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22课
仅执胜义,不见实相
在讨论二谛何者为主要时,噶举派的个别大德及后译派如章那巴等大德认为,胜义谛极为重要,世俗谛的迷乱显现相对不那么重要。
对此,麦彭仁波切指出,仅重视胜义谛而忽略世俗谛是不合理的,因为二谛是不可分割的,若自始至终将这些显现视为所断,最终所现前的只是单空境界,而这显然与现空双运的实相义不符。事实上,当前众生所见的迷乱显现,在通过修行证悟之后,完全可以转化为光明。
破惑方法
没有学过中观、因明、俱舍等五部大论的道友,可能会对哪一谛更重要的问题感到困惑。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困惑是很正常的。像我刚学《入行论·智慧品》时,遇到了很大困难,听上师讲解时好似明白了,但课后再看,依然迷惑不解。那时,我每天中午都会去请教夏珠堪布,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请教,最终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深意,许多难题也随之迎刃而解。由于我当时下了很大功夫,所以现在对《入行论·智慧品》的很多教义,印象仍然十分深刻。
初学者在学法过程中,当面对难懂的经文和颂词时,一般都需要反复阅读、背诵和思考,才能逐渐领会其中的深意,切勿认为看佛典可以像读小说一样轻松。无论是学《定解宝灯论》、因明,还是俱舍等论典,如果没下一定功夫,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有些人可能想:“我太笨了,干脆放弃算了”。大家千万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不要觉得自己与佛典无缘,只能念念咒。即使你现在不懂,但只要能持之以恒,反复地听闻、思考,智慧必定会逐渐增长,最终自然就能领悟佛法的深层含义。
而那些已经学过这些论典的道友,则不应自满地认为已经完全理解了,实际上这些内容非常深邃,自己可能并未完全掌握。
智慧的增长对于每位佛教徒来说都至关重要。对很多关键问题,尤其是中观当中各派辩论的焦点,通过深入闻思彻底理解之后,无论对自己未来弘法利生,还是个人修行,都会具有极大的利益。
前面讲过,关于二谛何者为主要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胜义谛最为重要;二是认为世俗谛至关重要,甚至可以忽略胜义谛;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世俗谛非常重要,但并未完全抛开胜义谛。接下来,详细讲解第二种观点。
己二(第二种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辨析彼理。
庚一、说此观点:
有者抛开胜义谛,仅从世俗方面言,
将续部见分高低。
还有些人完全抛开胜义谛,仅仅从修单独显现的本尊等方便世俗谛而言,将显宗经论以及密宗续部的所有见解分出高低。
对方观点
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些宗派的观点完全抛弃了胜义谛,仅从世俗谛的角度来判断续部见解的高低。德巴堪布在《定解宝灯论释》中说,宁玛派的个别人也持有这种观点。这些人认为显宗所讲的空性胜义谛,对于无上密法的修持无利亦无害,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应该将其舍弃,只依世俗显现来抉择教义。
这些修行者只是依据世俗谛显现的层次,来评判续部的高低,即认为续部分外续和内续,外续部进一步分为事续、行续、瑜伽续,内续部分为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这些都只是从世俗谛显现角度划分的。
比如,在事续阶段,修行者因心力不足,将智慧尊者和誓言尊者视为主仆;在行续阶段,将二者视为朋友;在瑜伽续阶段,将二者视为无二无别;在更高的玛哈、阿努续阶段,依靠智慧和方便修习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他们仅以世俗显现的程度来理解续部的高低,丝毫不关心胜义谛。
此外,他们有些人认为,续部的差别还主要体现在显现层面修行方式的不同。例如,事续主要修持三部如来,行续修四部如来,瑜伽续修五部如来,而无上续则修百尊。他们认为这些修行的不同层次,主要源于世俗见解的差别,修行的深浅与所修本尊的数量直接挂钩。
这些密宗行人忽视了胜义谛,仅关注世俗显现,认为闻思空性教义对于修行并不重要,修持本尊等显现才最关键。我们学院有个别道友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总说对方不合理之处
实际上,这种观点已将生圆次第、大圆满等修法,完全限定在了世俗谛的范围内,这样显然有失偏颇。因为本尊、明点的本性既是清净的,也是空性的。前面曾分析过,二谛有两种安立方式:一是从实相和现相的角度安立;二是从显现和空性的角度安立。将修行局限于世俗谛的范畴,忽视了胜义实相,这显然是一种偏堕。
无论修持哪位本尊或分析任何事物,都应当认识到其空的本性与显现是不可分的。宁玛巴自宗在基、道、果的修行中,一直贯穿现空双运的教义。宁玛巴的教法宝库中有大量关于现空双运的教言,只是有些人没有好好闻思,未能充分领会而已。我们作为后学者,应当深入学习前辈大德的传承教言,而非根据个人理解自行其是。
庚二(辨析彼理)分二:一、依现空之理分析;二、依等净之理分析。
辛一、依现空之理分析:
未以胜义空性摄,世俗本身之见解,
分为高低不合理。
未以胜义空性摄持,仅从世俗谛本身而将显密续部的见解分为高低,这种观点不应理。
修任何法,都不能离开胜义空性见
修行任何一法,都必须以胜义空性见解摄持。比如观修本尊,首先要认识到万法的本体皆为空性。在此基础上,思维众生尚未证悟空性,由此生起深切的悲心,并在这种境界中修持本尊的种子咒,展开生起次第的修持,等等。
修持无上大圆满亦是如此,首先要了知心的本体为空性,接着应对心之妙力有所认识,即认识到,在空性中,五种智慧的妙用自然起现。这种认知不仅涉及空性,也没有脱离显现明分。
具体而言,当我们自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现起时,应认识到这些烦恼在本质上是五种智慧的游舞。虽然这些智慧在显现上各不相同,且从安立名言的角度,必须承认这些显现存在,否则无法辨别五种智慧,然而,它们的本质却是空性的,与法界无二无别。倘若缺乏对胜义空性的认识,五种智慧将会被割裂,无法合理成立,从而导致诸多过失。
事实上,显现与空性如同火与火的热性一样,无离无合。不久前我们讲“空性大悲藏”时曾提到,对空性的理解越深刻,对众生的大悲心也会越深厚,且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也越易转化为智慧;反之,当自相续中的大悲心愈发强烈时,意味着与之无离无合的空性见也在加深。
因此,无论显宗还是密宗的修行者,都不应该舍弃胜义空性见。否则,所谓的显现也就无法合理安立。
脱离空性的修行,是歧途
许多人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忽视了空性的深义。比如,在修持生圆次第的过程中,如果未以中观或续部所讲的空性见摄持,将马头金刚等忿怒本尊视为实有,一味地盲修,很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
事实上,如果仅依赖世俗的见解,而不以空性见为基础,这样的修行在某种意义上已与外道无异。外道不了知万法本来清净的道理,缺乏对无我空性的深刻定解,仅做一些表面的修持。如果我们将身体观为观音菩萨,却不明了身体本来即是空性法界,以为自身好似被观音菩萨占据一般,这样的修行与外道的附体又有何区别?
因此,抛弃胜义谛,仅从世俗谛的角度修持,既不符合显密教理,也不合乎传承上师的窍诀。作为宁玛巴的修行者,在修持生圆次第、明点、本尊等时,一定要了知所修之法本性是清净的、空性的。若未通达这一道理,以强烈的实执心仅在表面上修持一些忿怒本尊,最终很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堕入魔道。
在密续《大幻化网》中,讲了七种胜义谛,分别为身、语、意、功德、事业、智慧、法界,其中前五为果胜义,与后两者(智慧胜义、法界胜义)本无离合,合为七财胜义性。无论修持何种法门,都必须以空性见解摄持。如果抛开胜义谛空性,仅仅从世俗显现角度观修本尊、分别续部高低是绝对不合理的。
辛二、依等净之理分析:
不具胜义之确信,仅观世俗之本尊,
只是信解非正见,外道诵咒自观他。
如果不具备胜义谛的深刻定解,仅将世俗的迷乱显现观为清净本尊,这只是一种信解,而非符合实相的正见,外道徒在持诵某些明咒时,也会将自己观成他者来念诵。
等净见亦为“胜义确信”
胜义的范围非常广,若从空性方面讲,“胜义之确信”是指对空性的深刻理解,也即对万法的本性,包括所观本尊的本性、自心的本性皆为空性的坚定认知。
若从清净见方面讲,对于万法大清净的本性生起定解,这也是胜义确信。比如,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如来藏与佛的本体无二无别,这即是胜义定解。这时修行者会真正确信所观修的本尊,都是自身内在佛性的显现。就像《大幻化网》中所述,地水火风也是佛父佛母的本性。
有了这种确信之后,在观修本尊时,就不会仅仅通过想象而将其观为清净。有些人认为自己的上师并非佛菩萨的化身,只是密宗有这种规定,所以自己不得不这样观想。实际上,密宗并非不讲道理,要求大家把具相上师强行观为佛菩萨,而是有很多密意在其中,并且主要强调,上师的本体与佛菩萨的本体无二无别,故而应该将其视为诸佛菩萨的化现。当我们通达了相关教理之后,就会对此深信不疑,这样观清净心才符合道理。
我们通过各种教理深入分析之后,最后必能对万法本即清净这一点确信不疑。就像有人虽因眼疾将白色海螺看成黄色,但他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之后,即使暂时没有看到白色海螺,也能确信白色才是真相。
不具等净胜义确信的过失
如果不具足这种胜义确信,仅在世俗层面观修本尊,这只是一种信心而已,以世人的语言讲,这属于一种“迷信”。比如,认为自己本不是本尊,只是观想为本尊,或者认为上师本不是佛菩萨,却勉强观成佛菩萨,这样修行就如同把石头观为火一般,根本行不通。世俗中原本不是同一类的物质,却硬要将它们观为一类,那不是很大的矛盾吗!
这样的修法在外道当中也有。他们修持本尊或持诵咒语时,也会将自己观想成某个神祇。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理解本尊的本性,也不知道自己本来即与本尊无二,只是强行这样观想,就像祈请本尊附在自己身上一般。
依密法,才能生起等净胜义确信
为什么说众生的本性是佛呢?如果从现空二谛的层面讲,众生的本性为空性,佛的本体也是空性,二者在空性中无二无别;如果从实相现相二谛层面来讲,即以净见量衡量,众生本性即是大清净,与佛无二无别。
关于万法本即清净的道理,小乘当中并未提及,大乘显宗只是略微涉及。在密宗当中,外续部对于自身即为佛菩萨坛城的道理并未详细讲解,只是简略提了一下,随着续部见解的逐渐提升,对于此理的讲述也越来越深入和清晰。
比如,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第一品当中,就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对“万法本自清净”的道理做了深入细致的阐述,说明了为什么自心的本体本来即清净;为什么地水火风是佛父、佛母。麦彭仁波切还引用了许多显宗密宗经续论典的教言来详解这些问题。无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网注疏》中也作了清晰透彻的分析抉择。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第一品的内容极为重要,当时考试的时候考过,也要求大家背诵。我们作为密宗修行者,无论是念诵咒语,还是修持生圆次第,首先必须明了自心本来即是本尊、本来即是佛。此见解并非基于某种不得不遵守的教条,而是基于深刻的认知。
密法与外道的区别,在于等净见
如果不具备这种胜义确信,仅仅在世俗层面观修本尊,实际意义并不大,这与外道诵咒时将自己观为某圣尊基本一样。
实际上,佛经与外道的修行完全不同,区别即在于,我们对胜义清净有深刻的确信,即认识到自心本来即是本尊,本尊或坛城只是自己内在佛性的显现,而外道并没有这种确信,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是本尊,只是暂时观想为本尊。
以等净见摄持,是最殊胜的修法
一些修行者只学了显宗或外续部的观点,尚未深入闻思内续部的教义,遇到困难时,习惯性地祈祷佛菩萨,期待外在的救助。虽然这样做暂时是可以的,但还没有触及密宗最究竟的教义。境界较高的密宗行者,特别是修无二续和大圆满的瑜伽士,不会在外界寻求庇护或佛果,而是内观自心,因为已认识到自己的心性与本尊无二无别。
具备中观和密宗真实见解极为重要。我们作为宁玛巴的后学弟子,若对自心与本尊无别的道理一无所知,只是硬着头皮观修自己是本尊。虽然这样修也有一些功德,但在无上密法,尤其是在宁玛巴的最高法门中,这样修并不究竟,因为缺乏真实的见解。无论是观修还是念诵咒语,都必须基于对本尊与自心无二无别的深刻定解。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云:以深信咒语就是本尊的定解念咒,是最殊胜的。
小结:舍弃胜义、唯依世俗不合理
总而言之,显宗和密宗在抉择空性方面,并无本质差别,只不过在显宗当中,通常是按照第二转法轮的教义,将显现立为世俗谛,将空性立为胜义谛,而在密宗当中,这种分法较少,密宗所讲的胜义谛,一般是指法界与智慧无二无别,或说等净无二的万法实相,而世俗谛则是指凡夫所处的现相,这与显宗第三转法轮中二谛的安立方法基本一致。
不论按照哪种方法区分胜义和世俗,舍弃胜义谛只执著世俗谛的修行都是不合理的,因为已经走上了与外道无异的修行道路。
己三(第三种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以理破斥。
庚一、说此观点:
有谓世俗极重要,因为二谛需双运。
还有些人声称世俗谛极为重要,因为实相现空二谛需要双运。
对方观点
个别格鲁派大德认为,世俗当中眼等根识前所现的一切法,是始终成立的,任何胜义理证都无法遮破,虽然实相中现空二谛需要双运,但世俗显现在修行中尤为关键,依此可以积累资粮、忏悔罪障,这是成佛之因。所以,世俗谛的重要性超过了胜义谛。
偏堕现或空,皆不应理
对于此种观点,根登群培在道歌中曾表达过自己的疑虑,大意是说:若名言中存在以胜义量也无法遮破的法,我的内心实在有些忐忑不安。
实际上,对方的说法并不合理。一方面,世俗当中并不存在以胜义量也无法遮破的实有成立之法;另一方面,虽然积累世俗方面的资粮确实对成佛有极大的作用,但胜义方面的资粮同样不可或缺,比如,在念咒、礼佛的时候,若能以空性见摄持,所积累的功德将远远超越仅停留在世俗层面的修行,并且,若仅以世俗谛见解而未以无二智慧摄持,虽然可积累福德资粮,但智慧资粮却会缺失。因此,在修行过程中,以无二慧摄持非常重要,这是成佛的关键,说世俗谛比胜义谛重要并不合理。
有人可能又会落入另一极端,认为既然一切皆为空性,那就无需积累资粮了。实际上,虽然万法本体为空,但在暂时的迷乱现相尚未消于法界之前,积累资粮必不可少,就像身体虽然是空性,但仍需通过饮食维持,否则就无法生存;法律虽然为空性,但依然需要遵守,否则必定受到惩罚。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基、道、果的本质如水月般现空双运,在修行过程中,应始终以双运见解摄持。正如《入行论·智慧品》所言:“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以如幻智慧供养如幻佛陀,亦能成就如幻的佛果。
二谛平等双运,方见实相
实际上,胜义谛和世俗谛是平等双运的,只有以双运见解摄持,才能真正见到万法的实相。
譬如,我们当前所见的柱子、瓶子等法,虽然都是一些不清净的显现,然而,因为其本体是现空双运,所以才会随着我们修行的深入而发生转变,逐渐现出清净的本性——当我们证得一定果位后,柱子会现为佛父佛母的清净形象;当究竟成佛时,柱子会现出如来藏的真实面貌——法界真如。
事实上,柱子的本体与法界真如始终无离无合,只因我们具有无明障碍,无法见到其真实本性而已。就像眼病患者看到的海螺呈黄色,但治疗后发现其真实颜色是白色。
在此过程中,偏堕于现空的任何一方,都无法认知万法的实相。就像如果彻底舍弃了黄色海螺这一显现,就没有机会认知真相“白色海螺”;如果舍弃了海螺的空性,所见的黄色海螺就不可能转变为白色海螺。因此,我们在凡夫地修行时,既不能舍弃显现,也不能离开空性的摄持,即对现空二者绝不能偏堕。
知二谛无二,修行方无碍
麦彭仁波切与无垢光尊者的论著中,有很多讲述现空平等、二谛无别的殊胜教言。若能如理如法地闻思修持,对此生起定解,无论是解析显宗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经》,还是第二转法轮的“母子十七部般若”,不仅不会认为现空之间存在矛盾,反而能圆融地认知二者;在语言上进行讲解和辩论时,无论说自空还是他空,都不会出现任何偏差。
并且,有了二谛无别的定解之后,自会了知那些过分强调缘起显现而忽略了空性,或者过度执著空性而忽视了显现的观点,都是不圆满的,也会知道万法现空双运的本性,无论在凡夫、圣者还是佛陀面前,都无有任何差别,只是各自认识深度有所不同而已,此外也会明白,自己越将万法的显现视为如幻如梦,空性的定解也会随之加深。
如果把显现和空性截然分开,则难以究竟证悟。比如,中观自续派因为在名言层面将显现视为自相实有,故其证悟的空性仅为相似胜义;而中观应成派认为显现与空性无离无合,名言中的一切显现皆如幻如梦,因此所证悟的是真实胜义。
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把显现与空性割裂开来,也不要偏向任何一者。在宁玛巴教法中,胜义谛和世俗谛始终被视为平等无二。而唯有平等看待二谛,修行才能圆满,最终证得究竟的智慧。
庚二、以理破斥:
固执如此观点者,再三赞叹世俗谛,
然修双运见解时,舍弃双运持单空,
善妙说法良母后,实修童子未跟上。
某些人固执于此种观点,三番五次地赞许世俗谛,然而在正行修持现空双运正见时,却舍弃了双运的实修,偏执于单空的修持。他们最初声称抉择现空无二的说法如同慈母一般善妙,可惜后面实修的童子却未能及时跟上。
对方见修相悖
有些修行者口头上不断赞叹世俗谛,认为缘起性空、现空双运的见解至关重要。然而,在真正修持中观或者密宗见解的过程中,却将双运的实修弃之不顾,只一味专注于空无一物的“单空”修行。
克主杰尊者在《续部总说》中说,所谓的如来藏是远离实有的空性部分。他认为若称如来藏为光明,在最后抉择空性时将无法合理解释。历史上,著名的大格西多瓦西日曾对《般若经》中“心无有心,心的自性即光明”这句教言产生怀疑,认为翻译有误,应改为“心无有心,心的自性即空性”。他甚至将《般若经》中所有提及“光明”的词句全部替换为“空性”。虽然流传这种说法,但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藏文版的《般若经》曾被篡改过。从多瓦西日与根登群培的辩论书中可以看出,多瓦西日对单空的执著非常强烈。
背离宗大师本义
宗喀巴大师的究竟密意肯定不是主张修持单空。大师在与仁达瓦的书信中明确表示,他对现空双运已经生起了极稳固的定解。在《三主要道论》中,大师也阐述了现空双运这一究竟观点。遗憾的是,部分后学者在修行中偏离了这一教义,对单空特别执著,并将如来藏仅视为远离实有的部分,即把无遮承许为如来藏。
关于这方面的观点,在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的相关论著,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论》,以及克主杰的《续部总说》等论典中有详细论述。法尊法师已将其中部分著作译成中文,大家可以参阅其中的内容。
了义之辨
前面提到,有些人将与自己观点不符的教义,如宣说声闻缘觉没有圆满证悟二无我的内容,一概视为不了义;有些教派只认可第二转法轮的空性为了义,而将第三转法轮的光明归为不了义;还有些教派,认为只有第三转法轮才是了义,第二转法轮是不了义。
在大乘当中,第一转法轮通常被公认为不了义,对此几乎没有争议。然而,关于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孰为了义的问题,历来争议较大。宁玛巴的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提出了重要见解,认为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均为了义,第二转法轮主要阐述空性,对应“空分”;第三转法轮重点讲述光明,对应“现分”,现和空是一味一体、不可分割的。
事实上,释迦牟尼佛在《时轮金刚》中所宣讲的如来藏最甚深的光明,与宁玛巴的无上大圆满法门非常契合,二者的实质均是显现和空性(世俗谛和胜义谛)一味一体、互不脱离。若将其中一个视为了义,另一个视为不了义,是一种误解。要真正实现现空双运,就必须平等抉择和修持光明与空性,既不能执著于单纯的空性,也不应执著于实有的光明。
见修皆应双运
对于宁玛巴的这一见解,很多大德都给予了高度赞叹,像绕萨格西和扎嘎仁波切,都曾对麦彭仁波切交口称赞。
许多人在建立自宗时,虽在理论上对“现空双运”做了详尽的阐述,但在实修时却舍弃了双运,只停留在单空层面。他们的理论和说法如同慈母般细致周到,然而,实修的童子却未能紧随其后。犹如母亲径自前行,孩童却没有跟上母亲的脚步,最终迷失在无边的旷野中,孤立无援。
修行唯有与教义相契合,才能称为正修。如果仅在口头上宣称“现空双运”,在实际修持中却将光明分完全舍弃,仅注重修持空性,而所修的空性也非离戏论的究竟大空,仅是一种单空,这样的修行实际上并没有相应于实相。实修的“孩童”必须紧随现空双运的教法之“母”,如此才能真正契入现空无别的究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