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24课
《定解宝灯论》以“阿绕巴匝那德”六字概述了七个问题。现在正在宣讲第五个问题:胜义谛与世俗谛何者为主要。
认知二谛之必要
前面已经讲了二谛的分类、差别及其作用,这些道理对于深入理解佛教教义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清晰的认知,无论是学习小乘《俱舍论》、大乘唯识宗,还是中观或无上密法,都将面临重重困难。因为万法的本性虽然相同,但从众生的认知角度来讲,万法却呈现出真相和假相。如果不掌握胜义谛与世俗谛的观察方法,很容易将真假二者混淆。
并且,对于修行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因果与空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在何种情况下承认万法的显现,又在什么情况下说它们是空性的?显现究竟意味着什么?空性又是什么?都会辨析不清。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唯有通过深入闻思彻知二谛,方能真正体悟。
若能真正理解胜义谛和世俗谛,就会对佛陀的教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深刻认识到佛陀的智慧与现代学术研究截然不同。世间知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有时难以理解,纵使理解了,也往往缺乏真正的价值,而佛陀所传授的二谛法门不但没有任何过患,而且揭示出万法真正的实相。经过渐次闻思修行,不仅能给自身带来深远的利益,还能间接绕益他众。
珍惜机缘,深入闻思
目前,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许多佛教徒都不太清楚二谛之间的关系。因为不论在泰国、中国大陆,还是台湾等地,真正讲经说法的道场非常少。有些佛学院的人虽然学了很多教理,但因为没有得过上师所传的窍诀,对此依然模糊不清。
藏传佛教宁玛巴自宗对于二谛有透彻的分析,希望初学者一定要把这个关键问题搞懂。即使已经学了《中论》《入中论》《四百论》等经典,闻思很多年的道友,也应该积极地提问,与金刚道友探讨,或者向堪布堪姆请教,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深奥的教理。
庚二(究竟无二一体)分三:一、以理成立;二、以次第宣说;三、极为必要之理。
辛一(以理成立)分二:一、成立理由;二、分析彼理。
壬一、成立理由:
现见实相之定解,不堕任何一边故。
若有了现见现空无别实相的定解,就绝不会堕于现空任何一边。
这里阐明了一个关键点:修行人一旦现见实相并获得定解,这种智慧将使他不再堕入任何一边。
实相分为名言实相和胜义实相。名言实相是指事物在世俗层面上的真实本相,比如,火的热性是火的名言实相。而胜义实相,则是离一切戏论的现空双运境界。
颂词中的“现见”,是指直接现量见到胜义谛的现空双运实相。在这种定解智慧前,修行者不会堕入任何一边。也就是说,若认为显现永远不空,以分别心执著如来藏恒常不变,就会堕入常边;若认为一切皆空、什么都不存在,则会堕入断边;而一旦真正见到了万法的本性,便会了达究竟的实相既不属于常边,也不属于断边,它超越了一切语言思维,从空性角度讲,远离一切戏论;从光明层面讲,自然自明、任运自成,此时,修行者便不会再堕入现空的任何一边。
这种“现量见”的智慧不同于“比量”推测。比量是通过推理形成的概念,它浮现在心中,属于对事物的总相理解,而现量见则是直接见到事物的自相。当修行者真正现量见到万法的本性时,便会生起极稳固的定解,不会再有任何偏堕。
壬二、分析彼理:
正确观察智慧前,显现空性此二者,
有与无有均同等,许一本体异反体。
在正确观察实相的智慧前,显现与空性此二者若存在,则同等存在,若不存在,也同等不存在。所以,自宗承许现空二者为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观察方法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依靠中观的各种推理或者密宗的诸多殊胜观察方法,修行者可逐步深入,最终现量见到万法的实相,开启真正的定解智慧。
现空平等一味
在定解智慧的摄持下,修行者不会堕入显现或空性的任何一边。在名言层面,万法显现不灭;在胜义层面,万法本体为空。显现与空性二者,其本体无论是有是无,均为等同。可以说,名言中的显现即是空性,空性也即眼前的一切显现。
以“水月”的比喻来观察,我们可以相似地体悟到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或者说现空平等一味、显现存在空性亦在、空性存在显现亦在的境界。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云:“二谛并非如同牛角各居一方互相分开,在现见了如水月般的世俗实相之时,从月影之现分而言是世俗谛,从月轮无实空性分而言是胜义谛,二者(指胜义谛与世俗谛)如同无而显现于水池中一体般,这就称为二谛无别或二谛双运,通达二谛无别的智慧称为证悟二谛。”
以前,某些宗派的修行人将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如来藏光明与第二转法轮所讲的空性割裂开来,误认为二者像搓绳子般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现空双运,这种理解完全是错误的。还有些人认为,显现存在时空性不存在,空性存在时显现不存在,然而他们却将二者糅合在一起称之为双运。这就像试图让柱子与石女的儿子,或瓶子与兔角双运一样荒谬。学习过《中论》或《入行论·智慧品》的人都会明白,真正的现空双运绝非如此。
安立“一本体异反体”的合理性
显现和空性,或者说世俗谛和胜义谛,应该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即本质上是一体,犹如水与水的湿性、火与火的热性一般不可分割;虽然本体无二,但为了宣说、理解与修行,暂时将其分为两面——现的一分和空的一分。
为何这样分呢?因为,在凡夫人的认知中,显现和空性是分开的,在看到柱子等显现时,无法觉知其空性;而在观照空性时,又难以同时兼顾显现。就像火的颜色为眼识所见,炽热为触觉所感,凡夫人六根识分隔,无法融通。因此,现阶段,我们只能以轮番的方式理解和修持显现和空性。
当随着闻思修行的深入,修行者达到一地菩萨的境界时,六根识就会互相融通,这时眼识不但能见色,还能听声、嗅味,此时,他已超越了凡夫的局限,现量见到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实相,逐渐接近究竟的“现空不二”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二谛“一本体异反体”的说法可以对应中观宗后得位的立场。二谛通常有两种安立方式:一是从显现与空性的角度安立,二是从现相与实相的角度安立。一般来说,以现空的方式安立二谛时,说二谛是“一本体异反体”非常合理。这一点在沃巴活佛的《辨别显宗派》中有广说,此处不作阐述。
认识实相的功德
当现见了现空无二的实相后,就如见到水月时,已不会再对其生起执著,因为知道那只是虚幻的显现,无有真实自性。倘若不具这种智慧,就会像传说中的猴子一样,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一个拉着一个到水里捞月亮。
《澄清宝珠论》中讲过一个比喻:幻术师看到自己幻化出的美女,或许会产生些许贪恋,但因为他深知那只是幻相,因而根本不会生起想与之成家,共同生活的念头。同样,如果对“现空双运”有了初步认识,对显现的执著必然会减弱。
荣索班智达曾说:“若能证悟二谛无二,则可趋入有法与法性无二之境,此时便安住于大圆满的境界中。”对于凡夫而言,由于心识是迷乱的,故而只能感知柱子等的显现——有法,无法直接领悟远离戏论的法性实相。但当证悟二谛无二时,有法与法性便会逐渐融为一体,真正见到万法的实相,此时便是安住于大圆满的境界中。这是每个修行者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显宗中,二谛无二是中观的核心见解;而在密宗中,按照荣索班智达的观点,二谛无二也可称之为大圆满的见解。
依自宗,可深入理解二谛无二
楚西降央在《定解宝灯论释》中引用了无垢光尊者《胜乘宝藏论》中的教言:“从显现世俗分而言,可称为任运自成;从空性胜义分,可称为本来清净。此二者在世俗层面为一体,在胜义层面则远离一切戏论。”
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说:有法(显现)与法性(空性)本为一体,但从胜义层面看,则超越了一切戏论,这即所谓的菩提心。(此处的菩提心是指了义菩提心——万法的究竟实相,而非显宗所讲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通过学习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的这些教义,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二谛无二的真谛。唯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修行中对现空双运生起真实的定解。
大家应当明白,无论是内观自心,还是外观万法,显现的本质即为空性。如无垢光尊者所说:大圆满的本来清净(空性)与任运自成(显现)双运,是真正的无二境界。按照荣索班智达的教言,现空无二的实相,即是真实了义的菩提心。
希望大家平时能依照自宗教义经常观心,这样可以逐渐体悟到心的本体为空性,自性为光明。当有法与法性、分别念与智慧真正融为一体时,自己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内心都会如磐石般稳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遇到一点点困难,情绪就剧烈波动,甚至眼泪如珍珠般洒落,滋润着大地母亲。
关于这方面的道理,显宗主要通过理论来抉择,较少涉及具体的修法,而密宗则通过上师的窍诀,帮助修行者直接领受实相的本义。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言,显宗侧重推理和观察,密宗则侧重直接的体验和领悟,两者在修行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
自宗行者,应重视荣索班智达的教法
荣索班智达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时,荣索班智达正处于幼年期,当尊者抱着他的时候,他便能与尊者展开辩论。据宁玛巴的《青史》等文献记载,阿底峡对此深感稀有,认定荣索班智达是印度那莫卡班智达的转世。
荣索班智达对宁玛巴的恩德与加持不可估量,麦彭仁波切在诸多著作中都对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给予了高度赞叹,这彰显了他们的崇高地位,因为麦彭仁波切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大力赞颂的人并不多。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法义,而非浅尝辄止。如果只是粗略地听听,或者马观花地看一下,并未将法义真正融入于心,这样实在可惜。
辛二(以次第宣说)分三:一、以见未究竟故二者无法圆融;二、以修生信之理;三、于此深生定解。
壬一、以见未究竟故二者无法圆融:
此二初学者面前,似现能破与所破,
尔时显现与空性,尚未相融为一体。
在初学者面前,显现与空性似乎成了能破与所破,这说明,此时因显现和空性尚未融合为一体而仍未见到现空双运。
视为能破所破,说明尚未圆融
在初学阶段,修行者通常对中观的道理只是略有了解,尚未完全通达。在此阶段,他们通常将显现视为“所破”,将空性视为“能破”。也就是说,在初学者的认知中,柱子等一切显现是“所破”的对境,因为对显现的执著会把众生束缚在轮回当中;而空性是“能破”的智慧,通过证悟空性能破掉显现,这一过程就像用斧头砍木柴一样。
之所以会如此区分,是因为在初学者的相续中,显现与空性尚未融为一体,现的时候不空,空的时候不现,无法真正体悟现空无二的境界。他们不了知何为究竟了义的境界,也未真正通达佛法的奥义。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具备三要素,证悟不遥远
有些人在心稍能安住时,就自以为证悟了,实际上,他们因为没有系统闻思,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境界。
倘若仍把显现和空性视为“能破”和“所破”,就说明自己尚未证悟,不应自诩为大成就者、大瑜伽士。否则,不仅对自己无益,也容易误导他人。当然,也有些人是为了某些目的,故意夸大自己的修行境界。作为修行者,认真审视自己的相续至关重要,否则很容易陷入误区。
要想真正体悟佛法的甘露妙义,不仅需要系统地闻思,还要具备信心和精进力,若缺乏后两者,也无法品尝到现空双运的妙味。虽然对凡夫而言,直接现见法界比较困难,但理解层面的通达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壬二、以修生信之理:
有朝一日会诚信,空性即是显现理。
终有一日,修行者会对空性即是显现、显现即是空性的道理生起诚信。
终有一天,我们会深信不疑地认识到: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当然,这种认识仅是理解层面的深信。就像有些道友虽未完全通达中观义理,但已在理解层面坚信不疑。即使成千上万的人对他说“显现不是空性”,他也不会随其而转。就如堪布根华仁波切所说,此时已得到谁也夺不去的甚深定解。随着进一步的闻思修行,他们将有机会真正通达并证悟这一真理。
一般来讲,修行者只要稍有智慧,对中观教义具有一定的信心,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最终必会对“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的道理深信不疑。
这个道理其实就是《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汉藏许多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时,都反复引用这个偈颂。《金刚经》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教言,也在诸多典籍中频繁出现。然而,很多人未必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如果能够深入学习《定解宝灯论》,再参照《等持王经》和《大圆满虚幻休息》等经论中所讲的水月比喻及其解释,就能真正领悟这一奥义。
事实上,万法的本性自始至终都是“现即是空,空即是现”,并非随着我们的理解而变成如此。我们只是通过不断地闻思修行,逐渐领悟这一真理而已。
壬三、于此深生定解:
诸法本来即空性,此等显现为空性,
现见空时即显现,现时即空生定解。
因为一切法本来即是空性,故而自现缘起;而此等缘起显现也为空性。若见到“空时即是显现,现时即为空性”,便会对现空双运生起定解。
佛教徒经常讲“缘起空性”,那什么是“缘起空性”呢?它是指一切法皆依因缘而显现,无有自性、本体为空。比如,当水池和天月等因缘聚合之后,水月便可显现,虽有显现,但水月并无自性,本体丝毫不成立。
如果我们通过深入观察,对“缘起空性”的道理深信不疑,便说明对此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定解。定解有很多层次,包括凡夫对中观教理的基本理解、地上菩萨的甚深定解,以及佛陀的究竟定解。我们此时所获得的见解,只是凡夫阶段的定解。
此颂旨在阐明,万法的本体是空性,而在空性之中,一切皆可依缘显现。我们在观察空性时,不应忽视其显现分,而见到显现时,也不应舍弃其空分。正如本论第一品所说:“虽可断定说无有,然而于无之自相,未曾失去之同时,不灭之中可显现,未失现之自相时,安住无基大空中。”如果对此道理深信不疑,就能逐渐破除对万法的执著,最终生起现空双运的殊胜定解。
辛三、极为必要之理:
此乃经续与窍诀,一切深道之根本,
闻思断除增益义,即是无谬之正见。
此现空双运之实相,是了义佛经、续部,以及传承上师窍诀等一切甚深道的根本。通过闻思遣除对实相的增益,方能获得无误的正见。
二谛双运,是显密一切深道的根本
麦彭仁波切以谦逊的语气说:现空双运之理并非他以分别念臆造,而是源自佛陀第二转和第三转法轮经典的教义、《大幻化网》、《密集金刚》等了义续部的见解,以及宁玛派、格鲁派等各大传承上师的窍诀。也就是说,现空双运之理是一切了义经典、续部,以及历代传承上师窍诀等一切甚深道的根本。
很多人特别喜欢大圆满法,其实,只要能真正获得中观正见,通达大圆满并不是很困难。革玛旺波·丹增诺若曾言:“若能闻思《中论》和《入中论》三遍,真正通达了中观见解,通达无上大圆满也会很容易。”
依闻思断增益,方可踏入正途
对此“现空双运”之理,必须通过闻思修行,才能断除自相续中的各种怀疑,遣除一切增益,获得无谬的正见。有了正见,才能确保修行不偏离正道。
因此,首先应该在上师面前听闻法要,但仅仅听闻是不够的,必须反复、深入地思维法义,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背诵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并深入理解法义,像背过《大圆满前行》的道友,都对里面的内容印象特别深刻,能够清晰记得每一品讲了什么。也许有些人天生理解能力强,但通过背诵肯定能进一步深化对法义的领悟。
对于现空双运进行如理闻思之后,在修道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歧途,就如萨迦班智所说:修行最关键性的问题不能搞错,这样,即使细节上有所不足,也不会对修道构成重大障碍;如果基本原则出现了偏差,整个修行将无法成功。
总之,实修时确保关键问题不出错非常重要,而要想不出错,唯有依靠上师和经续论典的指导,而非凭借个人的分别念。就如麦彭仁波切在此强调:通过闻思断除增益,才能获得无误的正见。
戊二(别说密宗如何承许)分二:一、略说;二、应许二谛双运之理。
己一、略说:
证悟此要愈深入,于诸世俗显现法,
亦渐断除自相执,故立续部乘次第。
对于现空双运大平等的要点证悟得越深入,对于一切世俗显现法的自相贪执也会逐渐断除,因此,才安立了续部乘的见解次第。
证悟越深,贪执越弱
仅仅明白了现空双运的道理并不足够,还需进一步实修。在实修过程中,对于此理证悟得越深,对于世俗显现法的贪执,如对颜色、形状等外相的执著,就会越减弱,直至彻底断除。
若对现空双运的道理没有丝毫证悟,只是凭着定力压制烦恼,其效果是短暂的,当进入繁华的大城市或遇到喜欢的对境时,烦恼便会重新起现。
因此,只有真正证悟了万法如水月般无有自性,本体为空,对显现相的贪执才会从根上彻底断除。
为修二谛双运,而分续部次第
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正因如此,密宗续部分为外续和内续,其各自又细分为多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类并非单纯从世俗或胜义谛的角度出发,而是基于二谛双运的意义。
如果仅以对世俗的认识来区分续部的高低,则已与外道无异,因为忽略了对胜义空性的理解,只停留在世俗层面。反之,仅对胜义空性有所认知,忽视了世俗显现,则会堕入空边而无法究竟证悟,故而也需对世俗显现有清净的见解。所以,修行时必须以现空双运的见解摄持。正如《大幻化网》中所说的“等净无二”,“等”指胜义与世俗平等无别,“净”指对于世俗显现的清净见解。显密教法的核心即是二谛双运,唯有圆融二者,修行方能圆满。
宁玛巴的密宗修行次第,也不是单依显现或空性来安立,而是从现空双运的角度出发。比如,事部和行部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对现空双运的认知程度不同。在事部中,行者尚未认识到本尊与自心无二,将本尊视为外在的存在,因此以主仆的方式观修;随着认识的深入,行者会转变为以兄弟或朋友的方式观修,此即行续的观修方法;随着修行的愈加深入,行者会了知所有本尊与自心无别,最终证悟心性即是如来,达到密乘的最高境界。
先具定解极重要
尽管佛法有大乘、小乘等众多分类,但其究竟精髓在于“二谛无别”,即胜义谛与世俗谛无二无别。谁能领悟这个道理,便得到了诸佛最秘密的智慧宝藏。反之,若忽视了二谛双运,其相续就已脱离了佛法智慧,修行也随之偏离正道。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说:“先通实相极重要,虽有众多乘分类,精义二谛无分别,诸佛秘密之宝藏。”这句话强调了通达万法实相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精进地闻思修行,以信心之钥开启二谛双运的秘密宝藏,这是极为难得的机遇。随着对现空双运的理解不断深入,不但对世俗各种相的执著会逐渐消减,对胜义空性的认识也会逐步提升,因为现与空在本质上无二无别。
己二(应许二谛双运之理)分五:一、以喻说明;二、于清净之理应生定解;三、无他轮回故不应分别;四、以有境不同承许诸续高低有别;五、依此成立殊胜金刚乘。
庚一、以喻说明:
仅以信解作观想,以及器情现本尊,
定解正见此二者,无有一致之时机,
如同中观于诸法,确定实空为正见,
梵志于病持咒时,观想无病非正见。
仅凭信解以意念观想器情世界现为天尊和坛城,与修习器情世界即是清净本尊之定解的究竟见解,此二者有着天壤之别,永远不会有相同的机会。譬如,中观宗承许诸法本无自性、离一切戏论是中观正见,而婆罗门外道对病人念咒时,仅是观想病人未生病,这与中观正见完全不同。
以净见量抉择万法清净
麦彭仁波切以生动的比喻,清晰阐释了密宗“净见量”的重要性。“净见量”是密宗特有的一种正量,以此量抉择,器情万法均是本自清净的。
譬如,一碗水,饿鬼看到的是脓血,人类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则是甘露,这说明水等一切法无有任何实体。虽然诸法皆无实体,但其本体却是清净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所见的水与天人所见的甘露相比,甘露更接近实相;而天人所见的甘露与圣者所见的玛玛格佛母相比,玛玛格佛母才是实相,因为圣者具有更高的境界。可见,一切万法原本都是清净的,只是众生因为自身的业力习气不同,才看到迥然各异的景象。
万法有名言实相与胜义实相,名言谛的真正实相即是本自清净。因此,密宗认为五蕴即是五佛,五大即为五佛母。从显宗方面讲,如来藏本性清净,随着修行的深入,这一清净本性会在名言中逐渐显现,最终展现出最为清净的本质。
随信修与随法修有本质差异
对于这些道理,必须通过深入的闻思、观察和修持,才能生起坚定的信解。有些修行者只是依靠信心来观修,如观想自己的身体就是文殊菩萨等圣尊,但却并未探究其中的缘由,不知晓为什么自己的身体是文殊菩萨;而有些修行者已经具备了定解正见,真正明白器情万法皆为本尊的自性。
前者属于“钝根随信者”,即凭借信心来修行;后者属于“利根随法者”,即依靠智慧与正见而修。尽管信心在修行中非常重要,但相较而言智慧更为关键。为什么呢?因为,依靠智慧产生的定解不易退转,而仅仅依靠信心,则很容易退失。而且,钝根随信者因为缺乏对万法本性的深入理解,想获得圆满果位困难比较大;而利根随法者凭借定解智慧,真正明白了器世界(五大)与五佛母无二无别,有情世界(五蕴)现为五佛,因此其修行基础十分稳固,很容易证得圆满的果位。可见,二者在修行层面存在本质差异。
这就像中观派通过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理性推断方法,最终抉择出万法本体为空、毫无实质,名言中如幻如梦,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而婆罗门在治疗病人时,只是一边观想病人无病,一边念咒,没有经过任何理性的抉择。二者相比,中观派依靠智慧进行理性分析之后,具有了真实的正见,而婆罗门仅仅是依赖对宗派遍计法的信心,相续中并无正见。前者属于随法者,后者如同随信者,二者有本质性的差别。
密宗见解的高低也需通过推理和比量来判断。各个宗派都认为自宗见解最殊胜,但若缺乏清晰的道理阐述,将很难具有说服力。
庚二、于清净之理应生定解:
依证胜义之实相,深信世俗为本尊,
否则处迷现相中,如何成立本尊性?
依靠证悟现空无二或法界智慧无二的胜义实相,便能对世俗所有显现本为清净天尊这一点深信不疑。否则,只是处在迷乱的世俗现相中,又如何能成立器情世界本为清净天尊之自性呢?
本尊之含义
这里的本尊也有天尊之意,代表器情万法的清净相。根据《大幻化网》和《桑布扎续》等密续,本尊相分为两种:了义实相本尊和不了义形象本尊。
了义实相本尊,即万法的本来实相;不了义形象本尊,是修行者以分别念观想的有相本尊,如左手托经函、右手执宝剑的文殊菩萨形象。这种形象本尊实际上就是如来藏明分,而如来藏光明分也可称为本尊相。
具清净正见之必要
尽管密宗对清净本尊有不共的抉择方法,但若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仅凭信心简单观想,则很难迅速获得成就。因此,在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之前,上师一般都会专门传授“一因”“一法界”等推理,帮助弟子建立器情清净的正见,认识自心与本尊无二。当这种正见深入内心时,修生圆次第才容易成功。法王如意宝讲《忠言心之明点》时,也是在讲生起次第之前,宣讲了“万法皆清净”的道理。
倘若修行者没有见解基础,对于“器情世界本自清净”“自心即是本尊”的道理一无所知,在能取、所取皆为迷乱的观现世量境界中,仅凭信心强行把器情世界观为清净的本尊相,或者只一味观想身体里有个管子一样的中脉,之后开始对它吹气,抑或观想实有的圣尊如附体般进入自己的身体,如此修行已与外道修法几乎无异,最后注定失败无果。
大家要想真正了达万法本自清净的道理,一定要认真学习《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的第一品。一旦确立了稳固的信解,无论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还是念诵咒语,都会获得很大的利益。
证悟现空无二,于清净理自生定解
如果修行者真正证悟了智慧与法界无二无别的胜义实相,也即超越了观现世量——眼、耳、鼻等六根所能感知的世俗境界,他对一切显现皆为清净本尊和坛城的道理,便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一切法的显现皆为清净,远离诸垢染的佛陀亲见之故。在佛陀的尽所有智面前,凡夫众生前的不清净显现实际都是清净的——在有境层面,所有分别念均为清净;在外境层面,山河大地等器情世界无一不是本尊和坛城的显现。
修密法时,之所以要将自己观为文殊菩萨等圣尊,就是因为自己原本就与这些圣尊无二无别,只因相续迷乱没有认识而已。
密法的超胜之处——果转道用
一般来讲,修行者证悟现空无二的实相后,才能对一切显现皆为清净本尊这一点生起真实定解。然而,在密宗最至高无上的修法中,上师通过窍诀,可以直接让弟子认识到自心与本尊的本性无二无别。当弟子真切领悟到这一点并依此见解修行时,获得佛果就会变得十分方便且迅速。
虽然事续和行续的修法与之不同,行者在观修或念诵咒语时,是将本尊与自己观为他体,但随着修行境界的逐步提升,他们最终也会认识到“自心即是本尊”,对此生起真实的定解。
事实上,所谓的“乘”并非一种固定的存在,它只是相应修行者智慧深浅的修法而已。可以说,修行者见解的高低决定了他们所能理解和修持的境界。可见,见解至关重要。
略说显密见修的异同
一、见解异同
显密在见解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玛哈约嘎在抉择胜义谛时提到七种胜义谛,主要包括法界胜义谛、智慧胜义谛和果胜义谛,其中果胜义谛又细分为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法界胜义谛与显宗所讲的空性完全一致,而智慧胜义谛则是密宗特别抉择的光明智慧。
也就是说,在法界空性方面,显宗与密宗的见解一致,但在有境智慧的抉择和修行方便层面,二者则存在较大差异。换言之,显宗和密宗都认为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空性为了义,至于第三转法轮,显宗虽然也对如来藏光明有所阐述,但并未像密宗一般做广大深入细致的抉择。
比如,《密严庄严经》云:“地等阿赖耶,亦善如来藏,佛于如来藏,说名阿赖耶,劣慧者不知,藏名阿赖耶。”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解密意疏》、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都引用过这个教证,阐述说,广义而言,万法的明分皆可称为如来藏。
二、修法异同
在修法方面,显宗在空性的观修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窍诀,许多修行人都通过中观修法证悟了空性,然而,在如来藏本体光明方面,好像只有“众生本具如来藏”等说法,而没有什么具体的修法。至于如何以果为道用而修持,更缺少阐释和修法。相比之下,密宗不仅有深入的理论讲解,还提供了诸多可行的修法窍诀,如暂时以观净见量来修持,通过观本尊、修仪轨、念咒语等,在法界明分中逐渐显现出圣尊坛城的清净相,最终悟得其与自心如来藏无二无别的究竟实相。
显密实则不相违
虽然显密在见修方面有一些差别,但实际二者并不相违,就像显宗的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之间虽有差异,但并不相违一样。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差异,而简单地取一舍一。
有些人对密宗一知半解便妄加评判甚至毁谤。其实,他们对于显宗中的了义与不了义尚且辨析不清,更别说超越全知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智慧了。密宗的见解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修行实践之上,若未深入了解便断言其不合理,实属轻率的行为。
总而言之,若能证悟胜义实相,固然殊胜,但即便未能证悟,只要对密宗的清净观有一定程度的定解,以此为基础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就能迅速获得广大的利益。倘若缺乏定解,仅凭信仰观修本尊、念诵咒语,虽然也有一些功德,但并不算真正以正见摄持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