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23课
关于二谛何者为主要的问题,宁玛巴自宗是如何抉择的呢?下面就宣讲自宗观点。
丁二(建立自宗)分四:一、总说二谛;二、别说密宗如何承许;三、遣除邪念建立无垢自宗;四、摄义。
戊一(总说二谛)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分二:一、二者双运之理;二、叙其理由。
庚一、二者双运之理:
是故前译此自宗,基道果之诸法名,
离常无常二谛等,建立无偏双运宗。
前译派自宗认为,所有关于基、道、果的法语或术语,均远离了常、无常,以及现空二谛等任何一方,由此而建立了无偏圆融的现空双运之自宗。
自宗无偏见解之依据
宁玛巴自宗认为,所有修行均可归摄于基、道、果当中,而基、道、果的法义及名称均不可分割。比如,按照显宗教义,中观可分为基中观、道中观和果中观。基中观是二谛无二,即胜义谛与世俗谛在本基上一味一体;道中观为二资无二,指修行过程中,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需要双运,不能分离;果中观是二身无二,即证得最终果位时,色身与法身也是无二双运,而非异体存在。
基于此,自宗认为基、道、果所摄之一切法的法义与术语,不但远离了常与无常之边,而且超越了空与不空、现与不现、世俗谛、胜义谛等一切偏袒执著之边,不承认将胜义谛归为单纯的空性、世俗谛归为单纯显现的说法,由此而建立起无偏圆融、现空双运的自宗。
自宗所许之心性
以如来藏为例,有些人认为如来藏本体是凡夫心可以触及的常有;有些人则将如来藏或佛智视为因缘所生的无常法;藏传佛教诸位大德在显现上也各有不同,一些大德特别强调如来藏不空;另一些大德则认为,如来藏仅仅是实空,无有大光明显现。
对于以上这些观点,宁玛巴自宗均不承认。自宗无论讲显宗法还是密宗法,都特别强调“双运”的重要性。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心性光明与第二转法轮所讲的三解脱法门(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安住于心间。这意味着,心的本性——如来藏既是空性又是光明,二者在心性中无二无别地安住。
“安住”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异体能依所依的方式安住,如瓶子放在桌子上,瓶子依桌子而安住;还有一种是本体无二、无离无合的方式安住,如火与火的热性无二无别地安住。心性与光明属于后一种安住方式,即二者以本体无二、无离无合的方式安住,如火与其热性无二无别一般。如果真正认识到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地安住于自相续中,这便是所谓的大圆满的境界。
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在其讲述中观和大圆满的论典中,一再强调二谛始终不能脱离。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引用《释量论》的教证,说明了心性光明永无间断,以此阐述了第三转法轮所揭示的光明心;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引用《般若八千颂》的教证“超胜涅槃之法亦如幻如梦”,揭示了心性的本体为空性。通过深入学习这些论典,我们便可对“心性本体为空性的同时,其光明显现不灭,原本即明空无二”这一点生起定解。若真正了悟这一点,就认识了心的本性。
争议,在于未解佛意
释迦牟尼佛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众生认识自心本性。由于部分众生难以直接信受深奥的教义,佛陀便依据众生的根基,次第地宣说佛法。
首先,为了引导众生趋入正道,佛陀宣讲了四谛法门。待众生对四谛法门有所了达,尤其对因果有了初步定解之后,佛陀宣讲了“无我”教义,并进一步将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全部抉择为空性,此即第二转法轮的核心。如果没宣讲空性,直接宣说如来藏的光明本体,众生可能会像外道那样执著于“常我”。因此,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空性极为重要,可以帮助修行者断除“我执”和“我所执”,净除道障。待众生认识空性之后,佛陀方才宣讲如来藏的光明本体,即第三转法轮的教义。由此,众生不但了知如来藏自性为光明,而且明白其本体为空性,不会被“我执”与“我所执”染污。
藏传佛教一般将密宗称为第四转法轮,《时轮金刚》就被视为第四转法轮的一部法要。不过,也有些人认为《时轮金刚》等释迦牟尼佛亲传的密法可归入第三转法轮,因为《三戒论》中提到:第三转法轮并非在固定地点传授,佛陀在天界与人间的广严城等处皆有宣说。
次第修之必要
宁玛巴自宗也是如佛陀次第宣讲佛法一般,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心之光明本性,渐次引导众生达到无上大圆满任运自成的境界。这也是自宗将顿超法置于一切法门之顶的原因。若非如此,众生将很难了悟心性。
作为后学者,首先应对第二转法轮所讲的空性无碍通达,之后通过学习第三转法轮教义,认识如来藏的本体光明,最后通过密法修持法界明分。对于凡夫众生而言,想直接领受心性光明、受用如来藏的本体,唯有在密宗教法中才能获得详细的教导,显宗当中只是略微提及。这也是密宗非常殊胜的原因。
当然,这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渐进的修行过程。正如法王如意宝和华智仁波切所强调,他们的上师也是遵循次第而修行。
如今,有些修行人忽略了这种次第,一开始就追求大圆满的最高行持,从顶端向下修行。像有些初学者得到灌顶之后,就直接尝试行持最高的阿底约嘎,之后再修玛哈约嘎的生起次第,最后才发菩提心。这种修法显然不合理,在前译派自宗中,从未有任何上师如此建立修行次第。
深入闻思,才能对自宗特法生起定解
希望大家能明白次第修行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多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对空性、光明等方面的道理做了详尽的阐述。有兴趣的道友最好反复阅读并深入思考,不能指望听我一次讲解就完全理解了。不要说普通人,即使是许多拥有俱生智慧的高僧大德,也需要反复听闻,才能真正掌握。
我看到有些道友仅在课堂上听一遍,就把法本搁置一边,再也不看了,这样内心很难真正生起定解。传承上师的金刚语意义极为甚深,仅听一遍或看一遍,做表面的闻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反复思维、细细体会,从内心当中真正领悟并投入修行,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学修态度至关重要。我们并非像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那样具有超凡的俱生智慧,所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希望大家无论过去多么散乱,从现在起都应该精进努力。
尤其应对前译派自宗教法进行深入的闻思。《定解宝灯论》是麦彭仁波切的金刚语,无论年轻还是年长的道友,都应当用心体会。若不下一定功夫,自相续中将很难生起真正的定解。前译派的珍宝库中蕴藏了很多殊胜的甘露妙药,我们若不享用与实践,实在可惜。
比如,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的《句义宝藏论》中遮破了他宗的七种本基,建立了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无垢之基。法王如意宝曾专门著有一部观察分析本基的论典,其中引用了无垢光尊者的这一教言,并强调,在抉择基道果时,须全部以双运进行建立,而非互相脱离或偏重一边。比如,修大圆满时,不应只重视本来清净而排斥任运自成,或偏重任运自成而排斥本来清净。无论任何时候,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都是一味双运,需被同等对待,这就是前译派真正的特法,大家一定要深刻理解。
总之,前译自宗的独特性,体现在了基道果的无偏双运安立方法,以及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传承上师传下来的殊胜教言等方面。作为后学者,对于如此殊胜的自宗教义,一定要亲自享用,有能力者最好能广泛宣讲,惠及他众。这即是前译宁玛巴建立无偏自宗的意义所在。
庚二、叙其理由:
二谛脱离各自上,不能建立基道果。
若世俗谛与胜义谛相互脱离,那么在显现或空性任何一者的基础上,都无法建立基道果的无误正理。
二谛脱离,无法合理建立基道果
二谛如果彼此脱离——是显现就不是空性,显现一直不能破、实有存在;或者是空性就无有显现,显现于空性之外存在,诸如此类的说法,实际都不合理。因为单独于显现或空性任何一者之上,都无法合理建立基、道、果。
比如,有些人仅在显现层面建立基道果,这样一来,基道果就会因为脱离了空性本体而成了实法,最终无法真正建立。而有些人完全忽略了显现,认为基、道、果所摄的一切法都只是空无,他们整日观空,最终所获得的可能仅是无色界的境界,这显然不符合佛教的究竟旨趣。
二谛双运,基道果均得以成立
事实上,在基道果的整个修行过程中,显现与空性必须双运,二者不可脱离。
“基”是指诸法的本性,不论显宗还是密宗的修行都离不开本基,一切事物最初的本性,即是基;“道”是修行的方法和过程,修行者通过不断精进修持,开发基中的潜在功德;“果”是修行的最终成就,即觉悟或解脱的境界。
若以比喻说明,“基”好比深埋地下、未开采的宝藏,潜藏着无尽的珍宝;“道”好似挖掘过程,修行者需要克服种种违缘障碍,才能逐渐将宝藏开采出来;“果”即是最终获得的宝藏,修行者最后现前了圆满的圣果。
在基、道、果的任何阶段,显现和空性都不能脱离。因为,在基位时,一切法皆为现空双运;在道位时,需积累福慧二资——磕头等福德资粮,以及安住于无缘的智慧资粮,二者缺一不可;得果时,现前的是色身与法身双运的果位。
在《六十正理论》的最后,龙猛菩萨发愿:以二种资粮成就二身。这正说明了在基、道、果的修行过程中,双运不可或缺。虽然有观点认为《中观六论》主要侧重空性的讲解,似乎未讲述光明的部分,但实际上,光明的内涵以隐晦的方式已在论中宣说了。
己二(广说)分二:一、于基道果不可分;二、究竟无二一体。
庚一(于基道果不可分)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辛一、总说:
于基道果此三者,亦无此取此舍分,
舍世俗外无胜义,弃胜义无他世俗。
对于基、道、果三者中的任何一者,都不应该偏重于现空二谛之一而作“此应取、此应舍”的贤劣分类。因为,离开世俗谛之外无有胜义谛;同样,抛开胜义谛,也不存在另外一个世俗谛。
如果舍弃世俗谛,就无法真正认识胜义谛,因为世俗谛的本体就是胜义谛,只是我们暂时未认识而已。就像太子虽然暂时沦为乞丐,但他实际仍是太子,只要人们认出他之后,他便会登上王位。
同样,现在众生面前的不清净迷乱显现,实际就是清净的本体,就像镜中虽现影像,但其实除了镜面以外根本没有他法;水月虽然显现,但除了净水外也不存在另外一个水月。
因此,离开世俗谛,便不会有所谓胜义谛;同样,若抛开胜义谛,也无法单独立一个世俗谛,因为世俗谛的实质就是空性,从任何角度来看,显现与空性都是无离无合的。
荣索班智达曾说:“若已证二谛无二,则趋法法性无二,于此则可称之为,住于大圆满之见。”意思是,凡夫现在只能见到柱子等显现,此即“有法”,此时并未见到其法性(空性)。当他懂得并逐渐证悟了二谛无别,他就趋入了有法与法性无二的境界,此时便可称为安住于大圆满的最高见解。
总之,如果我们依靠自宗教义进行抉择,明白了基道果均要现空双运,那么《中观六论》《般若经》等第二转法轮的经论,与《宝性论》《如来藏经》等第三转法轮的经论,就会像糖与蜜般融为一体,非常容易理解和消化。如果不具足自宗双运的见解,很容易误认为佛经论典之间存在矛盾,觉得“这里说空,那里说不空;有时说存在,有时又说不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辛二(别说)分四:一、宣说周遍;二、均为观待假立之理;三、以教理抉择;四、摄义。
壬一、宣说周遍:
任何显现定空性,所有空性定显现,
若现不空不可能,空亦不成不现故。
基道果所摄的任何显现法决定为空性,凡是空性也必定会显现。任何法若显现,那么其自本体不可能不空;空性也是如此,不显现的空性根本不成立。
现必定空,空必定现
颂词“任何显现定空性”当中用了因明术语“定”,即“决定”或“周遍”之意,意思是,众生六根前显现的一切法必定是空性的,不论是柱子、瓶子,还是山河大地等,无一例外。
《中观庄严论释》中讲了许多这方面的教言,指出显现与空性密不可分,如果某显现法不是空性,它就成了实有之法,这样一来,十方三世唯一能显现的仅有此法,而无法显现其他法。
有些人认为,既然诸法在名言中有显现,则说明它们不是空性。这种理解非常肤浅。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说:“不要以如此低劣的想法,扰乱殊胜的空性智慧境界。”事实上,显现与空性并非对立,真正的空性超越了一切戏论,任何显现法必定是空性的,而凡是空性,必然会显现(显现也有妙用之义);不是空性的显现,以及不显现的空性,根本不成立。
关于“现即是空,空即是现”,在显宗和密宗中都解释得一清二楚。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中讲述了三种极密诀——《直断极密诀》、《顿超极密诀》和《二者极密诀》,其中《二者极密诀》专门宣讲了“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道理。堪布根华也在《浅释》中引用《般若经》中教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对此作了深入讲解。
此空非“无有”,而是“自性空”
有人提出疑问:既然所有空性法没有一个不现,那石女的儿子、龟毛、兔角等空法为何没有显现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此处所讲的“空性”是指万法的自性空,而非相似空。像石女的儿子、兔角、龟毛等都是世间的“无有”法,这种“无有”并非真正的空性,与自性空有本质区别。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中说:“除了凭借词语的力量而映现在心境前以外,兔角的本体再也没有以否定与肯定而成立的他法,事实上于名言中也是不存在的。”
许多人误以为空性就是不存在、无有,就如“杯中无茶”那样简单的空无。实际并非如此,“不存在”并不是真正的空性。如果是,那么佛陀所说的“万法皆空”就成了“万法不存在”,这显然偏离了佛陀的究竟教义。并且,如果“不存在”就是空性,那人头上无角的事实众所周知,这岂不是代表大家都已证悟了人头的空性?这种理解当然是错误的。
真正的空性是指自性空,应从缘起无自性这一角度来理解,与无有之法有着本质区别,它是超越世俗概念的离戏境界。
一般世间的说法与佛经论典中的名词有很大差别。比如,《俱舍论》中说:世人把黄色的土地、流动的水、红色的火焰等称为地水火风,但佛典中并不如此承许。
壬二、均为观待假立之理:
有实无实此二者,需作空基而空故,
显现仅是假立已,空性亦唯心假立。
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均需要作为有法或空基而以各自本体空,故而,显现的一切有实法仅是假立而已,无实法空性也只是由分别心假立。
有实无实皆假立
凡夫分别念前的一切法,皆为心的假立。抉择究竟的见解时,这些法都不成立。像柱子、瓶子等能起作用的法称为有实法;兔角、龟毛等不能起作用的法即为无实法。无论有实法还是无实法,都需作为空基而空。
所谓的空基,也仅于有法方面有所不同。譬如,柱子的空性是以其有实法来空;“柱子不存在”,即所谓的“无柱”,是观待“有柱”而言的,其本体亦为空性。
具体而言,柱子等一切有实法皆依缘而生,仅是假立,并无实有本体,而“柱子的不存在”是观待柱子的显现而假立的。因此,世间一切有实法与无实法,就如长与短一样,都是观待而成立的,即都是心的假立,无有真实本体。
用心体验,可知诸法皆假立
这一点不要说学过中观的人,世间研究相对论的科学家也非常清楚。爱因斯坦刚刚提出相对论时,有人问及其本质,他解释说,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时间,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就像你若和一个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便时间再长,你也会感觉时间短暂;反之,你如果与一个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便时间很短,也会觉得漫长。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有这种体验:在快乐的时光中,时间似乎过得很快,像有的道友在学院待了五六年,感觉时间一晃就过了;而在痛苦的时刻,时间则显得特别漫长。可见,长短的概念完全是分别念的假立。
根登群培在其中观论著中说:凡夫人的分别执著是颠倒的,如同精神失常的人将牛粪视作黄金一般。凡夫人特别执著黄金,认为它极其珍贵,然而在圣者眼中,黄金亦是虚假的,根本不值得追求,与牛粪无有任何区别。
在汉地,有的衣服售价高达一两万元,实际上,其价值仅是心的假立,本质上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在藏地,许多人将玛瑙视为至宝,有的饰品售价高达几万元,但这些不过是些石头,只是人们的观念赋予了它们价值。这一切不过是心的假立,它们并不具备真实的价值。
与之相同,凡夫对空性和显现的执著,也只是心识的假立,其本身并无真实的本体。
执著断尽,价值自现
事实上,我们对于显现的执著只是暂时的,随着修持的深入,真正光明的本体会逐渐显露出来。这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曾经执著的东西,其实际价值与自己原先认为的截然不同。就像精神失常的人把牛粪视作黄金,当他心智恢复正常后,会发现这只是牛粪,并不是黄金。
当修行人获得圣果时,回顾往昔,会发现那些曾经特别看重的东西,其实只是心识的假立,真正的价值与之前的认知大相径庭,此时通常会为自己以前的执著感到羞愧。
对于空性的执著也不应理。佛陀为了断除众生的实执,宣讲了万法空性之理,实际上,空性也不成立。就像孩子哭闹时,母亲用空拳头假装有糖来安抚他,孩子由此而停止了哭泣,然而,母亲手中并没有真实的糖。凡夫众生也是如此,佛说“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他们便以为“一切都是空的……”,而当他们修行获得一定境界时,便会了知,所谓的空性也不成立,究竟的实相远离一切戏论。
壬三、以教理抉择:
以理分析定解中,此二方便方便生,
一有一无不可能,无离无合而存在。
若以真实理证深入分析,就会获得一种定解: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是方便和方便生的关系,一者存在,另一者就不可能没有,二者不可分割、无离无合而存在。
《入中论》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意思是,世俗谛作为方便,为证悟胜义谛提供条件,不了解这一点的人,很容易误入歧途。
世俗谛和胜义谛并非“一有一无”,而是“无离无合”。“无离无合”即我们常说的无二无别,本体上既不是分离,也谈不上结合,就如火与火的热性一般。
壬四、摄义:
是故显现与空性,尽管分开而认识,
实际始终不可分,因而称之为双运。
因此,对于显现和空性,尽管可依二取心分别加以认知,但从实相意义讲,始终不可分割。正因如此,经续中称之为现空双运。
暂时分开认识,实则一味一体
《等持王经》和《无尽智慧经》中讲,第二转法轮最为了义,而《解深密经》则说第三转法轮才最为了义。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取决于众生的根基和修行阶段。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都可以说为了义。为什么呢?
因为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分别宣讲了第二转法轮的空性教义,以及第三转法轮的光明教义。宣说空性和光明,只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万法的本性,即现与空二者只是反体不同而已,实则一味一体、无别双运。就像火的热性和火的颜色表面看好似不同,实则无二无别、不可分割。《俱舍论》中说,火具有一种“执持不舍”的本性,其本质始终保持不变。
堪布根华在《浅释》中也说:“现空二者根本不是像黑白绳子搓在一起或者一个后面出现另一个那样,而是如火与其热性般无二无别。”
当有了现空无别双运的定解后,修行就能避免误入歧途。宁玛派自宗之所以既承认自空,也承认他空,正是基于此。
次第闻思,无误入道
虽然显现和空性一味一体,但在闻思时,一般首先要了知万法皆为空性,之后再对如来藏的光明本体有所认知,需按次第进行。
麦彭仁波切在《他空狮吼论》中说:“若欲抉择他空宗,首当依照怙主龙树之论典,需要抉择一切法无自性,若不知彼则不能抉择世俗以自体空、胜义以他而空的道理。”意思是,要想真正理解“他空”的意义,必须首先通达自空的究竟含义,即深刻领会龙猛菩萨在中观论著中阐述的空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了显现与空性的关系,否则无法正确理解他空教义。
无论修持中观、大圆满,还是其他任何法门,都应遵循这一次第。以无上大圆满为例,首先应认识自性本来清净,然后再修持任运自成,观法身明点,最终无碍证得究竟本义时,即获得了现空无别双运的境界。
小结
总之,在宣说、认识、抉择和修持的时候,虽然暂时将现空二者分开,但最终应该通达“双融”的境界,因为现空二者的本体是无二无别、无离无合的。就如火的热性与火的红色,虽然可以分开宣讲,实则二者不可分割。
无论在基、道、果哪个阶段,显现与空性始终未曾分离。基位时,现空二谛不可分;修道时,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不可分;得果时,色身和法身亦不可分。显现与空性始终无离无合就是所谓的“双运”。对于修行者而言,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