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20课
壬四(各宗教义之异同)分三:一、究竟密意无有差别;二、遣除不合理之说;三、大圆满乃诸法之源泉。
作为宁玛巴的弟子,一定要深入思考并体会《定解宝灯论》中的甚深含义。如果仅停留在表面,未能领会其深邃的内涵,对许多关键的问题都会模糊不清,进而影响自己的修行。
虽然藏传各派教法在究竟的见解上无有差别,但宁玛巴大圆满在具体修持和窍诀方面,却有其不共的特点。在分析各派教义时,我们既要理解它们的共通点,也要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差别,不能模糊地认为完全一致,或截然不同。
癸一、究竟密意无有差别:
于大圆满之心部,智者各修一窍诀,
分别称为大手印,道果息法与双运,
大中观等不同名,实则同为离心智。
智者异口同音说,佛成就者同密意。
对于大圆满心部的窍诀,诸位大智者通过实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法门,分别称为大手印、道果、息法、双运大中观等不同名称,但实际上,此等均为超离心与心所的自然光明智慧。这就是诸位大智者异口同声地说诸佛与诸成就者密意一致的意义所在。
各派究竟密意无差别
大圆满的教义分为心部、界部和窍诀部,修行次第通常从心部开始,逐步深入界部,最后进入窍诀部。而窍诀部又分为外、内、密、极密四类。法王如意宝曾说:他在二三十岁时,证悟的境界主要在心部,当时作的道歌等全部属于心部,到四五十岁时,才完全通达了窍诀部的密意。
从某种意义上讲,萨迦派等其他一些教派的最高法门已经达到了大圆满心部的境界。也可以说,对于心部教法,各派智者通过不同的窍诀修持,最终分别发展成了各自的法门。
比如,噶举派的法门源自印度的帝洛巴和那若巴,后由藏地的玛尔巴罗扎和米拉日巴传承并创立了噶举派。其最高法门称为“大手印”。
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之一的毗瓦巴通过修持喜金刚而获得成就。他的教法被萨迦派五大祖师——贡噶酿波、索南孜摩、札巴坚赞、萨迦班智达、八思巴弘扬到藏地,形成了殊胜的道果法门。
“息法”最初由印度的帕单巴创立,也有称其为“般若法门”,而宁玛巴称为“古萨里法门”或“断法”。息法在觉囊派和宁玛派中被广泛修持。
“双运大中观”是由印度龙猛菩萨创立,宗喀巴大师等格鲁派的大德极为重视,并将其立为格鲁派的主要修法之一。
尽管这些法门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它们所抉择和修持的都是远离一切分别的智慧,而这一智慧归属于大圆满的心部。因此,从究竟角度看,各派的教义是一致的,互不相违。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的前面部分,也引用了觉囊派、萨迦派和格鲁派等高僧大德的教言,说明藏传佛教各宗各派的教法在究竟意义上互不相违。
为何说他派究竟见都属大圆满心部
心部包括十八部心续,无垢光尊者在《普作续》的讲义中具体讲述了心部的窍诀(《普作续》可能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侧重心部法门)。大圆满心部最终是将心抉择为离一切戏论。
其他各派的究竟见解之所以皆可纳入大圆满心部,是因为它们最终抉择的境界与心部的见解完全一致。麦彭仁波切在后面宣讲第七个问题时也说:“远离戏论大中观,自性光明大圆满,义同名称不相同,此外无有更胜见。”其中的“义同”,即指从心部所抉择的离戏论角度而言,二者完全一致。
大圆满的独特处在于界部和窍诀部
然而,大圆满不仅有心部,还有界部和窍诀部。界部主要有白、黑、花三种续部,而窍诀部包含了大圆满不共的殊胜法要,如“顿超”的修法,以及与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相关的“觉性妙力灌顶”等。
无论在道果法、大手印、息法,还是大中观等其他任何法门中,都找不到像大圆满界部,尤其是大圆满窍诀部“无上心滴”这样的法门,甚至连这些名称也未曾提及。
之所以希望大家能重视《上师心滴》,是因为里面讲了宁玛巴的不共特法——无上心滴的很多窍诀。而这些在其他教派中根本无法见到。
这种分析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清晰的理解,很多人都会陷入困惑,觉得大圆满和大手印等法到底是一模一样,还是有所不同?对此模糊不清,产生误解。
总之,宁玛巴的大圆满与显密其他教派的教法,虽然在究竟密意上是一致的,即在认识心本性方面无有差别,但在修行的抉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了义与不了义、究竟与不究竟、快速与缓慢等诸多差异。我们作为宁玛巴弟子,应该对此了然于心。
癸二、遣除不合理之说:
有说自宗大圆满,超胜大手印等法,
未证无有道名言;倘若真实已证悟,
则于同一之密意,无有合理之分类。
有些人说:自宗大圆满远远超胜于大手印等其他法门。答曰:如果尚未证悟,就不会有现见离戏法界智慧之道的概念;倘若已经真实证悟实相,对于各宗所证悟的同一密意,就不会有以理证推出具合理性的不同分类,以及这个那个的说法。
与自根基契合,即是最殊胜之法门
有些人认为宁玛巴的光明大圆满极为殊胜,远远超越了大手印或大中观,是世间无与伦比的法门。
麦彭仁波切回答说,对于尚未证悟的人而言,讨论法门的优劣并无实质意义,因为唯有真正证悟之后,才能透彻理解各法门的本质和内涵;而已经证悟的人,则会完全了知,无论是大手印、还是大中观等其他法门,其究竟的密意和最终所达到的境界,都与大圆满无有二致。
以前,米拉日巴在修学大圆满时不太相应,最终通过修持大手印获得了成就。宁玛巴的华智仁波切及其他大上师都认定,米拉日巴在今生成就了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因此,一概而论地说“必须修大圆满”,或者认为“不修大圆满,依靠大手印、禅宗等其他法门今生无法成就”,都是不合理的。众生的根基不同,只要与自身根基相契合,无论修行佛教哪个教派的法门,最终都能获得成就。
虽然大圆满的无上窍诀部有很多不共的修行窍诀,这方面与其他法门确有很大差别,但从究竟意趣上讲,大手印、大中观等法与大圆满无有任何不同。如果依靠他宗证悟了,那么大圆满也已证悟;如果获得了大圆满的境界,那对其他宗派的法也已证悟。反之,如果对其他宗派的法一点一滴也未证悟,那所谓的证悟大圆满也是妄谈。
显密究竟见,亦无高下之分
我常听到有人说“藏传佛教比汉传佛教好”这样的言辞。这些人没有深入了解、善加分析显密之间、各教派之间的异同,便妄加评论孰是孰非、孰胜孰劣,由此而产生很多矛盾,甚至互相排斥,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密宗虽然在仪轨、灌顶、窍诀、修持等方面有很多不共的特点,但不能由此而简单地认为显宗不如密宗殊胜,或汉传佛教不如藏传佛教成就高。事实上,密宗行者与显宗修行人最终达到的境界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对此有所了解,就能化解很多不必要的对立与冲突。
很多人每天忙于日常琐事,不太关注道的分类和差别;有些人虽然关注,但因为智慧不够,经常陷入迷思。通过系统闻思,深入分析各法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很容易产生各种误解。
互敬共荣,团结济世
很希望法王传承下的弟子不要排斥汉传佛教的显宗。如果造了舍法罪,这将会成为获得成就的一大障碍,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其实根本找不到排斥显宗的密宗成就法。
有些汉地修行人可能对密宗抱有偏见,认为密宗修行人吃肉、不精进念诵,或将个别密宗行者的不当行为视为整个密宗的过失,进而加以毁谤。虽然这些现象难以避免,我们也无法完全制止,但自己应该保持清净的言行,无论见到汉地哪位大和尚或大居士,无论他们修显宗还是密宗,都要恭敬谦和、礼待有加。这样只会有利于自身修行,而不会产生任何危害。
如果彼此持对立的态度,显宗行人认为密宗行者具足一切过患,绝对不能接触;密宗行者觉得自己得了几次灌顶、学了几部密法,已远远超过显宗行人,这样只会加剧佛教内部的分歧。各教派虽然在仪轨、见解和传统上有所不同,比如格鲁派与宁玛巴在仪轨上有显著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哪个教派更为殊胜,不能因此妄加评判、取舍。
在当今时代,各教派之间的理解与沟通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汉地弘扬教法时排斥其他教派,弘法的空间将会越来越狭窄,这不仅会阻碍佛法的弘扬,也会障碍利益众生的事业。唯有在包容与尊重中,佛法才能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在弘法利生或个人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保持对其他法门的尊重。不仅要在言语上赞叹那些念阿弥陀佛或参禅的显宗行人,内心也要由衷地认可。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佛陀的每一个法门都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密意。有些众生无法契入密法,却能通过念阿弥陀佛或参禅获得解脱。因此,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去排斥其他宗派。
这一点希望大家特别注意。法王如意宝也曾反复强调,不要诽谤其他宗派。我们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理应对各教派保持清净心。有些初学者因为没有深入闻思,产生了“我是学密的,其他宗派都不好”等念头,这是不合理的。大家发现后应该尽量劝导,不要让他们陷入误区。
对于现今汉传与藏传佛教徒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希望在智慧或修行方面有能力的人,能通过撰写论著、文章等方式进行说明和澄清。这光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积极促进佛教内部的团结。
癸三、大圆满乃诸法之源泉:
如是一切无上续,第四灌顶诸智慧,
大圆满中无分类,
密宗一切无上续部中的第四灌顶诸智慧,均可包括在大圆满当中,因此无有分类。
为什么说对于已证悟者而言,其他各派法门最终所达到的境界与大圆满无有二致呢?
因为其他宗派的续部,如《密集金刚》《喜金刚》《多哈道歌》中讲述的第四灌顶智慧,实质上均可包含在大圆满当中。也就是说,大圆满涵括了所有无上密续中的深奥智慧,因此,这些法门在本质上与大圆满并无不同。
比如,萨迦派和格鲁派都有四灌顶,其中第四灌顶的句义智慧,实际上与大圆满阿底约嘎的智慧并无差异。如果单纯地认为“其他宗派没有大圆满法,所以不如宁玛巴殊胜”,那么对于其他宗派的第四句义灌顶智慧,我们就无法做出清晰、合理的解释。
因此,我们不能说“其他宗派对于大圆满基、道、果的意义根本未提及”,这只是一种对密法理解不深的误解。实际上,密宗其他教派的第四灌顶智慧,都属于大圆满心部的精髓,而非大圆满以外的其他智慧。
比如,觉囊派的《时轮金刚》最后讲述了三大殊胜灌顶,其中的句义灌顶,其意义与宁玛巴大圆满灌顶的含义几乎无差别。此灌顶也是专门宣讲了赤裸觉性,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时轮金刚大疏》中有详细的阐述。因此,认为大圆满与其他宗派毫无关系的观点是不尽合理的。
然而彼等一切法,源泉大圆满续部,
分为心界窍诀部,深广殊胜之要点,
零散窍诀实修法,他宗未说有许多,
堪为特法何须言?
然而,大手印等一切法的源泉——大圆满续部,分为外心部、内界部、密窍诀部,这些深广的殊胜密要,均是历代上师口耳相传的甚深窍诀和零散的实修法,其中许多教言,他宗连名称也未曾提过,大圆满堪为特法这一点何须言说?
大圆满是诸续意义之源泉
在理解“然而彼等一切法,源泉大圆满续部”这句颂词时需要注意,它并不是说其他一切续部的文字和词句均出自大圆满续部,如同孩子从母腹中诞生一般,而是说,所有续部的最终意义,均融摄于大圆满的觉性智慧。因此,大圆满被称为一切续部的源泉。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了《普作续》的一个教言“证悟本义自性王,犹如百川入大海,于此无上正法义,离思诸乘集于此。”意思是,所有远离思维、超越语言的法门,最终都会归结到证悟本性的无上大圆满法中,如同百川归海,诸乘法门最终都归入这一核心真义。《三戒论》在开篇也提到:“大圆满智之总相。”意指大圆满是一切智慧的总相。这些教证均可说明,从意义的角度看,大圆满确为一切续部的源泉。
大圆满的不共特点
大圆满与其他宗派的法门,虽然本质上相同,但也并非完全无有差别,在某些方面,大圆满法确有其不共的殊胜特点。就像虽然很多上师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但在末法黑暗时期,真正能摄受大量弟子并广泛弘扬佛法的高僧大德却极为稀少,而在这些方面,法王展现出了许多不共的殊胜功德,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
一、窍诀和修法不共
大圆满教法分为心部、界部和窍诀部。心部将万法抉择为心,之后将心抉择为空性,再进一步将空性抉择为双运。界部是将万法抉择为自解脱。所谓自解脱,即有无、是非、成住、坏空等一切法,其自然本性成立为解脱。窍诀部,即无二续,宣讲了烦恼自性自然解脱的窍诀。自宗通常认为,布玛莫扎是心部的传承上师,嘉纳思扎是界部的传承上师,莲花生大士是窍诀部的传承上师。
具体来说,心部的法要主要有“心部子母十八续”,它们由益扎酿波、贝若扎那和布玛莫扎等上师翻译成藏文。现藏文版《金刚萨埵意镜续》和《自现续》等,均为大圆满心部的法要。界部分为花界、白界和黑界,其中白界与心部相近,花界与窍诀部相近。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和《宗派宝藏论》中对此有详细论述。窍诀部分为外、内、密、极密四类,像《布玛心滴》和《莲花心滴》都属于窍诀部,此二者被称为旧心滴和新心滴。
窍诀部包含了许多深奥的要点、零散的窍诀和独特的实修法。比如,《上师心滴》中有大量深广的窍诀;宁玛巴的每位伏藏大师都有其独特的修法;上师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和《直断要诀释》中,归纳性地讲到了他的一些零散窍诀;麦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和《直断要诀》中也有诸多讲述;华智仁波切在《三要诀》中也讲述了其独有的修法。此外,嘎绕多吉、嘉纳思扎、无垢光尊者等每一位传承上师,也都有其独特的窍诀修法;近代一些伏藏大师的伏藏作品中,同样有许多不同的修法和窍诀。这些殊胜的窍诀与大圆满的整体框架一致,但在阐述的角度等方面各具特点。
虽然一方面讲,其他教派通过第四句义灌顶、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修法,最终获得的觉性智慧与大圆满无有二致,但从另一方面讲,它们与大圆满并非完全相同,像窍诀部的很多修法,如“顿超”无上心滴等修法,其他宗派不仅没有,有些甚至连名称也未曾提及。
这些“特法”即是大圆满的殊胜之处,稍微了解宁玛巴教法的人自会知晓。
二、成就不共
正因为大圆满具有独特的修行方法,在成就方面,宁玛巴修行人也展示出了不共的特点。
我曾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记》中详细讲述了许多密宗大成就者的真实成就相。在汉地的净土宗和禅宗中,临终时预知时至、圆寂后出现舍利等,通常被视为往生和成就的标志。在密宗里,许多修行者临终时也会出现成就相。尤其在宁玛巴中,自古以来,通过修大圆满获得不可思议虹身成就的人多不胜数。他们有些圆寂时身体彻底化为虹光,有些甚至连指甲都未留下,这些现象凸显了大圆满的独特性。虽然萨迦派和格鲁派中也有一些密宗成就相,如出现舍利等,但虹身成就的现象似乎并不像宁玛巴那样普遍和明显。
因此,虽然大圆满与其他续部在究竟意义上无有差别,但它的这些独特之处却不容忽视。就像檀香木虽然属于树木,但它有其不共的特点,藏族俗语也说:“人虽然都吃糌粑,但做事能力各有不同”“牦牛虽同,但牛角各异”。
大圆满的这些特质足以证明其堪为特法,无需过多言说。然而,在末法时代,众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详细阐述,许多人都不清楚大圆满与其他法门的异同。像有些人就片面地认为大圆满并无特别之处而舍弃。
珍惜如意宝
麦彭仁波切在本论后文中说道:“具有各种宝法藏,舍彼求假宝真迷!”意思是,舍弃真正的如意宝,反而到处寻找假如意宝,实在是可惜!
我个人觉得,这里的“宝”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方面,其字面意思是说,大圆满法非常殊胜,就像真正的如意宝一样十分珍贵;另一方面,可能是对法王如意宝的授记,我们遇到如意宝般的上师时,万万不能舍弃,尤其在当今假上师泛滥的情况下,更应珍惜这一真宝。
麦彭仁波切希望大家在遇到真正的如意宝时,不要轻易舍弃。尊者并非否定其他教法的价值,而是强调,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像大圆满这样具特殊加持的传承妙法。如果缺乏具实义的加持,最终很难获得真正的智慧。
希望大家课后能反复研读堪布根华的《定解宝灯论浅释》,它虽然文字简练,但内容却极为深奥,充满启发性。德巴堪布曾赞扬说:堪布根华直接开显了麦彭仁波切的究竟密意。希望大家能深入学习这部注疏,不要因为文字简单而轻视,否则,一方面难以获得传承上师的真实加持,另一方面也会阻碍自己智慧的增长。
壬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
于彼究竟大圆满,深寂光明无为法,
虽是如来之智慧,于此暂时正道中,
相似喻义双运智,画月水月天月喻。
此究竟大圆满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虽然是如来的智慧,但在凡夫暂时的修道中,依靠大圆满窍诀正道,也可修持与佛真实智慧相似的喻智慧、义智慧和双运智慧。三种智慧分别以画上的月亮、水中的月亮与空中真实的月亮作比喻。
究竟大圆满是如来智
大圆满所抉择的智慧,实为最究竟的如来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菩提圣果时曾言:“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而大圆满的究竟境界,同样具有深寂、光明、离戏、无为法四种特点。这说明,大圆满的智慧与佛陀的究竟智慧在本质上并无差异。
凡夫相似修持后,可逐步获得三种智
有些人可能感到疑惑:如来的智慧深邃微妙,至高无上,凡夫人如何能直接修持呢?
虽然我们现在仍是具一切束缚的凡夫,但依照大圆满的教义,在暂时的正道当中也可以相似地修持,逐步获得喻智慧、义智慧和双运智慧。此三者可分别比喻为画月、水月和天月。
关于这三种智慧,传承上师常常如此解释:
第一阶段喻智慧,对应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地。在这一阶段,修行者逐渐领悟到心的本性。此时的智慧称作“喻智慧”,喻为“画月”。
为何以“画月”比喻呢?就如同技艺高超的画师所画之圆月,虽然与天上的月亮有些相似,但它毕竟只是画中的月亮。同样,修行者在这一阶段,虽然初步认识了心性,但这种认识如同见到“画月”一般,与直接看到空中真实的月亮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然,在这一阶段,修行者的见解与完全未见到“画月”的凡夫还是不同的。这些修行者通过上师的窍诀,已经获得了大圆满的初步境界,继续修持之后,便能够见到“真月”。
第二阶段义智慧,是修行者达到第一地菩萨时所获得的智慧,喻为“水月”,即水中的月亮影像。在这一阶段,修行者能更加清晰地见到万法的本性。虽然所见仍非最真实的月亮,但已比之前更加接近实相。
第三阶段双运智慧,是指修行者通过不断修持,最终证得无学地,获得佛果时的智慧。此时智慧已达究竟,见到法界就如同见到“天月”——天空中真实的月亮。
历史上,很多人在修持大圆满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证得一地,获得义智慧;而个别利根者,如恩扎布德国王,甚至能够无碍地获得双运智慧。
初步见性,已离恶趣
现如今,也有修行者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过虔诚祈祷与精进修持,能初步见到心的本性。这时,有些修行者会疑惑自己是否已经获得了菩提果。实际上,他们此时的所见与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本来面目还相差甚远,大多数修行者初步开悟时仅获得了“画月”喻智慧,不要说“天月”双运智慧,连“水月”义智慧也未达到。
虽然这种初步的“画月”喻智慧,与最终的“天月”双运智慧相差甚远,但它为进一步修持奠定了基础,断除了修行者的很多障碍。就如同在加行道忍位时,尽管修行者尚未完全断除恶趣的种子,但已具备压制烦恼的能力,不会再堕入恶趣。同样,通过见到“画月”般的心性,修行者自此也不会再堕入恶趣。因此,这种见性可被视为对大圆满本性的一种初步证悟。从某个角度讲,他可以称之为证悟者。
依次前者引后者,此乃自然无漏智,
依照自之智慧力,亦可实地而修持。
譬如为得圣道智,如是修持相似智。
喻智慧、义智慧与双运智慧依次由前者引出后者,对于这种自然无漏智慧,每位修行者根据各自的智慧力,也可以实地进行修行。譬如,在显宗道中,为了获得圣者智慧,薄地凡夫也有修持相似智慧的情况。
在大圆满的修行中,修行者通常会先获得加行道的“喻智慧”,继而逐步引发一地的“义智慧”,这种义智慧又进一步引出无学地的“双运智慧”。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依次相生,最终引领修行者现前究竟的自然无漏智慧。
虽然大圆满的自然智慧就是究竟的佛智,但凡夫地的修行者亦可依据各自的智慧力,如理如实地修持。显宗教义也承认这一点,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中都说过,处于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虽然未能达到第一地菩萨所具有的离一切戏论、光明无为的境界,但仍可相似地修持这种智慧,逐步获得更高的证悟。
既然显宗当中有此说法,那么凡夫地的修行者修持大圆满,体验与佛陀相似的智慧,亦是合理且应当被认可的。如果否认这一点,就等于否定所有的般若经典,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凡夫所修持的相似智慧,虽与第一地菩萨和佛陀所具有的智慧、所见的心性相差甚远,但也属于一种相似的证悟,因为与其他丝毫未证悟的凡夫相比,这种相似的境界已如虚空一般深广。
法性双运大智慧,倘若现量而抉择,
诸伺察意执著见,必定灭尽见离戏。
对于法性现空双运大智慧,若想现量见到并真实抉择,必须灭尽一切伺察执著,如此才能直接见到离戏自然本智。
最终,修行者所获得的是一种离戏双运智慧,它远离了一切执著相。因此,修行者必须彻底断除对现、空等边的所有执著,灭尽一切伺察意,才能现见其真实义。
丁三、总摄要义:
是故未加辨别时,偏说有无执著相,
均有错误正确分,犹如月形之盈亏,
此依了义之教证,凭据理证而成立。
因此,在未加细致辨别的情况下,片面地认为入定必须有执著相,或者必须无有执著相,均有错误的一分与正确的一分。犹如月轮既有盈满之相,也有亏缺之相,偏执一方显然不合理。宁玛派自宗是依据了义经续的教证,通过无有错谬的理证确立了这种观点。
片面之见,注定不圆满
对于禅修过程中是否需要执著或观察的问题,必须进行细致的辨别和分析。笼统地说需要观察,或者不需要观察,都有其正确之处与错误之处。就像夜晚的月亮有盈有亏,如果固执地认为月亮始终是圆的,忽略了它在其他时刻的亏缺,或只关注月亮的亏缺而忽视了它的圆满之相,这样片面的观点显然不合理。
禅修的道理亦是如此,有些人认为禅修应该始终不离观察,然而,这在最究竟的境界中并不适用。在禅修的初期阶段,观察和执著不可或缺;在中期阶段,观察与安住需轮番进行;在最后阶段,不应再做观察,自然安住即可。因此,固守某种单一的方式并不合理。
我曾在汉地的某座寺院经历过类似的情境。那时我刚接触汉传佛教,看到一位和尚对弟子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安住下来,安住下来……”这种说法对于已经证得稳固境界的修行者或许适用,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单纯追求安住而忽视观察和分析,则不一定合适。
自宗见以教理成立,毋庸置疑
总之,自宗认为禅修应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需要详细观察;中期阶段,观察与安住交替修持;最后阶段则应自然安住,不再做任何观察。
在讲解最后安住修的时候,在“遣除邪念建立胜道”部分,麦彭仁波切通过四种理证(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二、阿底约嘎为诸乘之顶;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四、各宗教义之异同),并结合续部和显宗的教证,做了如理如实的抉择,所以,自宗修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毋庸置疑。
修行者尽可根据上述的修行方法安心修持,不必担心出现任何错误或偏差。实际上,《定解宝灯论》也可以视为阐述大圆满教理的一部重要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