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14课
现在正在宣讲《定解宝灯论》的第三个问题——入定有无执著相。前面分析了,承许入定修行时有执著具有很大过失,承许一上来就不执著也不合理。这个问题需要善加分析之后才能抉择。
修无我断实执,方能出轮回
对于初学者而言,无论修显宗还是密宗,首先都要系统闻思,依靠中观、《现观庄严论》等教理或者上师的窍诀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之后长期精进修持,才能断除对人法的实执。如果未能断除实执,不仅难以根除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也变得遥遥无期。
要知道,轮回最根本的因就是实执,轮回的一切显现是依靠无明实执产生的。所以,首先应该认清实执,认清之后就应将其彻底断除。就像有人加害自己时,首先应该认清谁是行凶者,之后就要想方设法把他投进监狱,或者以其他方式化解,这是人类的一种正常行为。
根登群佩大师曾说:实执就如紧紧捆绑自己的绳索,其上虽有形色各异、五彩缤纷的装饰品,但若没有斩断绳索,仅仅剪掉其上的装饰品,对解脱无有丝毫利益,只有断除对万法的实执,依实执而生的种种迷乱现象方可逐渐灭尽。
如何才能断除实执呢?首先应该认清我执,知道一切实执的根本即是我执。如果没有我执,依我而产生的各种烦恼痛苦就不会有;如果紧紧执著我,各种痛苦和不幸便会自然出现,继而堕入三有苦海。认清我执之后,就要依靠闻思通达无我之理,之后长期精进修持,这样才能斩断我执,最终出离轮回。
己三、彼之必要:
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
必须通过修无我,方可根除我执见。
照见实相本义的诸位大德们都异口同声、非常郑重地宣说:必须通过修持无我,方能彻底断除轮回的根本——我见。
诸大德劝修无我
修持无我至关重要,自古至今,无论在印度、藏地还是汉地,那些通过种种方法照见心之本义、如实彻见万法实相、具有一切智智的高僧大德们都异口同声、非常郑重地说:必须精进修持无我,才能断除自相续中无始以来存在的我执。
像印度的清辨论师、静命论师、莲花戒论师等中观自续派的大德们,首先抉择相似胜义谛,即抉择一种单空,这种修法对于初学者而言非常重要;藏地以宗喀巴大师为主的高僧大德们,也首先抉择单空修法,认为这种修法必不可少。他们都再三强调,不但要通达无我之理,而且必须实际修持,如此才能断我执,出轮回。
无我是初学者的必修法
《般若经》中对单空和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都有讲述。对于初学者而言,单空乃是必修之法,如果空不了,会将世间种种迷乱显现执为实有,越来越执著。有些修行人在寂静地修了七八年,但对外境却愈发耽著,希求世间八法的心丝毫未损,这说明他们并未好好修无我来对治我执。如果真正对空性有所认识并精进修持,对世俗各种显现的执著必定会日益减少,这样才能愈发趋近解脱。
《般若经》中讲过一个比喻:如同一人在广袤无边的森林里迷了路,正当他彷徨无助时,突然远远看见几个牧童正在放牛,这时他如释重负,知道自己已经走出了森林,因为牧童不会进到森林深处,只会在森林边缘放牧。同样的道理,修行者如果遇到了无我空性法门,很快就会从无边无际的轮回密林中解脱。
认识之后,还需实修
我们如今已经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了殊胜的空性法,这以刚才《般若经》所说的推理来讲,是即将离开轮回密林的前兆,但能否出离轮回,关键还要看自己对空性的修持程度如何。如果对无我空性有所认识,但仅停留在观察阶段没有实修,这样的认识就如云间的太阳一般,很快就会被分别念的乌云遮蔽。有些大圆满的修行者也有类似情况,以前学院有的道友对心性有了一定认识,当时他自我感觉很不错,但后来因为没有实修和护持,众多迷乱分别念很快就将他认识本性的境界遮蔽住了。
所以,如果依靠善知识对显宗所说的空性或密宗所说的觉性有所认识,就应该像盲人紧紧抓住大象的尾巴一样,再也不松手(一旦放手,就无法找到方向),并且每天一定要实际修持。
只有孜孜不断地精进修持,才能断除相续中无始以来的常见、断见、萨迦耶见等各种各样恶劣的见解。如果只是知道而未修持,不要说远离一切戏论的殊胜境界,连第一个有边也远离不了,这样何谈远离其他三边?
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
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修无我法门是一切初学者最初趋入解脱正道毫无错谬的入门。最初就要断除无我执著的说法,乃是魔王波旬散布的魔语。
“瑜伽师先破我”之因
“修无我”与“断一边”是同一义。首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抉择万法为空性,通达无我之义。
为何首先要通达无我之义呢?如《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通过智慧观察,了知轮回的根本是我执,通过种种方法观察我是否存在,若能通达“我”仅是假立,就已经向解脱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最初不修无我,易误入歧途
对于初学者或渐次根基者而言,无我修法是趋入解脱道的唯一途径,是无有任何错谬的法门,千万不能刚开始就断掉无我的执著。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没有先破我,心里明明具有很强的我执,光是想着什么都不存在,这样修持非常矛盾,根本无法入于正定。应该首先修无我,将心与外境所摄的一切法抉择为空性,于此空性境界中长时安住,这样对空性的执著便可以通过修行力自然、慢慢地断除。这种无我修法不会让初学者入于歧途,也没有丝毫危险性,是非常保险、殊胜的正道,初学者千万不要将其舍弃。
然而,末法时代某些所谓的上师,自己没有依止过善知识,对显密经论也一知半解,在最初引导弟子时就让他们坐禅,并教导说:“你们对空、不空等任何法都不要执著,就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安住。”他也知道离一切戏论在显宗和密宗当中都是最高法门,觉得这样教导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这些弟子在道理上尚未通达、在修行上也无有体悟,只是强行地想着自己、外界的一切都远离四边八戏,心里始终怀揣着疑惑和矛盾,这样如何能修成呢?这种行为就如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所说:“假设未知此法理,认为轮回不清净,同时观为净天尊,亦如吐物瓶涂香。”如果没有真正通达法理,本来觉得轮回不清净却强行观为清净,本来觉得不是天尊却强行观为天尊,这既不符合实际道理,也不符合世间规律。
所以,修持单空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是最好的入门方法,利益非常大,这也是宗喀巴大师为何暂时提倡单空修法的原因。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至尊宗喀巴大师也正是为了用慈悲之手救护不具备以理观察的定解而一味迷失在离戏的字面上,结果对实执无有任何损害导致误入歧途的那些初学者,才暂时强调说以观察所引发的无自性执著相极为重要……”
有些人虽然口口声声说远离一切戏论,然却连第一个有边仍未远离,这样又怎能趋入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之道呢?如此修行非常危险。
佛菩萨广宣修道次第,魔王广布“速成窍诀”
当然,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等高僧大德都承认存在特殊根基,如大圆满顿悟者或中观应成派根基者,他们无需先远离第一边,可以直接趋入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但在安立道次第时,不能针对个别人的根基,而需相应大多数人的根基进行安立,宣讲一种普适的修行方法。事实上,佛陀三转法轮所讲的每一个道理,都相应于大多数众生,这也是佛教的一个不共特点。
如果最初舍弃修无我空性,认为无需劳心费力地一步步抉择,只要直接安住在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就可以了,那你决定是受了魔王波旬所散发之魔语的欺惑。要知道,魔王波旬不会直接在你面前现身,因为谁看到他的形象都会惊慌而逃,所以他常会以善知识的形象告诉你一些“窍诀”,若你觉得有道理,信以为真地舍弃了无我修法,直接入于所谓的境界,实际已经深深地堕入了迷网。无论是上师还是弟子,在这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否则很容易着魔。
总之,从修行次第来讲,最初修定时单空修法必不可少,不能刚开始就什么都不执著,应该详详细细观察我、柱子等一切万法为什么不存在,对此生起定解。所谓入定,实际是内心平静安住的一种状态,在修行初期无我的执著不能舍弃,修到中间阶段,才逐渐不再需要。
益西彭措堪布曾翻译过麦彭仁波切的一部《观住轮番净心法》,里面首先抉择了无我,之后抉择了远离一切戏论,这是非常方便稳妥的修行方法,大家可以参阅。
己四(如何趋入)分三:一、真实修行之次第;二、分别宣说;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
庚一、真实修行之次第:
无我执相所引发,实空胜解已生起,
尔时无有执著相,非为究竟实相故,
修离三十二增益,远离戏论大空性。
由无我的执著相所引发的诸法本体即空的定解于相续中生起之后,由于无有的执著相并非究竟实相的缘故,必须修持远离三十二增益的离一切戏论之大空性。
前面讲过,首先应该观修无我的执著相。当观了很久之后,相续中就会生起万法皆空的殊胜定解,此时自然会知道所谓的无我亦为空性。《入菩萨行论》云:“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意思是,如果长久修习无我空性,必能断除实有的无我等一切实执习气,倘若进一步修习,就会明白无我的执著相也非究竟实相,故所有空的执著也会自然断尽。
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论》中云:“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亦云:如同我不存在那样,彼之对治——无我同样不存在。最后,所谓无我的执著相自然而然会灭尽。
最后修持什么呢?修远离三十二增益、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所谓三十二增益,是指对小乘常说的十六行相以有、无二边进行执著。这里是说,当长久修持无我空性之后,自然而然会断除这些执著,逐渐趋入最高境界。
彻底了悟实空后,空性显现缘起性,
现空何者皆不执,如同火中炼纯金,
于此必能起诚信,
彻底了悟了诸法本体实空的道理,进而就会了知空性之中缘起显现不灭,这时对现和空何者皆不执著,相续当中生起如同在火中锤炼了十六次黄金般清净无染的境界,对于缘起空性之理生起诚信。
当不断修持人无我之后,无我空性的执著也会自然灭尽,此时便会了知,虽是空性却可无碍显现,显现之时本体即为空性,空性与显现无离无合。
四步境界,让证悟渐趋圆满
很多人都对空性有所误解,正如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对一般人来讲,如果对他讲空性,他会认为是断空,什么都没有;讲显现,他会认为是不空的实有法;讲现空双运,他认为如搓在一起的黑色和白色绳子一样,是一对矛盾的东西。实际上,现空二者无离无合。
为了让后学者能够通达并修持空性,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讲了中观的四步境界——空性、双运、离戏、等性,首先观空性,之后于空性境界中依缘起可以显现,此显现与空性为双运,接着将双运抉择为离戏,最后离戏也是一味等性。针对中观自续派根基而言,上述四种境界是以次第的方式逐渐现前。
这样次第修行之后,到了一定程度便不再执于显现与空性任何一方,所有的执著都会渐渐消于法界,相续中生起如同在火中锤炼十六次的黄金般清净无染的境界,此时对缘起空性的道理会生起坚定信心,最终获得最高境界。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由此可见,首先修空性是无有任何错谬、非常保险的一个殊胜道。无论修大圆满还是中观,次第修习都非常重要,否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遵循次第,是修行成功的关键
现在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主要在于没有依照修行次第逐步起修,而是妄想直接跨入最高境界。这样的修行因为没有打好前面的基础,就如冰上建筑一般,最终不可能成功。
在修行过程中,首先应该认清自己是何种根基,若是中观应成派利根者,那上师给你一讲远离戏论,你的我执就会无余灭尽,但这种根基的众生可谓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都是道理上明白了,但值遇外境时,还是会产生我执。
对于这种渐次根基者,首先需要先破“我”,在长时间修持无我空性之后,最后无我亦现为空性,于无我空性中缘起自然显现,此时会觉得万法就如水月一般,现而空、空而现,自然对缘起空性的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清辨论师在《中观宝灯论》中说:“诸法本来即无生,无生之名亦无有。”意思是,对一切诸法首先观为无生,最后无生的名称和体相也无有。
当一个人生起这种定解时,才算一名真正的修行空性者,因为在他的境界中,一切实执都很容易断除。如果只是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实际没有通过修行真实了悟,根本品尝不到缘起空性的甘露妙味。
总之,首先应该观无我空性,最后无我空性的执著也会逐渐灭掉,此时对于缘起显现、空性何者也不执著,自相续生起如同在火中提炼了十六次的纯金一般无有丝毫杂质、清净无染的境界,对缘起空性之理生起殊胜的诚信。
麦彭仁波切在此主要强调次第修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渐次根基者通过次第修,无我的执著也会逐渐断掉,最后获得现空无二的殊胜境界。
否则极为甚深要,印藏诸大成就者,
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
说是证悟起怀疑。
对于极为甚深的佛法奥义要点,印藏诸大成就者们需经过漫长时日精进修持,方能有所证悟,奇怪的是,当今有些愚者竟然说无需勤作瞬间便可证悟,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证悟的真实性。
我们应该依照道次第逐步修习,渐渐悟入万法的究竟实义。佛法奥义非常甚深,自古以来印藏高僧大德们都是经过漫长时日、千辛万苦地精进修持,最终才真正通达了实相本义。可是,末法时代的有些愚者竟然说自己一瞬间就完全证悟了。麦彭仁波切说:这样的证悟实在令人怀疑。
印藏大成就者也需苦行
作为凡夫人,要想证悟佛法的甚深奥义并非易事,从藏传佛教历史来看,帝洛巴、那若巴、布玛莫扎、嘉纳思扎等大成就者们,都是经过漫长时日精勤苦修之后,才真正通达了心的本性。他们有些依止上师九年,有些依止二十一年,期间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苦行。比如,那诺巴依止帝洛巴尊者期间,经历了十二大苦行、二十四小苦行,最后才达到师徒二者智慧无二无别、无离无合的境界。
又如,全知龙钦绕降在依止革玛燃匝的时候,也经历过无数苦行。《无垢光尊者略转》中记载:尊者在二十七岁时前去拜见大持明者格玛燃匝。上师显得格外高兴,面露笑容地说:“昨晚我梦到了一只奇特的神鸟,被千只小鸟团团围绕着,将我的书带到了四面八方。看来那只鸟就是您了,您一定就是受持我此法的传承者。”当年夏天,尊者依照上师的吩咐先后九次从一个空谷迁徙到另一个空谷。刚刚落脚又立即搬迁,结果弄得疲惫不堪。当时的尊者衣衫褴褛,因而经常受到上师身边的小僧人们的奚落挖苦,甚至连周围的狗也仇视他。
在上师传法的前一晚,两位管家对尊者说:“凡是请求灌顶者必须交七藏斗青稞。”尊者面有难色,不禁暗想:“因为前世未曾积累福德,现在连一藏升青稞都没有,难以交上法税,当着众人面实在不好意思,还是趁着天亮离开这里吧。第二天黎明正准备离开时,有人来通知说上师让他现在过去。”上师笑容可掬慈祥地对他说:“你不要胡思乱想,来,坐下喝茶。”又对管家说:“这位格西已从内心中交了法税,你们不要难为他。在此次听法的所有人中没有能胜过他的。”
我讲五部大论的时候也经常观察梦,我昨晚梦见一座妙宝山下有一片繁茂的森林,林间盘旋着不可计数的飞禽,其中有一只死了,其他的都活力满满。我醒来以后,感觉这次讲五部大论各方面还比较吉祥。以前法王如意宝说过,梦见众多飞禽是传承弟子多的一种缘起。这次虽然大家都想在几年间圆满五部大论,但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期间可能会有个别人离开世间。希望大家为了遣除自他的违缘,多念一些莲师祈祷文。
无垢光尊者当时生活极其艰苦,在经历了诸多苦行后才证达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翻阅尊者的《上师心滴》《七宝藏》等论著,会感到里面每一句教言都有极大的加持力,尤其我们今年讲的《窍诀宝藏论》,如果大家能真正依此修行,肯定会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历史上虽有极利根者,如国王恩札布德在得到佛陀灌顶的同时马上获得了证悟,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印藏诸多高僧大德显现上都是经历了无数苦行才最终证悟。
自欺欺人,于解脱无义
但非常奇怪的是,现今末法时代,有些上师既不要求弟子系统闻思,也不要求他们依传承祖师的教言次第修行,弟子也未经历过任何苦行,觉得在上师面前得一个教授,上师用手指点一下,自己就无碍通达了心之本性,摇身一变成了金刚阿阇黎。如果他们真的证悟了,当然非常值得随喜,因为求法的目的就是要证悟,然而证悟并非如此简单,自欺欺人没有任何意义。
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迷惑自己、欺骗自己,以这种方式欺骗自他可谓愚笨至极。先不说密法的殊胜境界,有些所谓证悟者可能连中观无我境界尚未达到。实际上,看看自己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产生烦恼的状态,就能知道自己的境界,如果没有什么对治能力,烦恼依然炽盛,那说自己大彻大悟了,别人只会一笑置之。
现在这种现象非常多,已成为佛教内部一大弊病。以前,法王如意宝曾以批评的口吻对某些“上师”说:你们自己对显密教法修行中的一些歧途尚不清楚,又如何摄受、引导弟子呢?事实上,并非想着不执著而安住就是证悟了。首先一定要通达理论,之后还要不断实修,否则还是比较危险的。上师们摄受弟子时应该尽量符合教法,弟子依止上师也应如理如法,这一点极为重要!
希望大家课后能认真阅读堪布根华的《定解宝灯论浅释》。堪布根华是麦彭仁波切的亲传弟子,也是在麦彭仁波切面前听了《定解宝灯论》之后唯一造讲义的弟子。此论的文字虽然较略,但却精准、细致地诠释了《定解宝灯论》的意义,开显了其中的密意。我们深入研究之后,可以真正通达麦彭仁波切的究竟观点。
庚二(分别宣说)分三:一、抉择本来清净之见;二、宣说自性光明不灭;三、对此须生定解。
辛一、抉择本来清净之见:
正行现有诸轮涅,超离有无之本义,
有无何者皆不成,偏袒执著有戏论。
所谓正行境界,是指器情世界或者说轮涅所摄的万法超离有无等一切戏论之本义;有无等任何戏论皆不成立,分别执著偏袒一方的显现都成了有戏论。
真正的正行境界是怎样的呢?“现”即器世界,“有”指有情世界。器情世界或者说轮涅所摄的一切法,远离了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超离了一切形相,这就是万法真正的本义。
既然超离了一切戏论,那么有无是非等任何偏袒执著均不能成立。如果执著单空,或者执著实有,就成了有戏论而不符合真正的实相。所以,在最究竟的境界当中,有无是非等任何执著都不能成立。
怎样达到这种境界呢?以次第的方式修持中观,就可以逐步达到直接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这样的修行次第,龙树菩萨的《中观无生宝》、阿底峡尊者的《修行次第论》和莲花戒论师《修道次第论》都做过详细阐述。慈诚罗珠堪布在其《中观根本慧论讲记》的前面也讲了中观的修行次第。作为凡夫人,如果没有这样次第修持,想瞬间就远离一切戏论是很难做到的。
有些人认为自己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执著,就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甚至以“证悟者”自居。实际上,这不是什么境界,因为他们仍有“不执著”的偏袒执著,仍落于一种戏论,而真正的境界远离了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
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
以理证详细分析诸法时,未见到有无等任何边戏能够成立,在这种境界当中,如何能生起执著呢?
通过上师的教言或者《般若经》《中观六论》等经论中的教理详细分析时,轮涅所摄的一切法无有丝毫实质性,从空分来讲,未见一法能够成立,根本得不到任何实义。既然万法的本性均不成立,如何会产生执著呢?当然不会。如果产生执著,则明显不符合实际道理,因为已有了戏论,成为此处的所破。
从本体空性方面讲,包括心在内的一切诸法都远离了一切戏论,比如,以上师的窍诀观察之后可以清晰了知,自心特别痛苦或者生起种种烦恼时,所谓的痛苦或烦恼根本不存在,既然它们不存在,又如何执著痛苦、起现烦恼呢?这个道理若以密法相关教言加以解释,会有更加深奥的含义,此处我只是稍微打开一下你们的思路。对大圆满有信心的人通过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抉择方法继续深入,很容易认识心的本面。
此处是讲真正的正行,正行当中有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这六句主要讲本来清净的道理,即从空性方面抉择。接下来是讲第三转法轮的般若境界,主要从光明方面抉择。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是否如此大家可以自己观察。
辛二、宣说自性光明不灭:
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
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
想如理通达并修持远离有无等四边戏论的道理,必须依靠理证详细观察,进而引生对现空双运的定解,之后,自然光明的智慧胜观境界,必将如明灯般现起。
既然轮涅所摄的万法皆远离了戏论,无有任何执著,那修行人最后的境界是否如阿罗汉一样入灭尽定,或者断灭万法而导致一切都不存在呢?
并非如此,万法虽然从空性角度讲,远离了一切戏论,皆不成立,但从自性光明角度讲,则如密宗所讲的任运自成之光明自然存在,或像显宗所讲的胜观明分之智慧仍然存在,故而,最究竟的境界并非何者也不存在的单空。
观察生定解,定解生光明
依靠上师的窍诀或者中观的方法,通过自己的智慧反复观察之后,对远离一切戏论的道理能够生起一种定解。当然,通过修行也可引生这种定解,此处主要讲通过观察引生。从定解当中会生起一种自然的光明智慧。这时会知道,实相境界并非什么都不存在,虽然从空性方面讲,诸法皆无本体,无有任何执著,但从明分方面讲,心的本性光明,此光明智慧称之为胜观智慧,它如同明灯一般自然显现。
当然,以“明灯”作为比喻,是说与单空相较而言,它是一种光明,实际上,它并不是一盏明明亮亮的灯,而是遣除自心无始以来的无明黑暗、如明灯一般的智慧。这种智慧只有具足一定修行境界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开玩笑说:玉科喇嘛有一位弟子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心的本性,说它就像电灯一样明亮。可能他也是做一种比喻吧。此处麦彭仁波切讲胜观智慧也用了灯的比喻,说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论,但从明分而言如同明灯一般,是自明自知、无有丝毫执著的光明智慧。此种殊胜的光明智慧在修行境界中可以自然显现。
从密宗角度,这一偈颂主要讲了胜观智慧明点,如任运自成、顿超方面的修法;从显宗角度,是讲述了佛陀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如龙树菩萨《赞法界颂》或弥勒菩萨《宝性论》中所讲的意义。
辛三、对此须生定解:
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之黑暗,
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
要想彻底根除与胜观相违的有无等四边执著的愚痴黑暗,唯一对治即是此殊胜的明空双运的胜观智慧,故无论何时修持,都应当对此生起定解。
前面从任何执著皆不生,即空性方面讲了寂止智慧,又从显现方面讲了胜观智慧,此处是说,寂止和胜观的双运智慧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将人们相续中无始以来由执四边所生的一切无明、愚痴、黑暗一并遣除。对于麦彭仁波切的金刚语,如果慢慢品读,会挖掘出很多甚深涵义。
须生何种定解
希望大家一定要知道,对于有无等四边执著的愚痴黑暗,唯一的对治方法即是明空双运的胜观智慧,也就是说,只有依靠这种胜观智慧,才能彻底断除四边执著,根除一切无明黑暗。无论何时修持,都必须对此生起坚固的定解,否则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这种胜观智慧会自然而然现前,修行者对此一清二楚。因此,不论何时、何地,修任何法,内心都要生起这种定解。
此外要知晓,虽然入定时没有任何执著,但出定时有一种对治烦恼的智慧妙力存在,并非什么都没有。《现观庄严论》云:“此自性殊胜,一切无作行,立法不可得,是大义利性。”讲了修道的五种特点,其中也谈到这一点。
实际上,定解可分为两种:一是有执著的定解;二是无执著的定解。有执著的定解即对无我产生执著,认为我确实不存在;无执著的定解是指具有明空双运的胜观智慧,对无有任何执著却能遣除一切无明黑暗这一点确信无疑。此处主要讲第二种定解。这种胜观智慧凡夫人最初很难生起。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中还会阐述。
有人可能想:我执的对治是无我,因此观无我才能破我执,离一切戏论的胜观智慧是否具有破我执的能力呢?当然有,因为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自然具足无我智慧,以此必定能破除我执,对此毋庸置疑。
不具足定解的过患
如果不具足这种胜观智慧的定解,很容易处于明清的阿赖耶识或者无念的阿赖耶当中(第八识从明清分讲,为阿赖耶识;从无念分讲,为阿赖耶),此时还自认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境界。
有些人虽然禅修多年,但在自相续当中,出离心、菩提心等功德没有丝毫增上的征象,这说明他们并没有定解。本论在开篇就讲了无有定解的过患:“奇哉趋入深实相,犹如宝灯之定解,若无汝则于此世,愚众困于幻网中。”无始以来的愚痴众生由于无有定解的缘故,在虚妄迷乱之网罟中辗转沉沦而感受无量痛苦。
由此可见,具有定解极为重要!应该经常观察自己修得如不如理,是否相合经论或传承上师的教言。现今末法时代,有些所谓的修行人认为什么都不必执著,直接安住即可。我接触过很多汉传佛教的修行人,其中有些人自以为修行境界很不错,但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可能只是处于一种无念的状态。藏地这种现象也很多,以前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和玉科喇嘛会面时曾说:色达、多科一带的很多修行人都处于阿赖耶的境界当中,还自认为证达了无有任何念头和执著的高深境界。他们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就是因为没有生起定解。
因此,我们无论修任何法,无论何时修,首先要对无我产生定解,在此基础上安住精进修持,最后才会出现远离一切戏论的胜观智慧,对此生起定解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