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13课
法理极甚深,歧途危险大
下面破斥某些人的观点。个别人不明此理,认为虽然何处都找不到心,但却有起心动念,而这就是智慧,并将此种起心动念——不清净的分别念,执为清净法身。
这显然不合理,若真如此,那牦牛以上都能证悟清净法身了。《上师心滴》中说,证悟需要遣除修障。这一点非常关键,修行稍有偏差就会修错,有时自认为通达了,实际已步入歧途。麦彭仁波切也说:“法理极为甚深故,此乃歧途危险大”。希望大家能铭记这句话,不正修极为危险!
庚二、观察他宗所许:
若问所谓汝之心,一无所有如虚空?
抑或了知种种相?究竟是为何者耶?
如果有人问:你所说的心是如虚空般一无所有,还是了知各种各样相的意识,到底是哪一种呢?
这一颂词有两种解释方法:
堪布根华的《定解宝灯论浅释》和其他一些讲义中说,如果有人问:“你的心是像虚空一样无所得,还是能够了知各种各样的相,它到底是什么样?”
也可以解释为上师对弟子做大圆满或其他密法的引导,传授给弟子窍诀。禅宗当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上师对弟子说:“我传授给你一个非常殊胜的法,你首先要破心房,了知心的本体,现在好好观一下自己的心,它是如虚空一样什么都不存在、空荡荡的一个法,还是有起心动念,了知种种不同相的一个明清法?两三天后你给我答案。”
谁人悉皆必定说,刹那不住动摇心,
凡为人者均具故,即是所谓之心识。
多数人应该都会回答:自己有一颗刹那也不安住动摇的心,这样明觉的心人人具足,此即所谓的心识。
刚才上师让弟子观自己的心是空性的,还是有显现的,到底是什么样?弟子观了两三天后对上师说:“我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一直起心动念,刹那不停息。这样明明清清的心识,不仅弟子有,人人都具足。”
实际上,大多数人观察之后都会认为心是刹那不住、明明清清、人人具足的一个法。
有说非有非无心,即是光明之法身。
也有人说:心没有形状颜色等,故不是有;存在明觉本体,故不是无,心的本体即是大圆满光明法身。
此颂也有两种解释方法:
第一种是,有些人说:心虽然无有颜色、形状等,但却有起心动念,刹那不停,所以,心的本性是非有非无,这样的心即是所谓的自性大圆满光明法身。
第二种是,弟子观察后对上师说:“心识是刹那不住、人人具足,非有非无的法。”有些上师听后认可道:“哦,对对对,心不能说有,因为它无有颜色、形状等;也不能说无,因为它刹那不停、人人具足,这样非有非无的心,即是大圆满光明法身。你现在已经认识了心性、证悟了大圆满……”如是对弟子大加赞叹。
实际上,弟子对于有无的道理一直模糊不清,心里并未生起真正的定解,只是觉得自己这颗心好像是一个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的东西。
彼亦自诩已证悟,声称虽然未多闻,
了知其一解一切,如是说法真可笑!
听者也自诩已经证悟了光明大圆满法身,声称自己虽然没有广闻经论,但了知其中一法之后,便可对一切法皆通达无碍。这种说法实在太可笑!
弟子听了上师印证的话之后,便自认为证悟了光明大圆满法身,傲慢地对他人说:“学习显宗五部大论、密宗续部等教典没有任何必要和意义,只是徒增分别念而已,只要依靠上师几句教言,通达心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如此了知一法之后,便可对一切法通达无碍。你们看我现在已经证悟了!”
此“证悟”不具空的力量
麦彭仁波切以讥讽的口气说:“这一说法实在可笑。如果既不广闻经续,也不积累资粮,只是知道心是非有非无的,实际这种认知程度非常浅,暂时几天,你可能沉浸在‘证悟’的喜悦当中,但当烦恼乌云笼罩过来时,这种较浅的认识根本无法将其空掉,这时你相续中的‘智慧日光’可能很难显露吧!”
如果上师没有真正精通法理,弟子也未系统闻思,还是非常麻烦的。如果此类上师印证弟子证悟了,虽然刚开始皆大欢喜,但弟子以后可能遇到小小的违缘都无法承受,虽然想着一切都是空的,但实际根本空不掉。一般来讲,只有经过长期闻思修行,才真正有力量断烦恼。
如此印证百害而无一利
以前,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持明法会举行灌顶,当时藏地很多有名的大德都前来参加。法王对他们说:诸位高僧大德广弘佛法的精神非常值得赞叹,不过,希望你们在引导弟子的时候还需再慎重一些,最好不要过于赞叹。当然,如果弟子确实通达了本来实相,赞叹也是应该的,但对于那些尚未真正通达实相的弟子,如果印证他们证悟了,则有百害而无一利,依照传承上师的规定和要求循序渐进地引导,才比较保险。
这种现象在汉地和藏地都时常出现。有些弟子只在某位上师面前得个灌顶,听一点简短的教言,和上师说几句悄悄话,就认为自己不必再广闻博学了。
圆融无违之见
有些广闻者经常批评实修的人,认为他们不懂教理,盲修瞎练;有些实修者常常批评广闻者,说广闻没有意义、浪费时间。实际上,这样互相指责并不是很好。
现今,佛教内部互相争论、辩驳得特别多,比如,汉传与藏传、自宗与他宗、广闻者与实修者之间,彼此经常说是道非、指责过失。
前一段时间,汉地一位居士对我说:他以前跟一位汉地师父学显宗,后来拜一位藏族喇嘛为上师,并在他面前听了法。喇嘛告诉他:想跟他学密宗,就要舍弃以前所学的显宗法。而这位居士原来的师父则劝他不要学密宗,只学显宗就好。他夹在两位师父中间很痛苦,问我到底该怎么办?我对他说:“你学密宗没必要舍弃显宗法,学显宗也没必要舍弃密宗法。”
也许他听了我的话后更苦恼,更无法抉择了,但事实就是如此。以前,法王如意宝大力提倡各教派圆融无违,认为密法虽然极为殊胜,但不能因此舍弃显宗法。
同样,实修与广闻实际各有利益,行持者不应该取一舍一,广闻者应该赞叹实修者,因为实修机会在千百万劫当中极难得到,尤其对于密法,修一刹那也能遣除多生累劫的罪障;实修者也应该赞叹广闻者,因为通过闻思自相续会对佛法生起定解。作为修行人,务必要知道闻思与实修是互助互益的关系,千万不能偏堕一方。
刚才提到,有人认为那种非有非无的境界就是光明大圆满法身。事实上,这与真正的大圆满相差万里,真正的大圆满远离了一切戏论,而他们所说的并未离戏论。大家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别一定要分清楚。
戊二(正行)分四:一、说彼殊胜境界;二、真实抉择;三、彼之必要;四、如何趋入。
己一(说彼殊胜境界)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通过对比远离歧途。
庚一、真实宣说:
非有非无大圆满,远离一切四边戏。
光明大圆满法身因本体空性,故为非有,又因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故为非无,实相远离了有无等四边之一切戏论。
从持明者嘎绕多吉、西日桑哈,一直传到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的无上殊胜大圆满,文字上虽然可以说非有非无,但真实义并不是心里耿耿于怀地藏了一个不是有,也不是无的东西,因为这种境界,仅是一种寻伺分别念,根本不是光明大圆满法身。
何为光明大圆满法身
中观所说的远离四边戏论与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实际没什么差别。大圆满续部《应成续》云:“法身止于戏,无有执著相,无而明空性。”意思是,真正的无上大圆满,是指法身远离一切戏论,无有任何执著相,具有无而光明之自性。它并不是“有”或“无”的一种境界,而是远离了有无等四边一切戏论。
若想详细了解大圆满的境界,可以参考无垢光尊者的《上师心滴》。里面讲了“三种云聚”(《空乐甘露云聚》《修风智慧云聚》《无念虚空云聚》),其中《无念虚空云聚》对此讲得很清楚:“从空性而言,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缚无解,无依无处,无有轮涅,无取无舍,无空无实,无事无相,无名无字,无声无言,无中无边,本来无有本体,超越言思之境。从显现而言,有觉性,有光明,有三身,有五智,有功德,有事业,有刹土,有无量殿,有主尊眷属,具足一切圆满法。”
可见,真正的大圆满,其空分是法身,明分为报身,二者融为一体为大悲周遍,也即化身,三身无二无别之本性,即是大圆满的境界。于此境界中没有有、无、二俱、二非四边,远离了一切戏论。
以此衡量,刚才师徒二人所说的非有非无之境界,根本称不上大圆满。关于这方面,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通过辩论方式做过细致入微的抉择。
庚二、通过对比远离歧途:
若详观察汝观点,既不敢说存在有,
亦不能说不存在,实则有无此二边,
抑或非有非无边,无论如何不超此。
如果详细观察你们的观点,对于心的本性,你们既不敢说有,因为心无有形色等,也不敢说无,因为存在起心动念。事实上,你们所见的心,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有、无、非有、非无四边。
前面麦彭仁波切宣讲了真正大圆满的境界。若对刚才师徒二人的见解详加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说法并不合理。
为何说对方见解非大圆满见
他们所谓的光明大圆满法身,对于心之本性既不敢说有,因为没有任何颜色、形状等;也不敢说无,因为具有起心动念,似乎存在某种东西。他们内心其实并未离开有无二边,然以有、无中的任何一者都无法诠释,故而认为可能是“非有非无”,也即有、无二者皆不存在的一个法应该存在。事实上,大圆满的境界既远离了有无二俱之边,也远离了有无二非之边,不会对此有任何执著。
从来没有闻思过、对中观教义一无所知的人,在听到某上师说:“心非有亦非无”,便想当然地觉得:“噢,我明白了,心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有无二俱,它原来是一个非有非无的法。”实际上,他虽然口里说得很漂亮,但心里却始终执著一个非有非无的第三品物体,无法远离,就像吞下一个无法消化的食物一样。这种见解与真正大圆满的境界相去甚远,如果自以为证悟了,就已经步入了修行的歧途。
戒自欺,应自谦
在修行过程中,无论上师还是弟子一定要秉持正直无私的原则,这一点尤为重要。不能上师明明知道自己未证悟,却在弟子面前装成证悟者的形象;弟子对于自己贪嗔痴等烦恼非常严重的事实心知肚明,却佯作不知地说自己已经证悟了。这种做法无论对佛法还是对个人都危害极大。
其实,三界芸芸众生当中证悟者可谓凤毛麟角,作为上师,没有证悟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即便证悟了,也应该低调谦虚。自古以来,无数高僧大德在显现上都如是谦虚,从他们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他们虽已证达了很高深的境界,却从不以证悟者自居,说自己通达了什么境界……,反而在语言、行为等各方面都显得非常低调谦虚。这样无论于自他,还是于佛法,都有很大的利益。
所谓的证悟,有依靠修行真正开悟,也有理解上的通达,有不同的层次。很多人自以为证悟了,可是烦恼却依然不断涌现。事实上,如果真正证悟了,烦恼就不会再起现得如是炽盛。大家通过观自身烦恼起现的程度,也可以推断自己的证悟是理解上的通达,还是真正的开悟。
彼心非有非无者,心中常存此念头,
彼与不可思议我,仅名不同义无别。
如果你心中一直萦绕着“心是一个非有非无之法”的念头,那么,你所修持的与外道所许的不可思议我,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际意义无有差别。
此处遮破的对境是宁玛巴、噶举派以及禅宗的部分修行人,他们虽然表面说没有任何执著,实际上心里却始终有一个非有非无的执著。对于心的本性,他们不敢说有,也不敢说无,而有无二俱也不能承认,于是认为非有和非无二者聚合的一个第三品物体就是觉性,也即所认识的智慧,并将此念头常存于心。
非有非无见等同外道见
实际上,这种观点根本不合理,与外道的见解没有什么差别。外道密行派承许有一个常有自在不可思议的我,此我虽然无法以语言表达,却是一切轮涅的创造者。而对方也认为心的自性无法言说,并执著它是一个非有非无的实法,只不过为其取了觉性、法身等悦耳的名称而已,真正来讲,与外道所谓不可思议的常我,在意义上无有差别。
上师如意宝曾写过一部名为《魔王披天衣》的论著,里面讲,魔王披着一件华丽的天衣,表面看似乎是天人,实际却是魔王。外道五大教派的很多说法都用了类似大圆满的术语,如“觉性”“心性本体”等,表面看似乎宣讲了极为殊胜的大圆满,如果未加分析,很容易沦为外道的追随者,还自以为在修无上大圆满。很多外道虽然运用了佛教名词,其意义却与佛教相差万里。关于如何区分,在《上师心滴》等有些密法书中讲得比较清楚。
以密法更能诠释本论密意
这次我讲《定解宝灯论》与密法做了一些结合,这样宣讲应该非常符合此论的本义。如果全部以显宗中观教义来解释,虽然我作为讲者会比较方便,但不一定能开显出麦彭仁波切的密意。
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他有一次到北京高级佛学院传授《定解宝灯论》,因为看到听众是各教各派的弟子,于是只用显宗中观教言来宣讲《定解宝灯论》,并未涉及任何密宗教理。他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圆满传完后,受班禅大师邀请到扎什伦布寺开光。途经拉萨的时候,特地去参拜了觉沃佛,当他向觉沃佛殿一尊文殊像敬献哈达的时候,感觉文殊菩萨好像没有接受(哈达没能抛上去),后来他想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按照密宗的方法解释《定解宝灯论》。
虽以中观教言解释也很好,但若以密宗的修行和境界进行诠释,更能开显出《定解宝灯论》很多殊胜的意义。
弃邪见,择正法
大家平时禅修的时候,应该经常观察自己,如果认为自心是存在的,但它是一个非有、非无的东西,正如前文所讲的像有一种无法消化的食物一直噎在胸口一般,那这不是真正的修法,最好尽快放弃,否则非常危险。
真正的修行境界是什么样呢?即对心和外境所摄的一切法皆为离戏空性这一点通达无碍,相续中无有丝毫执著。如果依靠上师的窍诀了达了诸法的实相,这即是真正的觉性、真正的修行。
通达心与心外法,均为无实基础上,
显现缘起而现故,超越是非离言思,
远离四边戏论要,无有所缘通彻性。
在真正通达了自心与心外的他法均是空性无实的基础上,了知诸法虽为空性却能依缘起而显现,这样的境界超离了有无是非等语言和思维的行境,远离了四边戏论,其究竟密要即是无有任何所缘的通彻觉性。
除此处所讲内容,密法中再无有更殊胜的见解了,希望大家平时能经常品读这些文字,细细体会,这样自相续中自然而然会生起证悟的觉受。
自宗所许的真正修行,首先是依靠上师的窍诀或者各种教理通达心之本体和心外的山河大地等一切法皆为无实空性。也就是说,对自心的里里外外、生灭过程,以及生处、住处、去处等详详细细观察,并对一切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从粗大法至细微法一一观察之后,了知诸法无有丝毫自性。这是通达义理后心中生起的真正定解,而非口头上、文字上的通达。
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了知诸法虽为空性,但空性当中却可以显现,犹如水月一般。如《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三摩地王经》的教证云:“犹如夜晚之水月,澄清无垢湖中现,然水月空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
这时已超越了言思的范畴,就像哑巴品尝糖味一样无法以语言来表达,也无法以凡夫人的心来衡量。这种境界实际需要通过定解来了知,而这种定解并非分别念。
于内心中生起这种真实定解,在大圆满中可以算是一种最高境界了。在此殊胜的境界中,远离了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其究竟密要即是无有任何所缘的通彻觉性,这也是大圆满中所说的赤裸裸觉性。
我这次讲《定解宝灯论》好像讲得有点太深了,也不知道能否这样讲,因为有些人没有得过灌顶。实际上,《定解宝灯论》应该这样解释,听者依靠上师的窍诀,应该可以了达通彻觉性的本体,如果仅依靠中观教理,想通达还是比较困难的。
汝者所谓离是非,如同靶子住心前。
你们所谓的远离有无是非之境界,就像射箭时前方放着靶子一样,心里始终有一个念头的所缘执著相。
汝宗所谓的境界,虽然说诸法都是空性的,远离了有无是非,实际上就像射箭时将靶子置于前方,双眼一直盯着此对境一样,你们心里始终存着一个念头,并将其作为所缘境而耽著。你们一边说不执著,一边还存有这种执著相,这并非真正的修行,实属一种执著邪见。
真正以理论观察时,对方的观点根本说不通,若通过境界来验证,更是相形见绌。末法时代这样的修行非常多,无垢光尊者说:如今,佛法的太阳已近落山,此时真正能通达并弘扬经续意义的人非常稀少,而邪见、邪师却多如繁星,具眼目者应该希求佛法真理,依此才能真正超越一切魔众。
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对于所谓的境界一定要善加抉择,应该远离一切言思和戏论,不要像外道那样整天修非有非无的我,也不要将靶子一般的对境一直置于心前不断执著,这种修法不合理。在真正的入定境界中无有任何执著相,这即是中观应成派所说的离一切戏论的究竟见解,或者大圆满中的自然觉性、通彻觉性。
以上用对比的方式宣讲了入定过程中的歧途,接下来讲真实抉择无我。
己二(真实抉择)分三:一、须断我执之理;二、以喻说明;三、了知后应实地修持。
概述修行次第
虽然在最后究竟的境界中,有我、无我等任何执著都没有,远离了四边等一切戏论,但对于初学者而言,除了特殊根基以外,想直接跨入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极为困难,因此,按次第修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应以何种次第趋入呢?首先,需要破第一个有边而修习无我。通达“我不存在”的道理后继续修持,即可灭除“有”的执著相,之后“无”的执著也会逐渐断除,最后就如燧木与燧垫互相摩擦焚烧无余一般,有、无等一切执著都会灭尽。《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也如是宣讲:“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庚一、须断除我执之理:
首先讲修无我的重要性。
自他依靠此实执,周而复始入有海,
遣除此等之对治,即是无我执著相。
自他一切众生依靠我执和我所执,周而复始地堕入三有轮回苦海,遣除此等实执的对治,即是无我的执著相。
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众生依靠这种实执,周而复始地沉溺在三有轮回苦海当中,如何才能断除,从轮回中解脱呢?必须依靠无我的对治。
一般来讲,在世俗中修慈悲心的功德非常大,但修慈悲心能否断我执呢?不能,因为它与我执并非直接相违,只是间接相违,如《量理宝藏论》云:“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摇转经轮、绕坛城等功德亦是如此。
那什么才与我执直接相违呢?是无我的智慧,以无我的智慧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可见,具有无我智慧极为重要!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作为初学者,首先必须观空,修持无我极为重要!麦彭仁波切也于下文中说:“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为何说具有了无我智慧,才能出离轮回呢?因为众生普遍具有萨迦耶见,认为我、我所真实存在,依靠这种实执在轮回中不断流转。而我执的对治就是无我的智慧,欲断除粗大的我执就必须先修持无我的执著相。虽然观无我也属于一种执著,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不能刚开始就断除,否则无法从轮回中解脱。
对于无我的道理,并非自己凭空想象或者听上师说“我不存在”,便觉得我应该不存在吧,一定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依靠《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中观六论》等论典所说的方法反反复复、详详细细地观察、抉择。只有这样才能确信所谓的我只是迷乱分别念前显现的一种执著相,并不真实存在。从理论上了知后再继续修持,就能逐渐断除我执。
未知无有之道理,仅信无有无利益,
如果没有真正了知无我的道理,仅仅有个信解,这种信解对遣除我执无有利益。
关于为什么“无我”,应该从道理上彻底通达,如果没有明白无我的道理,仅仅有一个信仰或者信解,这对遣除我执没有什么帮助。
有些人通过认真闻思中观,以各种理证抉择之后,对“我不存在”这一点生起了极稳固的定解,不会再随任何人而转。而有些人只是听别人说“我不存在”,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信仰,觉得我应该不存在吧。这样的信解并不稳固,很容易随境而转,它对于断除无始以来漂泊轮回之因——我执和我所执,没有什么实义。
庚二、以喻说明:
如同对于花色绳,迷乱执著其为蛇,
观想无蛇无有利,若知无理断蛇执。
就像黄昏时分,有人将花色的绳子误认为是蛇,如果这时他只是想:“没有真正的蛇”,这种念头对于他消除恐惧起不到任何作用,当他通过观察真正知道了蛇不存在,才能彻底断除对蛇的恐惧。
智信才恒久稳固
麦彭仁波切在此以比喻说明了“以理服人”的重要性。有些论典中讲,法器有两种,利根随法行和钝根随信行。对于佛教徒来讲,信心虽然重要,但相比而言智慧更为重要。
现今有很多高材生出家,他们最初可能因为对佛教有信心而出家。我虽然很随喜他们的行为,但也非常希望他们能通过次第闻思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因为依信仰而生的信心很容易退,依智慧而生的信心才恒久稳固。
如果没有闻思过中观等法,想要真正断我执是极为困难的。系统闻思之后,稍有智慧的人都能从道理上明白“我”确实不存在,这时他的见解会非常稳固,不容易退转。
以蛇喻说明智信的重要性
就像黄昏时分,某人将前方一条花绳误认为毒蛇,内心惊恐万分。这时他突然想起别人曾告诉他此处没有毒蛇,但到底有没有蛇他无从确定,面对眼前的“毒蛇”,他还是吓得瑟瑟发抖。后来,他借助灯盏等助缘,反反复复查看之后,确认这只是一根绳子并非毒蛇,这时他内心的恐惧顿然消失。
抉择“无我”亦是如此,只是听别人这样说,并不能对无我生起定解,从根本上断除我执,只有依靠教理反复观察,内心才能真正明白我不存在。通达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定解宝灯论》中的七个问题都需要这样抉择。
对于自心本性中无而起现的各种迷乱相,众生因为没能认识其本质,反而产生实执,故一直堕于轮回。一旦通过上师的窍诀知晓了心的来龙去脉、认识了心的觉性后,所有的迷乱显现便会自然消尽,自此不再流转轮回。通过大圆满教言和上师的窍诀,我们会知道不仅内心的执著,外境的一切法也全部是迷乱妄现。这方面若用密法来讲解,会有很多殊胜的解释方法。
通过自己的智慧真正通达这些道理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经常闻思佛法,很多人对世间学问兴趣浓厚,但这些学问以佛理观察后不但没有任何可靠性,对解脱也毫无意义。若能经常以中观的各种方法观察自心本性,很容易破掉我执,由此脱离轮回,获得解脱的寂灭安乐,这才是真正的正道。
以上麦彭仁波切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我执是轮回之因,必须通过修无我来断除;二、若想断除我执,首先必须通过教理反反复复观察。当然,要想彻底断我执,光在理论上知道我不存在还不够,因为众生无始以来对“我”的串习非常严重,知道无我的道理之后,还需不断修持,这样才能逐渐断除“我”的执著习气,解决生死大事。
庚三、了知后应实地修持:
是故分析而了达,不应停留观察上,
无始实执久串习,务必再三修无我。
因此,通过理证反复分析而了达无我的实相后,不应该只停留在观察上,因为众生无始以来对实执长久串习,务必再三修持真实对治法——合理的无我执著。
仅了知无我,无法断我执
虽然以中观理抉择我不存在非常重要,但不能整天都以七相推理等各种理证分析,一直停留在观察或言说阶段。只在理论上知道我不存在,仍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众生无始以来对“我”的串习极为严重,依靠其他方法很难对治,如果没有实际修持,仅以理论了知,根本无法断除强大的我执。
有些人仅在上师面前得到少许空性法,就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无我,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遇到一点点违缘,我执就冒出来了,根本对治不了。
实修无我,才能真正断我执
当通过各种教理分析,确信我不存在、所有的我执都是迷乱颠倒、执著我没有任何意义之后,就应该不断修持无我空性。麦彭仁波切在此合掌劝请:希望所有的有缘弟子们务必好好修持无我,因为只有再三修持无我,才能逐渐断除我执。
像我刚来学院的时候,虽然理论上通达了无我,但因为自己当时的我执很强烈,对个人的事情还是比较重视,后来通过两三年不间断修持无我之后,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求名求利了,这说明我执已经有所减轻。很多道友也是如此,修持几年、十几年之后,我执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要想真正证悟无我,应该像前辈高僧大德那样,理论上通达之后在寂静处长期、精进地修持。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的最后劝勉诸位修行人说:“自己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从教理上如实通达之后,应当依止寂静处精进修持,以求获得究竟的佛果。
修行至关重要!我所在的寺院有几位闭关者,他们以前特别喜欢闻思,现在则以修行为主,有些人已经闭关十多年了。去年我送给其中一人一本《扎嘎山法》,他在一年当中除了对德巴堪布说了一句悄悄话以外,什么话都没说。这样长期修持很有必要,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浓厚的串习,并不是用短短几天、几个月就能断掉的。
但在修行之前,一定要在善知识面前系统闻思,以各种理证观察分析,真正了知无我的道理,在此基础之上再反复修持,这一点务必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