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解(2003年版)·第10课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共讲了七个问题,现在正在分析第二个问题“声闻缘觉是否证悟了法无我”。下面继续根据龙猛菩萨的观点阐述此理。
辛二、释彼教义:
此义假立因蕴有,执彼之心便存在,
假立之我因具故,我执之果不会灭。
《宝鬘论》这个偈颂的意义是:如果假立我之因——五蕴存在,那么执著五蕴为整体的心就会存在,也就是说,假立我之因具足的缘故,俱生我执之果不会泯灭。
假立我之因具足,我执之果必生
龙猛菩萨的《宝鬘论》认为,只要执著粗大五蕴存在,缘五蕴整体执著为我的心就不会灭尽。如果阿罗汉对五蕴聚合仍有执著,尚未证悟其不存在,那么他的我执便不会消退,就如《释量论》中所说:因具足时,果必定产生。
依据龙猛菩萨的观点,俱生我执的对境是蕴聚假合之“我”。“蕴聚”在藏文中叫做朋布,喇拉曲智仁波切将其解释为整体,也即粗大的五蕴聚合。也可以说,人我执的对境是缘粗大五蕴之整体产生的“我”。
如何遮破蕴聚
凡夫人无始以来的习气特别严重,始终将五蕴聚合执著为“我”,然而真正寻找时,身体不是我,四肢不是我、头发不是我、心不是我……最后就会知道,所谓的我,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了不可得。
比如,很多道友对自己的房子比较执著,但把房子全部拆成木板、石块等后,就不会再认为这是“我的房子”了。去年我们这里拆房子的时候,有些道友看见自己的房子没了,特别伤心,而有些道友却很高兴,觉得自己再没有我所执的对境了。我当时想,这其实也是一个破心房的窍诀。大圆满中常说“破心房”,即把执著之心比作房子,当寻找心的来龙去脉之后,会发现根本得不到。
破蕴聚无需破微尘
在遮破人我执的对境——缘五蕴聚合产生的“我”时,只需要抉择身体、四肢、头发等诸蕴是不是我即可,不需要进一步详细观察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
同样,当把房子拆成木板、砖头之后,我们就不会再认为那是自己的房子而心生贪恋,没必要再将木板、砖头细分成微尘。这时或许会贪恋木板,但这种执著已属于法我执。
阿罗汉只需破除人我执的对境,即可证悟人无我而获得解脱,不需要继续证悟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为空性。《入菩萨行》《中观四百论》等论典当中,都讲了很多抉择无我的窍诀,其中也并未抉择细微的法无我。如果连最细微的法也证悟了空性,那阿罗汉就圆满证悟了法无我,由此而获得了大乘圣果。
总之,这一颂说明了声缘已经证悟了五蕴假合不实有,因为如果没有证悟,那么俱生我执之果就不会泯灭,由此将无法获得阿罗汉果位,更不必谈菩萨和佛的果位。但对于细微的法无我,声缘暂时无法证悟,而且这对于获得阿罗汉果位而言并非必须,即便真的证悟了,如格鲁派所说的“三乘见道同”,那前面所讲的诸多过失也在所难免。
因为常我虽已断,然依执蕴假立我,
俱生贪境未断故,生起我执无障碍。
虽然断除了常我的执著,然而,众生依执著蕴聚而假立了我,若未遮破俱生我执的耽著对境——依蕴聚假立的我,那么生起俱生我执将无有任何障碍。
断俱生我执,须破蕴聚
虽然通过种种观察方法,断除了遍计常我的执著,但以此根本断不了俱生我执。因为从众生的亲身体验来讲,很少有人会想“我”是一个常有不变的法,而是无始以来都将自己的身体、心识、感受等五蕴聚合执著为我。
缘五蕴聚合产生的“我”是俱生我执的对境,这一点在月称论师的相关教义中讲得十分明显。因此这里说,如果俱生我执贪著的对境——依蕴聚假立之我没有破除,由于因具足果自然产生之故,生起我执之果决定无有丝毫障碍。
断俱生我执,才能出轮回
作为修行人,首要之事就是破俱生我执,因为它会让我们堕于三界轮回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有些人俱生我执较轻,即使遇到重大的违缘和困难,也能坦然面对,而有些人由于无始以来的俱生我执特别强烈,尤其对身体、内心感受等非常执著,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痛苦不堪。有了俱生我执,自然会造业;造业之后,必定投生于三有轮回。
如何断俱生我执
心性本如虚空一样,然而,众生依无明烦恼产生了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而无法了知。依靠大圆满的窍诀,通过认识自心本性的方式可以破除俱生我执,也可以依靠中观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澄清宝珠论》中四念住的修法进行遮破。
通过上师的窍诀和各种教理,会认识到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这样遇到痛苦违缘时,就会知道自己只是处于迷惑当中,与在梦中受苦毫无二致。如此不断修持,就能彻底断除烦恼。
是故断除诸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
此说不符圣教义,月称如实释此义。
所以,要想断除所有烦恼,就必须证悟蕴等为空性的说法,并不符合圣教的意义,月称论师才真实无误地诠释了圣教义。
以上麦彭仁波切解释了龙猛菩萨《宝鬘论》里的观点,认为果仁巴等大师所说的“声缘对于自相续中蕴界等最细微的部分,也一定要证悟空性”,以及其他有些大德所说的“阿罗汉证悟人无我,必须证悟五蕴微细分为空性”的说法,并不切合释迦牟尼佛在《大鼓经》《楞伽经》等经典中授记的如第二大佛陀般的中观创始人——龙猛菩萨的究竟观点。
实际上,龙猛菩萨的继承者月称论师,在其《入中论自释》中如理如实地解释了龙猛菩萨的观点,而麦彭仁波切的解释与之完全相合。
依月称论师之教言说明
一、以《自释》中一地六地之教言解释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宣讲第一地时,列举了七个教证和三个理证,建立了声闻缘觉证悟了法无我的观点。
在讲第六地时,宣说人无我和法无我分类时,又进一步说明:声缘阿罗汉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也未圆满修持。这一点月称论师也说得非常清楚。
二、以《浅释》引用的教证解释
堪布根华在《定解宝灯论浅释》中从断常我的角度分析,引用了月称论师《入中论》的一个教证“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稀有,见自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意思是,就像某人害怕屋里有毒蛇,你说屋里没有大象不用害怕一样,实际上,说没有大象并不能遣除他对毒蛇的恐惧。同样,给众生带来怖畏的是俱生我执,而俱生我执产生之因是蕴聚假立之我,你说这里没有常有自在的我,想以无有常我来断除依俱生我执所生的怖畏,这是非常可笑的。
这样解释也非常正确,因为虽然证悟无我时断除了对常我的执著,但常我并非俱生我执的对境,俱生我执的对境是依蕴假立之我,要断除俱生我执必须证悟俱生我为空性。
《浅释》当中还引用了《入中论》的一个教证“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意即,瑜伽师通过智慧观察,了知烦恼的根本是萨迦耶见,因此瑜伽师首先破我执。如果证悟了蕴聚假立之我并不真实存在,也就破了俱生我执。
由此可以说明,阿罗汉只需证悟俱生我为空性,即可断除俱生我执而获得解脱,无需证悟所有法无我,也无需证悟无分微尘为空性。
三、以月称论师的七相推理解释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云:“是故无有异蕴之我,离诸蕴外无我可取故。”意思是,蕴聚上没有所谓的我,蕴聚之外我也完全不存在。
在破蕴聚上无我时,月称论师采用了七相推理的方式,以木车为喻:轮子等分支之聚合可称之为车,反之,将车的零件一一拆卸后,所谓的车便消失不见。同理,五蕴的假合,在世俗中称为众生(人我),而将五蕴一一分开后,所谓众生也即化为乌有。此时,尊者并没有继续将每一蕴抉择为无分微尘或无分刹那,也未将二微抉择为空性。
总之,将月称论师《入中论自释》中第一地和第六地的观点结合起来解释,或者按照堪布根华“俱生我执的所缘境不是常我,而是蕴聚假立之我”的方式解释,或者以七相推理的方式解释,都可以说明对方所许的“阿罗汉圆满证悟自相续一切法为空性”的说法不合理。
依闻思修长期对治,方能彻底断我执
通过这样观察,我执即使暂时不能彻底断除,也会日益减少。我们无始以来串习“我”,由此而积累了浓厚坚固的习气,必须通过长期修行才能逐渐断除,这并非一件易事,但从道理上首先依靠中观理进行抉择,则是非常有意义的。
《赞戒论》的作者邬金丹增诺吾经常说:若能听闻三遍中观,我执一定会有所减少,此与大圆满相差无几。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尊者的这一金刚语,说尤其学习《中论》和《入中论》,它们对断除我执有很大帮助。如果依靠里面的殊胜教言每日审视自己,我执的力量一定会日益减弱,否则它可能每天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增长。
我们对治烦恼的过程中,经常感觉虽然自己今天战胜了烦恼,但明天新的烦恼又会出现,就像今天把眼镜擦得干干净净,明天上面又会落灰一样。实际上,只有从根本上对治我执,烦恼才能日益减少,直至最后彻底断除。
辛三、以喻说明此理:
倘若了知假立我,灭除我执已足矣。
如虽未知绳无有,而见无蛇断蛇执。
如果知道我是依靠蕴聚而假立的,这样灭除俱生我执就已足够,就像将绳子误认为蛇而产生蛇执,虽然未了知绳子本体为空性,但见到没有蛇,便可以断除这种蛇执。
自宗所许的断人我执之方式
阿罗汉是通过何种方法断除人我执的呢?自宗认为,倘若不仅从道理上了知人我是迷乱、假立的,而且已经真正现见了蕴聚假立之我为空性,这时即称之为证悟人无我。这样一个条件便已足够,根本不需要证悟细微的微尘为空性,即不需要把一点一滴的法我全部证悟空性。
了知的方式有很多,有口头上了知、理论上了知、以总相方式了知、现量了知。此处强调指出,并非口头了知,而是通过如理如量的修行,真正现量见到俱生我执的对境——蕴聚假立之我为空性,这样依对境而产生的果——俱生我执自然不会再产生。
因此说,证悟人无我根本不需要证悟无分微尘为空性,这是自宗最主要的观点。事实上,各派辩论的起点也在于此。
以蛇喻说明
此处,麦彭仁波切以比喻说明了通达人我是蕴聚假立,即可断除俱生我执的道理。就像一个人在黄昏时分见到一条花绳,将其误认为毒蛇而感到万分惊恐,后来他用灯火一照,发现这只是一根花绳,并非毒蛇,恐惧感顿然消失。此时他根本不必对花绳做进一步抉择——绳子是由一根根毛线组成、毛线是由诸多微尘组成、微尘是空性的……因为只要仅仅了知这是花绳,不是毒蛇,便可以从对毒蛇恐惧中解脱出来。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也做了类似比喻。龙树菩萨在《微尘证悟品》中也说:黄昏时分,将绳误认为毒蛇而产生的恐惧对应人我执,对绳的执著对应法我执。通过这一教证,龙树菩萨的观点可谓一目了然:将绳子误认为毒蛇,对应产生轮回恐怖和痛苦的根源——人我执,通过因缘了知是绳而非毒蛇,即证悟了人无我,此时没有必要把绳子也抉择为不存在。当然,若要断除一切所知障,再继续观察,证悟绳子为空性则是有必要的。
次第破执著的方法
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讲了一个次第破执著的方法,颂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意思是,最初趋入佛门时,首先要断除十不善业等一切恶业,修习善法;到了中间,应该遮破人我执;最后,应把对绳等诸法有无等所有边见的执著一一破除,由此便可现前真实智慧。
所以,要想获得阿罗汉果,只要证悟人无我,即了知蕴聚假立之我为空性便已足够,因为这样就能从轮回中解脱,没必要再详细观察,遮破其他边。若想获得菩萨、佛的果位,那继续观察五蕴的微细分,最后将万法全部抉择为空性,则十分有必要。
丁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分四: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二、若许他宗观点则唯一乘仅成立宗;三、宣说自宗观点极为合理;四、依此成立龙树、弥勒菩萨究竟密意无有二致。
下面讲建立究竟唯一乘的道理。
在抉择空性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宣讲了声闻所证之空性、缘觉所证之空性、佛所证之空性。虽然从空性本质上讲,它们没有什么差别,但佛陀为了度化不同根基的众生而宣说了不同空性和种种修行法门。
事实上,一切诸法最究竟的空性无二无别,三乘所证之空性均一味一体,并非分开成立,它是无二乘,也即唯一乘。
戊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
最终必定需证悟,诸法本性为一体,
见彼智慧亦一体,龙树月称二师徒,
依据理证而宣说,成立究竟唯一乘。
无论哪一乘,最终必定都要证悟诸法于真如法界中无二无别一体的自性,不仅诸法的本性是一体,能见之有境智慧亦为一体。龙树菩萨和月称论师师徒二人,依据理证明确宣说了成立究竟唯一乘的观点。
虽然暂时来讲,佛法有八乘、五乘、三乘等,按照自宗的观点也可分为九乘——显宗三乘、外续三乘、内续三乘,但最终无论是声闻、缘觉,还是菩萨等任何一乘,都要证悟诸法无来无去、不一不异,于法界中一体的本性,也即证得所谓的法界真如地,同时,也要证悟见法界真如的能取智慧亦圆融一体。
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般若法门之究竟义,实际是由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根据文殊菩萨的密意解释的。两位尊者依靠教证和理证明确阐述了“究竟唯一乘”的道理。
如龙树菩萨云:“法界无二故,智慧亦无别,佛说三乘法,皆为引众生。”意思是,法界圆融一体,智慧也无丝毫差别,佛之所以暂时宣说三乘法,是为了引导不同根基的众生趋入佛门。
月称论师亦云:“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佛陀为众生宣说无别和无等的乘,是因为法界无二无别,究竟而言,一切诸法的本体没有所谓的分类和差别,通达这一境界,即到达了法界真如地,其智慧称作究竟智慧地。
按照龙树菩萨与月称论师的究竟观点,无论显宗还是密宗,任何乘最后都要趋入唯一乘,这样才算证悟了最胜境界,具有了最高见解。依此衡量,格鲁派个别大德所建立的观点——声闻缘觉早已圆满证悟二我空性的说法,根本不能成立。下面继续分析这个问题。
戊二、若许他宗观点则唯一乘仅成立宗:
假设依照汝观点,声闻已见彼性故,
依据理证怎成立,一乘仅是立宗已。
假如按照汝宗观点,声闻早已现见了无二无别的法性,那如何依靠上述理证建立究竟一乘呢?你们的观点仅仅是立宗而已。
对方一方面承认“三乘最终归于一乘”,同时又认为“三乘见道同,声缘在未入大乘时即已圆满证悟了二无我”,倘若如此,依靠上文所述理证建立究竟唯一乘就毫无用处了,对方所认同的“三乘最终归于一乘”之观点仅仅是立宗而已。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既然声缘早已证悟了万法皆空,那么从法界空性本质上讲,他们最后成佛的时候,智慧也不会进一步增上。也就是说,除了声闻缘觉的智慧以外,再没有什么究竟一乘。对方虽然口头上不得不承认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的观点,实际却难以成立究竟唯一乘的理由,由此导致其究竟一乘的观点仅仅成了一种立宗。
戊三、宣说自宗观点极为合理:
宁玛巴自宗将声闻、缘觉、菩萨分开安立,认为他们暂时证悟的空性有所不同,最后达到佛地时,才圆满证悟了万法的真实本义。如此安立,对于建立暂时三乘和究竟一乘皆是应理的,这与他宗所许有本质上的差别。
于此双运之智慧,唯有现见最究竟,
即是唯一真如性,圣者终皆到此地。
自宗这样承许:以现空无二的双运智慧,能照见万法之本性,只有如此现见一味一体之真如才是最究竟的,圣者们最终都会达到这一法界本地。
自宗宁玛派认为,到达最终境界时,能抉择的智慧是通达万法本质的现空无二之双运智慧,唯有以此才能现见万法最究竟的本质——真如本性。
何为真如性呢?以眼睛见到柱子的本体,这只是眼见而已,并未真正见到柱子的真如性。通过修行最后获得了远离一切戏论的现空无二智慧,才能见到柱等一切万法的真如性。圣者们趋往真如性的道路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却完全相同。
自宗“暂时安立声闻、菩萨、佛三乘,究竟安立一乘”的观点,既十分合理,又顺乎自然,就像世间百川最后自然归于大海一般。三乘圣者无论学显宗还是密宗,无论学小乘还是大乘,最终都要达到现空无二的双运境界,现见万法的真如本性。
自宗见解圆融无碍
如果把麦彭仁波切的论典与其他教派的某些论典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以自宗观点很容易诠解龙树菩萨、月称论师和弥勒菩萨的著作。比如,此处有关声缘是否证悟空性的问题,有些经典说证悟了,有些说未证悟,通过麦彭仁波切深入的分析,我们便会知道这些说法不但不矛盾,反而圆融一体。有了圆融的见解,才能圆融地修持。如果按照他宗有些观点来解释,确实比较困难。
当然,他宗的高僧大德们是为了接引不同根基的众生才宣讲不同的妙法,对此大家千万不要生邪见。他们这样宣说虽然具有一定目的,但我们最好能分清了义和不了义,若把不了义当成真实义,有时很难解释诸佛菩萨的经教。
戊四、依此成立龙树、弥勒菩萨究竟密意无有二致:
是故此理若通达,龙树观点弥勒论,
犹如蔗糖与蜂蜜,互为圆融易消化。
如果通达了上述道理,就会明白龙树菩萨与弥勒菩萨的论著当中关于声缘证悟空性的观点丝毫不矛盾,犹如蔗糖与蜂蜜一般互相圆融,极易消化理解。
关于声缘证悟空性的问题,龙猛菩萨在其中观论典中并未详细宣说,但月称论师开显得十分明确,虽然他有时说证悟了,有时说未证悟,但两种说法实际可以圆融一味。弥勒菩萨的观点亦是如此。
自宗见可圆融二尊者教言
麦彭仁波切认为,如果对上述道理完全领会,自会明白龙猛菩萨和弥勒菩萨有关声缘证悟空性的观点,就像糖和蜂蜜一样圆融一味,不但无有矛盾,而且很容易消化理解。
比如,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的开篇说:“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以此说明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了空性,般若佛母是其因。但在下面讲基智时却说:“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由善巧方便,即说为邻近”,意思是,声闻缘觉距离般若还很遥远,以此说明他们并未证悟。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等论典中,也有时说证悟,有时说未证悟。此外,佛陀第三转法轮的有些经典讲声缘没有证悟空性,第二转法轮的有些经典讲声缘已证悟空性,都有不同的说法。
如果真正通达了麦彭仁波切上面所讲的窍诀,那么对于龙树菩萨、月称论师、弥勒菩萨,以及第二、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不同教义,就能如糖与蜂蜜一般圆融一味。
圆融的重要性
如果知道这些教义无有丝毫矛盾之处,可对自相续带来极大帮助。如果未通达此理,学习起来会困难重重。
龙猛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论典非常值得弘扬。因为,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般若教义,主要由龙猛菩萨根据文殊菩萨的教言来诠释;第三转法轮的教义主要由无著菩萨根据弥勒菩萨的教言进行诠释。前者被称为甚深派,后者被称为广大派。
释迦牟尼佛第二、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教言极为甚深,后人想直接领会可谓难乎其难。以前印度有种说法“唯圣者以上,方可诠解经典教义”。龙猛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多次授记的大菩萨,他根据文殊菩萨的教言,以《中观六论》等论典诠释了佛陀般若方面的教义。月称论师则对龙猛菩萨的观点做了进一步阐释。
弥勒菩萨的《弥勒五论》(除《现观庄严论》)主要解释佛陀第三转法轮的教义。众所周知,释迦牟尼佛的法统继承者是弥勒菩萨,他在未来会成为弥勒佛。这也是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的教义由弥勒菩萨解释的原因。
所以,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应该重视并弘扬二位尊者的论典。
如果通达了麦彭仁波切所说的窍诀,便可以把释迦牟尼佛第二、三转法轮的教言融为一体,也即把甚深派和广大派的所有教义,包括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清辨论师等所有中观论师的观点,以及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的观点,全部融为一体。这样在闻思过程中,就能了知他们的密意而避免妄加取舍,并能圆融无碍地诠释、理解。
否则如吞禁忌食,腹内不适成肿瘤,
成百教理手术刀,同时刺入深畏惧。
否则,就会像吞食了互为禁忌的食物,导致腹内不适而长出肿瘤,当数百把教证和理证的手术刀同时刺入时,一定会惊恐万分。
未圆融,易生邪见肿瘤
弥勒菩萨和龙树菩萨的究竟观点完全一致,若未通达这一点,认为关于声缘证悟空性的问题,圣者们的说法前后矛盾,或者认为弥勒菩萨与龙树菩萨的教言相违、月称论师和无著菩萨的观点相悖,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教言都具有矛盾之处,心中产生了诸多疑惑,最终必会导致相续当中遍满邪见。
这样恶劣的邪见就如同吞了互为禁忌的食物,腹中不能消化而形成的肿瘤一般。马尔康有位医生经常说,身上长肿瘤是吃生肉导致的。也有这个可能性,吃生肉等难以消化的食物会破坏胃功能,导致胃中好坏两种细胞经常作战,如果坏细胞战胜了,肿瘤就会逐渐形成。
以教理治“肿瘤”
邪见肿瘤一旦形成,上师就不得不以教证和理证的手术刀为他治疗。如果是恶性肿瘤并已扩散,比如认为自己的邪见无可置疑,那谁也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堕入深渊;如果不是恶性或者尚在初期,比如稍微有一点点怀疑,就应该以成千上万个教证、理证的手术刀为他治疗。
比如,可以给他写一个辩论书,或者让他学学《定解宝灯论》。虽然治疗过程非常痛苦,就如堪布根华所说:“结果不由自主地发出以邪见诽谤正法与补特伽罗的叫声”,但只要他愿意接受,也有断除邪见的机会。
可见,闻思究竟至关重要,如果通达了这些道理,就会觉得所有教言就如糖和蜂蜜一样圆融一味,怎样都可以解释通。反之,就会认为这里也矛盾,那里也矛盾,心里产生诸多疑惑,最后形成严重的邪见。
宗亦通,说亦通
希望大家能通达各宗派的究竟密意,这样就能“宗亦通,说亦通”,宣说起来畅通无阻,否则根本解释不通。且不说佛教中的各宗各派,仅宁玛派自宗就分了八大教派,其中白玉派和佐钦派的某些观点,如果认为它们就如水和火一样互不相容,甚至对其妄加评论,只是徒造恶业而已。
希望大家首先依靠闻思了达诸法的真实奥义,与此同时也要明白,佛陀和高僧大德们度化众生时会应机说法,对于他们显示各异的词句,自己应该了达其密意并虚心接受。
稍有智慧的人很容易孤行己见,如果他们以自己浅薄的智慧妄加评判、破立取舍,由此而形成了邪见肿瘤,最后只能以无数教理的手术刀将其去除。尤其要注意的是,邪见者在临终前务必要把邪见肿瘤去除,即使痛苦哀嚎也要忍受,否则,来世必定要感受极其难忍的恶趣之苦。
至此,《定解宝灯论》的第二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第一个问题主要讲见解,第二个问题是讲见解的歧途,第三、四个问题是讲修行。末法时代不修法肯定不行,希望大家学了之后一定要实修。