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21课
辨清二谛之必要
本论所讲述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甚深的意义,是自宗修行者必须掌握的要点。第五个问题——胜义谛与世俗谛何者为主要,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许多人都对二谛的关系搞不清楚,以致在研读经论时往往对教义产生误解。比如,佛陀为了教导不同根基的众生,时而会讲“如来藏常有”,时而又说“万法皆空”。这些看似矛盾的教义,若不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教理辨清二谛的关系,很难领会其真正的内涵。
麦彭仁波切奠定了自宗显宗教理体系
藏传佛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能深入解读佛陀的密意,还能通过细致的逻辑分析和修持方法加以诠释。作为修行人,如果缺乏研究和分析,想从佛经中汲取真正的智慧将极为困难。
此处,麦彭仁波切对于二谛的分析,非常究竟圆满,尊者的相关论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见解对后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不仅我们学院的道友,汉地的许多人都通过学习《定解宝灯论》,对中观教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比如,我曾遇到一些南京的居士,他们对《定解宝灯论》和中观已经深入研究了三四年,成效特别显著。
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论概要》和《中论要诀论》等著作中,不仅讲述了很多二谛方面的道理,还详细讲解了声闻、缘觉的见解,以及如何正确理解“现空”的问题等。这些论典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很多殊胜的窍诀,每部大约有两三百页。日后若能将其译成汉文并深入地讲解,必定会对大家智慧的增长大有裨益。
麦彭仁波切的出世,为宁玛巴的显宗教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典虽然内容非常丰富,但主要着重阐述无上大圆满的教义。在藏地,教派之间的辩论大多是围绕显宗教义展开,而宁玛巴之前在显宗方面的著作相对较少。麦彭仁波切的论著有效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宁玛巴逐渐建立起了自宗的显宗教理体系。我们深入研究自宗文献,对于提升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分二:一、遮破他宗;二、建立自宗。
丁一(遮破他宗)分二:一、提出问题;二、于彼答复。
戊一、提出问题:
二谛何者为主要?
若有人问:胜义谛与世俗谛哪一者为主要?
关于二谛,有些人认为胜义谛更为重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世俗谛更为重要。
麦彭仁波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二谛同等重要,偏重哪一谛都不合理,因为二者实则平等一味,只是抉择的角度不同,胜义谛侧重空性,世俗谛侧重显现,因此,不应执著于某一者“更重要”。
广泛闻思,方能消解疑惑
在藏传佛教中,关于二谛的辩论较为广泛且深入,但在其他一些地方,对这方面的分析相对较少。我曾在《泰国游记》中提到,我在泰国一个佛学院硕士班讲述空性时,他们都感到疑惑不解。可能在他们观念中,“空性”就是单纯的空无,如同“瓶中什么都没有”一般。
产生这种误解,通常是由于没有广泛闻思,智慧不够所致。随着闻思修行的深入,智慧逐渐增长,疑惑自然就会减少。像很多初学佛法的道友,问题特别多,经常问这个、问那个,当学了十几部经论之后,心里的诸多疑问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就像胀气在胃药作用下慢慢消解一样。闻思究竟者一般对于所有关键的问题,均已通达无碍。
深入理解二谛至关重要,因为无论学习因明、俱舍、中观,还是密法,过程中,都会频繁遇到“胜义谛”与“世俗谛”这两个词。
然而,在不同的经论中,二谛的内涵又有所不同,比如,小乘《俱舍论》中所说的二谛,是按照有部宗的方法安立;唯识宗对二谛也有自己的安立方法;在中观当中,世俗谛是指万法的显现,胜义谛是指万法的空性,它并非寻伺分别的行境;密宗《大幻化网》则进一步将二谛划分为七种胜义谛和三种世俗谛。
因此,只有通过广泛闻思,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之后,才能准确理解经论的深意。
戊二(于彼答复)分三:一、第一种观点;二、第二种观点;三、第三种观点。
己一(第一种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辨析彼义。
庚一、说此观点:
有许胜义谛主要,谓世俗乃迷乱现,
执为所断说胜义,乃未迷乱胜义谛,
即是真实之见解。
有些人承许胜义谛为主要,说世俗只是迷乱的显现,进而将其执为所断,他们声称胜义空性是未迷乱的真性,唯有胜义谛的见解才是真实正确的。
有些宗派认为胜义谛更为重要,原因在于世俗谛是身口意的迷乱显现,是一种假相,并非真正的实相。就像抬头望月时,用手指轻压眼睛,会看到两个月亮,而实际上,只有一个月亮存在。在这个比喻中,第二个虚幻的月亮代表世俗谛,而那个真实的月亮象征胜义谛。既然世俗谛是假相,那么在修行过程中,理应将其视为所断,而专注于胜义谛这一实相。
这里的“有些人”主要指噶举派的个别大德,以及因明方面非常杰出的玛夏香秋多吉等。
有人认为萨迦班智达也持此观点。但从他的著作中看,这一观点并不明显,如在《庄严释迦佛之密意》中,主要讲述的是现空双运见解。楚西降央多杰在其《定解宝灯论讲义》中说,果仁巴也承许胜义谛为主要。但从果仁巴的主要论典,如《入中论注释》《中观总说》等来看,并没有明确的语句表明他持有这一观点。因此,这些说法还有待考证。
庚二(辨析彼义)分三:一、详析二者关联;二、说彼过失;三、于彼摄义。
辛一、详析二者关联:
虽说世俗若真实,胜义不成空性故,
然而断除世俗谛,之外他法胜义谛,
少许亦不可成立,二谛方便方便生。
世俗的一切显现如果是真实,那胜义空性就成了不应理,话虽如此,然而,断除了此世俗谛显现之外的他法胜义谛,少许也不可能成立,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
表面上看,承许胜义谛重要似乎是合理的,因为胜义谛是万法真正的实相,而世俗谛仅是虚妄的显现,但实际上,这一观点并不成立。
二谛一味一体,故无轻重差别
为什么不成立呢?因为胜义谛无法脱离世俗谛而独立存在。若试图抛弃世俗谛,单独寻求胜义谛,这样的行为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世人所见的万法显现,实质上都是胜义谛的自现妙用。比如,柱子本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若认为柱子的空性重要,忽略了色法,甚至试图断除色法,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除了柱子的色法以外,柱子的空性少许也不成立。为何不成立呢?
因为从本体上讲,世俗谛与胜义谛是一味一体的,它们的差异仅在于众生认识与否。对于万法,没有认识其本性,反而执著迷乱相,即是世俗谛;认识了本性,即是胜义谛。就像眼病患者会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黄色(黄色喻为世俗谛),而无眼病者看到的则是白色海螺(白色喻为胜义谛)。如果你将黄色海螺抛弃,那么所谓的白色海螺也将不复存在。因此,胜义谛与世俗谛在本体上是无可分割的,区别仅在于认识的有境不同。
二谛是方便和方便生的关系
虽然二谛在本体上无二无别,但从修证的角度讲,世俗谛和胜义谛则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入中论》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意即,依靠世俗谛的显现,可以证悟胜义谛的空性。
不依所察之有实,彼之无实不存在,
是故有实与无实,二者缘起性相同。
不依靠所观察的有实法,它的无实不可能存在,因此,有实与无实二者在缘起性方面是相同的。
一般认为,“有实”是指具有功能和作用的实体,如瓶子、柱子等;“无实”是指不起作用的法,如无柱、瓶子的空分等。
二谛缘起性无差别
如果没有有实法,则“无实”亦无法成立。比如,如果瓶子不存在,那么瓶子的空性也无法成立,因为瓶子与瓶子的空性是观待而安立的。也就是说,空性并非独立存在的法,必须基于显现而安立。
因此,无论是能起作用的有实法,还是不能起作用的无实法,从缘起性来看,二者并无差别。无垢光尊者曾说:一切有实法依缘起安立,一切无实法是假立,故此二者于因缘缘起空性上无有差别。
关于有实、无实的安立,有不同的说法。《中论》云:“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意思是,有实和无实均属有为法,唯有涅槃是无为法。宗喀巴大师显现上曾主张“灭法”有实体,其主要依据即《中论》所说的“有实、无实均属有为法”这一观点。因明的观点与中观有所不同,认为有实法是有为法,而无实的本体本不存在,因此不能安立为有为法。
在这里,麦彭仁波切是依照中观的安立方法分析,认为无论是有实还是无实,皆为观待而假立的法,在缘起层面上没有本质差别。同样,显现与空性,或者说世俗谛与胜义谛也是观待而安立,缘起性上无有不同。
辛二、说彼过失:
倘若耽著于空性,以此断除诸显现,
则已玷污缘起空,龙树善妙之宗旨。
倘若过于耽著胜义谛空性,想以此彻底断除世俗谛的各种显现,这种观点实际上已经玷污了龙树菩萨的缘起性空、现空双运这一善妙的教义。
对方曲解了龙猛菩萨教义
龙猛菩萨在他的中观论典中,明确提出了现空双运的观点。他的《中观六论》主要阐述了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密意,将包括佛果在内的一切法,全部抉择为离戏空性,对于显现的安立方面,则未作详细讲解。而尊者在后来的著作《赞法界颂》当中,则着重解释了佛陀第三转法轮的教义,主要抉择如来藏光明,承许在净见量前如来藏大光明是离戏论且恒常不变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这些论典当中,龙猛菩萨都抉择了二谛双运的见解。
因此,如果只强调胜义谛空性,完全否定世俗谛的显现,就曲解了龙猛菩萨的教义,毁坏了尊者现空双运的善妙见解。
分歧主要在于如何理解二谛
在藏传佛教中,许多人对二谛的理解存在偏差。像格鲁派一些修行人对空性非常重视,虽然并未完全舍弃世俗谛,但在修持空性时,常常忽视了显现的作用。这也是格鲁派与觉囊派经常激烈辩论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双方观点的分歧,主要源于对量与所量没有分辨清楚。麦彭仁波切在给绕萨格西、札嘎活佛的辩论书及《三本性论》等诸多论典中,都曾论述过二谛的不同安立方法。他指出,经论中对二谛有两种安立方式:一种是现空二谛,另一种是实相现相二谛。
在现空二谛的场合,空性被立为胜义谛,而一切显现则被视为世俗谛。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以及《般若经》中所讲的第二转法轮的空性教义,都是将空性归为胜义谛,显现归为世俗谛。
另一种安立方法是实相现相二谛,这与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及密宗的教义相吻合。此时,将圣者净见量前的显现安立为胜义谛,将凡夫迷乱心识前的显现安立为世俗谛。
如果只承认一种二谛的安立方式而忽视另一种,往往会导致见解上的矛盾,也很难圆满解释经论。但如果了知这两种二谛的安立方法,就能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若仅以显现和空性来区分二谛,那么如来藏也应被视为世俗谛,因为它也属于显现,但在第三转法轮当中如来藏被视为胜义谛。
反之,若仅以实相现相二谛来理解法义,净见量所见是实相,为不空的胜义谛;而凡夫六根所见是现相,为空的世俗谛,这样一来,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第二转法轮将涅槃佛果也抉择为空性。因此,必须综合这两种视角,才能准确分辨二谛。
涉及实相现相二谛的话题,麦彭仁波切在本论后文中还指出:名言中的正量分为两种,包括暂时的观现世量(凡夫根识的境界),以及究竟的净见量(圣者清净智慧的境界)。《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详细讲述了圣者净见量的相关道理。
总的来说,衡量显现时,以究竟净见量的所见为真实不虚,而当抉择空性时,在中观胜义理论观察之下,乃至涅槃佛果亦了不可得。
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只是偏执如来藏空或不空,都无法全面解释如来的密意,也会偏离龙猛菩萨的究竟宗旨。
汝许见空修彼道,证悟唯一单空界,
圣者入定空性智,成灭法因亦有过。
若按汝宗所许,见到显现以外的空性而精勤修持此道,那么最终证悟的只是单空法界,这样一来,圣者入定的空性智慧就成了毁灭一切显现法之因,此种过失将不可避免。
对方见解之过——根本慧定成了灭诸法之因
如果按照对方的观点,见到显现之外的空性后,一直修持此空法,那么最终只能证悟单空境界。如此一来,圣者的根本慧定就成了毁灭一切诸法之因。为何如此呢?
因为,对方认为胜义谛最重要,而柱子等一切显现都是下劣之法,进而将其彻底舍弃。他们一味执著空性,并在修行时只专注于空分,所以,最终所证得的只是单空境界。
相反,如果承认净见量,比如,承认柱子在众生世俗量前显现为柱子;在圣者清净境界中,显现为如来的幻化相;在最究竟时,为如来智慧的妙用,这样一来,对于现空双运中的“现”就不会加以否定,知道世俗中的柱子正是现空双运的“现”分,是真实智慧的妙用。事实上,现分和空分只是柱子的两个不同反体,就像柱子的无常和所作性一样,不应取一舍一。
知全貌,方知何为了义
月称论师虽然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但并未否定显现的光明本性。麦彭仁波切在给札嘎活佛的辩论书中说:虽然月称论师在其中观论典中没有直接论述万法的光明本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承认,正如释迦牟尼佛宣讲第一转四谛法轮时,虽已完全证悟空性,但因众生根基尚未成熟,佛陀仅讲了四谛法门,并未涉及空性的深层内容;同样,佛陀在宣讲第二转法轮时,并非不知晓第三转法轮所阐述的光明。
虽然各法轮的教义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佛陀的智慧有变化。释迦牟尼佛已具足圆满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他所传授的教法,是根据众生的根基和理解能力,逐步展开的。从第一转四谛法,到第二转空性法门,再到第三转如来藏教法,每一转法轮都展现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最终佛陀在接近涅槃时宣讲了《时轮金刚》,进一步阐释净见量所见的天尊等显现。
如《涅槃经》所述,佛陀的教法是依据众生根基逐渐展开的,仿佛沿着阶梯逐步递进。首先,佛陀传授了初级法门(四谛法),抉择了众生五根前显现的诸法;接着,讲解了胜义空性法门;之后在第三转法轮中,阐述了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如来藏光明;最后进一步讲解了净见量,如密宗坛城等幻化相。
因此,尽管佛陀在第二转法轮中主要宣讲了空性的教义,但并不意味着他否认光明的存在。某些宗派将空性视为唯一究竟之法,过于执著空性,从而忽视或舍弃显现的光明,这显然与佛陀的教义不符。
自宗见解圆融无碍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宁玛巴自宗既可以说为“自空派”,也可以说是“他空派”。历史上,藏传佛教各派对于自空和他空的辩论非常激烈,觉囊派等他空派特别重视如来藏,而格鲁派等自空派则极为看重空性。
麦彭仁波切认为,虽然佛陀针对不同根基宣讲了不同的法门,但各法轮之间并无矛盾,第三转法轮的光明教义不会妨害第二转法轮的空性教义,反之亦然。
在无垢光尊者的论著中,《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主要阐述了他空教义,而《法界宝藏论》等著作则强调自空的教义。麦彭仁波切也主张自空和他空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如果我们理解了二谛的两种安立方式,就能明白,现与空的关系绝不能偏废其一。如果仅执持单一的空性,由于见、修、行、果必定相随顺的缘故,最后所得之果也必定是单空境界,一切世俗显现都将灭尽。倘若如此,就如同以铁锤摧毁瓶子一般,圣者入于根本慧定的智慧已经成了毁坏万法之因。这种偏颇的见解忽略了世俗法的转依过程。
宁玛巴认为,在凡夫阶段,世俗谛的显现虽然不清净,但通过修行,不清净的现相可以逐渐转依,成为净见量所见的天尊等显现,最终现为玛玛格佛母或者法界自性光明。在这个增上过程中,现空双运的见解始终都能立足。
如果只承认空性而不认可显现,那么凡夫前的一切显现将在圣者位时全部消失。如此一来,圣者的根本慧定就成了摧毁万法之因,对方会具有中观应成派给中观自续派发的三大太过之一,即面临中观自续派见解同样的过失。
辛三、于彼摄义:
诸法本来为空性,然不偏堕现空故,
执说唯空主要者,未知究竟之意义。
诸法本来即以各自本体而空,然而缘起显现却是不灭自现。空性与缘起不可分割、无二双运,不应偏执于现空任何一方。因此,执著说唯有空性胜义是主要的人,尚未了达究竟实相现空无别之义。
万法实相——现空无二双运
诸法本来即是空性的,但这种空性并非单一的空无,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在此大空性中,诸法的光明显现并未被舍弃,空性与光明实则一味一体。因此,不应偏执于现或空的任何一方。
诸法真正的实相是显现与空性无二双运。正如火既是红色,又具备燃烧的能力,这两种特点不可分割。有些典籍只讲了火的红色,有些着重于火燃烧的特性。虽然它们只提及了其中一个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另一个特性就不存在,即使有人不承认,也难以举出合理的证据。
忽略“现”,将无法见到实相
对于万法真正的实相,凡夫人是无法现见的,只能见到世俗的显现,如柱子的形状等;如果深入观察,便会了知其本体为空,此时属于轮番修的阶段;当趋达一地时,会对现空双运的道理完全通达;至佛地时,究竟的现空双运境界才会无碍现前。
如果在凡夫地阶段,单纯强调空性胜义谛,认为世俗显现非常低劣、不值一提,忽视了其光明的本质,就无法真正了知万法的实相。
比如,在密宗当中,显现被特别重视。密宗通过“三个清净”和“四个平等”的教义,对显现做了深度的抉择。学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的道友对此非常清楚。论中云:“一因文字理、加持及现量,如依四证相,皆为大正觉。”如此抉择之后便会知道,任何对显现的贬低或否定,都是不合理的,因为从最究竟的角度看,一切显现就是法界明分。
事实上,对于凡夫而言,不要说对于显现,甚至对于空性的认知也不究竟,因其尚未具备圣者的智慧,所有的分别与思维均受限于无明等障碍。
总而言之,若修行者过于执著空性,单纯强调空的重要性,表明他离真正通达实相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唯有通过进一步闻思修行,才能真正通达现空双运的究竟实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