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15课
庚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分三: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二、如是依修之利益;三、以邪见所摄则无法断障。
辛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
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意本法界,
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
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在同一时间当中破除有、无、是、非四边戏论,这便是远离一切戏论与思维执著的本来法界。然而,对于薄地凡夫而言,顿现如此境界是极其困难的,故而需要轮番破除四边戏论,这即是通过闻思来抉择正见的宗派。
凡夫难以顿现离戏境界
破除有、无、二俱、非二俱四边之后,即是真正的法界,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然而,除了中观应成派直接所化的利根者,以及前世修行圆满的人以外,一般凡夫想要同时破除四边戏论,获得如此善妙的境界,可谓难乎其难。为什么呢?
因为凡夫人业障深重,且伴有严重的实执,而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极其细微,难以在有严重垢染的相续中显现,就如同镜子上沾满尘埃,无法清晰显现外界的山河大地一样。只有逐步将镜面上的污垢擦拭干净,山河大地才能无碍显现。
修行次第及设立原因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需要以轮番的方式逐渐破除四边。首先,需设法破除“有”的执著,其次断除“无”的执著;接着,再逐步去掉二俱与二非的执著。
为何如此?因为初学者只能将名言与胜义分开抉择,依靠名言量观察万法在世俗中存在;通过胜义量了知一切法在胜义中并不存在。在初学阶段,以名言量抉择柱子等法时,虽然其显现存在,但其空性在凡夫心相续中无法现前;反之,若以胜义量抉择柱子等法的本体为空性时,其显现又无法在心相续中出现。
显现与空性之所以无法在凡夫人的相续中同时现前,因其胜义和世俗智慧尚未融为一体,二者仍是分开的,而两种智慧所衡量的对境也各自独立。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通过轮番的方式进行修持。首先,以胜义量观察万法,将其抉择为空性,再以名言量抉择其本体不灭显现。
现相与实相实际一味一体,犹如水月的现与水月的空一般。然而,在尚未达到一定修行境界之前,虽然在道理上知道“显即是空、空即是显”,但在自相续中却难以圆融,现时空不了,空时现不出,这也是凡夫人的一种特点。
遣疑,勿入歧途
有些修行人常常感到疑惑:佛说万法离一切戏论,为什么这种境界自己始终无法生起?实际上,在未达到圣者境界之前,这种现象也很正常,不必感到痛苦,况且,佛陀并未要求凡夫人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有的人信口胡诌,声称自相续中已生起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说自己如今已是三地菩萨……但如果遇到违缘,仍然感到特别痛苦,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那他所谓“三地菩萨”的称号就显得不够庄严了。
在此,麦彭仁波切劝诫说:初学者应通过闻思的方法抉择正见,以轮番交替的方式破除四边,这一点至关重要。可以运用中观理先破我,以此对治烦恼,随后逐步破除无我的执著,最后再将二俱和二非这两个三品执著逐渐断除。作为薄地凡夫,采用渐次的方式修持不仅非常稳妥,而且在对治烦恼方面也极为有效。
辛二、如是依修之利益:
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
灭尽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以轮番的方式愈加修习,自相续中的定解也会日益明显,逐渐灭尽一切颠倒增益,智慧如同上弦月般逐步增长,趋向圆满。
应了知轮番修行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广泛闻思相关的法义,不了知应以轮番的方式修行,即使智慧不错且精进修行,依然无法现前中观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有些人甚至因此对中观甚深空性法门生起邪见。
相反,如果明白了轮番修习的道理,那么随着修行的逐步深入,相续中的定解便会愈加显现和巩固。比如,一地到十地菩萨所见的法界,虽同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本体,但其明分却有愈加增上、明显的差别。当真正生起定解并轮番修持后,修行者不仅不会对传承上师的教言产生邪见,还会对闻思修行增上信心。
如是修,境界必然增上
一般而言,四谛中的道谛是无常的,而灭谛是常有的。最终,道谛的对治智慧会逐渐转化为灭谛。当现前灭谛时,即达到十一地普光地,此时圆满明清的境界会无碍现前。现如今,凡夫的对境与有境是分开的,心中所缘的胜义谛与世俗谛也是分开的;当到达一地时,胜义量与世俗量基本融为一体;随着修行境界越来越增上,直至十地时,境与有境彻底圆融合一,所有显现与空性也成一味一体。如此善妙的境界,凡夫以语言表达时只能称之为“不可思议”。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曾说:“于名言中,圣者根本慧为有境,法界为境,依彼可说为所知。”在名言层面,法界可被视作对境,而圣者智慧则可作为能知有境,但从胜义实相而言,法界并非所知。
《入中论自释》以眼翳者的比喻说明,佛陀的境界非凡夫所能了知,并且说:“如眩翳人见有毛轮等性,于无翳识不以为害。如是乏无漏智之异生识,于无漏见亦无违害。”意思是,凡夫染污的心识不会妨碍无垢的智慧,正如有眼翳者的眼识不会损害无眼翳者的眼识一样。
随着修行境界的不断增上,定解会越来越明显,最终灭尽一切颠倒增益,远离四边八戏,断除所有执著,最终获得如来的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以及佛陀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
佛经云:如来功德不可思议,三宝加持不可思议。凡夫由于智慧有限,难以全然理解这一点,但可以通过比量推知圣教的意义而生起信心。如果能依此信心精进修行,那么智慧将如同上弦月般不断增上,直至十地末尾,智慧光明彻底圆满。
辛三、以邪见所摄则无法断障:
不执一切恶见者,不成任何之实法,
定解岂能生起耶?是故无法断障碍。
有些人抱持“一切都不执著”的单空恶见,这样怎能对“任何实法都不成立、现空无别、离戏等性的实相”生起定解呢?由此也无法断除一切障碍。
具备定解,才能断除二障
凡夫人的相续中充满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些障碍必须通过修行来断除,而修行必须依靠定解,定解就如同太阳和月亮,能照亮并遣除世间的一切愚痴和无明黑暗。
然而,如果抱持一种“什么都不执著”的单空恶见,执著一无所有的空,在这样“无念”的境界中,既没有胜观的明分,也不具足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寂止,那显现与空性双运的定解智慧又怎能生起?
若没有生起定解,在对治贪嗔痴等违缘烦恼时,修行就会毫无力量。像有些老和尚在山洞里长期闭关,但出关后与施主接触时却显得暴躁易怒,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生起能真正对治烦恼的定解,虽然坐禅多年,却仍被内心的烦恼所束缚。
大家一定要知道,生起对现空无别、离戏等性之实相的定解,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具备定解的修行才能真正断除一切障碍。
“无念”非正修
很多人认为,修行时只要保持一种无念状态就是正修。实际并非如此,无色界天人也是长期处于“无念”的状态。《俱舍论》中说:无色界天人虽能在八万劫中保持无念的定境,可一旦出定,仍会堕入恶趣。有些修行人长时间静坐、不吃不睡,若只是处于“什么都不执著”的无念状态,这与无色界天人或冬眠的旱獭又有何区别?他们同样也是无念地安住,然而却与解脱毫无关系。
有些修行人外表装模作样地闭目静坐,内心却不断打妄想;还有一些人虽然在禅修时没有明显的妄想,念头也很少,但这种状态却可能导致世俗菩提心、出离心等功德无法增上,胜义无缘智慧和如所有智也难以获得。如果在胜义与世俗两方面的智慧与福德均无法增上,再长时间的静坐也毫无意义,因其无法成为成佛的直接因或间接因。虽然这种禅修可以带来身心的暂时安乐,但作为修行人,追求的目标应是获得佛果,单纯安住在无念状态,显然违背了修行的初衷。
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严厉谴责了“什么都不执著”的观点。当然,不执著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著中都对此做过详细阐述。希望大家能够善加区分,经常以传承上师的教言来衡量自己的修行。若错误地追求一种无执状态,一直闭目枯坐,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应该时常检视自己,避免自欺欺人的愚痴行为,否则将对解脱毫无助益。
戊三(辨别正修与盲修)分二:一、简略宣说;二、广说差别。
己一、简略宣说:
前面已经遣除了不合理的他宗观点,建立了自宗的禅修见解。那么,真正的禅定具有何种相状?我们又该如何分辨自己是正修,还是盲修呢?下面就宣讲这些问题。
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
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具有正见的实修与颠倒的盲修这两者的差别,可以通过观察断证功德的增进与否而无误了知,就如某处有冒烟的征象,便可推知那里必定有火存在。
作为修行人,谁都不希望自己修偏了、修错了。然而,许多人因为缺乏善知识的引导,常常无法分辨正修与盲修之间的区别,导致无意之中修错,进而产生许多痛苦。
正修和盲修,以断证功德可知
麦彭仁波切在此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辨别方法:判断自己修行正确与否,可以通过观察断证功德的增进情况来无误推知。
所谓“断德”,是指通过断除贪、嗔、痴等烦恼障碍而成就的功德;而“证德”是指通过证悟空性等无上智慧而成就的功德,它体现在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等智慧在相续中逐渐生起并不断增上,与此同时,利益众生的能力与事业也会随之不断增上。佛陀的一切功德可以归结为“断圆满”、“证圆满”和“事业圆满”。
如果修行者相续中的烦恼逐渐减少,证悟的智慧不断增长,表明他修行的方向是正确的。比如,有些道友曾被深重的烦恼困扰,或者对许多事物贪恋执著,或者脾气暴躁、常怀嫉妒之心,但通过入定修行后,他们的贪嗔痴烦恼明显减轻,对众生的悲悯心以及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则不断增上。这些迹象表明,他们的修行是正修,而非盲修。
以断证功德来推断修行的正确与否,属于因明当中的比量推理。比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如果山中冒出烟,即可推知那里一定有火(因明所说的烟,并非指烟雾、云雾等,而是专指火中产生的烟,因此烟的因唯一是火,火与烟是彼生相属的关系)。同样,如果自相续中的断证功德日益增上,则表明自己的修行决定是正确的。
有效印证自他,才能更好地自利利他
法王如意宝及许多传承上师经常强调,观察一个人修行是否有进步,可以从他对众生的悲心以及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来推断。这是没有神通的上师印证弟子修行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为修行人,其实没必要对外宣扬“自己已经证悟了”。若真正有所证悟,悲心、信心等功德必然会持续增上,而不如法的行为也会逐渐减少,功德自然而然会被他人见到。相反,如果自身的智慧与悲心不增反减,贪嗔痴烦恼愈加深重,行为愈发不如法,那么即使口中不断夸耀自己的功德,行为上看似精进,乃至一天24小时都在入定修持,也只是盲修瞎炼。
大家以后无论是自己修行,还是摄受弟子,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修行是否正确。比如,当有弟子请你印证他近期的修行时,你可以问他:“最近你对众生的悲心是否有所提升?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是否更加坚定?烦恼是否有所减轻?”如果弟子回答都没有进步,那最好让他暂停下来,因为他的修行可能出了问题,需要及时调整。
这种判断方法十分稳妥。如果没有神通,也没有有效的推理方式,仅凭感觉来判断,很容易出错。
己二(广说差别)分二:一、盲修之相;二、正修之相。
庚一、盲修之相:
因为盲修与瞎练,非为断证功德因,
反是生起功德障,故如汉茶过滤器,
灭尽教证增烦恼,尤其不信业因果。
因为盲修瞎炼并非断除烦恼障碍、证悟智慧功德的因,反而是生起功德的障碍,因此,它就如同汉茶过滤器漏去精华、留下糟粕一般,不仅会灭尽依教法和证法所获得的功德,而且会增上贪嗔等烦恼,尤其是不诚信因果法则。
盲修,是禅修者易犯的错误
所谓盲修瞎炼,是指没有上师的传承窍诀作为引导,仅仅依靠自己的分别念盲目修习禅定或密法等。
昨天有人对我说:“堪布,您好像不太支持修禅定,我觉得修禅定很好啊!”其实,我并不是反对大家修禅,而是担心很多人会修错。如今虽然不少人坐禅,但正修的人却寥寥无几。许多人既没有上师的引导,也没有清净的传承,甚至对于自己所修的究竟是什么禅定也说不清楚,认为只要不执著地坐着就足够了。
我并不是反对修真正的禅定,只是对一些邪定深感忧虑。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密宗部分详细宣讲了禅定方面的内容,尤其在《禅定休息》中对禅定进行了深入分析。作为无垢光尊者的传承弟子,我不可能反对尊者所弘扬的真实禅定。然而,针对一些邪定,因为其存在潜在的危险性,我才会尽力制止。
很多人每天早上坚持禅修一小时,并时常向人炫耀。但如果问他们:“你早上修的是什么禅?是哪个教派的法?传承上师是谁?”他们往往回答不上来,只说自己看了一些书后便直接修禅。实际上,没有上师传承窍诀的禅修,很容易误入歧途,面临极大的危险。
盲修是摧毁功德之因
盲修瞎炼并不是断除烦恼障碍和证悟智慧功德的因,相反,它会导致自相续中原本存在的少许功德逐渐衰减,成为生起功德的障碍。就像汉茶过滤器将所有精华漏尽无余,仅剩下不净的渣滓一样,盲修会使自相续中的悲心、菩提心、对三宝的信心,以及清净戒律等善妙的功德精华消失殆尽,只剩下贪、嗔、痴、嫉妒、傲慢等诸多烦恼。这即是盲修瞎炼的征相,此时连一丝善法功德也不具足,更不要说获得密宗生圆次第的境界了。
霍西的曲恰堪布特别喜欢引用这个教证,他常说:有些坏弟子就像汉茶过滤器一样,把所有善妙的行为全部舍弃,只留下不如法的恶劣行为。
我们不论检视自己的修行,还是印证弟子,都可以通过观察大悲菩提心等功德是否增上、行为是否如法来进行推测,尤其是观察对因果法则的重视程度,这是最好的一种检测方法。
无论是修显宗法还是密法,如果修习后对因果法则愈发忽视,且行为越来越不如法,这就是盲修瞎炼的征相,表明修行者已逐渐远离正道,这是极其严重的事情。此时最好的做法是集中精力修习业因果、菩提心等基础法。在打下稳固基础后,再继续修习禅定,才更为稳妥和有效。
庚二、正修之相:
若具正见之明目,前所未有证相增,
现见空性功德力,于业因果缘起法,
无欺惑性生诚信,一切烦恼渐微薄。
如果修行者具有正见的明目,那么其相续中必会生起前所未有的殊胜功德,且证悟之相也会不断增上,尤其以现见空性的功德力,必定会对因果缘起法的无欺性生起坚定不移的诚信,贪嗔等一切烦恼也会随之日渐减少。
具正见,二谛功德必然同步增
与盲修瞎炼相反,如果修行者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具足正见的明目,修行必定会如理如法。此时,自相续中会逐渐生起许多前所未有的功德。像世俗层面的殊胜功德,如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等,都会不断增强;胜义方面的功德,如空性智慧和明空无二的境界,也会渐趋圆满。
依靠现见空性的威力,修行者会对缘起法有更深刻的领悟,由此而对因果的无欺性愈加深信不疑。正如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言:“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修行者的空性见解越高,他对因果的取舍会愈加细致、谨慎。反之,如果一个人对因果取舍的程度愈发精微,则说明他的空性智慧正在逐步提升。
真正证悟空性的修行者,其相续中会自然而然生起对众生的无伪大悲心。因为大悲心宛如空性慧的内脏,与空性智慧密不可分,究竟无二无别。堪布根华仁波切也说:“由于对因果细致入微地进行取舍并具有空性大悲藏,因而慈悲菩提心也就油然而生。”反之,若一个人心中充满强烈的大悲心,也昭示着他已证悟了空性的一分,乃至全部。
总之,大悲心与空性慧一味一体、无离无合。只要真正证悟空性,修行者必然会对众生无余生起大悲心,同时对无欺因果也会深信不疑。如此一来,其相续中的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及二十种随眠烦恼定会灭尽无余。
判断正修的关键:悲心与信解增长
因此,判断修行正确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见到本尊,而在于自相续中对因果缘起法的信解和大悲心是否有所增长。如果一个人在见到本尊后,对众生的悲心和对因果法则的信解程度有了显著提升,这便是正修的验相;反之,即便他自认为见到了文殊菩萨、普贤如来,但如果大悲心和对因果的信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退步,则说明其修行已偏离正道。此时应当及时进行调整。
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都以这种方法观察自他的修行境界。现如今,许多显宗或密宗的修行者在修行一段时间后,常会感到迷惘,对自己的修行开始狐疑不决。此时,观察自相续中的悲心、对因果的诚信等功德是否增长,便是判断自己是否在正修的良方。这一判断方法非常奏效,就如“有烟必有火”的自然法则:若修行正确,功德必会逐渐增上;若修行错误,功德不仅不增,反而逐渐退失。掌握这一推证方法至关重要!
丁三、以承上启下而结尾:
观察引生定解中,一缘安住之等持,
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
虽无任何执著相,然如哑巴品糖味,
恒修瑜伽士境界,并非唯由观察生。
通过观察生起殊胜定解后,修行者一缘安住于入定等持,此时若未见到任何法,这即是最殊胜之见的意义。所见之义不偏堕于现空等任何一方,虽然此时无有任何执著相,但就像哑巴品尝糖味一样,虽无法言喻,却并非没有这种体验。恒时修持的瑜伽士所达到之境界,并非唯一依靠理证观察就能生起。
未见即是最殊胜之见
此颂是本品总结文。总而言之,首先以中观理详加观察,对现空双运、离戏等性的实相生起稳固定解后,于定解中心不散乱而自然安住,其间未见到任何可见之法、未得到任何可得之法,此时的未见即是最殊胜之见,未得即是最殊胜之得。
譬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色柱子,在世俗中被称为“所见”。然而,当我们真正安住于法界时,是没有任何所见的,所以说未见才是真正的见,因为万法的本性是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续部云:于觉性法身界之中,以无思之方式来见,则无所见即为现见法身,此称为智慧界。对于智慧界和胜义方面的奥义,凡夫以分别念很难接受,但事实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言“未见殊胜见之义”,即无有所见乃真正殊胜之见。
殊胜之见不偏堕任何一方
所见的意义并非偏堕于一方,比如,认为心性是特别明亮的,或者是空空洞洞一无所有,这样的偏见与执著并不是正修之义。华智仁波切曾说:若思此法是束缚因,若思此法为某法是迷乱因,欲修持之想是愚童之心,舍弃一切而修方能真实得见。意思是,如果心中执著某个修法,这便是束缚因;如果心里想“这个法应该是什么样的法”,则是迷乱因;如果想“我要修这个法”,这是愚痴心,唯有舍弃一切念头,无作而修,才能真正见到法性。
当然,在凡夫阶段,渴望修加行、想成佛果等念头非常好且十分有必要,不能舍弃。然而,在真正的入定境界,思维此法、彼法,以及“我要修行”等一切念头都是迷乱因,因为法性并非凡夫以分别念能够思维的。因此,唯有将所有分别念全部舍弃,才能真正见到实相,此时,未见到空,也未见到现,不偏堕于任何边而一无所见,这即是殊胜之见。
在大瑜伽士的境界中,虽然没有任何执著相,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存在。实际上,此时他的体验就像哑巴吃糖,虽然尝到了甜味,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同样,我们若依上师的窍诀如实安住,就能体会到明空无二的境界,但这种体验却难以用语言表述,只能借“哑巴吃糖”的比喻来说明。
此境界主要依安住而生
“并非唯由观察生”既是上文的总结句,也是下文的连接句。意思是,这种境界并非全由观察所生,主要由安住而生,当已然品尝到了法性的美味时,无需再进行观察,唯以安住为主。
也就是说,在修行过程中,首先应通过观察对无我生起定解,之后在此定解中安住,通过安住可以遣除违品,从而生起真实的正行境界,而这种境界是否正确无误,可以通过观察自相续的断证功德进行比量推断。
《定解宝灯论》堪称指路明灯
《定解宝灯论》对于抉择正见以及如法修持至关重要,许多修行人,尤其是以宁玛巴为主的行者对此极为重视。因为本论不仅讲述了中观、因明等诸多方面的道理,还对实修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同时,针对藏传佛教各教派不同的观点,也做了深入分析。这部论典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堪称修行人的一盏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