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18课
修行应分三阶段
修行大乘见解时到底要观察修还是安置修,他宗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修行必须依赖观察修,否则将如同睡眠般毫无意义;另一种则主张以安置修为主,认为观察修会障碍证悟实相。
对于这两种观点,麦彭仁波切以善巧的方式做了回答,说明两种观点皆不合理,因为最初没有观察具有很多过失,很容易导致修行失败;若何时都要观察将无法安住。尊者认为修行应该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必须通过广闻多学和观察修来生起定解;中间阶段:随着修行的深入,观察与安置应根据需要交替进行;最后阶段:依靠先前的观察修,自然安住于生起的定解中。
同样,生起定解也要经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无论是现空双运的离戏论空性,还是世俗中的悲心、信心、出离心等定解,必须通过广闻多学并深入观察,最终才能形成定解,这一过程至关重要;中间阶段:随着修行的深入,应根据自身的境界来调整修行方法,需要观察时,应进行观察,无需观察时,应以安住修为主;最后阶段:应安住于稳固的定解当中。
下面具体讲中间阶段该如何修行。
庚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分二:一、如何修持;二、彼之必要。
辛一、如何修持:
中间察住当交替,观察则会生定解,
未察执著平庸时,屡屡观察引定解,
修行进入中期时,观察与安住应当交替进行。通过观察,可以对离戏等性的实相生起定解;当未观察而陷入平庸的执念时,则需再次屡屡观察,以引发并稳固定解。
修行双轮:察与住的交替
在修行过程中,观察与安住交替进行至关重要。尽管“察住”一词在语感上略显生涩,但它在实际修行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修行的初期阶段,应以观察为主。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我们不仅可以觉照自相续中的执著与妄念,还能了知一切法的本性,逐渐在相续中生起定解。这种定解犹如修行的基石,能为后续的安住提供坚实的基础。
进入中期阶段,观察与安住需交替进行。初期如理如实的细微观察使得定解逐渐形成,之后就应该安住修,将观察所得的定解稳定地内化于心。但此时的安住状态并不稳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妄念动摇,庸俗的分别念又会生起,这时需要再次通过观察来重新确立定解,从而继续安住其中。这个交替过程与九种住心的方便方法比较相近,其中某些安住方式正是通过观察而实现的。
悲、智的觉醒与守护
以修习大悲心为例,首先,应该深入思维并详细观察:为何说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说佛教的根本是大悲心,不具备大悲心就不能称为大乘佛教徒?当依靠上师的教言详尽观察和思维之后,自相续中就会逐步生起对大悲心的定解。
但是,如果长时间未进行观察,随着自相续被日常平庸的分别念不断干扰,这种定解将会逐渐减弱。此时,应该重新进行观察,依靠阿底峡尊者“知母念恩”的方法,观想众生如母亲般的深重恩德,这样大悲心的定解便能得到巩固。
修习等净无二的智慧亦是如此。首先,应通过中观的理证进行反复观察,逐步生起对一切法离戏空性的定解。当安住于此定解时,依然会受到庸俗分别念的扰乱。这时,需要通过屡屡观察,才能重新恢复并巩固这一定解。
生起定解于彼中,不散一缘而修持。
如果真正生起了善妙的定解,就需在定解中不散乱而一缘入定修持。
当相续中真正生起了稳固的善妙定解之后,就应在定解中一缘安住,避免心神散乱,此时反复观察已无必要,正如耕完地之后,再耕已毫无必要。在这一阶段,于定解中不散而一缘安住,方能逐步稳固定解,最终获得修行的圆满成果。
前面讲过,定解分多个层次:可以指入定时寂止与胜观双运的智慧,或者说等净无二的见解,也可以指平时所说的大悲心、菩提心以及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不论哪种定解,一旦生起之后,都需要精心且持续地护持,以防因散乱而遗失。
总而言之,在宁玛巴的传承中,修行次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以观察为主,中期是观察与安住交替,后期则直接安住于已生的定解中。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详细阐述了格鲁派所承许的道次第,而这里所论述的道理,可以视为宁玛巴的修行次第。
辛二、彼之必要:
定解以及增益心,二者相互矛盾故,
需依观察除增益,定解愈来愈增上。
离戏等性的定解与颠倒增益心二者互为相违,因此必须依靠观察消除一切增益,定解才能越来越增上。
定解一旦产生,与其相违的增益便会自然消失,因为在一个相续当中,两种相违的分别念无法并存。比如,当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时,邪见便会消失无踪。
定解,是指对信心、出离心、等净无二等境界的深刻理解,是修行中一种殊胜信解。增益心,是指对事物的错误理解和执著,表现为将不存在的事物执为存在,对不存在的法进行虚妄增添。比如,上师本来没有任何过失,但以增益心却误认为上师具有过失。
定解与增益心:光明与黑暗的对决
定解与增益心就像光明与黑暗,或者火与水一般彼此相违,无法共存。因此,要想生起定解,必须去除增益心。而增益心源于错误的分别念,唯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识破心中自然生起的邪知邪念。
比如,所谓的“我”本不存在,但人们却误认为“我”真实存在,由此产生我执。这种颠倒分别念,唯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彻底认识并断除,否则根本无法摆脱。当依靠观察去除增益心之后,定解会越来越增上,就像遮蔽太阳的乌云被风驱散之后,阳光便会自然而然显现。
我们的相续中无论是信心、出离心等世俗的境界,还是等净无二等胜义境界,都是被各种增益心所遮障,只有通过不断观察,将所有障碍一一遣除,殊胜的定解才会自然显现并逐渐稳固。
量力而修
修行的中间阶段,观察和安住需轮番进行。此时,我们应根据自身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观察。如果心中经常产生庸俗的分别念或陷入无记的状态,则需继续观察,以稳固定解。如果自相续能达到不依赖观察就能自然生起定解,就无需再进行观察。比如,当入座修行时,自然生起无我和等净无二的境界,这表明定解已经深深植入你的内心,你已无需再观察,一缘安住即可。
总之,麦彭仁波切所述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修行从最初观察,到中间轮番交替,再到最后安住的完整次第。
庚三(最终自然安住)分四:一、安住之理;二、以喻说明;三、此时观察则不应理;四、遣除邪念建立胜道。
辛一、安住之理:
最终未以观察引,定解自然生起时,
安住于彼境界中,观察已成何须立?
在修行的最终阶段,无需通过观察来引发,定解就会自然生起,此时,修行者已安住于这种定解的境界中,其意义已通过理证观察确认,又何必再三观察或建立呢?
当最后安住于所缘的殊胜定解中时,再行观察已无必要。因为,此时境界已然显现出来,并且之前的观察已使定解非常稳固,再度观察只会显得多余。就如清澈的水池中已映现出明月,再去搅动水面,只会扰乱月影,使之不再清晰。所以,在这种境况下,反复观察不仅无益,反而会破坏原有的清净与稳定。
总而言之,修行初期需通过观察引发定解,中期则在观察与安住中交替进行。当修行至最后阶段,定解自然生起,此时无需再进行任何观察。如果仍然坚持观察,就会出现因明所说的“已成立的法若再次建立,会具有重复的过失”,不仅无益,反而会导致严重的过患。
辛二、以喻说明:
若知绳子无有蛇,以此定解断蛇执,
仍说无蛇复观察,难道不是愚笨耶?
倘若明明知道是绳子而非蛇,以此定解完全可以断除蛇执,却仍说此处无蛇需再三观察,这难道不是一种愚笨的做法吗?
在黄昏时分,一人将地上的花绳误认为是毒蛇,心中非常恐惧,然而,当他用灯光照明,确认这只是绳子而非毒蛇之后,内心的恐惧便会因明确的认知而彻底瓦解。
如果已经确认是绳非蛇,却仍然反反复复通过各种方法观察“这里没有蛇,只是花绳……”,这难道不是愚笨的做法吗?智者都知道,已证知的事实无需再三验证,重复观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定解圆满,安住自在
同样,如果相续中已经真正生起了空乐无二的定解智慧,却还要再次依靠上师的窍诀、中观的种种推理反复观察,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除此以外,不可能再得到另一个更殊胜的定解。
修习大圆满亦是如此,一般来说,当凡夫人对于法界总相或心的本性已经通达之后,就没必要再逐一观察,此时应常安住于明空无二的境界当中。当产生分别念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重新安住。
安住的关键在于,对心的本性是否有了真正的认识和定解,当定解稳固之后,便可持续安住,无需再观察心是否有颜色、形状等。倘若心中仍有怀疑,或者又生起实执等念头,则说明并未生起真正的定解或者定解并不稳固,这时应运用教理针对这些再进行反复观察。
辛三、此时观察则不应理:
现前圣道证悟时,不以观察而修行,
现量证悟何须要,加上因之伺察意?
现前了圣道离戏等性的证悟时,不必以理证观察而修。在现量证悟的境界中,何需加上因的伺察意推理呢?
当现前了圣者离一切离戏论的空性境界,如证悟第一地菩萨时,就无需再依赖中观的离一多因等理证进行观察。为什么呢?
因为此时他已现量证悟了,再通过比量来验证已显多余。就像如果我们亲眼见到前面燃了一堆火,就无需再用“前面有火,有烟之故”来确认火的存在。所谓比量,是指对无法通过现量抉择的事物,通过比量推理进行了知。倘若某事物已经通过现量了知,那再进行观察和比量推断就没有任何必要。
同样,当离戏等性的定解真正生起时,就如同现量见到了真实的法界。此时,再进行观察就显得多余,因为观察本质上是一种比量推测,像抉择万法无生时,是通过万法不是有因生、无因生等推断而得出。对于现量直接证悟的行者而言,再从因的角度观察已没有任何意义。
辛四(遣除邪念建立胜道)分五: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二、阿底约嘎为诸乘之顶;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四、各宗教义之异同;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
壬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分三:一、始终观察则有过失;二、最后仍需观察不符佛经教义;三、以妙慧、智慧如理抉择。
癸一、始终观察则有过失:
倘若依照汝观点,离开观察分析时,
见义证悟若不成,则诸圣者佛智慧,
世间无害识所取,悉皆应成颠倒识,
彼等已经现见故,正当之时无观察。
假设按照你们的观点,远离观察分析时,现见胜义实相的证悟不能成立,就会有一切圣者的入定智慧、佛陀的遍知智慧,以及世间无损根识所取对境自相,均成颠倒识的过失。因为他们均已现见了各自对境,而正在现见时无有观察的缘故。
执著观察的困境
格鲁派某些不了义的观点认为:修行的初、中、后三阶段都要始终观察“无我”,否则无法彻底遣除障碍,获得证悟。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如果按照这种观点,便意味着离开观察时,现见真实义、证悟胜义实相就无法成立。如此一来,将会引发严重的过失。什么过失呢?一切圣者的入定智慧、佛陀的一切智智,以及世间眼耳鼻等无损六根取外境之识,都应该变成颠倒识。
为何成为颠倒识
具有因明基础的人都知道:圣者的入根本慧定智慧无有伺察意等分别念;佛陀的一切智智不但不会有任何分别念,乃至细微的二取也不存在;凡夫人的六根识在现量感受对境时,也不会生起执著分别(关于无损根识《入中论》中有过描述)。这些智慧和识全部是现量见的缘故,正当见的时候,根本不会次第地观察。
如果按照对方观点,所有境界必须经过初、中、后三阶段的观察,否则证悟和现见将不成立,那么,包括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在内的诸地菩萨之入定智慧、佛陀的一切智智,以及凡夫的无损根识,都将被错误地视为颠倒分别念。这不仅是对佛陀、圣者智慧的一大诽谤,也会让名言量陷入混乱。这种观点谁敢承认呢?
因此,修行时始终需要观察的观点并不合理,应按自宗所说的那样分阶段进行:最初进行观察,中期轮番修持,最后达到不依赖观察而入定。如果一直都要观察,无法舍弃无我的执著,将永远没有真实入定的机会,继而无法获得究竟的佛果。
开启智慧之门
《定解宝灯论》的每一颂都蕴含着文殊菩萨的无上智慧。如果能背诵下来,不仅能提升智慧,还能确保我们在未来的生生世世中不再沦为如牦牛般的愚痴众生。
为了开启今生与来世的智慧,我希望大家能把这部宝典背诵下来。虽然可能有些困难,但与世间生活的艰辛相比,这点困难应该算不了什么。今生,我们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佛法,只要稍加精进,就能体会到修行善法的利益,希望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宝贵的机会。
目前,我们学院的道友每月只有八十元生活费,生活非常艰苦,但只要以智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知足少欲,把时间主要用于修行,那修行一定会见到成效。相反,如果总是散乱懈怠,不思进取,那还不如回到大城市享受生活。希望大家能够专注于闻思修行,切勿浪费宝贵的时间。
癸二、最后仍需观察不符佛经教义:
远离四边之戏论,殊胜定解之面前,
思维此法与彼法,所缘观察不可得。
在远离四边戏论的殊胜定解前,根本不会有此法、彼法的分别执著,也无法对所缘进行观察。
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或殊胜定解前,任何“此法”或“彼法”的执著都无从立足。在此种无分别智的境界中,分别的念头无法产生,因而也不会有产生执著或戏论的机会。
显密共证:真正安住后,无观察之机
从显宗角度讲,第一地菩萨自不必说,即使加行道的修行者在真正入定时,也能获得与一地菩萨相似的无分别智。在此智慧面前,“这是瓶子”“这是柱子”“某法有颜色、形状”等分别执著根本得不到。
同样,在抉择大圆满教义时,修行者通过观察和上师的窍诀不断修炼,最终达到如如不动、认识本面的境界。在此境界中,“此法”与“彼法”的分别执著已全然消失。此时即便试图观察,也终将无所得,并且寻找者本身也不复存在。通过实修实证,许多修行者都亲身体验到了这一超然境界,无需他人说明。
无论是密宗还是显宗,当修行者真正安住在最殊胜的定解中时,已远离一切戏论,任何执著之相都无法成立,任何分别念都无从生起。因此,根本得不到观察的能缘与所缘。
我相信在座的修行者中,许多人都热衷于修习无上大圆满或显宗最殊胜的禅定。当你们达到一定境界时,“此法”与“彼法”的所缘皆不可得,这一点可以通过自己的体悟得以了知。
尔时观察之相执,如蚕作茧自缚般,
以分别念所束缚,不能如实见真义。
在修行的最后阶段,观察的相执就如作茧自缚一般将自己束缚在分别念中,不能如实现见真实义。
逃离最后的陷阱
当修行者通过观察已获得清净的禅定时,如果心中仍有观察的相执,就如同蚕吐出丝线缠绕自己一般,会遮蔽通达真实义的智慧。因此,究竟入定时,应断除一切虚妄的执著。
当然,在此境界中显现是不灭的。真实的见解在于断除所有的执著念头,而非断除显现。显现本身并非束缚,是执著使我们陷入迷惑。正如帝洛巴所说:“显现不缚执著缚,断除执著那若巴。”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明确指出,显现不是束缚,执著才是众生的束缚。
因此,在修行的最后阶段,最好不要再进行观察,否则,观察的分别和执著必定会成为束缚,障碍禅定境界,使我们无法真正见到万法的本来面目。
无论修行大圆满还是大中观,当对禅定的本面真正抉择完毕后,就应在寂止胜观无二无别的智慧中自然安住。如果此时心中仍不断生起“此法是不是空性的”“彼法是不是实有的”等分别念,那一定会遮障我们的禅定境界,使自己无法见到心的本体和真正的实相,甚至障碍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可见,没有经过系统闻思直接禅修是非常危险的。通过闻思了知修行前、中、后三个次第、增上智慧至关重要。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癸三(以妙慧、智慧如理抉择)分二:一、二者体相;二、此二成为因果之理。
辨清“智慧”与“心识”
此处是对“智慧”与“心所”的辨别。真正入定后见到心本性的智慧,与世俗中善心所产生的智慧有天壤之别。
在大圆满的窍诀书中,经常讲阿赖耶与法身之间的差别,染污意识与智慧之间的差别。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像无垢光尊者在《句义宝藏论》和《上师心滴》中就详细辨别了法身与阿赖耶之间的区别。
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也讲了觉性与心识的区别。觉性属于智慧,能够无碍通达万法的本性,具备无我分和对治分的特质;而心识则属于烦恼分,是染污意识的本性。对于此二者必须善加区分。在修行中,我们应依靠觉性智慧来断除自相续中的无明烦恼,这一点至关重要。
子一、二者体相:
依此殊胜之定解,遣除遮障实相暗,
此时无误而现见,本来义之光明性,
各别自证之智慧,岂是心所之妙慧?
依靠此殊胜定解,遣除遮障实相的增益黑暗,便可无误地现见自然本义的智慧光明本性。这种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各别自证智慧,怎会是心所妙慧呢?
依定解,可遣无明黑暗
依靠中观的各种方法不断观察、分析与抉择,修行者最终会获得离一切戏论的定解。按照中观宗的观点,这是一种最殊胜的定解。而在密宗教义中,殊胜定解智慧是指对心本来面目的彻底认知。这种定解智慧犹如明灯,能够彻底遣除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黑暗。
客尘散尽,光明自现
心性本自光明,但因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浓重客尘覆盖,使得心性光明无法显露,犹如阳光被乌云遮蔽无法显现一般。
要想彻底遣除这些客尘,唯有依靠如明灯般的定解智慧。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认识了自心本性,觉性智慧生起,自相续中的无明客尘等遮障便会瞬间消散。此时,就会无有任何歧途、无误地现见自心光明的实相义,也即见到了如来藏的部分真义。
虽然究竟的义光明,只有到一地菩萨才能真正现见,但在资粮道和加行道阶段,修行者仍然可以见到与之相似的喻光明。我们现在虽是业力深重的凡夫,但依靠上师的窍诀,以喻智慧同样可以相似地见到自心本性或如来藏光明。
这种相似照见实相的智慧,也可称之为各别自证智,从密宗的角度讲,可称之为觉性。许多上师传授大圆满法后,弟子对心性有了一定认识。尽管上师有时会说“你已经开悟了”,但实际上这仅是初步的领悟。在资粮道和加行道阶段,修行者通常会对心性有一定的认识。上师这样鼓励弟子,一方面是安慰他们,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开始脱离轮回的象征。因此,这种体验可以视为最初的开悟,犹如黎明时的第一缕曙光。
智与妙慧的差别
认识心性的无我智慧(各别自证智)与世间能辨别的心所妙慧本质上存在显著差异。“智”是指圣者菩萨相续所摄的智慧,能够直接体悟万法的实相;而“妙慧”是凡夫相续所摄,具有辨别能力的心所智慧。
对于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许多讲义通常以显宗的方式进行解释,但我认为,以密宗大圆满的境界来阐释,才是最为殊胜的。其究竟的密意,应该通过实际修持来深入体悟。
妙慧对境谓此法,辨别并且执著彼。
因为对境与有境,显现空性每一方,
悉皆不缘平等智,非心心所之体相。
心所妙慧是对于对境的此法、彼法等加以辨别,并缘于彼等而执著。而圣者各别自证智是对于对境、有境,以及显现和空性的任何一方皆不缘取的平等智慧,并不具有二取之心与心所的体相。
智慧与妙慧的分界
妙慧与智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智慧是真正认识了万法本性,对此生起了殊胜的定解。智慧不缘对境、有境、显现和空性等任何一方,因此不会产生“这是外境山河大地”“那是有境心识”“这是显现”“那是空性”等辨别和分析,达到了真正平等和无分别的状态。
而妙慧则不同,它会对诸法进行各种辨别,比如,何为了义、何为不了义、这是有色、那是无色,等等。按照《俱舍论》等有些论典的观点,妙慧是一种“特殊的善心所”,能够对法进行取舍和辨别。因此,妙慧仍具有一定的执著。
关于心和心所的问题,也有许多讨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八品中,对于菩提心的体相是心还是心所的问题做过阐述。《辨法法性论》中说:认识一法的总相为心,别相为心所。在《俱舍论》和因明中,对心与心所的法相、事相、名相等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详细分析。
真正的解脱:超越心与心所
此处需要明确的是,安住实相的境界根本不是心与心所所摄。如果仍被心与心所摄持,那就依然在三界的分别网中,无法真正获得解脱。就如陈那论师所言:心与心所生三界,一切以增益而增上,故心与心所是三界的本性。因此,最终的安住境界必须超越心与心所的范畴。
子二、此二成为因果之理:
故依观察所引生,殊胜定解中入定,
无垢妙慧之此因,获得双运智慧果。
是故,通过观察引生殊胜定解并于其中入定,依靠此无垢妙慧之因,将获得现空双运智慧之果。
妙慧之因,生智慧之果
通过各种方法观察得到殊胜定解之后,应该依循上师的窍诀,在此殊胜定解中直接入定。以此无垢妙慧为因,未来必定能获得双运果位。此处讲了一个重要的因果关系。
显宗离戏论之路
从显宗角度讲,在因地阶段,我们首先应通过各种方法观察生起定解。定解有暂时与究竟之别,种类非常多。当生起暂时离一切戏论的相似定解之后,就应于其中反复安住,这是一般修学者的必经之路。
具体而言,首先应通过中观理反复观察分析,抉择出万法的本体为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空性是离一切戏论的大空,而非单空。因为实相中并不存在单空,单空以外的非单空同样不存在,而除了单空和非单空之外,所谓的第三种法(单空非单空二俱)、第四种法(单空非单空二非)更不可能存在。
当获得了相似离戏论的殊胜定解后,就应安住在其中入定。最初,内心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和矛盾,无法触及离戏论的本义,此时可以暂时安住在何者也无有的境界,意识到万法皆为空性,无有任何可执著之法。如果经常安住于此境界,随着修行的逐渐深入,就会体悟到万法的本性超越了世俗的分别念,这时自然会放下一切分别执著,继而现见万法的实相,最终获得双运果位。
因此说,于殊胜定解中入定的无垢妙慧,是未来生起菩萨根本慧定之因。也就是说,最终不缘对境和有境,也不缘显现与空性的无分别智,是从无垢妙慧这一因缘中产生的。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
密宗超越之路
在密宗当中,修行者依靠上师的窍诀详细观察自心的来龙去脉、颜色、形状等,便能逐渐领悟到自心了不可得,之后应在此殊胜定解中经常安住。这样安住的无垢妙慧,实则就是双运等性智慧之因,最终能成就普贤如来的双运果位。以密宗教言来解释,这一过程更为简单明了。
抉择正确之见解,建立决定之宗派,
以此辨别之妙慧,即是无垢之正量。
要想抉择实相的正见、建立确定的宗派,就必须借助能辨别的妙慧这一无垢正量。
妙慧之妙用
在大乘教义中,正见的抉择与宗派的建立均依赖于智慧。而辨别正见与非正见、建立合理宗派的关键,其实是心所妙慧,因为真正的入定智慧是不会进行观察和辨别的。
因此,在名言层面,心所妙慧可称为一种无误的正量。依此无垢正量,修行者的相续中可以生起殊胜的究竟智慧。
妙慧非究竟智慧,而是究竟智慧之因
此处讲了智慧和妙慧之间的区别。妙慧是一种能辨别宗派、见解、因果之间差别等的心所,并非究竟的智慧,然而,这种妙慧可以引生真正的智慧,即通过妙慧的辨别,修行者可以相似抉择空性境界,最终生起殊胜的定解智慧。妙慧和智慧之间具有一种因果关系。麦彭仁波切在第七个问题中对此也有宣说。
妙慧引发之定解,诣至实相入定智,
乃大乘道之正行,若具此者即生中,
能赐双运果位故,既堪为乘亦为大。
依靠妙慧引发殊胜定解,并通过修持获得圣者入定灭尽二取的实相智慧,即是大乘道的正行。倘若具足这一入定智慧,即生就能获得双运果位,故而它既堪为殊胜乘,也称为大法。
大乘道正行
修行者依靠抉择正见、建立宗派的正量妙慧,相续中可以生起殊胜的定解,在定解中入定后,便会逐步趋入真正的实相义,这即是大乘道的正行。
比如,中观或大圆满正行的修持,都是首先依靠观察的妙慧抉择万法的实相,而后于定解中安住,由此而生起真正的智慧。大圆满侧重于认识心性,这方面讲得非常圆满。认识心性之后安住其中,即是大圆满真正的正行。
若能具备这种修行境界,修行者在即生中就能获得普贤王如来的双运果位(即金刚持的果位)。若能真正依照密宗教法行持,获得此等成就并非遥不可及。
此入定智慧,既为大法,也为殊胜乘
在定解中入定的智慧,既可称为殊胜乘,也可称为大法。
为何称为“殊胜乘”呢?“乘”有乘骑之义,意指行者依靠教修法,能到达修行目的地。在佛教中,乘分为大乘和小乘。它们就如同大车和小车,在功能、速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此入定智慧具有大乘的特点,故堪为殊胜乘。
为何称其为“大法”呢?因为这种入定智慧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广大的功德,能迅速引领修行者抵达目的地,获得最究竟的佛果。尤其是密法,犹如乘飞机一般,令修行者以很短的时间,甚至在即生当中就能获得普贤如来的果位。这与小乘有显著区别,小乘修行的力量比较薄弱,速度十分缓慢,果位也非常有限,通常需要经过三世或七世,才能获得阿罗汉果位。
大圆满具足“大”和“乘”的双重特点
萨迦班智达曾说:大圆满是智慧,并非“乘”。这一观点引发了不少辩论。
后来宁玛派诸位高僧大德反驳说:“乘”有多种分类,如能乘、所乘、因乘、果乘等。大圆满一方面是“乘骑”,因为依靠它可以获得究竟的果位;另一方面也是“果乘”,因为大圆满是直接抉择果的一种法。
依靠妙慧获得定解之后,于定解中安住,这实际上是大乘真正的正行道,也是大圆满最殊胜的修持方法。依靠这种法道,在即生中就能获得成就。既然如此,那大圆满无疑就是大乘。若这不是大乘,那什么能称为大乘呢?因此,“大”和“乘”的概念对大圆满均适用。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大乘是最殊胜的教法,在修持过程中,务必以大乘为依靠。而在大乘之中,无上大圆满尤为殊胜。
诸位修行人由于根基不同,有些对密宗非常诚信,有些则对显宗充满信心。尽管信心不同,但应该明白,密宗大圆满确实是至高无上的法门,哪怕对它生起短暂的信心并稍作修行,也能显著减轻自相续中的烦恼。如今,大家有幸遇到如此殊胜的大圆满法,应当倍加珍惜,切勿轻易舍弃。
学大圆满,理论与实修缺一不可
有些道友仅从理论上理解《七宝藏》和《上师心滴》等大圆满法的教义,尽管这样也很有价值,因为这些理论远比世间其他学问珍贵得多,但最为关键的仍在于实际修持。我们应当每天坚持修一点,因为人生转瞬即逝,若错过了如此宝贵的修行机会,实在非常可惜。
有些金刚道友在学院已经住了五六年,却未能完整地修过一次《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善三处引导文》。如果在这里待了这么久,连这一百四十一个法都没有修圆满,不要说即生成佛,今生能否脱离轮回,也实在堪忧。
人身极为难得,而寿命却短暂无常,在末法浊世,每个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违缘,可能今天心情不好,明天身体生病、后天家里出事……然而,对于精进者而言,这些违缘并不会对其修行构成障碍,即便死魔现前,他依然能精进地修持,毫不退缩。
依引导而修,不偏离正道
我诚心希望大家能够修持无上大圆满法。今年,我决定以相似的悲心传授一些大圆满实修引导文,感觉不传实在可惜。
对于《三善三处引导文》显宗部分的前九十二个引导,任何人都可以修持。这些天,我们一起共修了其中几个法,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来,每天不断地修持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
真正的修行应遵循这样的次第。若只是整日枯坐,能否真正证得无我智慧很难说,但通过对这些引导文的逐次观修,到了一定时候,心中必然会生起无我的定解。这样坚持观修,既能确保我们今生修行成功,又能积累无量的功德。因此,遵循次第修持至关重要。
我时常想,无垢光尊者如此殊胜的教言,仿佛专为我们末法时代喜欢修行的人而宣讲的。他的这个广修法能够真正引领我们获得普贤如来的双运果位,确实堪为大法和殊胜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