣讲时,难免解释不清教义的精髓,使听众产生困惑。
我们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应该一方面虔诚祈祷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一方面认真闻思自宗的相关论典。我并非偏袒自宗,但麦彭仁波切的教言确实具有独特之处,真正通达之后,不管分析经论,还是辨析各宗教义都会非常方便。
各宗不相违,随缘度众生
前几天,有位法师问我:“你们学院的修行人以后会通过什么方式弘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觉得只要遵照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对于诸法现空双运的本性,以及各宗派互不相违的道理深信不疑,弘法时便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比如,若面对净土宗根基的信众,就要运用净土法门来度化;若面对禅宗根基的信众,则应以禅宗法门引导。我并不认为道友们去了汉地之后都必须按照藏地的传统进行弘法,只要真正理解了如来的教义,从任何角度阐释都是可以的。如果没有真正领悟,仅仅执著自宗见解,那未必能够正确地传讲法义。
庚五、依此成立殊胜金刚乘:
故于无上金刚乘,即生赐予解脱道,
倘若无误如实修,则如不同之众生,
见水不同之比喻,如是依靠净见量,
谁人还能不诚信,现有本圆坛城性?
因此,对于密宗无上金刚乘这样即生就能赐予解脱双运果位的甚深之道,如果无有错谬、如理如实地修持,那么就像相续不同的六道有情,各自见水为不同之物的比喻一样,最终依靠名言净见量,谁还会对器情世界本为圆满清净的佛菩萨、坛城等的本性不相信呢?定会生起牢不可破的诚信。
珍惜至宝,善加利用
如今,大家既学习了显宗的教义,也研习了密宗的教法。对于无上密法是极其殊胜之道这一点,可能已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的宣说,而是在内心生起了确信。
显宗教典以隐秘方式宣讲的很多道理,密宗续部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将其阐述出来,不仅讲述理论,还提供了许多实修窍诀。这样的无上金刚乘,能让修行者今生就获得圆满佛果。
很多上师都说过,遇到密法比遇见佛陀还困难。在漫长的轮回中,我们遇到佛陀实属非常难得,但遇到密法较之更加稀有。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能珍惜这样殊胜的密法如意宝,切莫舍弃。真正明白如意宝价值的人不但会倍加珍惜,还会善加运用。
希望大家能精进地修持,因为无上金刚乘能够在今生直接赐予解脱之果,让我们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自古以来,很多修行人都依靠无上金刚乘的窍诀,成功断除了生死轮回的羁绊,即生就获得了双运果位。
很多人对密法心存畏惧,担心修错了。其实,无需如此担忧,只要依照上师的窍诀如理如实地修持,比如按照引导文所示,观照自心的本性而修,就不会出现偏差。
如理修持,必见实相
若能无误修持,则如六道众生共见水的比喻,上上所见较下下更接近真相,最终会得到究竟的净见量。这个水的比喻并非仅是宁玛巴的一种说法,显宗密宗的很多经论典籍中都有类似的表述,比如,有眼翳者看到的是黄海螺,这是一种虚妄相,随着眼翳的逐渐恢复,他就会看到白海螺这一真相。只不过麦彭仁波切对此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
“依靠净见量,谁还能不生诚信?”真正理解密宗净见量的人,必定会深信万法现有(器情世界)的本质即是诸佛菩萨的清净坛城。
此处必须强调,无论在显宗还是密宗当中,胜义谛与世俗谛都不可分离。因为一切法的本性、本来面目称为胜义谛,而凡夫众生所见的迷乱相叫做世俗谛。若将胜义谛与世俗谛分开,那么万法的实相与现相便会被割裂,然而实相与现相永远无法分离。
接下来讲遣除他宗邪念、建立无垢自宗。他宗见解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中观见解与密宗见解无有差别;二是认为密宗修行时虽然观清净心,但在见解上并非如此抉择。对于这两种说法,麦彭仁波切将在后文中通过理证进行驳斥,并阐述自宗的观点。
戊三(遣除邪念建立无垢自宗)分三:一、遣除显密见解无别之邪见;二、诸续见解无别则有过失;三、说自宗无垢观点。
己一(遣除显密见解无别之邪见)分三:一、破析轮回不净之观点;二、于此区分实相现相;三、见修相异则有过失。
说显密见完全等同,有失偏颇
有些人,尤其汉地的个别修行人,认为显宗与密宗的知见没有差别,密宗最高的见解也就是显宗见解。如果仅从空性分角度讲,我们可以承认这一点,但若从有境分或光明见解的角度讲,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偏颇。
宗喀巴大师在给仁达瓦的书函中说,修密宗的补特伽罗必须先修习显宗,若未以般若空性见摄持,即使修持密宗,也难以获得成就之道。然而,大师在讲到密宗见时说:显宗和密宗在知见上无有二致,但密宗在修持寂止和神通方面有其独特的方便法,这便是密宗的殊胜之处。
宗大师在书函中所阐述的中观空性见,与宁玛巴的见解非常吻合,最终都旨在超越一切戏论,然而,他将密宗的特点安立在修寂止等特殊方便上的这一说法,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间接予以了否认,并通过《大幻化网》的教义进行了详细辨析。事实上,这一观点按照续部的教义很难解释。
后来,克主杰在《续部总说》中分析说:如来藏即是自心之实空的本性。现如今,汉传佛教的个别大德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密宗的最高见解就是显宗的空性见。
事实上,从抉择空性的角度而言,这种观点可以成立,因为中观应成派已经圆满抉择了离一切戏论,再没有比这更高的空性见了。密宗续部《时轮金刚》当中宣也讲了非常殊胜的空性见,涵盖了单空等见解,最终归于远离一切戏论的见解。然而,若从圣者的净见量来衡量,如来藏光明见解才是究竟了义的正见。
了知次第传法的密意
对于宗喀巴大师的这一观点,后来其部分弟子又解释说:宗大师是在见解尚未究竟时做了如是抉择。后来贡唐仓尊者在《般若经注释》中说:宗喀巴大师是世人一致公认的文殊菩萨化身,若将其见解分为究竟与未究竟,显然不合理。
其实,某一部论典并不一定代表作者的全部观点。像释迦牟尼佛转法轮就是有次第的:第一转法轮较为浅显,并不能完全体现佛的究竟见解,第二转法轮相对深入,第三转法轮更为深奥,而密宗教义最为甚深。宗大师的这一论述也是如此,只是针对部分根基的众生,强调般若的重要性。
实际上,宗喀巴大师在《甘露妙药》中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究竟见解,这与宁玛派莲花生大士在《问答精集》中阐述的观点并无本质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宗大师已经证悟了最究竟的见解,只是为了接引不同根基的众生,才示现宣讲一些不了义的教法。就像释迦牟尼佛虽已圆满证得了犹如甘露般的甚深妙法,但为了利益一般根基的众生而宣讲了四谛法轮。
在解读高僧大德们的论典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的教言通常是为了契合不同时期、不同根基的众生。有时所讲的并非他们最究竟的见解,也不一定代表其终生所奉行的观点。像我给从未接触过佛法的老乡讲法时,通常会用一些简单易懂的方便语言讲解佛法的道理,但这些话不一定都代表我的真实见解。因此,对于高僧大德们的教言,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听众的根基来理解,这样才更合理。
此外,高僧大德们之间所示现的辩论,也并非普通修行者所能轻易理解的。藏地许多大智者都是公认的文殊菩萨化现,他们的示现必有其深意。我们作为旁观者,应该心存敬畏,不应妄加评论。
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要想深入理解《定解宝灯论》,遣除内心的疑惑,必须将很多问题辨析清楚。比如,很多修行人,包括现今汉地和古代藏地的某些大德,都认为显宗与密宗的知见无异,最高见解即是般若空性。密宗的生圆次第往往被误解为仅仅是将不清净之物强行观为清净。对于这些误解,我们应该予以重视,认真辨析清楚。因此,深入了解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的相关辨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庚一、破析轮回不净之观点:
假设未知此法理,认为轮回不清净,
同时观为净天尊,亦如吐物瓶涂香,
修持等性金刚乘,如画灯火真可悲!
假设不了知器情显现本是清净圣尊、声音本是咒语、分别念本是智慧的道理,而认为轮回是不清净的,与此同时,又将其观为清净的圣尊。这就像用香水涂抹装有呕吐物的瓶子,如此修持轮涅无二等性的无上金刚乘,犹如画中的灯火一样仅仅成了表象,实在可悲!
若无清净见,观修成假立
如果未能透彻认识诸法的本性——从空性角度,离一切戏论;从明分层面,光明不灭,便容易误认为轮回的本质不清净,仅是将其观为清净。
《大圆满前行》中讲,在闻法或修行前,应以显宗的菩提心摄持,或以密宗的广大方便之发心观想摄持——将所在之处观为莲花光宫殿、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将传法者观为阿弥陀、文殊菩萨、莲花生大士等诸佛菩萨;将听法的道友观想为勇士勇母或清净本尊;将说法时间观为本来常有相续轮;将所传之法看作究竟的大乘佛法。通过这种观想,能够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然而,如果修行者只具备空性见,不了知器情世界本即清净的道理,其内心深处就较难认同自己所住之处是清净的,与极乐世界、现喜刹土等没有本质差别,也难以认同传法上师是真正佛菩萨的化身。在不认同的同时,还要把这些强行观为清净,这其实是极不合理的。即便观想得再好,也是表面的假立,没有很大意义,犹如对一只装满呕吐物的瓶子无论怎样装饰或以香料涂抹,也改变不了其内在的污秽。
密宗所宣讲的清净观,并非把一个原本不清净的东西观为清净,而是强调,不管上师、金刚道友,还是所处的环境等一切法,其本性即是清净的,我们的心本来就与本尊无二无别,只是被迷乱的习气遮蔽,未能认清这一点而已。以观修文殊菩萨为例,我们并非强行将外在实有的文殊菩萨纳入身体,亦非将凡夫的本性转变为文殊菩萨,而是重新认识到,自心本来即是清净的,始终与文殊菩萨无有二致。如果未能领悟到这一点,那么观修只不过是一种假立,是不符合实际的表面功夫。
形象修行,非金刚乘
在密宗的究竟教义中,心的光明分即是诸佛菩萨。尽管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等诸佛菩萨在显现上各有不同,但其本质与自心的如来藏光明无二无别。这也是为何了义经典中说“一切众生皆是佛”的深意所在。
这个道理极为深奥,大家务必要深入思维。密宗的生圆次第与清净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在错误的观念下修持,还自以为是地声称自己修的是等性金刚乘、无上密宗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实在非常可怜。
麦彭仁波切以悲悯的语气说:这样的修持就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绘制的灯火,尽管画得十分逼真,却根本无法驱散黑暗。同样,若认为器情世界本不清净而仅仅将其观为清净,这只是形象上的密宗修法,而非真正的修法。
清净见,是修等性金刚乘之基
因此,在修密宗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之前,首先必须认知器情世界本来就是清净的。我们常说要对上师、道友观清净心,这并不是强行观为清净,而是上师本即是诸佛菩萨,同行道友本即是金刚勇士勇母。如果没有真正理解这一道理,仅作表面观想是无益的。
许多人认为自己并不是文殊菩萨,只是在密宗修行中将自己强行观为文殊菩萨,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无论观修哪位本尊,首先要明白自己本质上就是这位圣尊,当下的凡夫相并非真实的自己,只是被习气遮蔽所产生的幻相。现在,我们需要依靠密法重新认识自己。
如今,无论在汉地还是藏地,有些密法的修行已变得形式化。许多人在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灌顶或传法时,虽然自称是“密宗金刚乘”,但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具备“万法皆清净”的殊胜见解。
事实上,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和《定解宝灯论》中所强调的“清净见”,不仅适用于藏传佛教,对于汉地的参禅以及唐密的观本尊等修行也有助益。修密宗仪轨时,必须了解如来藏明分的道理,知道在未达到究竟境界时,如来藏明分暂时现为圣尊相;达到究竟时,则为法界光明。
密宗行人修外续部的仪轨时,通常是先将圣尊观想在面前,认为自己还不是圣尊,此时见解与修行尚未达到究竟;当见解逐渐提升后,他会意识到自心与圣尊无二无别,从而把自己的身体观为圣尊;最终达到无上大圆满的最高境界时,圣尊与法界融为一体,除了认识自心的觉性之外,再无别的圣尊相。
希望大家能深入思维这些甚深的道理。对于无上密宗的行人而言,一定要认识到,器情世界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自己的心本即是文殊菩萨。如果认为文殊菩萨像父母一样是另外的存在,在其面前祈求赐予悉地,这只是事续的一种修法。
庚二、于此区分实相现相:
现相虽现不清净,然为迷乱所立宗,
实相净见量之义,称为无上金刚乘。
现相虽然显现上不清净,然其本性却是清净的,未如实现见的观现世量,乃是不清净迷乱所立的宗派。实相与现相一致的大圣者们净见量所见的意义,称为无上金刚乘。
现相不清净,实为业所障
从凡夫众生六根所现的层面来看,万法确实现为不清净相,密宗对此也承认。凡夫眼前所见的山河大地,显然不像极乐世界那般美丽庄严;上师与道友也与自己一样现为凡夫不清净的形相。虽然这些显现看似不清净,然而,这只是众生相续中无始以来累积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习气所致,由不了知此点所形成的宗派认知,并非究竟的实相。
凡夫因无明习气的障碍,错把本来清净的万法误认为不清净,就像眼翳患者误将白色海螺看作黄色一般。譬如,水的真实本性暂时现为玛玛格佛母,究竟时则为离一切戏论的法界光明,佛菩萨的净见量能够照见这一实相。然而,人类只能见为普通的水,地狱众生则见为燃烧的铁水,之所以有这种差别,是因为人的业障相对地狱众生较轻,所见相对“清净”一些。
《维摩诘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曾对众眷属宣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舍利子认为并非如此,因为自己所在的刹土并不清净。而此时,具髻梵天说,他所见到的此方世界是清净刹土,于是二人展开辩论。随后,佛陀以脚趾压地,令此刹土显现出清净的本质,使众人得以现见,并对舍利子说:“我的刹土恒时如是清净,只不过你先前没有见到罢了。”舍利子听后深感稀有。
这并非佛陀像幻化师一般将不净刹土变得清净,而是刹土本来面目即是清净无染。凡夫所感受的五大,原本乃是五佛母的本性,但众生因为相续被迷乱习气所蒙蔽,无法真实见到。
以理证可知万法本清净
凡夫众生虽然所见到的都是迷乱相,但随着业障的逐渐清净,面前所现的万法也会越来越清净。这一点通过比量推理亦可知晓。
怎样推断的呢?一切显现实则为清净,随着自身业障的减轻,所见亦会越来越清净,因为诸佛菩萨的净见量所见为究竟清净之故。比如,当修行者获得八地菩萨果位时,水可见为玛玛格佛母,最终成就佛果时,万法皆化为不可思议的光明分。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通过许多推理阐明了这一道理。依靠上述理证可知,即使凡夫也可以对万法的清净本相有所认识。
相应净见量而行,为密宗金刚乘之特法
真正的实相应是诸佛菩萨净见量前所显现的究竟清净之义。通过净见量来证实,相应净见量而修行,此为密宗金刚乘的独特修法。显宗对于诸法明分并未进行细致抉择。
如今,很多人并未重视密宗的教义,在没有清净观的情况下,就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甚至连大悲心都没有,就修金刚橛等忿怒尊修法,这样修行是有所偏颇的。面对此类状况,麦彭仁波切感叹道:“这种修行如同画灯一般,实在是可悲!”
以上已经遮破了“显宗与密宗见解无差别”的观点。如今,许多人不认同密宗见解超越显宗的说法,然而,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中所说的光明分,尤其相应于净见量的修法,密宗能极清楚地予以阐明,而显宗只能以隐含的方式提及。
庚三(见修相异则有过失)分二:一、彼修仅成道之形象;二、外道亦应断除烦恼。
萨迦班智达在《分析三戒论》中指出,见解上无需进行复杂分类,修行时直接观清净即可。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合理,下面进行详细辨析。
辛一、彼修仅成道之形象:
若想器情能所依,本来非为清净性,
反观清净之修法,暴露抵触之本相,
彼道仅是道形象,如洗黑炭不变白。
如果心想器情的一切能依所依本不是清净的圣尊坛城,修行时反而将其观成清净的本尊、坛城,这种修法实际上暴露了自相矛盾的本质,这只是金刚乘道的形象而已,就像无论如何也无法将黑炭洗成白色。
能依所依的器情万法,在本性上是清净的。以名言净见量便能见到诸法的清净相(名言量有暂时和究竟之分,究竟量即是净见量)。然而,如果内心未能真正认识万法本自清净这一点,反而认为诸法并不清净,只是在修持时强行观想一切皆为清净,这种修法显然自相矛盾。就如同想将本是黑色的煤炭强行洗为白色,这怎么可能合理呢?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讲,对狗生起畏惧,即使将自己观为狮子也无济于事。同样地,若认为自己本不是文殊菩萨,却强行观想为文殊菩萨,这有多大意义呢?
修行人应当明白,自己原本即与本尊无二无别,但因迷乱习气遮蔽佛性,令本尊的功德难以显现,因此,需要通过精进修行,遣除无明习气等障碍,使原本清净的自性得以显露。
无上密宗之所以强调自观本尊等修法,正是基于此理。然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认为自己本不是本尊,所处之地也不是清净刹土,仅仅是观想为本尊、清净刹土而已,这样修持其实是十分相违的,已成了一种道的形象。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言,这种修行就像画中的灯盏一般。在本论的第一个问题中尊者就讲过,具足定解的修持是真实之正道,而不具足定解的修行仅为道之影像。
因此,我们在修习金刚乘前,首先应该认识万法的究竟本义,将诸法抉择为清净,知道自身与圣尊身金刚无二无别,一切声音都与自己所诵之咒的语金刚无二无别,自己的分别念与本尊的意金刚无二无别,应对此生起稳固的定解。若认为自己本不是本尊,反而强行观为本尊,终究徒劳无功,就像如何洗刷一块黑炭,也无法使之变成白色一样。
辛二、外道亦应断除烦恼:
本非清净假观净,依此若能获得果,
无有实空之定解,外道太阳派诸众,
离开显现观空等,亦应能够断烦恼。
若认为器情诸法本不是圣尊,只是假想为圣尊,如果依此能获得佛果,那么对于胜义空性无有定解的太阳派等外道徒,修持无有显现的空性等,也应当能够断除烦恼了。
认识到“诸法的自性本即清净”之后,将自己观成本尊才是合理的。外道并不具备“一切法皆为离戏空性”的深刻定解,因此无法真正认识自性。有些外道认为自己并非太阳,却将自己观想为太阳;有些不认为自己是虚空,却观为虚空。这种表面的观想缺乏真实见解的支持,因此只能暂时压制烦恼,而无法真正断除烦恼。
此处麦彭仁波切以文雅的口吻指出:那些认为不必具足密宗清净见,却强行观为清净的观点,实际上与外道没有什么差别,这样修持本尊就如同画中的灯火,无法真正驱除黑暗。
希望大家在修习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时,务必关注自身的见解。如果只停留在单空见层面,尚未生起清净见,认为自己并非本尊却观为本尊,实则偏离了无上密宗的修行轨道,陷入了与太阳派等外道相似的境地。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以教证与理证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万法清净的观点如何从胜义和世俗两个角度来建立,希望大家能认真阅读。比如,我们观修九本尊时应了知,自心本即具足九本尊的一切功德,观修只是令这些本具的功德显现而已,同样,一切声音与自己念诵咒语的金刚声无二,本质上就是离一切过患的。若将自己视为凡夫,认为九本尊在喇荣山顶或法王如意宝的相续中,一直等待他们来救度自己,这种见解和修法,并不真正相合于无上密宗的见修行果。
如果我们深信自心与本尊无二无别,修行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如麦彭仁波切所言,修行将如同试图洗白黑炭一样无法成功,或如画中的灯火一样无法真正遣除黑暗。大家一定要避免上述所说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