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12课
前面讲过,有些人认为修入定需要有执著,有些说不能有任何执著。实际上,最初就对一切不执著具有很大过患,对于修行过程必须详细分析。
虽然修禅定的人都想马上断除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然而有些人入于一种无念的境界,有些住于一种明乐的境界。要想真正入于现空无二的境界,最初一定要用中观理一一抉择,通过抉择了达心的本性之后再入定,才是应理的。当然,在真正入定境界中没有任何执著相,这一点不论显宗还是密宗都如是承许。
戊三(广说此理)分二:一、抉择真实修行之义;二、宣说彼之歧途。
己一、抉择真实修行之义:
如是远离四边戏,若于四边皆不执,
除四边外无执相,故许无有执著相。
所谓离四边是指远离有、无、有无二俱、非有非无四边戏论,如果对这四边皆不执著,那么因为除四边外再无其他执著,故承许无有任何执著相。
远离四边也可以理解为远离四种执著。以中观推理或者上师窍诀抉择之后,便会知道此四边皆不存在。如果于四边皆不执著,便可将所有执著一并遣除,因为整个世间没有四边不能包括的执著。
离四边=断一切执著
中观一般讲离四边,但也有其他说法,如龙树菩萨在《中论》里依据《宝积经》等大乘经典抉择了远离八边,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也有些论师抉择了远离三十二增益。
虽然说法不同,但其实一切执著戏论均可用四边涵括,也即除四边以外,世间再无其他执著相。为什么呢?因为凡夫人的分别念中只能显现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种执著,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执著显现。一旦通过修行遣除障碍之后,离四边的境界就会逐渐呈现。
因此,应该承许最后真正入定时,包括空在内的所有执著都应断除。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师在无意间听闻这句话而开悟。《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若对微如毫端之名相产生执著,亦不得究竟佛果。”诸多般若经典、中观论著中都讲过,最究竟的入定无有任何执著相。
虽然最后入定无有任何执著相,然而最初却不能无有执著,现今很多修行人对此非常迷惑。下面进一步宣讲修行的歧途。
己二(宣说彼之歧途)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争议。
庚一、真实宣说:
若说无有执著相,有些愚者初不执,
一切放松真可笑。众生平庸过放松,
流转三界轮回中,无需仍旧再三劝。
虽然经论说入定时无有任何执著相,但有些愚者未能了达其义,劝告他人最初就要对一切都不执著,于平庸状态中放松安住。这种说法实在可笑,众生因为无始以来平庸散漫过于放松,才不断流转于三界轮回当中,现今无需再三劝他们放松。
无执著,即是禅定波罗蜜多
无论显宗经典,还是密宗续部都一致宣说:无有执著即是禅定波罗蜜多,真正的禅定远离了四边戏论。
对于这一观点,有些非禅宗根基者,包括个别喜欢学术研究的人经常毁谤,认为这种说法不应理。他们这样妄下断言,缘于没有认真翻阅释迦牟尼佛的《大藏经》,实际上,禅宗所宣扬的不执著非常符合教义。
最初不执是歧途
虽然在究竟入定时无有任何执著相,但不论自己修行还是教导他人,如果最初就什么都不执著,则显然不合理。比如,一个人刚入佛门,法师连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基础法门都不对他讲,就让他如如不动地坐禅,什么都不要执著,还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他就断了世俗方面的善根,并且因为没有学过中观、般若,也没有密法和禅宗的直指窍诀,除了利根者以外,根本领会不到不执著所蕴藏的甚深内涵。
以前我和一位法师一起去汉地,他见到谁都说:“你们要观空啊,《金刚经》中说了要把一切都空掉”。事实上,这样一味强调“空、空、空”或者“放松、放松、放松”,不一定合理。以后,大家如果回到汉地寺院或者去一些佛教团体,这种感觉会特别强烈。很多人都提倡坐禅不要执著,要放松,说《金刚经》里如何如何说。
藏地也有这种现象,像噶举派个别修行人不经闻思便在山洞长期闭关禅修,心里只是想着什么都不执著。宁玛巴也有个别人对《七宝藏》《四心滴》所讲的道理一无所知便开始盲修瞎练,觉得只要什么都不执著即可。实际上,这是修行中最大的一个歧途,具有很大过患。
那是不是不能放松安住呢?并非如此,在适当时候放松完全可以,但不能一味放松,尤其不能在最初就完全放松。如果对方没有一定佛学基础,对人身难得等基本佛理还一窍不通,也没有上师的窍诀,劝他不执著、放松,肯定不合理,是非常可笑的。
凡夫已很放松,无需再劝
麦彭仁波切语重心长地说:众生无始以来已经足够放松散漫,以致没有修持什么善法,未以正知正念守护自相续而不断流转于三界当中。所以,毫无必要再劝他们放松。
以前有个人告诉我,在他们家乡人们过年团聚时,要准备上百道菜,我说,我们这里过年也就做两三个菜。其实,做那么多菜有什么意义呢?最后大部分都要倒掉。这样生活一方面过于浪费,另一方面也太散乱、放逸了。有些人听了可能想:“生活就应该放松一点吧,学院纪律太严,学修太紧,生活太艰苦了”。其实,作为修行人务必要明白,我们之所以不断在轮回中轮转,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正是因为无始以来太放松、太散漫,此生千万不能对自心的修行太过放松,也没有必要劝他人放松。
此“放松”与大圆满“放松”词同义异
虽然大圆满中也有“放松”的说法,如《上师心滴》中讲了自然安住、放松安住、悠然而住等很多安住,其意义却与此处所破斥的放松、不执著,以及前面所说的盲修之无念等有天壤之别。麦彭仁波切在诸多经论中都一再强调,对于词同义异的说法一定要辨别分析。
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对部分大圆满的修行人略有微词。后来,绕萨格西也说:修大圆满最初即自然安住,何者也不执著,这与大和尚摩诃衍的修法相差无几。
麦彭仁波切驳斥绕萨格西说:您老人家可能对宁玛派的教法不太熟悉,宁玛巴所说的自然安住,是在有了一定闻思基础,同时打好共同和不共的加行基础,并依靠上师的窍诀而进行安住。这一点不仅我们自宗,宗喀巴大师的教言中也如是宣讲,希望您再三了解宁玛巴教法到底说了什么再做定论。
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与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完全相符,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自释》中说:最初即入于空的说法纯属邪说。他在《法界宝藏论自释》中也说:自认为修密法阿底约嘎的“大牦牛们”,你们认为自己所有的分别念是觉性菩提心,但你们连觉性妙力和妙力的作用二者尚且分辨不清,更何况真正的觉性菩提心本体?
自他如何正确放松
总之,最初丝毫没有认识心的本性,就自然放松、安住具有极大过患。希望大家以后不论弘扬佛法还是自己修持,首先,自相续一定要对现空双运的道理生起定解,之后再自然放松安住,这即是麦彭仁波切的修行窍诀。
你们很多人以后都会摄受弟子,这时不能一开始就让他们放松、安住。首先,应让他们供水、修加行、磕头,闻思《亲友书》《大圆满前行》等简单的法,然后次第闻思一些显密教典。打好稳固基础之后,再对其宣讲有关空性和认识心性方面的教言,之后再让他们自然安住。这是最为稳妥的修行方法。
庚二、遣除争议:
假使彼等本未知,声称我等识本面,
认识胜义本面者,必须断定实空义,
所谓迷现自与他,谁人皆知何须修?
有些人本来并未了知实相,却声称自己已经认识了实相本面,实际上,真正认识胜义本面者,必须断定万法的本体为空性,对真实空性的意义深信不疑。否则只是对于迷乱的显现说自法他法,这谁都能知道,又何必精勤修持呢?
暂时不执著,并非认识本面
有些修行人既没有上师的窍诀,也未听闻任何经部或续部的教理,更没有定解,但因为安住时有一种明清的觉受,感觉非常舒服,这时心里好似什么都不执著了,由此便认为自己已经认识了心的本面。
有个人曾对我说:“我可以什么都不执著地坐禅很长时间,只是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有点饿……”我想他可能并未认识心的本面,真正认识本面的人显现上可能会饥饿,像以前有些高僧大德那样,实际上不会有这种执著。他的话其实挺矛盾的——自己什么执著都没有了,只是肚子饿的时候开始分别执著。
对于这些本未认识心的本面却自称认识的人,麦彭仁波切说:你们还是应该认真想一想:无论依靠显宗的中观等观察方法,还是密宗的上师窍诀,真正认识自心本面时,对实空之义必定会生起殊胜的定解。此种殊胜定解,你是否已经具足了?
于实空义生定解,才是认识本面
所谓认识本面,并不是仅仅不产生念头,或者仅于明乐的觉受中安住,舒适安闲。真正认识胜义本面时,会断定心等一切法的本性为“实空”,即通达万法现空无二的实相义,这种决定性的定解必不可少。此处的“实空”,并非前文所讲的格鲁派之“柱子本体不空,以实有而空”,而是说万法非实有,远离了一切戏论。
认识心性的途径有很多,有从理论上获得认知,有依靠窍诀认知……无论怎样,通过自之智慧抉择之后,了知心的本性明空无二,从空分来讲与虚空无别;从明分来讲,空当中可以无碍显现。
这个道理,以言词宣说仅是理论概念,于相续中生起了坚定不移的定解,才算真正认识了本面,这时哪怕成千上万个智者站在你面前予以否定,你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或退转。如果得到了这种境界,说明你已经认识了胜义本面,否则,就不能算真正认识,只是自以为证悟而已。
远离盲修
若未通达实相本面,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迷乱显现就会起种种分别,比如,执著自心不是他人的心、自心无所有、这是光明的心,这是空性的心……实际上,这根本不算认识本面,这种认识非常浅薄,如果将此称为大圆满或禅宗的证悟,不要说学过宗派的人,包括牧童在内的所有人都能证悟了,何必还苦苦修行呢?
有些人觉得自己认识了空性,实际上,认识分为了解、觉受、证悟等诸多分类,应该善加辨别。因为欠缺理论知识,有的人将本来不是的境界妄执为证悟境界;有的人虽已处于某种境界,然却不知道。
我一方面非常赞叹实修的人,因为人生如此短暂,若未实修仅在口头上说没有很大意义,但另一方面,也不赞同有些实修者不学理论的行为,如果欠缺理论引导一味盲修,很容易修偏,这样即使花了很长时间、下了极大功夫、修了诸多法门,最后也收效甚微。
丁二(建立自宗)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辨别正修与盲修。
戊一(加行)分二:一、辨别歧途;二、真实抉择。
己一(辨别歧途)分二:一、宣说歧途;二、分析此理。
庚一、宣说歧途:
假使观察心形色,生处住处与去处,
尔时若因皆未见,认为已经证空性,
法理极为甚深故,此乃歧途危险大。
假如观察自心的形状、颜色、生处、住处和去处时,因为没见到这一切,便自认为已经证悟了空性,事实上,实相法理极为甚深,这种认知是一种歧途,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未见到心的形色等,不等于证悟
在观察自心的过程中,会发现心既没有白、红、蓝等颜色,也没有四方形、圆形等形状,一一观察心之最初的生处、中间住处、最后去处等,何者也不可得。此时,很多欠缺教理知识的人,经常自以为证悟了心的本体为空性。事实上,佛法的道理极为甚深,翻开诸传承上师、持明者的教言就不难发现,不要说大圆满的正行,上述增上慢者加行是否究竟,都很值得怀疑。
虽然极个别前世具有殊胜善缘的人,通过上师的窍诀观察心的生处、住处、去处之后,能马上证悟心之本性,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这并非此处所讲的情况,对此一定要分清。千万不能仅凭个别案例,就认为自己也能轻易证悟。
误入歧途,危机四伏
麦彭仁波切于此处劝诫说,实相之理极为深奥,如果认为这即是证悟了心的本性,实际已经踏上了歧途,这样修行具有很大危险性。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心的来龙去脉,知道了谁都不知晓的东西,由此而证悟了心的本性,自此成为众人敬仰的大成就者,再不必千辛万苦地积累资粮,也不必修其他任何法,可以开始自己的弘法利生“事业”,广传大圆满了……由此误人误己,造下深重的罪业。
有个别上师以盲导盲,经常为弟子“指点”心性,问:“心有没有颜色?”弟子答:“没有颜色。”又问:“有没有形状?”答:“没有形状。”问:“那心是从哪里来?住于何处?”如此一一询问后,弟子答:“什么也找不到。”这些上师便认证说:“你已经证悟了空性,现在可以出去弘扬佛法了。”然而这位弟子弘法不到几天,就暴露出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下面的眷属看到后便开始诽谤……
这如何能叫证悟呢?这样的人应该好好闻思修行。佛法的道理非常甚深,如果仅仅因为找不到心的颜色、形状、来去住处,就自认为证悟了大圆满、大手印,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会为自他带来危险。我们学院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的事。
此种观察只是前行
实际上,这样破心房只是最初的观察,大圆满不共加行中有身加行、语加行、意加行,在意加行中有这种观察。也就是说,这种观察仅仅是一种前行法。上师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有这方面的广述,无垢光尊者的“三大讲义”(《前行修心七法讲义》《正行光明藏讲义》《直断本住讲义》)中也作了详细阐述。
此种观察方法与中观的观察方法也很相近。观察之后,你会认识到心的颜色、形状、来龙去脉等一切都了不可得。而认识这些并非就是证悟,现今心理学家或其他领域的学者也都知道心没有颜色、形状……他们是否都成了证悟大圆满的瑜伽士呢?当然不是。
从一方面讲,这是认识心性最好的一个阶梯和前提条件,如果能继续深入,很有希望证悟,但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未能善加抉择,秉持错误的见解和行为,盲目断定自己证悟了,就已步入歧途,非常危险。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能提高警惕。
庚二、分析此理:
心本不是色法故,谁亦无法见色等,
仅仅未见若认为,已证空性极荒谬。
自心原本就不是色法,故谁也无法见到形色等,如果仅仅因为未见到形色,便认为已经证悟了离戏大空性,那简直太荒唐了。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色法具有颜色和形状,而非色法的意识不存在颜色、形状等。
心本来就不是石头、瓶子等色法,所以,不要说学修宗派的人,即使未皈依佛门的人,包括山上的牧童,也不会见到心的颜色和形状。若以“没有见到心之颜色形状”为由,而认为证悟了心之空性,那实在太荒唐可笑了。
下面以比喻说明:
百般观察人头上,不可能见畜生角,
若说未见彼者故,已证空性人皆证。
譬如,即使经过百般观察,也不可能在人头上找到牲畜的角,如果因为未见到角的缘故,说自己已经证悟了人的头为空性,那么人人都能轻易证悟空性了。
人的头上本就不长角,但据说,藏地朗达玛国王头上长了一个牛角,新加坡有一个人头上也长了一只角。当然,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一般人的头上根本不会长角。
证悟并非如此简单
若经百般观察,发现人的头上没有牛角,因为没见到牛角而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人的头为空性,那么人人皆可证悟了。这与刚才所讲的再三观察心没有颜色和形状,便自认为见到了心的本来面目、证悟了心为空性的道理一模一样。如果以此类推,凡是见到一法上不存在另一法,都可以叫证悟空性了。如此一来,所谓证悟也不是一件难事,修行人毫无必要千辛万苦依止上师、长期精进修行,诸位圣者也没有必要以“极稀奇”等言词加以赞叹。然而,证悟绝非如此简单。
小乘声闻中有些增上慢修行人,因为长期在寂静处精进修持没有产生粗大的烦恼,便自认为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其实他们并未获得圣果,在返回城市后又开始产生烦恼。现今有些人也是如此,本来没有证悟空性,却自以为证悟了。
如何印证自他是否证悟
怎样验证自己是否证悟了呢?应该详细对照传承上师的教言进行印证。如果本未证悟自以为证悟了,自己独处的话,危害也不是很大,但如果去城市弘法利生,在愚昧无知的情况下做出一些自害害他的行为,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时我会想,藏传佛教的“转世制度”应该值得重新审视。认定某人是活佛,应该具足真正的理由,如果只是为了吸引信众或者其他目的,将本不是活佛的人认定为活佛,不仅自己造下严重的恶业,还会对他人造成极大危害。
听说在座个别人也经常给别人做印证,但你们是否确定自己真的证悟了呢?很多人问我的时候,我都不敢给他们印证。我听有些人描述自己的境界时,觉得这与传承上师所讲的大圆满境界十分相似,但我也不敢说“对,你已经证悟了”,只会让他继续修持,观察自己对众生的悲心、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是否增上了,如果越来越增上,说明可能已经证悟了;如果没有,则不一定。
事实上,印证是否证悟了空性并非易事,不是自己感觉或者听别人说“一切都是空的,对何法都没有执著”,就认定自他已经证悟了大圆满或大手印等境界。我们一定要对照传承祖师的教言再三观察,就如麦彭仁波切所言“法理极为甚深故”。如果并未证悟而自以为证悟了,觉得自他什么事都可以做了,肯定不合理,这样不仅对他人不利,对自己今生的修行以及来世都有极大危害。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重视。
在本论中,麦彭仁波切对于相关修行和密宗修法等问题讲得十分清楚。末法时代,很多修行人对佛法教义学得不够深入,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文字上。因为对很多问题都一知半解,致使他们不仅常被自己的妄念欺骗,还经常欺骗他人,说自己证悟了空性等等,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总之,此颂以比喻说明了观察到心没有颜色和形状,不算真正的证悟。虽然修大圆满时有这样一个抉择自心为空性的方法,但这只是前行当中的一种抉择法而已。
己二(真实抉择)分二:一、自宗如何抉择;二、观察他宗所许。
麦彭仁波切自宗所承许的通达空性的界限,或者说证悟,是如何抉择的呢?下面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庚一(自宗如何抉择)分二:一、说真实义;二、以喻说明。
辛一、说真实义:
是故以理而分析,若见真正之实相,
彻底了达自之心,如幻本体无实有。
所以,通过各种理证分析之后,如果真正现见了心的实相,就能彻底了达自心如梦如幻、本体空性无实的本性。
以理观察,可生定解
刚才讲了,知道心无有颜色、形状等,不等于证悟了空性。那该通过什么方式抉择呢?应依靠中观五大因等理证详细分析,观察自心是有故不生,还是无故不生;心与心所是一体,还是异体等。大圆满中观察心的生、住、去处也属于一种理证方法,《宝积经》等很多经典中也讲了这种观察方法。
之所以强调以理观察,是因为虽然圣教所说的心为空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圣教是依靠信心来了知,而理证则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观察之后了知,由此生起的定解非常稳固,因此它属于利根者的行径。
概述观察方式
以理观察的方式非常多。上师如意宝著的《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当中,前面部分全部以中观方法抉择心为空性,之后以大手印的方法抉择心之自性安住。
无垢光尊者在“三讲义”之一的《直断本住讲义》当中,分别讲了前行破心房、正行直指觉性本体、后行觉受之护持方法。其中前行破心房中通过三种观察(一、观察生住灭,二、观察一异体,三、观察直见本性),对心的本性做了抉择。
记得以前上师如意宝从印度回来不久,就传讲了《三大讲义》,当时我给少数汉族弟子传讲过,我把《三大讲义》中的《前行修心七种讲义》和《正行光明藏讲义》译成了汉文;《直断本住讲义》只做了口译。去年上师如意宝讲《上师心滴》的时候,我重新翻译了《三大讲义》,现在它被收录在《上师心滴》里。
如果大家觉得学修整部《上师心滴》很困难,可以重点修这三个法。得过无上大圆满灌顶、圆满五十万加行、对大圆满法有不共信心的道友,还是应该多修一下《上师心滴》。法王如意宝已经给我们传了这部法,将法本一直放在书架上从来不看、不修,真的有点可惜。
应生何种定解
以各种理证对自心详细分析之后,若能真正见到心的本来实相,就会了知自心从空性方面讲,丝毫不成立,本体为空;从显现而言,如幻如梦、自相不灭,就如八大幻喻所讲的一般。也就是说,真正照见自心本面时,就会了达诸法虽然如幻如梦地显现,却没有丝毫实质,乃是无来无去、无离无合之本体。
虽然此处所说的“空性”“不存在”等与前面入歧途者的言辞基本相同,但实际意义却有天壤之别,以语言只能以这种方式来指点,大家从文字上可以相似了知。
知后就要起修
了知之后,还需依靠上师的窍诀,或在上师引导下如理观察、长期精进地修持,如此方能真正通达心性现空无二或明空无二的境界。利根具信者通过虔诚祈祷上师、精进修行,即生就可以证得此殊胜稀有的境界。麦彭仁波切在后文中也说:有些利根者,上师对其稍作指点,便可以彻底通达心之本体。尤其前世曾被善知识摄受、修持过密法的人,今生依靠殊胜的因缘值遇善知识之后,依靠上师的指点和窍诀马上开悟的现象确实存在。
麦彭仁波切于此处宣讲了修行入定的最胜境界,这实际已经讲了大圆满,虽然未讲其他窍诀,但从文字上已经做了指点。真正以理观察、如理修行之后,自宗行人应该可以通达此明空无二的境界。
《定解宝灯论》的内涵也需要你们每个人自己去挖掘,我自己有的、通达的,基本已经挖掘出来宣讲了。更深奥的含义需从《上师心滴》或有关实修方面的典籍中去找。我在这里只是为大家指点一下,就像你们去自由市场时不知道哪件东西最珍贵,最值得拥有,我为你们做指点一样。
下面以比喻说明这一境界。
辛二、以喻说明:
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
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
此时,就像直视面前的虚空一样,自心正在起心动念时,也是离戏之空性。这种定解必须从内心当中深深生起。
心的本性从空性来讲无有任何实质,从显现来讲如幻如梦。此种境界,有些人以理观察后便能通达,对于未通达的人,麦彭仁波切在此以比喻说明。
现空无二无别
从空的方面讲,自心正在动念时,无论现起嗔心、贪心还是其他分别念,其本体都是空性的,就如直视前方虚空时,境界中一无所有一般;从现的方面讲,虽是空之本体,却可以起现贪、嗔等各种分别念。
现和空实际无二无别,就如大海中正在起现波浪时,波浪的本体从未离开大海,同样,内心正在起现各种分别念时,其本体从未离开空性。
以“烦恼即菩提”说明
显密教法中都有“烦恼即菩提”的说法。为何说烦恼即是智慧呢?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十三品中说:“转依也只是以因烦恼清净而显现功德,并非承认从烦恼之因,转依成功德之果即由不清净变为清净,因为所有罪业烦恼均不是清净之因或本体,也就不可能转依为功德。”
关于转依有不同说法,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所谓烦恼转依,并不是说烦恼作为因,智慧作为果,两者是因果关系。烦恼本是忽然而现的客尘,认清其空的本体之后,客尘便自然消尽,智慧本面自然现前,此即分别念转依为智慧。
也就是说,嗔心等烦恼的本体即是智慧,只是在认识和不认识方面有所不同,就像王子虽沦为乞丐,但仍是国王的儿子,只是人们不认识而已,当了知真相之后,他终究会成为具权威的国王。同样,人们正在起心动念时,心的本体即是智慧,即为空性,就像直视虚空一般。
深深生起定解
这种定解必须深深地生起。所谓“深深”,是指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从心坎深处生起真正决定性的定解。一般寻思者都会说“烦恼即菩提”“起心动念是空性”等言词,但真正的境界并非词句所能表达,有时越空谈,离自然本智越遥远。
在布玛莫扎、莲花生大士、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诸传承上师的窍诀宝库中,蕴藏了多不胜数的教言如意宝,只要我们具足信心的钥匙,自相续定会获得最胜的珍宝。
以前法王如意宝每次讲《定解宝灯论》时,都要求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偈颂。我也是在前面偈颂还不会背时,就会背这两颂了。当时我对密法的信心非常大,对大圆满和中观的甚深境界十分羡慕,经常想:如果自己今生未能通达这一境界,祈愿来世一定要遇到殊胜的大圆满法。
根登群培曾说:他离开人间的时候,抛下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觉得可惜,只是对他的智慧有点惋惜。我也经常这样想:我人死了倒不可惜,但如果后世遇不到宁玛巴这样殊胜的法,或者变成牦牛看不懂法本,就实在太可惜了,那时该怎么办啊!
总而言之,应了知正在起心动念的心为空性,就如直视面前的虚空一样,这一定解必须从心坎深处生起。这即是空性智慧,也是麦彭仁波切所讲的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