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11课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共抉择了七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抉择见解并遣除见解的歧途。应当了知,世俗中需要遣除追求自我寂灭的发心(歧途),胜义中必须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二无我空性,这两点对于生起殊胜定解来说必不可少。下面讲第三个问题:
争议
关于第三个问题“入定有无执著相”,藏传和汉传佛教各教派说法各异,存在一些争论。有些人认为坐禅过程中一定要有执著,否则就如睡眠一般毫无意义;有些认为入定时不能有任何执著,否则就障碍了修行的本体,像藏地许多修大手印或汉地修禅宗顿悟法门的人,通常认为修行过程中即使对善法也不应执著,入定时应如如不动地安住,不能有任何分别念和执著。
遣疑之必要
有些道友很喜欢坐禅,想必在这方面也心存疑惑。如果没有上师的亲传教言,修的时候很容易搞错。现在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刚入佛门就马上修寂止、拙火定、风脉明点,或者什么都不执著而入定,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我不太赞同这种做法,首先要多闻思佛法,增加自己的分别念妙慧。如果想修密法,应该在一两年内修完五十万加行打好基础,同时多积累世俗方面的善根,之后再修如如不动的禅定或者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这样修行才有可能成功。
之所以不希望大家一开始就修禅定或风脉明点,是因为这些修行虽然很好,但里面有很多歧途,如果不具足上师的窍诀、没有打好基础、不了知其中的道理而盲目修行,确实非常危险,很容易修偏导致精神出现问题。当然,如果打好了各项基础,并按照传承祖师的教言修,肯定不会发疯。虽然密宗成就者有时会有一种“疯狂行为”,但这并非精神不正常,而是一种自在相。自古至今,修密宗大圆满最后虹身成就的现象多不胜数。
有些闻思多年的道友在实修的时候特别紧张、害怕,总担心自己修偏了、修错了,实际也没有必要。人在的心情不好、身体不适的时候,精神状态可能会不太好,这不一定与修法有关,而是由自己前世饮酒、扰乱众生心识等恶业造成的。这时自己应该虔诚祈祷上师三宝,道友们也要给予帮助鼓励。大多数人在几天或一两个月之后,就能恢复正常。
汉地也有一些盲修的现象。以前,我曾问过一些汉地修行人是如何修的,也询问过他们的境界,发现有些人的修行不容乐观,不仅次第颠倒,而且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修法师承何处。要知道,传承上师的境界非常重要,如果师父自己从来不禅修,那他传的修法难免令人心生疑虑。
希望大家一定把“入定有无执著”的问题搞清楚。掌握坐禅的要领,尤其具足传承上师的窍诀十分重要。
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分三:一、遮除不合理之观点;二、建立自宗;三、以承上启下而结尾。
丁一(遮除不合理之观点)分三:一、说他宗;二、略说正修与盲修;三、广说此理。
戊一、说他宗:
护持正见修行时,有者说何皆不执,
所谓不执一切义,分为正修与盲修。
在正行入定护持实相正见时,有的人说对于任何相均不应执著。所谓一切不执著而安住的意义,实际分为正修与盲修两种。
先抉择、后护持正见之必要
此处,麦彭仁波切主要讲如何护持正见,在这之前首先抉择了正见。抉择正见非常重要,不论修大圆满本来清净、大中观离一切戏论,还是禅宗不执著一切,都需要先具足正见,否则修行就成了空谈。
很多禅宗典籍在抉择正见方面讲得不是很明显,以致现在很多修行人常把见和修混为一谈。当然,顿悟利根者对于见和修都能了然于心,这从自古以来无数修行人依靠禅宗法门获得成就便可了知,但对于有些钝根和中根者而言,在最初抉择正见方面却不是很理想,如此修行势必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局面。我并非驳斥禅宗,只是想说这种现象的确存在。
因此,首先需要抉择正见,之后将正见落于实处修持;修行也是在护持正见。比如,以中观理正确无误地抉择了远离一切戏论的正见之后,如果不修行,此见解很快就会消于法界,故而生起正见之后,努力护持非常重要。
不执著而安住分正修和盲修
在颂词当中,对于有些人说一切都不要执著,麦彭仁波切认为,不执著的意义分为正修与盲修两种,即有正见和邪见的差别,对此必须善加观察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颂词中“有者”的范围非常广,印藏许多高僧大德以及诸多修行精进者,都认为入定时对什么都不要执著。
当然,若能真正依照中观、大圆满或禅宗的教法,首先打好因果观等正见基础,最终不执著而入定,是非常好的。若非如此,很容易入于邪道。萨迦班智达非常反对“什么都不执著”的盲修瞎炼,并在很多论典中予以破斥,他在《辨三戒论》中说:有些汉地禅宗大圆满修行者和藏地大手印修行者的见解,在何者也不执著方面与外道无有差别。
实际上,禅宗没有“大圆满”这种说法,大圆满是密宗术语。汉地禅宗虽然不属于密宗,但与密宗也有相似之处。
总之,麦彭仁波切认为,所谓的“一切都不执著”分为正修和盲修两种,对于正修应该随喜,对于危险的盲修则应该防范,一定要善加辨别。
戊二(略说正修与盲修)分三:一、正修之相;二、盲修之相;三、以喻阐明此理。
己一、正修之相:
正修远离四边戏,圣者智慧之面前,
现见一切不存在,故自然灭执著相。
明空无二之境界,如同目视虚空中。
正修是指在远离四边戏论的圣者智慧面前,真实现见了一切法皆不存在(这种不存在并非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时自然灭尽一切执著相。此明空无二的境界,犹如目视虚空一般。
刚才讲“不执著”分为正修、盲修两种,那何为正修呢?在远离有无等四边的圣者智慧面前,比如在第一地菩萨入定境界面前,万事万物皆不存在,所谓不存在,也并非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即为正修。
《入行论·智慧品》亦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意思是,如果在智慧面前,有实无实法皆不存在,其余的二俱、非二俱也了不可得,心无有任何所缘,此时已住于无所缘的最寂灭境界。
在中观的修行次第中,有的执著与无的执著皆不合理。般若经典里这方面的教证非常多,如《般若二万五千颂》云:“善来,善男子,修习般若,一切法不执,一切法不住,因般若波罗蜜多无住,无能过于彼者。”
因此说,在圣者入根本慧定或智慧面前,现量见到一切都不存在,这是正修。凡夫人如果心静下来安住,有时也会有相似的境界,感受到在自己心前有无是非等都不存在,一切皆由分别念所造,除分别念以外,万法的本体丝毫不存在。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上师的窍诀或者中观修法真正入于此种境界,自然而然会灭尽所有的执著相,这就是真正无有执著的禅定。
这种境界非常高,它是一种明空无二的境界,从空性角度无有任何执著,但并非落于一种单空,而是明分不灭。就像我们直视虚空时不会生起任何执著,虽然没有执著,但虚空却可以起现一切法。
己二、盲修之相:
盲修无念和尚宗,未察直直而安住,
无有胜观之明分,如石沉海平庸住。
盲修是指无所忆念的和尚宗,即不做任何观察,无念地呆呆坐着,无有胜观的明分智慧,就如同石头沉于深海一般平庸地安住。
何为盲修
盲修也叫无念和尚宗,是指坐禅时任何忆念都没有,对一切都不观察,一直呆愣愣地坐着,始终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盲修非常危险,大家务必要注意!
有些修行人根本不闻思,自以为坐的时间越长,境界就会越高,故而特别沉迷打坐,通常早上起来坐一小时,晚上睡前坐一小时,平时一进佛堂,就盘脚坐着。有些初学者特别在乎盘腿,但练了几个月也盘不好。实际上,盘腿不是最重要的,暂时盘不好也不太要紧,但很多人都特别执著,觉得自己一定要金刚跏趺坐,一定要结好各种手印,这样坐禅才会得到境界,别人看了才会赞叹……
为何称其为盲修
造成盲修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胜观智慧,即对于为什么心等一切法为空性、为何对一切都不能执著等方面不做任何观察和分析。
所谓胜观,是指现见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是妙观察智的智慧分。真正的入定需要具有胜观智慧,而没有胜观之明分的无念修法,就如同《水木格言》中所说:“百年住于水中,石性干燥而存。”石头沉在大海里一百年,也不会被水湿润而改变干燥的本性。
也就是说,如果什么也不想地无念安住,没有抉择正见的胜观明分,即使安住一百年,自己的出离心、慈悲心、智慧等也不会有点滴增上。堪布根华说:“灭除贪嗔痴等烦恼的功德、慈悲菩提心以及诚信因果等内心中应当生起的种种道相一无所得,这显然是一种盲修。”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
实际上,没有胜观智慧的安住,很可能是安住在阿赖耶识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云:“意识融入阿赖耶识,顷刻出现明而无念之状态。”安住在阿赖耶识或阿赖耶当中时,什么执著都没有,不仅非常舒服,而且有一种相似的明清感觉,但这并非真正认识了法界本面。
现今,城市人每天为了生活和工作奔波忙碌,经常感到身心疲惫,因此很多人喜欢禅修,想让心静下来,但这样不接触外面眼花缭乱的世界,暂时将一切放下来的静坐,只是无念和尚宗而已,其中缺少了胜观的明分,即没有以中观教言对诸法进行观察和分析,更没有通过上师窍诀认识心的本面。
“无念和尚宗”主要指谁
所谓和尚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讲,包括禅宗在内的所有汉传佛教宗派,均可称为和尚宗。但此处所破的“无念和尚宗”,主要指摩诃衍大和尚在藏地所提倡的观点,即不分善恶、不行善法、初始就何者都不执著、一味坐禅等,并非指汉地的禅宗等。就像前面讲嘎单见解是无遮,并不是说所有嘎单派修行人都持那种见解一样。
希望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个问题,不要由此而认为所有的禅宗都是非理的无念和尚宗。从禅宗祖师的传记以及现代禅宗大德的教言来看,他们大多数刚开始并未遮止一切取舍善恶的行为。
此说法的历史依据
“无念和尚宗”的问题在藏传佛教历史上争议较大,但解释《定解宝灯论》的多数大德都认为,此处针对的是摩诃衍当时所提倡的观点,因为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藏传佛教从拉托托日始创,至松赞干布真正弘扬,历经了五个朝代,之后,国王赤松德赞培养了诸多翻译家和班智达,至此,藏地佛法步入了鼎盛时期。
当时,国王赤松德赞从敦煌迎请禅宗顿门派大师摩诃衍来藏地弘法,但这位大师的观点与藏地本有的某些教派观点有一定冲突,最后导致藏传佛教分成两派,一派认为需要先观察后入定;另一派认为应直接入定,无需观察,何者都不应执著,此即摩诃衍的宗派。他认为无论被黑狗咬,还是被白狗咬,都会出红色的血,同样,好的执著和不好的执著均为轮回之因,因此,对什么都不用执著,自然安住即可。
当时,国王的王妃修学摩诃衍的和尚宗,逐渐很多人都开始不取舍因果、不断恶行善,致使整个藏传佛教内部出现一些混乱。这时有人提醒赤松德赞说:静命论师曾经授记,他离开藏地以后,他的教法如果出现混乱或者内部产生不和,可以从印度迎请莲花戒论师,即嘎玛拉西拉(梵语)尊者来遣除争论。国王于是派人前往印度迎请莲花戒论师。
莲花戒论师入藏后,与摩诃衍辩论了很长时间。《布顿佛教史》中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但这方面最可靠的资料应该是后来一部叫《巴协》的史书。《巴协》是西藏重要的历史文献,又称《桑耶寺详志》,造于公元8世纪,其中记载了赤松德赞于藏地弘法的详细情况,是藏地公认确凿可信的历史资料。
根据这些史书记载,他们二人经过长久辩论之后,莲花戒论师最终通过比喻击败了摩诃衍。什么比喻呢?
摩诃衍认为:他所提倡的什么都不执著的见解,从开始到最后都是最高的,就像大鹏飞于空中,而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见解则如同猴子爬树一般。莲花戒反问:无论大鹏在空中飞得多高,最初它是否从地上起飞?最后是否落于地上?摩诃衍承认确实是起于地亦落于地。莲花戒论师说:由此可以说明,最初不能遮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见解,就像大鹏鸟需从地上渐渐飞入高空一样;最后也不能远离因果之见,正如大鹏飞得再高仍要落地一样。所以,你们对善、恶等一切法皆不执著的观点并不合理。对此,摩诃衍无法辩驳。虽然汉地有些史书说,这次辩论最后摩诃衍获胜了,不过整个藏地普遍认同莲花戒论师获胜的说法。
关于这段历史,藏传佛教有两种说法:一是刚才所说的莲花戒论师与摩诃衍面对面进行辩论;另一种说法是二人并未真正见面,是写信给国王赤松德赞,通过他转交书信的方式进行辩论。不论他们见面与否,辩论的结果都是国王赤松德赞不允许摩诃衍继续留在藏地弘扬佛法,摩诃衍自此离开了藏地。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讲述过。
还有些人认为,莲花戒与摩诃衍并未进行过辩论。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因为当时国王赤松德赞见到莲花戒论师胜出,便劝请他就这场辩论的内容造论。后来,莲花戒写了三篇《修习次第论》,将摩诃衍的观点以及如何对其驳斥等写得非常清楚。这在《敦煌史》和《巴协》史中有可靠的记载。
其他大德的观点
对于摩诃衍的见解,无垢光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自释》中说:“阿阇黎大和尚的密意,寻伺者未能了解、接受,从实际意义来说,其密意完全符合正法。”后来,藏传佛教中有人误传说:无垢光尊者认为和尚宗非常合理,只是藏地福报太浅薄致使未能接受。实际上,我们翻阅了无垢光尊者的所有论典,也找不到“藏地福报太浅,以致未能接受大和尚之观点”等字眼。
怎样把无垢光尊者《实相宝藏论自释》里的这句话,与麦彭仁波切此处的意义相结合呢?无垢光尊者的意思应该是,修行至最究竟境界时,无有任何执著这一点并没有错,而所谓的“寻伺者”并不是指莲花戒论师等人,而是指那些不了知究竟密意之人。而对于和尚宗最初就断除善恶取舍的做法,尊者也不赞叹。麦彭仁波切此处所遮破的,也即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不执著的观点。
藏地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108位伏藏大师之一的酿·尼玛沃热说:摩诃衍大和尚所说是利根者的行境。他这句话的密意与无垢光尊者的密意无有二致,即在抉择最究竟见解时,摩诃衍这种没有任何执著的观点完全合理。
智悲光尊者、竹庆仁波切也曾赞叹过摩诃衍的观点,但他们也仅从入定角度赞叹,并不赞许不重视世俗善法这一点。对此必须善加区分。
藏地还有些人认为,摩诃衍虽然说什么都不要执著,但他在弘法时,还有一种不做善法的执著。事实上,摩诃衍当时并没强调完全不做任何善法,从他后来给国王赤松德赞写的三封信就能看出,信中说:他在藏地待了多年,这次返回汉地,现有弟子五千余,以后让他们主要念诵《楞伽经》和《维摩诘经》。
我觉得摩诃衍并未完全舍弃世俗方面的善法,只是不太重视而已,而藏传佛教历来对积累世俗善根,如供灯、磕头等都非常重视,所以很多藏人看不惯摩诃衍的做法。也可能是因为教派、民族、传统等综合原因,摩诃衍最后不得不离开藏地。以前,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经常辩来辩去,当时翻阅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
宁玛、噶举并非和尚宗
有些人说:摩诃衍离开时,一只鞋子掉在了藏地,以这样一个缘起,后来宁玛巴和噶举派的部分修行人仍然修持何者也不执著的法门,特别喜欢在山洞坐禅,所以,摩诃衍的部分见解至今仍然留在藏地。
现今在国际上,“无念和尚宗”仍是大家较重视的一个话题,1995年,印度专门召开一次国际性研讨会,有些人就提出,宁玛巴和噶举派可能是无念和尚宗。当时在印度的很多堪布翻阅了大量资料,为这次研讨做了充分准备。当时,南卓堪布还就这一问题的相关历史,在法王如意宝面前请求开示。后来这次研讨并未对宁玛、噶举二派造成任何影响。
解析禅宗
前面讲过,麦彭仁波切所说的无念和尚宗,并非指禅宗,因为禅宗并未在修行之初就对善、恶等何者也不执著。不过,现在有些禅宗行人虽然胸前挂着念珠,却几乎不念咒语,平时也不重视积累世俗善根。我在《藏密问答录》中就这一问题间接讲述过。
禅宗是汉传佛教八宗之一,虽然达摩祖师最初与梁武帝接触时,由于国王过于执著世俗善法不能接受其教法,致使达摩祖师暂时不得不离开,但他后来在湖泊上以缘起观察,发现自己的教法在七代之前会非常兴盛,成就者无数。事实果然如此,从达摩祖师至六祖之间,禅宗十分兴盛,像惠能大师的《坛经》极具加持力。直至七代以后,即在宋朝时期,禅宗才不如以往那样兴盛。清朝末期,虽然有些教法失去了一脉相传的传承,但仍有许多人依靠零散的窍诀获得了成就。
摩诃衍离开藏地之后,将一只鞋留在了藏地,达摩祖师也有类似示现。据《景德传灯录》记载,达摩祖师圆寂后二年,魏使宋云奉命从西域返京,途经葱岭之时,看见达摩祖师一手持锡杖,一手拎一只鞋,赤着双脚,向西翩翩而去。宋云问祖师去哪里?答曰:“我往西天去”。宋云回京后向皇帝禀奏此事,皇帝听后十分惊讶,命人开棺查验,发现棺中仅剩下祖师的一只鞋。这不仅是一种缘起,也显示出达摩祖师生死自在的成就相。以前,印度帕单巴尊者也是在印度某地圆寂后,又在藏地再次示现圆寂。
禅宗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教言极具加持力,与大圆满窍诀比较相似,通过上师指点,弟子马上证悟空性、获得本位的现象非常多,阅读禅宗祖师历史后,就会对此一目了然。
禅宗与大圆满不完全相同
关于禅宗教法,有些人认为它与大圆满无有二致。实际上,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并非一模一样。比如,大圆满的顿超或者说任运自成的修法,在禅宗当中一字未提,也没有这方面的窍诀;有关本来清净方面,虽然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与《六祖坛经》的词句有相似之处,但并不等于完全相同。像无垢光尊者在抉择大圆满见解时引用了很多《般若经》的教证,但这不等于说大圆满见和显宗般若毫无二致。此外,修学禅宗无需灌顶,而修学无上大圆满必须获得大圆满灌顶,否则没有听闻的资格。
禅宗最究竟的密意应该与《般若经》的观点基本相同。禅宗主要修习《金刚经》和《楞伽经》,《金刚经》抉择空性,《楞伽经》抉择光明,由此可抉择出现空无二,禅宗行人依靠这两部经典成就的非常多。藏传佛教当中,《般若经》的空性方面一般用中观论典解释,修行次第方面则用《现观庄严论》解释。
我个人认为,禅宗最究竟的观点与《般若经》非常相合,与大圆满比较相似,但不能说禅宗与大圆满完全相同。密宗大圆满具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窍诀和要点,在这一点上二者有很大差别。
密宗素食观
有些人一听到密宗,就会联想到穿红衣、吃肉的修行人。以前由于地理、气候、食物匮乏等种种原因,藏传佛教当中确实有吃肉的现象,但从密宗教义来讲,吃肉并未被开许。虽然个别续部里说:具有慈悲的人可以吃肉;具有誓言的人可以喝酒,但《大鹏展翅》的作者夏嘎·措珠让卓对此解释说:密宗当中具大悲心者可以食肉的说法,是针对具有强烈的大悲心且有超度能力者而言。每个人可以衡量一下自相续,看看自己是否具有真正的超度能力,如果没有,就不应该以此为借口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我们学院现在大力提倡吃素,我个人也写过一些有关吃素的文章。有些人世间习气较重,即使出家了还会贪执肉味。不过,只要吃素一段时间,这一习气就会慢慢消减。以前,我在马尔康遇到一位出家人,与他谈起吃素的事。他告诉我,他刚出家时很贪恋肉食,晚上经常梦见自己吃肉,但一年以后基本就不想了,现在吃素十多年了,已经完全断掉了吃肉的念头。
有些人认为吃三净肉应该没什么关系吧。夏嘎仁波切曾经从显宗和密宗的角度对此问题做过分析,他引用了很多教证说:小乘开许吃三净肉,这并非佛陀真正的密意,佛陀住世时比丘没有居于一处,而且他们对肉味也无贪著,因此众生以他们为缘遭杀的危险性几乎没有,只不过对于化缘时偶尔得到的肉食,或者在没有任何食物,生命无法维持的情况下,佛陀才允许吃而已。
佛陀后来在一些经典中曾解释过自己先前的说法,如《大涅槃经》云:“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以此告诉世人,所谓食三净肉,只是初始为了帮助修行人断肉的方便之道。《大乘入楞伽经》亦云:“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
为何要断除一切肉食呢?因为食肉的过患非常大,显宗和密宗的很多教典都说,食肉者必定堕入烧热地狱、旁生等恶趣。如《时轮金刚后续》云:“食肉者等类确定无疑将转生地狱中,身躯庞大,亦将转生饿鬼界等恶趣中。”《地藏经》云:“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罗汉问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好食啖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
希望大家能在心里发起坚定的誓言:自己一定要终身吃素!虽然凡夫人无始以来吃肉的习气较重,想马上断除有一定困难,但只要不断忏悔、发愿,一定可以做到。很多道友以前吃过猪肉、牛肉、鸡肉等肉食,有的甚至吃过狗肉、马肉。藏地人很忌讳吃狗肉和马肉,以前个别人在灾荒时期吃过,至今还经常被人诟病。我们以前造过这么多罪业,现在一定要励力忏悔,以后尽量过清净的生活。
去年,法王如意宝让大家读诵《楞伽经》和《涅槃经》。后来法王有一次在课堂上说:他读了这两部经,才知道吃肉的过患如此大。当然,这只是法王老人家劝导大家吃素的一种显现而已。
吃肉的过患的确非常大,下一世很可能由此转生为吃肉的猛兽。大家都看过《动物世界》,猛兽吞食其他动物的场面血腥至极,实在令人胆战心惊。希望大家能够发愿:自己生生世世不要变成吃肉的人,更不要变成吃肉的猛兽。
破斥是为警醒后学者
麦彭仁波切在此破斥无念和尚宗,是为了强调不能在最初就对善、恶等何法也不执著。之所以这样强调,应该是观到了未来会有很多人这样修习,对此做的一种授记。
后来在藏地确实出现一些这样的修行人,他们既没有上师窍诀,也没有系统闻思,就盲目修持大圆满或大手印,只一味强调不执著。汉地也有很多修行人喜欢什么都不观地枯坐。像我认识的有些汉地出家人每天早晚都打坐,我问他们打坐时有没有胜观时,很多人都说没有,只是静静地坐着。这实际都在修什么都不念的和尚宗。
尊者提醒后学者这样修行并不是很好。修持入定时,应该依照传承上师的窍诀、《般若经》的修法,或者大圆满等修法来修;出定后,应该努力行持善法,不能对此毫不执著,如果连念一句经咒、做一件善事都不愿意,肯定不合理。如果真的达到了对何者皆不执的境界,那连饭也不用吃了,因为对饿也没有了执著,但恐怕很难做到吧。
己三、以喻阐明此理:
譬如所谓无所有,中观现见不存在,
无色界信无所有,词同义异如天地。
譬如所谓的无所有,中观宗现见的无所有与无色界众生所认为的无所有,二者词句上虽然相同,但意义却有天壤之别。
经论当中经常会有文字不同意义相同,或者文字相同意义不同的词句,闻思时一定要仔细辨别,比如,涅槃、空性等有很多分类,如果全部以一种标准衡量,肯定不合理。
以喻阐明正修与盲修
譬如“无所有”有两种:一种是中观以五大因的推理将万法抉择为无所有(空性),这是真正非常合理的无所有;另一种是无色界众生所认为的无所有,虽然他们认为一切都没有,但其意义却与前者有天壤之别。
又如,“无色界信无所有”中的“信”是认为之意;“信”也有“有把握”之意,如一个人参加某项比赛时说:“我有信心”;“信”还有自信、自强的含义;佛教中的信则包含了一种定解。
以中观理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后,最后在瑜伽士的智慧面前一切都不成立,这时他通过修行已经真正获得了这种境界。而无色界众生没有任何理由,只是自己认为什么都没有,这与无念和尚宗十分相似。
此颂以“无所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是正修和盲修。无色界众生禅定的开始阶段什么都不观想,盲目地认为一切都不存在,这看似简单,实际上他们信的无所有是邪分别,是一种盲修,而通过中观理或传承上师的窍诀抉择出的无所有,才是非常合理的正修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