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16课
《定解宝灯论》第四个问题主要分析观察修与安置修,这也是有关实修方面的问题,与第三个问题“入定有无执著”相比较,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第三个问题主要分析入定境界中是否具有执著,第四个问题主要抉择证悟境界是依观察而得到,还是依安住而得到。
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分三:一、宣说他宗;二、建立自宗;三、总摄要义。
丁一(宣说他宗)分二:一、提出问题;二、彼者之答。
戊一、提出问题:
修行大乘见解时,观察安住何应理?
修持大乘见解时,唯以理证观察而修与不经任何观察直接安住而修,哪一种方法合理呢?
此处的大乘见解,是指显宗和密宗当中甚深了义的见解,如大中观、大圆满等殊胜之见。对于大乘见解,前文已作了详细抉择。那么,究竟该如何修持此殊胜的见解呢?
修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观察修;二是安住修。
所谓观察修,是指通过中观、因明和无上密法等理门观察分析而修,也即像班智达那样博通各种经论教义之后,对万法及自心进行百般观察,这也称为“班智达观察修法”。安住修,是指依照历代祖师和大德传下来的窍诀,自然安住而修,如密宗的大手印和禅宗的修法。
要想获得大乘境界,究竟是应该像班智达那样观察而修,还是遵循祖师教言安住而修,哪种方法才应理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有些人认为无需观察,应直接安住;另一些则认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离开观察。下面麦彭仁波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以判断其是否合理。
戊二、彼者之答:
有说不察安住修,观察遮障本性义,
是故不经何观察,笼统直接而安住。
有些人说:对于一切法不必进行观察,直接入定安住修即可,因为观察会遮障现见诸法的实相义,因此,应该不经任何观察,笼统地直接安住。
何人持此观点
“有说”主要指大手印安住派(如噶举派)的部分修行人、宁玛派中认为修大圆满时必须自然安住而不应观察的个别人,以及禅宗当中主张直接安住不用观察的一派。虽然其他宗派中可能也存在持有类似观点的修行人,但此处主要分析这三类修行人。
上述修行人认为:修行时最好不进行任何观察,直接自然安住即可,因为观察本质上是寻伺分别念,必定会遮障现见本来实相义。就像池水本来平静无波、明清透彻,但若用棍棒不断搅拌,水就会变混浊,导致月影无法清晰显现(这一比喻在《等持王经》等许多佛经,以及部分密宗静修法中均有提及)。同样,如果在修行过程中不断以分别念观察,必然会扰乱自己的禅定,使本来清净的实相义被此无义之举所遮蔽。因此,抉择究竟本义后真正修持时,无需再做任何观察,依照上师教言或佛经教义,直接、笼统地自然安住即可,这是最殊胜的要点与窍诀。
许多实修者经常告诫他人:“一定要好好安住,观察会增加分别念,禅修时千万不要观察……”
直接安住并不适合初学者
对方持此观点,从某个角度讲也具有一定依据,显密的诸多经论均说,分别念对于现见实相义有遮障。从究竟角度而言,这种说法是合理的。
然而,针对初入道者而言,刚刚踏入佛门就直接笼统地安住,显然是不应理的。事实上,初学者最佳的入门方法是进行详尽的观察。如果在最初阶段不观察分析,一味追求自然安住,就如前文所说:最初舍弃无我法门的说法是魔王散布的密语,这对修行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对于修行次第必须认真分析。
在初学阶段,观察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当自心已经清净,或者无我空性的定解已经稳固时,才无需再进行观察。这即是麦彭仁波切的究竟观点。
有说唯一需观察,远离观察之修行,
如同入眠无利故,任何时皆需观察。
另一些人认为:对于一切法,唯一需要以教证和理证进行观察,远离教理观察的修行就如同入睡一般,没有丝毫利益。因此,在修行的任何阶段,都必须依靠教理进行观察。
持此观点的人,主要是后译派中以格鲁派为主的部分高僧大德和修行人。他们善于辩论,常常依靠中观、因明等推理方法进行全面观察,认为在修行的任何时刻,都应依靠教证和理证进行分析和抉择,远离观察的修行就像入于睡眠一般,对于自相续增上功德和断除贪、嗔、痴等障碍毫无益处。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行者若已获得了义的正见,便能决定引生‘我执’和‘我所执’的‘我’与‘我所’并非有自性。这时,就像最初获得这种决定一样,要继续以观慧屡屡观察而引生对这种定论的定解力……所以必须多作观察修,务令‘寂止’和‘胜观’平衡。”
这一说法对于中观自续派根基者而言,与其修行次第非常契合。然而,在修行者已获得定解的最后阶段,这种说法则不太合理。
丁二(建立自宗)分二:一、总说;二、分说。
戊一、总说:
修行不应偏执著,观察安住之一边。
修持大乘了义见解时,不应偏执于观察或安住的任何一边。
对于修行时究竟应该观察修还是安置修,他宗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在任何时刻都应以教理进行观察,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不应观察,直接安住即可。这两种观点将观察和安住视为互相矛盾的对立体,难以圆融统一。
麦彭仁波切认为:对于观察修和安住修的问题,不能片面地断定或偏执于某一方。倘若始终观察,增加分别念,将始终无法获得超离言思的境界;反之,若最初便一味安住而不作任何观察,则极易误入修行的歧途。因此,这两种说法都不合理。
那么,应该如何修持呢?修行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根基、境界,以及自相续中贪嗔痴烦恼和分别念的状况等,针对不同的修行阶段和障碍,做出相应的抉择与判断,切勿片面地断定或一概而论。
对于初学者而言,首先,最好运用各种观察方法抉择无我。当对人无我和法无我确信无疑,继而获得现空无二的定解之后,便可在此境界中自然安住,此时无需再做观察。就像牦牛丢失后,首先应四处仔细寻找,找到之后就无需再次寻找,只需细心看护、妥善照料即可。
之所以强调先观察,后安住,是因为凡夫自无始以来,相续中被各种烦恼障碍所覆盖。要想断除所有障碍,获得真正善妙的境界,必须首先依靠详细而深入的观察来获得清晰的定解,在具备定解之后,才能于其中自然安住,使修行得以成功。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
接下来,麦彭仁波切将分别以大中观和大圆满的方式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戊二(分说)分三: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
己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分二:一、未观察之过;二、叙彼理由。
庚一、未观察之过:
不察安住而修行,虽有成就寂止者,
然修未生定解故,舍弃解脱之正道,
唯一明目之定解,无法遣除诸障碍。
如果不通过教理观察而直接安住修行,虽有可能成就四禅或四无色界的等持,但由于未对空性生起真实定解,这样修行实际已舍弃了解脱的正道,因为若缺乏解脱道之唯一明目的定解,将无法根除自相续中的各种障碍。
噶举派、宁玛巴和禅宗当中部分修行人认为:对于何法皆无需观察,最初顿然安住即可。当然,众生的根基各异,某些人确实能够做到直接安住实相。莲花生大士在其窍诀书中也说,修持大圆满时可依见解而了知本性,或依修持而了知本性。然而,能够不经观察直接入于正定的人极少,绝大多数修行人必须通过反复观察获得定解之后,才能真正安住于实相境界。
直接安住,易误入歧途
凡夫人自无始以来,贪、嗔、痴等烦恼以及分别执著的习气异常严重,若不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而直接安住,很容易误入歧途。即便修行境界好一点,大多数也只是修成世间禅定,比如获得欲心一境,这时不起任何分别念,能够长时间安住,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还能得到四无色界等禅定之心。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寂止,其作用仅是压制烦恼,根本无法断除烦恼、出离轮回。
许多修行人在自然安住时,心里感到很舒服,贪执等分别念似乎消失了,于是认为只要自心能够安住下来,就说明自己达到了很高的修行境界。
实际上,此时他们的烦恼执著只是被压制在阿赖耶当中,暂时未起现而已,并未真正断绝。当外缘具足时,心中的随眠烦恼又会以所缘和相应的方式不断增长。
依胜观无我智,才能断烦恼出轮回
要想真正断除烦恼分别,唯有依靠无我的胜观智慧,即通过各种理证观察,真正认识到所谓的“我”了不可得,当获得无我的定解之后,烦恼执著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反之,若单单靠静下来,想着对一切都不执著,只能得到暂时的寂止,而无法真正减轻我执,因为并未真正抉择无我,故相续中的我执并未断根。
正确的修行次第
因此,最初即舍弃观察的观点并不合理。在修行的初始阶段,应该运用各种教理反复观察,真正认识到“我”只是一种迷乱妄想,并不真实存在。对此生起定解之后继续修持,必定会减少我执,增长智慧。
无论修持大圆满还是大中观,最殊胜稳妥的途径是首先依靠显宗或密宗的教理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了知人无我、法无我,以及现空无二的道理,对此生起定解。真正明了外境山河大地,以及内心烦恼分别等一切诸法,皆是现空双运的本性,根本不似凡夫人所认为的那样真实存在。获得此种定解并于其中自然安住,才能真正对治并彻底断除自相续的烦恼。
生起定解至关重要
因此,最初通过观察生起定解至关重要!如果舍弃了解脱的真实正道——如明目般的定解,根本无法遣除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如此一来,又何谈解脱轮回、成就佛果呢?
有些道友在学了中观、大圆满等法之后,反复运用这些教理进行观察,最终真正确信“我”和“我所”并不存在。这种认识并非依赖他人语言所产生的相似信解,而是基于自身智慧如理抉择所获得的真实定解。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行,不仅能压制自相续中的烦恼,更能从根本上将其断除。
有些修行人无有善知识的引导,直接安住修行。有的人甚至在山中闭关五六年、七八年,除了吃饭以外,几乎不生起任何分别念。然而,由于他们的相续中缺乏真实定解,即便能像无色界众生那样长时间安住,也只是暂时压制烦恼,并未断除烦恼的种子。当他们再次回到城市,面对自己喜爱或厌恶的对境时,烦恼自然依缘而起,犹如未除尽的杂草种子,在适当的因缘下又会发芽。
如果他们能够首先从世俗谛出发,以各种教理反复观察,真正了知外境诸法以及耽著外境的心识仅为颠倒分别,皆为空性,那么,通过这种世俗观察力,最终会达到并安住于胜义谛的境界。此时,他们便能运用世俗与胜义或者说现空双运的智慧妙力,彻底断除相续中执著对境的种子。这样即使在寂静处仅仅修持一个月,返回城市后遇到贪嗔等对境时,也不会轻易生起烦恼。正如《佛子行》中所言:“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虽显美妙然无实。”此时,看待一切如幻如梦,不会轻易产生贪嗔等分别念。
对初学者的修行建议
对于初学者而言,观察和思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经过深入的观察和思维,就不会产生稳固的定解来指导修行,这样不仅难以获得真正的智慧,还无法有效断除自相续的烦恼障碍。
我并不是反对大家坐禅,真正具足寂止和胜观的禅定是非常值得赞叹和随喜的。许多教证都说,刹那间坐禅也具有广大无边之功德。然而,如果禅修没有建立在稳固的定解基础上,则无法真正消除内心的颠倒妄见和烦恼障碍。这样不要说获得解脱,甚至连基本的修行境界也无法得到。
希望初学者在禅修之前,首先能通过中观或大圆满的观察方法如理抉择,这一过程至关重要!
若未了知法自性,又能修行何法也?
庸俗妄念修何用?如同盲人入道中。
倘若未真正了知诸法现空双运的自性,那你又能修持什么法呢?修持庸俗妄念对于证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这就如同盲人入于险道一般。
不知自性,所修为何?
万法的本性是现空双运,远离一切戏论,这是显宗和密宗共同的核心理念。如果没有通达这一点,仅仅身体不动地安住,内心无有起心动念,那么请问:“你所修持的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没有以理抉择、不具定解的修行,与外道宗派的修行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外道也未依靠理证观察做出真实抉择,唯一强调:“我们前辈祖师是这样讲的,所以应该如是承认。”这属于遍计无明,即依赖传统或他人教导而产生的妄念分别。由于没有自主的观察和分析,因此与真理相去甚远。
佛教的禅定不应与外道禅定等同。外道的禅定只能获得内心的宁静,缺乏对万法本性的正确认知。如果相续中不具足真正的定解,禅定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那最后自己安住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修妄念,无法出轮回
很多人所安住的“空性”境界,只是将柱子、瓶子等一切法强行观为无,而心底深处仍认为诸法存在。这种观想完全是错误的,真正的观空是认识到诸法的本体空。
有些人也知道修现空双运,但他们所理解的现空双运,只是简单地将诸法分为现、空两部分,然后二者就像黑白绳扭在一起。实际上,这些都是分别妄念,属于第六识的范畴,无法超越世俗层面。
还有一些人,虽然在禅修时不起任何分别念,但这种状态仅仅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根本无法超离轮回。
依定解,方能步入修行正道
因此,首先通过观察生起定解非常重要。所谓定解,并非口头上说万法是空性、现空无二,而是通过教理百般观察分析之后,从心底深处真正对正理生起不可动摇的信解。
定解犹如双目一般,为修行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果舍弃了如双目般珍贵的现空双运定解,就会像盲人入于险道,虽然努力前行,却因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而迷失于轮回的旷野。
如果相续中没有定解,即使长期在山洞里闭关坐禅也没有任何实义,因为在定解的指导下才能步入修行正途,否则,只是在修庸俗的妄念而已,不可能真正抵达证悟的彼岸。
定解的范围非常广,从胜义角度,现空无二不可言说的境界可以称为定解;世俗方面,诸如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正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念,也属于一种定解。比如,修前行里面的暇满人身时,首先应以教理反反复复观察,然后深入思维分析八无暇等道理,最后就会生起“自己没有转生为旁生是多么幸运啊!”的心念,如理如实地修持。如果没有这种定解,只是觉得“上师既然说人身难得,那可能是这样吧……”然后闭上眼睛坐着,这就如同盲人入道,最终肯定行不通。不论何种定解,对修行来讲都非常重要。仅仅依靠自己的分别妄念修持根本不可靠。
总之,我们应该对佛陀以及高僧大德们所讲的金刚语之本义了达无碍,真正生起一种定解,因为定解是修行的基础和指南,在其指导下,修行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失去定解,修行就如同盲人走路,注定无法成功到达目的地。
无始迷乱之习气,颠倒执著自性者,
未百般以方便理,精勤观察难证悟。
众生无始以来的迷乱习气、颠倒耽著十分严重,倘若不依靠各种方便教理百般地精勤观察,很难证悟离戏空性。
众生的相续中积累了极为深重的烦恼和颠倒执著习气。这些障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经无数劫的时间积累所产生。
百般、长期对治,方能彻断烦恼
面对这些根深蒂固的烦恼习气,依靠单一的修法很难奏效,只有依靠成千上万的智慧法门,如中观的各种观察方法,以及密宗修五十万加行等积累资粮、忏悔罪障的方便方法,才能逐步消除内心的障碍,使自相续现前清净的本面。
佛经云:“空性寂灭无生法,不知众生漂三有,大悲佛陀以方便,百般理智而摄受。”空性寂灭是无生之法,但无边众生难以知晓而始终漂泊于轮回三有之中,大悲佛陀不忍众生受苦,通过无数方便法门和智慧理证,帮助众生从轮回的困境中解脱。
此外也要知道,修行并非一蹴而就,短暂的修行难以立即见效,只有长期精进地努力修持,才能逐渐获得证悟。就像藏地人习惯吃糌粑,甘肃人几乎每天都吃面块,这些饮食习惯并非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同样,众生自无始以来沉溺于轮回之中,“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执著尤为深重,除了特别有缘或极利根者以外,想要立即转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依靠各种理证和智慧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长期、大量的修行,才能逐步断除这些执著,使内心真正得以转变。我们要求大家把每一个加行修十万遍,共修五十万遍,原因也在这里。
修行过程中,保持对正法的信心也至关重要。即便暂时修行没有明显进展,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时间和精力都不会白费。就像人在特别饥饿时吃了一口饭,虽然此时依然感到很饿,但只要一口一口不停地吃,最终一定会吃饱。同样,修行中的每一分努力——无论是背诵一个偈颂、听一堂课,还是深入思考一个教理,虽然不一定立即产生显著的效果,但都在潜移默化地积累资粮,为最终觉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即使自己今生没有证悟,付出的努力也不会白费,因果丝毫不爽,我们一定要相信佛陀的金刚语。如果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这些琐事对今生来世都没有任何实义。
总而言之,我们相续当中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和颠倒执著异常深重,只有通过教理百般观察并长期精进修持,逐步将其遣除,智慧才会逐渐显现,最终获得证悟。否则,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将很难现前。
为何说遣除执著的黑暗之后,智慧的光明才能显现呢?下面将具体阐述这一问题。
庚二、叙彼理由:
因为耽著迷乱相,与见真义相违故,
串习世间黑暗中,难获真如之光明。
因为在众生的相续中,对于迷乱相的执著与洞见万法真义的智慧是相违的,因此,在无始以来串习的世间黑暗中,难以现见真如的光明。
黑暗笼罩下,光明不可见
因明中相违可分为两种:一是外境中的相违,如水与火般的互违关系;二是心相续中的相违,如烦恼障碍与智慧之间的相违关系。
在我们的相续中,贪、嗔、痴等迷乱执著与洞见万法本性的胜义智慧(真如智慧)是直接相违的,即二者不会并存,一者存在时,另一者必定不存在。
我们在无始以来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串习的黑暗之中,很难获得了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光明。就像每月三十日的夜晚,月亮无法显现一样,当相续中的烦恼和实执特别强盛时,证悟智慧不可能显现。
无我定解,点亮智慧之光
当相续中有了无我的智慧光明,我执的黑暗就会被逐渐遣除。因此,最初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无我的日光照射在自相续当中。
实际上,凡夫人也可以获得一种相似的无我定解。比如,许多修行者虽然尚未达到一地或二地菩萨的境界,但他们的相续中我执已显著减弱。这为进一步修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些修行人觉得自己似乎证悟了,但又不太确定。其实通过观察自相续中的烦恼,便可正确评估自己的修行境界。如果我执仍然很强烈,贪、嗔、痴等烦恼依然炽盛,这表明自己的智慧境界并未真正提升。即使有人声称能每天与普贤如来面对面交谈,但如果他的烦恼依然如故,甚至日益增盛,则说明他并未获得真实的境界。因为,智慧光明一旦显现,烦恼的阴霾必然会消散。
无论世间生活还是出世间修行,减少我执都是获得快乐与智慧的关键。如果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的执著特别强烈,那么必定会感到痛苦,所作所为也会颠倒,这样一来,修行不可能成功。
定解,依闻思而得
通过闻思《定解宝灯论》,我们可以逐渐减少对“我”的执著、断除“我相”的执念,最终生起真实的定解,这一过程至关重要。
按照显宗的观点,闻思和观察是修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不通过闻思获得定解,那么无始以来的实执和颠倒分别念就无法被遣除,自相续中的障碍也将难以去除。因此,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都需要通过闻思修行来抉择见解、增上智慧,直至生起定解。一旦真正生起定解之后,便无需再进行观察。因为此时,修行者的智慧已经稳固。
下面从密宗角度再次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己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分二:一、以内外因缘有别说为不定;二、显密之异同。
有些修习大手印或大圆满的人认为,依止上师后无需长期闻思,只需直接安住即可。其实,此观点不一定行得通。在密宗中,确实有少数特殊根基的弟子与具缘上师相聚时,能快速证悟本性,但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对大多数修行者来说,仍需通过长期闻思修行,不断净除障碍、增长智慧,才能最终证悟心性真如。
庚一、以内外因缘有别说为不定:
虽有往昔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力,
观心生住与来去,通达实空意义者,
然而如此极罕见,人人不能如是证。
虽然会有依靠往昔宿缘、相续成熟,以及上师的加持力,仅仅通过观察自心的生处、住处与来去,便通达实空意义的人,然而,此种修行人极为罕见,并非人人都能如是证悟。
颂词所说的“通达实空意义”,是指对万法本来清净、无实有的道理通达无碍,类似于禅宗所说的恍然大悟。按照大圆满的说法,此时已自然而然认识了真正的赤裸觉性。
显宗与密宗确有顿悟现象
在显宗一些禅宗祖师的公案中,上师稍作示意,弟子便豁然开悟。密宗历史上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少数宿缘成熟的弟子遇到大成就者上师时,依靠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能够迅速获得证悟。比如,上师通过简短的开示,引导弟子观照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弟子如是观察后,便能瞬间洞察实空的真谛。
在历史上,许多大成就者,如宁玛巴的华智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显现上都是依靠上师的方便力迅速开悟。古代国王恩扎布德在接受灌顶的同时即得解脱。
顿悟乃罕见现象
虽然在显宗或密宗历史中,确有弟子因宿世因缘和上师加持而瞬间开悟的案例,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几乎可以说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概率。
大多数密宗修行者即便接受了上师的指点、灌顶,也不一定能立刻证悟。在净土宗中,尽管“万修万人去”的说法广为流传,但实际上,只有真正具备信愿和殊胜因缘的修行者,才能即生往生极乐世界,并非所有念佛人都决定能在今生往生。
次第修,最稳妥
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大多数修行者都应该遵循闻思修行的次第,不能寄希望于特殊因缘,认为只需接受上师的加持和灌顶便能迅速获得成就。
虽然历史上确有修行者通过虔诚祈祷上师三宝,或者一些特殊因缘迅速证悟的案例,但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密宗的修道次第不会针对这些特殊根基者而建立,普通修行者也不应效仿他们。
许多人误以为修密法非常简单,能迅速获得成就。事实上成就并非易事。在获得上师的加持和灌顶后,仍需长期闻思修行,不断积累资粮和断除障碍,才有可能成就。翻阅历史就会知道,大多数高僧大德都是经过漫长的苦修,最终才证悟的。
德巴堪布在《定解宝灯论讲义》中引用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说:所依上师是极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弟子的信心也远超常人,依靠如此殊胜的因缘,通过上师的直指,确实可以迅速证悟。然而,对于普通凡夫来说,这并不适用。尤其在浊世时期,众生的分别念异常旺盛,根基较为低劣,因此,修持密法的人一定要注重闻思。
无垢光尊者进一步强调:众生的心地正处于胜解地阶段,即通过胜解可获得成就,因此,我所宣说的心滴法门也处于胜解地层面;而心滴法门是诸乘当中的最上乘,唯有闻思究竟之人才能圆满通达。许多人误以为修无上密法大圆满不需要闻思,但无垢光尊者明确指出,只有闻思究竟者才能真正通达心滴法门。
可见,对于大多数修行者而言,遵循次第闻思修行,才是最稳妥的修行方法。首先,通过闻思断除各种怀疑和增益,对因果、密宗见地等生起真实定解,之后再如理如实地修持,这样才能确保修行成功。
庚二(显密之异同)分二:一、宣说同分;二、密宗尤为超胜之理。
辛一、宣说同分:
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
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要想探求诸法本来清净的实相义,必须具备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仅从离戏分而言,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与中观应成派的离戏空性二者无有丝毫差别。
理解“本来清净”,需通达中观应成见
大圆满若细分,可分为“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在本来清净的正行中,大圆满的究竟实相义被阐述得十分透彻,而要想真正理解这一实相义,则必须彻底通达中观应成派的见解。
许多人误以为修习密法无需掌握中观的见解,觉得整天对有因生、无因生等反复观察,唯是增加分别念而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认为修持密宗大圆满时,只需直接安住于最高见解——本来清净当中,便足以应对一切。实际上,这种观念不一定合理。
中观是密法的前行
在藏传佛教中,关于学习中观和因明的必要性,高僧大德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一些大德主张直接修持密法,反对弟子学习中观和因明;而有些大德则认为弟子应当学习中观,反对学习因明、参与辩论;还有一些则支持弟子同时学习因明和中观。虽然对于极个别修行者而言,不闻思直接安住静修是可以的,但在末法时代,就一般众生而言,次第闻思修才能确保修行的有效性与稳固性。
深入学习中观和因明之后再进行修行,既符合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也与龙钦巴的究竟密意相契合。对宁玛巴自宗而言,想在全知龙钦巴和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以外建立宗派,实质上是非常困难的。或许有些高僧大德具有一定的密意,才会反对弟子学习中观和因明。否则,通常而言,这种观点确实不太合理。
麦彭仁波切认为,修行者要想真正理解大圆满“本来清净”的实相义,必须精通中观应成派的见解。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深入学习中观理论,尤其是中观三论——《中观根本慧论》、《四百论》和《入中论》。这三部经典在藏传佛教中被高度重视。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论典,修行者可以真正通达中观的意趣,消除自相续中各种怀疑和增益分别,当遣除这些障碍之后,就能避免走入修行的歧途。
在此基础上,修习大圆满会非常稳固、安全和有效,因为,此时理解《上师心滴》等密续的教义会非常容易。如果缺乏中观的闻思基础,即使根基不错,想要真正理解《上师心滴》的内容并正确修持大圆满法,也会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我们应当遵循麦彭仁波切的教导,在探求无上大圆满“本来清净”的究竟实相义之前,首先应该通达显宗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
统一与差异需辨清
麦彭仁波切指出,在离戏的层面上,大中观与大圆满的见解没有什么差别。密宗见解可分有法见、自证见、法性见。《大幻化网》中讲了许多见解的分类。一般从离戏角度,即法性见解来讲,大圆满和大中观的见解几乎无有差别。
然而,从抉择实相的某些具体方面而言,大圆满和大中观的见解仍然存在差异。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说:从离戏角度衡量,中观大部分的见解等同于大圆满见,但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空性与大圆满所抉择的光明不灭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这些差异,我们还需加以辨析。
显密见解的差异
在对显宗与密宗见解进行比较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就有,如今依然存在。事实上,通过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才能更为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
显宗的《般若经》等经典对空性离戏的阐释非常圆满,可以说,在第二转法轮中,再没有比这更高的见解了。麦彭仁波切也承认其在空性离戏层面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认为在这方面,显宗和密宗的见解并无二致。
然而,万法的本性除空性离戏外,并非没有其他特性。从名言角度来看,万法的本性既有空性离戏的一分,也有光明不灭的一分(这并不是从胜义角度做的区分)。就像红色柱子既是有为法,又是无常的。尽管从本体角度看,无常和有为法无有二致,但从名言作用角度看,二者却是分开的。又如,火有燃烧性和红色两种特性,二者在本体上是一味一体,但从反体来看则是分开的。如果仅注重其中一者而忽视另一者,那么所理解的就不完整。同样,万法的本性有离戏空性分,又有光明不灭分,如果仅抉择其中一者,那对万法本性的理解将是不完整的。
显宗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只对万法的离戏空性做了圆满抉择,虽然反复强调“现空无二”,但对于其中的“现分光明”只是简要提及,并未详细抉择和阐述。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中,虽然讲到了如来藏的本体,但对光明阐述的深度与密宗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了大量密宗教典的内容,目的在于补充显宗对光明方面阐述的不足。
密宗不仅对离戏空性做了深入阐释,还对光明这一分讲得非常透彻,使修行者能全面理解大光明的深义。此外,密宗还有独特的修行方法,如修明点等,能够让修行者直接体验光明的本体,这在显宗中是没有的。可以说,直接体验光明本体是大圆满法的一大殊胜特点。对于不熟悉密法和大圆满的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奥的内涵。
当然,若没有闻思过大圆满,说显宗见解最高也未尝不可。对于这个问题,我在《藏密问答录》中稍有提及,但不具足窍诀恐怕很难了达其中的真正含义。个别人在网络上说:不承认密宗见解超越显宗。如果不承认应该说出合理的理由,否则这种讨论就缺乏实质意义。
显密见解的交汇
事实上,要想充分理解密法的殊胜性,需要圆融显宗第二转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并闻思一些密法。尤其可以深入学习《宝性论》,这是一部结合显宗和密宗教义的殊胜论典,犹如显密之间的一座桥梁。该论通过隐藏、比喻等方式阐述了如来藏的光明。不过,它与密法并不完全相同,密宗一般是通过上师的窍诀,使凡夫能像现见色法般直接、清晰地了认如来藏光明。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修行者才能更全面了知万法的实相。
明朗罗扎瓦曾说: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以般若见解抉择了自空,并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通过第三转法轮抉择了他空。无垢光尊者为何将自空和他空都视为了义?其根本原因在于释迦牟尼佛的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并不矛盾。
因此,我们不应对光明和空性取一舍一,或认为它们彼此矛盾,而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修持,这样才能圆满地抉择万法实相。
对于光明分,有些人误以为它是眼睛所见的明清部分,实际上这只是普通根识的境界。真正的如来藏光明是不可思议的,远超凡夫的认知。正如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中所说,佛陀的大悲色身等,均源于如来藏的光明现分。
该光明分与密宗的自证见和有法见密切相关。刚才说过,密宗见解可分为法性见、自证见和有法见。在法性见方面,显宗与密宗一致,皆为离戏空性。然而,在自证见和有法见上,密宗具有许多不共的特点,见解的分类也相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